1.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800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整理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8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她一共寫了七本哈利波特系列的書,這本死亡聖器是最終一部,我覺得從這本書中我學到了很多。
這本書主要是寫哈利波特為了打敗伏地魔不惜被驅逐出校,而在外流浪。還好幾次被抓住,歷經千辛萬苦就出了魔杖製作人,明白了一個故事。就是死亡聖器的故事,死亡聖器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隱形衣,復活石和永遠不會被打敗的魔杖(也稱作死亡棒),他們雖然是故事,可是在近年的歷史里確實有老魔杖的出現,而哈利卻正好有一件隱形衣,所以哈利認為鄧布利多是想讓他去收集死亡聖器來打敗伏地魔,哈利的同伴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堅持要摧毀所有的魂器,而不去收集那些可能是假的聖器,最終哈利妥協了,可是他並沒有放棄對聖器的尋找,最終,當哈利回到學校尋找魂器時,受到了D·A(鄧布利多軍)的歡迎和幫忙,而伏地魔大軍的逼近使得哈里不得不加快尋找魂器的速度,當他們找到魂器時,卻被攔住了,馬爾福(伏地魔的小手下,哈利的同學)用邪火封住了,最終當哈利逃出去時順便把馬爾福也救了出來,卻丟了聖器,但邪火能夠摧毀一切,這個魂器也被摧毀了,而最終一個魂器卻是被伏地魔保護起來的一條大蛇,當學校快要被攻破時,哈里選擇了出去。
因為這樣,伏地魔才會停止對學校的進攻。最終,伏地魔的咒語擊中了哈利,可是哈利也是魂器的一部份,所以沒死。當哈利理清了事情的經過,最終明白老魔杖的主人是他,所以他和伏地魔同時發出了咒語,哈利簡便的打敗了伏地魔。因為老魔杖是不會傷害主人的,最終哈利想讓老魔杖永遠沒有主人,這樣就不會出現哪些想獲得老魔杖而企圖不軌的壞蛋。所以只要哈里自然死亡,不是死在別人的手裡就能夠了。
從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中我學到了勇敢的應對事實,當哈利波特眼睜睜的看著鄧布利多被殺死時,雖然很悲痛可是沒有耽誤正事。毅然決然的繼續尋找魂器。我還學到了堅持不懈,哈利波特在尋找魂器是不但要四處走訪,還要時刻提防伏地魔的手下。我還學到了做事要做好就要有精心的准備,哈利波特想要闖進古靈閣時,經過了三個月的精心准備和偵查,最終最終成功了。
這本書是著名的英國作家J.K羅琳創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說的最終一部,我覺得這也是七部中最經典、最精彩的一部。
書中精彩的描述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深深地吸引著我。老校長鄧布利多死後,哈利波特與赫敏、羅恩為完成殺死伏地魔,解救霍格沃茨學院,完成鄧布利多的遺願而四處尋找和消滅魂器,最終成功了。故事的寫作手法依然如舊,很多的懸念及大段的描述,都讓我讀得激動不已,忘情忘我,以至於愛不釋手,沉醉在書中精彩的情節中難以自拔。
讀到瘋眼漢之死,我難過不已;讀到羅恩鬧不和,我嘆息痛恨;讀到赫敏被威脅,我一陣心痛;讀到哈利三人潛入金庫,我也緊張得心跳加速;讀到伏地魔被殺,我也高興得直呼過癮……當我完全沉浸在書中時,就會有無法言壯的歡樂,我彷彿就置身於神奇神秘的魔法世界,也與他們一齊並肩前行,並肩作戰,騎著飛天掃帚,念著魔咒,享受著擁有魔力的樂趣,體驗著身挑重擔的艱苦,感受著朋友之間的關愛……
這整本書中,也能夠說整個哈利波特系列中,都有一個關鍵的情感蘊含其中,那就是「愛」:鄧布利多軍對鄧布利多的敬重與愛;鄧布利多對他的家人的悔恨與愛;哈利波特、羅恩、赫敏的友誼與愛;比爾對孩子們的關心與愛;斯內普對莉莉的懷念與愛;大家對哈利的信任與愛……
同樣的,在生活中,「愛」也無處不在,從各個方面顯現出來:親情、友情、感情、……把我們包圍著。常常我們「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又一個在別人看來十分明顯的愛,就像書中羅恩一時生氣離開赫敏和哈利:不理解友愛不珍惜友情,在我看來是多麼愚蠢,真想走進書中告訴他真相,他當時卻不感覺不到。
讀完這本書,我又一次感受到愛的偉大、無私、美麗,而我們,就每一天生活在這種偉大、無私、美麗之中:母親的一個囑咐,兄妹的一個祝福,教師的一句教誨,朋友的一個鼓勵,對手的一句贊美,隊友的一個擊掌,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包含著關心、友好、信任、熱情,這就是愛!最普通卻最強大:書中,它能讓哈利死裡逃生,戰勝伏地魔,現實中,它能讓我們感悟幸福,戰勝任何困難。
這本書讓我清楚:愛,就是每個人靈魂的生命線,愛,讓人永生!
在漆黑一片的夜晚,一座高聳入雲,帶著濃厚歐式風格的城堡顯得庄嚴肅穆,但在城堡內,一片片慘叫和咒語,一根根魔杖使出咒語,一個又一個人倒下,那伏地魔最終被哈利殺死,那清晨的第一縷曙光灑進城堡,一切,都結束了。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七部,一切的迷團都將在此書中揭曉,為我們展開一場殊死大戰。
哈利的十七歲生日就結束了,但因伏地魔要殺死哈利,為了保護他,鳳凰社的社員將他進行轉移,盡管消息走露,但哈利還是成功逃脫。
哈利與羅恩、赫敏在探聽魂器的下落,無奈被食死徒盯上,不易出門,家養小精靈克利切弗他們銷毀了斯萊特林的掛墜金,但自己卻失去性命,隨後盧娜的父親為了女兒出賣哈利,哈利逃脫,之中二個死亡聖器都落入哈利手中,他們為赫奇帕奇的金杯潛入古靈閣,銷毀之後卻被妖精們發現,他們騎著火龍看守古靈閣的火龍沖出銀行,魂器被毀了5個,剩下的主冠在霍格沃茨內,但他們不能進去,校長是食死徒——斯內普,最終他們再三權衡,還是進入學校內,從而展開與伏地魔的較量。
哈利在書中是正義的代表,他勇敢著且善良著,赫敏有著過人的智慧,使哈利解決了許多事,而羅恩,雖然他有時會造成麻煩,但羅恩給了他們勇氣與信心。
在最後的決戰中,納威率領學生與食死徒戰斗,場面十分激烈,而斯內普原來是諜中諜,是暗中派去的間諜。當哈利得知自己就是最後一個魂器時,他心中沒有懦弱,沒有恐懼,當他與伏地魔在森林中,他選擇了死,他為了更多的人活著,他是伏地魔最後的防線,這種精神與做為不是平常人所有的。
「勝利的一方總是屬於正義的一方」,這話是不錯的,哈利是善,而伏地魔是惡,善與惡,是兩個極端的存在,就如哈利所說「兩個人不能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支持哈利要走向死亡並消滅死亡的是愛,哈利他戰勝了死亡,心中永遠強大!
哈利波特所有系列講述的是主人公哈利,克服重重困難,躲過種種危機,靠著愛的力量,打敗了伏地魔。其中,我最愛看的,就是《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那一本。比較厚,但內容曲折,深受讀者喜愛。
死亡神器講的是哈利。波特、羅恩·韋斯萊,和赫敏。格蘭傑這三個好朋友在比爾·韋斯萊的婚禮上,遭到食死徒的襲擊,帶上他們的東西,來到了哈利的教父的房子里。哈利的教父已經死去了,但哈利還是十分想念他。讀到這里,我想起了鳳凰社裡,小天狼星布萊克被殺死的一瞬接,我眼睛有點濕濕的......好了,接著講。但他們還是被食死徒跟蹤著。在闖入魔法部後,赫敏竟然把魔法部里的一個伏地魔的手下給帶到了那所房子里。他們又沒了固定的據點,又只能逃亡在外,羅恩還受了重傷.....讓我更沒想到的是,羅恩和哈利竟為了一點小事(那個掛墜盒)吵得不可開交。一怒之下,羅恩獨自離開了哈利和赫敏。之後,哈利、赫敏還去了格里戈維奇山谷,被伏地魔襲擊,哈利的魔杖斷掉,已經不能再用。羅恩就在那不久之後,遇見了哈利,把要拿上格蘭芬多寶劍的哈利,救了上來。三人又和好如初。他們被狼人抓走,又藉助小精靈波比的幫助救出了盧娜、拉壞、安迪等。他們回到了學校里,最終,將魂器統統消滅。哈利和伏地魔的最終對決終於來到了!哈利用「愛」的力量,將伏地魔「打敗了」......
看完這本書,我不禁感嘆道:哈利太勇敢了!羅恩的確是一位忠實的朋友。赫敏永遠那麼聰明。還有了不起的納威,他在平常雖然經常被馬爾福欺負,但在關鍵時刻,絕不掉鏈子。盧娜,雖然看上去瘋瘋癲癲的,但她絕對是一位讓人感到舒心的朋友。最讓我感嘆的就是他們的友誼、親情,以及愛的力量。鄧布利多當之無愧為最偉大的巫師。如果沒有他的一手輔導,哈利怎麼能打敗伏地魔呢?
哈利波特真的很好看,我建議你也去看看哦!
;2.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讀了史詩般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受益匪淺,我感到「友誼」這個詞受到了升華。
在《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封面描述了哈利·波特在右靈閣與好朋友赫敏·格蘭傑,羅恩·韋斯萊一起騎在龍上逃跑的情況。再翻列書的背面,描述的就是哈利與伏地魔的最終對決的情節,這還有一句話「兩個人不能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這句話是一句預言,也正是這句話,伏地魔才要和哈利·波特作對,因為只有殺死哈利·波特,伏地魔才會活下來,可是邪不勝正,伏地魔最後還是死了。
在《哈利·波特》的全書中,有個「黃金三人組」他們分別是:哈利,赫敏與羅恩。他們在一起,並肩作戰了好多年,他們也有鬧過不和,如在《死亡聖器》中,羅恩與赫敏也有鬧過不和,但最後仍然是在一起,這就是友誼,即使有分手過,但過還能和好如初,彷彿沒有過不和,這才是真正的友誼。
當然,有這點也不夠,還需要在關鍵時刻,在生死關頭,在千鈞一發之際,也不會背叛好友,會冒著生命危險與你一起戰斗,與你一起堅持到最後,還願意與朋友一起死,小天狼星也有說過——死了總比背叛朋友強,我們也會為你這樣做的,正是做到了這些條件,「黃金三人組」才會恆久成立,變得堅不可摧地,最終才能打敗伏地魔。
友誼讓一些人變得團結,變得強大,當有人有真正意義上的友誼,那他的團隊將會無堅不摧地,永不分裂。阿不思·鄧不利多說過——我們只有團結才會強大,如果分裂,更不堪一擊。生活中,明明處處有友誼,但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友誼,卻十分難得。
友誼珍可貴,要抓准機時,保住友誼,讓友誼之花永駐人間。
自從媽媽給我買了《哈利·波特》全套後,我就徹底成了一個「哈迷」,一遍、兩遍……百讀不厭!每一次的閱讀,我都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就拿《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來說,在我看到它的一瞬間,我就已經產生了個疑問:為什麼這本書是寫死亡聖器的?這本不應該是哈利·波特和黑魔王伏地魔之間的決斗嗎?於是,我帶著這一個疑問,開始在書中尋找起答案來。
書中,哈利因為聽了魔法三兄弟的故事,迷上了死亡聖器,再也沒心思去想該如何尋找魂器。但他最終還是醒悟過來了,冒著生命危險,全力以赴地尋找並摧毀魂器。他告訴了我,什麼是勇氣?勇氣就是無畏地去面對、挑戰困難。
到了最後一個時刻,他在魔葯老師斯內普里的夢境里偶然發現,原來他自己就是一個魂器,而且是被伏地魔不經意間製造出來的。更讓人沒想到的是,他居然一點兒都沒有猶豫,徑直向伏地魔走去,向死亡走去……他震撼了我,什麼是勇氣的力量?勇氣的力量就是一種信念,一種執著。
當我再次咀嚼,細細品味時,我突然發現,這本書向我們展示的,不僅僅是勇氣,還有那無堅不摧的友誼!赫敏和羅恩是與哈利並肩作戰的好朋友,平時赫敏和羅恩在一起,經常打打鬧鬧,但是當他們三人遇到危險時,總是團結在一起。當在得知哈利·波特的死訊後,赫敏和羅恩傷心地尖叫道:「不——哈利!」那情景彷彿赫敏和羅恩失去最珍貴的東西,這足以見證他們的友誼是多麼深厚!
哈利·波特、羅恩·韋斯萊和赫敏·格蘭傑身處險境不離不棄,靠著彼此的鼓勵奮力反抗,勇敢面對。原來,友誼也能激發出如此強大的勇氣!而我呢?別看我在武術比賽中像個「武林高手」,在大隊部里我「性格潑辣」,身邊常常有三五成群的好朋友,可是要談到勇氣,唉——真不好意思說出口,我──很膽小!
或許,你聽到這個消息可能會吃驚,但這卻是事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次我去鬼屋的經歷。
剛剛來到鬼屋時,我十分地興奮,腳一抬便上去了,頗有大將風范。等到全員坐好之後,我們便開始了鬼屋之旅。車開入了第一扇門,門「嘎吱」一聲,在我們身後自動關閉了,我被嚇得渾身一震。突然,一陣冷風「嗖」地吹過,一位美少女站在了我們的眼前,一步一步地微笑著朝我們走來。唉,原來是虛驚一場!隨著車子的移動,我們離美少女越來越近,我正想細細端詳,只見她的頭發瞬間變成了一條條毒蛇,嘴裡不停地吐著血淋淋的舌頭,牙齒如白骨,在燈光的照射下,發出一道道陰森森的光。天哪,那兩顆尖牙居然還滴著毒液。「美少女」眼中充斥著冷酷與邪惡,面容猙獰。她哈哈大笑著,近了,近了……朝我們猛撲過來了……我只感覺眼前一片黑暗,雙手緊緊地蒙著眼睛,那撕心裂肺的尖叫聲在屋內久久回盪。接下來的旅程,我只知道自己始終在黑暗中,斷斷續續聽見其他人刺耳的尖叫聲。直到媽媽拽著我的手,一絲溫暖讓我有了依靠,我方才慢慢睜開眼睛。我努力剋制自己的恐懼,有一種重生的感覺!現在,你們知道我有多麼膽小了吧!
當我再次拿起《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時,猛然間,我獲得了勇氣。我想像著,如果我再次面對鬼屋,我一定會憑借自己的信念和朋友的支持,積極地面對,向它發起挑戰。勇氣,釋放無窮的智慧,讓人走出種種困境。
這本書是大結局,作為哈利波特的.開創者亦或是結束者,JK羅琳給我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但對於我們這些忠實的讀者來說,這是結局卻又不是結局。
哈利、赫敏、羅恩這對格蘭芬多鐵三人小組在這本書中展開了對伏地魔最後的對決。正如哈利所說的——「兩個人都不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離開……」而消滅伏地魔就是找到魂器,並摧毀他們,這樣伏地魔就能徹底消失,這是鄧布利多生前最後對哈利波特的啟示。趁伏地魔對魂器並未警惕,三人組一步步開始尋找他們,聯系伏地魔的歷史,與第二部中毀滅掉日記和鄧布利多用格蘭芬多寶劍毀掉戒指的前鑒,羅恩用寶劍毀掉掛墜盒;赫敏用毒牙毀掉金杯;被放人追殺的過程中,皇冠意外地被厲火燒掉;納威用寶劍砍掉了蛇;而哈利波特作為第七個意外的魂器,也被伏地魔消滅了;最後,伏地魔的法術成功返給了他自己,就此終結。
第七部,可以說是很精彩,更可以說是最精彩的一部。在這一部里有幾個小插曲,讓人感動且富含意義。首先,友誼的決裂,在第一個魂器掛墜盒找到以後,羅恩處處與赫敏和哈利作對,表示不想再找魂器了,曾經在友誼中的瑕疵,被放大了,所幸的是,後來羅恩回來了,成功毀掉了掛墜盒還救了哈利的命,但赫敏的憤怒干凈利落地解釋了一件事情,無論你是誰,輕易地背棄友誼,縱使挽回,也會留下傷疤,縱使結痂,也會記得痛楚。我記得我曾經跟一個我非常要好的朋友,決裂了,盡管我倆最後和好了,可是,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一些事情,都彷彿有了一堵牆,無形的距離。
令我開心的是,赫敏和羅恩,避免了我當時的結果,最後還結為夫妻。其次,便是哈利在人生路上的選擇,是的。正如這本書名,死亡聖器,三兄弟的故事好像是真的,在得知的死亡聖器的真相以後,哈利動搖了,他與當時的鄧不利多,犯了一樣的迷糊,只要擁有了三件死亡聖器,便可以成為死神的主人,那就意味著什麼呀?至高無上的權利,老魔杖,復活石,以及隱形斗篷。哈利當時就有了其中一件,如果真的擁有三件呢?知道最後現實讓哈利清醒了,這是他的命運,他必須與伏地魔爭斗,就像現實中的我們,被一時的娛樂蒙蔽了心境,現實則離你越來越遠,不知不覺中,你已經分不清什麼是現實。
當然,最重要的兩個小插曲,是兩個悲情人物,兩人都在黑魔法上頗有造詣,只是,命運,總是愛作弄人。先說說我們偉大的校長——鄧布利多,在他早年的時候,他曾設想著與他的同伴格林德沃跨越魔法界的巔峰,然而,母親的病故和妹妹的變故,使他悲痛欲絕。但是自私的心,依然不肯放棄尋找,他當時擁有了兩件死亡聖器,他覺得他就要成功了,只是一個意外,改變了他的想法,格林德沃殺人逃走了,在最後,鄧布利多懺悔了,也許在走錯一步,就永遠回不來了。在此也勸告現實中的人們,不要因利益和誘惑而喪失掉自己的本性,那種錯誤是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
最悲情的人物應該也就是一直被當做是一個邪惡人物的斯內普。他與哈利母親的緣分,不,應該是一段至死不渝的愛,縱使詹姆波特奪走了他的愛,他依然守護著她,依然守護著哈利,也許總有些人,他們外表冷冰冰,令人討厭,但他們的內心總是那樣溫暖,去暗暗守護著她每一個想保護的人,也許外表是個大冰塊,內心卻是個暖男。
而我最終想說的就是哈利最後的舉動,他明明可以馬上成為死神的主人,但是,他沒有被利益和誘惑蒙蔽雙眼,他把復活時遺留在了小樹林里,不再尋找,他把老魔杖掰斷,只留下了那件隱形斗篷。如果換到現實中,有多少人能做出哈利這樣勇敢而又考驗心智的決定?你,可以嗎?
願我們都可以從這本書中,學有所獲,哈利波特的系列是結束了,永遠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結局,他的傳奇終將會傳頌下去,不斷!
你是否相信,死亡與重生是相互關聯的?
在讀完《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後,我相信了。這種似乎不可能的微妙的關系,其實存在於《哈利·波特》一書里的每個角落,而且影響著書里的主人公與書外的讀者。
當哈利躺在校長辦公室的地板上,看到了西弗勒斯,斯內普的思想,哈利想要冷靜地去被伏地魔殺死時,他似乎是走向了死亡。「死會疼嗎?他對活的願望總是比對死的恐懼要強烈得多。」羅琳女士把人們對死亡的想法表現得淋漓盡致。但其實哈利是走向了重生。他差點就被伏地魔打死了,然而恰好是伏地魔將哈利心中的伏地魔靈魂碎片消滅了。伏地魔幫助哈利走向了重生,重生後的哈利是屬於自己的,完完全全屬於自己的。
難道這種關系只存在於哈利身上嗎?不是的,像伏地魔,他渴望得到永生,誰不渴望永生呢?但是伏地魔太敏感,太殘酷了,他可以為了得到老權杖的認可,殺死他的手下。因為伏地魔的盲目,不擇手段,對永生的過分追求,他才在「不死的男孩」哈利的魔杖下走向他所恐懼的死亡。
在《哈利》里,更神奇的還有希望。在伏地魔打傷了哈利使他昏迷時,人們以為哈利死了時,鳳凰社的納威·隆巴碩沖出人群攻擊伏地魔。雖然他打不過伏地魔,但這表現了鳳凰社對戰勝黑暗的不懈努力。伏地魔以為戰勝了哈利他便勝利了,打消了鳳凰社的一切希望,可他恰恰錯了。鳳凰社的希望與熱情是打不倒,哪裡有黑暗,哪裡就有鳳凰社所發射出來的光芒。希望會死亡嗎?我想大概會吧。可是希望更會重生,而且更耀眼。
讀完這書,我想,羅琳女士一定相信死亡與重生的存在,不然她怎麼會寫出這樣成功的作品。死亡與重生,本來就在一念之中。
今天,我把《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給讀完了。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是哈利·波特。
這本書講了主人公哈利·波特因受追逐而逃亡在外,他的同伴赫敏與羅恩也跟隨哈利·波特逃亡在外,哈利·波特與他的同伴四處逃亡並尋找如何打敗伏地魔的方法,最後從燈塔上才知道只有死亡聖器才能幹掉伏地魔、幫哈利·波特的父母報仇。死亡聖器只有三件:一個是老魔杖,另一個是復活石,還有一個就是哈利·波特所擁有的——隱身衣。於是他們就去他們原來的學校——霍格頭茨魔法學校。但誰知伏地魔已經奪得了老魔杖與復活石,並把哈利·波特擊倒獲取了隱身衣。當哈利·波特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在一個火車站里,而且看到了鄧布利多校長,通過與校長的談話,哈利·波特才知道原來自己才是聖器的主人,是第7個魂器。等他真正睜開眼睛時已經在學校了,哈利·波特與伏地魔最後一次對峙中,他最經典的語句是:「兩個人不能都活著,只有一個生存下來,我們中的一個將要永遠……」最終伏地魔因用被自己所奪的老魔杖所施展的法術反彈回自己身上而死。
我喜歡哈利·波特,是因為哈利·波特很敏感,在被食死徒追逐逃亡時,他看不到伏地魔,竟然能感知到伏地魔。他還有一件隱身衣,在逃亡過程中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因為這件事隱身衣幫哈利·波特和他的夥伴逃過了許多劫難與困境。他還很懂人情世故,在看到赫敏打羅恩時竟然把他們倆隔開,要不羅恩的情況可能不堪設想,他很聰明的提前把老魔杖的下一任主人給幹掉了,雖然伏地魔得到了老魔杖,但是伏地魔還是死掉了。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因為利益而不顧一切,不惜犧牲他人的利益,有可能自己的生命也會賠在上面。
一部漫長的集科幻、魔法於一體的長篇小說《哈利波特》終於看完了。
可以這么評價《哈利波特》系列書:至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部書可以與J.K.羅琳的《哈利波特》相媲美。原因是這部書充分顯示了科幻小說的特點:給讀者以充分的想像力。
在閱讀時,這本書可以將你帶入一個神奇的魔法世界。同時還會有許多疑問,引導著你不斷的經歷一些驚險、刺激、生死攸關的探險。在書的結尾,哈利波特之所以摧毀了伏地魔的魂器,並用一根普通的魔杖,打敗了伏地魔的老魔杖,是因為哈利不僅幸運,而且勇敢,正是利用了伏地魔最不看重的東西打敗了他,那就是愛。
伏地魔在哈利一歲時,沒能殺死哈利,因為哈利的母親捨命救自己的孩子。咒語被反彈了,哈利也成為了其中的一片魂器。伏地魔復一活時,借用了哈里的血,使得他們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這兩點,令伏地魔最終只是毀掉了能使自己死而復生的魂器。
哈利和羅恩、赫敏三個剛剛成年的人,之所以能摧毀伏地魔的魂器,因為他們有格蘭芬多的勇氣和持之以恆的精神。
哈利所感受的不僅僅是父母愛,,還有韋斯萊一家人等等那麼多人對這個救世之星的關愛。
大戰之時,那麼多霍格沃茨的學生老師為哈利戰斗,有的甚至喪命,因為他們有勇氣,因為她們擁有伏地魔沒有的東西――愛。
伏地魔的消失,使《哈利波特》這部書結束了。
然而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擁有格蘭芬多的勇氣與智慧,還有持之以恆,快樂地面對人生。
3.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 讀後感初中水平,不少於800字。謝謝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是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後一部。正如眾多哈迷所言,相比前幾部,《死聖》中少了很多魔幻色彩,但故事更加驚心動魄,更加黑暗,套用華納的宣傳海報上一句話:「Nowhere is safe.」
小說的大半篇幅都在描寫鐵三角逃亡在外搜尋魂器。在這一路上,哈利,羅恩和赫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他們失去了他人的保護——鄧布利多死了,鳳凰社成員有的被捕,有的逃亡在外,自顧不暇。而伏地魔的力量卻急劇膨脹,佔領了魔法部,控制了霍格沃茨。而鐵三角要找的魂器,卻是如此的遙不可及。鄧布利多沒有告訴哈利魂器在哪,長什麼樣;當他們歷經艱險終於找到一個魂器——掛墜盒時,甚至不知道如何銷毀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各樣的打擊更是接踵而至:先是羅恩出走,然後哈利的魔杖又被赫敏不小心弄斷了。至此,情況到了最糟點。即使接下來否極泰來,羅恩歸來後三人組如同秋風掃落葉般地找到一個又一個魂器,最後順利幹掉伏地魔,當中依然悲劇不斷:多比犧牲在馬爾福庄園,大決戰中盧平唐克斯等五十餘人長眠……
給我印象最深的,並非是最後的霍格沃茨大戰(當然這一部分還是很精彩的,是整個系列中最精彩的對戰),而是哈利在無數困難面前的艱難前行時的那種彷徨,那種無助,這是之前六部中從來沒有過的。是啊,遭受了如此重大的打擊,有誰會不垂頭喪氣呢?但是他明白,他是「救世之星」,別人可以放棄,他不行。命中註定,他必須在痛苦中前行,直至成功。於是乎,哈利波特依舊默默堅持著,引領著大家與伏地魔戰斗。
也許有一天,在困境中的我們,也能像哈利那樣,永不言棄,艱難前行至成功。
4. 《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的讀後感
【我有話說】 哈利結束了,我們成年了,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我們會永遠記得哈利的存在,更好的利用哈利教會我們的東西來面對人生的未知經歷。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讀後感 ,供大家參考。
雄雄的戰火正劇烈地燃燒著,黑暗與光明的激烈交鋒正進入高潮。黑暗似乎占據了上風,它咆哮著,想要肆掠整個世界,但光明挺身而出,它的力量似乎並沒有黑暗那麼強大,但它的身上有一個天下無敵的武器,也正是黑暗所不曾擁有的,那就是愛。戰火紛飛,無數光明中正直、勇敢的英雄在戰斗中倒下,為光明獻出了自己的熱血。黑暗在狂笑著,世界似乎將被吞沒,但愛的洪流終於得到了回應,一名少年臨危受命,勇敢地挺身而出,他用心中的愛和喪親的仇恨,帶領著光明一派,將那個最強大的魔鬼制服。
黑暗逐漸退出,光明籠罩了整個世界,驀然回首,這里血流成河,成千上萬的勇士為光明拋灑熱血,光明傷痕累累。但這場大規模戰爭告訴了我們,無論黑暗有多麼強大,無論與黑暗鬥爭要付出多少代價,要流多少鮮血,最終勝利的永遠者都是光明!這也就是中國古代一個流傳至今的成語:邪不勝正。
“黑暗的最大的威脅,它們並不知道,其實,那就是愛。”
黑色的迷霧正席捲著整個世界,黑魔法與善良的巫師們的斗爭正進入高潮。
黑暗漸漸籠罩了大地,伏地魔的崛起已成不可挽回之勢,它的實力著實十分強大。那個救世之星--哈利波特率領著鳳凰社,與伏地魔殊死搏鬥,然而,想要徹底地擊敗伏地魔,就必須先找到伏地魔保存靈魂的死亡聖器。為此,哈利波特肩負著無數人的希望,踏上了漫漫征程。在尋找和摧毀魂器的路上,無數人為了保護哈利,揮灑了自己的鮮血,無私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阿拉斯托·穆迪,萊姆斯·盧平,尼法朵拉·唐克斯……每一次,哈利都是強忍著悲痛,踏上了新的征程。
終於,魂器被全部摧毀了,哈利也站在了伏地魔面前。伏地魔使用了世界上最狠毒的,殺人於無形之中的阿瓦達索命咒。但奇跡這時發生了,哈利波特竟死而復生,歸根結底,就是因為他心中有看似強大的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被伏地魔所輕視的,那就是愛,愛的力量,促使伏地魔暴斃身亡,也使光明重新揮灑在人間。
殘陽如血,驀然回首,無數英靈正閃耀在空中……
我認為《哈利·波特》系列的最大成功之處在於,它告訴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青少年讀者,正義永遠存在,有時,為了正義的存在,我們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流盡無數英雄的鮮血。要敢於與黑暗鬥爭。也許,黑暗有時會非常強大,遮天蔽日,看不到一絲陽光,也許,為了正義,我們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揮灑鮮血,甚至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但是,正義總會在最後贏得勝利,邪不壓正的古話在最後總會被詮釋。
在當今這個龍蛇混雜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名逐利不擇手段,許多人看到了這一幕,都會感嘆社會黑暗,社會不給人以公平的競爭條件,根本沒有正義的黑暗。但讀過《哈利·波特》之後,我發現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什麼黑暗是不重要的,正義的存在,並且自始至終堅定地支持正義,不能認為黑暗給我們一時的名利亦或是榮華富貴就去投奔它,我們要堅信,不論黑暗有多麼龐大,多麼可怕,那終歸是一時的,取得勝利的永遠是正義,是光明。同時,當我們周圍已經被黑暗所包圍時,我們應該潔身自好,勇敢地與黑暗作斗爭,這是這本書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一點。
貫穿整個系列的一條重要思想也同樣讓我頗有感觸,記得在《哈利波特與鳳凰社》中有這樣一條發人深省的話,哈利在被老校長阿不思·鄧布利多從伏地魔手中救回,並聽完那個“救世之星”的預言後,曾不解地問過鄧布利多“我既沒有強大的魔法,也沒有伏地魔所沒有的武器,我怎麼可能擊敗他?”鄧布利多答道“你有,哈利,它是伏地魔所沒有的,也是他所忽視的,那就是愛啊!只有愛才能戰勝靈魂破碎的他。
這里的“愛”,並不是我們青春期中男女生口中所謂情愛,而是一種人文的關懷。我們都在抱怨中國的人口素質過低,好心扶一個跌倒的老人卻被素質低下的對方誣陷,以至於現在沒有勇氣去幫助那些不幸跌倒的老人,只好做一個路人甲,冷眼旁觀,其實這素質低下,無論在兩方的任何一方去看,根本在於我們的國民缺少“愛”。試想若老人心中有一種博愛的成分,別人將他扶起,他想到的只會有感謝對方,從何談起誣陷他人的想法?再想,作為一個正當中年的人,如果心中充滿無私的愛,即使在已經有好人被冤屈的背景下,心中的愛也會油然而生,會立刻沖去攙扶。再舉一例,據一份調查顯示,有超過85%的少年犯的家庭都並不是和睦的',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少一些爭吵,多關心他們的孩子,多給一些愛給他們,他們還會走上不歸之路嗎?所以,通過對這句話的理解,我認為在教育中家長和老師應該多培養我們善良友好關心他人的品質,而這些都是愛的集中體現,我堅信,如果人人心中都能夠擁有一顆充滿愛的心,《禮記》中的大道就一定會施行,大同社會就一定會被建立。
《哈利·波特》同樣也告訴我們朋友的重要性,哈迷們都很熟悉羅恩和赫敏這兩個在哈利的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朋友,每當哈利遇到危難,他們總會第一時間拔刀相助,為哈利排憂解難,可以說,哈利最後得以擊敗伏地魔,離不開赫敏高超的法術以及羅恩的幫助,透過羅恩和赫敏,我真正的理解了政治課本中的一句話“朋友帶給我們溫暖,給我們支持與力量,得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雖然,《哈利·波特》中的一切都是虛構的,但J。K。羅琳透過文字所隱射出的哲理,著實是一筆豐厚的精神財富。
本書為J.K.羅琳所作,七部書分別描寫了哈利在魔法界受盡磨難,堅強不屈,與導致他喪父喪母的魔法界有史以來最強的黑巫師伏地魔不屈不撓的斗爭。這是七部書的最後一部,這部書里,哈利被迫與朋友們逃亡在外,整部書的主題是愛--親情、友情、師生情和愛情。而所謂的邪惡勢力,則是冷漠、殘酷、為了奪取權力而不惜拋棄自己身邊的愛、甚至以他人的生命為代價。在這部書里,我們會感受到愛的力量、愛的無私、愛的偉大--多比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哈利平安;斯內普冒著生命危險保護自己心上人的兒子;羅恩在伴隨哈里的逃亡途中仍惦念著家人的安全等。
“空氣突然爆炸了,世界被撕裂了,哈利覺得自己飛到了空中,他只能死死地抓住他唯一的武器,他聽見了同伴們的大喊和慘叫,卻無法知道他們到底怎麼了……
世界化為疼痛和模糊,哈利搖搖晃晃地站起身,心頭極度恐懼,比他這一天、這一輩子的任何時候都要恐懼。赫敏從廢墟里掙扎著站起來,三個紅頭發的人聚在牆壁被炸飛的地方,“不--不--不!”有人在大喊。珀西搖晃著他的弟弟,羅恩跪在他的身邊,弗雷德的兩隻眼睛空洞地瞪著,臉上還留著最後的一絲笑容。世界終結了,為什麼戰斗還沒有停止,城堡沒有陷入恐怖的沉寂,還沒有人放下武器?哈利的思想如自由落體一樣墜落,失控地旋轉著,不能理解這樁不可思議的事,弗雷德韋斯萊不可能死,哈利所有的感官肯定都在欺騙他……”
這一段生動的描寫出了哈利面對朋友的死亡時的悲痛,弗雷德的去世使他覺得不能接受,他愛和眷顧他的朋友,他希望他的朋友好好的活著,更希望他們能不受他的連累、不會因他而死。哈利恐懼朋友的死亡,更恐懼因他而來的死亡,他愛身邊的每一個人,這也是他最後取勝的原因--他有愛。
“終於,真相大白。哈利躺在辦公室的地上,臉貼著臟兮兮的地毯,他曾經以為他是在這里學習勝利的秘訣。哈利終於明白他是不能倖存倖存的。他的任務就是平靜地走向死神張開的懷抱。在這條路上,他還要斬除伏地魔與生命的最後聯系。這樣,當他最終沖過去直面伏地魔,並且不用魔杖保護自己時,結局才會干凈徹底,早在戈德里克山谷就該完成的工作才會真正結束:誰也活不下來,誰也不能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