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新中國的英雄人物和主要事跡
焦裕祿
焦裕祿(1922~1964) 出生於山東博山崮山鎮北崮山村一個貧農家庭里,1943年秋,他給地主當長工。194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3年6月,任洛陽礦山機器製造廠車間主任、科長,1962年6月,任尉氏縣縣委書記處書記,1962年12月任蘭考縣委第二書記、書記。1963年9月,他調查總結群眾的抗災救災經驗,在全縣推廣"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村的道路"。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因肝癌急性復發逝世,終年42歲。
孔繁森
孔繁森,1944年出生於山東聊城一個貧苦農家庭。他18歲參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9年復員後,他先當工人,後被提拔為國家幹部。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幹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請人寫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期間工作認真勤奮,在他的帶領下,當地經濟得到了顯著提升。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務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
王進喜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鑽井二大隊大隊長、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70年因病逝世。
歐陽海
歐陽海,1940年生,湖南桂陽縣人。1959年3月應征入伍。196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入伍後,工作積極,訓練刻苦,哪裡有困難,哪裡有危險,就往哪裡沖,人稱「小老虎」。曾兩次搶救溺水兒童,一次參加滅火,並救出一位老人。三次榮立三等功,多次被樹為標兵。1963年11月18日,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英勇犧牲,年僅23歲。
牛玉儒
牛玉儒,男,蒙古族,1952年11月生,遼寧阜新人,大專文化程度,1970年5月參加工作,1975年11月入黨。1989年11月開始,先後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政府黨組成員,秘書長兼辦公廳黨組書記。1996年11月任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2001年2月任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政府黨組成員。2003年4月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書記。2004年8月14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1歲。
任長霞
任長霞,女,漢族,中共黨員。1983年加入公安隊伍,作預審工作13年,協助破獲了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為鄭州市局技偵支隊長,2001年調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長,決了十多年來的控申積案,共查結控申案件230多起。有力地維護了登封社會治安和穩定的政治大局。2004年4月14日晚8時40分,在偵破"1.30"案件中途經鄭少高速公路發生車禍,不幸因公殉職,年僅40歲。
鄭培民
鄭培民,男,1943年7月23日生,河北武安人,生於吉林省海龍縣。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6月至1992年10月,鄭培民先後擔任湘潭市委副書記、書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書記。1992年10月至1995年10月,鄭培民擔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95年10月,鄭培民擔任省委副書記。2001年1月,鄭培民當選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2年3月11日,因突發心肌梗塞,在北京逝世,享年59歲。
http://..com/question/104818890.html
Ⅱ 樣板戲電影中人物的四個等級
革命現代京劇樣板戲在所有人物中的四個等級定位也稱「四個方面」;既 一等定位正面人物,二等定位英雄人物,三等定位主要英雄人物,四等定位主要反面人物」,基於這四種定位的要求,使每部樣板戲都要遵循一個統一的範式那就是京劇樣板戲必須是以「主要反面人物」的失敗為結局的模式定論為依據。
具體定論的主體思想和突出范圍;
(一)每戲題材必以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為主線,人物以其階級歸屬、政治態度分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無論哪一出戲,必以「正面人物」取勝,「反面人物」失敗為結局。
(二)「正面人物」里,又分出「一般正面人物」、「英雄人物」和「主要英雄人物」三個等次,這個「主要英雄人物」是戲的中心,他(她)必須是「出身本質好,對黨感情深,路線覺悟高,斗爭策略強,群眾基礎厚」,智勇兼備、品質全優,連相貌也得英俊魁梧。光彩奪人……他(她)從成為「無產階級戰士」之日起,在人生旅途中,無私心、無畏懼、無困惑、無迷惘,性格內全無矛盾沖突,起點多高,終點也多高,完美的性格,無需發展變化。「改造主觀世界」的任務,早已完成,在這里只是行使「改造客觀世界」的使命。[7]
(三)所謂「改造客觀世界」,在戲里都表現為「打仗」,不是軍事「仗」,就是政治「仗」,由於「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此,從本質上說,都是政治斗爭,「主要英雄人物」一出馬,反復交鋒,多少回合,竟是只勝不敗,所向披靡!萬一有點小失利,責任也全在旁人,「一貫正確」論,「樣板戲」首先樹標。
(四)「反面人物」的譜式也很清楚:反動、自私、虛偽、殘暴、卑鄙……集人性缺點之大成……若說「長處」,就有那麼半點不堪一擊的反動伎倆而已,更可喜的則是,他們十分「知趣」,深諳台下「革命觀眾」的好惡,自覺自願地往舞台邊兒靠,黑燈影里鑽,決不「亂說亂動」,要動也是讓英雄人物「牽了鼻子滿台轉」,要說,也須由正面人物按住瘡疤狠命揭。難怪他們只敗不勝,直至滅亡。
(五)「正面人物」的勝利,「反面人物」的失敗,說明了什麼?那就是戲的「主題思想」。這個「主題思想」,其實就是人們熟知的一個政治觀點,不過是借戲里的人和事,再「證明」一次罷了。而觀眾對於主題思想,用不著深思細辨,但看「主要英雄人物」的言論行動,都是在「闡發」主題思想。正所為「人物為主題而設」。「樣板戲」的人物觀,是用單一的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的視角來觀察人。戲中的「好人」,「壞人」都是理念的化身,階級的「代表」,每一位都必須以「階級人」的面貌在戲中存在,動輒講求「代表性」。那「主要英雄人物」身上集中了無產階級全部優秀品質,但他(她)們做為個別的人、具體的人形象卻是蒼白的、干癟的,除了年齡、職業、性別的不同,給了人物一個不同的外觀,很難談到有什麼獨特的風貌、獨有的性格。依照這種「人物觀」。每個戲都將原劇本做了蹩腳的增刪。比如為了突出「武裝斗爭主題」(不論該劇有無可能以此為「主題」)硬將原本中並不重要的角色,提拔為「一號人物」所謂「加強」,並不在人物個性上努力,而是大添「抒情唱段」抒「革命之情」(實則是大唱「主題」),用「最好的舞蹈,最佳的舞台位置、最強的燈光」之類「突出」人物。這有如瘦雞注射白水,「體積」越大,越顯得內容稀薄。再如為了強調「階級斗爭主題」﹔在寫社會主義建設的戲里,一律安排一名「階級敵人」,此人時時處處都「為本階統說話」,執行破壞和搗亂的「任務」,但卻能「隱藏多年」未被發現!以上這兩種形象,如果我們不認為是「概念化」、「政治標簽」,那麼天下的藝術作品誰能有甚於此呢?平心而論:李玉和、烏豆(「樣板戲」改稱「雷剛」)這樣的人物,滿有條件成為頗具深度的藝術形象,但是一經這種「人物觀」的刪削、挖補,塗抹、堆砌,稜角磨盡、風采流失,越改越沒有藝術力量。其中,烏豆下降為「二號人物」,但作為人物,失中有得:保存住若乾性格特點,我想多談幾句的是李玉和:《紅燈記》演繹了一個特殊家庭里三代人的命運,人物各有特殊的經歷。人物之間又有特定的關系,這樣有個性的題材在「樣板戲」中是少見的。李玉和的形象亦是難得的:他有平凡普通、勞苦清貧的一生,卻有輝煌壯烈、驚世駭俗的一死。他沒有婚姻竟有家庭,在義母跟前,他是孝子,在養女心中,他是慈父。他要肩擔道義、眼觀風雲,為民族和階級去戰斗,也要起早貪黑、不知疲憊,為老的和小的去謀食。然而他也有毛病:愛喝幾口酒。為此還常挨母親的訓斥。在嚴峻的考驗面前他的表現不消多說了,但面臨生死的抉擇,他應有堅強,也應有痛苦﹔該有自豪,也該有遺憾﹔他無愧於革命,獻身於事業,當然應該含笑從容,他永別了老母,拋下了女兒又怎麼能不撕心裂肺?他首先得像個「人」,才能是特大的「人」,刻畫這樣的人物,能把他的內心矛盾,性格發展的過程掩藏起來,用豪言壯語替代么?在「樣板戲」尚未形成之前,電影、話劇、滬劇乃至不同的京劇改編本中,人物的內心世界都有真摯的描繪,問題仍是:「樣板戲人物觀」反對這樣寫,它將那些渲染家庭氣氛、骨肉之情的戲,描寫真情實感、心靈搏鬥的戲,一律斥之為「資產階級人性論」,「叛徒哲學」,說是「醜化英雄形象」,硬是一筆抹掉!在「樣板」化的新本里,李玉和颳了連鬢胡,成了「英俊青年」,不再「愛喝酒」,奇怪的是李奶奶怎麼想起拿一大碗酒給他餞行!改得最多的是《刑場斗爭》,其結果可想而知:李家三代與鴆山,四個人物的性格發展,早已完成,論意志,誰也不會妥協,論形勢,不能發生逆轉,名為「高潮」,實為「這場戲」而已!雖有大段繁重的唱工來裝潢修飾,也不過是誇耀意志、表示決心。由於缺乏積極的「動作」,而使戲劇矛盾停滯定格。最可笑最可悲的怕是那句「鬥志更堅」了:執筆者硬著頭皮寫了「獄警傳」這個「有層次的抒情唱段」,已然是政治上絕對服從、藝術上降格以求罷,不料內中的「那時候全中國紅旗插遍,想到此笑顏開熱淚漣漣」又被挑了眼:「英雄流淚,不是軟弱動搖么?」(怎麼不能流淚?楊開慧、柳直荀不是「淚飛頓作傾盆雨」嗎?)於是改為「想到此信心增鬥志更堅」。竟然在《紅旗》雜志上發「改動聲明」。難道劇作者不知道此段前數第六句便是「意志更堅」嗎?如此文章,豈不貽笑大方?「有層次的唱腔」唱這種沒「層次」的詞兒可見「竊取」說並不全面,還應加上「強奸」才對!李玉和這個頗有個性的形象,尚被「三突出」之類折磨得平板、僵直,那些依據概念捏造的人物,就更不在話下了。真正成功的藝術形象,與「樣板戲人物觀」所謂的「高大完美」,截然兩樣:成功的人物講求個性:千人千貌,百人百心。其中有「偉大」者,但他這「偉大」必然表現在一方面或幾方面,決不會百善集於一身。他要與「渺小」者相比較而存在,同時也要與自己性格中的「渺小」成分相較量,客觀世界在變化,主觀世界也要更新。「三突出」其實就是瞿秋白批評過的「一些百分之百的『好人』打倒了一些百分之百的『壞人』的簡單化藝術」。瞿氏還指出:「這種簡單化的藝術,會發生很壞的影響。生活不這么簡單……假定在文藝之中尚且給群眾一些公式化的籠統概念,那就不是幫助他們思想上武裝起來,而是解除他們的武裝」,這個幾十年前的批評,是很有道理的。「三突出」的提倡者,本意也許是要強化文藝的教育作用,但效果適得其反:它們削弱了文藝的教育作用。
Ⅲ 新中國60周年英雄人物有關的資料,急需!!!
董存瑞,1929年生,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區委書記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1945年7月參加八路軍。後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軍事技術過硬,作戰機智勇敢,在一次戰斗中隻身俘敵10餘人。先後立大功3次、小功4次,獲3枚「勇敢獎章」、1枚「毛澤東獎章」。他所領導的班獲「董存瑞練兵模範班」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座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時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定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大喊道:「為了新中國,沖啊!!」(這是電影里說的話,原話已經無從證實了)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一條前進的道路,此時,他年僅19歲。
錢學森(1911.12.11~)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火箭之父」,「導彈之王」。2007年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Ⅳ 介紹有關革命領袖或英雄人物的影視片
可以這樣介紹:
我介紹《建黨偉業》。
《建黨偉業》圍繞1921年前後展開,講述從1911年辛亥革命後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內的歷史故事與風雲人物,主要以毛澤東、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國燾、周恩來等第一批中國共產黨員為中心,講述他們在風雨飄搖的時代中為國家赴湯蹈火的精彩故事。
這段歷史時期,全中國正處於大的變革和動盪中,所以除了以毛澤東為中心的共產黨員以外,還包括其他一些影響歷史變革的人物。以袁世凱、張勛為代表的北洋政府,以康有為、載灃代表的保皇派,以孫中山、蔣介石、宋慶齡為代表的國民黨,以胡適、梅蘭芳、周樹人、楊昌濟、蔡元培為代表的文化名人等等。
Ⅳ 中國英雄人物故事內容概括要10個英雄人物,故事主要內容及名稱(每個人物要50字
李小龍,(Bruce Lee,1940.11.27—1973.7.20)原名李振藩,乳名細鳳,美籍華人,出生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祖籍中國廣東順德均安鎮。他是一位武術技擊家、武術哲學家、著名的華人武打電影演員和功夫巨星、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UFC開創者,MMA之父,截拳道之父,雙節棍之父,亦是「功夫片」電影始祖,李小龍的出現打破了之前功夫動作片的虛假以及香港明星氣質的萎靡,開創了華人進軍好萊塢的先河,更創立了截拳道,讓西方人認識和學習功夫,同時令動作片成為香港電影的主流片種之一。在全球各地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他對中國電影業的貢獻永不磨滅,在香港的4部半電影3次打破空前記錄,其中《猛龍過江》打破了亞洲電影票房記錄,他與好萊塢合作的《龍爭虎鬥》全球總票房達2.3億美元。1964年與琳達·埃莫瑞走入婚姻殿堂,婚後生有一對子女。原
19
人物寫真
名:李振藩
藝名:李小龍
性別:男
血型:O型
祖籍:中國廣東佛山市順德區均安鎮上村鄉
墓地:美國西雅圖湖景墓地
身高:173cm(5英尺7英寸半)
體重:62kg
胸圍:41.5英寸(擴胸前)、44.25英寸(擴胸後)
右前臂圍:12.25英寸
左前臂圍:11.75英寸
李小龍
右上臂圍:14.25英寸
左上臂圍:13.75英寸
大腿圍:22.5英寸
右小腿圍:13英寸
左小腿圍:12.88英寸
背闊肌:擴展時周長超過1.12395米
騰空前踢:高度約2米5
騰空側踢:高度約2米
愛好:練武、思考、恰恰舞、閱讀、哲學
擅長:寸勁拳、勾漏手等多項知名記錄
小學:香港九龍德信學校
中學:香港喇沙書院、聖芳濟書院
大學: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攻讀哲學
父親:李海泉
母親:何愛瑜
太太:琳達·埃莫瑞(Linda)
李小龍與妻子琳達
兒子:李國豪(Brandon Lee)
女兒:李香凝(Shannon Lee)
大姐:李秋源(Phoede Lee)
二姐:李秋鳳(Agnes Lee)
哥哥:李忠琛(Peter Lee)
弟弟:李振輝(Robert Lee)
最喜歡的作家:海明威
最喜歡的國家:中國
最喜歡的動物:狗
最喜歡的歌曲:《當我死去時》
最喜歡的穿著:牛仔褲、墨鏡、球鞋、唐裝、運動服
常到的地方:健身房、圖書館、公園、書房等
11
李小龍與家人
討厭的地方:虛偽的社交場合
個人座右銘: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1]
2
Ⅵ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英雄人物
1、劉胡蘭,又名劉富蘭,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歲就參加兒童團,14歲的時候就成為預備黨員,15歲時被叛徒出賣,拒絕敵人的軟硬兼施,英勇就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劉胡蘭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Ⅶ 我國的英雄人物事跡簡介
1、邱少雲
邱少雲出生於四川銅梁。1949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赴朝作戰。1952年10月,為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南朝鮮軍隊,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並擔任了發起沖擊後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
12日上午,敵機向其所在的潛伏區進行低空掃射,並投擲燃燒彈。飛迸(bèng)的燃燒液燃遍他全身。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雲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裡,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壯烈犧牲。
邱少雲犧牲後,被部隊黨委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最高人民議會常務委員會授予「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稱號,同時授予金星勛章、一級國旗勛章。
2、董存瑞
1948年5月25日,我軍攻打隆化城的戰鬥打響。董存瑞所在連隊擔負攻擊國民黨守軍防禦重點隆化中學的任務。他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接連炸毀4座炮樓、5座碉堡,勝利完成了規定的任務。連隊隨即發起沖鋒,突然遭敵一隱蔽的橋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鎖。
部隊受阻於開闊地帶,二班、四班接連兩次對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連長請戰:「我是共產黨員,請准許我去!」說罷毅然抱起炸葯包,沖向暗堡,前進中左腿負傷,頑強堅持沖至橋下。
由於橋型暗堡距地面超過身高,兩頭橋台又無法放置炸葯包。危急關頭,他毅然決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葯包,右手拉燃導火索,高喊:「為了新中國,沖啊!」碉堡被炸毀,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3、黃繼光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開始。10月19日夜,黃繼光所在的二營奉命反擊佔領597.9高地表面陣地之敵。當攻擊部隊受阻、傷亡較大時,已任營通訊員的黃繼光挺身而出,主動請戰,消滅敵人火力點。
在戰友負傷犧牲、自己所攜彈葯用光的情況下,黃繼光毅然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敵人槍眼,為沖鋒部隊的勝利開辟了通路,犧牲時年僅22歲。
黃繼光的英雄壯舉,獲得了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最高榮譽——他被志願軍領導機關追記特等功,並授予「特級英雄」稱號(另一特級英雄是楊根思);所在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追授他「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勛章。黃繼光最後長眠於沈陽市北陵烈士陵園。
4、劉胡蘭
劉胡蘭(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劉富蘭。山西省文水縣雲周西村人。1945年進中共婦女幹部訓練班,1946年被分配到雲周西村做婦女工作,並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946年12月21日,劉胡蘭參與暗殺雲周西村村長石佩懷的行動。
當時的山西省國民政府主席閻錫山派軍於1947年1月12日將劉胡蘭逮捕,因為拒絕投降,被鍘死在鍘刀之下,時年15歲。隨後,劉胡蘭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曾親筆為她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5、趙一曼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趙一曼被中國共產黨派到東北地區領導革命斗爭。1934年擔任中國共產黨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道北區委書記,組織抗日自衛隊,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
1935年擔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第1師第2團政委,11月,與日偽軍作戰時不幸因腿部受傷被捕。日軍為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嚴酷的審訊。
應對凶惡的日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趙一曼忍著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兇殘的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
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堅強的意志和誓死抗日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定地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狀況。
1935年12月13日,因趙一曼腿部傷勢嚴重,生命垂危,日軍為得到重要口供,將她送到哈爾濱市立醫院進行監視治療。趙一曼在住院期間,利用各種機會向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女護士韓勇義進行反日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兩人深受感動,決定幫忙趙一曼逃離日軍魔掌。
1936年6月28日,董憲勛與韓勇義將趙一曼背出醫院送上了事先雇來的小汽車,經過輾轉後,趙一曼到了阿城縣境內的金家窩棚董憲勛的叔叔家中。6月30日,趙一曼在准備奔往抗日游擊區的途中不幸被追捕的日軍趕上,再次落入日軍的魔掌。
趙一曼被帶回哈爾濱後,兇殘的日本軍警對她進行了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更加嚴酷的刑訊。據敵偽檔案記載,日本憲兵為了逼迫她供出抗聯的機密和黨的地下組織,對她進行了殘酷的拷問。刑訊前後採用的酷刑多達幾十種,其中就包括電刑。但她始終堅貞不屈,沒有吐露任何實情。
1936年8月2日日本憲兵把她押回她曾戰斗過的珠河縣處死示眾。臨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壯烈犧牲時,年僅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