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1942大飢荒電影觀後感

1942大飢荒電影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2-09 23:54:54

㈠ 電影《1942》影評

勞動節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出去遊玩,故此第二次觀看電影《1942》,感慨良多,比起第一次……

正文:

由於我一直是一個歷史往事的痴迷者。電影開始,導演就以第一人稱開始那段塵封的歷史,把人帶入那個時代,感受那個時代的人物變化,社會無常……

影片開頭,導演把 「河南大飢荒」 跟同時發生的世界新聞 「宋美齡訪美」,「丘吉爾感冒」,「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戰役」 聯繫到一起,從側面暗示河南大飢荒的影響力。

影片通過( 東家)老范跟(長工)栓柱及瞎驢一家, 來縮影了當時河南受災群眾的形象,通過 重慶政府的花天酒地,記者白修德,神父,河南省主席,戰區司令 縮影了那個年代的社會環境,政治風貌。

影片以地道的河南話貫穿,讓人很有心動,瞬間把觀眾帶到那個年代的場景里,很有感染力……

影片以底層百姓跟地主東家的階級矛盾為引,揭露了河南大飢荒後的眾生相。

一場階級矛盾,讓少東家死於暴亂,青磚綠瓦瞬間成了一片瓦礫。

曾經的東家如今也跟那些窮人一樣開始逃荒,只不過東家此時還帶有錢糧。

逃荒路上,影片對幾個細節刻畫的很好,清晰的反映那個時代背景下,各個主人公的心理不斷變化,由矛盾走到同甘共苦。

鏡頭①:

事後,他跟神父的對話, 「為什麼上帝總是戰勝不了魔鬼,那還信他幹啥?! 」顯示了教父對信仰的動搖,內心的無奈……

鏡頭②:

鏡頭③:

軍政不暢,讓災難雪上加霜

顯示了災難下,政府政令的不通,地方的腐敗,謊報災情,軍政大權的不統一,導致民族之哀!

鏡頭④:

記者白修德,在跟災民的路上,被「瞎驢,栓柱」搶了驢,餅干。「瞎驢」被國軍打死,「栓柱」搶到餅干後的特寫鏡頭:

栓柱為了找孩子們,被日軍殺啦……鏡頭下的災民,放下尊嚴,只為活著,沒有對錯。也突出了母親的偉大,忘不了孩子們!

鏡頭⑤:

火車到了陝西,老東家的一段話:

最後,遇到一個小女孩,在哭死去的娘。

電影通過多個鏡頭展現河南的一場由天災開始,由於政府的救災不力,時代的動盪,導致政府失信於人,底層的矛盾激化,讓人們沒有信仰,只有活著,行屍走肉般活下去……

寫在文章最後的話:

筆者覺得,對於那場災難,如同南京大屠殺一樣的災難,應該在鄭州花園口,立碑撰文,紀念那場災難里,來自河南各地的百姓亡靈,讓後人引以為戒!!

㈡ 看了《1942》,你有什麼感想

01

上周看了一部讓我眼淚流乾的電影《1942》。電影講述了1942年河南大飢荒時,千萬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的慘劇。

故事的主角是地主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

看到寶寶又把飯仍在地上,我撿起來放到她碗里,對她說:「寶寶你不知道這世上還有很多人寧可用一條命去換一碗飯……」

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不夠幸福,那就去看看這部電影吧。

寫火熱的人生,講震撼的故事。微信公眾號:奇奇漫悅讀(ID:qiqimanyue)

㈢ 看完電影<1942>有何感想 400字左右的觀後感. 急!!!!!!!!!!

你觀看過《1942》這部影片了嗎?《1942》是一部歷史劇作,今天看了《1942》這部影片,內心無比震撼,有太多的感觸,影片講述了戰爭和天災交織在一起的時候,百姓們背井離鄉的痛苦與無奈。
1942年,河南百分之九十以上已淪為戰區。那個時候的人們在國軍、日軍、土匪之間尋求生存。民以食為天,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1942》這部片子表達了很多,人在極端情況下的抉擇。在思考活下去的意義,為了什麼活?天災是所有人的災難,不管財主還是窮人,都得遭罪。這種時候,人性的弱點便毫無遮攔,一覽無遺。生命到底是有多可貴、是有多卑賤。也在提醒政府存在的意義、政府之應所為。家庭的意義,家庭之可貴。承諾的意義,承諾之重遠高於生命。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㈣ 作文觀《1942》有感

雖然我只有13歲,但是也好歹看過一些大片。什麼《阿凡達》《大魔術師》《馬達加斯加3》《1942》《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新少林寺》《瘋狂的賽車》……以前,我最追捧的就是喜劇搞笑片。我認為能讓人笑得合不攏嘴的電影就是好電影,值得看的電影。可現在看來,它真的沒多大的意義,沒多大的價值,最多花錢笑上一笑而已。
當我觀看完影片《1942》時,卻狠狠地在心裡扇了自己兩個巴掌:這真是太膚淺了,搞笑片對於我個人來說絕對沒有任何價值,我敢說《1942》帶給我們的震撼和教育意義是那些庸俗的搞笑片永遠無法比擬的。
這是一篇對我自己來說不得不寫的文章,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它的意義,我想馮小剛導演說的很對,《1942》比其他任何帶有商業元素的影片更讓人有感觸有震感。我希望以後能看到更多的這樣的影片,而不是只是「一笑而過,沒留下任何感想,思考價值」所以,我在這里呼籲,讓大家坐進電影院里好好看一看《1942》,享受它帶給我們的心酸,跟著劇情的推進一起感受歷史的進程。
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一個必須面對的真相
1942,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個被遺忘或從不了解的年代,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一段意義非凡的過去。
那天,我有幸在電影院里全面的了解了有關於那個時代的一個故事。
老東家是河南的一個富有的地主。那年正巧碰上了飢荒,日本人也正在一步步的蠶食我國國土。所以,那天,後山的土匪們包圍了老東家的大門,舉著火把向老東家索要吃的。在土匪頭子與老東家當家的對話中土匪頭子的身份浮出了水面,原來,土匪頭子的母親原在老東家打雜,後來因當地鬧飢荒所以被解僱了。我看到這里,再也吃不下手中剛買的漢堡,心中只是感慨「飢餓磨滅了人最初的尊嚴,它能迫使人們將自己善良的本性踩在腳底。土匪頭子原也是一介良民,卻因為飢餓讓他拿著鐵鍬,鋤頭等農耕器具去勒索老東家的,幹了殺人搶劫這種沒有人性的事。因為後來老東家喊官兵的事暴露了,所以土匪頭子拿起手中的碗砸在了老東家的頭上,老東家的腿一軟,用手捂著頭跌坐在地上。這時,鄉親們與土匪們廝殺開來,老東家的兒子也因此而喪命。家裡被洗劫一空,人們死的死,傷的傷,殘的殘。四處都是屍體,血就像從天而降落地化為水的「血花」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延綿不絕,震動了天。
老東家的僥幸活了下來,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媳婦,女兒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她的媳婦身懷六甲,女兒則是極不情願的與父親一起去逃亡,她驕縱地認為那是窮人該乾的事,最後老東家的連哄帶騙讓他女兒答應了,但她還是偏著頭,懷里抱著只貓。
老東家的與自己的長工瞎鹿一家結伴逃亡,讓栓住幫忙駕車(馬車,簡陋)。路上,夜幕降臨人人都蜷縮著睡了。卻有兩人陌生人鬼鬼祟祟的走向瞎鹿家的帳篷(簡陋,用布搭的)他們小心翼翼地從帳篷里抱出一個不到6歲的小女孩,這時,瞎鹿又踮著腳朝他們走來。原來他是要賣孩子!這時,瞎鹿的妻子花枝醒了,她大驚失色地大喊大叫地從陌生男子手裡奪回女兒,並對瞎鹿辱罵毆打著。終於,瞎鹿吼道「沒錢怎麼給咱媽買葯!我能眼睜睜的看著咱媽病死!你還有沒有良心!」老人聽後,年邁的臉上的五官都擠在了一起,揮舞著雙臂哭著說「要是是我讓你賣女兒,我現在就能上吊!!」看著老母親淚跡斑斑蒼老的臉,他堆積了無數煩悶的宇宙終於爆發了「上吊!!現在有房梁嗎!」看似一句幽默的話,卻讓我聽得心酸。是啊,他們現在無家可歸,正在掙扎著逃荒啊。老東家的知道這是他演給自己看的戲,於是就挖了一碗的小米准備給瞎鹿一家,眾人看到老東家滿袋的小米都議論紛紛「看,他家還有小米呢。」老東家的看了看那些飢腸轆轆的窮人「咱們有善心也養不起這么多的窮人啊。」嘀咕著,悄悄地用手撥回去一半的小米。
天亮了,太陽出來了卻沒帶來好運氣。雲層上空盤旋著多架戰斗機,他們輪番向擠滿難民的路上投擲炸彈。只是看見它所到之處伴隨著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不知名物體的碎片漫天飛揚。有的人被神保佑下來了,但有的人卻在轉瞬間被炸成了「血花」只看見他一下子爆裂開來,血隨著肢體的分解而不斷地湧出,有的人則忍受著巨痛——他被炸沒了胳膊或者大腿。霎時,到處鮮血淋漓,屍橫遍野,很少有人能倖免於難,存活下來。從天而降,紛紛揚揚的散落著碎片,地上的塵土翻湧而來。到底有多少人失去了雙親?到底有多少人失去了生命?到底有多少人絕望痛苦?我只知道他們有多痛苦,他們的生命就如螻蟻一般渺小,是嗎?
待轟炸一過,風中攜著漫天哭聲飄盪著。瞎鹿的母親死了。老東家的看了眼四周哀怨地說「早知道就給你一升小米了,老母親咽氣了?把她好好埋了吧。」栓柱剛從地上爬起來就喊著老東家女兒的名字找她,終於,女孩聽聞趕忙站了起來,找起了自己的貓。
有個國外著名的記者白修德想要了解河南的飢荒有多嚴重,於是他隻身一人來到了這個地獄般的縣城。
路上他清晰地眼鏡片反射出路邊凄慘的一幕幕:屍體,鮮血,碎片,荒涼,面黃肌瘦的難民……讓他不敢相信的皺起眉頭。因為他在外交會里所見所聽的與他所真正看到的完全是兩種概念:1價值不菲的紅酒,紅地毯,餐宴,每人身上的禮服2河南鬧飢荒,比較嚴重。3人民沒有吃的,去逃難,被日本兵轟炸,毫無還手之力,沒有住的……最後他呆滯的看著最觸動他心靈的一幕:成群的野狗巡走在躺在枯草地上已經死去人的屍體上,撕咬著,吞咽著。他哽咽了。
老東家的媳婦終於生下了一個兒子,但卻不幸感染了當時盛行的風寒。並不是什麼難治的病,就是吃點東西暖和點就好了。但經過那次劫難,老東家的僅有的幾代米都被活下來的逃兵獨佔了,就連馬車也沒能倖免。那時,就只能把樹皮砍下來磨成末泡著開水喝下去。為了治好媳婦的病,老東家的女兒面無表情地順著貓咪的毛毅然把貓遞給了栓柱。一聲「喵!!!!」結束了老東家女兒數月來的精心照料。她卻只是對著栓柱又喊了一聲「記得殺好了,我也要喝貓湯。」其實,即使老東家的女兒對貓是多麼不舍,她最後還是選擇了自己活下去。相較於一隻貓,她心裡也不願餓死吧。但是最後還是沒能挽留住這個剛做母親的女人,老東家的讓她合了眼「給咱們家生了個兒子,你也是個好媳婦了,安心去吧。」可老東家的妻子卻解開了媳婦的上衣,「趁他身子還沒涼透,趕緊給咱的孫子再喂最後一次奶。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再能吃飽」說道。老東家的聽了,頓時一愣,隨後大發雷霆「她都5天沒進食了,你就讓它安心去吧!!」聽後,老東家的妻子也呆了,默默地幫可憐的媳婦扣好了扣子。每餐都是樹皮,所有的人都在掙扎著活下去。
死者已逝,生者還在前進。
他們在向山西逃荒,在一處地方歇了腳。路上老東家的妻子不知不覺的沉沉睡去,老東家的從她的懷里抱出孫子「死了好啊,早死早托生,以後別托這兒來了,生得好一點,不要再像今生。」他一邊說,一邊哄著手裡的孫子。歲月的磨礪讓他跟貧民無一絲區別,灰頭土臉的,身上的棉襖已經不斷地在往外滲著棉花,而且非常的臟。它就像一把刀子,在他的臉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痕跡。幾天以後,一群有錢的人來招募年輕漂亮的女子,說白了就是賣人,能得到一升小米,說是給他們一條活路走。老東家的女兒給他的爹帶回了一升小米,老東家的盯著他的女兒,接過了小米。在那個時代里,用人換一升米!心裡全是哀怨,後悔,不舍,無奈……現在,就剩他和孫子兩人了。晚上,老東家的女兒伺候一個有錢人,要幫他洗腳,可是,她怎麼彎都彎不下腰去。那人輕蔑的說著「怎麼?不想伺候爺?」「不是,吃得太多,太多了。撐的我彎不下腰了。」她一邊說一般抹著眼淚。是怎樣的飢餓才能讓她吃得如此撐?直到連腰都彎不下來?
老東家的帶著孫子乘上了駛往陝西的火車,一路上,難民就像地上的螞蟻一般的密集,向火車奔去。老東家的緊緊地摟著孫子背著大包小包的擠上了火車。一夜,他都是把孫子捂在胸口,坐著打著盹著。可是,當他終於到了陝西,把孫子抱起來一看,卻發現自己把孫子給悶死了。他喃喃著「爺爺只有你了,但爺爺卻把你悶死了,以前爺爺還有你,現在……」他傷心欲絕,麻木了,朝著家的方嚮往回走。人流中有一個老人喊:「大哥,怎麼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個死。」老東家一邊走:「沒想活著,就想死得離家近些。」轉過山坡,碰到一個同樣失去親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爹的身上哭。老東家上去勸小姑娘:「妮兒,別哭了,身子都涼了。」小姑娘卻說,她並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認識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認識了。一句話讓老東家百感交集,想起了他的家人。老東家動容的看著小姑娘:「妮兒,叫我一聲爺,咱爺倆就算認識了。
小姑娘仰起布滿淚痕的臉,喊了一聲「爺」。老東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漫山遍野,開滿了桃花。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俺娘。(此電影根據小說改編,俺指作者)
他告訴我們那時死就是解脫,能有人能想像到嗎?
像《1942》這樣的電影就是我們該追求的,看完後能獲得思想上的一些價值,知道什麼是有價值的,不浪費我們的錢,或是時間;看完後能對世界的觀念看法煥然一新,知道更多的歷史與知識,讓人覺得有什麼精神上的收獲,或是有什麼精神上的追求;看完後能和他人討論自己的觀點看法,知道我們有那些地方需要改進,不是思想上的貧瘠,不是只追求淺薄的一笑。
希望,我在這里真希望《1942》不會虧損,甚至有一些盈利。有更多的人支持馮小剛導演的博大情懷,偉大志向和《1942》。也希望更多人懂得那些影片是真正值得我們去用我們有限的時間去花費的。而不是只看到沒營養虛假的愛情片,魔幻的動作片,或是讓我個人不屑一顧的搞笑片。當然偶爾去調節下心情也是不錯的,但《1942》你們不得不看。

㈤ 《1942》你能體會到這部電影體現出的絕望嗎

1942年旱災,幸福如我們是無法設想的,更可況動盪年代中的人與當下我們之間除了黃皮膚黑眼睛的共性幾乎沒有一絲一毫所謂的傳承關系。斷層如此,用何種方式將銀幕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拉近,我覺得是馮小剛在《一九四二》中最重要的課題。很顯然,馮氏電影的求變求穩心態在片中被不遺餘力的貫徹到底:我雖然從開場第一處出現「牲口」二字台詞的時候就清楚的意識到本片只屬於馮小剛一人,並且此後的兩個多小時時間里不斷被細處那痞性十足的方言和若干小諷刺提醒,得到的卻是一個放棄了京味故事,放棄了焦點煽情,放棄了刻意拼接巧合等等的宏大敘事,哪怕並不圓潤,卻已然足夠。

本片是以記錄性的事件還原為出發點並從真實走訪素材提煉線頭的故事片,這是串聯這個沉重主題大量分支的一種捷徑,就像穀子地和元妮的存在能帶出擁有足夠故事性的《集結號》和《唐山大地震》一樣,不同的是這一次他選擇了諸多角色兼顧的群像關照,並且沒有一次火力集中的煽情。東家老范,長工瞎鹿,瞎鹿的老婆花枝,光棍栓柱,戰時法庭庭長老馬,雜務纏身的蔣介石、時任河南省委主席的李培基,執拗采訪旱災蝗災的美國記者白修德等等,全生態的網羅了當年經歷這一事件的各色人物。幾個主要角色的鮮活感也沒有因多線頭敘事稍欠的掌控力而失色,這是馮氏電影第一次如此專注於主體人群的描繪,而不是突出重點刻意關照。無論你有怎樣的社會地位,面對旱災蝗災飢餓這同一難題時可能面臨怎樣的選擇與應對措施,這在片中因角色各異而呈現出極大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一九四二》給了每個角一種極力還原事實(真實人物)和無限貼近史實(虛構角色)的定位,於是讓故事片和紀錄片共存的交叉剪輯就像沒有了體溫一般,冷峻而堅硬。

㈥ 觀《1942》有感

觀《1942》有感1

1、弱國沒有外交權。

2、國家的強大需要經濟和軍事的支撐。

3、高層永遠看不到真相,因為真相過於殘酷。

4、要有責任心,更要有民族氣節。

5、生存是第一位的。

6、無論何時都要有經濟學的頭腦。(花枝讓我有感,活在當下,她就是個銀行家,總是能想出多贏的招。)

7、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8、再有財,有一天也可能一無所有。有財,不如有才!

9、再難,都只能向前看。

10、帶著幻想生活,遠比面對現實幸福得多!

整場看下來,很壓抑,心口像被石頭壓著。盡管如此,影片里亮點還是很多。人與人之間雖然為了生存變得冷漠,但是總還有一絲溫暖了,比如那財主。作者最後獨白說那小姑娘就是她的母親,她這一輩子都不吃肉,雖然片中無理由說明,但(觀後感 ) 我想到的是,因為她為了活下來,連樹皮都沒有了,她只能吃人肉了,因為一路上最多的就是人,死人,屍骨!

電影里讓我最心痛的,就是城牆里外的不同風景。城裡煙花燦爛,城外飢寒交迫,最後只能用出賣自己來讓家人和自己活著。你再驕傲又如何,你曾是大小姐又如何?今天的中國,雖然風景不同往昔,但依然很多反差極大的風景,我們何時能停下來,讓身邊的風景更和諧,讓自己內心的風景更和諧?

觀《1942》有感2

這部電影以發生在1942年河南的旱災為背景,講述了少東家帶領當地人民逃荒的路上發生的一系列血淚史,深觸人心。

當周圍有些同學在絮叨著說看不懂時,我卻看得流出了眼淚,我覺得我彷彿能身臨其境,或許是因為媽媽平時經常給我講這些吧,當看到電影中這么真實的場景,眼淚莫名其妙地也就掉下來了。

電影場景中讓我最受刺激的是賣人換米的情節。究竟是到了怎樣一種絕境,才連人都要賣了呢?或許現在的我們是永遠無法體會到的。

逃荒路上一路逃,一路死。全是被餓死的.。路上還得吃柴火,吃柴火?這種苦我們能想像嗎?那種難以下咽的感覺更是不可名狀。小孩子因為吃柴火連屎都拉不出了,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飢荒,如果有糧食,那麼這一切想必一定不會發生,更不可能有這么多苦難,那麼我們生存在這個目前來說相對幸福的時代,是不是應該做點什麼?

首先就應該珍惜糧食吧。我們既然已經通過影片已經看到了這么悲慘的情景,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應該敲響警鍾。我們或許應該積極響應時下熱門的「光碟行動」,反對浪費。

我經常能在我們的飯堂看見許多浪費行為 ,桌子上一大堆沒有動過的新鮮食物,而在每個應該裝食物殘渣的盆子里,更是一大堆一大堆的白飯、蔬菜,有時甚至連一口都沒動過的雞腿也無奈地躺在裡面。這種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斥責!如果我們從中學開始就這么做,那麼這種行為不但得不到遏制,反而會更加嚴重,很快,再一次飢荒又該來臨了,到時候,首先被餓死的就應該是這些人!

因此,行動起來吧,積極響應「光碟行動」,這才是逃荒的根本辦法!

㈦ 如何評價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㈧ 電影1942觀後感1000~2000字急急急

如果說李安以一種帶有魔幻色彩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講述了關於人類的心靈史;電影《2012》以3D版的包裝將人們帶到一個末日。那麼,馮小剛類似紀實手法的《一九四二》將觀眾們帶回過去,帶回那段最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是中國電影史上最具靈性的電影

從片名上看,《一九四二》年似乎在我們的記憶中並無標志性的事件發生,就如同馮小剛在開篇贅述的一樣,也許存在世人記憶深處的,有甘地絕食,丘吉爾感冒,卻獨獨不記得在那一年嚴冬的河南,餓殍遍野,有300萬人餓死。如今的人們,似乎很難因為飢寒交迫而因此與電影產生共鳴。在零點的午夜場,大家吹著空調吃著漢堡爆米花,有些浮躁的落座,欣賞自己的先人「逃荒」的悲慘經歷,能有多少感悟不得而知。
今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內心有太多的感觸,好久沒有看過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國的電影太需要有這樣的影片出現了。影片結束時,我哭了。情緒很復雜,悲傷、痛苦、同情、無耐好像都不能准確的描述這個情緒,我說不上來,更像是一種慈悲。我也不願意去太多的思考這個情緒到底是什麼,只是讓自己流著淚。
回來的路上一直在思考為什麼覺得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說,可能很多人會不覺得好看。我也在整理著自己,到底被什麼打動了,絕對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實。我在看的過程中,會去自然的對比現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國,真的猶如天堂一般。覺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謝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但越往後面看,我確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層的東西,當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現在的中國去掉經濟高速發展光鮮的外衣後,其實骨子裡面的東西,跟1942年居然沒有兩樣時,我不僅打了個寒顫。我腦子里開始浮現出那位外國記者反復問道的一個問題:「怎麼會這樣?」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軍隊在此陷入膠著狀態,大面積的蝗蟲和旱災使得夏秋兩季絕收。在沒有糧食的日子裡,最後的出路就是販人,年輕的閨女媳婦通常被買去周家口等地的窯子。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買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天災也許還可以用「逃離」來解決,可是戰爭帶來的傷害卻是避無可避。即使河南已淪為半壁江山,仍是國民政府手裡的糧食支柱,從河南征購的糧食支撐著整個西北的軍隊、官僚和城市。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余糧也被搜刮殆盡,軍糧供給亦不可少。當時的國民政府,從蔣介石開始,對於這場飢荒帶來的災難就處於「甩包袱」的態度。他假裝不相信的態度也並未避過《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當面遞上的血淋淋的災情照片,中國人向來就是樂忠於報喜不報憂的。即便是最後撥下的救災糧食,要支付軍糧開始,打點上下級關系,最後到達災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1942年在河南發生的旱災,一千多萬人流離失所,三百多萬人死亡,這到底是怎麼導致的?大自然的無情?國民黨的腐敗?蔣介石的昏庸?日本侵略者的殘忍?災民們的愚昧?還是其他什麼?
我們看到在影片中,蔣介石為了集中人財物力抗日而放棄援助重災之下的河南;大當家為了自保,寧願看著村民挨餓也不開倉放糧救濟鄉親;河南省長親往重慶為民請命,但面對公務纏身的蔣介石時,確不忍再為領導添堵;大當家女兒難忍飢餓,最終主動求父親把自己賣到妓院……故事情節演繹得是如此的真實,而劇中的每一個角色的行為彷彿都能被作為觀眾的我們所理解。換位思考一下,若是我們自己處在那樣的環境當中,我們會選擇放棄萬貫家財開倉濟民嗎?我們會選擇頂住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放棄跟日軍會戰,用大量軍糧救民於水火嗎?我們會冒著失去丟官去爵的風險冒死進諫嗎?我們會寧可餓死也要守住貞節嗎?當今的國人,乃至全人類,試問有多少人又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呢?我想一定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吧。這代表了什麼?悲劇還會再次上演!這個悲劇甚至是全人類范圍內的悲劇!
似乎《1942》擺出的是一盤沒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幾乎動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災的外在手段:政府動用軍糧的援助、宗教團體和國際社會的努力、民間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劉震雲和馮小剛是智慧而充滿靈性的,在片尾出現了這樣一幕,大當家收養了一個剛剛失去母親的小姑娘。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類最終開始明白人與自然其實是一個整體,只有人內在和諧了,才能有風調雨順;只有當人類之間做到不分彼此的去愛時,人禍才能最終避免。
再次感謝劉震雲和馮小剛能夠為中國電影業創作出如此深刻、充滿靈性的電影,這代表了一種高度,特別在2012這個特別的年份里。但願能有更多人因《1942》而覺醒,走上靈性升進、創造世界大同之路!——一位霎哈嘉瑜伽士寫於2012年12月1日
很多人估計都會拿《一九四二》和 《唐山大地震》去對比,兩部電影都是講災難,兩部電影都是悲劇,而兩部電影卻有著不同的觀影感受。《唐山大地震》是徹頭徹尾的情感大戲,賺足了觀眾的眼 淚,電影煽情意味特別濃厚,這是一部講述「有情」的電影。而《一九四二》則是將悲劇升華到一種讓人崩潰、麻木的徹頭徹尾的慘劇,電影更多的是給觀眾展示了 在那個年代窮苦人民的無奈、無助,從飽含希望到徹底絕望的一個殘忍的過程,人們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朋友、失去了信仰、失去了希望,最後失去了生命,這是一 部講述「無情」的電影。

電影從頭到位都在挑戰著廣電審核的底線,講述了一個民族在特殊時期的一種特殊狀態,政府漠視災情、外省拒收災民、 日本人轟炸災民、國民軍搶殺災民、災民搶殺災民,這種狀態讓人感到寒冷,感到絕望,人性的陰暗被暴露無余,電影在後期,日本人放糧想要收買災民來對抗國民 政府,雖然河南省委主席說沒有人反抗,屬於造謠,但我們都懂的,迫於電影審核,無法表達,那個時候的人們,眼裡只有生與死、飽與餓,哪有什麼對與錯、敵與 國。

黑色幽默為馮小剛作品的一大特色。本片導演仍然沒有忘記穿插他的黑色幽默,例如:「地主女兒被人買走,給買主洗腳時,說自己撐得蹲不下去」 又比如「買大送倆小的,你合算了」等。 這些台詞廣義上來看讓人啼笑皆非,但放在劇中,言語的背後,又無不令人深思。
影片留給我們一個問題,到底為什麼會餓死300萬人? 是政府官場由來已久的積習,所以放任了災情的加劇?還是同日本交戰為國民政府增加了難度?還是因為軍隊高層謊報人頭,超需軍糧,謀私立 造成的?

自己改改,復制了很多,自己加了些

㈨ 對於電影1942的觀後感

這個五一假期看了一部叫1942的電影。1942的情節平時聽多了,這次是真正去看。內容大概是:

在國民黨政府無視飢荒造成的大面積災害和人員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們選擇舉家出門逃荒,壯觀的人流就開始漫長的從河南逃往陝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餓死了。老東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並肩走上逃荒路。期間還遇上了日本軍轟炸。最後兩家的親人是死的死、賣的賣,只剩下了老東家和小孫子到了往陝西的火車上,結果還在一陣槍林彈雨中悶死了小孫子。老東家傷心至極,不知道自己這究竟是在干什麼。逃荒本來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決定逆著人流往回走,想死的離家近一點。路上遇到了一個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較現在的生活,發現,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長滿蟲發霉的麵包,看到飢餓要去賣人的情節,心中有說不出的心酸。當時的社會是有多黑暗,國民政府當時絕對不缺人手,但他們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還要收糧。賣兒賣女賣老婆,唉!人間的悲哀啊。同事人為什麼官員們就能隨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個一個地在飢餓中死在路邊。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個人當時只值一點米!

電影中,徐帆飾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後,為了孩子能夠有一口吃的,在於男人一夜夫妻之後又將自己賣了了出去,臨走之時,她對僅處了一天的丈夫說:「你來,我的褲子囫圇(完整)一些,咱倆脫下換一下吧。」男人聽罷,默默無語,只能無能為力的目送馬車離去。

在這部電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實。當時的中國實在是太腐敗了,侵略者在國土上肆意踐踏,本國政府又在不斷剝削,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是一點沒錯的,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來鑄造的。難道我們就好意思虛度年華?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後出現的一幕老東家收養了失去家庭的女孩,這就是他們給出的方法我們要學會不分彼此得去關愛對方。那種黑暗的世界才會出現曙光。人類是一個整體,人與人之間沒有差距,若當時的政府明白這一點,那麼中國也就不會被外人所侵略,如果當時的難民們明白這一點。那麼賣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會這樣發生。應該醒悟了我們。我們現在的社會何嘗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騙,不信任。當人們見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當某人幫住別人捉小偷還要找人證明偷東西的不是他。就證明這個社會是不和諧的。我們還是要互相關愛起來。把正能量傳遞下去

這部電影令人感概太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也太多太多。關愛別人先從自己做起。

㈩ 《1942》觀後感5篇範文

《1942》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我為大家帶來幾篇《1942》 觀後感 供大家閱讀。下面是我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1942》觀後感一

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鴻遍野、餓殍滿地慘不忍睹;慘無人道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加緊侵略;沒有良心、沒有人性的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想趁機發國難財&hellip;&hellip;不過,也有催人淚下的鏡頭:老東家(張國立飾)在瞎鹿(馮遠征飾)欲賣孩子就自己的娘時,從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糧袋裡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張涵予飾)為了救一個女孩全然不顧日軍飛機的轟炸,他差點丟了性命;花枝(徐帆飾)為了不讓孩子餓死,討價還價後4升白面就把自己賣給了別人&hellip;&hellip;不僅如此,就連蔣介石(陳道明飾)也有不少仁義的舉動!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動機。但我知道,這部從構思到完成耗時馮導18年的嘔心瀝血之巨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奇跡!我個人認為,此類題材影片的呈現,在陳述歷史真相的同時,肯定頂住了不小的壓力,與此同時,它能夠與大眾見面,說明我國的審查制度以及開放程度已經有很大飛躍。還有一事,細細回想片中的鏡頭畫面,不免發現現在的國產電影在製作效果和藝術表現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這里說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細節刻畫和 故事 情節,僅這兩點,作為國人的我,很激動很興奮:因為國產電影也越來越像那麼回事了!

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那個年頭,本來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趕上旱災和蝗災,這種「內憂外患」使得已經民不聊生的窮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敗之吏)的不作為,讓人若有所思,讓人義憤填膺!生活在那個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實在是不容易。&hellip;&hellip;本人才疏學淺形容不出來。總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熒幕前的我,彷彿身臨其境;放映完畢,走出影院,眼前所見恍如隔世。我不禁驚嘆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會像那個美國記者白修德一樣會義不容辭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學新聞研究生)時,我也會用行動追憶那段似遠去,實則未遠去的歷史!

《1942》觀後感二

1942年,河南大災,餓殍遍地。 電影由此展開。如同生化危機里的病毒,飢餓也能把人變成行屍走肉,且具有攻擊性。但不同於喪屍,飢民間還有滿是無奈、客氣、幽默的對白。影片之初,一群飢民打算打入一個小村。飢民頭子和東家對話了,他話里透著有借有還的客氣;東家也笑裡藏刀的說吃飽吃好雲雲。一來一往,暗涌著嗜血。

終於爆發,殺戮讓一切化為灰燼:飢民逃荒,東家避難。如螞蟻一樣走在河南風沙的路上。老的先死,妻女被賣,自墮落成漢奸,一幕幕上演著,落幕著,重復著。底層逃荒者在人間地獄里煎熬,上層統治者有吃有喝,中間官員飽食但無奈,軍人和污吏依舊忘不了發財夢。飢荒的年代,天災和人禍下,死了有時是好事,活著的人面對無限苦難。但是心中閃現出微弱的希望也可以是前行的動力。人是多麼需要互相依靠。

飯都吃不飽,「富家女」還喂養寵物貓。起初愛貓如命,餓到極端時殺貓果腹,用書本當柴火,煮著自己的寵物,心卻乾燥的很,最後自薦去當妓女,換得三升小米,為了活下來也就這樣了。不過在看慣太多的生和死之後,人可以卑賤的求生,也可以為承諾去死。我理解了為什麼有人永遠可以不食嗟來之食,因為他們早把死生看破。大的災難面前總有無數人死去,也終究有人會活著走出來,可以選擇拋棄人情,也可以選擇把人情攢的更緊。人餓麻木了也就不餓了,精神反而能支配肉體。

影片草草收尾,好像 報告 幾個人的結局一樣。有的飢民活了下來,這是一件小事,一筆帶過。蔣介石失去了大陸也如同一件小事一樣報告了,一句話交代了。整個電影就像嗚咽的二胡,又輕又尖的奏出一曲1942的小調。

《1942》觀後感三

剛看完了1942.,頗有感慨。

1942年,河南大旱,餓死三百萬人。內憂外患的國家,腐敗黑暗的官場,兵荒馬亂的社會現實,全方位了構建了1942的背景。逃荒的路上,面對的不僅有飢荒,更有日軍的不斷轟炸、各地政府的不斷推脫。而面對嚴重的災情,蔣政府在無法封鎖消息的情況下,只能調糧食賑災。而賑災糧食則經過一層層官吏的剋扣貪污,沒有真正落到災民的手中。最終,飢餓的災民被日軍所收買,在河南戰役中給國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當民族大義與生存沖突時,他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作為一顆與大局無關緊要的棄子,這也是無可奈何的。當生存成為第一要務時,其他的一切都成了可以拋諸腦後的東西。常言道「溫飽而後知榮辱」,在生存都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空談民族大義都是可笑的。更不要說是置民眾於水火的國民政府呢?

而傳教士在影片中又有著特殊的意義。而最後的教堂則象徵著救贖。從天災到最終的人禍,又是誰造就了這一切呢?可以說,把這些災民一步步逼上絕路的人,正是這些貌似救災,道貌岸然的人。在他們眼中,收受賄賂是救國,保養童養媳也是救國。似乎平常那些惡劣的行為只要豎難時期立刻就能高尚起來。更還有那些大發國難財的商人。也正是這些人,才終究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1942》觀後感四

1942,在世界范圍內或許是個偉大的年份,斯大林格勒戰役,甘地絕世,宋美齡訪美和丘吉爾感冒。但對於中國河南卻是一個慘絕人寰的年月。1942年 冬至 1944年春,河南人面對的是寸草不生,飢饉。老東家一家人的逃荒,按照輪回之說可以算是報應,按照主的 教育 法算是原罪,不論哪種說法,最後給予老東家的都是人性的救贖。患難見真情,也許是對此片的最好詮釋。

大災之年,有的人身處其中,有的人置身事外。

從高高在上的土財主,到孑然一身的難民,不需要九九八十一難。兒子豬狗不如,要強暴長工媳。他只會紛紛地罵一句「牲口」,即使有道德准則,也是實際的不作為。長工家逃難途中借糧,他工於心思,也有心存惻隱。瞎鹿死了,在那個有了今天沒明天的歲月里,他將長工一家承擔起來,兒媳餓死,他懂得阻攔給孫子餵食最後一口。他肯定不值得歌功頌德,卻是一個在我看來最活生生的人。朝不保夕,依然身懷重器,手握人倫。偷竊保命,搶劫保命,甚至吃人保命都不過分的光景,賣兒賣女已屬再合理不過了。女兒賣身為換一口糧,他懂得不舍卻也無奈。此時讓大家都能活下來才是最要緊的事。人人都可以最親密,也可以最疏離。關鍵是在有多少事感念別人,有多少事感念自己。

另一條線就是政府的救災力度。兵荒馬亂,人命就更加輕賤如螻蟻。你能看到甘地絕食,看到丘吉爾感冒,卻看不到三百萬人餓死。有了救濟款也撥不到難民手裡。各式各樣地充耳不聞。「災民餓死了,國家還在;當兵的餓死了,打了敗仗,就亡國了。」聽著貌似合理,其實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謬論。百姓都死光了,打下個空城又有什麼用。不論什麼時候都有這樣的人。1993年5月10日,位於泰國那坤巴統省的開達(Kader)玩具工廠發生了一起特大火災,188名工人在這場大火中喪生,另有469人受傷。這次災難被稱為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工廠火災。大多數的美國人對於這樣的新聞都是無動於衷,因為事件發生在遙遠的泰國。

玩具工廠主要生產的是玩具和洋娃娃,銷售的主要市場是美國,公司中的大股東也恰恰是一家美國公司。火災之所以造成如此之大的影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簡陋的生產條件和糟糕的消防 措施 。在人們要逃的時候,竟然有管理者鎖上了大門,很多工人不得不從高高的窗戶跳下。事後,公司管理者不是積極地協助善後,而是不斷地推卸責任。14日14時52分,溫嶺市城北街道楊家渭村台州大東鞋廠發生火災,共造成16人死亡,性別為6男10女。這樣的新聞是否進入過你的眼簾。但又有多少會停下來認真閱讀,為之惋惜&hellip;&hellip;

能久久不去的不是亂世英雄的豐功偉績,而是人間真情。「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算認識了。」「爺。」路上的孤女,陌生的老人,已僵的屍首,冰天雪地里只要能作伴前行,心就暖了。

《1942》觀後感五

我外公1929年出生.

那年我外公12歲,河南人;受到那場飢荒,和很多河南人一樣,我外公的父親帶著我外公和我外公的哥哥去西安,討口.

其實我外公不願意說是"要飯",可是我真的找不出來什麼形容詞說那是什麼,逃難也不像,畢竟是為了生活,為了口糧,得活下去;

這部電影原本是明天我要和他一起看的,現在他已經80多歲,這輩子經歷的太多,讓我實在忍不住想去探究一下,於是現在才看完,感慨很多,無奈和一種說不出來的情感在心頭化不開;

我外公他們三個人,從家裡走出來沒有多久我外公的父親在逃難的路上去世了;他哥倆還小,還不清楚要怎麼樣打理去世的人.路人提醒他們挖個坑把外公的父親埋了.最後連腳都沒有埋上土.外公回憶到這里的時候深吸一口氣,說"後來我大哥去看了,他還在那裡."我不清楚"後來"數了多久.我不想去問他,我知道那些回憶已經讓他很難受了;

我外公這輩子經歷了很多,那場飢荒後回到了河南,又聽說隔壁村在招兵,連夜從家裡跑了出去;後來去到了,平息過的第一次暴動;守過邊境,去過不丹和印度,在8年會說藏語;因為沒有 文化 ,不識字,沒有當過官.轉業後工作分配到了重慶,來到了盧作孚的第一個船廠,認識了我外婆,於是就有了他的子子孫孫.可惜晚年得了老年痴呆,記不住現在,只記得曾經;所以我也慢慢的了解了一些.

我說不清楚自己是什麼樣子的心情看完了這部電影,只知道難受就對了;當一位84歲的老人在回憶過去的時候你能看到眼眶中泛著淚光,那才叫"人生".

閱讀全文

與1942大飢荒電影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蛇男主死的電影大全 瀏覽:806
deceived2016電影 瀏覽:857
陳浩南電影大全古惑仔普通話 瀏覽:614
歐美電影跨國銀行完整版 瀏覽:772
上海英皇電影城免票 瀏覽:566
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電影大全 瀏覽:198
斧頭電影韓國 瀏覽:259
原始人電影里有哪些動物 瀏覽:130
日本3d科幻動漫電影排行榜 瀏覽:440
宋崇導演教你拍攝微電影爾雅考試答案 瀏覽:554
國外超燃短片電影 瀏覽:92
田園風日本動漫電影 瀏覽:238
葉公好龍電影電視劇 瀏覽:662
天下電影網免費看電視劇沙海 瀏覽:691
電影疾速備戰怎麼傳 瀏覽:548
電影高清資源網站都有哪些 瀏覽:564
成龍國際電影節景甜 瀏覽:482
電腦邊下游戲邊看電影 瀏覽:852
奧斯卡國際影城今天晚上有什麼電影 瀏覽:833
成龍的演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