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分鍾》影片透露什麼道理
1. 這是一部幾乎沒有露出產品的廣告片
但我們都記住了產品和這部影片的關聯。新的一年,祝福廣告界的乙方丙方們,願你們的甲方網開一面,多聽聽你們的創意。(前提是你有創意。)
7. 讓人忘記技術的,只有故事和創意
還是用陳可辛自己的話來說好了:「智能設備告訴發展,這是一件很好的事,現在拍戲的門檻越來越低,每個人可以有越來越多的機會、放開膽量訓練自己的創意。拍戲最重要的不是技術,而是創意。從膠片到數碼再到現在的智能手機,都是我們的工具。」
2. 牆裂推薦——《三分鍾》微電影
沒想到就這短短的三分鍾,竟讓我哭的不能自已。
→→→→→→→→→→→→→→→→→→→
身為人母的列車員,好長時間沒見到自己的兒子了。真想他。
之前妹妹打電話說,我帶孩子去車站見見你吧。
兒子所在的小城也是媽媽所在列車的必經之地,也有車站,可惜太小,列車停靠僅僅3分鍾。
她猶豫,但旋即同意,三分鍾也比見不到強得多啊!
火車駛進小站,早就貼著窗子的她看見了兒子那小小的身影,他也在尋找,可是沒發現媽媽。她不由自主喊出他的名字,輕輕敲打著車窗,可惜他聽不見。
等火車停穩,候車的人一擁而上,迅速包圍了她所在的那節車廂的門口。她站到車門口,等下車的人們都出來,一如既往地微笑著,組織旅客先下後上,有序排隊,檢票……
兒子由小姨跟著,在人群里穿梭,他看見了媽媽,自己卻慌慌張張鑽進了一個人的軍大衣里,拱了一陣子才退出來。
終於,要上車的都上了車,只剩下她立在門口。兒子已經站在那裡好一會了,定定滴望著媽媽。
時間已經過去一分鍾,也就是說,母子親近的時間僅僅剩下2分鍾。
她蹲下,用力把兒子擁入懷中。少頃,兒子卻掙出去。她不解,看著他的臉,想發現什麼。
兒子張嘴,吐出來的稚嫩童音卻不是媽媽我想你,而是「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
她愣了一下,想起來了。
兒子暑假後就要上小學了。上次見面得知他的乘法口訣還沒背過,她當即急赤白臉地告訴他,下回見面要是還背不下來,以後就不見面了。
兒子當真了。雖然他背的還不算太熟練,但可以想像,他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把這些自己心裡毫無概念的東西硬生生刻進腦海,又急慌慌地要表演給媽媽。
「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兒子繼續。
她有點急。「咱們下次再背好嗎?沒時間了,有什麼話要跟媽媽說嗎?」
兒子遲疑了一下,接著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
「你就讓他背吧,他可是准備了好多天了!」旁邊的妹妹開了口。
旁邊的車廂里,其他列車員已經准備就緒。火車馬上就要開了。
她又一次把兒子緊緊地抱了一下,站起身來,抬腿邁進車廂。兒子繼續,「六九五十四……」
火車啟動。
看著車上開始遠去的媽媽,兒子終於背到「九九八十一」……
→→→→→→→→→→→→→→→→→→→
此時的我已是淚眼婆娑,再也看不清屏幕上的內容。
女兒走過來,抱住我。我有點驚訝自己竟然在孩子的懷里哭的像個孩子。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三變一語道破大家的淚點所在,陳可辛導演也抓住了這個亘古不變的題材,卻並沒有僅限於離別,而是向觀眾展現了另一種深深的無奈。
惟願世間少一些、再少一些這樣的無奈離別,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和媽媽幸福相伴,共享天倫。
3. 電影《三分鍾》影評
連續兩天,朋友圈都被陳可辛執導的《三分鍾》刷了屏。該短片以廣鐵集團廣九客運段女列車員劉鍾為原型,講述了一位工作在平凡崗位上的女列車乘務員,每年都載著旅客回家過年,自己卻只能和她的孩子在站台相聚短暫卻又珍貴的「三分鍾」。
「眼看你的車子越走越遠,我的心一片凌亂。」離愁別緒,湧上心頭,戳中淚點。對於我們而言的三分鍾,是她們春節「最漫長」的相聚了。
站台上的離別,是生活中最不缺少的畫面,即便沒有了站台票,這份別離的傷感仍在車站蔓延。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淚眼婆娑,激動得不知如何表達。
她與別人一樣,也是渴望團聚的母親,但她又不一樣,幫旅客拿下行李,引導他們上完車,時間才是自己的。說責任也好,使命也罷,溫熱的心,燦爛的臉,無愧於每一位旅客,卻有愧於孩子。
當大包小包的乘客與家人團聚,歡聲笑語充盈的站台,她的心又是苦澀的,相見即是別離,多少話能夠填充這種空虛?
春運是奔向家的思念凝聚的暖流,而她以及千千萬萬的同事卻在「逆行」,她們離家別人才能回家,不是說這樣有多高尚,這是她們平平常常的生活狀態,平凡卻不平庸。
春運是一場「硬仗」,從「走得了」到「走得好」關繫到方方面面的事情。從購票、進站、乘車、旅途、接駁等等,繁瑣得像我們過日子柴米油鹽一樣。生活越來越好,高鐵越開越多,民眾的需求越來越高,總有人要為這一切護航。就像火場里的逆行,就像邊疆上的堅挺身影,就像戰場上的拼殺,無他,堅守自己的「陣地」而已。
看完影片,我們該記住的不是這相聚的三分鍾,而是為我們回家護航的每一分鍾。40天,29億人次,相當歐洲、大洋洲、非洲等四大洲的總人口遷徙。正如有人說,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站台集結了中國人多少悲歡離合。南來北往,團圓離別,有歡笑的地方就有淚水。我們不能只是傻傻感動於某一刻,這是結果的呈現,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一個個平凡的過程,和那些平平常常的日子裡忙前忙後的「小人物」。他們在這個時代上留下的痕跡,足以勾勒出中國人最本質的人性圖譜。
當然,也有不如意的地方,這是個服務趕不上需求的時段。人性是善良的,又是復雜的,有時候我們會把個體的遭遇無以復加地放大,試圖製造一個「大眾皆如此」的假象,來印證服務的瑕疵,這並沒有錯,畢竟指責很容易,約束自己很難。
春天來了,回家的腳步更近了,忘掉那站台上的三分鍾,也忘掉那180秒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