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看迷霧電影的觀後感

看迷霧電影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3-16 08:37:36

『壹』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這是一部由史蒂芬.金寫的片子,導演是因導過《肖申克的救贖》、《綠色奇跡》而聲名大噪的導演達拉邦特。因為看到是達拉邦特導的,所以下來後看了一下。看完後卻無法形容自己的感覺,很糟糕!!!

影片的開頭展現了溫馨和諧的一幕:男主角戴維一家,因為他們以為的一場「地震」開著玩笑,電斷了、樹倒了、房子被砸了,但是他們依舊幸福,因為他們一家人依舊在一起。David帶著兒子和曾經有過摩擦的鄰居(車已被樹砸壞了)到社區的食品超市裡去采購食物!在超市排除等待交款的時候,警鳴聲中渾身是血的丹沖了進來,告訴大家霧里有東西,殺死了另外一個人約翰.李。影片由此開始進入了對各類人性的展示。影片營造了一個絕望的環境:到處是霧,看不清周圍,沒電,困在超市,數量居多體型巨大的昆蟲,只有一層即將破碎的玻璃隔開了可怕的霧!

縱觀整個影片,你會覺得誰都沒有錯:主角沒有錯,一開始走進霧里的母親沒有錯,一直在宣傳舊猶太《舊約》觀點的神婆也沒有錯。這個小世界裡有什麼人?無神論者、信仰者、盲目跟從者、人性崇拜者、弱者、冒險者、激進者。超市是一個小社會,,任何一種人你都可以在他們身上找到縮影。本片里有一句話「當災難來臨時,就沒有了規矩」(大概是這個意思,記不清了)。在人類社會中,什麼最可怕?沒有了規矩。為什麼會沒有規矩?因為人類面臨更大的威脅,所以他們是脆弱的,他們面臨雙重打擊。 整個影片很真實,你會覺得裡面的內訌是會在真實世界發生的,正因為它的真實,讓你替主角後悔,讓你體會到一種不能穿越時空重來一次的的痛楚和無奈,所以它是成功的!從一開始單純的恐怖,到絕望,再到那種心靈的扭曲式的震撼,它是成功的!它讓你感覺到了本片的「個性」,讓你思考人性,它是成功的!
把人物放在一個逃不出去的困境中,讓壓力像蒸汽鍋一樣愈來愈令人喘不過氣,然後逼出人性的本來面目。「在《迷霧》這部電影中,恐怖怪物殺人只是表面而已,就像蛋糕上的糖霜一樣。真正精彩的部份,是人們困在密閉空間、面臨危險時會有什麼反應,所有社交禮儀全部崩毀,人們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可怕的反而不是怪物,而是人。」達拉邦特聲稱,這才是最吸引他想要把小說拍成電影的原因,他想表現出在那樣的情況下,人們如何互相幫助、或是彼此毀滅。

水平有限,但願不會影響大家看片子了。總的來說片子不錯,但是我沒有勇氣看第二遍,因為無法承受那種無助和快要窒息的感覺.那種把人性赤裸裸的剖開放在面前的直接!心理承受能力強的人、喜歡這類片子的人不防看看,拍的還不錯!

『貳』 電影《迷霧》的結局到底想說什麼

本人非常喜歡這個結局,其實在男主殺死四個人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這個時候得救了怎麼辦,沒想到真的是這樣的結局。

當面對災難而你手中卻只有一把槍的時候,這把槍不應該用來面對敵人,而應該用來維持秩序!但是無論做什麼,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但同時也不能放棄,有時候僥幸的心理也能成為最後的希望,如果男主抱著哪怕一絲僥幸的心理,待在車里毫無希望的等,或者弄點汽油毫無希望的開,悲劇都能避免,所以這可能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吧。所以總結下來我認為就是兩點:1.盡管你手中握著事情的一半,但你永遠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的另一半!2.永遠不要放棄希望!

『叄』 電影迷悟觀後感 800字

看過太多的災難大片,可是這部《迷霧》和我看過的災難片完全不一樣,這里沒有洪水屠城,沒有山崩地裂,更沒有在影片開始的時候就讓人感覺到了危機:只是一個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上午,在經歷了一夜的暴風雨後,男主人帶著兒子去超市購物購買生活物品,他與心愛的妻子道了別,卻沒想到,這一聲再見卻成了永別!
被困在超市的人群中,一開始就有一個女人,長的有點邪惡的女人,整個影片,她其實是一條主線。
她嘴裡,第一次說了一句:死神來了!但是處於極度惶恐中的人們並沒有在意。
第二次是女人自己在廁所里,自然自語,我們可以理解為她在和上帝對話,我覺得導演安排這個細節,是為了凸顯女人不管是邪教還是基督教吧,為了凸顯女人對上帝信仰的虔誠。
然而隨著時間一分一秒的流失,隨著事態越發的嚴重:隨著身邊的人一個個的慘死,有人的精神防線開始崩潰。
女人第三次宣揚她的理論:這是上帝對所有人的懲罰,女人喋喋不休的言論引來了大家的不滿,尤其是一個穿著工人服裝的男人,很抱歉,我忘記了他在電影里的名字,我就先叫他工人男。所有的人,都對女人的言論表示了憤怒!
一些人跟本不相信迷霧里有怪獸,在男一號鄰居的帶領下,幾個膽大的男人,開始想辦法突圍,其實他們完全沒有必要那麼做,因為他們身處超市,最少物資不會貧乏,但是內心的恐懼讓他們失去了正確的判斷力,幾個勇敢的男人組成了一隊,他們勇敢地走出超市,走進迷霧......當然他們全部都死了,這更加具了人們的恐慌。死亡加劇了人們內心的恐懼。
還記得《聖經》里的那個有關潘多拉魔盒的傳說么,那個預言告訴我們,放棄什麼都不要放棄希望!
打開潘多拉魔盒的是人類自己,能使人類滅亡的也只有人類自己,人類心中的惡魔才是可以毀滅人類的罪魁禍首。面對全球變暖,珍貴的野生動物不停地滅亡,也許人類是這個地球上最後滅亡的物種,但如果人類想逃脫不被滅亡的命運,你我都知道改怎麼做,千萬別讓「迷霧」迷住了自己的內心的希望之火!

『肆』 如何評價迷霧這部電影

《迷霧》其實是在探討一種基於幽深人性的可能性,所以才顯得真假莫辯、才讓作為人類本身的我們無法釋懷。它是部盡得史蒂芬·金小說藝術神髓的心靈叢塌租小品。衫祥不僅是它布滿懸疑色彩的情節和人物設置,還表現在用極少的直接恐怖場景,對觀眾心理造成的驚滲兆嚇效果卻超越了一批血淋淋的恐怖類電影,可以說它延續了史蒂芬驚悚小說的風格。

『伍』 看過 「迷霧」 這部電影

膚淺炸了po主和推薦回答就像倆小學生。 蟲子不咬神婆不是導演在宣揚宗教,而是神婆錯誤的認知恰好產生鎮定從而對蟲子不構成威脅因此蟲滲空子不咬她。你在狗面前你不跑它會追你嗎。 而且這部電影本身就不是傳教片它不過是物漏以此影射人們陷入恐懼之後會瘋狂找尋心理寄託的一種心理現象。 什麼不叢螞瞎信上帝就會死看東西別那麼片面行不行,中二病的小學生別老找致郁電影看。

『陸』 如何看待電影《迷霧》的結局

《迷霧》可以說是一部十分優秀的電影兒,它的優秀不僅僅在於演員的出色表演上,更在於它通過影片折射出了,在災難來臨的時候,才能真正看到人心裡的魔鬼,更在於它的結局令人唏噓。
迷霧這部電影兒,講述了一個父親帶著兒子來到超市,但是這個時候,整個城市被大霧所籠罩,超市裡各種各樣的人聚集在一起,掙扎求存,在這個過程當中,人性的陰暗和光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懦弱和勇敢形成的強烈的對照,一些人自私冷漠得個性也全部暴露在人們的眼前。

尤其是在結尾的時候,在男主人公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其他的倖存者,試圖駕車逃離迷霧,可是漫無邊際的迷霧和恐怖的生物令人絕望。於是他決定殺了自己的兒子,讓其人選擇自殺,避免成為怪物的食物,而他自己選擇活生生的變成怪物的口糧,看起來他很偉大,可是,最後他聽道了救援人員的聲音,然後,他看到了軍隊敢趕來,將怪物一一消滅,可惜的是,他最想保護的兒子,卻生生死在自己手上,這是一個多麼悲哀而又諷刺的事實。

『柒』 求電影《迷霧》觀後感

《迷霧》觀後感
昨天看了驚悚片《迷霧》感觸頗深。

電影最後,最有英雄派頭的男主角草菅人命甚至誤殺親子不是偶然的。因為電影的主題不是講驚悚故事而是反思,是人類的自嘲:我們其實很無知,而我們不知道的東西能嚇得我們喪失人性。表面看起來男主角比其他人都勇敢,冷靜和智慧。但其實他跟那些缺陷明顯的人並無本質區別。汽油用盡時他開始數子彈,數完不久就殺人了。為什麼那麼快?就算他們確實只剩下死路一條,為什麼不等到餓得支撐不了或是猛獸來襲時再動手呢,那樣哪怕還是會死,至少可以多活一會呀?多一會就多一份希望,這不正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跑出來追求的希望嗎?但他還是動手了,別人死於他的信仰危機。

人與人之間,差別並沒有那麼大,只是我們信仰的東西不同罷了。劇中的人物可以分為兩類,信仰自己的和信仰別人的。一般狀態下,我們都信仰自己,尤其是在美國這樣一個強調自我的國家。於是當滅頂之災從天而降時,人們最初的反應還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探究竟,所以男主角的黑人鄰居帶著一群人出去送死了。但當死亡面目猙獰地接踵而至時,人們的自信粉碎了,一部分人開始把希望寄託給別人,聽憑別人為自己的生命做主。瘋婆子正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建立了自己的邪教組織。正如那個威猛爺爺所說的:「你只要能把人嚇到一定程度,讓他們干什麼都行,他們會投靠任何能給出解決辦法的人或東西。」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個藍領工人,一開始他自信滿滿,在和男主角爭辯該不該出去修排氣扇時還趾高氣揚。被嚇得半死之後立刻對男主角唯唯諾諾,不僅因為他錯了,還因為他覺得男主角可能是救星。他本來恨不得要暴扁瘋婆子,去葯店被嚇到極致之後卻成為她最忠實的走狗。他就這樣從聽命於自己的意志,到聽命於男主角,最終聽命於貌似可以救他的瘋婆子。(ps:我覺得蟲子不咬她是因為連蟲子都嫌棄她)而與他相對的,男主角始終信仰的都是自己,雖然挑戰應接不暇,死亡陰雲難散,但他始終積極主動地在做一些事,不管是在營救別人,商量計劃,安撫弱者還是對付瘋婆子,他都一直在做,而只要在做事,尤其當有一部分群眾支持和信仰他,他就會產生一種模糊的安全感,認為對於命運他並不是毫無控制權,對於災難他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他的這種安全感給他一種潛在的希望,也給觀眾一種潛在的希望,於是我們把賭注押在他身上,賭他會是最後勝出的英雄。

可惜的是,他的這種信仰也是偏狹的。如果說信仰他人算軟弱,信仰上帝算歇斯底里,那麼信仰自己也未必有多麼的明智。信仰瘋婆子的人,信仰上帝的人,不論是軟弱還是歇斯底里,在瘋婆子被槍斃時(快哉快哉)都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們看著在迷霧中漸漸消失的汽車除了發呆還是發呆。而信仰自己的男主角在糧絕彈未盡時迎來了真正的信仰危機,沒有問題讓他解決,沒有人讓他救護,沒有怪獸給他打,他一直用來對抗恐懼和絕望的那點點安全感和自以為擁有的控制權消失了,他作為其他四個人的依靠,首先崩潰,但即便這樣,他還是很紳士地把子彈讓給人家用,從這點小事上也看出控制欲和美國人性格中不可去除的英雄主義色彩。但不巧的是,美國這兩年的電影諷刺得正是國民性格中的自我中心主義,自從911之後美國人就開始反思,反思出一大堆打擊英雄主義的電影。就是因為美國人一直以自我為中心,愛充英雄,自以為是,招惹事非才被人炸了老窩,他怎麼能不懷疑自己有問題呢。這部影片的打擊的就是人類的自以為是,你以為人類知識多吧?我給你沒見過的看看。你以為你能控制一切吧?我讓你連自己都控制不了。你以為你高度文明吧?我讓你看看自己有多野蠻。你以為你科技發達吧?我讓科學家造個地獄出來!美國人引以為傲的一切都被踐踏一番。所以很自然的,男主角成為所有人中最慘的。他的絕望和悔恨超過所有人。唉!這對美國人當下的心情是多麼好的寫照啊!

而那個為了孩子以死犯險的母親為什麼能逃過此劫?怪獸對中年婦女木有興趣?不是,是因為導演想說:信仰別人,信仰上帝,信仰自己都很愚蠢,都是面對恐懼的本能,比動物高級不了多少。只有信仰愛,在愛中消遁了自我的人才是人類中最高級的,才配享受奇跡。
拉康說人類是「知識偏執狂」。也就是說我們對知識具有一種近乎歇斯底里的執著。從茹毛飲血的猿人到鋼鐵森林中的高智能生物,從脆弱無力的嬰孩(動物的幼年期比人類短得多)到具有抽象思維能力的成人甚至是天才,為了強大到足以對自己的命運達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我們的大腦進化成這樣一種性質:它不僅有獲得、儲存和處理知識的功能而且它有執行這種功能的要求,所以盡管過高強度的腦力勞動會損傷大腦但完全無須思慮的生活更易招來老年痴呆。從啟蒙運動高舉理性大旗那個時代起,不,更早些,從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得那時候起,我們就在思考,思考把我們從動物中劃分出來。人類歷史和生活中的一切都在鼓勵著思考與智慧,我們迫不及待地建立了許許多多宏大結構來梳理和儲存巨細無遺的知識細節。當然那是人類的精神財富,與此同時我們很少去賺棄知識垃圾。獲得知識從一種生存必備技能變成了一種心靈需要。現代人進化到了這樣一種程度,我們習慣了掌握信息、做出計劃、預知結果,所以一旦某些事物不在計劃中便會有些焦慮,像《迷霧》里這樣把人當螞蟻耍的情況怎麼能不另人抓狂?對人類知識偏執狂的反省和修正是後現代思潮的主要方面。基於此,我覺得那位母親的存活只是一種偶然,只是為了表明我們對未來的無法掌控和無法認知。這當然,也是對人類認知癖和認知能力的嘲諷。在這點上這部電影和《黑客帝國》《香草的天空》也有異曲同功之處,總之,things are not what they seem to be.

『捌』 帝都迷霧觀後感

[《迷霧》觀後感]《迷霧》觀後感放寒假不久,妹妹便了一部美國的電影《迷霧》給我,《迷霧》觀後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一個風景秀美的小鎮上,一場突如其來的迷霧將David等人圍困在了一個超市裡。他們將每個門窗都緊閉起來,而在霧中傳來的陣陣慘叫仍然讓他們恐懼,David明白不能在這兒等死,於是勇敢的走出超市,開始了求生之路.這部片子雖說是科幻、恐怖、驚悚片,但我認為很值得我們學生一看,因為它也是一部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影。他告訴我們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千萬不能夠絕望,只要自己堅定信念、相信自己、相信夥伴,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這樣就一定能走出困境,走出迷霧,觀後感《《迷霧》觀後感》。可結局是凄慘的,David經過了那麼多的努力,終於逃出了超市,但是他絕望了.四聲槍響結束了四個人的生命,包括他可愛的兒子,而當他走出汽車,向著迷霧等待著被怪獸吃掉,卻發現救援的官兵已經趕到.他獲救了!但如果他再堅持一分鍾,如果他沒有絕望,那麼車上的四個人也一樣能獲救,還有他那可愛的兒子.()〔《迷霧》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玖』 《迷霧》觀後感

《迷霧》觀後感

電影《迷霧》改編自著名恐怖小說家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講述了一個小鎮忽然被一陣來路不明的大霧籠罩,那霧中似乎有什麼神秘的東西,一群人被困在一個超市中,一個志願者身上系著一根繩子出去,最後繩子斷了,有血跡但人卻不知去向……單是這驚悚、懸疑的情節就足夠吸引觀眾的眼球了,然而影片最值得稱贊的地方還是貫穿其中對人性的反思、追問以及對一些人們內心深處都思考過的問題的剖析、探索。這可以說是影片的靈魂,它能使每一個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人生價值觀的投射,從隱藏於內心的某個地方升起奇妙的共鳴。。。。。。

正如影片的名字,人類社會有誰會說它不也是一團迷霧呢?人性又何嘗不是變化莫測、不可捉摸的?懷著對人性的深刻思考、探索,影片的導演將這一社會性的命題投射在了一個極端條件下的超市小環境中,從中折射出得到極大表現的人性迷霧,並進而指引出一條愛的希望之路。

一、讓愛指引人生方向

古人雲:「三才肇位,萬象斯分,秉氣含靈,人為稱首」。

人被稱為是萬物之靈,人走過了漫長的歷史,創造了無數嘆為觀止的物質文明,設計出各種謀求和諧共存的制度文明。走到今天,人能飛上天空,踏上月球,能潛入海洋,遨遊峽谷。那麼人類自身的本性會隨著外部文明的演進而有所進化嗎?影片的答案無疑是否定的。導演抓住了單個人原始本性的恆定特徵,人在面臨一切現代外在設施失去作用的時候,極容易恢復到原始的本性——骨子裡對死亡、未知的恐懼,以及為自身利益不惜一切的瘋狂、殘忍。瞧瞧那個被眾人強行送給怪物的大兵,還有被逼出走的男主角那群人……不都是眾人在絕望中出於自保的本能,聽信巫婆的蠱惑而做出來的嗎?那一刻,人們之間的關愛、同情、文明禮節統統沒了,剩下的只是霍布斯描述的狼一般的殘忍、野蠻。

影片中男主角在說服大家走出去時的一段精彩對白,正是說明了這個道理。

Amanda:你不相信人性是嗎?我不能接受這些,人還是好的`,善良的。我的天!David,我們是文明社會。

David :只要機器還能用,只要還能撥通911,但是當這些沒有時,把人們扔進黑暗,你把他們都給嚇死了,法律就是廢紙一樣,你會斗扮看到他們又會是多麼原始野蠻。

Dan :你把人嚇得夠嗆,你就能讓他們做任何事。他們會轉向任何給他們承諾的人。

Ollie :和其他生物一樣,我們的本性還是瘋狂和野蠻的。把兩個人放在一個房間,時間長了就是幻想殺掉對方。你覺得我們為什麼創造了政治和宗教?

這段話真是一語道出了人類制度文明的起源:既然人性中避免不了醜陋、野蠻、自私的魔性,那互相之間和平共處的最好辦法當然就是互相妥協,互相剋制自己無界限的慾望,制定必要的制度,引導人性的善的發揮。法律、宗教、政治就是這個產物,即揚人之善,懲人之惡,為人類群體的長期共存規訓其行為。然而在制度文明崩潰之際,人性惡的部分立刻表現得淋漓盡致。

影片深刻揭露了人性惡的表象,作者就像個嘲笑人性自私、野蠻、無知的批判家,又像個看透人性脆弱、恐懼、渺小的方外人。其中刻畫了「黑人鄰居」那群人的固執;第一個犧牲的小夥子的無知自大;巫婆極端信仰透露的自私、愚昧;服an眠葯自殺女人和上吊自殺大兵的懦弱;還有眾人失去理性的瘋狂,和男主角最後諷刺性的絕望……這些貫穿影旦銷橡片的主要人物最後都是悲慘的結局。作者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真的僅僅是一部諷刺悲情片么?細心的人會發現作者只用一點點鏡頭透出了該部影片的真正主題:那個短發女人,開場只幾句話的戲,為救自己的孩子模旁勇敢地走進迷霧,在一系列驚心動魄的劇情結束時,人們都快忘了那個女人時,在男主角絕望痛苦時,救援車上的她帶著兩個孩子投來一絲憐憫、同情的目光。為什麼她得救了?影片中的她為了孩子的無私母愛,那人性中光輝的亮點在她身上閃現出來。同樣類似的人性美在男主角理性、果敢、責任感、積極中,眼鏡男Ollie的勇敢、理智、沉穩中,在老教師的智慧、勇敢中,在小男孩的善良、單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人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一旦能戰勝自己內心的恐懼、自私等野蠻魔性時,外界的威脅又有何懼呢?就像那無私的短發女人輕松得救一樣,反之,即使沒有外來威脅,自己無法克制內心的魔性時,自己足以毀了自己,如巫婆及其眾人,也包括結尾自殺的那群人。如何擺脫人性「惡」的本性帶給人類的詛咒?唯有不斷充實自身善良、勇敢、無私的美好品質,也就是胸中要有愛,有愛人愛己的心,方能在人生道路中不至於被人性迷霧迷失方向。

二、用愛對待自然萬物

梁漱溟先生曾說:「西方哲學里,人對自然始終抱著一種欲求探索,征服的態度」。此話不無道理,西方的實證科學也正是基於此種認識觀建立起來的。然而,人一步步在克服著自然給我們設定的界限,同時在這過程中人類自信心也越來越膨脹,以致碰到很多科學無法解決的,甚至就是科學帶來的災難時,才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是多麼地無能和渺小!我們不難發現導演在《迷霧》影片中告訴了觀眾這場災難造成的原因——人類無限度地欲求、征服自然而帶來的後果。正如導演借女巫所說:「你們違背上帝的意志,WALK ON THE MOON!……科學家們的『箭頭』計劃帶來了上帝的憤怒,我們在受懲罰!」 這其實就是蘊涵著近代以來科學與宗教對持的深度拷問。或許近一兩個世紀以來我們太過於崇拜實證科學,或許我們在文藝復興後從神的禁錮下解放後走得太遠,迷失了方向?也許現在該是反省現代科學局限性的時候了吧——

今天,現代科學已經滲透人類生活相關的幾乎所有領域,以至於許多人不自覺地把現代科學等同於真理,人們在瘋狂地崇拜科學,然而現代科學在高速發展的同時,已經給人類帶來許多頭疼的難題。一批有遠見的科學家已經開始認識到現代科學的局限了。來自西方的實證科學的哲學基礎,是把一個完整的世界劃分為兩個獨立的范疇:物質與精神,由此而建立的自然觀把人和自然、人和世界、心與物分割開來。這樣一來,精神活動游離於現代實證科學的視野之外,道德更是沒有物質基礎的純粹說教,人和自然也不再是完整的一體。其後果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對立,由人主導的科學發展卻有著很大的盲目性。瓦特發明了蒸汽機,由此引發的工業革命帶來大規模利用化石燃料的能源新時代,誰也沒想到200年後的人類會因此陷入溫室氣體帶來的窘境;杜邦引以為傲的發明——氟利昂,作為當時最理想的製冷劑,給人類帶來無數便利,誰也沒想到幾十年後由於它對臭氧層的破壞而幾乎成為毀滅人類的殺手;是臨床上局部麻醉的良葯,因為發現了它,才有更多的生命從無影燈下被拯救,然而今天,的吸食者以千萬計算,我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毀滅的生命比它拯救的還要多;愛因斯坦發現質能方程(E=MC^2)的時候,絕不會想到幾十年後核威脅成為人類頭上揮之不去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關於此類話題,《迷霧》、《後天》、《完美風暴》、《龍卷風》等等反映由於人類的無知狂妄、濫用科學引發滅頂之災的影片,不都是在反思這些問題嗎?

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於自己,而不取決於工具。」作為科學工具的發明者、利用者,人類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直接決定著科學給人類帶來的是幸福還是災難。此時人類更需要愛的指引,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才不至於迷失了人在自然外部世界中的前進方向。

《迷霧》告訴了我們,在人性的迷霧中,人們會迷失自己,會在無知中毀滅自然、毀滅自己。如何在迷霧中找到方向?尋求信仰嗎?淪為惡魔的宗教信仰只會使人們更加瘋狂。尋求英雄嗎?過於自信的英雄主義依然將人們帶向絕望的深淵……唯有愛,亦如母親對子女天性的保護之愛、人們互相幫助的友誼之愛、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愛。心中懷有最純粹的愛,方能驅散迷霧,在迷霧中尋找希望……

;
閱讀全文

與看迷霧電影的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2017必看電影 瀏覽:195
人老精鬼老靈劉德華電影圖片 瀏覽:228
德國動作大片果然不簡單什麼電影 瀏覽:204
萬象電影網 瀏覽:457
長隆水上電影節幾點開始 瀏覽:873
老電影愛情大全 瀏覽:961
阿勒泰市電影院有哪些 瀏覽:676
外語真人動畫電影 瀏覽:595
歐美電影賽車的 瀏覽:480
親密intimacy電影網盤 瀏覽:145
成龍電影清單 瀏覽:860
俄羅斯糖心老爹電影 瀏覽:115
2017美國電影票房市場 瀏覽:666
抖音50元電影兌換券怎麼領 瀏覽:155
木瓜網電影2017 瀏覽:236
桂寶之爆笑闖宇宙大電影完整版 瀏覽:369
歐美法國復古電影 瀏覽:188
成龍電影尖峰時刻有多火 瀏覽:804
2017年電影建黨偉業 瀏覽:562
原聲歐美電影 瀏覽: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