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狗十三》的觀後感
鏈接:
⑵ 狗十三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狗十三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這個影片圍繞著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女講了一系列的事,首先是爺爺買菜把狗丟了,然後女孩子瘋狂找狗未果,家人為了平息這件事買了一條狗說是原狗,女孩經過爸爸的教訓接受了這個事實,再和另一條狗培養出感情後,因為弟弟的挑逗狗,導致狗的反擊,從而第二條狗也被爸爸送走了,最終狗絕食而亡,還有一件事就是爸爸為了酒會而失信女兒沒有去天文館。
女孩一直不懂大人的世界,卻一直被要求在大人世界的規則中選擇妥協。最終,女孩在路上見到了她的原來丟的狗,卻沒有再去相認找回,因為她知道,她無力保護著它,帶走可能是更大的傷害。全劇大人一直不懂的,原來有的東西,是不能被替代的,他們總以為狗就是狗,丟了買一條回來就好了,反正就只是一條狗,所以在劇的最後,第二條狗絕食死亡後說再買一條狗,就足夠說明了這一切。孩子要的也不僅僅只是一條狗,還有那一指明個感情,所以才會在第二條狗來的時候要把狗送出去。全劇一系列的沖突細膩的體現了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認知沖突。
有時候就在唯配告想,大人們都是從孩提時光過來的,為什麼不能理解孩子們的想法。我們的家長,老師們,他們都是從少年到青年再到中年的,為什麼他們就不能理解,或者說不能去感受孩子們的感受,我們等大了總會對我們的小孩或者說別人的小孩說,我們也是從孩子時代走過來的,你們所做的一切我們都懂,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人的記憶啊,總是容易丟失的,我們只記得自己從那個時候長大,卻忘記了我們那時的思想和感受,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代溝,我們只記得我們從前是個孩子,卻忘記了我們孩子時期的模樣。還是說,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的在殺死從前的自己。
這部電影是看了影評之後想看的,緩存在iPad里有段時間了。今天想看電影,打開看,沒想到彷彿看到了我自己。應該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沒有想過,你是從什麼時候懂事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棄自我,變成一個大人的。
喜歡物理,被爸爸強制改為英語學習小組。狗被送走,絲毫沒有說話的權力。被迫參加飯局,被要求喝酒。堅持自我的時候,被家人問什麼時候才能懂事。
現在看這些,我會想,為什麼要懂事?孩子真的錯了嗎?還是大人錯了呢?
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發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過。但基本沒有反抗過,就是為了大人說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難過。想起黑頭,眼淚總會流下來。黑頭也是一條狗,狼狗,從小在我家長大,我很喜歡它,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就放開繩子讓它跑。每次放開繩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媽媽說狗吃太多了,賣了吧。那時候狗狗在我家應該有兩三年了。我捨不得,媽媽騙我說,賣給看果園的,它會過的更好。當時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長大後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頭那麼老實,怎麼可能看的了果園。妥協處處在,因為我很少反抗。小時候喜歡畫畫,媽媽說學藝術太貴了,又沒前途。放棄的那麼輕而易舉。四五年級時,養了兩只羊。放學就去放羊,在爸媽的幫助下,羊養的又肥又大,還生了小羊。升初中時,媽媽說學習緊,賣了吧,就賣給了隔壁家。還記得漂漂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多少次不開心的時候跟它訴說,它的眼睛彷彿能看到眼淚。
我活成了爸媽的驕傲,卻丟了自己。
長大了,出來讀書了,越來越發現媽媽也經常做錯,為什麼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再往後,我開始越來越發現,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賣悄響有多大!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由父母來作畫。
去年有一部電影《狗十三》上映,但當時錯過了電影院,沒想到下檔後,今年在視頻網站看了幾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觸的電影。
沒有人的成長是不經歷痛苦
電影中的李玩,經歷了成長期的陣痛,被家庭逼著「長大」了,其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時候我也經歷過那個時期,可能比李玩更嚴重。當然我承認,初中時期的我沒有李玩優秀,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師來決定,我自己沒有什麼想法,所以覺得自己更可悲,連反抗的基礎都沒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師說了算,怪自己不夠勇氣。
聽話了也並不代表妥協
李玩最後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聽話懂事的小孩。雖然大人眼中她是長大了,聽話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協了。她只是選擇把悲傷和不滿深藏而已,她不想讓長輩們再為她難過和操心,所以就算再愛狗再難過也還是隨了大人們的願。她真的長大了,她以後有能力也絕不會讓自己的小孩再經歷和她一樣的經歷。
多換位理解和共情,其實矛盾並沒有那麼大
電影中,父親是愛女兒的,李玩也是愛爸爸的。但是,他們之間卻經歷了巨大的情感戰爭,女兒在父親面前吹酒瓶,父親不惜痛打了女兒,並且徹底壓下了女兒的焰火。其實,他們之間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實沖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親也不容易,為了事業也得在老闆面前點頭哈腰,中年男人的壓力可想而知,女兒如果早一點理解也就沒有那麼大的怨念了。同樣,父親也不能覺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對於他們的承諾可以隨時違反,或者認為子女的愛好和夢想沒有自己的事業重要。中國式父親都有這個毛病,但是子女應該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力,父母不應該過度干涉。
最後,李玩和爸爸在車內,響起了《再回首》音樂的時候,李玩爸爸痛哭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親的懺悔和悲傷。其實,父母也有父母的難處,小孩成長沒有一個不經歷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沒有哪一個父母是輕松的。
前幾天跟同學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歡看國產電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就抱有期待是因為另一個去看過的同學跟我說看了之後感覺很喪。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只是平淡的述說著發生在一個13歲的少女身邊的事情,但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不斷的上演著。很多人說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沒有找到共鳴說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電影中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愛她,但他們關注的都是李玩有沒有吃飽穿暖,從來不會深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問題只會用吼的方式讓她屈服。他們不理解一條狗對李玩的意義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當李玩發現這個「愛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樣無助的時候最終接受了它,但爸爸確因為它不聽話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應李玩要去天文館卻因為應酬而爽約,在打罵了李玩之後又給她道歉展現出慈祥的父愛,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給你一顆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給你錢花,要買什麼都給你,但愛從來就不是如此的簡單,愛是陪伴,愛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大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分歧,不懂得傾聽,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爭,卻一次次的以失敗告終。慢慢的,她也開始改變,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卻再也不是那個為了找「愛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或許我們有一天會在這樣那樣的抗爭與妥協中一步一步的長成了大人模樣,但我卻更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每個人都有青春,由於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顯得尤為不同。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中就講述了主人公李玩從一個13歲的少女到成年之間所經歷的殘酷變化,劇情引人入勝。這里給大家帶來了一篇網友的觀後感,一起欣賞吧!
花了六元錢在騰訊上看了部電影《狗十三》開始以為是寫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實際是一個13歲女孩養了條狗,後來狗丟了,一家人就幫忙尋狗,沒找到就買了條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堅持要找到原來的狗狗,說狗可以換,與狗的感情是換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親惱火罵一頓女兒,覺得女兒不懂事,家裡能做的就只能這樣,這就是原來的那條狗,只能這樣。罵完還跟女兒道歉說自己過分了,請求女兒原諒。還說揍她是為她好,將來小孩長大就明白了。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後來爸爸和繼母生了個弟弟,故意隱瞞她,有一次英語考試全年級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開心的時候,爸爸說獎勵她帶她看天文展覽,興致勃勃跑過去,爸爸卻記錯了時間還有一周才開,借機帶她去認識並參加弟弟的兩周歲生日會,整個場面很熱鬧唯獨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經常來爺爺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寵著慣著,拿著衣服叉誰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腦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卻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來打狗狗,被咬傷,繼母要爸爸立刻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兒再三懇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頭也不回義無反顧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瘋了似的滿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無痕,哀莫大於心死用在此處正合適。
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後女孩共鳴的電影。女主角「陳玩」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爸爸忙於工作,她從小讓爺爺奶奶帶大,身邊很少有人關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電視。
女主角「陳玩」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給了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卻很少耐心地對待過她的感受。「陳玩」最喜歡的小狗丟了,一家人面面相覷,卻連找都沒幫她找;「陳玩」父親為了和領導喝酒,耽誤了陪「陳玩」去看天文展的時間,結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沒看成;「陳玩」父親為了在領導面前有面子,讓不會喝酒的女兒給領導敬酒······這就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的作風,他們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管你心裡是開心還是委屈,而且還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陳玩「最後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麼讓爸媽開心,可是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了,因為她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後當她看見自己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時,她不想去觸碰了,因為她的心裡再也不是敢於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夠委屈求全的「大人」。
「陳玩」所謂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並非真的長大了。當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被人重視時,我們就會把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轉換成讓別人能接納的態度來面對別人,這樣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煩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長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讓我們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陳玩」的討好型人格,但是我們不能就這么放棄自己。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後努力去糾正,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向別人提合理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大人」。
這部片子在沒開播之前,已經是好評不斷了的。於是便買了一張電影票,獨自去電影院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於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於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屬於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湧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張雪迎是14歲的時候飾演的,那時還是挺清純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種感覺。(雖然胡辣湯事件並不喜歡她,但這個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同學,這樣的朋友,他們由於父母在外面打工,還可能是父母已經離異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獨自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裡。試問哪一個同學,哪一個孩子不想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電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當然是希望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當然之後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通過一隻小狗來與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聯絡。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留守兒童,不要太過多的去埋怨父母,為什麼不去陪著你?也不要認為他們就不愛你了,怎麼怎麼樣。其實他們也只是生活所迫。為為了你的學習,為了你的生活,為了你以後更好的成長,他們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說的是父母生你養你,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但也是倫理吧。要相信世間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很讓人心疼。但也同時反映,折射了我們的生活。或許,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⑶ 《狗十三》這部電影帶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這一次,看完《狗十三》,我只想說自己的感受。很神奇,兩個小時的電影我哭的時間應該有一個小時甚至不止。如果一開始是因為李玩和狗,那麼後來可能就是因為李玩和我自己。剛開攜陵始給我的感觸其實不是很深,甚至有一部分的情緒來自於我曾經也有過一隻讓我記憶深刻或者說感到沉重的狗,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我好像放棄了,是的吧,當時看到過一句話,不要總是妄圖去挑戰父母半輩子建立起來的世界觀,後來就沉默了拿大,是的,沉默。
⑷ 有一種好叫:我覺得我對你好(狗十三觀後感)
有一種好叫我覺得我對你好
——狗十三觀後感
很好奇《狗十三》為啥被禁了多年,看了一下,影片就是描寫了一個小女孩李玩的一段成長經歷。13歲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又是離異家庭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正是一個人生的關鍵時刻。
李玩喜歡物理,喜歡研究《時間簡史》,爸爸卻一定要女兒去補習英語,也對啊,學科全面發展,這樣才全面發展,歷漏各科成績平均,以後考學才好嘛。女兒不開心,爸爸就給零花錢嘛,不喜歡,那再給個驚喜,買條寵物狗。
李玩應該是個天生偏理性的孩子,開始並不喜歡小狗,但發現小狗的做培孤單無助,有點同病相憐,給它命名愛因斯坦,從此和它同吃同睡相依為命,偏偏爺爺出門買菜遛狗時,把狗丟了,這下李玩可炸了,不管不顧的滿世界找狗,推到了爺爺,差點讓慈愛的奶奶因此走失,自己又和同學喝酒消愁…,這當爹的還忍得了嗎?就是一頓罵一頓揍唄,然後爹還是愛娃的,總少不了事後安撫:爹是愛你的,打你罵你都是愛你的…
後媽出了主意,再買一隻一樣的狗吧,就說找到了,爹也答應一起陪李玩去看天文展,雖然李玩認出此狗非彼狗,但事算過去了。
李玩的新弟弟在爸爸和後媽的安排下逐步走入了李玩的生活,但又是狗惹了麻煩,咬了弟弟,後媽一怒之下要把狗送火鍋店,爸爸把狗抓走了,李玩求爸爸不要把狗送火鍋店,但爸爸沒有說話,開車絕塵而去,留下了痛哭流涕的李玩。
李玩變了,拿純爛唯手的物理競賽取得了一等獎,可以直升高中,英語考試全年級第一,陪爸爸飯局,讓喝酒喝酒,讓吃狗肉就淡然的吃,冷靜的表情有點冷漠,大家都說李玩長大了,這娃懂事了,以後有出息。但爸爸答應的天文展卻不了了之了。
補好了英語,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李玩參加英語演講比賽,但她卻沒有激情講出平行世界理論了…
爸爸還是告訴了李玩狗的下落,為了狗好,把它送流浪狗收容站了,但當李玩找去,卻聽說狗來了之後就不吃不喝死掉了。
一天,李玩和堂姐一起在街上看到了一條狗,李玩說,好像是愛因斯坦呢,堂姐拉李玩追過去,李玩卻說是自己認錯了,轉頭走了之後又跟堂姐說,那就是愛因斯坦,我最怕它認出我來撲過來,堂姐聽傻了,堂姐見證了李玩養狗的整個過程…
李玩真的長大了,她也知道為了狗好了。
和李玩一樣不喜歡喝牛奶的弟弟被逼著學溜冰。李玩樓上整天的鳥叫其實是個神經病哥哥的精彩口技,但帶著大隊長標識的哥哥是啥時神經的?怎麼神經的?那個愛上了李堂紋個「堂」,愛上李玩紋個「玩」的小帥哥,還有那個一拍桌子暴怒的爺爺,這些小細節,留給觀眾胡思亂想去吧。
有一種好,叫我覺得我對你好。
⑸ 看過電影《狗十三》你有什麼感悟你又看懂了什麼
這個電影里有三個人物要說,分別是小女孩、爸爸、爺爺。
電影里明、暗講了兩個故事。明裡的就不說了,看過電影都知道。暗裡的故事從開頭爺爺面對新生男嬰,說:「女孩李玩的名字是隨便取的,到了男孩得鄭重,叫昭昭……」開始,一直到電影結尾處,爸爸接李玩親媽電話哭泣,並突兀的放了首歌曲《再回首》,把故事完整講出。
爸爸當年和媽媽生了女孩,非常恩愛,但此後十來年沒生出男孩,也許在爺爺的介入下,遂離婚,到電影開頭娶了小新娘,生了個兒子。
其實,故事還有一個暗線,就是奶奶的人生與爺爺奶奶當年生下男孩——李玩的父親的過程。不過這條線晦澀不明,不說了。
好了,說說感悟和結論。
電影里的兩個父親關鍵時刻都缺乏面對真相的勇氣(包括奶奶與後媽)畝昌,比方說丟狗後爺爺的沉默,不敢親自去和孫女解釋,比方說李玩在狗死後在酒局上吃狗肉……
究竟是因為什麼,也許是面子,也許覺得對方是小孩子……但我個人覺得有些牽強。對了,電影里還若有若無的唾棄了下挫折教育。
我的感悟,我的感悟不是中國式教育,或者中國式家庭關系,我的家長不缺乏勇氣,不過和電影一樣確實總覺得我是小孩子……所以,看電影時候,我的感悟與感觸是懷念小時候。
同樣,我其實不覺得李玩缺愛,從狗引出,到成績進步希望引得爸爸的關心與愛,我覺得李玩轉變的有些生硬,子不語怪力亂神,哪有什麼一夜長大。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看的是刪減版,畢竟電影13年就拍完了。
所以,電影想表達的不一定是中國式教育與中國式家庭關系。從電影中附庸風雅的「成功人士」酒桌上大人不知《時間簡史》上看,女孩也許也不懂父親說的「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聯繫到女孩一直喝牛奶嘔吐,也許,我估摸著,大概曹導是其實在三代關系下表達對中國傳統家庭與現代西化成長下的新矛盾呢?!導演在這里敘說著西方普世文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
談起中國式教育,人們總是記住了其刻板,守舊的印象。《狗十三》講述了一個十三歲少女李玩因為其愛狗愛因斯坦走丟之後的種種故事,而一家人為了掩蓋事實,而用另一隻狗來蒙騙李玩的故事。通過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來諷刺中國式教育。
1.李玩爸爸來到學校,竟然連老師姓氏都忘記
李玩爸爸因為李玩英語學科的薄弱,而被叫到學校來處理這個問題。卻連老師名字都叫不清楚。許多家長何嘗不是這樣?平日里毫不關心孩子學業,整日忙於工作,無暇管理孩子學業,很少與孩子老師進行溝通理解。只會看到成績,而忽視孩子的心理教育和陪伴孩子。
2.父親用錢哄李玩開心
大人世界的觀念普遍是金錢至上,以為金錢能買到很多東西,孩子不開心了則拿金錢來哄孩子,而從來不過問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很多孩子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錢,他們可能只是希望父母多陪自己幾分鍾,與自己多說幾句話,多關心關心自己。
3.用另一隻狗來騙李玩愛因斯坦已經找到
這是本影片的核心事件。大人世界無法理解小孩的世界。李玩經過多少與愛因斯坦的相處之後,已經對愛因斯坦產生了深厚的 情感 。盡管愛因斯坦只是一條小狗,盡管愛因斯坦與她銀讓沒有任何的血緣關系,但是建立起感鋒耐局情有時在小孩世界就是那麼簡簡單單的一件事。以至於愛因斯坦走丟時李玩那麼傷感。如同與一個相處多年的摯友離別一般。
而這時,「大人們」卻合夥想了一個辦法,想要瞞天過海。他們找來了一條新的小狗,並且將其說成是愛因斯坦。但是李玩哪有那麼好騙,於是大人們就開始了洗腦模式,說教模式,欲圖感化李玩。
但是李玩卻很執著,一定要找到愛因斯坦,於是他白天尋找,夜裡尋找,並且有一次夜間在外面喝酒到很晚,以至於爸爸忍無可忍,因為這件事,多年未出門的奶奶都出門尋找李玩。於是父親遷怒於李玩,終於父親的怨氣爆發,對李玩大打出手。這也為李玩之後的轉變埋下了伏筆。
在大人世界裡,小孩們彷彿不應該有自己的 情感 ,小孩要無條件地服從大人,需要讓大人少操心,這彷彿就是一個好小孩的標准。
4.李玩宴會吃狗肉,李玩遇見愛因斯坦卻不認。
李玩終究是被大人們教化了。以前的那個富有生機活力,擁有無限思想的李玩,在大人們輪番的精神打擊後,繳械投降了。只留下一個乖巧懂事的軀殼供大人們欣賞。她「成長」了。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是在爸爸對她大打出手之時?是她吃下狗肉之時?是她不認愛因斯坦之時?還是親眼目睹樓上的「鳥兒」被抓走之時?
畸形的中國式教育,帶來的真的是成長嗎?
其實說實話,這部電影要是只看一遍,是看不懂的,看第一遍的時候,會覺得這個小女孩特別的不懂事,不尊重家長,但是其實你細細品味,這是一部,揭露 中國式教育的電影,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一個原生家庭的悲哀。女主是一個正是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可是一直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關愛,她變得非常孤僻,脾氣暴躁,而且爸媽離異,爸爸娶了新的媽媽,並生了個兒子,所以對女主的關心更少了,李玩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盡管爺爺奶奶對她很好,可是跟老人家總是有代溝和沖突,她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那條狗,所以當有一天自己的狗丟了,她非常的崩潰失控,她和家裡人大吵一架,只想要找回自己的狗,看電影的我們看到這里就會覺著,這孩子也太任性了吧,爺爺奶奶那麼寵她,還比不上一條狗嗎,其實設身處地的為女主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精神支柱塌了,你會冷靜下來嗎?其實這部電影想告訴我們的是,中國式教育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即使是一個孩子,她也有自己的想法,家長不要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強加給孩子身上,要多傾聽一下孩子的意見,要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愛,這樣,孩子們才能 健康 快樂的成長。
01
電影《狗十三》的導演曹保平說:「沒人注意到我們在什麼時候忽然就長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發生了,但那一天的到來其實是很殘酷的。」
電影里很多的情節讓我感同身受,成長中的那些小情緒、傷痛至今想起依然鮮活如昨。經常會想,很多事情倘若父母換一種處理方式,我會不會成長為一個更好的我。
有時候想想,我們能身心完整地長大成人,沒精神失常、沒報復 社會 、沒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真的挺不容易的。
02
影片中很典型的幾個中國式家庭教育問題,在我們這一代很多人身上都發生過。
不顧孩子的感受和喜好,自認為是好的東西,孩子就得接受。
影片開場不久就出現李玩上學前,奶奶強迫她喝牛奶的情節。相處多年,奶奶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孫女喝了牛奶會吐,然而還是遞給李玩一碗牛奶。因為在奶奶看來,牛奶是好東西。奶奶固然很疼愛李玩,但是卻沒有關心到自己孫女的喜好。
就如同你喜歡吃蘋果,不喜歡吃香蕉。你的對象把他喜歡吃的香蕉勻了一半給你,他覺得把自己喜歡的東西給你,是愛你的表現,而你會覺得開心嗎,不一定,自以為是的愛有可能是一種負擔。
影片中還有一處讓我感觸頗深,李玩喜歡物理,英語是弱項,於是報了物理興趣小組,爸爸知道後,強行改了興趣小組,她爸和她說的話是「這也是為你好,你怎麼還不高興了呢」。
現實生活中多少父母打著一句「為你好」的旗號,強迫自己的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想起上初中的時候很喜歡看書,經常去圖書館借名著回來看,有一次被我媽看到了,被她說了一頓「都初二了,不要看閑書了,影響成績,下次再讓我看到你看閑書,我可都燒了,我說的都是為你好,小小年紀要聽話。」偏偏我那時候是個乖乖女,從此再很少看那些我媽眼中的「閑書」,時間久了,漸漸的從寫作文時信手拈來變成了越發的感到黔驢技窮。這件事經常被我記起,倘若那時我媽不阻止我看書,我的初中生涯也許會因為那些名著,變得更豐富多彩。
03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很關心,對於孩子內心的想法卻很少在意,也不懂得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造成創傷與否與家長的溝通方式息息相關。而我們這一代人的父母普遍都曾在著溝通方式不對,溝通效率低,甚至對孩子產生傷害的問題。
為了幫李玩找狗狗愛因斯坦,爺爺的腳扭傷了,奶奶找不到回家的路。爸爸一改往日的慈眉順目,面目猙獰的摁碎李玩手裡的酒瓶,全然不顧自己女兒手上淋漓的鮮血,嘴上的訓斥怒罵和手上的拖拽扭打沒有一絲一毫留情。接著卻又因為自己的暴躁和魯莽傷害了女兒,硬要女兒接受自己的歉意,將她抱在腿上和顏悅色的安慰著。像極了一頭野獸在發怒過後舔著自己身上被誤傷的傷口,滿是抱歉和遺憾。
想起我小時候也經常因為被父母責罰而含淚入睡,現在想來多想抱抱那個弱小的蜷縮在床上的小女孩。
微博上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被父母家暴時,你會原諒他們嗎?」,話題下面有各種各樣的回復。有一個網友的回復讓我看得我直冒冷汗,「我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和我妹妹打架,其實我有理,但是我爸為了面子,把我一巴掌扇暈,一下子意識模糊,鼻子不停地流血,然後因為是關廁所里打我,旁邊有個裝水桶,直接用盆盛涼水把我潑醒。」
毋庸置疑,身邊的人都遭受過各種各樣的責罰,這樣的責罰父母能達到他們的目的嗎?也許會,然而對孩子造成的心理上的傷害卻有可能是一輩子的。
《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這本書里講到,精神虐待或者體罰會讓孩子生活在恐懼的氛圍中,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甚至智力發展。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精神虐待或者體罰,長此以往,孩子會對此加以模仿,可能發生在自己的同學、朋友身上,長大之後會對自己的同事、下屬、甚至自己的孩子等採用這樣的模式。
非暴力溝通,有與孩子共情的能力,聆聽孩子的想法,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學習的課題。
04
網上有句話很火「父母在等著我們報恩,而我們還在等著父母道歉」。很多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愛因斯坦因為咬傷了弟弟,而被後媽要求送去「狗肉店」,李玩哭得聲嘶力竭請求他的爸爸不要把狗狗送去狗肉店,爸爸不忍,把愛因斯坦送到了狗狗收容所。後來李玩物理考了全省第一,可以直接保送上高中,爸爸知道後激動不已,說要滿足李玩的一切願望,李玩的願望是想知道愛因斯坦被送到了哪裡,聽到爸爸說把愛因斯坦送到了收容所之後,想到愛因斯坦還活著,李玩眼睛都亮了。最後卻得知而愛因斯坦因為拒絕進食而死,頓時呆若木雞,痛苦、悲傷、憤懣......
不確定這件事日後會對李玩有何影響,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自己心愛的狗狗因為父母有了這樣的結局,在她的心裡恐怕一輩子都不會抹去。
想起上小學的時,我也有一隻自己的狗狗,每天早上狗狗會送我上學,會在我放學的路上等著我,我的周末完全被狗狗占據了,最後狗狗還是死了,所幸的是奶奶為了安慰我,陪著我一起埋葬了狗狗的屍體,還立了一個石塊在狗狗墳前作為墓碑。奶奶的一個小小的舉動,讓我日後再記起這條狗狗的時候,滿滿的都是美好的回憶。
這幾年很流行「原生家庭」的概念,那些成長路上我們栽過的跟頭、跳過的坑,希望將來在養育我們下一代時候能夠有所覺察,盡量避免,不要把原生家庭帶來的痛苦轉嫁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中文名《狗十三》,英文名《EINSTEIN AND EINSTEIN》。
從電影名字就能大概看出主角是狗和13歲的女主。而愛因斯坦是狗狗的名字,另一個愛因斯坦或許是隱喻女主李玩自己。
看完了整部片子才知道,原來有兩只狗。本來李玩不願意承認第二隻狗叫愛因斯坦,但或許是妥協了,或許覺得自己和這只狗狗一樣可憐,或許覺得名字只是一個代稱叫什麼都可以,第二隻狗狗也叫愛因斯坦。
我也剛為人父母,整部片子看下來最大的感觸是當孩子長到青春期,家長眼中的叛逆,不懂事或許都是自己種下的因結下的果。家長一直都在以自認為對的方式對孩子好,但是卻沒有真正聆聽孩子心裡的真實想法。收不了場,所有一切靠暴力鎮壓以後,孩子徹底對外界封閉了心理,這時可能再也聽不到孩子內心的聲音了。
李玩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家裡大人想當然認為她接受不了,等弟弟2歲才告訴她,之前沒有做任何鋪墊,只是被告知。
奶奶覺得長身體的時候喝牛奶好,知道李玩不能喝牛奶也要強迫她喝一點然後吐掉,但其實為什麼不改喝豆漿呢?
爸爸覺得以後不能經常陪李玩,想當然送她一條狗陪她,但並沒有把這只狗當做家裡的一份子。狗走丟了,只是怕李玩生氣,卻沒有想著去找,其實這才是李玩最生氣的地方。
不準李玩喝酒,但是卻又讓她給叔叔們敬酒,大人的世界總是矛盾的。
中國的父母很多不善於表達,愛孩子卻不知如何與他們有效溝通。看完這部片子,我希望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想想方式方法,真正高質量陪伴孩子成長。
表面上看是敘述主人公如何愛心小動物,其實想表達!單親家庭里小孩內心的無助彷徨不安。希望家長能多抽出一點點時間多多陪陪小孩!讓他們能 健康 得成長!讓小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像女主爸那樣把女主帶歪!
《狗13》片名又可以讀為狗B,或許導演正是想罵這個 社會 某些狗B的觀念和現象,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成長和長大完全是兩個概念。
狗它一直就是狗,而人有的時候不一定是人。
⑹ 這部被封殺至今的國產禁片,我看了三遍,你怎麼評價《狗十三》這部電影
去年看了一部電視劇,整體素質乏善可陳,但是其中的一個女演員感覺很有靈性,但是一直不知道名字。直到看了這篇影評終於知道了,原來她叫張雪迎。這片子看的我心酸不止,尤其是最後狗肉煲端上桌,又想起小時候爺爺掐死並且吃了我的寵物荷蘭豬。生怕自己有一天也變成逼著孩子吃寵物的大人,更害怕自己不知不覺已經變成了那樣。
這個社會本來就沒為每個人准備好完全自由發展的空間。各位嘴裡的「父母皆禍害」只不過是讓你提前適應了這個現實。教育要科學發展,而不是唯心進化。父母一頓打,沒准打掉了一個堪比約翰列儂的音樂靈魂,也沒准把一個街邊落魄無人問津的歌手打到一家名企上班。
從中國目前的發展勢頭來看,中國教育系統與父母教育水平,在世界上至少是排前面的。但肯定尚有巨大的進步空間。這大概是擺在各位滿腦子「自由思想,個性,自我」的小布爾喬亞們面前一道殘酷事實。有時對一件東西諷刺挖苦,並裝模作樣反思,說出讓人聽來很正確的話很簡單。就像摔掉一隻看來很破舊的碗,誰都會。可是要把它補起來就難了。
⑺ 《狗十三》觀影感
第一次聽這個名字,以為是講狗的故事,就像《忠犬八公》一樣,講述狗與人類溫情的關系。真正觀看後才了解其具體狀況,其實我覺得自己是沒有完全看你懂這部電影的,看的過程中有共鳴,但是我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很多情緒交織在一起,不知道如何用文字去表達自己的感受。
這應該是思維深度不夠,就像李笑磨局來老師在專欄說為什麼一定要讓大家去留言,除了鍛煉自己的表達以外還有增加思維的深度,只有真正寫出來的東西才是自己的。我想這和我參加007寫作社群一樣的道理,輸入倒逼自己輸出,正是因為自己還不會,思維深度還不夠,所以更要去練習,不放過成長的機會。
以下將用自己稚嫩的思想,不成熟的觀點談談對《狗十三》這部電影的感受。電影講述了13歲的李玩由於父母離婚,在爺爺奶奶家長大,父親為了安撫一下女兒內心的郁悶,帶來一隻取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很快李玩就和愛因斯坦建立了身後的感情。不料愛因斯坦意外走失,李玩便開始了瘋狂的尋狗模式,全家人也加入這場奮戰中,爺爺摔到腳不能走動,奶奶差點走失,這時爸爸發脾氣了,對李玩進行了嚴酷的訓斥和怒罵,直到李玩答應不鬧了,爸爸才肯放手。之後後媽買來一隻假的愛因斯坦,剛開始李玩不接受,執意要把它扔出去,後來在大人沉重的壓迫和強勢下,李玩收起了帶刺的外殼,放棄了自己的執拗,接受了新的愛因斯坦。
其實從電影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中國式的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大人眼中所謂的好不斷灌輸到孩子身上,「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是害了不少孩子,很多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習各種興趣班,我叔叔家裡的小孩報了繪畫班,口才課,游泳課,我當時就問了小孩子的想法,這些都是你願意學的嗎?他告訴我都是媽媽報的名,必須得去。我深長地嘆了一口氣。
所謂的都是為你好呀,打你就是愛你等就是愛的暴力,從小我爸也是這樣教育我的,在李玩身上似乎也看到了我的影子,被大人的思想綁架著長大,總有那麼一段孤獨的歲月,沒有人能聽懂我們內心的聲音。
可到了一定的時刻,我們也就慢慢地懂事了,可什麼叫懂事?懂事的標準是什麼?我也不知道。人的長大似乎是一瞬間的事情,在遭遇某個變故或是遇到人生的低谷,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不能讓父母操心了,自己有更多的責任了。
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嘛?可以告訴我他們是什麼樣子嗎?
悉稿 瞎陸讓
⑻ 影評《狗十三》:所有的無理取鬧都是事出有因
電影《狗十三》正在上映,大多數看過電影的人會被或多或少地喚起一些不那麼愉快的青春記憶。你聽說過「愛暴力」嗎?
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幾乎是兩級分化,一面站在孩子角度控訴「父母皆禍害」,一面站在父母角度訴苦「家裡有一個能吃能作的熊孩子是怎樣的體驗」。導演用藝術化的表演手法揭開那些你似乎已經遺忘的青春記憶,原來所有的無凳或敗理取鬧,都是事出有因。
故事圍繞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展開,為了撫慰寄養在爺爺家的少女李玩,父親買來一條狗陪伴她,狗狗的陪伴填補可隔輩親人之間的情感空洞。
愛因斯坦在爺爺散步時不幸走丟,李玩隨即開啟熊孩子模式:哭鬧、喝酒、夜不歸宿、音量開到最大,吵得所有人都不得安寧。這些「無理取鬧」的作,在大人們眼裡被叫做「青春期的叛逆。
大人們為了制止這種叛逆,父親在眾目睽睽下動手打了李玩。為了哄她,買來一條和愛因斯坦相似的狗狗,騙她這就是愛因斯坦。」親人們「以假亂真」的欺騙,讓我們已經逝去的青春重新翻閱一遍,那些本以為忘記的事情原來歷歷在目。
你的青春「作」過嗎?我想起另一部電影《無名之輩》里,一個失敗的父親無力交齊正在讀高中女兒的學費,女兒自卑、任性、叛逆。對於這個不務正業的保安父親有愛有恨,很多不滿想脫之於口的時候,迎來的是父親當著全校師生的巴掌......我也曾想心靈溝通,迎來的是父親自以為可以息事寧人的巴掌,除了假裝長大假裝堅強,還能怎麼辦?
作為90後,很多人都有被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的經歷。大多時候我們像少女李玩一樣按時吃飯按時上學,在大人眼裡這就是「乖孩子」。但是乖孩子也是有底線的,我們鼓足勇氣說的事情,大人沒有重視;我們最好的玩伴不見了,大人們一心想隱瞞;甚至家裡多了一位新成員,大人們自以為是地認為李玩接受不了,決定隱瞞她。
我有一個大學同學小A,每天都要畫最濃的妝,穿最暴露的衣服去上課。有一次寢室卧談會,她說「我爸媽在我3歲時離婚,我一直在外婆家長大。女孩子愛美嘛,隔壁姐姐穿了一件吊帶花裙子我特別喜歡,吵著我外婆也要買一件。我外婆騙我說,那種裙子是不正經人才穿的,正經的女孩子都穿褲子。我怕外婆以為我是壞女孩,不再吵著要裙子了,但是心裡還是喜歡那件裙子。直到大學她才能能選擇自己穿什麼......"
於是李玩開始喝酒、大吵大鬧、音量開到最大......一切的「作」,都是反抗,只是沒人讀懂那個青春期的少女。她像一條孤獨的鯨魚,不停地嘶喊,卻得不到同伴的回應。
中國式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遺忘。我們做孩團啟子的時候厭惡「家長式關懷」,等我們做家長以後卻忘得一干二凈,重新用「家長式關懷」對待我們的孩子。
你一定聽過「都是為你好」,你也一定對你的孩子說過「都是為你好」。
初二的時候我瘋狂迷上了看小說,父母說看小說耽誤學習。我偷偷攢下一周的午飯錢,買了一本金庸的《天龍八部》藏在枕頭下面,晚上在被窩里開著小手電筒偷偷地看。有一天家裡來了一群客人,母親在未經我允許的情況下徵用了我的房間。整理床單的時候,發現了我的「秘密」。當我放學回到家裡時,迎接我的是一屋子人的注視以及父親把那棗顫本撕爛的《天龍八部》扔在我臉上,伴隨著恨鐵不成鋼的嘶吼「混蛋玩意兒,家裡辛苦供你念書,你卻在看小說!」從那以後,我再也沒讓別人進過我房間。
不知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苦情教育」。同事每月工資5K,薪資已經高於本地的平均薪資水平。她堅持「男孩窮養」的教育方式,每天都對已經青春期的孩子說「爸媽上班不容易,家裡給你補課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學習。家裡已經沒錢了,你不好好學習的話將來只能撿瓶子......」
當我有機會接觸這個青春期的男孩,我發現這個男孩敏感、自卑。因為不知家裡的財富情況,每天生活在「金融危機」之中產生的敏感,因為家庭「貧窮」而自卑。我想給他買一雙名牌球鞋,他拒絕了,他說「幾十塊錢的鞋和幾百塊錢的鞋一樣穿」。我不知道怎麼接他的話。
我完全能想起我青春期的時候,為了一件衣服一雙鞋猶豫很久才鼓足勇氣向家長開口,最終以一聲嘶吼、一頓胖揍而結尾。任何形式的反抗,都會被家長武力鎮壓,之後會以一包巧克力一件玩具的形式「哄」好。
青春期,很尷尬的年紀。成人未滿,稚氣已退。
如果父母真的聽到了孩子的心聲就會知道,每一次無理取鬧都不是空穴來風,我的任性是因為你不懂我。
⑼ 電影《狗十三》觀後感
偶然間看到的這部電影,挺喜歡這種克制而平淡的敘事手法的,通篇也沒有幾處激烈的矛盾沖突。女孩在家庭的各種變故中,慢慢適應,慢慢忍耐,慢慢隱忍,慢慢轉變,慢慢的成長。
父母的離異,本身已經傷害到了女生的內心。母親通篇都沒有出現,沒有問候,直到女生得獎頌寬,才來了一個電話問候。父親也很忙,基本上也沒有怎麼關心過女兒在他們離婚之後,心裡的感受,以及情緒的變化。爺爺奶奶雖然也愛孫女,可也無法理解年輕人的內心和世界。這讓女生從一開始就一磚一瓦的在慢慢建立一座心牆。
直到「愛因斯坦」的出現,敲開了女生封閉的心門,可偏偏爺爺一個不小心卻把愛因斯坦弄丟了。誰也不理解,為什麼一個小孩子會因為一隻狗的走失,而情緒波動辣么大,行為辣么過激,甚至推到了自己的爺爺。可是你細想,她丟掉的何止是一隻狗,其實丟掉的是她缺乏已久的內心的陪伴。
大人以為,狗丟了,買雙溜冰鞋就行了,反正是小孩;不行再買只差不多的狗,謊稱是原來那隻,來糊弄一下。雖說也是出於好心,但是他們並沒有想過女孩兒要的是什麼。就像女孩兒說的,她要的不是一隻狗。可是大人們就是不明白,好想人們長大以後,就會忘記自己曾經也是個小孩兒,就總覺得自己是大人了,怎麼說,怎麼做都對,很少或者從來不站在小孩的角度去野首亮思考一下她為什麼要這樣,反而會責怪小孩不懂事,我都為你這么做了,你還不領情,你還想咋樣?這么一來,女生被敲開的心門又開始慢慢關閉了,甚至開始一磚一瓦的開始逐漸把心牆壘高。
當壘到一半的時候,新的「愛因斯坦」又讓女生停止了「施工」。可因為弟弟的不懂事,惹「愛因斯坦」生氣,出口咬傷了。家人立馬二話不說就又把狗送走了,不管女主怎麼哀求,怎麼哭訴,都沒有能阻止狗狗被送走。這下女生徹底絕望了,本來再次接受這只狗狗是因為確實與原來的狗狗長得像,更多的是因為新的狗狗在家和她一樣,不受重視,沒人關愛。買回來就一直關在廁所,沒人陪伴,沒人關懷,直到父親用拖把激怒狗狗後,女孩溫柔的,慢慢的靠近狗狗,讓它平復下來。女孩和狗狗又有了相互的依靠和溫暖。可幸福總是短暫的,女生又開始默默的壘心牆。
父親為了應酬,放棄了陪她看展;父親為了應酬,讓還是學生的她喝酒;甚至為她慶祝得到物理獎,能保送高中的飯局,也變成了應酬局;只有自己得獎狀了,父親才能看到自己,才能提要求讓父親滿足自己的一個願望。多可悲,弟弟只要一開口,全家都想辦法滿足,不管多無理,都能原諒。而她卻要很努力,才能被看到,開能被聽到,才能被注意到。
全劇最打動我的有兩點:一是女生獨自在浴室里哭。誰都在深夜哭過,很多人也許默默在被子里哭,在角落裡哭,在沒有人的浴室里哭,或許是默默流淚,又或許是嚎啕大哭。無論是怎樣的一種宣洩,都是把萬千的無奈和委屈、鴨梨都往肚子里吞。擦乾眼淚,隱藏所有悲傷,讓所有人都無法看到自己的脆弱。二是叔叔在讓女生吃狗肉的時候,女生默默低下頭,吃下去,然後對旁邊的大人說:「謝謝,叔叔。」我想說,這也許就是成長。當心牆完工的時候,我們就真的長大了,學會了隱藏,學會了撒謊,學會了掩飾,也學會了接受一切。把真正的情緒和感受都悄悄的關在心牆之內,把別人希望看到的懂事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
再遇「愛因斯坦」,女生沒有去要回自己的狗,不是因為不想,不想就不會自己哭的辣么傷心了。而是因為她覺得「愛因斯坦」有了更好的主人,跟著新主人,總比跟著自己在家不受待見好。還是因為,那是自己逝去的一部分青春啊,青春已逝,如何能找得回?終歸還是只能自己一個人去面對生活,去面對成長。
這是一個平淡且平凡的故事,但是可以從很多方面去解讀。網上評價也有好有壞,但芹蘆是個人覺得還是挺不錯的一部電影,值得看一看。
最後我想提一下,寵物是人類的好盆友。既然養了,就不要隨意丟棄,也不要虐待寵物,人對寵物的關心和關愛,它們是能夠感受到的。同樣,人類的不友善行為和不好的情緒,它們也是能夠感受到的。你對寵物的好,它們是會用全部的愛來回報的。請善待和愛護身邊的小動物~
⑽ 怎麼評價狗十三
一部因原生家庭矛盾影響少女成長、卻讓我這個老男人看哭了的電影。看《狗十三》是今年年後的某個夜晚,故事內容瑣碎簡單,但是那些細節格外打動人,也許真的是通過此片一窺自己長大後的崩潰與顫抖。這應該是我喜歡這部電影最大的原因,畢竟能夠跳脫出傳統青春片那些所謂的「小三、墮胎、留學」等廉價的雷同題材,真真切切來講述一個人的成長故事,已是前進了不知多少步。
《狗十三》將這種大人與孩子的矛盾抒發得很真實,它放棄了飽含批判意識的憤怒,只是做了一番近乎白描的呈現,沒有大是大非,沒有大喜大悲,也沒有大善大惡,有的只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同身受的迷茫、困惑和一點點掙扎。我們既可以選擇站在年少的李玩一邊,也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成為那樣一個父親的現實。這個世界就是這般現實又無奈,但我們還是要像株茂盛的植物,欣欣向榮的活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