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部老的香港武打電影,大概是八九十年代的,請高人告知什麼名字.
就是叫《武僧》,不過網上好象沒下載地址了,搜了很久都沒搜到..
片名:武僧
主演:羅銳
內容:民國初年。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派人到少林寺奪取《易筋經》,為己所用。他們採取卑劣的手段,弄瞎了方丈的雙眼。方丈臨終前囑托羅銳等四名弟子將《易筋經》送往天竺暫避。方丈的師弟,被羅銳稱為師叔的少林叛徒,與袁黨敗類隨後趕來,雙方展開了一場追逐廝殺.他帶領其他三人和一位半途加入的姑娘,一路上穿山泅水,闖過重重阻截,躲過連連追殺,終於來到邊境附近,在一處義庄歇腳。這回袁黨幫凶連忍者技術都用上了,一通圍攻之後,少林弟子中只剩下羅銳一人完好無損。叛徒師叔在壓軸的一幕出場了,和羅銳狂鬥了十多分鍾,最後還是得承認「拳怕少壯」的真理,被對方重拳擊斃....
相關評論:
羅銳在該片中飾演的是一個和尚,卻留了一頭短發,與其他三名同伴大不相同。但沒有人質疑這些,因為觀眾的目光始終被連場的激斗吸引,看得屏神靜息,瞠目結舌。羅銳的形象硬朗獨特,很有現代的「酷」感;肩背胸膛和兩臂的肌肉非常發達,給人金剛鐵骨般的感覺;其拳法迅猛,腿法出眾,空翻旋子高飄輕盈,棍棒刀槍也無一不精,一看便知是既受過嚴格武術訓練又補習過跆拳道和自由搏擊的高手。
該片反派boss是韓鷹,個人感覺韓鷹無論是功夫還是演技都在羅銳之上,腿功也十分凌厲,表現直追《鶴形刁手螳螂腿》,可惜已經離開了我們,影片中的羅銳的師兄弟功夫也都不錯,幾個袁黨殺手錶現也很搶眼,可惜對他們了解太少。
片中有位女演員,只是一個花瓶角色,影片中當她的和尚表哥臨死的時候,說要給他當山寨夫人,然後給他生很多孩子,再給他取5個老婆,呵呵,挺有意思。
這部電影大約在小學5年級時候看過,是看的露天電影,是看過的為數不多的港台武打片吧,所以印象比較深刻,當時只是看熱鬧,對人物等認識的沒有幾個,現在重新溫習了一遍,那段美好時光彷彿又在眼前,很是懷念以前的露天電影啊!
Ⅱ 很多年前看過的一個電影,叫什麼名字
是《摩登笑探》。
主演: 元彪 錢小豪 金城武 苗僑偉 梁家仁 洪金寶 黃錦燊 吳耀漢 周海媚 柯受良
故事首先由小黑(柯愛良)持刀在雙層巴士上搶黃牛(搶劫)開幕,倒運的事,小黑搶劫的對象竟然是一車子的警察,車上就只他一個搶劫犯。結果小黑自然就進了警察局。__ 主要劇情:警員Pierre(洪金寶)與年輕上司阿石(金城武),奉命與海關王郁文(元彪)合作,聯手偵破一宗毒品交易,行動中,把集團要犯中村拘捕,並被獲開埠以來,最大宗毒品。日本商人山本,正是中村集團的幕後首腦.因為毒品數量龐大,如被警員充公,山本便面臨一無所有境地,因此決孤注一擲,向手下疤面下令,聘請從美國而來的狂徒幫,搶回置於差館內的毒品,令警方沒有證物,難以入罪於中村,亦能挽回集團瓦解危機。柔情(周海液穗媚)與Pierre是志趣相投同事,而一直暗戀Pierre的阿May(劉曉彤)看在眼裡,不是味兒。同時間,Pierre下屬玲玲(童愛玲)初邂郁文後,便暗戀上,常迫Pierre作媒。 狂徒幫以炸彈設計,迫使當署警員離開,跟著扮作飛虎隊員,借拆彈為名,入內奪取證物房內的毒品,但被郁文等識穿,激戰而起,最後須把兩徒擊斃,但仍被首領Bobby與余黨奪走毒品。警方高層震驚,警方要阿石等人緝拿狂徒幫,既能尋回橘神證物起訴毒品集口,方可挽回警方聲譽。阿石追查得線索,往逮捕狂徒幫,槍戰中轟斃Jimmy仔,其餘警員溜走鬧伍卜,幫首Bobby乃Jimmy仔之兄,箭頭直指阿石,要殺阿石報仇
觀看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5MDczMjI4.html
Ⅲ 老電影。求助
我和你應該是一個年代的,但我好像都沒看過
Ⅳ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影,應該是香港警匪片,只依稀記得一些片段,望高人給片名。
超級計劃
大陸公安華(楊紫瓊)應邀到香港協助督查明(周華健)調查軍火搶劫案,華協明捉得要犯,立下大功。明感激華,同時也對華產生好感,對華展開追求,但華心中惦念程鋒(於榮光)。明得線報,與師兄駒合作捉人,卻發覺中計,要犯炮王已被救走,華懷疑鋒與此案有關,勸他收手,但鋒充耳不聞。鋒劫持金庫,正在最後關頭,卻被華率領警察包圍,鋒等被逼逃到海底隧道,並發生激戰,隧道被炸毀,海水湧入,各人性命危在旦夕…
Ⅳ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我曾經為了看電影掉進了糞坑,終身難忘,事情是這樣的……
記得那個一個夏天的中午,吃了中飯我和幾個小夥伴在村邊的小水渠里洗澡,到了兩點多鍾看到鎮上的電影放映員來了,竟然在村口的空地上拉起來了電影幕布。
哇塞,今天晚上有電影看了。我們當時那叫一個興奮啊!要知道,在那個年代,村上連個電視機都沒有,難得放映一場露天電影,附近幾個村的人都會過來看的。用人山人海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農忙的人們看到電影幕布拉起來,就會早早收工趕緊回家弄點吃的,自帶小板凳過來佔位置,不然來晚了,可能就不是坐在小板凳上看電影了,而是站在小板凳上看電影了!
我們幾個洗了一會澡,就跑過去問今天晚上放什麼電影?放映員說,香港電影《小飛俠》。當時也沒看過,反正覺得是個電影就好看。於是呼啦一下子全部散了,各陪游芹回各家,約好了晚上這里相聚。
天色剛剛擦黑,大姑娘,小媳婦,小夥子,老頭子,老太婆,這個村的,那個村的,都陸陸續續拎著小板凳各就各位。空地上已經坐滿了人,等待著電影的開始。
當然,我們小孩子是不用帶凳子的。因為我們的位置在草垛上,樹枝上。
天色黑下來,電影終於開始了。這是我童年看過的最精彩的一部電影。以至於若干年之後電影情節我還是記得清清楚楚。
電影放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誰喊了一句:失火了,快來救火啊!原來是哪個短命鬼,在草垛底下抽煙,把草垛點燃了。磨信而我們幾個傢伙還在草垛頂上,下面著火了,下也下不來。急得哇哇大叫。
看電影的莊稼人,丟下小板凳就跑回家,端來了水盆,拎來了水桶,加入了救火大軍。眼看著火要燒到草垛頂上了,不知道哪個傢伙喊了一聲,這邊沒火,可以滑下去。
然後,我和草垛上幾個小夥伴,趕緊跑過去,他第一個滑下去,就聽一聲哎呦。我們喊他,有事沒?他說沒事,下來吧!然後我們幾個一起滑蘆畢下去了。
就在我滑下去落地的一瞬間,我感覺撲通掉進了一個泥坑,然後立馬感覺不對勁,怎麼這么臭。原來,是旁邊一戶人家的豬圈糞坑。此時,幾個站在糞坑裡的小夥伴面面相覷。臭的不可開交!
好不容易,從糞坑裡爬出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可怎麼辦?就這樣回家?估計屁股開花。商量一下,去小河裡洗干凈,再回家吧!
幾個小夥伴,站在水裡,問最先跳下來那個。為什麼你掉進了糞坑不說一聲。他說,為什麼要說?我已經掉糞坑裡了,你們難道不應該下來陪陪我?然後這個傢伙,被我們按在水裡揍了好一會!
記得那天晚上回家,鞋子衣服還是濕的,只是沒有了豬屎味,我媽就問我怎麼了?我說,草垛著火了,他們救火被水潑的。壓根沒敢提,爬在草垛上,然後掉進糞坑的事情!哈哈
後來大家都長大了,有一次在一起喝酒走提起這事,當年那個第一個掉進糞坑的小夥伴,被我們逼著罰了一杯酒。也算是對童年的一個致敬吧!
乾杯
Ⅵ 求一部電影名字,好像是香港的,武俠,背景是清朝
電影名:《索命逍遙樓做鉛》
當年的露天電影
導 演:李文化李妮
主 演:楊鳳一黃國強王赤王洪濤周舟
上 映:1990年
地 區:中國大陸
單娥純含好是18年前兗州知府文淵之女,總兵白寵巧扮強人殺了文淵全家,
奪走御賜傳世之寶金鏤萬花瓶。單彪告誡女兒:逍遙樓千萬闖老乎不得,並要女兒將寶劍還給救他的主人。為報殺父之仇,單娥隻身潛入逍遙樓
Ⅶ 一部很老的少林寺電影,影片記得裡面有少林寺和尚練二指禪和頭朝地的功夫,那時候看的是露天電影求高手指
少林童子功
中國大陸 中國香港 (合拍) 1986年
本片講述明朝末年,少林寺的小沙彌勇斗朝廷惡霸小福王的故事
導猛雹演 薛後
中文名 少林童子功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中國香港 (合拍)
編劇 侯啟賢明末,藩封洛陽的福王及其世子朱由菘,
海報
海報
橫征暴斂、欺壓庶民,就連少林寺也不能倖免。一日,小福王假傳聖旨,以"御邊"為名,敕令五百僧兵遠征,無令不得撤回。童燈、童靈等小沙彌請求廣慈師傅暗授武藝,以防山門不測。方丈得知此事,指責廣慈身為廚頭,不務本份,嚴禁廣慈授武。廣慈得不到方丈的依允,反遭斥責,只得偷偷帶著徒弟練功。童燈心急如焚,苦練不輟,但又暗自嘆息,實指望早日練得真功給爹報仇,卻練的都是劈柴做飯,走樁桃水。廣慈看出他的心思,勸他練功要有恆心,報仇要等待時機。原來,童燈的爹張鐵頭因給李自成帶過路,夫妻雙雙死在小福王的"霹靂旋風腿"下。童燈和表妹小翠為童燈舅舅撫養,後因舅舅白玉峰要迎接闖王,才將童燈託付給廣慈。小福王的"旋風腿",唯有"童子功"才能破除。廣慈向童燈等小沙彌細心傳授。
劇照
劇照
正當童燈等學有所成時,被福王府得知,小福王傳令在少林寺各處設卡,欲加追捕,並讓王府孫太監借休養為名,賴在少林寺中監視。孫太監發現童燈是張鐵頭的兒子,便要把他帶回福王府發落,被高僧阿舍黎所救,阿舍伏知頃黎乘機宣布童燈來路不正,屢犯寺規,逐出山門。童燈心領神會,告別少林寺,帶出了廣慈急需送給闖王的密函,趕到洛陽五龍潭與表妹小翠接上了頭。小翠引童燈投奔闖王,不意遇到小福王舉兵少林,五百僧兵聞訊折回,為小福王伏兵所阻。
劇照
劇照
童燈巧施妙計,阻敵於山門之外,並以"童子拜佛"制服了小福缺陸王的"霹靂旋風腿"。闖王准備攻打洛陽,老福王擔心少林寺與闖王聯合,決定讓小福王先消滅少林。少林眾僧已有準備,與官兵展開殊死搏鬥。雖然廣慈、童燈等武藝高強,還有隨後奉闖王之命前來助戰的白玉峰和小翠,終寡不敵眾。危急時刻,少林僧兵在完成協助闖王對洛陽的包圍後趕回少林,眾僧將小福王殺得荒而逃。童燈等人和闖王一起攻下洛陽城,拿下福王府。
Ⅷ 80年代到90年代香港電影都是在哪裡取外景的
多數都是在香港本地取景,八十年代古裝武俠片很多是室內搭建的布景,像83版射鵰那些很多都是室內布景。
也有些電影去國外取景,日本、美國、歐洲等,比如成龍的福星高照、龍兄虎弟、飛鷹計劃、殺手壕等
八十年代中期合拍片時代很多港片來大陸取景,比如:少林寺、少林小子、南北少林等
九十年代後期一些電影開始來大陸取景,比如超級警察等
Ⅸ 有一部電影,我很久以前看過的,現在想看完它,情節好像有飛刀派,兩男的喜歡一女的,然後露天用刀打,砍
十面埋伏 (2004)
導演: 張藝謀
編劇: 李馮 / 王斌 / 張藝謀
主畢氏演: 章子怡 / 劉德華 / 金城武 / 宋丹丹
類敗培型: 劇情 / 武察數唯俠 / 古裝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香港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04-07-15(香港)
片長: 119 分鍾
又名: House of Flying Daggers / Lovers
Ⅹ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露天電影,童年的快樂!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文化 娛樂 生活十分單調,村民們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那時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場露天電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樂趣。放學剛回家,一聽說今晚有電影,心早已插上了翅膀。我屁顛屁顛地粘著媽媽快做飯,不然搶不到好位置了。好不容易端上飯,我不知品味,狼吞虎咽,如圈中小豬吃食,弄得滿臉都是飯粒。媽媽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我抱起小板凳沖出門外,大聲疾呼:「看電影去了,看電影去了……」接著其他小夥伴一唱一和,「我不去,我不去,小狗喜歡看電影。」嘴上這么說,沒命地抱著板凳疾馳,嘴裡還伴奏:「駕、駕、駕……」真有點小馬奔騰的場面。離很遠就看到有人爬樹掛電影屏幕。放電影的地方有講究,第一需要在寬敞的地方放置放映機,以方便鄉親們觀看。其次,最好前方有兩棵相距合適的大樹,可以掛屏幕。那個時候可沒有廣場這個概念,更別提廣場舞。我們村中央有個大池塘,雖然塘底坑坑窪窪,能裝人。只要電影好看,咱不計較。電影放映員一臉嚴肅,默不作聲地在電影箱子上倒片子。我們這些孩子們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都想伸手摸摸,如果能搖搖就更好了。片子倒好以後就開始放電影了,星空之下,放映機投射的光束播放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至今回憶起來那種美好,都似乎只存在於夢中。在我的記憶中,看過的這些電影印象深刻:80年代,在我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斗片,那時還是黑白影片《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大刀記》《雞毛信》《上甘嶺》《地雷戰》等,
其中記憶深刻,刻骨銘心的影片是小時候看過的《雞毛信》劇情內容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作品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倆,父親老趙是民兵中隊長,十二歲的兒子海娃是兒童團團長。一天,父親得到鬼子要進山搶糧的消息,便讓海娃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 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將信藏在了頭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們搶了海娃的羊,還逼迫他帶路去龍門村。 晚上,海娃乘敵人熟睡時,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復得,但海娃卻再次被敵人抓住。機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敵人引入歧途,至此,敵人才知中計,拔槍打傷海娃的手。 千鈞一發的時刻,八路軍趕來搭救,全殲了敵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務後暈倒了,八路軍根據雞毛信里提供的情報,炸毀了敵人的炮樓,並活捉了貓眼司令。看完電影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了,
媽媽催促著:「快去睡覺,明天還上學呢?」我連忙鑽進被窩,卻怎麼也睡不著,明天又會在哪兒放電影呢,露天電影對於我們這輩人來說,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影像,是一種難以忘懷的往事,露天電影帶給我快樂和慰藉,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嚮往。
露天電影是我童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更是一種難以忘懷的鄉愁……
「看電影啰!」「今晚在哪個寨子放電影呀?」「今晚的放的是什麼電影」……孩童時期呼朋喚友去看電影的話語聲,至今彷彿還在耳畔響起!
露天電影,是七八十年代小孩大人男人女人最受歡迎的一種 娛樂 方式,哪個寨子有電影都會去看,走路涉水也不讓落下一場;哪個寨子有電影,那寨里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儼然成了歡樂的海洋;電影在本寨子放的話,還要早早的搬個長板凳曬谷場去號位,占據最好佳觀影位置,還熱情主動幫電影師傅拉影幕和搬一些必要物件,心裡想著能快點放影好一睹為快;要是電影是在別的寨子放影,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做晚飯菜慢了,就草草吃點上頓剩的冷飯菜填飽小肚子,抓緊時間早早的趕去看電影,生怕錯過精彩的片段而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從兒童時期到少年時代看了不少電影。在兒童時期,我記得最先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渡江偵察記》,然後就相繼看了《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地雷戰》《解放石家莊》《南征北戰》《沙家浜》等等,兒童時期所看的電影大部是戰爭類型的。
到了少年時代,多數是看香港的武功武打影片,比《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光大道》這部電影,記得當時在鄉中學放影,從家裡步行到中學要20多分鍾,看完電影返回家途中遇到大雷電暴雨還伴有大風,當時還因太瘦小還被風吹下路邊的小水溝,幸好沒傷到自己,爬起繼續跑,等到家後整個人也就成了落湯雞。即使這樣,也覺得好快樂的,也許是因為享受到「影後之雨」這個小插曲,才令我記憶深刻,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露天電影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時間到了,放映開始,說話和嬉鬧聲瞬間靜了下來,特別有時新電影片,兩個村莊在同一晚上放映,也就需要跑片,偶爾會晚一點時間,那個等待真是急死人啊!換片時,又急忙跑到放映機跟前觀看,跑到幕布後邊嬉鬧,那時的場景真是人員眾多,議論紛紛,一晚上兩部電影,真是過癮的很。
時間的推移,一日並一日地向前航行著,從電視機的普及,到寬頻網路的入戶,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電影,露天電影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離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時代在城鎮和鄉村早已不時興放映露天電影了。
但今晚的電影註定沒有幾個人看,而如今也能難找回當初那種氛圍,回憶是種很奇怪的東西,以前電影里的人物,畫面,已深深印在腦海里,在時間的長河裡也是揮之不去。即使在影院里看,我們也再難找回以前看露天電影時的那種輕松,單純,自由,快樂的感覺了。
一陣夜風吹過,拉回思緒,夜以涼,眼看著幕布越離越遠,心情起伏,但對兒時看電影那種懷念格外清晰。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社會 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 技術力量在不斷的革新,但自己內心深處對兒時露天電影的情懷越發深刻!
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五十年代開始直到21世紀初逐漸消失,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農村人共有的記憶,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愁般的懷念
在那個 娛樂 項目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農村非常重要的 娛樂 活動,是日常生活里難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電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娛樂 活動
傍晚的時候,一家幾口,成群結隊,每人手裡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像和體會的
夏天天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於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孩子們在四圍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里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終於,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電影開始了。全場頓時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透過空曠的村野飄向遠方。
在那個單調的年代,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來來回回就那幾部,即使看過多遍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覺得這些反反復復播放的片子覺得單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 娛樂 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歌舞廳、酒吧、KTV等地更是成了都市人活躍的新場所。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不再有從前看露天電影那種快樂的感覺,也和露天電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再也難找回。有時候做夢都想回到兒時重溫一下那時的美好時光。
「看電影咯」,隨著一聲吆喝聲,家家戶戶拿著小板凳結伴而行,到達指定的位置,觀看一場露天電影。(不知道你們的露天電影在哪裡放映,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學校的操場)
電影播放前,絕對是人聲鼎沸,「哭鬧的嬰孩」「瓜子西瓜要嗎?」「因設備新奇觀摩的孩童」......但是一旦電影播放,那些奇奇怪怪走動的身影和莫名其妙嗦嗦的聲音都消失了,大家一同沉浸在了電影的情節中,要不是不約而同的大笑和同仇敵愾的憤恨,都快忘卻了置身人海的環境。
那時的一部電影仿若一桌大餐硬菜,人們懷著「敬畏」之心來欣賞一部電影。那時電影行業的從業者也以「文化倡導者」「精神糧食播種者」的形象約束要求自己,打造了一系列高本質的電影題材,例如《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給幕布前的觀眾留下了茶餘飯後傲人的談資。
播放電影《地道戰》時,給我兒時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人民用智慧,用地道戰來曲線應對敵人的瘋狂,就連劇中的小朋友都那樣的睿智勇敢。敵人的丑態和無知以及種種拙劣的伎倆都被人民用智慧化解。那時常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員,在腦海中與敵人英勇作戰。(我估計自己超強的幻想能力就是那個時候被鍛煉出來的)
如今的電影市場,內容題材豐富,上到宇宙星辰與外星人叫板,下到探秘深海魚怪,左去穿越古代統一天下,右去未來留下燦爛色彩。雖然題材豐富了,但是對電影的『』敬畏感」也慢慢淡去,也造成了良莠不齊的影視市場畸形發展。
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偶爾坐在街邊,看著商鋪為吸引流量,在LED上播放的電影,沒了兒時的快樂,沒了年代的題材,盯著索然無味的題材。偶爾路過的年輕人還會不時露出鄙夷的目光。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哪是在看電影,他們是在「憶童年」。
要說看露天電影70後、80後的朋友一定印象最深刻吧?因為那是那個年代人的美好記憶。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感慨萬千,因為那種刻骨銘心的往事再也回不去了!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晚村部放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吃過晚飯抓緊時間過來觀看」。村部的大喇叭里反復傳來老村長那熟悉的聲音。孩子們聽到今晚村部要放電影都高興的跳了起來,飯都顧不上吃了約上一起玩的小夥伴一起向村部跑去,都想提前去佔好位置和看下放映員是如何布置放影設備。
那時候村裡放露天電影的場地,都選在村小學的操場上,一塊潔白的熒幕布用繩子綁在兩棵樹上,兩個超大號的喇叭也固定在樹上這就完成了。最後一步是放映員開啟放影機,一道刺眼的白光直射到白色的熒幕上,神奇的是這道光很快就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鋪滿整個熒幕布。此時有幾個調皮的小夥伴站直身子擋住投射的白光,銀幕上馬上就出現了他們手舞足蹈的影子!搞得大家嬉笑連連…
這時候天已經開始變暗了,操場上也已經坐了不少來看電影的鄉親們,且路上還有不少鄉親還在陸陸續續趕來。此時操場上已經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了,孩子的叫喊聲哭聲、大人們的交談聲說笑聲、大喇叭播放的音樂聲、場外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匯集成露天電影放映前的交響樂!
讓我印象最深的電影名字叫:《地道戰》,「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千萬…」伴隨著這強有力的曲子讓我們好像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時代,聽著這首歌讓我們這些孩子都感覺特別振奮!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這部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記憶深刻:
1.一群喪盡天良的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頻繁進行大規模的掃盪,狼煙四起。面對鬼子瘋狂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下冀中人民沒有絲毫畏懼,他們利用智慧、勇氣與力量團結一心利用地道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寇。
2.條條地道,場場戰斗,時而緊張萬分,時而讓人拍手稱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們用牆上的小眼左打一槍,右放一炮。讓鬼子摸不著頭腦,在村子裡東奔西跑,抱頭鼠竄。神秘的地道埋伏著神出鬼沒的游記隊戰士,他們雖然沒有先進的武器,但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戰,有最強大的後備軍—老百姓。他們之所以贏得勝利,靠的是正義的力量,靠的是智慧的頭腦,靠的是人民堅定的支持!
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是1982年上映的,我看《少林寺》那會兒,應該是90年前後,這樣算下來,這個影片從上映到我看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有10年了,當時應該是夏天的時候,鎮上的 體育 場集中露天放映,鄰居一大幫孩子每天晚上去 體育 場玩,我大概跟著看了3、4場,加上後來CCTV-6和別的頻道看過的,不下10遍。
這是中國影史上的一個神話!據統計,這部影片以0.1-0.3元/張的票價,取得1.4億的票房,觀影達5億人次。很多人會質疑這個數據,覺得太假了。老實說,我也覺得假,因為觀影人次5億這絕對少報了。
《少林寺》這部影片的放映,對當時的群眾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萬人空巷的事情。那時的電影院很少,一部分人去影院看,更多的人是單位在大禮堂集中放映或者乾脆像我小時候那樣集中露天放映,蹭票看的觀眾們不計其數,更別提有的人豈止是一遍兩遍地看,根本是十遍八遍地看!
那會的中國,可能大半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
想起我們小時候,我認為印象最深的電影是《三打白骨精》電影,記得是半夜裡爬起來去看的,因為一部電影機器一個晚上要演幾個村,所以睡醒一覺去看,那時感到無比的幸福,小時候看到打日本鬼子的嚇得心裡砰砰跳,真是迷迷糊糊的童年,每當上學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著知聊聲聲叫著夏天,回憶起來多麼遐逸的感覺,可童年只能在記憶里!
村裡露天電影
提到電影,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安靜的坐在電影院觀看,或者是利用電腦、電視機以及其他設備觀看
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讓很多人覺得除非有什麼新電影,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注意,否則對於看電影這樣的文化消費或者 娛樂 消遣,已經不足為奇。
但是,我在這里所要講的是鄉村露天電影。這種電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那可是個新鮮事。首先,需要找一塊空曠的地面,搭起架子或者借著牆體,布置一塊帆布做銀幕;
其次,各家出力,七拼八湊幾排板凳,就是最簡單的露天電影院。然後,附近幾個村裡的男女老幼坐在一起,像廟會一樣熱鬧,他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聊著家常、嗑瓜子、喝茶。小孩子已經早早到了,坐在最前排,滿滿的擠在一處。
回想這樣的場景,即使在現如今的農村也變得不易見到。 前不久,在這個春光明媚,蛙聲此起彼伏的季節,我回到老家。到了傍晚的時分,就能隱約聽到外面小孩子的歡叫聲,估計他們比較興奮,說是今晚在村前面又要放電影了!小孩子們也都是圖個熱鬧,也算是找到個好機會,聚一聚似的。現如今看電影也不是什麼奢侈的事情,但是,能夠大家有機會聚在一起,這件事足以讓他們變得歡欣鼓舞! 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也看過這樣用帆布做銀幕的電影,頭一次看見便覺得挺新鮮。至於電影的內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凈。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懵懵懂懂的,什麼也都感到好奇。老師說,學校要准備放電影給大家看,於是歡天喜地的去搬桌子和凳子。由於半天功夫不用上課,片刻的偷歡,這內心的快活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說的,「偷得浮生半日閑」。
那時候,鄉村小學的設備還是很簡陋的,看一場電影,
還需要找來布幔將教室的窗戶遮起來,防止陽光進入,從而影響電影的播放效果。於是,我們在高年級的同學指揮下,各自坐在布置好的教室里,等著觀看電影。當時,我們可認真了,不僅要求每個人回家准備2元錢,作為上交學校的電影費,而且還需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這讓我們簡直是如臨大敵。一上午的時光,我們都非常認真的坐在那裡,試圖記住電影里的每一個細節,然後認認真真地寫作文……
現在回想起來,時間過得真快,現在的我們早已都不是當年的小學生,進入學校多多少少都有些陌生感以及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而昔日看電影的熱情,現在也不知從哪裡能找得到!? 在老家的那一場露天電影,本來我是不打算去村前看的,現如今家家都有網路,一般什麼電影都能看到,大晚上走到村前看電影,不免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是,看到村裡老人小孩的那股興奮勁,我也就湊過去,看個熱鬧了。
一開始,的確很熱鬧!村裡的男女老幼都來了,像是點卯一樣,大家聚在一起。尤其是小孩子最認真,帶著小板凳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不是安安穩穩坐在一起,而偏偏是擠在一起,擠出個一身汗,出點力才高興。大人們自然閑聊的多,具體也不是十分關心電影的內容,聊聊一會兒,許多人也就各自散了。最後只剩下,一些精力旺盛的小孩,還有一些悠閑的老人安安穩穩地坐在那裡。這倒讓我有些擔心,擔心這場電影,還沒有結束,人都各自回家休息了,那麼放電影的人豈不是很尷尬!?
現在回過頭試想那些看電影的老人和小孩,也像今天的鄉村一樣,不復有昔日的熱鬧、繁盛,並隨著這個時代的步伐在走遠、凋零!回首看到那電影的銀幕漸漸破爛,對於看電影的心境也不復當年!
小時候,奶奶住的對面有個空場,那是我們老街的露天電影院。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電影對於我們小孩子而言簡直是一場盛宴,我們對它的期盼不亞於對過年的期盼,曾經帶給了我們太多的美好回憶。如果得知要放電影了,我們一天的心都是激動不安的。當夕陽的余輝還掛在後山,我們晚飯也顧不上吃幾口,就端一個小板凳一路小跑來到現場,有蹲著的,坐著的,站著的,還有像猴子一般在場院跑來跑去的,沒有片刻老實。為了佔一個絕佳的看電影角度,調皮的男孩子各顯十八般武藝,有的爬上了樹,有的甚至爬上了房頂。《地道戰》《上甘嶺》《智取華山》《歸心似箭》《渡江偵察記》等等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電影一開場,屏幕上五角星閃閃發光,盡管當時「八一電影製片廠」幾個字我還不認識,但我知道這片是打仗的電影,特興奮。而引以自豪的是,街上所有的長輩都喜歡我的是,在閑暇時,他們會捉弄我,讓我把看過的電影用自己稚嫩的語言演繹出來,講給他們聽,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很認真地,站得筆直,一五一十地、繪聲繪色地講,然後他們笑成一團,不過很好地鍛煉了我的表達能力。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我人生第一首會唱的歌竟不是兒歌,不是童謠,而是露天電影《歸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飛》(當然只是哼哼旋律而已)那時約五六歲吧,從此旋律伴隨一生,是我當時最喜歡的影片。那個年代的人們純情,歌曲也純情,一首首旋律流暢,感情優美,曲調婉轉,特別抒情,很好地表達整個 社會 的人們被喚醒的美感意識的純情朦朧期。每每唱起,男女主角依依不捨的場景,天空秋雁南飛的畫面躍然腦海,歌曲與電影的渾然整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那時早期歌曲與現今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流行歌曲的創作手法和詞曲的相比,其含蓄抒情,語境幽美的詩詞,旋律悠揚,千轉百回的音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此,代表那個年代所有看過露天電影的小夥伴,向這些經典致敬!
如今的中國電影表面上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大量的 社會 精英,特別是知識階層已經不進電影院了,這和當年經典電影出來之後萬人空巷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電影喪失了對中年以上觀眾的吸引力,所以現在去電影院,更多的是尋找逝去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