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阿凡達》3D版和普通版有什麼不同
3D版電影,通俗來說就是立體電影,需要佩戴專門的立體眼鏡才能體驗到立體效果。這類電影通常有光分、時分、色分、全息等多種技術,而電影院常用的3D電影多為光分技術,這種技術成本相對較低,但效果出色。光分技術的影片在幕布上會產生偏振效果,肉眼觀看時顯得模糊,但戴上與片源偏振方向垂直的3D眼鏡後,就能看到立體效果。而普通版本的電影則沒有這樣的偏振效果,觀看體驗較為平面。
以《阿凡達》為例,如果不選擇3D版觀看,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科幻電影。但如果選擇立體版觀看,體驗將會完全不同。立體版的電影能帶給觀眾更加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彷彿置身於潘多拉星球之中。不過,3D版的票價通常比普通版高出30至40元,因此具體選擇哪一版本觀看,還需根據個人喜好來決定。
⑵ 具體問一下阿凡達各個版本的效果,請比較過3D和數字版的進
。。。你已經看到了,只分數字版和膠片版
- 2K數字版(畫質指數:2K)
就從現在大家越來越熟悉的全高清FULL HD說起。現在大家采購電視或攝像機時都熟悉了全高清和1080p的說法,即畫面解析度達到1920X1080,標準的藍光碟BD的節目也支持這一解析度。與此對應,DVD格式的最大解析度只有720X480,不到藍光的一半。
而大家在電影院看到的數字版電影,目前主流的是2K,2048×1556解析度(國內還有一些低檔的1.3K的投影機,1280×1080解析度)。其實也就比BD高了一點,所以家裡用PS3看BD,清晰度已經和電影院差別不大了。
- 35mm膠片版(1K-2K)
而傳統的膠片版就復雜一些。本來電影膠片一般不標稱解析度,一定要推算,優質的35mm電影膠片對應解析度約4K,或略好於4K;而且後期製作的母帶的解析度視製作水平也是有分別的,好的大概4K左右,差點的3K。然而我們有幸看電影母帶的可能性無限接近於零!因為電影院播放的是經過N次「拷貝」的拷貝。拷貝質量好的,解析度大概也就剛過2K的水平,差的解析度甚至不足1K,而且會隨著放映次數增多而衰減。拷貝放映場次一多,就會被劃傷,畫面上會有黑雨絲;影片受到多次高溫烘烤,畫面會褪色,片基翹曲就會導致失焦。看起來膠片版的畫質不會超過2K的主流數字版。不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於碩大的畫面能造成的強烈震撼感和膠片特有的質感、色彩風格和景深效果,也會有偏好者。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們在電影院里觀看的電影的畫質水準主要有4個決定因素。前兩個是攝制載體:A.攝影設備,B.製作規格;後兩個是放映載體:C.拷貝規格,D.放映設備。
- 4K數字版(4K)
目前商業故事片70%還是採用35mm膠片的電影攝影機。剛才提到這類膠片素材可以製作4K(解析度為4096x3112)的母帶,這里有個DI數字中間片的概念。它是基於膠片拍攝的生產流程,利用膠片掃描儀將膠片掃描成高分辨數字圖像,利用數字後期生產流程創作完整的數字母版成片,最終再將成片轉回膠片、或超高清分辨度的數字影院系統(2K或4K)。目前SONY公司旗下的電影大都採用4K規格做後期製作。
雖然絕大多數的連鎖影院裝備的放映設備依然是標準的2K-DLP系統,採用了德州儀器開發的數字光學處理(DLP)技術。但索尼公司也推出了世界上目前唯一商業化的4K放映設備占據了少數高端市場,並發行了如《蜘蛛俠3》等影片的數字4K版本。目前上海新開業的金逸影院中環店就采購了一台4K數字放映機,另外港匯的永華也有一台。
也有越來越多的電影採用了全數字攝影,比如盧卡斯星戰前傳2和3、超人歸來等。但目前這些大片採用的數字電影攝像機其實只有1920X1080的解析度,正好與2K放映水準相當。所以目前用數字電影攝像機拍攝的影片反而無法製作出數字4K版本。
- IMAX膠片版(6K)
說到此就要講IMAX的概念了。IMAX(指Image Maximum「最大影像」)是一種能夠放映比傳統底片更大和更高解像度的電影放映系統。標準的IMAX銀幕為22米寬、16米高,但可以在更大的銀幕播放。目前上海只有和平影都一家商業IMAX廳,科技館只放映科教記錄片,而北京有3家,但只有中國電影博物館是真正的膠片版。IMAX為了大幅增加影像的解象度,採用了特別的70mm底片,而真正的IMAX影片應該以70mm的膠片攝影機拍攝。
使用IMAX攝像機的理論解析度達18K(每幀18000X13433像素),但是電影工作室無法處理這樣大小的畫面,相應的他們將解析度降低至不到原先的一半,到只有8K這一電影膠片掃描的最大解析度。因此目前電影工業母帶製作的極限就是8K,而IMAX影院放映70mm膠片時解析度可以達到6K,也算是商業放映的極限了吧。
雖然從技術角度來看,IMAX是相當出色的電影格式,但一直以來它並未能普及。製作與播放IMAX的費用與運送困難使它的播放時間較普通電影為短(一般為40分鍾,近年亦有90分鍾的IMAX影片出現),題材大多為適合於科技館等機構播放的紀錄片。目前真正部分採用IMAX規格攝制和放映的商業片僅有的2部,《蝙蝠俠:黑暗騎士》有30多分鍾,《變形金剛2》4個場景(約一分鍾,非Imax膠片版沒有這些場景)。前者在中國沒有公映,後者我在中國電影博物館看過,那水晶版剔透的巨幅影像,並且放到那4個IMAX場景時圖像一下子變成27mX21m,整個銀幕全都充滿了,震撼到你失語,真是享受。
- IMAX DMR版(4K-6K)
而IMAX為了推廣其影院系統,推出了一個DMR技術應用於更多商業片的發行。處理過程是這樣的,首先,製片公司把影片的35mm膠片拷貝交給IMAX,後者運用DMR技術,以最高解析度掃描35毫米膠片的每個畫格,將其轉為數字畫面;然後,使用專有圖像增強技術,對每幅畫面進行優化,最後沖印在70mm膠片上。像今年上映的《哈利波特:混血王子》和《變形金剛2》(該片的大部分場景)等絕大多數IMAX的故事長片都是IMAX DMR。其畫質我想是高於4K、低於6K的水準吧。
- IMAX數字版(2K-4K)
然而,IMAX膠片拷貝製作費用抑制了其發展。公司又大力推廣所謂的IMAX數字影院系統。該系統原理是:IMAX把製片公司送來的電影拷貝,使用DMR技術加工,製作成「數字影院打包」(DCP),這種格式的解析度能達到4K,然後就可以使用硬碟等方式保存並送交給影院放映了,這樣一份拷貝的成本就低了。影院需要配置的IMAX數字放映系統的主要部件包括:兩台2K解析度的數字放映機,這種數字放映機採用了德州儀器開發的數字光學處理(DLP)技術;一台由Doremi Labs公司特製的播放伺服器;以及IMAX自有的圖像增強設備。兩台放映機投射的畫面是迭加的,所以一副影片畫面的實際解析度還是2K,但新的IMAX放映系統能夠增強圖像的保真度,畫質要比使用一台放映機時更好。像北京石景山萬達就號稱是亞洲第一家數字IMAX影院,但其實他的畫質是打了折扣的,只有高於2K、低於4K的水準。IMAX為了經濟效益反而要不遺餘力推廣這種次優的東西,今年的《星際迷航》就只發行了數字IMAX版本。
中國還有更山寨的做法。為了不使片源少的IMAX廳閑置,北京UME華星搞了個數字巨幕,實際就是把普通數字2K的素材投到IMAX的巨幕上,達不到品質硬被放大後清晰度當然慘不忍睹,這是有點涉嫌欺騙消費者的行為了。
現在說到3D電影了,隨著2008年第一部真人3D數字電影《地心游記》在中國受到歡迎,越來越多的3D電影走進人們視線。當然動畫電影做3G有天然的優勢,從09年開始,幾乎所有的動畫巨制都會發行3D版本了。這次的《阿凡達》,將把真人3D電影推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所以說是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
目前世界上3D的放映系統主要分為5類,在中國的影院也都有採用。
* XPAND系統
數字的3D從技術上分主動式和被動式。所謂主動式就是利用眼鏡左右鏡片的高速切換來實現3D效果,這個主要是使用XPAND系統nuvision 3D技術。主動的系統安裝很方便,影院只要一個控制影院內所有眼鏡什麼時候切換的信號控制器就行。但是缺點是眼鏡成本很高,一副一般要一兩百美元。大家如果去看3D電影,發現眼鏡做工很好有XPAND的LOGO,接受信號的那就是用這種系統的了。中國影院採用的比較多,比如上海金逸中環店就是用這個技術。
* RealD系統
被動系統現在影院用的比較多,被動系統的眼鏡很便宜。RealD就是這一類,在北美市場有80%以上的份額。但由於要專門的金屬屏幕,不同於平常播放2D的白幕,在中國只有上海美羅城的柯達一家採用這個技術。
* 杜比系統
考慮到採用主動式眼鏡及金屬幕的不便,杜比3D技術的設計理念和實現優勢就是採用被動式眼鏡和適用於白色銀幕。所以大部分中國影院用的這個系統。
以上這些3D技術現階段都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亮度太低,無論使用主動還是被動的放3D時候的發光效率只有原來的10%(RealD是15%)換算成亮度大概是2D的1/4到1/5。所以如果影院本來燈泡的壽命就差不多了,看3D會覺得非常暗。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看3D電影都覺得太暗影響觀感,而柯達的RealD相對而言最獲好評。
* 雙機3D 或單機雙鏡頭3D
現在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使用雙機3D分別放映左眼和右眼內容,亮度可以大大提高,但是由於成本問題國內影院使用的很少,現在就是傳奇時代影城有一套BARCO雙機3D放映系統。另外蘇州馬上要開業的嘉禾影城也裝了一套。這兩家影院的3D效果會比使用單機的影院好很多很多。除此之外,電影博物館的3D我看過,亮度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我還沒有得到他們官方的解釋,他們的系統是否為雙機3D,但選擇這里無疑沒有問題。
而索尼在其4K數字放映機的基礎上推出了單機雙鏡頭的3D解決方案。由於4K超高清晰的晶元可以輕松容納2個2K的畫面,單機同時輸出兩個2K畫面,3D放映平滑流暢,全無高頻閃爍和畫面模糊現象,消除了3倍頻時差式單機3D系統放映的視覺疲勞和眩暈感,是目前圖像質量最好的單機3D放映系統。我估計其效果比雙機3D還是要差一點。上海金逸中環影城不知道是否會將它的4K索尼放映機應用到3D電影的播放(這個大家要注意,如果它放映的阿凡達的XPAND廳,不採用4K索尼機的話,就和其他影院的數字3D廳沒有優勢了。而它即使用於放映2D數字,因拷貝只有2K,也遠遠無法輸出4K的內容。我印象中索尼放映機主要是搭配RealD的技術)。
*IMAX 3D
IMAX3D則是IMAX立體影片的放映技術,IMAX3D使用兩盤IMAX專用的70mm膠片,一盤膠片對應一隻眼睛,通過偏振過濾眼鏡(被動式)或紅外同步系統(主動式)配合電子眼鏡以提供兩個單獨的圖像。結合IMAX巨幕,IMAX3D能夠產生逼真的全視野立體效果。IMAX 3D技術不僅使用世界最大的IMAX底片,並且使用雙膠片分開錄制、播放左眼及右眼的影像,使得影像更立體清晰,色彩也更鮮明。
不過真正用IMAX 3D攝制的片子非常少,都是些記錄片,比如Deep Sea。當然多數時候是放映由數字3D技術攝制的、經過DMR技術轉制的影片。播放時又有膠片和數字兩個系統。應該膠片系統效果會好一點,因為有6KX2的潛力,數字則還是2KX2。另外,由於無論是膠片版還是數字版,IMAX播放3D是雙機系統,因此其整體表現一定是優於單機的普通數字3D的。台灣的發燒友也證實了數字IMAX 3D的版本好於索尼4K RealD(雙鏡頭系統)的版本。
不過,阿凡達主要是表現3D效果的,其畫質解析度本身並不算頂尖。整部電影大約使用了8部SONY的HDC-F950數字電影攝影機,和8部CineAlta F23數字電影攝影機。其中兩兩組合,共開發了8套雙機的3D攝制系統。此3D攝影系統被命名為:Fusion Camera-3D System。而這兩種機型雖屬頂尖,但都是1920X1080的解析度水準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詹姆斯·卡梅隆接受采訪時說IMAX版本不會比普通數字3D效果好多少的原因了。不是IMAX技術不行,而是他沒有用此技術來拍攝。IMAX數字3D和雙機3D都是輸出2個2K的畫面,應該和攝影規格匹配的。當然,其後期電腦製作和DMR轉制是否會明顯提高IMAX膠片版的品質,或使得IMAX數字3D明顯優於雙機3D的版本,就有待觀影證實了。
綜上所述,選擇觀看阿凡達的版本排序是:
IMAX膠片版(上海和平影都,北京地區是中國電影博物館)> IMAX數字版(北京石景山萬達)> 雙機3D數字版(北京傳奇時代或電影博物館)> 索尼4K 3D數字版(上海金逸中環也許是)> RealD單機3D數字版(上海美羅城柯達)> 其他單機3D數字版 > 2D數字2K版 > 2D膠片版
⑶ 《阿凡達2》有裸眼3D是技術突破還是視覺騙局
《阿凡達:水之道》終於在今日正式上映。對於期待裸眼3D技術的觀眾來說,可能要大失所望了。盡管電影採用了更精緻的3D技術,如4K/3D/高幀率(最高可達48幀)的拍攝配置,並結合實景、動捕、CG技術進行拍攝,這些高新技術的綜合應用大幅度超越了之前的《阿凡達》,使得畫面更清晰、色彩更絢麗、影像更流暢、細節更豐富、動作更連貫。
然而,裸眼3D技術目前仍然無法在電影院內實現。所謂的裸眼3D,是指用戶僅憑肉眼就能將平面二維圖片或視頻看出三維立體的效果,給人一種空間感,更讓人身臨其境。它的原理並不復雜,人眼兩個瞳孔相差七厘米左右,觀察物體時,兩眼看到的圖像存在著一個距離的差度,稱為「雙目視差」。大腦根據雙目視差來感受物體的距離。3D電影之所以要用兩台攝像機拍攝、兩台放映機放映,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模仿人的眼睛來工作,因此呈現出一種立體感。
透視原理是另一種實現3D效果的方法,它利用線條明暗來顯示物體的空間位置、輪廓和投影,以此達到立體感。然而,這種原理要求我們站在特定的角度,才能感受到立體的效果。裸眼3D大屏幕則是在電腦視頻素材與特定觀察位置的基礎上搭建出來的,但它並不能讓我們從任何角度感受到立體效果。
任天堂曾採用光屏障技術,推出號稱可以實現裸眼3D的掌機3DS。其原理是利用液晶層和偏振膜製造出寬幾十微米、明暗相間的90°垂直條紋形成屏障,控制不同圖像光線的走向,使光從兩個側面透過來,還原了人的眼睛的視差感。然而,這種技術要求玩家的眼睛必須和屏幕時刻保持垂直,稍有變動整個畫面就會出現嚴重的重影。此外,使用光屏障技術的屏幕在價格上還存在較大挑戰。
2020年10月,索尼推出了具備3D視效的ELF-SR1,採用的是柱狀透鏡技術。在液晶顯示屏的前面加上一層柱狀透鏡,光通過透鏡形成折射,人眼看到的光被棱鏡分成兩份,一份傳給左眼,一份傳給右眼,形成視覺深度差造成3D效果。並且,通過屏幕邊配置的人眼追蹤攝像頭,ELF-SR1打破了以往裸眼3D效果必須從一個固定視角觀察才能實現的禁錮,觀眾在任意角度以裸眼3D視覺觀察物體成為可能。然而,這種技術目前的價格還難以讓其走進千家萬戶。
雖然《阿凡達:水之道》並沒有傳聞中的裸眼3D技術,但它在卡梅隆的堅持下,採用了高幀率拍攝,解決了3D電影中的動態模糊問題,使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更加沉浸。同時,電影還採用了更高的動態范圍、更高的幀率技術、更高的解析度和更廣的色域范圍,讓觀眾在影院中享受到更加震撼的3D立體視覺沖擊,全身心地投入到絢麗多彩充滿想像力的潘多拉世界。所以,大家准備好進入影院接受當下最厲害的3D電影技術的洗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