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尋找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生》觀後感
2005年溫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時隔15年,振聾發聵的「錢學森之問」似乎還沒有一個滿意的答案,恰巧前段時間看了一部名為《先生》的紀錄片,感覺深受啟發。
「先生」這個稱謂在當代社會是可以泛稱全部男士的,而在古代稱別人先生又向別人學習的意思,正所謂「達者為先,師者之意。」然而在民國時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的背影是我們民族的正面。讓這一個稱謂成為一種修為,更是一卷雋永。紀錄片開篇的這段文字讓我感觸頗深:「如果說民國是最雀陸近的春秋,先生猶如華夏的背影,漸行漸遠。民國的學者、政要、作家、名士,縱有諸多稱呼,終不及『先生』二字來的親切且大氣,可以俯身可以仰望。先生,幾千年的敬語,也被冬烘過,也被秋殺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我們這代人上學時,私塾和學堂已遠,戒尺和鞠躬已遠,破四舊里,先生落魄;三十年後的市場化中,先生貶值或被作價。教育大景,江河日下入大壩,藍天白雲走黃沙。百年國史已有鏡鑒:教育盛,雖戰亂紛爭仍人才輩出、民力豐沛、國體向上;教育衰,縱四海昇平也社會浮躁、未來迷茫、振興乏力。教育,國之命脈,而先生又為教育之魂魄。」
放眼當下,最大的感覺是找不出幾個真正在做學問和做人上沒有爭議的「大家」,普遍感覺國人缺少一種骨氣和脊樑。愛國之心是有的,但缺少些改變社會的能力和底氣。畢竟現在的孩子們看的是各類快餐文化,崇拜的大都是娛樂明星。連這幾年大火的古風和國潮,也僅僅只是停留在穿著打扮或者是對美學的研究上。走進博物館,傳播古詩詞等等文化活動僅僅只停留在欣賞階段。現在的學校能聽到的只有一種聲音,鮮少能有對學術問題的激烈討論。
看完紀錄片,給我最大的感覺是這些民國的先生們都是先做人再做事,他們都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看的極為重要,比如馬相伯在及其困難的時候都選擇不接受西方教會的資助——將震旦大學改辦為一所教會學校。比如梅貽琦在赴台灣後,頂住當局壓力堅持小規模教學,從原子科學研究所一步步辦起台灣新竹清華大學。規模遠小於北京清華,世界排名卻在其之前。他們堅信辦大學教授學生知識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們自由思考的能力和做人的德行。在那個飄搖動盪的年代,學習和辦學條件都極其有限,很多學術成果都在戰火中被毀,但整個社會兼容並包、學問自由,造就了那個時代無比開放的學術模中氛圍。「民國的教育是有理念有方法的,教育家說話是頂用的。戰時教育平時看,民國政府不但沒有削減教育經費,還有所增加。那些年,前方戰時旦歲山死拼,後方師生苦讀,師生們知道每一寸學習光陰都是前方將士用血換來的。每當逃難到一個地方,只要空襲剛結束,學生們就搬出小板凳上課——在那種苦難的環境中,『先生』就凸顯出來了。」「先生更像是一面鏡子,以當年的教育腰板,折射出我們的跛足。」現在又有幾個年輕教師真正能踏踏實實心甘情願的做學問呢?有多少年輕人能將成為老師,投身教育事業作為畢生志向呢?
胡適曾告誡學生:「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這部紀錄片正本清源,講述著先生們的善良、焦慮和無奈。民國先生的家國情懷,是一種骨子裡的儒雅和端莊,是「授人以漁」的方法和方向。那一輩人心無旁騖、天高雲淡,既有中華「仁義禮智信」的學養,又受西方「自由、民主、博愛」的熏陶。願我們可以追隨著先生的背影,仍懷有理想,開風氣之先,不墜青雲之志。
2. 錢學森電影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錢學森電影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以前對錢學森先生的了解很少,只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學家,為祖國兩彈一星建設有著傑出的貢獻,看完電影《錢學森》之後,我對這位偉人有了更深的了解,那種發自肺腑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錢學森先生早年在美國時,已經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美國用非常優越的條件想要留下他,但他堅持回國,在外人眼裡,就像「一位科學家回到了農耕社會」,甚至有位教授開他的玩笑,問他是否是回去種蘋果,但在錢學森卻說:「我願意回國種蘋果,如果這是一種愛國的方式。」當然,錢學森的回國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為了避免這個到哪裡都如頂五師的人回到祖國,美國將錢學森軟禁起來長達五年,五年失去自由並沒有讓他忘記當初的信念與決心,這個法師報效祖國的人終於可以在忍耐之後回到自己的祖國,開拓航天事業。從他身上,我看到的不僅是學識淵博,還有那顆赤子之心,正如電影中的那句台詞,「我發誓要用我的學識來改變中國人的命運。」知識改變命運,錢學森要用自己的知識改變整個中華民族的命運,因為他熱愛自己的祖國,他把科學使命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
錢老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不僅只是他的學識淵博和赤子之心,還有他治學的嚴謹,做學問就要腳踏實地。錢學森在研製導彈時,有一次發射出了問題,當時參與研製的人員都很驚慌,措手不及,但錢學森並沒有嚴厲的指責犯錯誤的人,而是告誡大家說:「要把問題消滅在地面上,導彈絕對不能帶著問題上天。」最後,導彈毫無疑問地上天了。錢學森無愧於中國「兩彈一星元勛」的稱號,他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仰望星空更要腳踏實地,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要大膽假設,更要小心論證。這種精神,不論是在科學研究中,還是在我們平日的學習里,都非常值得推崇,腳踏實地地學習,把學習過程中的疑問一個一個的消滅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
在錢學森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錢老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是偉大的人民科學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3周年之際,向偉大的錢學森先生致敬,向所有獻身科學事業的人致敬!
「我發誓,要用我的學識改變中國的命運」。
「回到我的祖國,我做什麼都行,如果我想,我可以去種蘋果」。
「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
「學森學森,學問像森林」。
這些感人、朴實、震撼人心靈的話語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觀影人。這就是觀看《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之後,給人留下的印象。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電影以人物傳記形式記錄了錢學森先生一生的豐功偉績,場面宏偉壯觀、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錢學森先生身上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上進心」為之震撼,值得我們學習,有了這樣的「三心」,無論是研究導彈還是去種蘋果都會是頂尖的人才,正所謂「行則將至,做則必成」。
集團在20xx年確立了建成600億建工的目標任務,這是在集團領導班子打造品質建工取得重要成果的大背景下,放眼長遠前景,審時度勢後作出的基本判定,是新一屆黨委迎難而上的勇氣擔當和主動作為的發展自信的集中體現,更是建工人在追逐百年企業夢想道路上必將迎來的嶄新局面。「聰者聽於無聲,明者見於未形。」魏董事長在工作會報告中不但系統地回顧了過去,還對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集團面臨的內外發展形勢進行了深刻剖析,並做出「機遇與挑戰並存、總體趨勢向好」的基本判斷。
在集團的快速發展中,除了資本、設備、技術、市場、營業收入、盈利能力、企業的文化、制度、組織、協同、體制機制等方面,還需要每一位建工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的付出,為集團發展壯大添磚加瓦。學習錢學森先生的愛國愛企情懷,學習錢學森先生的愛崗敬業,學習錢學森先生的勤奮篤學,時時將「責任心、事業心、上進心」牢記心頭,敢於擔當、勇於責任,在建工發展中當標兵、做模範;在建工全面振興中當先鋒、做表率、創佳績,為建築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常常做,不怕千萬事。」集團打造品質建工的號角已經吹響,宏偉的藍圖已經繪就,企業的長遠追求已進入新境界,有境界則自成高格。全體建工人期待著下一個輝煌壯麗的建工故事,歷史期待著我們這一代建工人用智慧和汗水澆築成功的豐碑。
錢學森,錢學森,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從1923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開始,他就立下了要用所學的科技知識報效國家志向。1929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機車製造專業,後來,受到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航空力量太弱的刺激,他決心改變自己的專業方向,努力掌握飛機製造的尖端技術。
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的「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訂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
錢學森是舉世公認的人類航天科技的重要開創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20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領袖人物,被稱為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曾獲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小羅克韋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號,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在畢生實踐著科學報國信念的奮斗歷程中,錢學森淡泊名利,人品高潔,充分展現出一位科學大師的高尚風范。他說:「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要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後對我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對我最高的獎賞。」
20xx年10月31日,這位被譽為人民科學家的科學巨擘走完98年的人生歷程,溘然長逝。
他是我國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錢學森》這部電影讓我對錢學森有了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他是一個「寧可回祖國種蘋果」,也不願對祖國坐視不理的男人,他是一個甘為祖國犧牲一切的英雄。是的,他的人生是有價值的。
但是感動與欽佩之餘,我還在想什麼樣的人生是有價值的人生,有什麼樣的標尺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許多老師一直在強調我們要怎樣怎樣努力、怎樣怎樣奮斗,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社會價值,諸如此類的話。不避諱的說一下,我從來都是很反感這樣的說教的。老師們所強調的社會價值到底是什麼,老師所說的不平庸到底是什麼,是為這個社會做了多少貢獻、還是在這個社會獲得了什麼樣的地位,或者是從這個社會撈了多少錢。一直以來,我都很討厭像俞敏洪這樣的人,在他們的眼中只有像他們那樣才能算是有價值,他說過"人的生活方式有兩種,
會的元素,每個角色都需要有人來扮演,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所以你無法評判別人的人生價值。如果每個人都想成為強者,那麼每個人都生活在無盡的競爭之中,這個社會需要有人來扮演弱者,也有人願意扮演弱者。
我這樣的觀點並不是說我有一個消極的思想,相反,我是一個有著積極生活態度的人,我追求的就是成為一棵草。雖然不能像樹一樣,人們遠遠的就能看到我,但是我不在乎,因為這不是我追求的,我喜歡的是草的淡然與寧靜。我喜歡那種平淡的,你也可以說是平庸的生活,但是我喜歡那樣。我沒有什麼很高的追求,我只要一成不變的生活,我只想以後能有一個美滿的生活,我不要什麼榮華富貴,我只要衣食無憂。我只想一輩子做一個老師,一成不變的過我的教書匠生活,我喜歡的就是這份安靜。你或許會覺得它太過平淡,太過乏味,太過無聊,但是,請不要對我下結論,因為這是我的理想,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今天,老師要我們寫一篇電影的觀後感,我想來想去,我一直被一個人的故事感動著。他,是我國導彈、火箭以及航天事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們心目中的「科學聖人」,他就是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生的偉大科學家——錢學森。
他的一生充滿神秘和傳奇,雖然我看的不太懂,但看我看到錢學森的愛國之心、堅定信念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還是感動了我,特別是看到他在沙漠戈壁里的畫面,那風吹起的沙子,連對面的人都看不見,看到那時侯的生活的艱苦,再想想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是多麽的幸福,我們更應該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祖國有用的人。
錢學森的身上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的奉獻精神,他的民族氣節,他的堅強毅力,他的艱苦樸素,想想我們現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是多麽幸福,跟那時的錢學深爺爺相比,我們更應該珍惜現在的學習機會。還有他對父母老師的彬彬有禮,有力地顯示了他的品格,情操,令人景仰。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後,作為愛國主義典範的錢學森,愛國主義是貫穿他整個生命的主旋律,作為一名小學生我的任務只有好好學習,將來作為有用的人報效祖國,錢學深爺爺在經歷了長達五年的囚禁之後,終於踏上了祖國的熱土,這位享有國際威望的大科學家,以一個普通的科學工作者的姿態,穿行在風沙彌漫的西北荒漠,默默地為祖國做著貢獻,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錢學森爺爺的業績對於我一個普通小學生來講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愛國,就是要努的好好學習,奮發向上,為我們的祖國的將來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錢學深這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位科學家的創新的力量。不僅為中國人的科學創造留下閃光足跡,對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也作出重要貢獻,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和科學家的價值。進入新時代的今天,一個國家和民族真正實現崛起,主要表現在文明創造,反映在科技發展上。一個偉大的民族只有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大量創新成果,方可證明自己、成就自己。所以,正在崛起的當代中國,弘揚錢學森的科學創新精神,對於引領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走向極其重要。而對於我們新一代的小學生來講,我們的學習可能沒有什麼高科技,但是我們也一樣要好好學習,才能更好的為國家和人民服務。
他,是舉世矚目的大科學家;他,為了回到自己深愛的祖國,歷盡千辛萬苦;他,為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誰,為祖國嘔心瀝血?又是誰,永遠有著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國偉大的科學-錢學森。
今天在學校的組織下,我們全體師生觀看了電影《錢學森》,我知道了錢學森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航天學家、世界火箭專家。
為了更好的報效祖國,錢學森早早的留學美國,師從美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他在離開祖國時,就在心裡默默的說,「我一定會回來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的歡呼聲中,在禮炮聲中,也在錢學森的心中,誕生了。「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國去!」
此時,我國的經濟狀況很不好,要錢沒錢,要車沒車,要設北美設備的情況下,他的心沒有一絲動搖。而且,美國的條件優越,要什麼有什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錢學森都沒有改變,如果是你,你一定會選擇留在美國吧!
這部電影演繹了偉大的科學家錢學森的傳奇的一生,一心想利用自己的畢生所學,為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精力,他讓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原子彈和導彈,讓世界上重新認識中國人。他的愛國主義情懷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學習的,他沒有辜負偉大的祖國對他的培養,他把最先進的外國東西給學會,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我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讓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有了一個新的提升。作為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被這位老前輩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錢學森回國5年後,為祖國的我國航空導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看看錢學森,為祖國做出了這么大的貢獻,又如此的愛國,我們身為一個小學生,我們又生活在這么優育的環境下,就更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好好報效自己的祖國。因為我們小學生都肩負著為祖國建設的使命,一定要從小立志,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3. 僵屍先生觀後感1000
電影《僵屍先生》觀後感:與武俠電影一樣經久不衰的另一類型就是僵屍片,在香港電影中特色鮮明,堪稱香港僵屍題材本土趣味的教學片。僵屍著清朝官服,雙手並舉前伸,跳躍前進,以呼吸聲辨人方位,力大無窮,而制服僵屍則用紅線、糯米、銀劍、靈鏡、桃木、靈符、口訣,非常典型的道家色彩。
該影片是1985年11月7日香港上映的一部動作、喜劇、奇幻類電影,影片全長約為96分鍾。該影片由林正英、許冠英、錢小豪、李賽鳳、樓南光等演員主演。該影片在豆瓣上評分為8.4分,被收錄進了中國香港奇幻片榜單第10名。
然九叔察看墓穴得知,當年風水先生與任家私怨在身,在墓穴中做下手腳,二十年後任老太爺屍體已生惡變。九叔提議就地火化,在任老爺請求下才將屍骨移往義庄。雖經小心看護,但任老太爺仍化作僵屍,將其子任發殺害。
4. 《先生》紀錄片讀後感500字
偶從L.F.處借來《先生》十集系列紀錄片片段的光碟,時長36分鍾。光碟中是幾集紀錄片的節選。這幾集紀錄片,記載著十位從民國時期精挑細選出來的「先生」。細看兩遍,深受震撼,故拙劣地模仿馬可·奧勒留的筆觸,寫下這篇胡言亂語。時刻提醒自己。
從先生蔡元培身上,我領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必須對政治敏感。面對上任後的贊譽,必須頭腦清醒,考慮最壞的結果。即使盡管失敗,也要盡了心。平等對待每個人。重視真正有學問,有想法的人才,不管其政治立場、資歷和年齡。
從先生胡適的行動中,我了解到把古文改良成現代文的重要性。「一、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三、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有些時候,「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
先生馬相伯雖然到了九十六歲,還可以憑著對國家的使命感發表「一日一談」。他面對現實。反對專制。要學習他的愛國精神,有奉獻精神。
先生張伯苓教會我處理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性。「糞水也可澆鮮花」。實體會被摧毀,但精神不朽。人從事什麼職業,就要知道自己的天職。盡管面對巨大的悲慟,也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看問題。
先生梅貽琦說過,大學者,非大樓之謂也,乃大師之謂也。作為一名校長,他「一、無黨派色彩。二、學識淵博。三、人格高尚。四、確能發展清華。五、聲望素著」。從先生的經歷,我要學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為人風格寡言溫和,處理大事時果斷。不能退卻,畏縮。要有勇氣,堅忍前進。
從竺可楨先生身上,我學習了求是精神。三十八年每天寫日記是個好習慣。在壓力下才能展現一個人的真性情。對任何事的表現歡騰都可能是種假象。社會與自然都一直發展。把自己的學問與政治覺悟融會貫通起來。
先生晏陽初的著作促使人在農村做實事。一種公共精神。強調平民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先生提出免於愚昧無知的自由。教育者同時需被教育。應知道什麼能改變,什麼不能改變。追求夢想的途中不是什麼都會一帆風順。長處應盡量延長,短處要及時解決,直到可以忽略不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先生陶行知身上,我了解到從小就要開始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終身使命的重要性。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民主。為了國民的教育,對現實要有批判精神。寫文章的標題要適當吸引人。教育需人本位。
有能力的人才能狂傲,我從先生梁漱溟身上可以看到。人不應屬於哪個標簽體系,只屬於自己。特立獨行。主動。有主見。歸於佛教。有憐憫之心。東方宗教與西方科學的貫通。
先生陳寅恪博學,學貫中西。人稱教授的教授,讀書人的老師。他倡導並堅守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先生甚至說道,沒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有優美的文學。先生用一種理科思維,一種研究自然科學的思維來研究歷史,精確推導,對學問追求精確性,徹底性。
在各位先生面前,深深地鞠個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