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觀後感
電影觀後感500字(精選92篇)2. 紀錄片《高三》觀後感
紀錄片《高三》觀後感1
期中考試結束後,我們全班同學觀看了紀錄片《高三》,每位同學都寫下了真實的觀後感,收獲頗多。片中真實記錄了某中學高三一年的學習生活狀況,以一個高三學生的視角講述了高三一年中的人和事,讓我們感受到了真實的高三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復一日,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高三》是中國首部完整記錄高三生活的紀錄片,以林佳燕的日記為主線,完整地記錄了福建省武平縣一中2005屆高三(7)班,一群十七八歲的孩子和他們的班主任王錦春一起走過的“高三”一年的生活,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
片耐笑枝中那種緊張壓抑的學習氛圍,你追我趕的學習勁頭也讓我們有了更多感悟。那樣的滋味我們終將品嘗,沒有經昌敏歷過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搏,等於白活。不到高三,你不會明白,原來三年那麼短,短到你來不及回望,就必須面臨即將的散場。不到高三,你不會明白,原來三年那麼長,長到千言萬語,也無法盡釋那段似水的青春。不到高三,你不會明白,原來人生的聚散,本就是無法掌握的變數,即使再美的波形,下一刻也終會面臨隨機的跌轉。
或許除了高三,人生中再也不會像這個時期一樣專一地,堅決地幾近固執而又包含信仰地,心無旁貸地,為了一個認定的目標而奮斗。當你在若干年後回想起自己曾經的努力和放棄,曾經的堅忍和耐力,曾經的執著和付出,曾經的汗水和淚水,那會是怎樣升讓一種感動和慶幸,怎樣一種欣慰和尊敬——我們已經學會了尊敬自己,感謝自己。
高三雖說是非常時期,但同樣免不了內心的彷徨與掙扎,看到別人天天在進步,而自己的成績卻每況日下,心中難免會慌亂,諸如上網成癮等一系列不良習慣也會分散對學習的注意力,不僅僅是這些,沉重的壓力也時常會令人感到窒息。每天起早貪黑,加班加點,只為多得一點分數,每天大聲背誦,只為多記一點知識,高三似乎就在這樣反反復復中過去了。
懷著緊張而又忐忑的心情步入考場,數小時後鈴聲響起,意味著高考結束了,或許這次高考不盡如意,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也絕不後悔,至少自己曾經奮斗過,努力過,有付出就不會有遺憾!
影片中時常出現的一首歌《那些花兒》著實令人動容,聽著那婉轉動聽的曲調,令人不免想起老師悉心的勸導,同學之間融洽的相處,字字句句,盛滿回憶。
志在必得,舍我其誰!高三,有血有淚也有甜!高三就是一部充滿心酸的血淚奮斗史,同事也是人生行程中一記濃墨重彩的篇章。
如果世界上真有奇跡,那隻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通過《高三》,我們的高三將走得更加堅定。
紀錄片《高三》觀後感2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著,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他身邊,今天我們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裡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分天涯……”聽著朴樹的這首《那些花兒》的旋律,有感觸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識里流轉,紀錄片喚醒了隱藏了二年的記憶。猛地,覺得那些日子實在是無比珍重的,那些畢業時候就哽咽在喉頭的語言,有一股噴湧出來的沖動,讓我不得不寫下來。不是關於這一部叫《高三》的紀錄片的觀後感,而是寫給我們實實在在經歷過的高三日子,以及我們青春里有過的“那些花兒”。
《高三》,從它的拍攝技巧來說,並沒有很獨特的拍攝技巧,這只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之所以獲獎,可能是它對於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他的人文和社會價值。一直以來對於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為這是一群在真誠說話的人,從這些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關注,一種對表現進行深入探討的精神。現在因為節奏的加快,五花八門的東西已經迷惑了我們的眼睛,而對於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處真實的社會存在缺少了認識,而我認為這些頗有價值。
這部片子拍攝的是福建省武平縣重點中學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七班學生在班主任王錦春的帶領下一年的緊張校園生活。94分鍾的紀錄片看下來,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當中,又彷彿將自己帶回到高三那個火紅的年代。一部真實得無可挑剔的影像銘刻,反映了小城鎮高三學生最質朴的`生活狀態。片子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二年前的時光有種難以名狀的悸動。影片一開始呈現給我們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敗的宿舍訓斥逃課學生的鏡頭,而且光線非常暗,運用了隱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絕對是灰暗的一年。從高三歲月馬上切換到剛入學時軍訓的鏡頭,運用閃回蒙太奇向我們述說著一屆屆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斷得輪回中。十八歲的青澀日記,用一個個連續蒙太奇向我們展現。開家長會的時候作者運用一個個家長臉部的特寫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對比蒙太奇呈現給我們一批農民家長們對教育的一種無知與無奈。好多次出現學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將她的獨白用特別的剪輯和一些畫面結合在一起,產生聲畫分立的效果。還有作者以一種隱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攝到三次出現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極力表現出中國學生處於怎樣的思想教育之下!帶有一點諷刺性!對於教室里學習氛圍的表現作者是用了俯拍、重復蒙太奇,多次展現學生學習的壓力。在該紀錄片中作者主要以參與互動式的方法采訪到了四個學生及其家長,多次運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換蒙太奇以及連續蒙太奇的方式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片中很少的幾個家長單獨的鏡頭里,都能體現出父母親對子女的期望及關懷。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學費要二千多元,那也許是父母親幾年的積蓄,但父母都是堅定地支持子女上學,只要子女願意學習、只要子女能夠走出去,這些父母都是砸鍋賣鐵、變買家產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國落後的農村的普遍現狀吧!家長都把自己當年沒能實現的理想或願望,寄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個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孩子們能沒有壓力嗎?因此片中有些同學在壓力下,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壓力太大,高場心情緊張,發揮失常。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高考對中國人的人生影響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園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早戀、學生沉迷於網吧、學生養成吸煙等生活惡習,學校對此還是盡量作到教育、挽救為主,這些落後學生不論是學校、還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幫助他們,這令我十分感動。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學率,放棄這些沒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錦春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那樣的兢兢業業,起早貪黑。不遺餘力地為學生制定各種計劃,考試安排。他和他的同事們,可以說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業,這業讓我非常地感動,讓我想起自己高三時班主任。在片中,作為班主任的王老師,不僅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他還要帶高三班的語文課)、還要時刻關注自己班級的學生生活、學習的動態,還要適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心理上的問題,對落後的學生,王老師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並沒有拋棄他們,哪怕是到最後的高考來臨地時刻。片中王老師是一個有著非常豐富經驗的高三班主任老師,從開學給學生和家長的動員,拉緊學生和家長大腦里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准備高考。到高考前夕,給學生減壓,告誡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之路而已,採用了積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現出王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值得學生尊敬的人民教師。總之,我覺得周浩(該片的導演)對於高考,張興旺,鍾生明,林佳燕,莫曉蘭……以及老師王錦春,解讀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為了喚起我們對於高三的記憶,導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給予我們對中國教育制度與當今時代是否相符的一種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錦春一開始就說:如果是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圈內人,他們肯定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但那些專家、學者對我們也許會有看法。但是我們還是堅持這種教育,因為如果我們不這么做,就對不起學生和家長。因為在教育的磁場中,吸附著老師、學生和家長:老師為的是升學率,學生為的是前途,家長為的是兒女的幸福。老師錯了嗎?學生錯了嗎?家長錯了嗎?都沒有錯。那麼,我們的教育錯了嗎?答案是:教育沒有錯,只是和時代步伐不一致。老師傳道授業,學生敏思好學,家長尊師重教——讓我們的雙眼直視堅硬的事實:升學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於老師的頭頂,學生面臨著要麼讀書而成為天之驕子、要麼成為如父輩一樣的農民、工人、農民工或者“社會閑散人員”的嚴酷事實,而家長,則要通過自己的孩子來改變一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的命運。承載如此重負的,正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或者說,教育的重負正是這個時代重負的縮影。學生的成績是老師的“命價”,升學率的高低決定著他們的一切;學生的未來是家長的“命價”,他們要累死累活才能負擔的起學生現在和將來的學費。滿耳讀書聲,滿耳升學率,這是什麼?這是悲哀。因此“中國”的高三,這群人的集體奮斗有一種悲壯和凄涼感。想起當時身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對於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開始就被學校,家長灌輸的大學夢之外,別無其他。看著這一個個活生生的畫面,學生訴說著自己的理想是那麼得不純粹,他們背負了太多責任負擔了。可以想像,中國多少農民,中國學生,通往大學的門票又是多少。而農民為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再把他們送進天之學府,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自己了。在中國的教育中,學生是沒有個性可言的。很想問一句:什麼時候“高三”學年留給每一個中國人不是痛苦的經歷呢?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把思考的機會留給樂觀眾。對於《高三》屢獲殊榮我沒有驚訝。驚訝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國度里,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斗著,所為者,在別人看來的平凡,卻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與不平凡的撞擊中,掉落的是無可奈何的人文關懷之火花。
此外,這部《高三》讓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還有那句:失望懼我,我還懼什麼?
3. 那一年,那些年——紀錄片《高三》觀後感
在正文之前先打一段話,這是篇文章是我紀錄片課飢或程的一份作業,最近上傳是因為曾經一個地方長大的弟弟妹妹們高考志願也塵埃落定,還是一樣散落在全國各地。幼時的回憶還很清晰,我印象中的他們還都是一副幼稚的摸樣,如今也都要背上行囊奔赴遠方了,他們和我上的是同一所初中,也是同一所高中,他們的現在就是我的過去。爛首伍前兩日走在母校的門口,看見身穿紅色條紋一中校服的孩子走進校門,回憶就如潮水一般,當年我穿的也是紅色條紋的校服啊,原來我已經離開這么久了,校服顏色的輪回又輪到耀眼的紅了.......
對高三的所有話語,不為喝彩,不為搶先,只為向值得肯定的人們致敬。
曾經有一位名人說過,高中的三年就是一個人的第二次出生。
高中的三年確實也值得讓人懷念。這其中的緣由有很多,我至今記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高三聽得最後一次講座上,一位老師講到,「我們自己一定都沒有發現,我們剛剛走入高中時和我們即將離開高中時的區別,那就是我們剛來的時候灰不溜秋,滿面愁容,而我們離開的時候,額頭發亮,那是因為,我們的「天眼」已經被打開了。」
近期觀看了《高三》這部紀錄片,感觸很深,在記錄片真實的記載班裡每一個學生和老師的時候,畢業多年的我們也似乎在他們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里講述的是,福建西部一個山區小縣城中學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涵蓋了太多的內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師的諄諄教誨,,挫折與勇氣、理想與追求……這些是我們能夠想到的,也是我們所芹陵希望的,真實卻不完整的高中生活;還有青春的希望與叛逆,清醒與懵懂。
《高三》這部紀錄片的可貴之處在於從另外一個角度切入,在刻畫刻苦努力學習的同時反映了逃課,泡網吧等反面的素材,這使得這部紀錄片的意義不再是居高臨下的教導,教育,而是客觀地真實地,而且是在多方面的反映高考殘酷的現實。
片中的班主任老師,讓人印象很深刻,他是一個有激情和理想的人,而且除了具備眾多高三班主任必備的責任心之外,還真實地了解每一個同學的想法,與每一個同學真誠地交流,他不僅僅是一個鞭策者,而更是一個引導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學生,他年復一年地駐守在這個崗位上。片中有一個片段是在高考臨近的時候的一次家長會上,他在講台上給家長們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他說道:「從今天開始,孩子的高考比家裡的任何事都重要,因為我們這個地方太落後了,要改變他們的命運出來高考還有什麼呢?「聽到這句話,底下的很多家長都沉默,若有所思。這位老師能夠勝任班主任這一職位,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對殘酷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經濟落後的山區,努力學習知識的孩子們的平台很低,很容易庸碌一生,在他的世界觀里,能改變他們命運的,也許就只有一年一度的高考了…….
也許,他就是曾經被高考改變命運的人,雖然也許孩子們不知道考上大學以後他們將會面臨什麼,可是只有高考,可以打破他們命運的鎖。這里對班主任性格的細致刻畫是本片為之後的故事埋下的線索。
片中的學生們,有積極上進非常努力的,也有頑皮、偏執與迷茫的。他們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點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在這一年都經歷了真正的成長。
那個成績好的女孩子,在距離高考還有100多天的時候,把北大校歌《燕園情》抄寫在日記本上,這個細節讓人非常感動,有夢有理想的日子是多麼的單純和美好。還有那個父親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喝得爛醉,在距離高考還有14天的時候離校出走,最後在與自我斗爭的過程中重新回到學校,奔赴考場,追求理想。
這部紀錄片在許多方面都可圈可點之處。首先對於高考題材的選擇是很貼近現實的,因為在中國每年都有許多孩子要經歷高考,但實際上有關高考題材的影視作品又是十分繁多的,本片的出彩之處在於他的切入點,他沒有選北京上海的某所高中,也沒有選高考大省山東的優秀高中,而是選取了福建省經濟較為落後的小縣城的一所高中,而且沒有選尖子班,而是選擇了一個學生有好有壞的班級。
這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見過的,這樣即便是老套的高考題材,也讓我們覺得很有新鮮感。其次在於對人物的刻畫,強調了細節,而且是多個方面,最為突出的就是班主任,有剛接手高三這個班時的自我介紹,有家長會上的慷慨陳辭,有下課後和其他老師研究復習方案的專注,也有挽救不求上進學生的悉心教導;有自己一個人每天默默地在陽台上看著自己班上的孩子們做操時的憂慮,有開導考試前喝的爛醉的學生的溫情,還有在班會上帶領大家唱「我是一隻來自北方的狼」的豪情。
我們已經知道了他的價值觀,他認為只有高考才能改變孩子們的命運,所以他做的多有的事情,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前進的,他所有的付出,都源自內心堅定地信念。他是一個值得欽佩的人。
最後,在拍攝技巧方面,這部片子強調一個真實性,因此在鏡頭選擇和剪輯中沒有運用太多的轉場特效或者是修飾,用一些淡入淡出,還有一些無技巧轉場用的比較多,然後特寫鏡頭,還有一些以班主任視角出發的盡頭比較多,為了保證真實客觀,沒有解說詞,多數的觀點和故事是以班主任的話語表現的,班主任的行為是整部片子的線索,這同樣也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為現實中,高三的班主任就是一個班級的靈魂。在整部片子的布局結構上,以高三一年為主基調,以班主任為線索,以每一個性格迥異的學生的成長對比為具體素材,最後以高考的結局為一種結束。
作為一部影視作品,形式方面出色的同時,它還讓我們對於本片,可能會有另一種思考,譬如,關於中國教育的發展趨向的冷靜思考。
那麼多的年輕人,為了走出大山,肩負著讓人難以想像的壓力,班主任老師每一年都重復著幾乎同樣的勞動,對這樣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帶來的種種辛酸和壓抑,他早已適應,早已麻木,可是為什麼依然要這樣做?
這是一個十分深刻的問題,關於我們的高考教育體制,關於我們的經濟發展不均衡,關於我們青春年少時世界觀價值觀的構建,也映射一些對大學生活的反思,可以說,正式因為觀看這部《高三》,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在西部的一個城市最好的高中里,大家努力奮斗三年,最後各自考上大學,散落天涯。那些年,我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知道有些事不是光靠學習就能解決的,不知道自己周圍的人為自己付出了多少,有太多的不懂,而我們拚命讀著書,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且可怕的是,我們真的是只知道讀書。
我切實感受到這現實的殘酷是在高考結束後,我拿著優異的成績去報考國防生,我發現連一個表格怎麼填我都要問很多次,別人說的話我很難聽明白,最後在武裝部政治審核的時候,那個部長很直接的說我「讀書讀傻了」。可是我們有什麼辦法,在西部的城市裡,如果家裡不是特別的有實力,能改變命運的,真的就只有高考了。
同樣在我高考那一年,我才知道,北京上海很多高中的孩子上完高中直接出國。而我們奉為圭臬的北京四中的教學網站和軟體,是北京的孩子們早都不願意使用的舊資料,當我們的思維還被束縛在高考的緊箍咒里的時候,北京的孩子們早就在想著如何讓自己更全面,如何走出去,所以北京上海的好學校本地的好高中上的很少。我才知道很多城市很多大學可以自主招生的,我也才知道家裡富足的孩子藝術考試也是可以考上很好的學校。
學習好不好很多時候真的,不是那麼的重要,這個,只是經濟不平衡造成的不公平,因為地區因素,我們輸在了起跑線上。
教育制度造成的問題其實有很多,壓制了我們本身應該具有的創造力,限制我們的思維,因為試卷上如果寫不上正確答案就得不了分,我們只能讓自己的思維無限向標准答案靠近。
因為高考,讓很多像我一樣的孩子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東西,我從小喜歡樂器,但是在高中那種高強度的學習狀態下,高考和音樂只能二選一,我在那個時候沒有勇氣去選擇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於是放棄了,所以一直追悔。
也有許多的孩子和我一樣。那個時候,如果一個孩子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東西,大多數人還會為他可惜難過,覺得他放棄了學習,比如我一個朋友熱愛體育,於是放棄了學習去練長跑,還有一個喜歡播音主持,也放棄了學習去學播音,事後證明當時我們真的很幼稚,真正應該被可惜難過的其實是我們。
高考那個時候就像是一盞燈,在黑暗艱難的路上指引著我們的方向,成了我們的價值觀,而直到我們進入大學,才發現,當周圍的黑暗都變成光明的時候,我們反而不知道何去何從。於是,在大學里,一年又一年的堅定著自己的心,挑戰著自己的迷茫。
《高考》這部紀錄片動人之處是讓每一個人感慨和追憶,但是實際上那些年只是漫長人生路中很小但是分量很重的一部分,值得我們懷念,但畢竟人生路是向前的,高考後的事遠遠比高考復雜。那一年,實際上積累了今後我們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智慧;那些年,希望每一個經歷過高考不要忘記曾經堅定,幼稚,迷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