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朗讀者》電影劇情解析是什麼
《朗讀者》改編自德國同名暢銷小說,故事講述的是一段不可磨滅的忘年戀,一個15歲少年愛上了一個36歲的電車女售票員。這是一個少年心裡自然發生的事,影片並沒有刻意渲染其中的畸形成分,而注重表現出它像任何真實愛情一樣誠摯動人的一面。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時候,常常就是男孩為女人朗讀,讀希臘神話《奧德賽》,也讀《陰謀與愛情》。
片子拍得很忠實於原著,在表現手法上倒沒有對原書亦步亦趨地效仿,那種跳脫的敘述方式很好地保持了書中疏離和冷靜的基調,沒有刻意用順敘讓觀眾的情緒一點點累積起來然後爆發。對於沒看過書的人來說所謂的事實真相可能還是有點戲劇性的,有點懸疑的感覺。
《朗讀者》帶來的思考:
人性的愚笨,人性的執著,人性的荒謬,沖突卻又是那樣的自然,值得同情,甚至是值得尊敬的。道德是沉澱性的歷史從眾審美。由此才有主流和非主流,才有羞恥感和那些所謂的秘密。漢娜熱衷於傾聽朗讀,因為不認識的文字,她對文化的理解,對小說的知曉,都是來自男主的為他錄的磁帶。
她對文化世界中的美好事物,其實有嚮往越強烈,那種尊嚴真的有點不可理喻,為了保持秘密,她寧願終生監禁。一個美麗而哀傷的愛情故事,一個納粹罪與罰的故事,一個背負德國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心結和情感掙扎的嚴肅故事。
從藝術的角度看,最後的審判是個高潮,相當震撼,因為揭露了人性,因為個人在社會意志面前的無力,對錯的相對。想到了「紐倫堡審判」時法官的困惑,最後一個天才法官提出了「法外之法」才解決了納粹的「詭辯」。女主對於身為文盲的羞愧以致於寧可放棄自由也不願被人知道使我感到莫名。
當人到中年的男主在家中日以繼夜地用磁帶錄下當年為漢娜朗讀過的書籍,當漢娜借來人生的第一本書,一個字一個字地標記,並親筆給米夏寫信,已經超越一般的愛情,那種獲得的震撼無以言表。
凱特·溫斯萊特演活了外表刻薄固執,內心極度復雜的女人。他的朗讀給她太多希望,也給她罪惡感,最終隔閡讓希望成為絕望,風燭殘年的漢娜懸梁自盡的身影。對缺憾的依戀,當生無可戀的時候,她值得依賴的世界崩塌了。她不再屬於這個世界。米娜選擇結束生命,多年的米夏留下沉默的淚,背負了一生的感情債。
理性與尊嚴的抗爭,理性永遠敵不過真實的生活,最後的結尾看著有點壓抑。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相比電影而言《朗讀者》文字更顯深邃小說里那愛情只是少部分,總體而言這是於理解與譴責,反思與迷惘。
⑵ 朗讀者電影未刪減版多少時間
2小時4分鍾。《朗讀者》是由美國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出品的劇情片,由史蒂芬·戴德利執導,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領銜主演。該片於2008年12月10日在美國紐約首映。在電影中有很多多餘的部分,最終導致刪除,只剩下1.5小時了,未刪減版是有2小時4分鍾的。
⑶ 男人為看書跟著女的直跟到家裡是什麼電影
男人為看書跟著女的直跟到家裡是是《朗讀者》
《朗讀者》(德語:Der Vorleser)是德國法律教授和法官本哈德·施林克於1995年撰寫的長篇小說。作品1995年在德國出版,1997年由卡露·布朗·珍妮維(Carol Brown Janeway)翻譯的英語版本於美國發行。
《朗讀者》講述男孩米夏和女人漢娜之間充滿激情的忘年戀,而故事的深層含義則是近代德國人對於歷史、暴行與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朗讀者》是第一本登上《紐約時報》冠軍的德語書籍,先後獲得漢斯·法拉達獎 、「世界報」文學獎等獎項。
⑷ 求一部二戰時期一個男孩給一個女人讀書的電影叫什麼名字謝謝!
《朗讀者》
豆瓣評分: 8.4
別名: 為愛朗讀 / 生死朗讀
演員: 凱特·溫絲萊特 大衛·克勞斯 拉爾夫·費因斯
導演: 史蒂芬·戴德利
地區: 美國 / 德國 年代: 2008 片長: 124分鍾
簡介: 15歲的少年米夏·伯格(大衛·克勞斯 David Kross 飾)偶遇36歲的中年神秘女列車售票員漢娜(凱特·溫絲萊特 Kate Winslet 飾),後來兩個發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關系。漢娜最喜歡躺在米夏懷里聽米夏為他讀書,她總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讀書聲中。年輕的米夏沉溺於這種關系不能自拔的同時,卻發現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漢娜。忽然有一天,這個神秘女人不告而別,米夏在短暫的迷惑和悲傷之後,開始了新的生活。二戰雖然結束了,但德國對於納粹戰犯的審判還在繼續。成為法律學校的實習生的米夏,在一次旁聽對納粹戰犯的審判過程中,竟然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雖然已經事隔8年,但米夏還是一眼便認出那就是消失8年的漢娜。而這一次,她坐上了納粹戰犯審判法庭的被告席,這個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逐漸清晰。然而,米夏卻發現了一個漢娜寧願搭上性命也要隱藏秘密。
⑸ 如何評價電影《朗讀者》
沒讀過原著,沒看過相關影評,只是沖著凱特·溫斯萊特去的,驚喜地發現還有拉爾夫·費因斯,就這樣慢慢地看下來了。說實話,第一次看電影的時候,看到漢娜在審判庭上驚慌無措,面對其他人眾口一詞的推卸、指責而不發一言時,我是十分不理解的。我不明白,難道文盲在當時是那麼令人可恥以至於寧願背負牢獄之災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文盲?!所以當時的我是有同情、憐憫卻也暗藏著一絲憤怒的,我不解於她為什麼不反駁,有點兒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再看的時候感受卻不盡相同了。
這部電影是一部根據暢銷原著改編的獲得奧斯卡獎並助溫斯萊特斬獲當年奧斯卡影後的文藝片。怎麼說呢,可能很多人看這部電影是沖著原著去的,畢竟原著影響了許多人,在我,從沒有讀過原著的人來說,理解起來有點困難,幸運的是,我看了不止一遍。
米夏對漢娜的迷戀是基於青春期荷爾蒙的萌動,而成年後他願意提供給漢娜不管是磁帶還是書籍甚至願意提供給她出獄後的住處是基於他的愧疚,但是,他從不回她的信、拒絕再與她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這樣才導致漢娜如此絕望以致在出獄前選擇自殺吧,她該是多麼絕望啊。
我在這部電影里看到的是悲哀,無盡的哀傷與人性的荒涼。他們可以開始於少年的迷戀,分別於二人的日漸增長的爭吵,可是他們不會圓滿地團聚,因為沒有人想要被原諒,也沒有人想要原諒。
在米夏,他在多年後再見漢娜有的只是震驚,隨後發現事實後的恍然大悟以及愧疚,但也只是止於愧疚;而漢娜,她的大半生都用來掩蓋她文盲的事實,不惜入獄,她不覺得自己有能力或者說有權利去原諒。我第二次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是這種感受。
我們誰都沒有權利去指責他人,我們也都沒有理由去原諒。
⑹ 朗讀者是那國出品的電影
2008年的英國電影,改編自1995年本哈德·施林克所創作的小說《朗讀者》,由史蒂芬·戴德利導演,凱特·溫絲萊特、大衛·克勞斯、拉爾夫·費因斯等人主演。
故事講述一名20世紀五十年代的德國少年米夏和一名中年女子漢娜展開的一段忘年戀,但漢娜不久不告而別。米夏後來成為年輕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於她在戰爭後期中擔任一個集中營警衛時的行為成為一名因戰爭犯罪受審的被告。米夏知道漢娜一直有一個比她以往納粹時代更糟的秘密,這個秘密足以推翻對她的指控。但米夏一時的猶豫鑄就了兩人終身的遺憾。
⑺ 如何理解電影《朗讀者》(The Reader)
這部影片之所以深受好評,凱特·溫絲萊特完美的表現首當其沖,美國有媒體表示「我有多久沒有為一個虛構的角色而感動了?凱特·溫絲萊特在本片的演出無可挑剔。」這樣的評價令人信服。《朗讀者》通過黨衛隊成員漢娜這個角色,以及他與米夏·伯格之間的情愛關系,展現了二戰期間德國納、粹集、中營的情況,並且從一個特別的角度,對戰爭中的屠殺、紛爭和人性的扭曲、包容和理解,客觀而又深刻的表達出被害者的痛苦。影片中的納粹戰爭,沒有武器、沒有徽章、沒有流血,甚至沒有任何室外戲來表現。但我們卻看到了人們對戰爭的詰問、痛恨和爭論,漢娜顯然是罪犯中最特殊的一個,導演沒有將她的感想完全表露出來,而是始終選擇通過第三人的角度對她進行觀察和敘述,因此觀眾和她之間始終是存在一定距離感的。我們也只能從男孩米夏·伯格、二戰受害者和監獄管理人員的嘴中得知她的所為所感。
可以說,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中為我們奉獻了偉大的表演,從而使她成為在奧斯卡影後爭奪戰中,梅麗爾·斯特里普最直接最有力的競爭者。此前表現二戰題材的影片多部勝數,但《朗讀者》卻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影片通過凱特扮演的漢娜,讓我們看到在那場戰爭中有許多毫不自覺的參與到其中的人,他們擁有羞恥心和完整的人格,對工作認真負責,是極好的社會成員和產業工作者,但在當時無法想像的殘酷時局下,他們卻不經意的成為戰爭的參與者,成為別人罪惡行徑的執行者,這種遭遇所帶來的心理負擔和負罪感,同樣難以撫平。導演史蒂芬·戴德利對此也是感慨良多:「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他們也是受害者,只是從來就沒有人關注過他們。
可以說這是一部關於懺悔與救贖的電影,男女主人公一生都深陷自己的過去而不能自拔。年輕時的米夏·伯格,放棄了身邊充滿陽光、歡聲笑語的生活和好朋友,每天很早的回到那個陰暗狹小的房間中。而漢娜也在他生日的時候選擇了離開,去經歷她人生中最灰暗的時刻。於是兩人騎車漫步鄉野,共進午餐的歡樂時光,便成了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瞬間。
片中扮演成年米夏·伯格的拉爾夫·費因斯,則早先在《辛德勒的名單》中主演過這類二戰納粹題材的影片,同是英國演員的他和凱特·溫絲萊特在《朗讀者》里優秀的演出令人過目不忘,而且倆人的德國英語的確純正,為影片加分不少。當然,這部影片也不是沒有爭議,比如凱特·溫絲萊特和扮演少年米夏的演員大衛·克勞斯之間的情愛戲,其實是非常真實、精彩的,可惜影片公映後帶來的負面新聞事件令人們難免感到些許不快。
此前媒體和影迷都將目光集中在凱特·溫絲萊特在老公導演的《革命之路》上,她的表演也的確值得稱贊,但無論是角色的感染力、表演難度和年齡跨度上,《朗讀者》中的漢娜對觀眾和學院都更有吸引力。而凱特在片中的戲份並不是最多的,但她卻在未出鏡的時間里,依然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思。在影片中把女主人公的懺悔、思念和隱忍,表露的入木三分,將觀者的心思牢牢帶入到當時的那種境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