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如何製作電影寬銀幕效果

如何製作電影寬銀幕效果

發布時間:2023-05-19 13:13:42

⑴ Edius怎麼給視頻製作電影效果的黑邊

首先就是加黑頌返唯邊的視頻,一般是在4比3的視頻裡面添加的

在特效裡面找到-視頻濾鏡-寬銀幕

將這個-寬銀幕-添加到視頻身上,就形成了默認的電影黑邊效果

再有就是點擊這個效果們可以進行上下黑邊距離野培的調整

再有一個就是可以用PS製作一個上下黑邊

然後導入到EDIUS中,進行視頻上方軌道層的添加使世虧用

⑵ final cut Pro 如何製作像電影那樣上下的黑邊】不裁剪視頻素材的尺寸!

去找一個調節層的特效插件 在視頻軌上添加調節層 再畫MASK遮罩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有一個叫 電影寬熒幕 的效果插件 拖到視頻上就成這個效果了
去找下吧

⑶ 寬銀幕電影的系統設置


放映在銀幕上畫面的寬高比大於標准35毫米普通電影畫面寬高比(1.375:1)的電影;它的畫面寬高比一般在1.66:1到 3:1之間,銀幕寬度在10~20米之間。寬銀幕電影有以下幾種系統: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系統拍攝時附加的攝影物鏡將被
攝影像進行橫向壓縮,壓縮比為2:1,放映時用變形放映物鏡將被壓縮的影像復原,這樣就能在35毫米膠片上拍攝比普通影片畫幅寬 1倍的景物。一般變形寬銀幕電影的銀幕寬高比為2.35:1,還音均為光學聲帶。其中非立體聲系統為普通單條光學聲帶;立體聲系統則普遍採用道爾比雙條光學聲帶。1953年問世的西尼瑪斯柯普系統,銀幕寬高比為2.55:1,還音用 4條磁性聲帶構成立體聲,因此這種系統膠片片孔比一般35毫米膠片片孔小,以便在一定寬度內容納4條聲帶。這樣,就必須改變錄音、洗印、放映等一系列設備,並需對每部拷貝塗布磁性聲帶,給實際應用帶來困難,因此從60年代起,這種系統已逐漸停用。
35毫米遮幅寬銀幕系統這是一種非變形寬銀幕系統,使用標准35毫米攝影機和常規光學系統進行拍攝,只在攝影機片窗前安裝一個一定畫幅比例的窗框,以減小畫面高度,而不改變寬度。這是改變畫面寬高比的最簡單最經濟的做法。放映時在放映機上加一個與攝影畫面寬高比相同的放映片窗,用短焦距放映物鏡放映,以擴大銀幕上的畫面,從而獲得寬銀幕效果(見圖[])。遮幅寬銀幕系統畫幅寬高比通常為1.66:1或1.85:1。它的缺點是膠片有效利用率低,並由於採用短焦距放映物鏡,增加了放映時的放大倍率,使銀幕畫面清晰度有所降低。但因製作方便,經濟實用,故許多國家都廣泛採用。
70毫米寬片寬銀幕電影70毫米膠片寬銀幕畫幅寬高比為 2.2:1,其膠片上的畫幅面積為35毫米遮幅影片畫幅面積的 4倍以上。因此,放映時放大倍率低,畫面質量好,而且都採用立體還音,能給觀眾較強的臨場感。這種電影的代表是美國托德 -AO系統,該系統的特點是用65毫米底片進行拍攝,印片時印到70毫米的正片上,拷貝上有6路立體聲磁性聲帶,5路供銀幕後揚聲器用,另一路供觀眾廳周圍的環境效果揚聲器用。由於科技的發展彩色膠片的清晰度和顆粒度都大有改善,鏡頭性能有所提高,用35毫米膠片拍攝原底,通過變形光學系統印片而獲得70毫米拷貝的方法也得到應用。

⑷ Premiere使用技巧之繪制寬銀幕電影


我是一個攝像愛好者,經常為別人攝像、刻錄VCD,由於都是按VCD標准制式製作的,每次欣賞之餘卻總覺得有一些遺憾,畫面缺少視覺沖擊力,很想製作出寬銀幕的影片,就像那些大片一樣,看上去多專業啊!經過多次實驗,我終於用Premiere實現了我的想法。
方法一
1、打開Premiere6、0,雙擊項目窗口導入要編輯的影片片段,然後用滑鼠選擇該片段(此時滑鼠指針顯示為小手掌形),按住滑鼠左鍵將它拖動至時間線窗口的Video1A軌道上。然後依次點擊「文件→新建→Title」,打開新建標題窗口。在空白處點擊滑鼠右如羨擾鍵,點擊「字幕窗口選項」,出現了字幕窗口選項窗,如圖1所示。
2、確認「Background」後面色板中的顏色為白色,若不是可點擊該色板,在隨後出現的「顏色獲取」窗口中(圖2),用滑鼠選擇白色(可將紅、綠、藍三個色框內的數字均改為「255」),點擊「確定」退出字幕窗口選項窗。
3、用滑鼠點擊左側工具欄中顏色設置按鈕,在出現的「顏色獲取」窗口中選擇黑色(或將右邊紅、綠、藍三色後的數值都設為「0」),點擊「確定」後退出該窗口。將陰影設置為無陰影(可用滑鼠將陰影拖出該圖標,即為無陰影)。
4、用滑鼠選中矩形工具中的「填充矩形」(也就是矩形工具右半面陰影部分),然後在標題工作區左上角按住滑鼠左鍵不鬆手,拖動到右邊適當位置建立一個長方形的黑色區域,再用滑鼠拖動其四角的小方塊調整其大小使之蓋住上半部區域的1/3左右。採用同樣方法,在標題工作區下半部分也建立同樣一個長方形的黑色區域(這兩個長方形的區域最好多「復制」、「貼粘」幾次,因為可能會擋不住原視頻畫面)(如圖3所示)。
5、最後依次點擊「文件→保存」,在渣旦出現的「保存文件」對話框中選擇保存路徑,文件名設為「寬銀幕1」後點擊「保存」,退出該對話框,然後關閉標題編輯窗口,返回主程序頁面。這樣,在項目工具欄中就會出現剛剛保存的文件(這個文件不要刪除,以後再製作寬銀幕電影時就可以直接調用了)。
6、接下來拖動它到時間線的Video2窗口,使它的起點與原片段的開始對齊,右鍵單擊後在出現的菜單中選擇「持續時間」,彈出「素材持續時間」對話框(圖4),在「持續時間」後面填上Video1A中片段的持續時間後點擊「確定」退出該窗口。
然後滑鼠右擊該文件,在出現的菜單中選擇「視頻選項→透明設置」,彈出「透明設置」對話框(圖5),點選「鍵類型」右邊的小三角,選擇「Alpha Channel」,點擊「確定」後返回。接下來,我們就要對它進行「微調」了。
現在我們先預演一下現在的效果,看看這兩個「黑框」的位置、大小是否合適,然後可以雙擊該文件對它進行調整,使它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樣一個寬銀幕的素材就做派好好了,接下來再進行其它的編輯就可以輸出影片了。
方法二
這種方法很直接,就是用Premiere本身的視頻特效中的變換特效(Transform)中的裁剪(Clip)特效來實現的(圖6)。
也就是直接加入「Clip」特效在視頻片段中,然後在「效果控制」面板中點擊「Setup」後出現設定窗口,拖動「Top」和「Bottom」右側的小三角到合適的位置(圖7),點擊「OK」後返回主界面,這樣就直接出現這種寬銀幕效果了。
這兩種方法各有各的好處,第一種方法適合在視頻片段比較多的時候,而第二種方法則適合在視頻片段很少的場合,否則每一個都調整就太麻煩了。我用這兩種方法已經做了很多VCD,感覺效果還是可以的,請你也去試一試吧!不過要提醒大家,因為這「黑框」要遮擋一部分畫面,所以在攝像時要預留出這一部分畫面,尤其是拍攝特寫鏡頭時,更要注意畫面布局。

⑸ 如何把滿屏的電影改成寬銀幕電影播放

老電影一般都是4:3的比例,除非以後做過數字修復。用暴風影音可以變寬,在播放窗口點右鍵,顯示比例,選擇自己喜歡的比例。不過把4:3變16:9的話,圖像會被拉寬。去嘗試一下吧。

⑹ pr怎麼做電影比例黑邊

1、首先,打開軟體,點擊新建項目按鈕,新建一個項目

⑺ 用會聲會影x2如何製作出電影寬銀幕效果

很簡單,單擊設置,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勾選「寬銀幕(16:9)」。

⑻ 35毫米膠片變形寬銀幕的技術產生

1927年,法國物理學家享利·雅克·克雷蒂安研製出一種變形鏡頭,這種鏡頭可使影像產生橫向變形,使影像畫面展寬。這就是CinemaScope寬銀幕技術,這種能產生特殊效果的鏡頭,為寬銀幕電影的誕生奠定了技術基礎。1952年,美國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首先意識到了這種鏡頭的重要性,於是購買了該項專利,並將這一技術應用於電影拍攝中。在拍攝中,應用特殊的變形鏡頭將2.35:1的全景式畫面壓縮到1.33:1的35mm膠片上。拍攝好的影片放映時,同樣加上一個變形鏡頭,對畫面進行相反的變形,使畫面還原,這就是寬銀幕電影製作與放映的基本方法。1953年,福克斯採用這一技術拍攝了第一部寬銀幕電影The Robe,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讓影院都開始在放映機上安裝了新的寬銀幕變形鏡頭。一年之內,所有主要的製片廠都採用了CinemaScope技術及其4聲道立體聲,到1957年,美國85%的影院都安裝了CinemaScope技術的設備。這一時期還有其它的寬銀幕格式,其中很多都採用了70mm膠片來提高圖像質量,盡管目前超過900張銀幕都裝備了70mm影片的放映設備,但這一格式卻很少用。一些獨樹一幟的人之所以還採用這種格式主要是為了聲音。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州孝唯克號》是主要製片廠所發行的最後一部70mm影片,不過拍攝仍然是35mm膠片,只是發行上冊培使用70mm。寬銀幕電影使人的視野擴大,因此特別適宜表現場面恢弘的電影畫面。如今,世界各國都已普遍採用寬銀慎御幕電影。

⑼ Premiere中文版畫面怎麼弄成電影那種寬熒幕,要加字幕的。

用title字幕頃毀散來做,打開字幕,然後雀氏選擇裡面的矩形工具,畫出框,填充黑色,然後再復制一條,放到余芹下面.這樣就可以做出遮幅效果了.

⑽ 如何將優質電視綜藝節目製成電影搬上大銀幕

電視綜藝節目的電影化是電視媒介希望通過以一種學習借鑒電影中多元化元素的方式來達到更高的藝術效果,當前眾多電視節目極具電影畫面感包括色彩、構圖、角度、服裝造型、配樂等,都出現電影化的趨勢,充分體現出電視節目逐漸開始注重借鑒電影的拍攝技巧、剪輯技巧、畫面思維以提高自身藝術水準。亦然,電影、電視、網路視頻的藝術屬性有各自的美學範式,雖然彼此也有共通之處,但是它們在商品屬性方面並沒有差異,是完全相通的,由於它們的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具有相似性,所以這類藝術能進行媒體間的互串並實施整合性營銷[1]。

一、構建故事,電視綜藝節目敘事的電影化

在電影中鏡頭和鏡頭之間呈現出的情節帶我們身臨其境的去看一個故事的發展,所以,任何電影都無法缺少敘事線,這是最基本的要素。娛樂節目曾大多以平述為主,而今許多節目嘗試突破此種限制,將倒敘、插敘結合起來。許多電視綜藝導演利用電影的敘事技巧向觀眾展示更多元化的節目,有時節目會利用插敘提前拋出結果製造懸念,再通過透露一步步蛛絲馬跡還原故事。在節目中還經常利用剪輯技巧先將結果引出,提起了觀眾觀看的慾望,再逐漸慢慢推進節目劇情的發展。這兩種方式不僅可以拋一個大的包袱,製造懸念,還可以使節目節奏張弛有度[2]。

二、追求質感,電視綜藝節目製作的電影化

在拍攝和剪輯上電視綜藝節目都借鑒了很多電影手法,形式多樣。電視的鏡頭語言開始以近景和特寫為主,能更好的體現故事的細節和人物的情緒,在電影中導演經常通過對人物的場面調度來還原環境,創造空間感,而今眾多電視綜藝節目也開始借鑒這種手法,另外,電視綜藝節目為了更好的節目效果開始用蒙太奇手法。在後期特效技巧方面,娛樂節目開始加入一些動態字幕、特效音等來增添節目的豐富性,利用不同的處理手法,增加了沖突性和緊張感,達到凸顯的效果。

《十二道鋒味》是我國一檔電視真人秀綜藝節目,在十二期節目中,這檔節目共在六個國家裡面發生了六個精彩的故事,其主要是由謝霆鋒擔任該節目的設計主廚。搜尋世界各地美食,每一集就像一部微電影,有時還會有腳本,節目組會限定每一期的規則,雖是一個真人秀節目,但每一集都會有很精彩的親情、友情、愛情的發生,美食中帶著一絲人文關懷。據悉,這檔真人秀節目其強大的製作團隊令人咋舌,節目為了精美的電影視覺效果花了半個多月在澳洲認真的取景,為了能讓觀眾感受到一種看電影的感覺,他們的拍攝團隊採用的是香港電影行業的頂尖團隊。用霍汶希的話說:「就連打燈的都是香港金像獎專業獎的獲得者。這種為節目效果耗費的額外巨資就可以看出來《十二道鋒味》製作之精良。節目在整個設計上一改之前廚藝的日常感,整體風格充滿著華麗感,就質感而言,愈比以前更勝一籌。節目的這種精美,這種敘事模式,會給新型的綜藝節目注入一股新的力量,而媒介之間的這種界限也越來越沒以前那麼突兀。

《十二道鋒味》在節目的視覺效果上,每一集節目都很好地把握燈光、聲音、拍攝等技巧,每一個精美的畫面都為劇情增添了可看性、敘事性。在後期團隊中,他們請的是香港電影行業頂尖剪輯團隊,這樣大手筆的投資使得節目效果變得更加多樣化,專業化。亦然,在通常節目製作中,大多數以近景、特寫為主,沒有太多的豐富性,但《十二道鋒味》中經常採用一個故事結尾另一個故事開頭的美劇剪輯手法使鏡頭變換性更強,通過平拍、仰拍、俯拍等多種手法結合,將節目的元素展現的更豐富,使劇情更具有可看性,這種不符合一般電視節目的剪輯邏輯會使很多觀眾剛開始不習慣甚至放棄觀看,但是這是一種新型的真人秀綜藝節目的創新理念,用跳轉性剪輯手法會更有一種帶入感。亦然,在節目中電影版的光影運用也給觀眾帶來了視覺盛宴。一般節目在拍攝完畢以後會進行一級較色、二級較色,但是更多是為了使顏色更飽滿,更好看,增加空間性。但《十二道鋒味》在顏色的運用上不僅是後期在調整,在前期拍攝中為了追求短暫的一個特定的場所的光會一次又一次等待並耗費很久。這種畫面的光影的處理既具有電影感,也對節目的感情基調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另外,節目對人物造型的設計也十分注重,嘉賓每一期都會有很精緻的妝容,華麗的服飾和當下時尚的流行元素的結合會給觀眾每一次的觀看都帶來新鮮感、觀賞性。

三、媒介互串,電視綜藝節目與電影的嫁接

媒介互串本身就是相互串聯,相互對立,既是相互借鑒也是相互競爭。目前最熱門的便是電影市場開始出現電視綜藝節目串門,例如湖南衛視的爸爸去哪兒大電影,這部「電影」雖加入了電影化的元素,實質卻為一檔為期5天的加長版節目,在這5天里5對父子和眾多動物進行了一次奇妙的歷險記,在電影中父親和孩子之間深厚的感情從細節中都完美的體現出來,無論是玩游戲還是衣食住行都可以體現出彼此的愛,這種永恆的感情足以讓人落淚。《爸爸去哪兒》電影版雖然是綜藝節目的衍生版,但其製作方法仍屬於電影類。在電影中最重要的藝術特徵是指在特定的多維時空中,以獨特的人物設定和視聽語言手段,以虛構故事和敘事性為主,再現和反映生活的一種藝術。誠然,在電影類型中也有很多紀錄片,以表現真實性為主,但是在手法和本質上電影紀錄片和電視綜藝真人秀節目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真人秀節目當中,編導和攝像機會24小時持續跟拍,並且越展現真人秀的真越好,強調的是原生態,雖然編導在成片之前會選擇性地挑選素材,但是記錄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而電影紀錄片是在拍攝之前就有主題、動機,和日常生活的單純紀實是有區別的,雖是紀錄片,但還是具有電影的美感。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基礎,引發人們的思考和反思,是具有一定的藝術感,而這種真人秀節目是以節目效果為主要,通過表現人的真實狀態引起觀眾的觀眾以此來產生娛樂效應,通過展現真人面對不同狀況時的趣味性使可觀性更強,兩者在本質的用意上就有很大的卻別。因此《爸爸去哪兒》電影版在形式上的確是屬於電影的范疇,是一部真人秀電影,在京都發布會宣傳的時候是以電影的方式宣傳的,播出時長95分鍾也是符合電影院播放標準的,對於觀看方式也不是看節目的方式而是以看電影的方式在寬銀幕上相對封閉的空間觀看的。在形式和標准上《爸爸去哪兒》節目的確屬於電影的范疇,但從內容的展現、拍攝過程和表演的方式來看,電影版和電視綜藝真人秀節目的《爸爸去哪兒》是沒有本質上的差異的,沒有劇本,並且只是將形式和宣傳方式進行了升級,換標不換本。因此電視綜藝節目和電影的互串打破了曾經的墨守成規,電視綜藝節目開始拓展到電影市場,電影媒介開始為電視綜藝節目服務,雙方既是主人也是客人,電影也因為接受電視綜藝節目的到來拓展了市場營銷。

此外,在近幾年市場上也出現了很多電影電視化的作品,例如《失戀33天》,這個電影後來拍攝成了電視劇,反響也特別好,但在本質上來說,它是屬於電影的。但是在劇本的編導手法上卻是電視化,節奏輕松,但出彩的卻是人物對白,趣味性較強,它的亮點不在鏡頭形式、手法上,而是語言的滑稽和逗樂,而電視劇化的電影由於更好的融入了市場,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利潤。這樣的媒介相串拓展了電影的市場,在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之間,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平衡點。在目前國內電影發展市場中,如果單講究電影的藝術感、美感,並且國產電影題材樣式過於狹窄,創新能力不足,這樣會導致觀影人數太少,票房以外收入太少會更加導致參與電影的人變少,若是太看重商業電影帶來的利潤,那麼顯而易見的,這樣的行為將大大降低電影的質量[3]。

當今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新媒體的發展,電視綜藝節目的競爭也越來越大,一些新興的媒體元素開始崛起,在這種多樣化的媒體形式中,衛視如果想更好的存在就必須在不同媒體之間互串,電視節目製作人應該勇於創新,不再固步自封,一味保存之前的存在方式,而應不斷學習如何從電視電影之間的關系找到更高的價值。電影和電視都是由影像和聲音構成的,在存在方式上是沒有根本的差距的,只不過由於最初針對的對象、目的不同,製作手段和傳播形式不同,使兩者逐漸有了差距。但電視綜藝節目隨著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節目變得製作精良,不再只注重節目效果,為了更加迎合觀眾的口味,藝術綜合效果變得越來越強。試想,當電視節目的製作開始和電影製作的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都變得一樣,那麼究竟誰將脫穎而出?在藝術互溶的大趨勢下,電視和電影又將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

參考文獻:

[1] 於謙.論影視藝術合流的兩個方向[J].電影文學,2014(19).

[2] 高穎.「綜藝電影」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路徑研究[J].中國電影市場,2016(1).

[3] 邵猛.綜藝電影「去電影化」問題芻議[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16(8).

閱讀全文

與如何製作電影寬銀幕效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真三國無雙電影宣傳片日本 瀏覽:710
和在電影院 瀏覽:690
王首先的夏天柏林電影節 瀏覽:614
電腦下的電影沒字幕 瀏覽:692
電影什麼裴 瀏覽:388
美國最早太空電影 瀏覽:462
兒童類電影電視 瀏覽:732
2019法國藝術電影 瀏覽:96
電影山楂樹之戀電視劇 瀏覽:352
劉德華天下無賊電影片段 瀏覽:420
天師斗僵屍電影有哪些 瀏覽:669
好看動漫推薦歐美電影 瀏覽:544
國外浪漫電影結果悲劇 瀏覽:866
石頭的故事電影網 瀏覽:979
七十年代的日本電影市場特質 瀏覽:850
75電影院 瀏覽:34
勁爆動作功夫電影 瀏覽:256
怎麼給剪輯的電影排順序 瀏覽:610
2018電影寂靜 瀏覽:888
日韓電影免費觀看網址大全 瀏覽: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