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墨子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墨子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直都以為自己從小接觸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儒學,步入大學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櫻岩衡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春秋戰國時代,那"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學術研究和傳播是無法光用這八個字來形容的。我們都知道:入、法、道、墨是那時最有成就的四大學派。仲尼的儒學是我們看到人性最溫暖的理想;老聃的道學是我們感受到源自思想的質朴力量;莊周的逍遙游是我們聆聽到來自靈魂深處的自由吟唱;至於韓非的法家則帶我們領略了秩序下的一片片繁榮。
我個人不太喜歡孔子。也許只是因為他那一句"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也或許是因為那女子的"三從四德"論。讀了墨子,我更偏愛墨子。墨子,他總是站在人民的利益上去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這一點上,墨子有著天生的優勢:出身於社會低下的手工業者的他,對百姓所遭受棗陵的困苦有著深切地了解。有人曾說:墨子是儒家的叛徒,是墨家的始祖。但我並不贊同這一說法,因為墨子只是在學習儒學的過程中慢慢發現儒家講求的繁瑣禮節等不利國民生計的主張不適合他,才選擇了另一條更適合他的道路。
"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作為級任的墨子,在深切了解百姓疾苦後,提出"強本節用"的主張。"強本"即加強農業生產,發展國民經濟;"節用"即反對統治階級過度的浪費。墨子認為:一切不利於人民的開支都應該消除。在我看來,提出此觀點的他,才是真正地站在人民根本利益上,為人民著想。為人民謀福的思想家。
治理國家,墨子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兼愛"與"非攻"。視人如己,愛利萬民,不虧人自利和人不關己則為"兼愛"。他認為社會動亂的根源就在於人們只知愛己,利己,為了達到各自的目的,人與人之間才相互敵對。如今的我,對此也頗有感觸: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素質水平在不斷提高,可是人們的視野卻在不斷地縮小。當社會把宣傳好人好事作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時,我們的社會風尚由此可窺知一二。夢君為了有朝一日實現"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社會理想,我們就要向墨子學習,提倡"兼相愛,交相利",呼籲天下所有人都相親相愛。不為了"貪伐勝是名及所得之利"對他國發動戰爭則為"非攻"。墨子強譴"不義"之戰,指出這種行為的實質也是一種無恥的"虧人自利"行為。為了消弭戰爭,他帶領弟子從事實際的防禦戰爭的研究。墨子的這一觀點完全適用於我們中國。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但從不以多欺少,挑釁尋事,而總是採用和平為主的手段與其他各國友好交往。即使有時他國冒犯我國,我們也總是想用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的態度來解決。可是一旦涉及我國主權與領土問題是,我們也是毫不退讓的,甚至還會做出強硬的反擊。
《墨子》一書,文字通俗平易,卻內涵有許多豐富而精粹的思想。即使在現代,它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財富,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借鑒。身為21世紀年輕的一代,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並將它們完美地融入到現代化的建設中去,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墨子》這部書綜合和全面的反映了墨家學說有關各個方面的思想,包括「尚同」,「尚賢」,「非攻」的政治思「尚同」是墨子政治主張的第一要義。《墨子》一書中的尚同篇首先闡述了確立「尚同」這一政治主張的理論前提。墨子認為在沒有刑政的社會初始狀態下,「一人一義」,「十人十義」,「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於是「天下之亂,若禽獸然。」所以墨子認為要救世之亂,就要建立政治,國家,刑罰制度,脊做即立「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那麼在這里人們就有一個問題,即「一人一義」,「十人十義」是否必然導致人們的非他人之義而交相非的結果?因為許多人發現人們之間「義」的不同和沖突也可以由當事人自己通過彼此的妥協和讓步來解決,沒有必要去否定他人的「義」。而這樣一來墨子所提倡的「一同天下之義」也就沒有了存在的`理由。那麼墨子的理論在這里出現問題了嗎?不是。因為再進一步分析,雖然有上面的情況存在,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關於「義」的沖突都可以由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徹底地排除非他人之義而交相非的情況的發生。那麼就整體而言,這就是一種必然。它不是一對一的必然,不是說有一次「義」的不同就必然導致一次非他人之義,而是說在「義」的不同和沖突這樣一個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會有當事人自己協商解決不了從而導致非他人之義及交相非的情況產生,所以說墨子的這個立論是成立的。那麼我們明白了這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那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應怎樣去解決才能避免天下亂若禽獸然呢?墨子認為只有設立正長一同天下之義才能救世,於是有了他的一套以「尚同」為核心的政法理論。但是這里就又有問題了,即面對這樣的亂世,救世是否只能用「一同天下之義」的方式來解決?如果有其他的方法,那麼墨子所提出的這一方法是最好的嗎?
以上是兩個很關鍵的問題,若兩個答案都是否,那麼墨子的政法理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麼下面就讓我們對這兩個問題進行分析。首先,從我們現代人的角度來看,第一個問題很簡單,答案是否。因為我們知道不「一同天下之義」世界仍可以和平的發展,天下並沒有亂若禽獸然,現實世界告訴了我們答案。其次,對於第二個問題,人們也不難回答,求同存異這樣的外交政策帶給我們的好處大家有目共睹,顯然有更好的方法存在。問題好象解決了,但是問題真的那麼簡單嗎?應該看到我們輕松的得到了上面的答案,是由於我們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的,而經過了漫長人類社會發展的現代的我們是沒有理由用現在的標准去衡量和判斷歷史長河中的事件,人物和他們的思想。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可能有著不同的答案。在現代我們知道怎樣最快的從北京到達上海是乘坐飛機,而這樣的問題在兩千年前正確的答案無疑是騎馬。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也是如此。在墨子生活的時代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那個階段,我們所知的更合理的,更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它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嗎?即使有,但它有可能能被提出來並被實施嗎?所以就我理解而言,墨子所提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理論,在當時不能說其全部內容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但就整體而言,是符合當時的社會現狀的,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方向,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認為在墨子生活的時代,救世的唯一可行和正確的方法就是墨子所提出的以「尚同」為核心的政法理論。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天感恩鳥,方成其壯闊。題記正如余秋雨所說,墨子的全部都是黑色的,他如同黑色的旋風席捲整個中華大地,但是又有多少人會記得他的作用呢?他是普通百姓的代表,他是社會底層的代表,當然不可能被當時的統治者所認可,因為封建帝王是要家天下的。墨子的主要思想是兼愛非攻,而他自己則是將這個理念帶到了那樣黑暗的時代,不知是墨子的悲哀,還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孔子的名聲遠超過墨子,可是誰又能將墨子的功績抹殺呢?他的思想可以說是貫穿於整個歷史長河中。其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也正是靠的這種兼愛思想嗎?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哪一次成功的戰役不是靠人民的力量,那一次不是集體的智慧。現在中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人民是社會的主人。所以我們要感謝墨子,是他的思想引領著中華民族的復興。
我們更要感恩,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泉涌報,墨子的理念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成功,就算我們不高呼擁護墨子,最起碼也要能夠記住他。上為從國家的角度出發,那麼從個人呢?父母對我們的愛是任何人沒法比的,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逆子」呢?
或許他們就沒有感恩的心,父母的含辛茹苦,換來的卻是冷眼相對;父母的辛勤澆灌,換來的卻是心靈折磨,或許不能這么的武斷吧,畢竟還有那麼多的有良知的子女,卧冰求鯉,那是多麼的讓人感動,扇枕溫衾,那是多麼的讓人震驚,鹿乳奉親,那是怎樣的感恩!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
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挨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
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或許我們不需要一飯千金,但是我們任然需要學習感恩的精神,人生不過區區八十載,當你步入晚年之時,在想感謝幫助過你的人,也許時間也不允許了。感恩不是用金錢能衡量的,在心中感恩,不如在行動中恩,不要讓感恩只是浮於表面,成為空中樓閣。
你看出了一條狗的寒冷,給它墊上了溫暖的棉絮,它躺在棉絮里以後會久久地看著你,它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表達它的感激。你看到一隻鳥受傷了,將它從貓嘴裡奪下來,用葯水治療它的傷口,給它食物,然後將它放飛林中。它飛到樹梢上也會回頭來看你。它同樣不能說話,只能用這種方式銘記你的救助。
低智能動物尚且會感激別人的救助,人類難道不也應該有顆感恩的心嗎?狗和鳥會長久地凝視你離開表達感激之情,可是這一刻很快就會過去;他們可能很快忘卻你。但有了這一刻,世界就不再是原來的世界,感激的目光消失了,但感激之情彌散在天地間,世界也就因此有了溫暖,有了親切。因而我們應當培養人與人之間的這份情感。我們現在生活在鋼筋混泥土鑄成的社會之中,他的兼愛思想我們更應該學習。
隨著時間的流逝,兼愛的思想或許已經漸漸淡忘,但是換來的卻是感恩。感恩,是結草銜環,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種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寶貴機遇。
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紀壯舉。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視的一次愛的育。你我學會感恩,從今天開始。感恩——我們成長的必修課!
Ⅱ 墨子電影 觀後感
看墨攻啊~墨攻就是墨子襪拍的電影~動畫片國產的有秦時明月,其他在如大秦帝國等國產滾好轎電視劇中都大肆會有所闡述,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兼愛,就好了~
Ⅲ 《墨子》觀後感500字
對於墨子,以前不說很陌生,也算是了解不多,除了在歷史教科書中學過有關他的簡單常識,知道些姓氏名誰生存年代和「兼愛」「非攻」等主要主張,再就是在語文教科書中學過其《公輸班》一文,知道其如何跑到楚國跟公輸班進行道義上的交涉技術上的演練最終讓楚王取消攻打宋國計劃的故事,其餘則知之甚少。後來說墨子乃是滕東木石處的本地人,後來在市裡火車站廣場上豎起了墨子銅像,又在龍泉廣場西側的龍泉塔下建了墨子紀念館,我也沒有多注意。直到單位領導研究墨學而且有所成就,我得到其簽名著作,空閑中有時翻閱消遣,雖不大專心多是囫圇吞棗也畢竟慢慢多了解了些。
墨子可謂是個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很牛的人,最早的小孔成像和一大堆兒科技成果,而且是標准化程序化規范化的東西,很容易普及推廣,而且效果極佳,墨守成規就可見他在科學和標准化等方面的成就。他的政治主張也頗得百姓擁護,哲學方面同樣有才,為了實現其理念,還自己組織了非政府的軍事武裝,其軍事才能也很突出。不管因為其自組武裝行俠仗義說他是俠義的首倡者還是「黑社會」鼻祖,他是一個非常個性的有思想的人物,也因此他的學說遭到了統治者得打壓,但墨家其平民觀念和俠義思想在當時確實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對今日也有些參考價值。
《墨子》之中各篇文章的排序該是特意安排,墨家先是苦口婆心勸諫國君要重用賢良,約束自己,還要注意別折騰,注意治國的諸多問題,還要克服已有的或是可能有的太多問題,等等,可以說前頭用名利來引誘,再輔以不然則「後果很嚴重」來嚇唬,只求國君能當個他心目中的明君,給百姓一個和諧。然後接著是一大堆的專業性治國治民主張建議等等,盡可放心採用,該是很有療效。墨子的一些觀點在當時該是很有用的,對百姓也是很有好處的,如今兩千多年過去了,他的一些思想還熠熠生輝,返慶簡讓人嘆服。當然,人都逃不脫歷史的局限,我們學習墨子當然也該辯證,不能全拿來當做經典,畢竟時代變了。
墨子文中字里行間看出的當時的弊端和弊政就已經很多,任官方面墨子多次提到「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貴,皆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 面目美好者也。」同樣橫行的是官二代富二代或是裙帶關系,與墨子倡議的量才使用相距千里,其主要問題還是當權者的問題,官僚的問題。墨子的很多觀點和想法是好的,但結果跟後來我們知道的一樣。當權者生活方面的奢華也一般無二,奢華的宮室、華麗的服裝、浪費的飲食、豪華的舟車,還有大量蓄私等行為,無疑都是不利和諧的,也已大量存在於當時,人的陋習從那時就大量存在,如今還在延續或是發展了下而已。我贊成墨子的很多觀點,很多也可借鑒至今日,比如《辭過》,如今一心發展經濟刺激消費就不是好事,甚至可以說人類正不斷「發展」著「競爭」著直至彼此一起走上絕路。後世人接過的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世界?當今一面說要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另一方面拚命都要刺激消費糟蹋資源,二者本就是相對的。無盡的慾望會帶來災難。
記得當初在學校學歷史時,教材里最主要介紹的是墨子的「兼愛」和「非攻」,對其他包括尚同尚賢等觀點都未太突出強調。或是是時代的局限,或許是墨子心裡明白嘴上沒法說,靠明君實現精英政差簡治,靠當權者的道德自我約束他們自己,太難了,「兼愛」和「非攻」很好,可古今中外——包括而今的民主典範國家——又在哪裡得到真正實現過?現實是殘酷的,人性的世界也只遵循叢林法則。大家嘴上都可以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還是我想怎樣就怎樣,只要我喜歡!要改變赤裸裸的叢林法則實質是不可能的,而通過比如墨子等人的主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漏褲緩沖一下矛盾,對社會各種力量間的行為進行一下規范,維持盡可能的讓大家都能接受的狀態。如今同樣如此。
對傳統文化,該辯證著分析,不要死抱著傳統,如今大講傳統也不能太絕對,對傳統文化不必奉若神明死命弘揚,而應有選擇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國的傳統封建文化有些利民的成分僅為點綴而已,主要實際宣揚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的等級觀念,要求對上要絕對服從,可對百姓來說上層靠得住嗎?靠上層的道德自我約束根本不靠譜,無法保證任何東西。另一方面士大夫的個人修養和安身立命方面說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不免是過於自我陶醉一廂情願地把解救天下的擔子(實是慾望)全攥在自己手裡,說的是貢獻,其實是控制,是實現自己個人理念上的私慾,無非是把自己的絕對「正義」觀點強加給人,而不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專制的傳統下產生不了現代的文明民主制度。墨子為天下著想勸諫國君實施墨家的政治主張,也不是每一條建議都正確得可以超越時空,不管怎麼樣,不管在什麼時代,為天下的安定為百姓的幸福振臂而呼的人總是讓人敬佩尊敬的。
如今的世界比以前更復雜,我們也該立足現實兼顧長遠,剋制慾望,協調協商,讓世界變成一個寬容的,節奏相對慢一些的和諧世界才好。
Ⅳ 《墨攻》觀後感400字左右
老師推薦的這部電影,一個比較有意思點的是,雖然電影叫《墨攻》,其實更偏重的是守城的故事。
影片整個故事講述的是戰國時期,當時的趙國欲發兵攻打燕國,而夾在燕趙兩國之間只有一座城市的小國梁國,變成了趙國的首先目標。勢單力薄的梁國為了不被趙國吞並,因而向當時的行俠仗義的墨家求助。但是最後到達梁國的墨者僅有革離一人,但是這位墨者依然通過自己的智慧幫助梁國堅守城池。但是在趙軍撤兵之後,梁王因為擔心革離聲名太盛,因而准備殺掉革離。雖然革離逃過一劫,但是隨後趙軍回軍殺來奪取梁國,因此革離為了救梁國百姓,不得不返回梁城奮力一搏。
墨家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種:
1. 提倡「兼愛」,反對有等級的愛
兼愛是墨家學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墨子認為,不相愛是當時社會混亂最大的原因,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和儒家有親疏遠近之分的仁愛觀念截然相反。
在影片中革離也是一個提倡「兼愛」的墨家思想傳播者,他幾乎平等地對待老百姓,所以老百姓也愛戴他。革離還放走了「黑人奴隸」還他自由,即使這個「黑人奴隸」還幫助過趙軍挖隧道攻打梁國。
2. 主張「非攻」,反對非正義的戰爭
正因為兼愛,墨子才不要戰爭,墨子認為,對國家有利的前提條件是:對人民有利。而對人民有利,就必須要使大家和平共處,而非通過戰爭來實現。戰爭帶來的禍害要遠大於戰爭帶來的利益。
但處在春秋戰國那樣混亂的時代,一味地反對戰爭並沒有用,只有自己手裡有牽制住對方的武器才有提倡和平的話語權,正如當今時代的「核武器」所制衡的和平。
3.墨家的「任俠」精神
墨家的「任俠」精神就是「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己任,以狹義理論觀為道德基點。影片中的革離不遠萬里,千里迢迢並且孤身一人來幫助梁城抵抗十萬趙軍,而且是不求回報的幫助梁城。這正是「任俠」精神的體現。
在我看來,墨家的非攻是針對諸侯,兼愛是對普通民眾,任俠是要求有識之士,影片中的革離有一種墨家的「任俠」精神。簡而言之,就是倡導強國不要發動戰爭,大家不要打架,有能力的人站出來幫助別人。在那個諸侯爭霸,群雄混戰的年代,細細品味一下,確實感覺墨家的思想不太成熟,也不太符合當時統治者的心意,所以才會漸漸消亡。
Ⅳ 急!跪求《墨子》中兼愛的讀後感
未認識主以前,我很喜歡先秦百家的墨子
因為我很喜歡他非攻兼愛的思想
何為「兼相愛、交相利」?墨子曰:「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墨子·兼愛中》)
愛別人如同愛自己,墨子反對儒家的愛有差別的觀點。
我有次對我父親說兼愛之道,我父親說孟子說,兼愛之道乃是禽獸學說,我問何故?我父親說:「人沒有親疏遠近,豈不就是禽獸么?」
認識主後,我又想到這個問題,我想到很多,有一次我讀過一篇文章,為什麼中國人的中國人世風日下,文章說,中國人注重家庭,對不是家庭成員的所謂「外人」毫無關心,所以別人的痛苦患難,與我毫無相干。人若是愛自己的家人,不愛自己的鄰舍他心中豈是有愛么?希特勒當年高舉雅利安人優越論,對德意志本身也非常高舉,但是他排擠一切非雅利安的人種,尤其猶太人,所以沒有廣泛的愛,就不是愛,沒有主耶穌所說的愛你的仇敵,為那逼迫你的做禱告,就不是愛的完全,因為愛中沒有懼怕,沒有嫉妒,也沒有其他,愛就是愛,平安而喜樂,且有滿滿的祝福,這就是愛,無論對方如何,我愛你,永不變。如同主對我們,我們不信他,恨他,在罪惡中玷污他的榮耀,在嫉妒中仇恨中罪惡中生活,還偏偏愛自己的罪。但是他還是愛我們。
所以我想到愛的完全何其偉大,何其難,贊美主,他那麼完全聖潔,將什麼是愛告訴我們,沒有耶穌,我不知何為愛,不知何為救贖,生命毫無意義,如同糞土一樣。但如今,我要高聲向創造天地海的主唱詩,在諸天述說 主的榮耀,在海和其中贊美他,在山川和溪流中高舉他。
但願主的愛,主的恩典,主的公義,主的榮耀,與我們常常同在,直到永遠。
阿門!
Ⅵ 求電影《英雄》和《墨攻》的影評。謝謝!!
《英雄》
影片英雄播出之後,俺指出該影片藝術成就極高,將獲得國際藝
術獎。網上的民主人士怎麼說呢?從胡平到崔衛平,茉莉,都是
無限上綱,惡語交加。本壇有的民主人士,甚至打賭影片如此之
劣,根本不可能得獎。結果如何?
民主到了逢中必反,就如一群瘋子,根本沒有理性可言了。
好的藝術有超越語言和國境的感染力。影片英雄就是這種作品。
美國今年8月首映英雄,票房打破歷史上一切影片的首映記錄就
是證明。時代周刊的專家評論是
「《英雄》最凄美、最令人著迷,總之是最好的作品。拍得非常
精密、細膩、完全沒有一格膠片是浪費的。」
俺在評論該影片時,也指出其成就:
「電影主題寬闊。刺客刺秦,全力以赴,生命置之度外。但一旦破
解了『天下』二字,立刻當機立斷,放棄一己之私,而為六國百
姓著想,束手就擒,從容赴死。這個死,比匹夫之勇,報一己之
仇要壯烈的多,深刻的多。
自古寫刺客,多止於主僕恩報之份,自此影片踏入新境界。現在
要講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正是,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影片構思巧妙,倒敘,穿插,暴力,戀情,床戲,如蝴蝶穿花,
絲毫不亂。又如行雲流水,渾然天成。在張藝謀的手下,千軍萬
馬的大場面,秦滅六國的宏大畫卷,歷歷在目。上殿百步,二十
步,十步,設計驚心動魄,高潮則在秦王手輕輕一揮中達到。成
大事者不拘小節,毀譽且由後人,我自天馬行空的意態,表現的
淋漓盡致。
若提敗筆,則在飛雪殘劍兩刺客的殉情一幕,顯得拖沓冗長。然
而,在大漠狂風之中,黃土高台之上,兩朵白蓮似的愛,永恆地
結合在一起,則不容否認地是一個很美的人道主義造型。
總評,遠勝藏龍卧虎。估計,得國際大獎。」
俺的話音還沒落,英雄就已經獲得了阿而佛來德獎。俺又指出
英雄是「盛世的藝術」:
「英雄奧斯卡也已經入圍,誠不可以親中解釋。阿而佛來德獎,
無非是說明英雄的藝術成就不錯。而俺最欣賞這部影片的是主
題。情節和拍攝屬於小技,俺讓給內行來品評。
英雄不但對刺客和俠的詮釋突破傳統,達到了新高度,而且提
倡了和平,人道,天下,不殺這些全新的,進步的文化觀念。
很多中國人理解不了這些,是因為中國近代佔主導的觀念是斗
爭,玩命,不妥協,不讓步,把革命看做盛大的慶典。這些腐
朽落後,給民族帶來災難的意識,要求無名那把劍十步之內,
血濺當場。可是,百年歷史已經證明,這些意識的泛濫,於人
於己於民族,都沒什麼好處。
舊小說如水滸講究快意恩仇,反應了這些初級和原始的叢林意
識,多落入殺來殺去的反人道俗套。而英雄則一反這種觀念,
對刺客和暗殺提出從人道主義角度的新觀照。英雄的潛台詞是:
民重君輕,殺一個君王算什麼,人民的幸福比君王的性命重要
的多。從這個意義上看,不殺比殺更難,因為要逾越珠峰般的
舊思想障礙。對該片的大量政治惡評,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這些惡評的水平,還沒有一篇能夠超過1966年姚文元已經達到
的水平。
中國走上世界舞台,正處在大發展的前夜。大發展要求有新意
識,新文化,不解除斗爭意識這道民族魔咒是新發展的巨大障
礙。從『活著』開始,張藝謀開始表達對內斗的極度厭惡,並
開始傳播西方的人道,理性,等新意識,到了英雄,則用尖銳
的電影語言,將這個思考推向嶄新的高度,這是十分難能可貴
的,是代表民族的新探索。俺說英雄是盛世藝術,就是從這個
角度上說的。」
《墨攻》
彷彿是現在網上最熱的影片了.但果然應驗了那句話:中國所謂的大片就是一個玩笑.忽悠你看了就完成了任務.忽悠,接著忽悠……
我們的劉德華同志依然是一臉正氣的出場。從我還是一個天真可愛的紅領巾開始,我就從我看的電影電視里明白了,只要做出這個表情的,一定是好人……而且我也相信,再過n+1年,好人的表情也是從來不會變的,只要中國的導演還在拍電影。
在我看來,劉德華最適合的角色其實是那種7分邪氣中帶有3分正氣的角色。從他最成功的兩部影片《無間道1》以及《暗戰》可以看出來,他本身的氣質就是那種正中帶邪的,只可惜他似乎永遠也明白不過來,只喜歡找些有著無限正義感而且柔情萬種的角色來演,嗯……形象是無比高大了,可永遠都只能在原地踏步而已。 謝天謝地,王志文演的是梁王,片中最惹人嫌的角色。從而可以將我對他的憤恨和片中的角色合而為一。提到中國最拿腔拿調的演員,除了孫海英就屬他了。不管演什麼片子什麼角色,這兩位大哥永遠都只是一種強調在背他們的台詞,也不管我們煩不煩。不過在這也不得不承認,王志文那種輕聲開頭,中間停頓,重音結尾的語調,竟然跟片中的梁王角色不得了的搭調,還真挺那麼回事。不得不驚嘆導演還是有點眼光了。像這種變態王不演誰演?
范冰冰,哎!范冰冰同學又出鏡了,范冰冰同學又出鏡了!美麗的范冰冰同學,又一次在電影中飾演了美麗而深情的花瓶角色,他繼承了中國年輕一代所有花瓶演員的優秀光榮傳統,新聞不斷、誹聞不斷,每天總能變著法在你眼前出現,可是當你把她所演的片段全部剪切掉的時候,你會毫不吃驚的發現,絲毫不會影響你對影片觀看。這就是偉大的花瓶,他們的全部作用就是告訴你,中國是有很多美女的。
最後一位就是我們的吳奇隆同學,不知道他已經多少歲了,還是和小虎隊時那般玉樹臨風。彎弓搭箭時的俊逸,可與《指環王》中精靈弓箭手相媲美。片中唯一一個讓我感覺眼前為之一亮的角色。
再就說說敵方主將巷中淹。這樣的人也能稱上將的話,戰國那些名將全都找牛皮蒙臉吧。臉都丟光了,跟這種人作對手……哎,怎是一個挫字了得。
兵貴神速。革離同學剛到梁城時,手上無一兵一卒,還得去說服人心惶惶的梁城軍民與其一起
守城。此時一鼓作氣,梁城可下。而我們的巷將軍竟然按兵不動,坐等翁城建成。而他按兵不動的原因居然是梁城已派人來降。不說看在眼裡的肉跟吃到口裡的肉味道不一樣,你先打下來沒問題吧。我就說如果這是梁城真的要降,倘若真是詐降呢?兩軍對陣,示敵以弱,爾虞我詐之事甚眾,為將者豈可不知??此其一失。
克敵乏術,此其二。一者,看其攻城之術,無非是以人海戰術。後奪梁城,也是乘梁城內亂孳生之時。革離同學會築瓮城,你就不會築高台嗎?電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梁城不遠即有土山,取土築城,十分便利。梁城4千人7日建成瓮城,爾十萬大軍克日可成。弓箭手於其上射之,即可抵消梁城居高臨下之利。梁城所依仗之地利,無。
次者攻城之時,中箭落馬,旋退兵。兩軍相逢,勇者勝。劉邦被項羽一箭正中胸口,劉忍痛撥箭,反唇譏笑項羽只射中他腳後跟, 項乃退兵。而我們這位巷將軍乾的什麼事?須知此時外城已下,就算受計而損一將,戰時豈能不死人,此時若再堅持一下,梁城未必不可克。而一中箭,部署未得號令擅自下令鳴金收兵,可見平時治軍也不咋的。前面那些兵白死了。此一退,軍心渙散,士氣已竭。
再者,梁城一面環水,兩面地形不利於攻(猜想是依山而建,地勢險要之故)。若引水而攻,不失為一計,而且我看影片最後的革離帥眾反攻,用的也是水攻。為何你就想不到。
最後就是不知變通。其部署所提繞城而過不失一計,其不納之,反以軍心士氣駁之,開始你去哪了?再者,為將者豈有常勝,最後若撤走未始不能卷土重來,而他居然連再戰之勇氣也沒了。更何況你回去不是再打仗,而是去保家衛國,我真服了你老兄了。
為將者,智、信、仁、勇、嚴。觀其所為,未及時攻城曰無智,殺梁城細作曰無仁,中箭退兵曰無勇,部署未得號令擅自下令鳴金收金,謂之無嚴。最後就剩個信,死在城樓之上。誰要你這個傻b上去比試啊??你是十萬大軍之統帥,你以為街頭打架爭口氣啊。你這種人都能統軍……編劇和導演的水準果然是……佩服佩服!
如果沒有好的對手,獨角戲好看嗎?所以劉德華飾演的革離,本來就不咋的,對手一挫,戲就更出不來了。再加上他與范花瓶的愛情故事,一不纏綿悱惻,二不感人至深,最後生離死別那段兩人的表情那個假……再加上導演一直想說的為所愛的人而戰,或是為和平而戰,或是只有統一才能和平……暈,我承認我根本不知道這導演到底想講什麼dd!一切的一切註定了這場影片的失敗。
嗯,不得不承認,我就是傳說中的劉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