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數字電影的攝影創作的的技巧有哪些
數字電影的攝影創作技巧有哪些呢?為了幫助大家全面了解這個問題,我為大家整理了數字電影的攝影創作技巧及相關內容,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
數字時代的攝影師
隨著數字電影的發展,今後甚至會出現後期導演。現在聲音的前後期製作已經開始分開,前期只管收錄同期聲,後期由另一個錄音師做環繞聲混錄。在畫面方面是否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攝影師只負責前期的畫面採集,後期則由後期導演負責?但不管怎麼樣,攝影師的首要任務是進行現場無缺陷採集。為此必須使焦點不出問題,既不能浪費CCD的動態范圍,又不能損失景物的階調層次,要使景物的亮度間距最佳地落在CCD的動態范圍內,同時使每個鏡頭的色彩基調符合影片的創作風格,為後期製作提供最好的原始圖像。這是攝影師的天職。
一條伽瑪曲線的誤區
器材供應商想找出一條標準的曲線,以滿足初學者的使用要求。通過創作實踐,筆者認為這種方法不切實際,起碼不符合故事片的創作需要。因為故事片的畫面影調、氣氛、場景、照明條件變化幅度很大,而且影像更傾向於主觀化、風格化、形式感。既不同於電視劇或電視節目,其拍攝主要是在演播室里進行,照明條件比較好,照度大而均勻;也不同於新聞紀錄片,它的拍攝是以紀實還原為主。為適應數字電影的拍攝要求,在現場伽瑪曲線和相關參數值必須隨時更改。
什麼是磁轉膠
對磁轉膠的工藝特點,筆者有幾點不成熟的意見。現在磁轉膠的技術和工藝已經很完善,而當地洗印廠的沖洗質量和操作經驗與最終拷貝的質量密切相關。對於前期拍攝與轉膠片的關系問題,大家一直很關注。到底前期拍成什麼樣,後期才能轉出好膠片來?以監視器顯示為準是筆者和國外加工廠達成的一個共識。去年筆者與德國阿萊的一位系統工程師有過交流,她說開發ARRI LASER的磁轉膠校正軟體的目的,就是要轉出的膠片跟監視器上看到的一模一樣。因此在這次拍攝中,完全是以監視器看到的效果為准,而不是過多地去考慮拍成以後轉成膠片會是什麼樣子。因為膠片的寬容度遠遠大於CCD,CCD能夠採集到的動態范圍,膠片上一定可以記錄下來。如果前期拍攝時把畫面拍得特別灰,動態范圍調得特別小,就無法使CCD有限的動態資源得以充分運用,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依筆者的經驗,前期拍攝應該把畫面拍得稍微亮一點,影調稍微硬一點,輪廓校正稍微強一點。這樣,磁轉膠之後,經過膠片的柔化、弱化並加上灰度等因素,放映的效果就剛好。
因為磁轉膠記錄在翻拍底片上,相對於記錄在負片上的畫面影調柔和一點,色彩淡點,基礎灰霧也小一點。我們看高清轉膠片的數字電影,覺得暗部很乾凈,層次很豐富,還適當減小了噪波的影響。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數字母板的象素數量和解析度,甚至光學鏡頭的成像質量,就特別重要。建議採用電影定焦鏡頭象素比較高的CCD。
數字影像與膠片影像
這里說的數字電影是指用數字高清攝影機拍攝,在院線大銀幕上放映的數字拷貝或膠片拷貝,而不是在電視台播出的電視電影。關於數字電影的畫面質量,筆者認為,1920×1080的解析度已經完全滿足了大銀幕放映的要求。目前數字攝影機CCD的動態范圍和調整特性完全可以滿足一般故事片的創作要求。所以,對於一般成本的普通電影,用高清拍攝應該不成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數字電影的技術質量和藝術創作水平能夠好於35mm膠片電影。
數字電影今後的發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膠片為參照?筆者認為並不一定。一開始是以實現膠片感的畫面風格為目標,使數字電影能夠被電影界接受,從而使它能夠生存下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觀念的改變,今後用高清完全可以拍出自己獨特風格的影片。高清就是高清,膠片就是膠片,二者可以並行發展,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
這次我們從轉的膠片拷貝中發現了高清拍攝的很多優點,例如暗部非常好,可能是因為記錄在中間片(反轉片)上,灰霧比負片小,低密度層次比直接拍在負片上顯得更透、更豐富。特別暗的鏡頭,以前用膠片拍,肯定要用500T、800T拍,顆粒會很大,而且反差也會很大。現在用高清拍,層次看上去很柔和,密度也有。所以,如何發揮高清拍攝的優勢,須要好好思考。
電影運動
影片受風格限制,沒有過多、明顯的運動。拍攝中雖然使用了升降車,也只是為了取得高機位,並且在搖移的時候盡量減小速度,目的是使逐行掃描的畫幅連續、清晰,大銀幕的視覺效果流暢。在拍攝中機器沒有出現嚴重的拖尾現象。由於高清攝影機比較輕,可以由攝影師本人攜帶斯坦尼康減震器進行拍攝,比以前方便多了。
通過這部影片的拍攝,筆者認為,在數字電影時代除了要掌握好數字攝影機的特性及其調整,還要加強對傳統電影攝影造型手段的運用。僅僅依靠器材供應商提供一組參數或一條伽瑪曲線就能拍好數字電影的想法是不現實的。
布光與照明的控制
由於整個影片的色調是以消色為主,機器參數調整上則以消色為目的,光線以散射光為主,盡量縮小光比。為了配合大光光孔攝影,基本是用弱光照明。為了減小夜景的色溫反差,我們全部都用的是高色溫燈。在現場還用了曝光表,將感光度調到320,速度是24格,曝光點的讀數為F1.4~2.0,光比約為1:3、1:4。調整光圈和參數調整要看監視器,通過參數調整進行最後修飾。在照明條件不理想的情況下,參數調整也能發揮作用,這是以前用膠片拍攝時不可想像的事情。使用高清拍攝,如果覺得暗部稍差,鋪底子光又來不及或者傍晚散射光不夠,就可以調整黑電平及黑伽瑪的范圍和幅度,這樣能有一定的改善。同時,還要對灰片、濾光器、負增益進行調整,取得最好的光圈值、景深范圍,從而實現最合適的影調。
光學鏡頭的運用
要在聚實焦點的'情況下取得淺景深的畫面效果,是一個難題。高清數字攝影機的CCD對角線是2/3",景深要比同樣光孔下的膠片攝影機大兩檔半,而我們用的實景很小,經常要用廣角鏡,於是景深的控制就成了一個難題。整部戲是用最大光圈拍的,光圈始終開到頭——T1.9、2.0。有時候也動後焦距,把焦距環調到無限遠,再動後焦,找前景,使後景虛化。這里跟焦點是一個難題。以前用膠片攝影時,只要焦點刻度在景深范圍之內,就認為是實的;現在用高清拍攝,在景深范圍之內也有可能虛焦。這個問題據說是由於CCD輪廓校正而引起的。為此,我們在現場經常檢查鏡頭後焦,並用皮尺來量刻度。我們這次沒有用定焦鏡,而是用5.3×11.5倍的變焦鏡頭,但卻是用定焦鏡頭的方法來拍。我們在遮光鬥上貼上膠布,把所有定焦鏡的換算值記在上面,並且規定只用幾個固定焦距,最後在大銀幕放映時畫面看上去透視關系比較好,銜接比較流暢。
色溫與色調的調整
與電視攝像的習慣做法不太一樣,我們沒有用白紙對著鏡頭和AWB按鈕來調白平衡,而只用了D5600開關,對攝像機的預置色溫進行3200K和5600K的切換,這大體上相當於膠片的燈光片和日光片的轉換;用A、B檔分別記憶所用白電平、主伽瑪和黑電平參數進行的場景主色調調整。原因是:
(1)用白紙調白平衡不適合電影故事片拍攝,而更適合電視節目拍攝。因為白紙放置的位置、方向很難確定,也很難重復;而且電影的布光經常是不同色溫的混合光,經常須要加色紙以改變光源顏色;還有,電影故事片的畫面色調傾向於帶有濃厚的主觀化、情緒化意味,並不需要把不同場景都拍成色溫平衡一致的“白平衡”。
(2)HDW-F900沒有手動色溫連續調整的功能,不能定義一個基本色溫。當然,如果能定義一個色溫值,顏色也不盡相同。比如色溫取4300K,可以偏綠一點,也可以偏藍一點。但要注意,白電平、黑電平、主伽瑪三者之間的比例平衡,不能失調。就像膠片的三條曲線一樣,不能交叉,這樣亮部到暗部的顏色基本保持一致,不至於偏差太大。高清攝像機可以任意改變色溫平衡值,還可以改變RGB的白電平、黑電平和伽瑪值,使畫面偏某種色調。這就給攝影創作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使場景色調在現場調整成為可能,而且是可以重復、控制的。
利用矩陣來改變影片基調也非常重要。在開拍前導演要求《冬至》這部影片拍成冷灰調子,不要出現太多的色彩。於是要求主場景牆壁的顏色做成中灰色,但是拍出來以後都偏綠。與著名攝影師池小寧先生研究後,使用矩陣解決了這個問題。(當時HDW-F900還沒有升級,色彩矩陣還沒有自動采樣功能。)
電影畫面的造型處理
數字電影可以實現膠片感的影像。為此,攝影師一定要有電影造型意識,並掌握電影感的畫面及其影調、色調等特徵,只有這樣,才能運用好CCD的調整特性。
開拍前導演一再強調,這部影片雖然是用高清拍,但一定要按照大銀幕的放映效果處理畫面,而不能像拍電視劇那樣處理。為此,筆者在開拍前觀摩了一些參考影片,並思考畫面造型等問題。最終確立影片以冷灰色為基調,盡量採用消色並選擇陰天拍攝,曝光可以略欠一點;採用淺景深,利用鏡面反射增強場景的空間透視感;多用中景鏡頭,少用特寫;增加場面調度和長鏡頭,少用對切鏡頭。以下作具體介紹。
輪廓和細節調整
在此之前,我們拍攝試片和樣片的時候,把DETAIL都關了,結果發現上了大銀幕以後所有鏡頭的焦點都偏軟。因而在大銀幕放映條件下,如果影像的信息量不夠充足,則有必要令細節反差增強,關鍵是如何把握尺度。這次拍攝中,我們把DETAIL的值控制在30~75之間。如果是拍全景或日景,則調高一些;如果拍近景或夜景,就要調低一些。特別是在低照度的情況下,我們發現DETAIL提高的同時噪波也提高了,這一點要特別注意。DETAIL還可以控制爬格現象,例如我們拍竹簾子時遇到過爬格現象,用DETAIL的HV和LEVEL DEPEND數值進行調整基本得以控制。
影調與反差的調整
其做法是:通過伽瑪類型、黑電平、黑伽瑪、主伽瑪、拐點及其白切割電平等參數調整,為每個鏡頭的場景亮度關系定製一條最匹配的伽瑪曲線,使場景的亮度間距以恰當的比例壓縮或擴展到CCD全部可用的動態范圍之內。這實質上是一個如何合理分配CCD有限的動態范圍資源的問題。我們基本上每個鏡頭都進行這項調整。因為每個鏡頭畫面的構圖、景別、照明條件、亮度間距、影調關系都不一樣,如果想既不損失景物的亮度階調層次、也不浪費CCD的動態資源,就必須改變CCD的光電轉換特性來重新分配動態資源。更何況CCD的有效動態范圍與膠片的寬容度尚有不小的差距,這項調整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㈡ 問個問題,膠片電影怎樣轉化成數字電影
電影膠片轉換成數字格式的技術一般稱作「膠轉磁」。
以前是為了將膠片轉為錄像等電視播出的版本。電影集團一般配有專門膠轉磁的設備。國外還有民用的膠轉磁設備。具體轉換原理附在答案最後面。
膠轉磁是電影製作的重要工序。在過去還是將後期完成的電影拷貝轉成錄像,後來則發展成膠片洗印完就膠轉磁,然後在數字版本中做後期(剪輯調色等,錄像帶素材導入數碼設備很方便,然後再上非線等,編輯會更效率高且節約成本)。
現在電影院大部分都是放數字拷貝了。也就是膠片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轉為數字拷貝,直接放映。
而且現在的很多電影特效豐富,影片素材部分就已經基本都是數字的了。
至於你說的網上的文件,基本都是從光碟上抓取信息去硬碟上吧。
老電影就是:膠片洗印、製作–膠片拷貝–膠轉磁–錄像帶或光碟–硬碟文件–上傳至網路。
新電影就是:膠片洗印–膠轉磁–後期製作–數字拷貝–光碟–硬碟文件–上傳至網路。
PS:膠轉磁技術很老了,不知道現在膠片轉數字信號還是通過膠轉磁設備嗎?還是有更先進的設備了?
「膠轉磁技術本身的轉換,是把電影膠片用放映機播放的同時,利用攝像器件的像素存貯與掃描功能,產生電信號。 」
這需要使用專業設備,而設備根據不同原理分三種:
使用「攝像機組型」:
(此設備有點像翻錄,一邊輸出一邊記錄)
「其原理是用攝像機拍攝放映機內間歇運行的影片。影片圖像由固定光源照明,攝像機光學系統(物鏡及分光器件)將彩色影片圖像分解為紅、綠、藍三基色光並使其在三個獨立的攝像器件(如氧化鉛光導攝像管)的光敏層上成像。利用攝像器件的像素存貯與掃描功能產生電信號。」
2.「飛點掃描型」:
(如果說第一種能理解,這種我則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
「其原理是,從飛點掃描管(一種單搶陰極射線管)發出的瞬時即逝的光點形成的光柵,對連續勻速運行的影片進行掃描;透過影片的光束被分光器件分解成紅、綠、藍三基色光後,分別由三支光電倍增管接收,產生電信號。近年來,為了配合高清晰電視膠轉磁的發展,出現了激光掃描裝置,利用激光光點的運動來掃描影片,其光電轉換元件仍為光電倍增管。」
3.「電荷耦合器件(CCD)掃描型」:
(這個較好理解,圖片攝影也學到類似)
「其原理是,由固定光源照明連續勻速運行的透過影片圖像的光由光學系統(物鏡及分光器件)分解為紅、綠、藍三基色光並由三個與影片運行方向相垂直的CCD線陣(通常由1024個沿直線排列的光敏感測元件組成)所接收。利用CCD線陣的連續采樣功能(相當水平掃描)和膠片的連續運行(相當垂直掃描)產生電信號。」
㈢ 數字電影技術常識內容
1.數字電影的技術原理
數字電影是以數字方式(即「0」和「1」方式)製作、傳輸和放映的。以數字技術和設備攝制、製作存儲,並通過衛星、光纖、磁碟、光碟等物理媒體傳送,將數字信號還原成符合電影技術標準的影象與聲音,放映在銀幕上的影視作品。
西方國家對數字電影技術的研究主要以美國電影電視技術工程師協會SMPTE()為代表,該協會專設了數字電影DC28組織,下分為8個小組,負責研究和制訂全球性地取代35毫米電影發行和放映的不同方面數字技術標准以及技術模式。
數字電影的整體技術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渣培第一階段是把數字電影後期製作階段的影像信號製作成數字電影母版。第二階段是委託專門的數字技術服務公司對母版信號進行數字壓縮、加密和打包,然後通過衛星或網路傳送到當地的放映院,也可以直接將母版信號刻錄成DVD只讀光碟或錄制到磁帶等載體上,通過傳統的特快專遞等服務發送到當地影院。第三階段是在當地各影院或地區數字信號控制中心對數據信號進行接收和存儲,獲取和發送放映授權以及解密密碼等。第四階段是通過數字放映實現數字信號的放映。
2.數字電影有哪些優勢
具體來說,數字電影指的是通過數字技術和數字設備進行錄制、拍攝、存儲,並通過衛星、光纖等物理媒體傳送,再將數字信號還原成聲音信號和光信號,最後放映到銀幕上的影視作品。
數字電影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當時的計算機技術突飛猛進,一場革命即將爆發,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數字電影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數字電影具有傳統電影所無法比擬的優點,它能通過電腦完成許多畫面特效。
數字電影有三大優勢。 第一,技術優勢。
傳如者唯統電影的膠片存在光源老化、褪色等問題,但是數字電影能保證影片永遠是新的,而且不會出現抖動和閃爍。 第二,播放優勢。
傳統電影在傳輸過程中會出現質量受損,但是數字電影卻能保證電影的高質量,數字信號一旦發出,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能欣賞同樣質量的電影。 第三,環保優勢。
我們知道傳統電影的膠片洗印需要化學原料,而這些化工產業會造成巨大的污染,數字電影的出現很好地避免了這一切。
3.數字電影技術的主要課程
《電影技術概論》、《電影藝術概論》、《視聽語言》、《C++程序設計》、嫌碧《計算機圖形學基礎》、《視頻技術基礎》、《視覺原理》、《數字攝影技術》、《數字圖像處理》、《影視特效技術》、《數字非線性編輯技術》、《數字影院技術》、《數字中間片技術》、《影片技術分析》。
4.怎麼製作數字影片呢
它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碟里。
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因為膠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2009年前)。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於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解析度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製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後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1確定1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
5.數字影片的製作方式有幾種
數字影片製作方式: 它有三種製作方式:一是計算機生成;二是用高清晰數字攝像機拍攝;三是用膠片攝影機拍攝完成後,再數字化到電腦硬碟里。
從這三種拍攝方式的效果看,因為膠片的解析度和色彩還原度還遠不是數字電影所能夠趕得上的(2009年前)。這與成像原理不同有關,鹵化銀軟片基於自然感光成像,其顆粒的細膩程度遠遠大過CCD的人工設計光電學像素,隨著電腦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清晰數字攝像機的解析度技術指標會逐漸接近甚至達到膠片攝影機的水平,但在色彩還原度上,高清數字攝像機仍舊無法達到膠片攝影機。
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最佳的院線級數字電影製作方式,仍舊是前期膠片拍攝,經過膠片洗印轉數字信號進行後期編輯、處理後,再轉為數字視頻技術放映。因前期的素材拍攝的畫質已經確定,後期轉為數字放映,由數字技術將鹵化銀的色彩和細節進行精1確定1位,其放映效果遠遠超過膠片放映機,避免了膠片的閃爍、模糊等等缺點。
6.數字電影與傳統電影有什麼區別
數字\傳統電影區別: 與傳統電影相比,數字電影最大的區別是不再以膠片為載體,以拷貝為發行方式,而換之以數字文件形式發行或通過網路、衛星直接傳送到影院、家庭等終端用戶。
數字化播映是由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電子放映機依託寬頻數字存儲、傳統技術實現的。 數字化電影技術進入到了微觀世界,它將圖像分解為最小的單元——像素,然後再重新組合,以改變或者重建某一部分的影像和情景,創造出一般攝影方法根本達不到的扣人心弦的鏡頭,在創作上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
在保證數字電影放映的同時,由於由高亮度、高清晰度的畫面投射設備,電影院也可進行現場轉播數字高清電視節目如演唱會、體育賽事等活動,擴展收入。 數字電影能演繹全新的5:1聲道AC-3音響環繞的聲音效果,極大地擴展了電影聲音的表現空間,使電影聲音的感染力、震撼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