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羅拉快跑》影評
《羅拉快跑》是1998年由湯姆·提克威導演的關於犯罪愛情的電影。這部影片運用了德國思辨風格,開創了新鏈返的電影模式,使它成為了經典。電影運用循壞敘事的方式,為我們講述了三個結局不同的故事。
這部影片講述了羅拉為了拯救男友,要在二十分鍾內得到十萬馬克,於是她不停地奔跑。這部影片大部分都是奔跑的鏡頭,節奏快,色彩鮮明,讓觀眾有了一種不同的體驗,彷彿置身於其中。其中動感的背景音樂和羅拉狂奔的腳步相契合,是電影沒有那麼枯燥乏味,反而給觀眾帶來緊張的氣氛。電影中蒙太奇的手法運用得也非常好。第一,心理蒙太奇的運用,男主人公的回想和乞丐的美好幻想;第二,復現式蒙太奇的運用,羅拉在每次選擇之後的奔跑,突出了影片的主題;第三,交叉蒙太奇與平行蒙太奇的運用,男女主兩條路線各自完成自己的事。這樣的手法使電影更加豐富。
三個不同的選擇,不同的人生。第一次,羅拉沒有籌到錢,她選擇與男友一起搶劫超市,最後被警察擊斃;第二次,羅拉拿自己父親做威脅,逼迫銀行工作人員拿出錢,但是男友被救護車撞了;第三次,羅拉選擇棚賣飢了賭場,用100馬克贏到了10萬馬克,而男友也遇到了那個乞丐,追回了屬於自己的錢,最後兩個人終於在一起。
人生有許多種選擇,不同的選擇有不同的結局。我們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會改變我們的命運。我們的一生就像電影中羅拉的二十分鍾那樣,盡管只有一絲希望,我們都要盡我們的權力去爭取。
配賀 2020.12.19
B. 羅拉快跑 觀後感,要600字,不要轉載,要範文.
滅頂之災-慌亂-集中-奔跑-遭鄙棄-再奔跑-顛覆法律-死亡-再奔跑-回歸於社會倫理范疇-存活
我不禁陷於回憶中<羅拉快跑>的劇情鏈條,發現這其實是一條生命鏈條.一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從激烈的沖突到適應,到習慣,到絕望,到破壞和自擬規則,然後被懲罰,再由重審到調整,最後重生,倖存.在羅拉的奔跑過程中,緊張的思緒和每一個快速的選擇都基於我們最難攻破和最難表達的領域--愛情,尤其是她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沒有權勢,只有內心力量的,主流社會價值觀的顛覆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只有這樣的女人,才足以跑出這樣的速度,擁有如此震撼人心的突破力和抗壓性,單槍匹馬,唯一的武器是心,信念,她用它們來調整雙腳,支配腳步,最終目的也只有一個--讓愛情贏得生存權利.
十萬馬克,成為一個符號告中.它是災難的起源,也帶動了羅拉的速度和暴力.
隱約聽清了幾句主題歌的歌詞」I wish i was a hunter ,and searched different tools,i wish i was an animal ,which fixed into that mode, i wish i was a hard beat and never comes to rest,i wish i was a prayer,who can expess what i mean,i wish i was an angle ,which can hang on the sky~~~"放在影片中,我理解為」我希望自己是一名獵手,可以擁有設備齊全的捕獵工具;我希望自己是另一類動物,可以不加思索地適應人類制定的規則;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利器,永遠不用歇息;我希望自己是一名禱告者,有能力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意願;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天使,可以在天空的呵護下暢游~~」
總之,羅拉希望自己可以為愛找到出路,盡管在奔跑過程中攜友讓,她曾為自己不易馴服的性情而百般苦惱,為親人的鄙棄而絕望,為自己在不經意間傷害別人的行徑而自責,甚至受到懲罰,她最後還是找到了一條,藉助上天的幫助,重新將自己約束於國家法律可以接受的秩序下--賭博,與自己的愛人成為倖存者.我想把它稱為豪賭,因為她在那種情況下,根本就毫無情緒理會自己的生命.
原來,無法用雙眼看見的,耳朵聽到的,隱蔽在眾人目光下的,更能征服人心,這是一種真情的極致.
羅拉的跑,男友的堅定,拉開了一種距離和等級,不是社會等級,是精神等級,在這個階層里,也有低劣之群,也有凡夫俗子,也有聖人<successful fighter>.他們的身份定義我們只靠行徑衡量,暫時不考慮社會等級中的地位,所說的語言,所屬朋黨.那究竟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受到愛神的青睞,而且最後還可以成為自己命運游刃有餘的操辯局縱者?這個問題,羅拉和男友曼尼也許會發出一種聲音.
C. 影評《羅拉快跑》!大蝦們幫忙寫一篇啊!1200字
《羅拉快跑》像是一場闖關游戲,因為有無數種可能,無數種偶然,無數種選擇,到最後只能選擇一種滿意的結局。導演將時間和命運的主題攤開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看到人生
三種選擇,三個20分鍾,像是錯綜的人生,將路途中的種種事情便引向了另一個方向。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並最終影響了結局。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鍾事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孝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大概就是這樣的吧。
《羅拉快跑》雜糅了喜劇片、動作片、黑幫片、警匪片、卡通片等風格類型,而整部影片在影像上更是由高速節奏、畫面分割、錄像、動畫等多媒體和剪輯技巧拼貼而成,構成一個具有電子游戲特點的電影。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這些諸多新的元素卻闡釋了一個象徵性的人生問題。那些飛快變遷的人生,那些分秒甚至毫釐不同就改變的結局。《羅拉快跑》的成功並不在於故事本身的精彩,而在於它開創出一種全新的故事講述的方式。在這個「美女救英雄」的故事裡,導演拋棄了故事整一、敘事流暢、時間呈線性發展、情節依據從開端經歷發展導致高潮最後結尾的模式,運用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一個簡單的故事被翻來覆去地講述了三遍。
這應該屬於一個美救英雄的故事。影片的「女權主義」色彩是不言而喻的,而從闖關游戲的角度看,羅拉是一個寬正闖關者、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定位應該是毫無疑問的,這樣曼尼成為一個毫無作為的「被拯救者」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當羅拉最後站在十字路口迷茫時,這就象徵著慎慎悔一種對於命運的無可奈何、非常驚恐的感覺,當她牽著男朋友的手走向一條確定的道路的時候,更多的可能即將開始。人與人之間的愛,能讓人在未知的命運前表現的更加勇敢。
生命本是偶然,羅拉拚命要跑是為要改變命運。但是至於結果是如何並不在羅拉的掌控范圍。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D. 影評篇——《羅拉快跑》
電玩精神與剪輯精神的交織
——簡評電影《羅拉快跑》
眾所周知,電影是一種經過剪輯的藝術載體。《羅拉快跑》被定義為「電玩時代的電影」,因為該電影的創作吵神精神在好幾個方面與新一代年輕人為主體的電玩的精神如出一轍。該電影由著名導演湯姆•提克威導演。講述了一個叫做羅拉的女子,因為男友粗心的弄丟老大的10萬馬克,為了拯救愛人,羅拉必須在20分鍾內幫助男友得到20萬馬克。整部電影貫徹了三個主題:1.活在當下2.一起向前沖3.錯了重來。
第一,活在當下,指的是人物的所有生命力,甚至是生存的意義,都只在行動的當時才能爆發出來。因此,他們不會思前想後,一切全都是做了再說。本片女主角羅拉接到男友曼尼的電話後,表示一定要在二十分鍾之內拿到十萬馬克,然後念頭一轉,就直奔她的銀行家父親要錢。她不會先打電話聯絡以確定父親在不在銀行,也不會思考跟她關系不好的父親是否一定肯馬上給她一大筆錢,總之直接做。第二,一起向前沖。本片的主要內容是「跑",不顧一切向前沖。年輕力壯的最大本錢不是「思考」而是「行動」。第三,錯了重來。本片將同一事件用三個不同角度重演一次,本質上就是電玩精神的發揮,這次創新不成,下次換個方式再來。電玩游戲的最大特點是玩家扮演一個角色,不斷闖關,每一關都有被消滅的可能,和人生不同,電玩游戲般會有三條命,條命OVER了,還可以用第二條命、第三條命去繼續闖關。人生則只有一條命,玩完了,不可能再重來。
電玩游戲給我們帶來的人生成幻在《羅拉快跑)沖得到了真實影像的詮釋。這種詮釋和漫畫改編成電影不同,它奉行的是電玩的內核,也是所謂新新人類的精神。這即便算不上電影在形式上的一次革輪碰肢命,也可以讀是一種非常勇敢的嘗試,電玩內核在大銀幕上得到了空前的體現同時,這種體現和它的意眾群體產生了強烈的互動,在互動中產生出新的震撼。就像那種叫作「深水炸彈"的酒(把一杯白酒放在一杯啤酒中),很容易就能使人陶醉。
除了電玩精神之外,《羅拉快跑》還奉行了簡約主義的精神,雖然表面看起來眼睛會小很疲勞,但卻不用動太多的腦子。因為影片在快節奏、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切換背後,其表現的主題卻非常簡單清晰。《羅拉快跑》的影像呈現出一種高速率的鏡頭運動方式除卻幾段慢鏡頭的特寫,幾乎不存在任何一個凝滯的臘世鏡頭,從而使觀眾的眼球開始疲於用奔命般地亦步亦趨地跟隨著鏡頭的變遷和調動。影片在影像上的另外一個特點在於它的色調:主要場景、主要人物的色彩背景一律被一件明亮和「暖」的色調所覆蓋。羅拉那一頭赤紅色的耀眼的頭發在乳黃色的天空和大地肉不停地躍動,形成了一種強勁的視覺力量。
技術時代的來臨賦予電影無限發展可能,於是《羅拉快跑》應運而生。雖是技術的象徵,但是處處皆是導演工匠精神的所在,正如我們的法學精神,不斷進步但是不離憲法大綱,不斷發展但是圍繞民生。
E. 《羅拉快跑》影評
《羅拉快跑》是德國的一部電影,講述了羅拉為解救男友曼尼而發生的三種不同故事。這是一部創新藝術形式的電影,以時間循環和蝴蝶效應情節進行故事敘事,由德國導演湯姆提克威編導配樂,被稱為德國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影片節奏快,色彩鮮明,引人入勝。
「游戲之後也就是進行游戲之前」電影開頭的一句話,就道出了電影的內核。女主羅拉的男友曼尼混黑社會,為黑道大哥交易之後,因為羅拉沒能及時來接他,他在去坐地鐵的時候,弄丟了交易得來的十萬馬克。如果二十分鍾後,他沒錢給大哥,那麼他就生命堪憂了。
所以羅拉為了拯救男友,必須在二十分鍾內弄到十萬馬克,她只能不斷奔跑爭分奪秒,而奔跑的起點被當做是游戲的開端。電影在羅拉開始奔跑下樓梯的一段運用了動畫的手法,將動畫與真人電影融合在一起,這既展現了一種新穎的剪輯手法,也巧妙的凸顯了電影的主題。
羅拉第一次奔跑,她打算向父親借錢,卻沒想到父親居然一頓斥責她,並告知她自己並不是她的親生父親,羅拉沒能借到錢。走投無路的曼尼只能去搶劫超市,羅拉成為共犯被警察擊斃。然後游戲重啟,羅拉再次從家中奔跑,然而這次她被樓道里的狗主人絆倒影響了奔跑速度,牽一發而動全身,蝴蝶效應開始發生,因為羅拉提前預知而躲避了耽誤時間的事件,從局埋而導致與她見過面的路人的人生都發生了改變。導演用定格照片快速剪輯的手法拍攝出了路人的一生,經過羅拉的每次奔跑,他們的人生軌跡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觀眾應接不暇,使影片的趣味性增強了不少。
羅拉第二次奔跑仍然沒能救下男友曼尼,她挾持父親從銀行搶劫到了足夠的錢,然而曼尼卻被急救車撞死了。第三次奔跑,羅拉躲過了路上的一切障礙,這次她沒有去搶劫,而是決定到賭場去賭一把。而這次,她不僅成功贏得了十萬馬克,男友曼尼也意外逮到了拿走丟失錢袋的流浪漢,將錢送到了老大的手中。
影片的大部分鏡頭都是羅拉在奔跑,奔跑的鏡頭帶給觀眾快速而刺激的視覺感受,而在大篇幅的高頻率移動鏡頭中,影片也穿插著路人故事,給觀眾不同的體驗,並且有效的緩解大量運動鏡頭給觀眾帶來的疲憊感並給提供磨臘鉛給觀眾新奇的吸引力。關於路人們後半生的鏡頭,影片運用了照片快速播放式的敘述方法,在快速的影片節奏中既不顯得突兀,也清楚得交代了路人的故事。
影片在運動鏡頭中,完美得運用了推鏡頭。在羅拉被槍擊倒地後,鏡頭推向羅拉的雙眼,這種凸顯主題和細節的方法,「強迫」觀眾注意羅拉的心理,進而過渡到羅拉與男友交談的「平行世界」,給觀眾鮮明的視覺印象。這種帶動觀眾關注影片內容的手法,影片中出現過很多次,在羅拉奔跑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路人,在羅拉與路人發生交集時,鏡頭從遠處推向主體,展示了影片主體與客體的關系。
影片的另外一種運動鏡頭的運用也令人贊嘆,旋轉鏡頭的運用,全面的展示著羅拉的慌亂,不安,讓觀眾對羅拉的關注更加細致入微,並且旋轉鏡頭的運動,與主題的靜止形成了對比,製造了一種緊張急切的氣氛。在運動鏡頭之中,影片也同時運用著靜止鏡頭與之呼應,片中曾兩次以上帝視角的俯視拍攝方法拍攝羅拉的奔跑,靜止的鏡頭與俯視拍攝相結合,觀眾站在一個冷靜的角度去觀察羅拉,緩解著高頻率運動中的緊張情緒,也更加突出的展現著主題的運動。
影片呈現的是暖色調,並運用了大量的紅色元素,紅色帶來刺激,緊張的感受,給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而在羅拉與曼尼回憶時,影片使用了黑白色調,更能讓人體會到羅拉與曼尼不幸遭遇的絕望心情。
影片的背景音樂,三段側重不同,第一段的背景音樂更側重於快速,帶動觀眾的緊張心情,而後兩段則增加了趣味性,且更富有節奏感,讓觀眾隨羅拉的腳步期待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帶動觀眾去體會情節。
這是一部運用了復雜蒙太奇和精彩的鏡頭語言的經典作品。在短短的二十分鍾內,羅拉不知道瞎好奔跑了多少次。如果一切重新來過,我們是否有如她一般重新奔跑的勇氣;如果我們就此跌倒。我們是否還有站起來繼續奮斗的堅持?羅拉快跑,最終拯救了愛人,我們也要努力奔跑啊!
隨筆
F. 羅拉快跑影評
這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電影,以一種模擬游戲的方式,讓羅拉經歷了三次的20分鍾。在這三次漸進的過程中,羅拉不停地奔跑著,為了給曼尼送去救命的10萬馬克,在三次奔跑的過程中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因而也有了不同的結局。第一次,她最後走投無路成了曼尼搶超市時的幫凶,最後被擊斃在街頭;第二次,她主動成為了暴力的實施者,搶劫了她父親的公司成功拿到了十萬馬克,但在即將把錢送給馬克的時候,馬克被車撞死;而第三次,羅拉放棄了暴力行為,而是走進了賭場,利用了自己叫喊的特殊能力,賺到了錢,而曼尼,遇見了拿了他錢的乞丐,卻並沒有對其施加暴力,而是在思考一番過後以手中的槍作為交換,拿回了自己的十萬馬克,他們倆終於獲得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影片的設置很有意思,一個懦弱的男人和一個果敢的女人走到了一起,而這個男人恰好迫切地需要這個女人的幫助。在第一次里,羅拉被動地成為了暴力行為的幫凶,喪失了其作為女性的基本特徵,因為沒有了存在的必蠢老要而被擊斃,第二次,羅拉又似乎主動承擔了男人的暴力行為,使曼尼的存在成了擺設,因而曼尼死去,而在第三次,羅禪碰拉還原到自己的女性本質,曼尼也以一種相對女性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判斷選擇,於是皆大歡喜。
在羅拉最後一次的奔跑里,無論是羅拉還是曼尼,都放棄了暴力的方式而選擇了一種女性化的思維,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這種思維也正是導演湯姆•提克威所倡導的,這也賀檔談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性別文化的問題。在導演看來,暴力是不能成為解決問題的方式的,只有和諧共存,非暴力,以柔克剛,才能從根本上化解矛盾沖突,解決長遠問題。
註:該影評來自 知乎
作者:FayeFayeFaye
G. 電影《羅拉快跑》影評,3000字
《羅拉快跑》――命運前再次感受人類的渺小
曼尼為老大完成一項毒品交易後,帶著裝有10萬馬克的錢袋准備女友羅拉的接應,然而羅拉卻被人搶了錢包,耽誤了見面時間。曼尼只好搭乘地鐵回去,車廂里只有一個乞丐。這時車廂里突然出現了兩名警察,曼尼本能地下車就走,慌亂間把錢袋忘在車廂里宏圓襪,很明顯,錢袋被乞丐拿走。而此時曼尼離與老大見面交錢的時間中午12點只剩下20分鍾,於是曼尼打電話蔽激向羅拉求救,羅拉必須在20分鍾內搞到10萬馬克,不然曼尼就會被老大殺死。如果羅拉在最後幾分鍾沒有趕到,曼尼就只有鋌而走險,搶劫電話亭對面的超市。
20分鍾搞到10萬馬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羅拉別無選擇!
羅拉選擇求助於是某銀行董事的父親,於是羅拉開始狂奔!
整個電影其實就發生在這生死攸關的20分鍾內,這20分鍾內發生了什麼事情,羅拉是否能找到父親,父親是否會幫她,她又是否能及時趕到曼尼處?如果電影僅僅給觀眾這樣一些懸念,並最終一一給出答案,也不失為一部情節緊張的懸疑片,但導演用意顯然不在於此。影片高妙之處在於,導演打破了傳統敘事結構、敘事角度以及時空限制,對同一事件講述了三種不同的故事情節,這種講述故事的做法顯然是大膽的,導演以觀眾的視角去導演整個電影,同一個故事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結局。
電影多處用了動畫、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換鏡頭,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
然而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最終影響了結局。
非常關鍵的一個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車是去銀行接羅拉父親的,在前兩種情況下,梅耶因撞車耽誤了行程,沒准時趕到銀行。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羅拉才得以見到父親。而在第三種情況下,梅耶沒有撞車結果接走羅拉父親,導致羅拉最終從賭場贏得10萬的概率事件,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梅耶車與那部車更嚴重的車禍,殃及父親。
遇見急救車也是一個關鍵事件,第一種情況,羅拉沒有想搭急救車,急救車在遇到玻璃時也停了車。而第二種情況下,由於羅拉的干擾,急救車就撞上了玻璃,並直接導致司機為趕時間超速行駛撞上了曼尼。
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鍾事件中,只有父親一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
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一則電視新聞:鄭州航院的一名大四學生騎車經過路邊一個建築工地時,突然被一個電線桿砸中頭部,當即生亡。這件事情讓我開始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當電線桿倒下時,正好有人經過,又正好砸中頭部,又正好砸中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何況又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個人被砸中之前經歷的事件一一回放,一定會知道究竟是哪些偶發事件導致了這個必然。也許是遇到一個老同學說話的時間直接增加了幾率,也許是為了早點回學校,抄近路正好趕上那個時間。也許,也許還有太多的也許,然而人已逝去,終無奈何。
電影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拉兩次都碰見了乞丐,卻都匆匆而過。而在第三種情況下,羅拉居然憑92.7個馬克贏了10萬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來了錢袋。於是羅拉拚命弄到的10萬馬克突然失去了意義,羅拉像個獃子一樣,不知所措。似乎是導演故意跟觀眾開了一個玩笑,卻發現其實人生本無常,命運本多舜,有人忽然一夜成名,有人忽然一夜暴富;有人第一次買彩票就會中頭獎,有人第一次坐飛機就遇上飛機失事。有時候你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候你越怕什麼就越來什麼,你不怕了卻也不來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種瓜得豆,種豆得瓜,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錯亂,讓世間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誰能達到?導演毫不留情的以此來隱諭人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渺小無能,讓人愈加腔局悵然無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慾、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最後的一個場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終還是因暴怒(殺手因為嫉妒殺了警察妻子)殺了殺手,這就中了殺手(自稱是代神懲罰人類)的安排,因為殺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殺了他自己,那麼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懲罰,殺手替撒旦完成懲罰人類七宗罪的任務終於完成!看到這點,讓人不寒而慄,影片有濃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終究要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懲罰。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命運。《七宗罪》的一個隱諭是講人的宿命,而《疾走羅拉》也是在講人面對命運的無能和渺小。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那麼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獻給一種宗教保管,當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時候,思考生命與世界,與宇宙的關系時突然發現有很多問題無法回答,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感,而所謂恐懼感就是一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心理反應。其實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一粒浮沉,在面對未知的力量時,會變得渺小不堪。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命運,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給神來保管就會在恐懼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來時就對萬物對宇宙有一種天然的恐懼,又找不到自己的庇護人,於是人類就自欺欺人地虛擬出一個萬能的神,接著製造出宗教,告訴自己有神與我們同在,那種恐懼感就會消失了。可悲的人類啊!
短短一個小時十幾分鍾的電影《疾走羅拉》像一部無情揭示人類宿命的詔書,讓人無限深思,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