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3d電影都是什麼原因能讓人身臨其境的如何做到的
去電影院看過3D電影的朋友都知道,戴上3D眼鏡就會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是什麼讓電影如此的生動起來的呢? 這是因為我們的兩隻眼睛可以判斷物體的距離,產生立體的感覺。在拍攝電影的時候用左右兩部攝像同拍攝,而在放映時所拍的兩部影片同步到大屏幕上面,當觀眾戴上3D眼鏡的時候,通過特定的光學原理,就可以產生立體的效果。
3D電影主要是由兩個不同的畫面,經過3D眼鏡再配合大腦指示將畫面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立體、逼真的畫面。3D電影雖然好看,可不能長時間的觀看,以免引起眼睛的不適。對於發育期的兒童和眼睛有疾病、高血壓、心臟病、有暈車的人群都不適合看這種類型的電影。
㈡ 3d電影怎麼拍出來的
1、3D電影用兩台攝像機模擬左右兩眼視線,分別拍攝兩條影片,然後將這兩條影片同時放映到銀幕上;放映時再採用必要的技術方法,使觀眾左眼只能看到左眼圖像,右眼也只能看到右眼圖像,如此就會使畫面更加立體。
2、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更多關於3d電影怎麼拍出來的,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118468161598318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㈢ 3d電影的製作流程
3d電影的製作流程如下:
1、設置:打開視頻轉換器,通過添加視頻按鈕,把要轉換3d效果的電影導入軟體,通過單擊主界面的3d圖標,可快速選擇3d格式,或者可以點擊上面的3d效果按鈕。進入3d效果設置窗口,在此窗口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每一種3d效果的不同,及對3d立體深度進行設置。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
㈣ 3D電影畫面是如何製作的
簡單來說,3D電影畫面製作大體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利用雙鏡頭攝影機進行拍攝,另一種是前期2D拍攝加上後期轉制。或者由兩種製作方式共同合作而成。
雙鏡頭攝影機拍攝就是拍攝前期採用雙攝像機、雙鏡頭的3D拍攝設備同步錄制,然後把兩個素材分別處理,最後是在3D電影院里用3D顯示技術,也就是紅藍顯示、偏光、主動快門式顯示等技術,把兩路視頻分別傳輸到人的左右眼睛裡,得到立體圖像,《復聯4》3D版就是以這種技術為主拍攝而成。
另一種則是通過2D電影拍攝完畢,再轉成3D電影。2012年4月4日《泰坦尼克號》以3D版形式再上映,全球票房3.44億美元,總票房變為21.87億美元。據悉,《泰坦尼克號》由2D影片變為3D版耗資巨大,300多名科技人員共耗費60周時間才製作完成,其成本高達1800萬美元,而耗資巨大的2D版本,總投資也不過二億美元。從目前電影市場來看,一部2D大片轉3D,需要藉助專業團隊加專業軟體,需要很強的專業技術,製作費用至少要200萬美元起。對於普通的製片方來說,要想做一部成功的3D電影,成本非常之高,投資風險也會加大,很多製片方對此都不敢涉足。
㈤ 3D電影是如何拍攝和製作出來的
3D立體電影的製作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廣泛採用的是偏光眼鏡法。
它以人眼戚衡觀察景物的方法,利用兩台並列安置的電影攝影機,分別代表人的左、右眼,同步拍攝出兩條略帶水平視差的電影畫面。放映時,將兩條電影影片分別裝入左、右電影放映機,並在放映鏡頭前分別裝置兩個偏振軸互成90度的偏振鏡。氏仔搏
兩台放映機需同步運轉,同時將畫面投放在金屬銀幕上,形成左像右像雙影。當觀眾戴上特製的偏光眼鏡時,由於左、右兩片偏光鏡的偏振軸互相垂直,並與放映鏡頭前的偏振軸相一致;
致使觀眾的左眼只能看到左像、右眼只能看到右像,通過雙眼匯聚功能將左、右像疊和在視網膜上,由大腦神經產生三維立體的視覺效果。展現出一幅幅連貫的立體畫面,使觀眾感到景物撲面而來、或進入銀幕深凹處,能產生強烈的「身臨其境」感。
(5)3d電影怎麼做的擴展閱讀:
3D電影觀看不宜人群
1、獨眼、雙眼矯正視力相差3行以上、斜視、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及高危人群、眼部手術恢復期的患者。有關專家提醒做過激光近視眼手術的患者在恢復期內不殲祥可經常觀看3d電影,在3個星期內最好不要看3d電影。
2、高血壓、心臟病、眩暈症、恐高症者,精神抑鬱或狂躁者。3D電影的畫面內容多為飛行、旋轉、快速切換、穿越起伏的運動場景,對於平時有恐高、暈車症狀的觀眾易產生精神緊張和心理不適,此外3D電影音樂和畫面比較刺激,看後感覺會比較高興,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可能會發生血壓升高、頭暈、胸悶等不適。
3、高度近視眼患者、遠視眼患者、老年人、有閉角型青光眼家族史的人、以及「淺前房、窄房角」的觀眾都屬於青光眼的高危人群,不宜觀看3D電影。
眼睛長時間處在光芒較暗環境中,瞳孔擴大,就會使周邊虹膜堆積,房角變的更窄,影響房水循環,導致眼壓升高,誘發閉角型青光眼。另外電影畫面場景驚險刺激,可興奮人體自主神經系統,也可以使瞳孔散大,引起青光眼發作。
㈥ 求3d電影的工作原理
3D立體電影在拍攝和後期製作的時候都是採用兩部攝像機的角度用來滿足人雙眼觀看,就是說3D立體影片是由兩幅對應人左右眼睛的畫面組成,而實現立體觀看是有多種實現方法的,目前常見的有:
1.偏振方式:用兩部播放機或投影儀將左右眼畫面投射到一個具有金屬特性的屏幕,播放機鏡頭前加偏振鏡片,由於金屬不改變光線的偏振特徵,人戴上偏振眼鏡後每隻眼睛就只能看到應該看到的對應的那一幅畫面,這種方式多用於大小影院影廳,家庭也可以組建,成本最低也要2萬以上,眼鏡也根據播放鏡頭前的偏振鏡片分為線性偏光和圓性偏光眼鏡。
2.主動時分方式:也叫快門式,多用於PC,將左右圖像以快門幻燈式的進行左右輪換顯示,眼鏡是快門式眼鏡,通過同步,當左畫面出現時,眼鏡將右眼進行黑色遮擋,反之亦然,由於速度很快(一般刷新要120HZ以上),實現了左右眼看到不同畫面在大腦自然會產生立體感,這種方式最典型要數NVIDIA(英偉達)的3D立體幻鏡,投入大約在幾千元。
3.濾色方式:常說的紅藍眼鏡就是典型的這種方式,紅藍原理是將左畫面的RGB三原色中的G(綠)B(藍)通道刪除,只保留紅G,右畫面相反,(其他的眼鏡只是更換這個RGB組合而對應紅綠等眼鏡),由於眼鏡的鏡片是紅藍濾色片,這樣左眼只能看到紅色,右眼只能看到青色(藍綠)從而實現左右眼睛給大腦了兩幅畫面產生立體感,這種方式的優點是不用特殊的硬體設備投入,只需要買一副很便宜的濾色眼鏡即可實現,由於這種方式會偏色,畫面變得灰暗,基本被影院淘汰,但自己玩玩還是很不錯的。
......
以上的這些知識其實在一些較專業的網站和論壇都有,例如立體中國,論壇里除了可以找到很多片源、軟體,還有很多資深玩家的一些教程,相信對你一定有幫助。
㈦ 3d電影原理是什麼
立體電影是利用人雙眼的視角差和會聚功能製作的可產生立體效果的電影。這種電影放映時兩幅畫面重疊在銀幕上。
通過觀眾的特製眼鏡或幕前輻射狀半錐形透鏡光柵,使觀眾左眼看到從左視角拍攝的畫面,右眼看到從右視角拍攝的畫面,通過雙眼的會聚功能,合成為立體視覺影像。
互補色、開關、柱鏡、狹縫光柵等都是在保證左眼看左圖,右眼看右圖這一基本原理上的幾種屏幕觀看立體的不同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屏幕上看立體的方式會更多。
現在3D電影的成像技術有很多,比如不閃式3D技術、時分法技術、光柵式技術等等,它們都各有優缺點,不過它們最終的實現依靠的原理還是一樣的。
不閃式3D技術利用的是偏光式3D成像;而時分法技術是通過提高屏幕刷新率把圖像按幀一分為二,形成左右眼連續交錯顯示的兩組畫面,然後通過特殊的3D眼鏡使得這兩組畫面分別進入左右雙眼,最終在大腦中合成3D立體圖像。
而光柵式技術是通過光柵屏障來控制光線行進方向,讓左右兩眼接收到不同的影像,從而產生視覺差,最終形成立體顯示效果。
㈧ 3D電影的畫面和真的一樣,是如何做到的
3D電影界面製作大致分成二種方法,一種是立即利用雙鏡頭攝像機開展拍攝,另一種是早期2D拍攝再加上中後期改制。或是由二種製作方法一同協作而成。
由於假如你沒有3D眼鏡得話,看以往的情況下界面是重合的,因此會模模糊糊,要想見到立體式的危害,那樣非常簡單的辦法便是區別左右眼,讓右眼見到左側圖像,左眼見到右側圖像,進而造成立體式的屏幕實際效果。這也是如今3D電影關鍵的特性。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有所幫助。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下方留言區一起討論。
㈨ 3D電影是怎麼拍攝的
3D電影在拍攝的時候,就是用兩架攝影機模仿了人的眼睛。行內有『昆蟲眼』、『人眼』、『巨人眼』之說,如果要拍很近的景,兩個攝影機要像蒼蠅的眼睛一樣離得那麼近。一般的話兩個攝像機之間的距離跟人眼差不多。如果要拍遠景,兩個攝像機就要分得像巨人的眼睛那麼開。
根據拍攝距離的遠近,有一個公式來算出兩個攝像機之間的距離應該擺放得多遠。但是光靠公式也不行,主要還是要靠經驗。有時候兩個攝像機可能會垂直著或是斜著放,然後再用一面鏡子,才可以完成拍攝。
(9)3d電影怎麼做的擴展閱讀:
3D技術的應用:
3D技術的應用普及,有面向影視動畫、動漫、游戲等視覺表現類的文化藝術類產品的開發和製作,有面向汽車、飛機、家電、傢具等實物物質產品的設計和生產,也有面向人與環境交互的虛擬現實的模擬和摸擬等。具體講包括:3D軟體行業、3D硬體行業、數字娛樂行業、 製造業、 建築業、 虛擬現實、地理信息GIS、3D互聯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