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芙蓉鎮)的 觀後感 150字~200字 謝謝
這是我喜歡的電影,我喜歡它,勝過《活著》和《藍風箏》。
我深以為,在任何情況下,人都不應該放棄某些價值,例如對智慧的渴望,對良知的守護,和最重要的,對趣味的追求;而且,良知和樂趣,也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
「倒霉蛋」式的敘事,以及由此反映的生活態度,自我屏蔽(或者說放棄)了那些原本可能屬於自己的樂趣和美好,它其實間接承認,個人完完全全處於被支配的境地。
年代固然是灰色的,環境固然是苦難的,但人的生活並不應該由此而變得逆來順受,即使不進行激烈的抗爭,也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有趣(更不用說這樣能減少親人朋友的擔心,甚至給他們帶來希冀和歡樂),這完全是生活態度的問題。
⑵ 電影芙蓉鎮簡介
影《芙蓉鎮》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6年,該片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多次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電影芙蓉鎮簡介,供大家參閱!
電影芙蓉鎮基本信息
影《芙蓉鎮》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制於1986年,根據古華所著同名小說改編,謝晉執導,劉曉慶、姜文主演。
該片是一部反映建國以來多次運動中小人物悲歡離合的電影。通過芙蓉鎮上的女攤販胡玉音、右派分子秦書田等人在“四清”到“「」”的一系列運動中的遭遇,對中國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後期近20年的歷史做了嚴肅的回顧和深刻的 反思 。芙蓉鎮上的風風雨雨正是中國當代社會歷程的縮影。
影片在1987年第7屆金雞獎上獲得最佳 故事 片,最佳女主角等5項大獎。
電影芙蓉鎮劇情簡介
60年代初,湘西芙蓉鎮上勤勞美麗的少婦胡玉音(劉曉慶飾),同丈夫黎桂桂擺了個米豆腐攤子。雖是小本經營,但和氣生財,生意興隆。由此與國營飲食店經理李國香結了仇。
胡玉音夫婦以勞動所得蓋起一幢新瓦房,更是引人注目;“四清”運動開始後,李國香任工作組長。胡玉音家被劃成新富農,新屋也被查封。曾幫助過他們的糧站主任谷燕山、黨支部書記黎滿庚均受牽連而遭審查,懶漢王秋赦則成了運動的依靠對象。
桂桂被逼自殺後,胡玉音成了富農寡婆,到處受欺凌;“「」”開始後,王秋赦當上了支部書記,李國香被趕下台。胡玉音每天和右派分子秦書田(姜文飾)一起掃大街,秦書田給她以真誠的關懷和幫助,兩人逐漸產生感情,並不顧一切地相愛了。
此時李國香的問題忽然得到解決,她身兼數職,威風顯赫。
胡玉音懷孕後,秦書田請求王秋赦批准他們登記結婚,不料因此大禍臨頭,秦書田被判十年徒刑,胡玉音被判三年徒刑,因懷孕在身,監外執行。
她忍受屈辱,掙扎求生。分娩時無人照顧,多虧谷燕山攔住一輛軍車,將她送進解放軍醫院,才救了母子性命。
動亂的年代終於結束。秦書田和胡玉音得到徹底平反,他們開辦了胡記米豆腐店,直起腰桿開始了新生活。李國香又高升了,王秋赦則瘋瘋癲癲地敲著破鑼,嘶啞無力地喊著:“運動了!……”
電影芙蓉鎮影片評價
《芙蓉鎮》將道德批判與歷史批判融為一體,以人物命運的變遷傳達出深廣的社會內涵,揭示了極左路線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富於人道主義精神。影片繼承和發揚了我國現實主義電影的優良傳統,取得了雅俗共賞的社會效果。(第10屆百花獎評委會評 )
總的來說,《芙蓉鎮》仍然是一部謝晉式的“哀而不怒”的電影,但在當年那個特定的年代卻引發了人們對“四清”、“反右”、“「」”等歷史問題清算的熱情。(《中國新聞周刊》評)
《芙蓉鎮》作為一部地地道道的當代中國電影,就如同一道原汁原味的經典中式大菜,對於已經吃慣品種繁多的雜食和西式快餐的人們,無疑是對於被破壞了的味覺的一次拯救。(金鷹網評)
《芙蓉鎮》是一部內容與形式俱佳的經典之作,是與《活著》一樣細膩又激烈地描寫如何在變遷的環境中保持美麗與優雅的好電影。純粹的人性貫穿全片,放射著耀目的光芒,令人難忘。謝晉在片中把樂觀與絕望,欣喜與悲傷,平靜與混亂,真實與虛假編成絕妙的織體,平衡,精緻,干凈,暗地裡又涌著股濃烈的激情,氣韻非凡,渾然天成。該片仍然是一部謝晉式“哀而不怒”的電影,在這部片子中,人性,在運動的歷史長河中淬煉,被放大,被捆綁,被考驗,純的愈發純凈,濁的愈發混濁。(《東方早報》評 )
《芙蓉鎮》是一部歌頌人性和人道主義,歌頌生命搏鬥的影片。影片運用多種符號,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復雜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人物從壓抑到抗爭的人生歷程。(人民網評 )
電影芙蓉鎮簡介相關 文章 :
1. 芙蓉鎮觀後感
⑶ 如何評價《芙蓉鎮》這部電影
《芙蓉鎮》是一部歌頌人性和人道主義,歌頌生命搏鬥的影片。影片運用多種符號,塑造了具有典型性格、復雜而豐滿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人物從壓抑到抗爭的人生歷程。影片以「文化大革命」為舞台展開了各種靈魂的拼掙與搏殺,深刻揭示了各種人物面對顛倒的世界內心深處慾望與情感的涌動。這里有胡玉音和黎滿庚之間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真誠戀情;有黎滿庚危急之時抽身自保的無奈背叛;有李玉香、王秋赦之流的顛倒沉浮、無恥卑劣,也有胡玉音與秦書田在嚴霜酷寒中結出的愛情花朵;有秦書田表面玩世不恭、油嘴滑舌,內心卻痛苦難言;也有谷燕山對胡玉音的暗戀與他性格上的光明與陰暗面……每個人物都不是一個簡單、獨立的個體,他們血肉豐滿、深刻復雜並在各個層面與其他的人發生摩擦撞碰,由之產生了一連串真實的故事。謝晉在片中把樂觀與絕望,欣喜與悲傷,平靜與混亂,真實與虛假編成絕妙的織體,平衡,精緻,干凈,暗地裡又涌著股濃烈的激情,氣韻非凡,渾然天成。
⑷ 500字讀後感《芙蓉鎮》
讀《芙蓉鎮》有感
古華的一部《芙蓉鎮》,便是十年浩劫前後的聚焦鏡。
我並不了解這個時代,但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去窺看一下父輩經歷過的動盪時刻。那是上一代中國人如何也抹不掉、刮不去的烙印,數不清的人都在這個時代中承受著苦難,或是在一切歸於平靜後暗自神傷。
如作者在全文開頭的自序:「唱一曲嚴峻的鄉村牧歌。」是的,歲月如歌,但那個回盪著精神沖擊的歲月該是一首如何的曲子呢?作者將各段迥然不同的旋律編在這幾個人身上:
堅強敏慧但紅顏命薄的「芙蓉姐」胡玉音,相信勞動致富、木訥寡言的屠戶黎桂桂,因為自身難保而背叛自己、背叛胡玉音的大隊書記黎滿庚,對現實無可奈何、只有「醉眼看世情」的北方大兵谷燕山,裝瘋賣傻卻從未懷疑真理必勝的「秦癲子」秦書田,心狠手辣甚至有點心理變態的「運動闖將」李國香,好吃懶做、甘心當流氓無產者的「運動根子」王秋赦。
這些名字都被作者賦予了極為濃厚的人格影響力,讓人不禁聯想到他們的真實存在,可謂塑造得有血有肉。這些身份各異的角色,在芙蓉鎮這個曾經秀麗的鄉村裡,奏出了一曲富有味道卻充滿血淚的嚴峻樂章。
同時,《芙蓉鎮》的鄉村風情畫也是值得稱道之處。閱歷豐富的作者把自己生活中所諳熟的南方鄉村,濃縮進這部描寫文革的小說里,把風雲色變的政治寄寓於風俗民情圖畫,借命運多桀的人物演繹出鄉鎮生活的變遷,力求刻畫出南國鄉村的生活色彩和生活情調。
《芙蓉鎮》的結構自有其特別之處。作者將全文分成四章,其中每章七個小節:1963年的「山鎮風俗畫」,交代了時代背景與人物性格;1964年的「山鎮人啊」,文革即將展開,芙蓉鎮一派山雨欲來之勢;1969年的「街巷深處」,描寫了文革之中芙蓉鎮的改頭換臉;1979年的「今春民情」,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雨過天晴,好人終有好報。結構編排犬牙交錯,經緯編織,但亦渾然一體,有條不紊。
不堪回首的十年浩劫,是中國史上又一次對文化、對知識盲目的踐踏,多少作家學者,多少正人義士,受到精神及至肉體上的迫害。值得慶幸的是,還有一部《芙蓉鎮》,具備了歷史的批判力和文學的影響力,將這個動盪的年代娓娓道來,留給對新一代中國人的警鍾和鞭策。
本文章轉載自:http://www.yuwen08.cn/yue/2009/0222/article_5446.html
⑸ 《芙蓉鎮》觀後感,結局好看嗎
芙蓉鎮》這片兒借來了大半年,一直躺在角落裡。那時看《讓子彈飛》對姜文的爺們味很是著迷,所以想看《芙蓉鎮》這部老片,之後又總沒沖動看。我對於人生的苦難史大致能避則避,戰爭,清洗,人在大環境下變成了不知何日死悲哀的螻蟻,好好的人生受盡了摧殘,讓神經不夠粗壯的我產生了一種不適感。但並非所有這種題材都被我拒之門外,影片要表現什麼旨意,用怎麼樣的拍攝手錶現它,這其中的微妙屬於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有時很難說清在別人眼中差不多同一類型的片子,為何我一部愛之,一部避之。另外,因為是國內片,首先就不以為然。可怨不得我,國產片的做作,庸俗,虛妄,形式大於內容,或是永遠的民族主義鄉土情結和小人物總是悲慘沉重的一生。太不合口味了我不愛看。當然千里挑一還能挑出幾部不錯的。但,經典的,有嗎?
可是,上個周末把這部86年拍的《芙蓉鎮》看完之後,我必須在這里嘮叨幾句,迄今為止,終於看到一部top1的國產經典片。25年之後看來心中滿懷崇敬,是一部百年之後也不會遜色的影片,所謂經典,就是它的普世價值和藝術光輝要穿的透時光的隧道,溫暖到後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