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價電影《我的姐姐》
總地來說,故事的取材很真實(那又怎樣,這么多年各種家庭倫理肥皂劇翻來覆去拍,題材也僅僅是貴在真實、早就不新穎了),但是故事的發展卻極其生硬。演員彷彿是導演的提線木偶,更別提6歲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現,彷彿就是導演搶了這么一個小孩的身體在念台詞。
女主面對著本就親情斷裂(從小打罵的爸、背著自己改高考志願、大學之後就沒花過一分錢)的原生家庭、一年沒見過幾面根本沒有感情基礎甚至說陌生的6歲弟弟,很多行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獨生子女,我們差點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醫學生,我們差點就買賬了。
女主就算18歲高考畢業,護理專業讀了4年或5年,考證參加工作,按照在電影里的表現怎麼也得有一兩年的工作閱歷了,這時候至少也25歲了。這還是假定女主是本科護理。如果是專科,還要先專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歲吧。
你說你是性格原因不願意說話也就算了,電影前半段小孩再怎麼搗,女主要麼是躲躲躲,要麼就說的話幾乎沒幾個字是在點上的。正常人面對一個這樣沒有教養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該,「你爸媽已經死了,肉包子?自己買去。敢鎖門?反手把你關門外面,你鬧去?」
熊孩子敢來搗電腦鍵盤?這個動作至少重復了六七次,一開始是用手搗,女主就換位置,換姿勢,然後是爬到沙發上用腳搗,左腳搗完右腳搗……我都看不下去了,這種情況不巴掌甩臉就算好的了。對這個情景中的姐姐來說,小孩不能碰別人東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後他還使勁煩你。你指望著平白無故就把6歲小孩感化了?得虧這是在電影里。
看到有別的答主說,女主缺愛,是弟弟給了她愛。敢問弟弟給了她什麼愛?6歲,幼兒園都沒畢業,跟姐姐一起過了這么久還是沒學會穿鞋子系鞋帶,還是依然那麼鬧騰,你說他懂燒水泡姜?
6歲的小孩會說「我就想你陪我?」說「我想去那個叔叔家玩玩具」還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幾聲姐姐,就心軟了?跟弟弟的互動戲,還有跟父母的懷念戲,壓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礎,硬是發展起來了。
男朋友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唯一的貢獻是讓觀眾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頂多也就是想著趕緊結婚,給生個兒子罷了。剛跟家長見第一面就說起兩米二的大床和嬰兒房了,這也有點太司馬昭之心了。
且不說舅舅是怎麼精準定位到女主是從哪個單元門走出來的,舅舅指示小孩跑過去叫媽媽,是個什麼動機?6歲小孩懂不懂什麼叫男朋友什麼叫談戀愛?這一段除了讓觀眾看到小孩的令人討厭、舅舅的無厘頭和女主回家之後又雙叒叕沒有爆發的悶炮,對整部影片幾乎沒有任何幫助。
結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謂的「開放式結尾」——自己好生備考考研,孩子都給別人家養了幾個月了,結果你考上了,機票買好了臨走前一天了,才來簽協議,然後你又不捨得了?又把孩子從別人家帶走去踢球?
這如果也能說成是「去養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別」——導演好不容易煽情,給了那麼久的慢鏡頭看子楓妹妹如何把眼淚憋出來,手顫顫巍巍了那麼久愣是沒簽下字,然後一聲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捨不得,出去瘋跑一圈又給孩子送回來了,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還說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說什麼不影響追夢,真是搞笑,6歲的小孩,完全撫養成人還需要多久?12年,前面說過女主已經至少25歲左右了,25+12=37,女主怎麼自己帶?更何況現在還是6歲,就算賣了房子有點錢,就一定能比養父母給他更好的生活嗎?將來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會有「你當初為什麼要帶走我?你能給我什麼?你能當我爸媽嗎?你算老幾憑什麼管我?」這樣的問題出現。這壓根就是異想天開。
『貳』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是如何看哭網友的
我的姐姐這部劇其實講述的是人性,女主角是充滿著悲情色彩的女主角,從小不被父母喜歡,只是因為性別而已,因為是女生,所以說沒有得到父母的寵愛,從剛開始的被父親要求假裝是殘疾,再到後來身為父母有了二胎之後對他的不管不顧。都一步一步體現了他的存在,僅僅是家庭中的一個托於弟弟在父母的萬千寵愛中長大,他則是在父母的嫌棄中長大,這樣從小建立起的觀念,只能讓他一生都充滿著陰影。
而姐姐同樣也因為介意再選擇,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扎了一根針,最終他們兩個人牽手跑了出去,故事就到這里做了一個結尾,但是回歸到現實本質,卻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可能是積極的放棄,也可能是解決的妥協。更可能是自己最後依然回歸到養父母的家中,其實這都是殘忍的,因為父母遺留的問題,讓無可奈何的姐弟倆要背夫妻生活的重擔。
『叄』 《我的姐姐》將在韓國上映,你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劇情
序言:由張子楓進行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在2021年已經上映之後,便獲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因為影片中所折射出來的捆綁式中國社會的普遍現象,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據官方消息稱,《我的姐姐》電影將在韓國上映,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我的姐姐,這部影片吧!
《我的姐姐》在中國大陸上映之後就獲得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並且這部影片在4月22日也在北美和澳大利亞上映,近期將會在韓國進行上映。希望《我的姐姐》這部影片也可以受到韓國觀眾的喜愛。
『肆』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中,安然為什麼要跟男友分手
在這部電影里,姐姐安然跟男朋友分手是因為家庭原因,但其實我覺得也有一部分是性格的原因。
他們兩個人是相愛的,但是太多的因素阻礙著他們在一起,家庭的不同導致想法也會不同,因為原生家庭的原因安然從小就是倔性子暴脾氣,她對於自己的目標非常的堅持,並且想說什麼都會說出來,而她的男朋友跟他考慮的東西並不一樣,他覺得能不惹事就不惹事,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本職就可以了,他很難理解安然的想法和做法,並且從小受到父母的寵愛,對於父母的勸說他不敢不聽從,他們兩個的性格就不在同一個維度上,所以有了那句“他想吃麻辣燙,而她想去大海里浪”。
『伍』 電影我的姐姐中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
在電影我的姐姐裡面,主要的人物關系就是失去了父母的姐姐安然在自己規劃好的人生裡面,因為突然多出了一個弟弟需要她撫養而打亂了她原有的計劃,弟弟子恆因此跟著安然,安然一開始是很不喜歡這個弟弟的而且她也不知道該怎麼安置他,後來在逐漸相處過程中,安然對這個弟弟開始有了關心,也想要對弟弟好,但由於面臨著人生規劃的姐姐,在送出了弟弟子恆之後,最終戰勝了心裡的糾結,重新找回了弟弟……
總結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只要看了的人都會覺得安然與子恆真的是太讓人感動了,讓我們看到了關於一個家庭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們懂得了對待家人一定要有多一點關心少一點偏心,要一視同仁……
『陸』 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前天去觀看了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我的姐姐》。
對於這部電影,我從春節開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復看了許多遍預告,我的淚下來了。無疑,電影一定更感動。
剛開始,安然(電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為被車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開的四五年時間里,生了弟弟安子恆(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但她認為撫養了弟弟,她這一生就完了。
姑媽說:「長姐如母!」長姐如母,多麼地輕抄淡寫啊。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多少個姐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姐姐們不得不去撫養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放假回家幾天,我們去飯店吃飯。服務頁是一個年輕的姐姐,媽媽問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齡讓我出乎意料——21歲。
姐姐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出來工作。她還有兩個弟弟,這樣家庭的思想非常傳統,還是那四個字——長姐如母。
21歲,本應是上大學的年紀,卻因為一句「長姐如母」,這一生就這么完了!
像這樣的家庭,中國還有許多。做為一個女孩兒,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長姐都能成為母親的角色。
這部電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個長姐,請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剛剛看完《我的姐姐》,想來抒發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這部電影真的是無時無刻戳中我的淚點,姐姐的無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對姐姐的「惡意」。
首先,這部電影共有三對姐弟,張子楓飾演的安然姐弟一對,安然父親一對,安然母親也是一對。其實說實話,我到最後還是不曉得為什麼他們的父母為了生個兒子,讓女兒成為一個「殘疾人」,難道兒子真的這么好嗎,我一度以為後面會有個什麼反轉,解釋再生一個相差十幾歲的兒子的原因,但到了後來都沒有,也許,也解釋了,就在那個十三號床孕婦的那裡。
而對於姑媽這個姐姐,剛開始真的一度以為這個人是個爛好人,結果到了後面,我發現,原來姑媽也有自己的夢想,就在即將碰到的時候,卻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親強行喚回來照顧自己的侄女。當看到姑媽對著那組俄羅斯套娃講俄語時,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丟了的「背後深意」。
最後一對安然母親這一對姐弟,其實沒有講太多,但看到舅舅每個月都會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時,安然對他說「有時候我真以為你才是爸爸,不對,是想」的時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對安然的「教育」時,我好像知道了也許舅舅也是適合成為一個好父親的,若當初沒有年少輕狂的話。
再然後,我好想說說我對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實,我覺得他們的分開一切都早有準備。從他對陳醫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見家長,他們家對婚後生活的規劃,我個人認為大部分女生都會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筆不是很好,不能表達清楚我的想法。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恆,因為血緣關系,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裡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裡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恆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恆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後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系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恆聯系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麼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後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