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3000字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㈡ 跪求1000字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快快快!!!!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紀念日。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說,隨著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鑒。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著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著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說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斗,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衛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著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古人雲: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裡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裡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布滿荊棘,也該微笑著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㈢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播放的電影《辛亥革命》讓人回味無窮。
——在立體聲環繞的影城裡,銀幕上放映的《辛亥革命》將我們又帶回到了中國一個世紀前。
武昌首義的槍聲拉開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隨著各省份的獨立,在孫文的領導下革命最終取得成功。《辛亥革命》這部電影很好的描述了當年動盪的歷史。辛亥革命誕生在晚清政府日益腐朽、資產階級萌芽與日益加深帝國主義侵略共存的時代,電影把革命產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革命的意義做了生動細致的闡述。
——電影以秋瑾就義為起點,以廣州起義、孫文海外游說募捐、黃興國內領導武昌起義、晚清政府內憂外患、各省獨立解放、孫文就職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等為主線,戰爭、情感、事件一一俱全,讓人有夢回過去的感覺,又不乏感人至深之境。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為中國人民斗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辛亥革命給人們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發了人民的愛過熱情和民族覺醒,促使社會經濟、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積極的變化。
——影片中首義英烈們為推翻帝制浴血奮戰的畫面,秋瑾、黃興、林覺民、黃宗漢等先烈在革命的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面前,英勇不屈,一往無前的革命意志尤為激動人心,鼓舞人心,讓人熱血沸騰。
——看完《辛亥革命》,我們倍受鼓舞,我深知在我們的工作學習中,要不斷磨礪自己的心志堅定革命意志,懂得團隊配合、精誠團結的真諦,富有辛亥革命推陳出新的膽識,學會創新,努力前行,把團隊工作做得更精、更細、更好。
——是辛亥革命,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她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首過去,放眼未來,我們沒有理由不去銘記那些革命先驅。我堅信,它的精神和歷史使命將無止境的延續下去,革命英烈堅定的革命意志,將永遠鼓舞我們奮然前行。
如夠不夠 你有的沒的再加一點 望採納
㈣ 觀看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電影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麼的不平凡。因為就在這一天,武昌城城頭的一聲槍響,不僅預示著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然後,經過各地義士如雨後春筍般激烈的起義之後,光復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光復完畢後,一個嶄新的中華民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武昌首義前後,影片中無數革命志士為中華民族的新生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們那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熠熠生輝,萬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辛亥武昌首義精神,所謂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為「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協作精神」而武昌起義的成功,與湖北革命黨人一呼百應、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贊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里除了成龍在船艙與刺客對打的戲份,還有大量戰爭場面,以此來展現革命先行者們的大無畏奉獻犧牲精神。影片中有五場慘烈的戰爭戲,包括野戰、水戰、巷戰等。
據悉,為了還原戰爭的慘烈,增加真實感,導演張黎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來拍攝這場戲,攝影師出身的他還採用了特殊的攝影技術,來拍攝演員們不間斷地移動和槍彈橫飛的驚險畫面。
該片有一場拍攝於遼寧阜新的露天煤礦曠野激戰戲尤為艱苦,拍攝地表面看風光迤邐,但實際上很危險,還有多處自燃現象,因而至今仍未對外開放。
革命軍的「戰壕」就設在一個深達200米的坑底,驅車盤旋下行需要十幾分鍾才可抵達。煤礦巨大的礦坑是天然的屏障,可以防止電影拍攝過程中的鏡頭穿幫,甚至可以避免外界的打擾,很適合拍攝大場面的戰爭戲。
㈤ 關於《辛亥革命》的觀後感(100字就夠了) 急啊!!!
這部電影很好地描述了革命時的前因後果和革命的精神,而且將革命的過程詳細的描述了,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孫中山回國就任總統到袁世凱逼清王朝退位竊取革命成果 電影還原了歷史真相,其中的革命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㈥ 辛亥革命電影的觀後感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時,這部影片《辛亥革命》最終以影象史記替觀眾們整理清楚了有關辛亥革命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即1911年到1912年日歷辛亥年裡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先與清王朝、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抗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英烈之一的林覺民在電影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他留下來的那篇知名的《與妻書》100以來一直被廣泛傳頌。
殊不知內容的確令人禁不住熱淚盈眶,與妻「吾摯愛汝」而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分歧繁雜的情感。
對妻子的深情、對處在內憂外患中的偉大祖國的義務忍受著憂傷,忍受著無盡的捨不得,與妻子再也不見,犧牲於為世人謀永福的改革工作。
其感情之傑出,其改革品性之崇高,捨生忘死!如此優美的散文家信,風韻深厚,含義富澤 ,怎能讓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常說,參與黃花崗起義的全部是博學多才的我國英雄少年;影片至最終也落在林覺民妻子陳意映和小孩的身上。
祖輩們為國犧牲只求換得下一代人可以過上美好生活,這也是影片著作里少有的能將大時代環境、重大事件歸一為家庭、小喜悲的一部,也是用意用近百年前的這宗重大事件影響現代人的一種努力。
㈦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戰場上,血流成河,硝煙彌漫,無數人穿梭在槍林彈雨中,他們無怨,亦無悔,他們只希望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人民的清醒,換來國家的富強!
就像宋慶齡所說的那樣,中國是一隻沉睡的獅子,可它已經沉睡太久了,現在是該醒過來了,是該重頭收拾舊山河了!那種不齒於列邦,被輕於異族,任人宰割的時代終於要結束了!於是,辛亥革命便拉開了序幕。
戰爭的硝煙已然四處蔓延開來,無數的人倒在血泊中,他們倒下了,但在他們身後,又站起來了無數人,又有無數人前仆後繼。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新婚燕爾,有的即為人父,但面對肩上的責任,他們毅然拋家棄子,勇於挑起!
國內,革命黨人冒死進軍,而在國外的華僑也並未停止斗爭,他們也同樣愛著自己的國家,也都有著一顆愛國之心,因此他們也在進行著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在推翻清朝的斗爭中,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了十次武裝起義。
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海外華僑的大量經濟支援,實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對於海外華僑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爭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孫中山先生也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對海外華僑的無限感激之情:華僑是革命之母。
㈧ 《辛亥革命 》電影觀後感200字 急用希望大神速度給
今天,我看了《辛亥革命》,聽爸爸講:「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大的變化。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變了中國,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
今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也是新中國成立 90 周年。從辛亥革命到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前後不到十年時間,中間還發生了五四運動。毛澤東說過: 「研究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還應該把黨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歷史的發展。」這里講三個問題: 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主要講這段歷史是怎樣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直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時代的偉大人物: 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是辛亥革命; 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對辛亥革命是一個很高的評價,解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定位問題。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人們對於辛亥革命的認識是不夠的,往往講它的消極和失敗的方面比較多,講它的歷史意義和對中國歷史推動作用比較少。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有時代的原因。曾經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林伯渠於 1941 年在延安 《解放日報》上寫了一篇文章,其中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這並不足怪,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易的一件事。 電影放完了,原來我們現在的美好的生活,都是以前許多人用生命換來的。
㈨ 辛亥革命觀後感1000字
1911年10.10武昌起義也成雙十起義
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首先,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一擊。它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歷史的前進。辛亥革命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在以後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無論誰想復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對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辛亥革命以後,帝國主義不得不一再更換他們的在華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夠控制全局的統治工具,再也無力在中國建立比較穩定的統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民國建立以後,國內實業集團紛紛成立,開工廠、設銀行成為風氣。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著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第四,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各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這一時期,亞洲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資產階級革命或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很難說有完全徹底的。所謂徹底,只能說是基本徹底。自沉階級革命成功的結果足以資本主義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剝削制度代替舊的剝削制度,而剝削制度的更替,並不需要新舊完全徹底決裂,他們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協、融合、並存。許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貴族頭銜,此即革命不徹底的明顯例子。
辛亥革命作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其成就遠遜於西歐、北美的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徹底鏟除封建帝制這一點上,遠勝於包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趕跑了清朝皇帝,還是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從民元到民六,其間雖經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勛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更沒有像法蘭西那樣出現兩次帝國、三次共和國的波折。所以說,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1912年中國歷史進入北洋政府統治階級
1915年5.9中國21田條約
1919年5.4愛國運動
五四運動是以學生為先鋒,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民主運動,具有偉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正確認識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論五四運動
第一,五四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表現了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英勇斗爭精神和不屈不撓的斗爭意志。以此為後盾,中國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採取了強硬態度和正義立場,拒絕和約簽字,開創了近現代中國外交史敢於抗爭的先例,同時則使皖系軍閥政府聲名狼藉,迅速由盛趨衰。
第二,五四運動又是一場偉大的文化運動和思相思想解放運動,它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以傳播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新時期,同時開創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階段。五四以後,西方文化的各個方面,都在中國得到了傳播和移植,為現代中國培育了一代英才。運動中表現出的強烈不衰的愛國精神,貫穿始終的民主與科學理性精神,勇於進取的奮斗精神,為尋求中國出路而百折不回的執著追求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巨大推動力量。
第三,在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積極投身到工人中間,宣傳馬列主義,組織工人群眾,從而促進了馬列主義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這場運動也對孫中山產生巨大影響,使他改變不重視、不發動群眾的觀念,促成了他對中華革命黨的改組。
第四,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雖然中國共產黨當時尚未誕生,但是已經有了一批贊成俄國革命的先進知識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當了運動的組織者或指導者。運動期間,中國產業工人隊伍已有了發展和壯大,且在運動後期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內容和方向也在朝著反帝反封建的目標發展。這都表明舊民主主義革命正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
1921年7.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2年7月,中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926年國民黨革命軍從廣東出事北伐
1927年8.1南昌起義
1927年9月毛澤東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36年長征結束
1931年9.18事變
1937年7.7 蘆溝橋事變
1937年12.13南京他屠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
1945年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意義:
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正義性的反侵略戰爭:這是中國民族革命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兩重性質的進步的和正義的戰爭,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②全民族抗戰: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體現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民族的凝聚力。從敵後戰場到正面戰場,從國統區到論陷區。從國內社會各階層到國外華僑,從漢族到少數民族都充分體現了全民抗戰的特點。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倡導和建立,到全面抗戰路線的制定;從敵後根據地的建立和抗日游擊戰爭的開展,到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抗戰前途;從堅持斗爭求團結鞏固統一戰線,到抓住國際國內有利時機及時反攻勝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戰勝利中的關鍵作用。④兩大戰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堅持到抗戰勝利,成為中國抗日戰爭的突出特點。⑤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和作戰的相互協調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蘇美對日作戰是中國抗戰決勝的有力配合。
除了解放軍在戰場上英勇作戰外,還有許多重要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為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a.戰爭初期,毛澤東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論斷,極大地增強了我國人民戰勝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勇氣。
b.在政治上,中國共產黨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領導國統區人民掀起人民民主運動,形成反蔣的第二戰線,與民主黨派並肩作戰。民主黨派與蔣介石集團決裂。
c.在軍事上,制定了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初期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方法;第二、第三年又及時提出戰略反攻和戰略決戰的偉大決策,將革命進行到底。北平和談失敗後,迅速渡江作戰,推翻國民黨的統治。
d.經濟上,在解放區開展土改運動,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
新中國成立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主要有:
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2、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
3、佔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1946年中國三年內戰
1949年4月,中國共產黨取得內戰勝利
1949年10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㈩ 我要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個強烈的感覺是代溝特別明顯。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務派與傳統派剛剛論戰,維新派又與洋務派論戰,才論戰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維新派論戰。社會思潮如此激進,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後馬上就淪為落伍者。曾國藩如此,康有為如此,嚴復、章太炎還是如此。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卻未能破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論」。
這便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復雜性。清朝只有經過逐步升級的變革來輪番沖擊,才能最後毀滅。鴉片戰爭以來,國家任人宰割,中國人當初極力求索的不會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直到出了個孫中山,人們才知道「扶清」與「滅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才把斗爭矛頭對准清朝,這才醞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且,人們這時要推翻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而是一個末代王朝,即一口氣要消滅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個歷史任務重不重?這場革命該不該復雜呢?
公元1857年,在許多中國最敏銳的思想家尚未認識到清朝須滅亡的時候,歐洲一位偉大人物卻看清了歷史的路標。他說:「中國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國)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位偉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後,清朝滅亡。繼之而起的中華民國,正是整個亞洲第一個試圖走向共和的國家。
為了埋葬清朝,孫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備了多少年,戰斗過多少次。他的哲學是「知難行易」。這是從百折不撓的革命生涯中總結的心裡話。難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孫中山心裡特別著急。武昌起義前,他親自領導或策劃了十多次起義,除一次發生在湖南,其餘皆發生在兩廣或西南邊陲,對大陸腹地形不成足夠的震撼。哪裡才是清朝統治的薄弱地區呢?哪裡才是清政權的罅隙呢?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護院的正規軍中發展革命黨。辛亥年,曾是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試驗地、太平軍湘軍必爭之地、張之洞辦洋務根據地的武漢三鎮部分正規軍終於起義,革命頓時「九省通衢」。
還有四點可以佐證辛亥革命之艱難。一是暗殺問題。暗殺一度被革命黨人奉為時髦的辦法,而使革命在換湯不換葯的時局裡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錫麟行刺安徽巡撫案而暴露的。後來,宋教仁、廖仲愷、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均死於暗殺。暗殺他們的人,也自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是烈士問題。辛亥革命中,有人戰斗而死(如林覺民),有人就義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殺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鄒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陳天華)……死的類型多,本身說明了革命之艱巨。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繼承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國古來都是屍諫帝王,這是屍諫民眾的開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東扒西竊了,軍閥們誰沒有辜負譚嗣同、陳天華呢?革命陣營里變異的軍閥、建設陣營里變質的腐敗分子,其本質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軍閥問題。辛亥革命得以階段性勝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錢袋子,面向國內抓筆桿子,從而部分的喚醒民眾,還有個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繼八旗軍而起的最後衛戍勁旅——新軍,抓腦瓜子,抓槍桿子,使堡壘從內部攻破!然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由於軍隊不是創造性重建的,而脫胎於權力分化的舊陣營,則必然走向軍權失控、軍閥混戰,綿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黨問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要使革命不變質,必須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唯有政黨,才可以把先進分子的雄才大略轉化為步調一致的集體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後給全中國留下的軍閥混戰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黨內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孫中山班的年輕人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邇來行動,已近於軍閥,尚能負革命之責耶?」蔣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動」,他利用國民黨,利用軍閥混戰,獲得了最高權力。約二十年後,周恩來在國統區評蔣介石說:「全國的矛盾沖突愈大,他的權力愈大。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他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對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歷史的二律背反。幸而,這次他們不是像前人那樣整體過時,而是明顯地分化。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真諦在於民主:民族主義打破少數滿洲貴族之專制;民權主義打破少數帝王官僚之專制;民生主義打破少數富翁闊佬之專制。面對中國由農業自足社會向商業交互社會轉型,面對是地主、資本家還是民眾將主宰中國的政權和財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機聚斂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大小資本家一鼻孔出氣;革命的一方則將民生史觀向唯物史觀靠攏,將三民主義導向了旭日東升的新民主主義。
歷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場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會,半就半殖民地社會。繼清朝而起的民國,也就並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勝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內之事」。即使如此,孫中山等不及了,他盡早給辛亥革命派下達了「超負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孫中山說,他的民生史觀「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明確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連辛亥革命的「份內之事」都完不成,孫中山哪有歷史條件去履行「超負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慶齡,先生的夫人,緊緊注視著他的身後事,緊緊維護著他的指向,就像對他的愛那麼終生不渝。她倡導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義的抉擇,為辛亥革命先驅們盡量減少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