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王的演講電影觀後感
《國王的演講》講述的是男主角,需要發表演講,但是他天生有口吃的問題,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必須克服自己口吃的問題,發表1個成功的演講,而這對於他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男主角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的。
這個過程當然是能夠給觀眾帶來更多的激勵的,而且電影本身的評價也很高,很多觀眾給這部電影都打了五星評價。這部電影還獲得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還有很多奧斯卡的獎項也可以看出,無論是觀眾還是主流的獎項都對這部電影表達了認可。
男主角他自身的缺點,能夠讓觀眾很自然的帶入其中,雖然男主角的身份在現實世界或者電影世界都不是那麼的常見,但是這個角色本身卻是非常有生命力的。這也是影片本身塑造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2. 結合精神病學寫關於《國王的演講》觀後感
療師本身,這是兩個身份差距很大的人,一個是國王,一個只是普通
的治療師,
國王的性格不僅內向,
還容易憤怒,
總有居高臨下的氣勢。
這種因為身份差異帶來的個性碰撞也成為影片的亮點。
治療師羅格的
角色在這個碰撞過程中顯得尤為出彩,
他並沒有因為治療對象是國王
而卑躬屈膝,
他要求國王打破常規,
到自己簡陋的治療室來接受治療,
一副
"
我的地盤聽我的
"
的架勢,
他用自己不卑不亢的耐心和誠懇,
最
終打開了國王堅固的心扉,
找到了國王幼年的心理陰影。
他甚至故意
激怒國王,
讓國王流利地說出罵人的話。
而正是這種不卑不亢的真誠
交流,讓萊昂納爾獲得了尊重,國王也把他當成了一生的好友。
但最重要的還是約克公爵自己,是他自己拯救了自己,約克公爵,後
來的喬治六世國王,正是他的堅毅、勇敢、自信,他的堅持不懈,不
甘於向命運屈服,才成就了自己偉大的命運。相信自己,別說自己不
行。有時,自信可以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化山窮水盡為柳暗
花明,
讓你在荊棘叢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海倫·凱勒克服身體的殘
疾,成就了一個作家的夢想;貝多芬雙耳失聰,卻用自己的心靈去捕
捉音樂的靈感,
譜寫出震撼世人的交響曲。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
說過:「沒有信心,人什麼也不能做,甚至連一步也動不了。」影片
中的主人公約克公爵正是靠自己的自信和羅格醫生的幫助,
才成就了
偉大的國王的演講。
首先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喬治六世為克服口吃所做的努
力以及對國家人民的高度責任感。他是我在這部作品中最敬佩的人。
而《國王的演講》這部電影之所以能獲得奧斯卡大獎,我想主要也是
看在其體現出來的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和責任感。
喬治明知自己口吃,
但是還是執意要發表聖誕演講。因為這對於鼓舞士氣,穩定民心,戰
勝法西斯德國很重要。
看起來只是一篇演講,
其背後體現的是國王的
國家責任感。
他對國家和人民的責任感是他戰勝自己的動力源泉。
這
對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有責任感,要敢於擔當,不要輕言放棄,只要
努力就會有奇跡。其中有一個場景,喬治在排練聖誕演講的時候,矯
正師故意坐在幾任國王坐過的椅子上,
來挑戰喬治的價值觀,
讓他看
淡。喬治被激怒了,後來矯正師站起來說「你有高貴的品格,過人的
勇氣,我相信你會稱為一個好的國王」
。這句話讓我很受觸動。如果
想做成一件事,不一定品格多麼高貴,但是要具有良好的品格。推而
廣之,口吃者的心理不是很健康,人格也不是很健全,但是可以通過
努力,使得自己心智成熟起來;通過努力,使自己的人格健全起來,
這樣就會有勇氣去擔當。
無形中就會有一股力量來促使著你,
幫助著
你把事情做好。不管是誰,克服內心的恐懼,面對不完美的自己,戰
勝自我,很多時候,就在於堅持。
另外從喬治六世的身上我也學到了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最重要的
時自己怎麼無面對,
坦然自信樂觀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每個人或多或
少都有心理缺陷、
膽小、
怯懦、
不自信等等。
問題在於是否敢於面對、
是否擔當。
有時我們自己就是最好的醫生,
只有我們自己願意敞開心
扉,才能讓願意幫助你的人窺見、幫助自己解決問題。影片中艾伯特
在父親的光環下膽怯寡言,
在兄長的不屑和嘲笑下喪失信心。
因而他
害怕面對父親、兄長和公眾。所以,首要因素就是自己必須願意解開。
3.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國王的演講》觀後感——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第一次看《國王的演講》是在其獲得小金人之後,大眾媒體眾口一詞的贊譽:精緻的鏡頭,流暢的剪輯,出眾的表演,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國王的演講》觀後感——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國產電影缺什麼它就有什麼)就這樣懷著好奇與期待之心看完了影片,果然名副其實。之前極少看英國電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女王》。兩部影片都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四平八穩的故事,不緊不慢的敘事節奏,都帶有一些英式幽默(網路上講這也是英國學院派電影特點),並且主角都在責任的約束之下的要進行自我犧牲。回到《國王的演講》電影本身,這部電影主要有兩條線索:一、國王如何克服口吃戰勝自我的線索,二、國王(以下統稱伯蒂)與羅格如何從醫患關系發展到彼此交心的知己關系的情感線索。有人說這是一部勵志片,但本人看來這部片勵志成分太少,也許是因為主演不像是《阿甘正傳》里的阿甘從小就身殘智殘,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連串的打擊。他一出場就是公爵,身世顯赫,並且還有一個愛他的妻子一個美滿的家庭。在這一系列的背景之下,口吃對國王的打擊似乎很微不足道。至於影片最後的演講,雖然在前邊的鋪墊之下挺感人,但平心而論並不是很激動人心(這與《女王》的感覺差不多,也許這是英國電影的特點吧)。對於看慣了好萊塢式勵志片的我們,這顯然不是很合胃口。不過話說回來,我相信導自己也並不想把《國王》拍成好萊塢式的電影,觀後感《《國王的演講》觀後感——兩個男人的情感糾葛》。其實我認為本片最精彩還是兩位男主角的感情線索。一個街頭赤腳醫生(沒有執照)機緣巧合與國王相識,最終成為一生的知己。(排除二人的性別,聽起來很「偶像劇」)首先,我認為應該歸功於羅格獨特的治療方式——治療雙方建立平等關系,這也為羅格了解伯蒂內心提供了條件。其次,還得歸功於那個特有的年代——一個王權受到約束的時代。下面我們就看看導演是怎麼處理二人的情感線索的。影片開始,在伯蒂妻子的牽橋搭線之下,兩位主角邂逅了。兩人的第一場戲火葯味十足,也讓觀眾看到了一個高傲且脾氣暴躁的公爵和一個面對貴族不卑不亢、略帶幽默的醫生。當然,伯蒂在發現自己在聽音樂能流利朗讀之後,他接受了羅格的治療(如果不這樣的話劇情就無法推進了)。在羅格的治療下,國王進步神速,這些過程導演一筆帶過,因為導演要把篇幅留給他們的內心交流。二人的第二場重要的戲是老國王死後,伯蒂不是與自己的妻子而是與羅格傾訴內心。此時伯蒂已經開始接受這個醫生。羅格建立平等關系,進行情感交流成功了。伯蒂不僅說了老國王對他的評價,還說出了他口次原因,與哥哥的微妙關系,就連他倆一起尋開心那點破事都「招」了。可想而知,此時對於伯蒂,羅格不僅是醫生,也是一位朋友。(導演將二人的交談處理得很有趣,伯蒂一會口吃,一會以歌唱表達,觀眾看了都忍俊不禁。)二人第三場戲是羅格與伯蒂開談論皇位的事,最終是伯蒂與羅格關系破裂。伯蒂的生氣恰恰反證了羅格了解伯蒂的內心。此時的伯蒂,一方面覺得哥哥不能勝任國王之位,而另一方面伯蒂自己也不願意但國王。羅格洞悉伯蒂內心,從國家大局以及朋友的角度出發,表達了對伯蒂的期許。也正因為說中了自己的心結,高傲的公爵十分生氣,顧於臉面,他也沒有接見前去道歉羅格。不知觀眾是否覺得這很像小朋友之間的慪氣。而在被告知治療結束後,羅格並沒有就此結束,而是親自登門道歉。看到此,我想觀眾都能理解他們在彼此心中的地位了。這場戲十分重要,它為後面在教堂的那場高潮戲做足了鋪墊。兩人的情感高潮戲是在教堂的那場戲。其實在以上幾場戲的鋪墊之下,從羅格被揭穿到又重新被信任的整個過稱就顯得十分自然了。我們在被台灣、韓國的偶像劇、苦情戲惡心了多年之後,再看羅格與伯蒂的情感戲,說實話很難用跌宕起伏或緊扣人心來形容。但導演把二人的情感戲處理得如此細膩、到位著實讓人佩服(比國產電影強多了)。(寫到這里,我不得不說出我內心的一個惡觀點——砍掉最後演講那一段,本片基本可以取名為《那什麼拯救你,我口吃的國王》)最後要感謝兩位主角的精彩表演,特別是科林,他那口吃的表演極易將觀眾帶入戲,時常讓觀眾為他捏把汗。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兩位主演出眾的表演,這部電影肯定會有英國學院派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沉悶。
4. 《國王的演講》觀後感(英文,不超過一百字)
I was entirely moved by the king in the film. The king used to stammer severely. Specifically, when he was a little child, he was abused by his step-mother, which gave rise to the stammer. Growing up in the family, he had no alternative but to deliver numerous speeches in public. Nevertheless, he made a painstaking effort to practice pronounciation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stammer. And eventually he fulfilled his goal. So this movie essentially motivates me to conct things in our daily life as well as we probably can.
5. 國王的演講電影150字觀後感
「國王」兩目炯炯亮,卻是個結巴。沒有絕對的強者,太陽都有黑子,絕對的美好和絕對的殘缺都是理論上的存在,而那些在某些方面特殊傑出的人物便會成為豪傑、英雄、偉人。這些偶像級人物對於芸芸眾生的意義千千萬,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可以拿來「勵志」,進行「心嚮往之」的期望、憧憬,當然還有行動。《國王的演講》中國王原型為喬治六世,根據史料的記載,片中提及的「幼年鋼板夾腿矯形」以及口吃、緊張等經歷均確有其事,而遜位的其兄正是那位大大有名的愛德華八世——不愛江山愛美人,對乎,錯乎,關乎風月,關乎政治,留於後人評說。生活從來比電影豐富,更厚重,然而電影卻始終以「管中窺豹」的角度,以杜康釀酒的提煉濃縮展現,力求集中。
當國王還是王爺時,伯蒂口吃地一塌糊塗,在公眾面前的出醜似乎已經是家常便飯,這樣的人生中貴族的身份以及職責都成為沉重的負擔。片中第一次的診療過程中,伯蒂滿口滿口的玻璃球,在醫生極力的催促下,努力地發出了幾個含混不清的音節,繼而難過地低下頭,又迅速地揚起,無奈焦慮地看了醫生一眼,忍耐,忍耐,終於一口吐出了所有的玻璃球,暴怒而去。在這個場景里,醫生始終站立,伯蒂坐在椅子上,多個仰拍醫生的鏡頭和俯拍伯蒂的鏡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伯蒂其實是極端無助的,他的暴怒既是對這種壓力和痛苦的反抗,也是對自我的一種保護,所以他才會不時地看向後方的妻子和旁邊醫生。他像一個溺水者,掙扎呼吸,等待救援。
「無照行醫者」萊昂納爾的出現正扮演著救贖者的角色,他迅速成為伯蒂的拯救者。兩人的密切聯系由醫者與患者的簡單溝通開始,進而復雜升華為朋友與知己。在口吃者和治療者這一層面,萊昂納多是絕對的強者,他一再地強調:「我的地盤,我的規則。」(一下子想起周董的歌兒,「在我地盤這兒,就得聽我的」,酷呵。)伯蒂必須服從。然而伯蒂的身份卻賦予了伯蒂凌駕於萊昂納爾之上的尊嚴和權利,對於伯蒂第一次的拒絕治療和第二次的拂袖離去,萊昂納爾都無能為力。當萊昂納爾的妻子偶遇已經成為國王、王後的伯蒂夫婦時,這位平時生活中游刃有餘、頗能掌控的女人也有些手足無措起來。而伯蒂對萊昂納爾的信任既給予了後者機會,也給予了後者榮耀。因此,二者的強弱關系始終是雙向的。(這點類似於《女人香》中上校和大學生二者之間的雙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