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電影觀後感
歷史電影《長津湖》觀後感:
看完《長津湖》這部電影後,熱淚盈眶,眼淚一直在眼睛裡打轉,可是一直沒有落下來,《長津湖》這部電影里講述的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故事,裡面的戰士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這場戰爭困難重重,那裡的溫度最低達到零下三四十度,他們穿著單薄的衣服,每天都要走幾十公里。他們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但是他們要和美軍的飛機、大炮、坦克打仗。他們每天只能吃一個土豆,還要剩幾個給傷員吃,美國軍人卻在自己那舒適又溫暖的陣地里過著聖誕節,吃著烤雞肉。
電影里有個畫面令人印象深刻:當美軍以幾十輛坦克與十幾架飛機進行沖鋒時,一個中國軍人楊根思抱起一個正在燃燒的炸葯包,沖向我們的敵人,與一些敵人同歸於盡。他為了完成任務,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最後,我們的志願軍戰勝了美軍。我要向他們學習這種熱愛祖國、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我們還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因為這是用他們的犧牲換來的。
Ⅱ 古代歷史電影觀後感350
第一篇
《大秦帝國》為我講述了一個群雄逐鹿,山河日變的秦朝統一的故事。
在這段歷史長河中,英雄輩出,百家爭鳴。秦國是這場歷史豪賭的最終勝利者。他們燃燒著自己,用一段段血與淚,愛與恨交織的悲壯故事,推動著整個時代前行。最終大出天下,統一六國。
在這段歷史故事中,涌現過許許多多為後世所熟知的典故傳奇,而印象最深的是商鞅的立木取信。
商鞅為了取信於民,在變法令下達後,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最後他將賞金增至一百金,有一人應募,立即獲得一百金,以此來取信於民。深深地被商鞅的才能和不屈服的人格、秦孝公的知人善用和堅持真理的決心所震撼。
在如今的生產生活中也是一樣,一個國家只有使民信才能立國立民,一家公司,一個人也是一樣。
第二篇
《漢武大帝》講述了漢武帝劉徹54年的統治歷程。
前無古人的巨大功業,使漢武帝成為歷史發展道路上一座罕見的高峰,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顆耀眼的巨星。
他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
《漢武大帝》將展現這段氣勢恢弘,英才輩出的大時代,對這一時代文治武功的回顧,可以激發,調動起觀眾的愛國情懷,增強民族文化和歷史的自豪感。因為有他,如今的我們才叫漢人,如今的民族才叫漢族,而不是什麼晉族,秦族。
從劉徹登基起,他智斗竇氏,重掌大權;任命衛青,大敗匈奴;信任張騫,出使西域;任命董仲舒,文化一統。在許許多多的事跡中,最難讓人忘卻的便是」金屋藏嬌「的那段美好佳話,當年的他說:」若得阿嬌,便以金屋許之。「十年之後,是誰守著金屋淚眼成花,坎坷的愛情令人唏噓不已。
千百年後,史書上或許只記了這樣一段話:名,劉徹。高祖劉邦的曾孫。在位54年。逝世時年70。謚號:武;廟號:世宗。
但後人永遠不會忘記那段燦如星辰的耀眼歷史。
Ⅲ 2021年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後感心得5篇
2021年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後感心得5篇範文
電影《跨過鴨綠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詩性」展現抗美援朝戰爭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2021年電影《跨過鴨綠江》觀後感心得,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為了紀念抗美援朝的勝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抗美援朝」的圖片。當時聽說要去觀摩,我的心中充滿了好奇和激動,好想知道那會是怎麼樣的情形。
在此次觀摩活動中,我們瀏覽了許許多多關於抗美援朝的歷史圖片。這些圖片記錄了中朝人民有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謳歌了保衛祖國,維護和平的中國志願者的英雄壯舉和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革命主義精神。讓我們充分了解了這段歷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架青年志願者的飛機,那些志願者曾經就是乘坐著這架飛機來到朝鮮抵抗美軍的,因此,這架飛機也存在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看了這些照片後,我的心不禁為之一振。朝鮮,一個與我們中國毫無關系的小國,在強大的美國攻打它時,我們中國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竭盡所能的幫助他,一起抵禦美國瘋狂的侵犯,以至於損兵折將。這是為什麼?原來,這跡頃都是我們中國對和平的渴望,為了不讓朝鮮受到美國的侵略,為了世界上沒有弱肉強食的事件,我們中國,甘願出一份力,以換來世界的和平。更讓我敬佩的,還是在戰爭中,那些志願者在槍彈雨林中,不顧一切的向前沖鋒的背影。他們在罪惡的子彈和冷酷的炮彈面前,顯得沉著冷靜,毫無畏懼,沒有一絲退縮的意思。盡管地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戰友被邪惡的子彈刺穿胸膛,但保家衛國的信念在心中仍未改變。雖然有些英雄們被這場戰爭無情的奪去了生命,但他們那高大英勇的'形象,依然在我們心中永存!我想,他們在這場戰爭開始前,就已經做好了死的准備吧!
看著這一張張圖片,我感覺彷彿來到了那充滿硝煙的戰場,彷彿聽到了那一聲聲激烈的槍炮聲,耳邊有彷彿傳來了鴨綠江邊,那些英雄志願者壯烈豪邁的口號:「打倒美帝國主義!」「中朝聯盟萬歲!」
回首昔日,在瞧瞧我們現在,我們應該為我們和平幸福的生活而感到慶幸,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學習,全面發展,將來繼承和發揚英雄的精神,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更加強大!
今天學校組織我們觀看團中央推進的「致敬抗美援朝」雲團課、隊課。早聽說是要帶我們去觀看抗美援朝遲棗時拍下的珍貴照片,我心中充滿了激動和好奇。
活動中,我看到了許許多多關於抗美援朝的歷史圖片。這些圖片記錄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謳歌了保衛祖國、維護和平的中國志願者的英雄壯舉和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革命主義精神。讓我們充分了解了這段歷史。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那架青年志願者的飛機,那些志願者曾經就是乘坐著這架飛機來到朝鮮抵抗美軍的,因此,這架飛機也存在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是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邱少雲、黃繼光、楊根思、羅盛教等。無數先烈的鮮血,洗染了勝利的軍旗,浩盪的鐵流里,我看見了他們偉岸的身軀。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斗里,建立了偉大的功勛。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解放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聽著直播老師講著抗美援朝英雄們的種種,我的心裡總會湧起一股股崇拜之情,同時為自己遇到困難就退縮就感到十分慚愧。作為一名21世紀的接班人,在學習和生活上遇到難題總是容易退縮,而抗美援朝英雄們為了世界的和平,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赴湯蹈火,為國捐軀。相比之下我遇到的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再說,正是因為無數先烈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們在學習上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那麼明天怎麼去為祖國做貢獻呢?
有句話說的好:「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他就弱,你弱他就強。」我們應該以先烈們的精神為動力,堅強勇敢,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掌握科學知識,練就過硬的本領,做跨新世姿旦陸紀的接班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富饒、美麗!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動搖。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則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凡是危害我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
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復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斗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過程。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所蘊含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忠誠精神,激勵著我們時刻銘記「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的原則,當嚴峻形勢和斗爭任務擺在面前時,為了祖國的尊嚴,為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骨頭要硬,要敢於出擊,敢戰能勝。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要進行偉大斗爭,必須鍛造一支偉大的人民軍隊。近代中國被迫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之多、割地賠款數量之巨、遭受帝國主義壓迫剝削之深,罄竹難書。歷史證明:沒有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不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和平就是奢望。國防和軍隊建設是和平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國家安全的堅強後盾,是人民安全的可靠保障。我們要發揚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書記強軍思想的指導下,錘煉我們的人民軍隊,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維護世界和平提供堅強保障。
英雄已逝,精神永存。
歷史不會忘記,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19 89年4月7日,《中國青年報》頭條刊登了文章《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介紹了李鳳林和解秀梅的英雄事跡,廣大讀者由此了解到他們是王成、王芳式的英雄。
1992年,65集團軍在趙先有所在的582團駐地懷安營區辦公樓前,樹立了一尊漢白玉的趙先有雕像,並請巴金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有」。塑像揭幕當天,中央電視台播出了「王成式的戰斗英雄趙先有」雕像落成大會實況,《河北日報》發表了消息,《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文章《渾身閃閃披彩虹》。
此外,《解放軍日報》還刊載了《王成式戰斗英雄祖孫三代同在一個特功連》的文章,披露了一段趙先有從未謀面的兒子趙緒文和孫子趙新民都曾在趙先有生前的部隊6連當兵的佳話。
比李鳳林和趙先有幸運的是,解秀梅在朝鮮戰場經歷了生死考驗之後活了下來。1952年1月,她作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團的一員回到國內。
1952年10月,解秀梅受到金日成的接見。不久,朝鮮還為解秀梅頒發了「三級國旗勛章」。
朝鮮停戰之後,解秀梅回到國內,她藏起了自己的榮譽,從未對任何人提起,一直過著平凡的生活。1996年1月,這位對祖國懷著無限熱愛,對工作有火一樣熱情,對傷員有春天般溫暖,對榮譽像水一樣平淡的女英雄因病不治逝世。
多年來,關於誰是王成、王芳原型的研究和討論一直存在。其實,像李鳳林、趙先有、解秀梅等這些英雄人物都不是電影里的王成、王芳,但他們又都是志願軍里的「王成」「王芳」。因為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中,有千千萬萬個王成和王芳。是他們用血肉之軀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職責,譜寫了一曲盪氣回腸的英雄贊歌。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這首激昂雄壯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在71年前被不斷唱響,鼓舞著千萬志願軍將士奔赴朝鮮戰場。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譜曲手稿是我們藏品中最寶貴的文物之一。」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張校瑛告訴記者,許多人不知道,它的詞作者其實是一位志願軍戰士。
這首戰歌原本是一首出征詩。志願軍炮兵第1師第26團5連指導員麻扶搖在入朝作戰的前一晚,趴在煤油燈下連夜趕寫出這首詩,之後在戰士中廣為流傳。1950年11月,曲作者周巍峙讀過這首詩後,被它的豪邁氣概所感動,僅用半小時就完成了譜曲。最初,歌名選用了詩的最後一句「打敗美帝野心狼」,後來改成了現在的名字。
71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中朝邊界,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對比下,志願軍歷經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贏得了這場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的最後勝利。今天,我們仍然能從一件件文物中讀出不畏強敵的英雄氣概和同仇敵愾的愛國精神。
一抔從上甘嶺帶回來的沙土
在位於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展廳中,擺放著一件特殊的展品:一抔從上甘嶺帶回來、混雜著彈殼的沙土。
據張校瑛介紹,上甘嶺戰役持續時間之長、戰況之慘烈,使得在地上隨手一抓,都能找到十數枚彈殼和炮彈殘片。凱旋的志願軍戰士帶回戰場上的沙土,用來紀念這場可歌可泣的戰役。
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復爭奪陣地達59次。志願軍第15軍編撰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提到,危急時刻拉響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葯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
95歲的志願軍老戰士曾志宙回憶,在上甘嶺的陣地爭奪中,敵軍炮彈傾瀉下來,他的耳膜被震破,如今只有右耳能聽見一絲聲響。「只記得炮彈滿天飛,殺敵聲不斷,持續了幾天幾夜,地上一片焦土。戰士們高喊『沖啊』,擊退了敵軍的一次又一次進攻!」
一抔沙土飽含著「鋼少氣多」的革命志氣。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博士生導師齊德學認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宣示了中國人民不信邪、不怕壓的精神和氣魄,中國的國威、軍威得以在全世界樹立。「從這場戰爭中,我們尋求和總結出了制勝之道,那就是從精神上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能被敵人的氣勢所壓倒。」
Ⅳ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5篇600字
推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能力和水平。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寫歷史影/視 觀後感 ,希望你喜歡。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1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個中國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2
16日去電影院看了張藝謀導演的新片《長城》,片場104分鍾,走出電影院,一時想不出從何談起。從前寫觀後感,總能表達出鮮明的第一感受,通常是影片出人意料精彩,忍不住向周圍人推薦,或是名不副實,上當受騙,要牢騷滿腹,不吐不快。看過張導的《長城》,感覺和預期高度相符,所有能想到的問題影片都有。因此觀影後,我對影片談不上失望,對於張導,倒是可以蓋棺定論了。
張藝謀導演是中國「大片」探索的先驅者,《英雄》出世,氣勢如虹,關注空前,引發廣泛的社會關注,對《英雄》的評價也從對電影、對藝術的看法,轉移到對秦始皇的評價,中國人歷史觀大討論。作為古裝歷史片 愛好 者,我在不同電影院看了5遍,到了第5次,膠片已經滿是劃痕,效果依然震撼。
看的次數越多,就能發現越多問題:台詞大而空,吊威亞的效果不完美,兵器晃動過分, 武術 設計經不起推敲等等,雖然毛病一大堆,但是似乎稍稍調整就能有極大改善。張藝謀導演自己曾接受采訪說,他也覺得應該再多推敲一下,比如秦王最後躲過刺殺鬆了口氣,影片邏輯就更加可信。看到張導也有 反思 ,我當時相信下一部影片一定會更好。下一部是《十面埋伏》。長袖舞精彩,竹林追蹤震撼,對戰刀盾兵扎實有力,梅林茂的音樂增色不少。然而……《十面埋伏》沒有超越《英雄》。本片同樣可以列出問題一籮筐,與《英雄》不同,《十面埋伏》的問題不是推敲、微調一下就可以解決的。兩部影片放在一起,張導的古裝大片「套路」缺陷隱隱成型,讓人背後發涼,這意味著,可能張導很難克服這些問題,拍出更好的電影。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3
長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向世界展示的一處瑰寶,是世界上的奇跡。這部紀錄片還原了歷史,再現當時長城的起源、發展與演變,向世界講述中國 故事 。 雖說長城在古代是為了抵禦外來入侵者所修建的,而且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中,無數的勞動人民為此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屹立在那裡,從古而來,染著古代的風,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成為了民族的象徵。很難想像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建成如此精巧的建築是多麼的偉大。 從歷史中而來,這部紀錄片以一種十分嚴謹和創新的方式,拋開了人們對於長城的舊知識,講述了最新關於長城的研究成果。這是一部有著科學家參與的紀錄片,權威卻不失風趣。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長城,那麼這是很值得推薦的一部記錄篇。
科學家們進行著實地的 考研 勘驗,還原了那些缺失的歷史,使得長城的內涵更加的豐富,歷史也變得更加的厚重。 登長城,一磚一瓦帶著青墨色,庄嚴肅穆,巍峨延長。從秦長城看盡秦王朝的興盛衰敗,這萬里的「結界」在秦朝是由蒙恬將軍親自帶人建造而成,用來抵抗來自北方的匈奴。
雖然從現在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自我的封閉做法,但是站在歷史的角度上,這是必須的,保家衛國是每一個熱血男兒的職責所在。這樣的一個巧奪天工的建築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從不同的角度看歷史,不同的學者在各自的領域內講述這段秦王朝的修城史和滅亡史,使得這段歷史更加的豐富。 其中最讓人驚嘆的就是通過了許多大量3D動畫鏡頭來還原當時的秦朝修建長城的全過程。科技發展的今天,讓我們可以不再通過 想像力 ,在這部紀錄片中看到以前我們腦補的修建畫面。茫茫的草原,廣闊的山林田野,勞動人民就是在這樣險峻的地方,灑汗水流鮮血,一點點建造出了巍峨長城。 走在長城上,你的心是激動的,心中似萬馬奔騰,就像回到了過去一般,讓你整個人都變得高大有氣魄。這樣的一座牆沾滿了鮮血,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在以後的數千年裡,這道城牆都發揮了它的防禦作用,保護了百姓,使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可能正是這樣的一種氣概,造就了華夏兒女堅定的防抗精神,面對敵人不放棄抵抗的大無畏精神。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4
回顧歷史的滄桑,中國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洗禮。像甲午海戰對是日本主動挑起的戰爭,中華民族並沒有就此屈辱著,忍受著,而出現了想鄧世昌等熱血男孩的奮力抗擊,他是我們民族的英雄,也是我們中華民族那寧死不屈精神者的模範代表,體現了偉大的愛國精神,他主動請求迎戰,毫無腿縮的那種無畏精神也在他身上描繪的栩栩如生,鄧世昌並沒有因慈禧,李鴻章的求和政策而放棄戰斗,而是代替旗艦親臨指揮,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
雖然這場海戰並沒有打退敵人的進攻,但給我們中華民族塑造了良好的愛國形象,所以說,中國人民並沒有失敗,而真正失敗的人是那些賣國求榮,臨陣退縮的敗類,他們給中華民族丟盡了臉,這種人應當被眾人唾棄,遺臭萬年,就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而造成即將成功的海戰失敗,如果不挪用軍餉給慈禧半萬壽慶典,不給官兵發物資。這場海戰會失敗的那麼難堪嗎?會讓我們民族英雄就此犧牲嗎?會讓帝國主義看不起嗎?會讓他們欺凌嗎?我想他們不敢,只有國人團結一心,就會傲立於世界強國民族之林!
但是因為這些軟弱無能的領導者,我們失敗了,而且一敗塗地,對中國對日本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於中國,被迫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大大加深,清政府已經完全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甲午海戰的失敗,使洋務派「自強求富」的夢想最終化為泡影。自此,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而勇敢先進的中國人,也在血與火的交織中奮勇抗擊,和爭取民族獨立,拉開了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的序幕。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5
歷史的風,吹翻起抗日戰爭打響的篇章,我跟隨著鏡頭重溫那炮火轟鳴的戰爭年代,再現抗日英雄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犧牲的英雄本色。日本帝國主義大肆張開它的魔爪,從「七七事變」到京津失守,再到淞滬淪陷,大半個中國已經被日本的鐵蹄踐踏。而當時,日本帝國主義竟還可笑地要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將中國牢牢的囚禁起來。但,中國人是不可辱的,中華民族是不可辱的,中國人將為國而生,為國而戰,甚至為國而死!想要破了這個「囚籠」,就要拆它個七零八亂!
影片中一個鏡頭讓我至今無法忘懷,無法擱淺——硝煙彌漫,橫死遍野,八路軍以村子為根據,冒著敵人槍林彈雨般的炮火,沿著陡峭的山岩向敵人強攻,負傷的戰士從矗立的山岩跌進了深谷。但一個倒下去了,後面的戰士還是英勇的沖上來,鮮血灑滿了娘子關,僅過了三小時的激戰,八路軍終於佔領了娘子關,全部肅清敵人。黎明的時候,鮮艷的戰旗迎著東方燦爛的陽關飄揚在鮮血染紅的娘子關上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身如少年的我們,當無悔於先烈,無悔於國家,更無悔於自己!
寫歷史影/視觀後感5篇600字相關 文章 :
★ 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600字作文5篇
★ 《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觀後感5篇
★ 《攀登者》觀後感5篇
★ 電影觀後感大全600字最新5篇
★ 《雪人奇緣》觀後感5篇
★ 《攀登者》觀後感5篇
★ 觀看《航拍中國》有感筆記600字作文5篇
★ 《攀登者》精彩影評5篇
★ 2019《中國機長》電影觀後感作文600字5篇
★ 《雪人奇緣》觀後感影評5篇
Ⅳ 《辛亥革命》電影個人觀後感範文5篇
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下面是我整理的《辛亥革命》電影個人 觀後感 範文 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更多辛亥革命相關內容推薦↓↓↓
辛亥革命重大歷史事件介紹
辛亥革命的名稱由來是什麼
辛亥革命的影響是什麼
關於辛亥革命的作文600字
辛亥革命觀後感1
看了《辛亥革命》這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電影後,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時間定格在一九零七年……
影片一開始便把我引入一位婦女身上,她身戴枷鎖一步一步順著被圍觀群眾開辟的道路中走著。她的步伐鏗鏘有力,頭發凌亂卻目光堅定……她就是革命同盟會中的一位婦女代表秋瑾。她邊走邊望著周圍的群眾,尤其是婦女們和剛出生的嬰兒們,她的眼神是同情的,也是憤怒的,但她唯有望著這些無知愚昧的所謂的「大清子民」一聲不吭地走著。此時她已在腦海里交出了一份對「革命」的答卷:革命並非革誰的命,而是為天下所有的孩子一個溫暖的家。當一位清朝官員對她說:「你的兩個孩子快要沒母親了……」而她卻堅定地打斷:「不,是天下的孩子們失去了我一個母親。」那位清朝官員聽完之後嚇壞了,急忙解開枷鎖,並讓檜子手准備。而秋瑾說完,便毅然走上了斷頭台……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就是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這看似是一個普通的日子,然而它又是那麼的不平凡。因為就在這一天,武昌城城頭的一聲槍響,不僅預示著革命的第一次成功,也宣告了清王朝的覆滅,這就是辛亥革命的開端。然後,經過各地義士如雨後春筍般激烈的起義之後,光復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光復完畢後,一個嶄新的中華民國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在武昌首義前後,影片中無數革命志士為中華民族的新生拋頭顱、灑熱血,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令我敬佩。他們那敢於犧牲的獻身精神,熠熠生輝,萬古流芳。
而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辛亥革命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辛亥武昌首義精神,所謂它的精神,便可以概括為「愛國主義精神」、「創新精神」、「獻身精神」和「協作精神」而武昌起義的成功,與湖北革命黨人一呼百應、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是分不開的。
辛亥革命值得紀念。辛亥革命的精神值得贊揚,值得我們學習。學習並了解辛亥革命,也是我們應該履行的職責。
辛亥革命觀後感2
電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溫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艱辛、可歌可泣的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有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內憂外患下的祖國滿目瘡痍,逐漸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就此屈服,於是,實現民族復興成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由農民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還是走上層革新路線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打破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幾十年間,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鑄就了一部救亡圖存、民族抗爭的中國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這場幾乎吸納了當時所有中國先進分子的民主革命,雖然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它終結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消滅了世代相襲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更是給苦難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傳統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束縛,也為後來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形成和傳播掃清了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再回到電影中,當目睹年僅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時,我動容了;廣州起義後,當看到林覺民烈士的遺體被殘忍的敵人拋入水中時,我憤怒了;當聽著起義的號角,相隔百年見證武昌首義的勝利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人之處,莫過於這些革命者很多都來自富足的家庭,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告別自己的親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今天我們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中上課,而我們能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幸福生活,試想一下,若沒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的中國又將會如何?忘記歷史是一種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歷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孩子們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照顧好祖國未來的「花朵」。
辛亥革命觀後感3
上周星期三晚自習一、二,我們觀看了電影《辛亥革命》以後,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徐錫麟被殺、秋瑾被俘、彭楚藩等被抓、黃興揭竿而起……這些可敬的革命先驅者,可歌可泣,令人盪氣回腸!一股振我中華的豪情油然而生!
回看一百前的歷史,我們看到懦弱無能的清政府,閉關鎖國。國門被轟炸,主權被踐踏,中華民族每況愈下: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以孫中山為首的先驅者們,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早期他在日本創立了報社或團體之類的鬆散組織來宣傳和探討挽救民族問題。漸漸地思想成熟,建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專門負責和領導具體地活動。團體成熟後就建立了同盟會,把各個革命團體組織和團結起來,形成同盟。這大大壯大了革命力量。同盟成熟後,就成立政黨。用政黨力量來挽救國家和治理國家。顯然他的這種思路在當時已經很先進了。因為他已經走出了第一步一一用政黨地形式來進行革命――一種有組織有紀律有綱領和武裝力量地形式。
接下來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鬥士們,領導武裝力量發動武裝革命,掀起了一系列反封建高潮,使得清朝政府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無法在十九世紀的中國立足。民主共和國思想深入人心。中國看到了希望,人民開始有了思想的醒悟和革命的萌芽―――這就是辛亥革命的歷史功勛!
回看一百多年前的歷史,我們還知道以林覺民為代表的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
回看一百多年前的歷史,我們更明白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定不移高舉愛過主義偉大旗幟,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鞏固和加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才能廣泛凝聚中華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奮斗。
回看歷史,站在辛亥革命百念的歷史新起點上,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們距離富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仍有不小差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依然任重道遠。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並切實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是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現代化事業發展!
……
現在,祖國的變化日新月異,迅猛發展!回看歷史,我們怎麼不會感慨萬千、激動萬分呢?同學們,我們是初升的太陽,讓我們肩負起振我中華的偉大使命吧!
辛亥革命觀後感4
《辛亥革命》電影給我們展現了曲折的革命道路,給我們刻畫了一群為祖國獻身的烈士形象。不知你們注意了沒有,曾有這樣一個動人的鏡頭:許多華僑把全部家當捐獻給孫中山。
我們知道光有不怕死的志士仁人拋頭顱灑熱血是不夠的,強大的經濟後盾,是決定起義能夠真正發動的重要因素,誠如歷史學家張鳴所言:"革命首要的是錢,沒錢,即使是革命這樣正當的事,也沒戲。革命在前台唱戲,後台站的是利益。"那麼是什麼驅使華僑們這么做呢?是責任?
這樣一群勇於承擔責任的人,必然敢於承擔自身各種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無論是好是壞。而勇於承擔自身責任的人,也必然敢於對歷史上自己做出的行為後果進行承擔。
責任代表著形象。一個不敢於承擔責任至故意迴避責任的政府,必然是一個形象不好的政府。在二戰中,日本軍閥主義者強征亞洲各國婦女充當慰安婦,給亞洲古國婦女造成無窮的傷害。作為施害者,日本政府理應在戰後承擔起對受害者和受害國進行道歉和賠償的責任。但事實很遺憾,我們看到的,不是日本誠心誠意的進行道歉的面孔,而是千方百計否認和進行詭辯的嘴臉。這無疑是大大損害了日本政府在世界面前的形象。
責任意味著信任。一個敢於負責任的政府,才是值得人們信任的。就如孫中山。他建立一個對人民負責的政府,推翻清王朝,結束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這樣人們信任他,是因為他們有勇氣對過去所犯的各種錯誤進行深刻的 反思 ,並採取各種 措施 防止類似錯誤的發生。如果連過去的錯誤都不糾正,那又怎樣才能建設美好的未來呢?就如袁世凱。他推翻了清王朝,但?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人們又怎會信任他?人們只會推翻他,建立一個值得人們信任的政府。
因此,為了樹立良好的形象,為了獲取人們更多的信任,我們必須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作為90後的青年人,我們必須勇於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也是一條通往美好未來的唯一之路。
辛亥革命觀後感5
任何一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盡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扎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巨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巨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跡。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 教育 ,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辛亥革命》電影個人觀後感範文5篇相關 文章 :
★ 辛亥革命觀後感5篇
★ 革命影視觀後感5篇600字
★ 辛亥革命1000字觀後感作文3篇
★ 觀後感範文精選5篇
★ 看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 《辛亥革命》觀後感心得體會
★ 革命電影觀後感6篇600字
★ 電影建黨偉業觀後感2000字作文5篇
★ 觀辛亥革命有感800字
★ 紅色電影觀後感5篇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Ⅵ 寫一篇、觀看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或電視劇的觀後感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1860年10月18日——我們應該銘記於心的日子,因為在歷史的篇章上,這是帝國主義火燒圓明園的日子。
圓明園的毀滅,即見證了帝國主義的傷天害理,令人發指的罪證,也證明了那時清朝的腐敗和「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學校的《火燒圓明園廳攜》的記錄片後,我感受頗受。
閉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燒余蔽圓明園的場面,也看到了法國和英國這兩個強盜在肆無忌憚的犯著罪惡。
我可以聽到他們在驕傲的笑著,笑著他們的勝利,笑著他們的偉大,笑著中國的腐敗。
其實,這段歷史是我最不願意麵對的歷史,因為它是中國歷史上的屈辱,也是作為每個中國人心底最疼的地方。
我想,是個中國人。
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無避諱的燒殺搶掠的帝國主義吧!這不是我在誇大其詞,而是他們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讓中國人氣憤,不能不讓全世界所苟同.
對於圓明園,我是心存驕傲的。
不管它曾經是否被帝國摧毀,也不管它現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說,它集我國幾千年優秀造園藝術之大成,把我國古典園林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當年,凡目睹過其盛況的人,都說它確實是好。
一些西方人,對中國園林刮目相看,也正是從圓明園開始的。
總之,圓明園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贏得過榮譽,曾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在搶劫圓明園的時候,隨軍的神職人員在圓明園被焚毀前居然大言不慚地說:「都拿走吧,再過半小時,所有的東西都將被燒掉。
這是拯救,而不是搶劫。」這是令中國人所憤怒的,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么的自圓其說。
我想,圓明園的毀滅。
不僅是令中國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類所嘆息的,也是歷史上的一大遺憾。
我想,現在的英國和法國應該抱有抱歉之心了吧!畢竟他們的做法實在太過分,太可惡了!可是,網上的一條消息,徹底把我震撼了:對於圓明園一事,帝國中有的沒有記載,有的甚至是慶祝勝利之類言語。
他們這般的自我吹噓,我真的被震撼了。
他們難道不該覺得在圓明園一事上,他們的做法可恥豎伏州之極嗎?沒有記載,這不是小人的做法嗎!敢做不敢當,這不是和當年日本對於二戰時的殘暴行為不以承認的可恥做法一樣嗎!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伯納·布立賽曾說過:圓明園劫難是中國歷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災難。
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對於歷史上所犯的錯誤和罪行,可以原諒,但不能忘記。
是呀!那畢竟已是歷史,是不可改變的。
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不要再讓這篇歷史在以後重演。
我們要把這篇羞辱的歷史銘記於心。
成為我們加油的指引標。
歷史是不可改變的,它將永遠記錄在每一代的人心中。
但是,它可以改變以後,改變將來我們的生活。
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有責任為了以後中國美好的將來奮斗。
從現在努力,為了新中國,為了歷史不再記錄像火燒圓明園這樣的屈辱史!我們應該有奮斗的決心。
來!為了中國的以後,我們努力奮進吧!
Ⅶ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
紅色,它包含的 文化 和內涵是遠遠超出其他色彩的,它被冠以一個非常好聽的名字——「中國紅」。關於紅色經典電影的 觀後感 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我整理的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
更多紅色經典相關內容推薦↓↓↓
紅色革命名人名言
紅色經典散文朗誦
13首紅色經典歌曲熱門推薦
2021紅色經典詩歌朗誦稿6篇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
《八佰》這部電影是一部講述在1937年淞瀘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 故事 。
其中的三個場面令我心中波濤洶涌,熱血沸騰。第一個場面是日軍來臨,他們有防彈盾,組成了一個大盾往倉庫里攻擊,國民黨用槍打不破,他們使用的 方法 是往自己身上裹炸彈,跳下去犧牲自己,炸了日本人。當時我的眼淚就已經綳不住了,嘩嘩的往下流。他們這種捨命為國家的精神,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當然,有這些勇敢的人,也有那些不敢拿槍,不敢往前沖的逃兵,也讓我心裡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不屑一顧。
第二個場面是他們在第三日的時候。要把中國國旗立起來。當時是國民黨國旗,並不是五星紅旗,當時的國旗是另一個角上是藍色的正方形,其他的部分是紅色的。他們說:在自己的領土,要立起自己的國旗,不能讓日本人給佔領。日本人開著飛機用炮彈掃射他們,那個場面看的我氣憤不已,當紅旗緩緩落下的時候,有一名戰士雖然血流不止,但是他一直用手撐著,他不讓我們的國旗倒下。當時我真的情緒是非常的激動的。他為了自己的國家,寧可犧牲自己,也不願意讓國旗倒下。當時租界的對面,中國同胞都在看著他們。那些戰士們說,我們的同胞在看著我們,我們不能讓他們失望,我們要好好的守護著他們。
第三個場面就是英租界答應讓國民黨戰士沖向他們那邊兒,但是中途會有日本人用槍或子彈掃射他們。他們中途被射到了好幾個,但是戰士們拚命的往前爬,他們的團座說:「不要戀戰,不要回頭。就是死也要往前爬。我要你們每個人都活著。」聽到團座這句話時,我已淚流滿面。他們才是真正的中國人,他們是保護我們國家的真正的中國人。說愛國,護國不是口頭上的保護,他們是用行動這樣做的,當時我看到他們這種愛國情懷,不顧一切的往前沖的這種精神的時候,我已經泣不成聲。心想是什麼樣的人這么偉大,為了我們不顧自己的母父親、孩子就這樣往前沖,只為的是保護我們國家,保護我們的同胞。
從電影院出來的時候。我的口罩已經被我的淚水打濕。眼睛都已經哭腫啦!心中百感交集。影片所表達出來的這種愛國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不單單只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我們整個國家!我愛中國!中國加油!中華加油!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2
看完這部電影,有種悲痛和自豪的感情從心底里涌動著。我好像透過屏幕,真實的感受到了那些戰士的勇敢和無畏。這些有血有肉的戰士就是我們的民族英雄,他們放棄小家,保護國家,用生命和鮮血喚醒了我!讓我懂得了身為中華兒女應該怎麼去做。
面對日軍無法用手榴彈炸開的鋼板,戰士們把身上綁上炸葯,毅然從樓上跳了下去。他們的犧牲不是無謂的掙扎,無用的表演!每一位高聲報下自己的名字,伴隨著硝煙消失的戰士,都是默默無聞的英雄。
一開始百姓隔岸觀火,硝煙飄到眼前,卻依舊毫無警戒之心,總以為有外國人保護是安全的。後來親眼目睹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保衛國家的血肉長城時,這些生活在租界的人們慢慢的覺醒了,他們就開始自發的為守備軍捐錢捐物,接電話向,送國旗和葯品,做一些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這場戰斗不僅僅是400人的戰斗,更是中華人民的戰斗。
影片最後,軍隊需要向租界撤退時,他們面對敵人的瘋狂掃射一點都不畏懼,看著戰士們身後的血霧,我不禁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苟活者在淡紅色的血色之中,會依稀看見渺小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將更奮然前行。」沒錯,在血色之中。我看見了中華民族的希望。那希望穿越時間。在我胸口燃燒,這800人是真真正正的中國人,他們且行在血霧之中,喚醒了沉睡的麻木的自以為是的中國人民!八佰,不僅僅是八佰人,更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八佰精神。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3
今天看了一部紅色革命電影《上甘嶺》,電影的主要情節是:1952年秋,朝鮮戰爭進入最後的關鍵階段。美國侵略者竟在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調動六萬多兵力,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奪取上甘嶺陣地,進而攻佔五聖山,用武力獲得他們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東西。堅守上甘嶺陣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的率領下,與敵人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二十多次的瘋狂進攻。
此後,他們又根據上級指示,退入坑道堅守陣地,拖住敵人,使之無法前進一步。在山上坑道里堅持戰鬥了一個月,他們遇到了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不僅與外界的聯系被敵人切斷,而且缺水缺糧,生存艱難。但為了祖國、為了朝鮮人民,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了二十四天,從而贏得了時間『使中朝軍隊取得了大進攻的勝利,並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美國侵略者被迫重新坐下來談判,無可奈何地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朝鮮人民得到了和平。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細節讓我為之動容:由於敵人的封鎖,部隊嚴重缺水,戰士們的嘴唇都乾裂了。上級領導派來送水的小分隊,隊員們一個個犧牲。為了保存實力,八連戰士們又得下山去搶水。但是,戰士們剛裝好水,就被敵人的流彈打中了。後來,師長派人歷盡千辛萬苦才送上一些蘿卜,並特意送給連長兩個蘋果。雖然連長自己是那樣乾渴,卻把兩個蘋果分成許多片,分別送到全連每個戰士的手上。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戰士們在那樣飢渴的情況下,沒有忘記自己的戰友,這種階級友愛是多麼高尚。
他們真正做到了「,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 此時,我也感觸良多;作為一名大學生,作為一名國防生,我們更應發揚繼承老一代先烈的這種優秀品質。
「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和大家齊心合力,擰成一股繩,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相應地,自己得到的也會得到很多東西。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4
昨天,我雖然才剛看狼牙山五壯士這部電影。但是直到現在我依然還是難以忘記。耳旁依然還回盪著「打到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豪邁而堅定的 口號 。
這電影主要講了:一天,日本鬼子准備掃盪狼牙山一帶,紅軍們盡力保護鄉親們轉移。五壯士為了保護鄉親們,一路上戰功赫赫,戰場上沖鋒陷陣,不顧生死,最後為了讓主力轉移,被逼上狼牙山頂,最後跳下懸崖,以身殉國。
看到這里,我不禁咬緊嘴唇,飽含熱淚。他們在村子裡自身難保,卻還是處處為鄉親們著想,堅決保護老百姓。令我深深地感動。因為要轉移,必須留下人來拖住鬼子,所以留下了六班。但是六班只有五個人,怎麼來拖住日寇的三千人馬呀?我也為他們捏了一把汗,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不知道他們能不能挺過去?五壯士為了保護主力軍,不惜生命危險將鬼子引到棋盤山決一死戰。他們邊打邊往山上移動,絲毫不敢鬆懈。在鬼子一次又一次的無情猛攻下;在飛機大炮的轟炸下;在千鈞一發的時刻!他們沒有恐懼和害怕,更沒有退縮和放棄!反而____越勇,我看到的不是孤軍奮戰,而是一顆顆保衛祖國,熱愛和平,永不放棄的決心! 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他們像敵人扔石頭,將鬼子和漢奸打得頭破血流。每一扔,都注入了全部的力量。他們扔出的不只是石頭,還有我們中國人民的憤怒和仇恨。最終,他們被逼上了頂峰,在跳下懸崖的同時還高呼「打到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大地似乎都為之震動!天空也為之怒吼!在抗日戰爭中又添了鮮紅而悲壯的一幕!
想一想,我們現在既幸福太平又無憂無慮的生活,是多少革命烈士的鮮血換來的呀!他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今天的和平。相比之下,我不禁慚愧:平時勞動時偷懶,做作業拖拉,做 體育運動 時的害怕膽小等等。這些小事都無法堅持,怎麼對得起革命先烈呀?從此以後,我一定以他們為榜樣,不斷進步。
五壯士們那堅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寧死不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一定要刻苦學習,以後報效祖國,這樣,才不辜負先烈們的付出與犧牲!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5
最近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此書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太行山上》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 標槍 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書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 大雪 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己的懷里全暖,最後還是自己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本書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己肩負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精選5篇相關 文章 :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精選6篇600字
★ 紅色革命電影觀後感範文5篇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2000字精選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作文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1500字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
★ 紅色經典影視小兵張嘎觀後感範文5篇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300字作文
★ 紅色經典電影觀後感
★ 紅色影視劇觀後感5篇600字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