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普法欄目劇《回家》觀後感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未來。教育和培養好青少年,是我們中華民族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根本大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基礎工程,是全黨全社會共同的社會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培養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長。一切為了孩子,給青少年營造一個和諧、平安的學習氛圍,也是我們學校一直所重視的,更是我們教師德育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
學校將中小學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衛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護、財產安全教育等內容列為教育重點,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法制教育內容,將法制教育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學生假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了學校法制教育的針對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無遺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師組織班會教育,學校組織觀看相關座談,學校還充分利用黑板報、校園網等宣傳媒體,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園」的宣傳力度,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動,確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當然,法制教育不僅要向青少年宣傳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認識到:法律不僅是對自製行為的約束,更是捍衛尊嚴、權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應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法律就在身邊,我們學習、生活的學校、家庭、社會有一個強大的法律保護網,時時刻刻規范著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調整著各種社會關系,只有自覺遵紀守法,才能健康順利的成長,並有一個良性發展。
換個角度講,法制教育是一個普法的過程。我們應當告訴學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針對他們的陷阱,如何識別、自救、求助等。還要讓他們明白有哪些權利,如人格權、受教育權等等,如果這些權利受到侵害應當採取何種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於付出更大的代價。總之,開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養學生民主、法治的觀念,讓青少年認識到法律不是約束行為的鎖鏈,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義會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勢群體也能得到法律陽光的普照,從而自然地產生對法律的信仰,提高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這些才是他們真正缺少的,是他們從單純的課堂教育中學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價值所在。
遵紀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潛移默化地從青少年身邊的事件起,從他們身邊的事做起,通過科學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強有青少年的國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和守法用法的意識,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和諧、向上的法制環境。
⑵ 《大護法》電影觀後感
不管怎樣,能於有生之年在電影院里看到不思凡導演的動畫電影,還是有一種小小的心理滿足感。作為一個在人物造型、畫面配色上有著獨特風格的導演,不思凡是國內少有的可被瞬間辨識出的動畫導演。當然,更容易辨識的是他特別擅長的神秘主義劇情。
影片二維風格的色彩質感,以及靈動流暢的畫面動作,都堪稱精彩。從畫面、人物造型和鏡頭感中滲透出來的那種神秘感足夠味道,對這種神秘的抽絲剝繭般的解讀也達到了較高程度的順暢。大護法的故事,原本也應該像小米的森林一樣徜徉20多集劇情,現在被高度濃縮在90多分鍾的電影中,這種努力及其成果也不能不讓人稱贊。
不思凡的三大神秘主義法寶——原始森林、細密街道和幽深洞窟,在影片中均有涉獵。森林中充滿了詭異的生物,雖不一定對自身有害,但這無窮盡的第三者的視角也足夠讓你警覺。街市中絕對沒有雙向八車道的長安街,絕對是錯落房屋加細窄里弄的組合,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無數的藏身之處和視覺死角。當然,終極謎題一定出現在幽深的山洞中,這些山洞毫無延安窯洞的直白與灑脫,一定是九曲通幽、盤根錯節,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觸碰那不可被世人所知的私密。
這種神秘性還在於,影片處處設置了讓觀眾內心詢問「這是什麼東西」以及「為什麼會是這樣」的觸發點。從那個巨大的漂浮於天空之上的黑色花生,到奇怪身形的花生人,再到隧道洞口上的數字,以及背後別著風車的小花生人,你或許都會有所自問。而同樣,你也會潛移默化地思考,為什麼這里會有一個庖屠夫,為什麼花生人要戴上假眼睛,為什麼花生人晚上是那種樣態等等。其實,觀眾對花生人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樣的哲學問題不太感興趣,反而更關注表面的謎題。正是這些神秘謎題,讓觀眾被影片牢牢吸引。
這還是一個有關權力的作品。由老頭所代表的宗教(邪教)的權力,由王子所代表的王權,由大護法所代表的實力的權力,由女人所代表的性的權力,由蟻後所代表的宗族的權力,由花生人所代表的民權,和由庖卯所代表的世俗理想的權力,混雜交融,互相角力。權力的獲得、喪失與流動都在轉瞬之間,隨時都可能風雲突變。
不過,在上述的彰顯神秘主義的精彩之餘,影片還是少了些經典的味道——就是那個能永存在你記憶中的震撼點。
或許你會說,小姜的死是個震撼,但那真的足夠震撼嗎?在如此強大的權力斗爭洪流之中,以及如此強烈的神秘主義氛圍之中,小姜作為覺醒的殉道者的犧牲,雖然令人瞠目,或許也令人動容,但卻難言刻骨銘心的沉痛。他只是成為世俗權力挑戰王權的犧牲品,成為王權覺醒壓制教權的導火索。當然,他最後隱晦的重生,也算給觀眾一些心理慰藉了。
或許你會說,庖卯的死是個震撼,但那真的足夠震撼嗎?這樣一個有聲的不停搖擺的角色,他的死不過是被大護法憐人般地賜予了意義一樣。和同樣是神秘主義代表作《千與千尋》中的.配角——無臉人所帶給人的超凡印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無臉人沒有一句話,但它的寧靜與貪婪的兩種反差極大的情態卻歷歷在目,而過了十年之後,我可能已經不記得庖卯的理想究竟是什麼了。
在看電影之前,由於朋友們的各種安利,對這部大護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不過從電影劇情的介紹,到畫風的描述,還是電影自分級的話題,都沒有我期待中get電影的點,直到念念同學一針見血的描述,才明白為什麼大家覺得這部大護法能上映很是驚奇。
謝謝新浪觀影團能夠帶我到UME華星電影院觀看大護法這部電影,而且能夠感受到中國巨幕DMAX的震撼與驚奇,能夠看出,中國院線在技術與體驗上正在加快步伐,追趕世界最優秀熒幕的努力。
大護法的畫風帶走濃厚的中國傳統水墨畫的風格,色彩的運用也是特別像年畫,個人感覺最突出的三種顏色分別是黑、紅、綠,代表的也是中國傳統的三種顏色,水墨,硃砂,沾青,再輔以代表不同人物性格的其他顏色。沾青,是花生人血的顏色......大護法誇張的畫風代表了每個人的性格特點,大護法的圓潤,太子的反差萌,花生人的麻木,歐陽吉安的奸詐,當然最隱晦的是小鳴的話語。在中國傳統中,圓潤在一定意義上代表著富態,真誠,老實,就像年畫上的送財童子;相反,細尖的人物描繪,必有奸詐之處。這部大護法從畫風上回歸了中國動畫片最輝煌的年代,像天書奇談、葫蘆娃、九色鹿。
很顯然大護法這個角色非常善於聯想,從初入花生國時空氣中味道的變化,進入村子冷寂的街道,花生人的冷漠不語,麻木無情,都能引起大護法的思考。這是哪裡?這是為什麼?他們是什麼人?其實何不也是思考大護法自己,我來自哪裡?我這是為什麼?我是什麼人?特別是在電影的過程中,大護法念念有詞,通過鎢鋼杖發射出的激光、多次中槍後不死的體質,直到最後大護法自己說,「我從你爺爺的爺爺開始就當上了奕衛國的大護法,我到底是誰?」我會不會是奕衛國的「花生人」?花生人擺脫了控制的命運,我呢?
從電影中很容易就能看出來,花生國假扮大神仙的吉安奴役花生人思想,控制他們的生命,用宗教的手段,來欺騙他們。而且花生人指出逃跑者的藏身之處,也表明沒有自己的思想。就算到最後,花生人認識到了事情的真相,也沒有擺脫相互殺戮的命運,這不得不說是對革命的悲哀。反左反右,到底出路何在?沒有文明底蘊的種群,如果控制自己的命運。(感覺又像極了非洲~~)
看完這部電影,讓我想到的是《V字仇殺隊》,這部經典的反烏托邦電影,就像是大護法的真人版,不允許人民有自己的眼睛,不允許人民有自己的嘴巴,不允許人民發出自己的聲音。一切都是統治者所描述的......而大護法不停的思想描述,像極了V的長篇大論,滔滔不絕。從這點來說,非常的吸引我。(雖然反派影評中波米認為這是中國國產動畫還未拜託的缺陷,但我始終認為,用在大護法這里非常合適)
太子的童真,不管是從外形還是內心,都給於這部電影以亮點,特別是與小鳴形象造成的對比。觀看影片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小鳴能夠出入如入無人之境?作為一個小孩子,不可能做到這些。果然,身體雖然是小孩,但是思想已經無比成熟。
最近看了太多關於宗教、思想、控制的電影,從《岡仁波齊》(正面),《惡魔城》(動畫)《被操控的城市》(韓國),直到這部《大護法》。體驗到最近的輿論環境,從A站B站的陣亡,各大影視的下架,微博與公號的封殺,不禁思考,我們到底怎麼樣?
《大護法》故事發生在一個山中小鎮,這里居住著一群面目詭異、不言不語的花生人,他們形似人類,實際卻是由掌權者吉安培育出來的,為了得到他們體內的黑蠱石,他們被天然地分配成育苗者、行法者、行刑者、煉油人、放面人等職業,統治剩餘的花生鎮居民,最終在誤闖如此的大護法的號召下,大家展開了一場關乎生死的對抗與救贖。
拋開影片中的幾名主人公,片中還有一個配角非常有意思,令人記憶猶新,他就是全力為吉安效力的庖卯。
庖卯的理想是向人證明自己是庖丁的後裔,把「一刀取人心臟」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結果吉安是第一個沒有嘲笑他這一理想的人,吉安為他提供無數花生人練習刀法,從而從花生人體內拿到所需的黑蠱石,在安吉的眼裡,花生人不過是人養的豬玀,像雞鴨牛羊一樣的動物。
庖卯就這樣每天的練習著肢解花生人,對於活人,他從未下過手,卯卯對此感激涕零,認為這是給予他實現夢想的機會。
直到有一天,當聽見花生開口說話,庖卯意識到這也是生命的時候,他很自然地有了人類的生理反應,他對自己以往的屠屍行為產生了震撼性的懷疑。但對於執迷夢想到痴狂的卯卯來說,他寧願選擇毀滅真相,繼續以夢想的名義麻痹自己,於是他揮刀斬斷了小姜的頭顱。
最終大護法一語點破,庖卯將實現願望的最後刀鋒對准了自己,親手挖出了自己的心臟,這一情節也彷彿帶著日本武士切腹般的悲壯與慘烈。
縱觀庖卯這個人,為了理想一直在努力,而他的理想被吉安利用謀取私利,誰又敢說這不像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職場呢,庖卯最後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但一刀取出的卻是自己的心臟,此生從未殺過人,諷刺至極。
⑶ 看反對宗教極端思想教育片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
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
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致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
前者准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
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系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系,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
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