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看過《八佰》這部電影嗎有什麼觀後感
《八佰》這部電影沒有看過,看過解說,講的是抗戰的時候,發生在上海八佰革命人士的故事。為了我們的未來,我們人民付出了太多。
B. 八佰電影觀後感怎麼寫
八佰觀後感
郝瑞兆
這部電影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為守上海最後防線四行倉庫,僅與英美租界相隔一條蘇州河,孤軍奮戰4個晝夜,營造了罕見的被圍觀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佰人。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觸在於一河之隔兩種不同的景象,一半繁華景象和一半的戰爭場面給人帶來視覺沖擊。感觸最深的一幕是每個晚上四行倉庫的軍人們看著對面的繁華景象,那是他們嚮往的、想要的生活環境;對面的學生想要去到對面和軍人們為了這個國家去奮斗;一根電纜線看似平凡卻是用一個個人的屍體趟過去的,他是四行倉庫的軍人與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他是托起後半段劇情的重要紐帶。
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淞滬會戰便是這部電影的原型。從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軍就加快侵略中華的步伐,並且提出了三個月的計劃。為了打擊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中國軍隊奮起反擊。從真實的角度上這部電影還原了真實的歷史事件,讓人們真實感受到了當時的歷史情形和人們苦難的生活環境,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1938年,淞滬會戰進入相持階段,為了掩護我軍的行動,團長謝晉元臨危受命,率軍駐守四行倉庫。然而此時的四行倉庫西面和北面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與未被佔領的中國地界完全隔絕,成為一個"孤島",進入四行倉庫,也就成了孤軍。部隊進駐後,謝晉元與一營長楊瑞符集合部隊作簡短動員,說明奉命掩護大軍撤退並據守四行倉庫--這個當時上海唯一屬於中國軍隊守衛的一塊國土,第一營已是離開大部隊的一隻孤軍。他要求全體官兵,抱必死決心,與倉庫共存亡,剩最後一人,也要堅守陣地。
我想每個為了這場戰爭犧牲的人,他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的強大,他們為了現在的繁華生活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那些阻礙我們通往美好生活的事情,我們總會努力的跨過它,不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我們中國一定會強盛起來,我們再也不是那個軟弱無力、任人宰割的中國。
C. 八百壯士影片觀後感悟
相信《八佰》大部分的觀眾都已經看完了吧,不得不承認電影拍得十分精彩,可是,大家知道嗎?我們看到的《八佰》是經過二次刪減的,而且電影從始至終都沒有拍完,毫不誇張地說,這部電影只是講了整個《八佰》的一部分,實際上後續還有劇情,甚至劇情比現在看到的還要精彩。
他們將匕首帶回營地裡面,在早操的時候,手持匕首等利器,將謝晉元殘忍殺害了,謝晉元犧牲之後,接替他指揮孤軍營的是他的副手,後來,日軍佔領了租界,為了報復孤軍營,將他們全部送去了各地做苦力,以此來削弱他們的意志,可沒想到的是他們仍然堅持了下來,直到日軍投降,這支孤軍營只剩下不到100多人了。
所以,這才是孤軍營真正的結局,其實,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來一件事情的,就是電影《八佰》只拍了那麼一半而已,如果能夠把電影的後續也給拍上去的話,相信《八佰》一定會是一部神作,但導演並沒有這么做,或許導演只是想給我們呈現英雄們的事跡,而不想讓大家看到他們悲壯的結局吧!
D. 電影八百觀後感怎麼寫
《八佰》電影你看了么,《八佰》這部電影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件改編的,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2020看《八佰》觀後感範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歡。
《八佰》觀後感1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以後,中國軍隊第88師是最先進入戰場抗擊日軍的中國部隊。最初謝晉元是作
為第262旅參謀主任,在寶山路商務印書館對面的樓上在最前線指揮戰斗。戰斗到9月中旬,第524團團長黃永淮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第262旅旅長便 任命謝晉元為新任團長,指揮該團負責正面陣地的防守任務。
因戰況激烈,該團先後補充了4次兵員,原來的老兵在戰火中不斷犧牲,補充人員主要來自地方保安團。戰斗至10月下旬,面對日軍的不斷增兵,中國軍隊發現如果死守閘北,將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於是下令中國軍隊撤退到蘇州河南岸防守。但為了配合外交,給世人留下中國軍隊仍堅守蘇州河北岸抗戰的印象,於是決定讓第88師留下一部分部隊,作為中國最後的軍隊堅守。
對於留下來最後堅守的軍隊,師長孫元良很清楚他們將面臨的結果,曾表示留置閘北守備最後陣地的部隊,最多是犧牲,最少也是犧牲。」最終 孫元良決定以中校團附謝晉元率第262旅524團固守原第88師師部所在的四行倉庫為據點,作為中國在閘北的最後一支 部隊堅守蘇州河北岸。這便是堅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及所率領的部隊被稱為「四行孤軍的原因。
孫元良親自向謝晉元在四行倉庫下達了率第一營死守上海最後陣地的命令。之所以將最後兩支中國軍隊死守的陣地設在四行倉庫基於以下幾點考慮:首先四行倉庫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堅固易於防守,並容易掌握部隊。四行倉庫作為原第88師師部,糧食和彈葯都儲存了很多,而且為了防止自來水管被日軍截斷,還有大量的飲用水儲存。
《八佰》觀後感2
83年過去了,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或許很難理解領悟過去那個年代的悲慘和傷痛,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讓今天的人們記住,在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上,曾經發生過最殘酷壯烈的戰爭,有過先烈們浴血抗戰的驚天壯舉!
E. 電影八佰觀後感怎麼寫
電影《八佰》觀後感、心得體會範文
1937年,是中國風雨飄搖的一年;1937年,是中國山河破碎的一年。
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對華全面侵略戰爭。正面戰場上,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國民黨正規軍,面對日軍節節敗退,北平天津相繼淪陷;在布魯塞爾會議上的外交失敗更是讓中華民國成了一葉飄盪在洶涌大海上的小船,隨著海浪起起伏伏,毫無反抗之力。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怎樣,也沒人知道中華民國的未來在哪。
9月1日,新豐熱電公司組織我們這些學員觀看了剛剛上映的電影《八佰》。故事就發生在1937年的中國上海。滬松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在與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倉庫,孤軍奮戰四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
面對日軍多次狂風暴雨般的進攻,524團在團長謝晉元的指揮下,像是一顆堅韌的小草。無論怎樣的風雨,也無法讓它真正低頭。524團的堅守就像是燈塔穿過海霧里的一點點燈光,為大海上飄搖的小船指出方向,為山河日下的舊中國送來了一絲希望。
顧炎武在三百多年前發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有力的吶喊。今天的《八佰》便是對這句話的再次演繹。家是最小的國,國是最大的家。愛我祖國,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身體力行:戰爭年代,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心中的大義毫不猶豫的獻出自己的生命;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只需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便是對「國人當如此」最好的踐行。
我從懵懵懂懂的入職,到現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各種培訓學習,在領隊和集控師傅們的帶領下,我們正在慢慢的尋找自己的定位,也正在一點點習慣自己電廠人的身份。生活在當下的我們需要一種堅守——在現在的學習中,堅持每個分分秒秒,用心學習運行相關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守護好每個日日夜夜,堅守在汽輪機旁;堅守在鍋爐邊;堅守在電廠的每一個設備、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旁,保證值好每一班崗,就是我們電廠人對「國人當如此」的最好踐行
F. 電影《八佰》講述了什麼內容,有什麼感悟
電影《八佰》由管虎導演, 王千源、張譯、姜武、黃志忠、張俊一等演員共同出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