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沂蒙六姐妹觀後感 ,歡迎大家分享。
托獻禮的福,很多優秀但不娛樂的國產電影得以擠進院線,本片是其中之一。
戰爭,向來是男人的事。關於戰爭的電影,女人也都是等待丈夫的形象出現。這部電影則以孟良崮戰役為背景,描寫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老區人民積極支前的故事。影片的前一個多小時都是輕松的,人們忙著生產支前。直到戰役進入高潮,女人們的命運也隨著她們的男人而改變。「沂蒙山的男人們都打仗去了」,這是第一個高潮。架浮橋,是第二個高潮,其實那個時候我多麼希望小媳婦能看見她綉的那個荷包啊,雖然知道戰爭年代這種概率幾乎為零,可還是得埋怨這導演太狠心了。最後,果不出所料,「滿門忠烈」,看到全村人祭奠的場景,終於綳不住內牛滿面了。當然,令人更崩潰的是後面的字幕,本片全部取材於真人真事,完全不是為了煽情而設計的情節。果然,只有真實才讓人最感動。
我印象中這還是第一部以支前民工為主角的主旋律片,以前常說三大戰役是用小車推出來的,看完這片子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同時,再次對那個時代無限嚮往,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仰,有純真的愛情,有無比的勇氣和堅韌的精神。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沂蒙六姐妹,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就在那個幸運的下午,我觀看了這部電影。
沂蒙六姐妹,她們是革命戰爭年代在沂蒙老區涌現出的一個女英雄群體,她們居住在蒙陰縣野店鎮煙村莊,分別是:張玉梅、
伊延珍、楊桂英、伊淑英、冀貞蘭、公方蓮。這六位婦女,在村幹部和民兵都上前線的情況下,全力以赴發動男女老少支援解放戰爭的英雄事跡。 六姐妹中,有一個當時叫月芬的姑娘,她嫁給了一戰士,可這位戰士上了前線,她按照習俗,和一隻公雞拜了堂,直到丈夫犧牲,也未見上一面,但她仍舊努力的做支前工作??
六姐妹們雖然是普通的群眾們,都遭受了喪失親人的痛苦,但她們仍然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這種敢於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她們不辭辛勞,送、送糧草、做軍鞋、護理病人,樣樣粗話都干,有時一天只吃唯一的一頓飯,三更半夜起床,通宵達旦的工作,這種拚命硬乾的精神讓人敬佩。她們作為普通的`農村婦女,在沒有別人的強制的情況下,主動承擔著革命事業,她們無怨無悔,熱情的服務,讓我久久不能忘懷,聯想到自己,真是慚愧!
那個時代的女子真是偉大、善良、朴實。就是在前線時,六姐妹們帶頭毫不遲疑,沒有半絲怨言地跳入冰涼的河水中,用她們一隻只細瘦的肩膀托起木板,那一雙雙奔跑的雙腳,一個個殺敵心切的戰士們從她們的頭頂掠過,可她們沒有一滴淚水。想到現在的人們,真是慚愧!
今天學校讓我們觀看電影《沂蒙六姐妹》,在觀看的時候淚水止不住的流,我們沂蒙山的人真是好樣的,同時覺得沂蒙山人在戰爭年代的那種無私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去深思,特別是女主人公月芬一輩子沒見過戰死在戰場的丈夫,自己也勇敢的投身戰斗,還有那未成年的小鶴和黑燕也投入到用肩膀為子弟兵架起人橋的沂蒙姐妹,真的好感人啊!正如陳毅將軍所言:我至死都不能忘記沂蒙山,是沂蒙山的小米養育了人民的子弟兵,是沂蒙山的小推車推出了革命的勝利。
誰說女子不如男,誰說女人頭發長見識短,你們看看《沂蒙六姐妹》她們顯現出女性愛黨愛軍愛民,不畏艱辛、艱苦奮斗的精神,舍小家顧大家、為黨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不震撼我們的心靈嗎?最後聽著那凄涼的沂蒙山小調,感人肺腑,催人淚下。回到現實,我想我們作為老區的後代,我們要發揚她們的光榮傳統和偉大的沂蒙精神,和她們相比我們就不會抱怨社會抱怨命運不公了,只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0xx年12月3日的下午,我中心組織全體職工集體觀看了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我被戰爭年代沂蒙山區婦女的英雄事跡和光輝形象所感動。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而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一段滿門忠烈的悲壯史詩,一部展現沂蒙精神的不朽畫卷,純朴、善良、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溫柔的身軀扛起了新中國的希望。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完影片之後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意識到沂蒙婦女的偉大。電影中的獻血,搭人橋和結尾處送葬的情節十分感人。這部影片讓我對戰爭,對沂蒙精神有了重新的認識《沂蒙六姐妹》不單純是六個人,而是所有的沂蒙兒女彰顯的偉大的「沂蒙精神」。以家為家,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大愛無邊。我今後會用「沂蒙精神」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不斷創新,爭做一個優秀的合格的文化體育人。
一個半小時的《沂蒙六姐妹》看完了。從始至終我眼裡的淚水就沒有干過;心情也從沒有從感動中平靜下來。革命老區沂蒙的故事又一次使我深受感動,使我重新體味了一次戰火分飛的戰爭殘酷教育與革命年代艱苦卓絕的不屈精神。沂蒙山,記得小時候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是從一部電影《百荷花》中得知的。同樣的也是一部反應沂蒙老區人民無私支援前線的故事。而多年以後的今天,又一部感人至深的反應沂蒙老區人民支前的優秀影片《沂蒙六姐妹》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它同樣的是那樣的讓你震撼,那樣的讓你心靈無時不在重新接受那時人民對於我們軍隊我們國家而奉獻一切的重新洗禮。
《沂蒙六姐妹》是今年關於表現戰爭中革命老區人民的最好最真實的影片,也是一部優秀的戰爭體裁影片。電影所表達的我想更多的是沂蒙老區人民對於解放戰爭的巨大奉獻和犧牲,他們在極其貧苦的生活中,甘於拿出自己的為數不多的糧食,衣服等一切生活須用品且全部無私地奉獻給我們的軍隊。用他們的犧牲來換取我們的最後勝利。但最令人感動還是劇中的一個個鮮活的女主角們,她們同那時的人民大眾一樣,並沒有什麼全局的概念與多高的思想覺悟,完全憑借的則是自己對於我們新生活的嚮往,而不惜犧牲自我。這叫我們今天的人們真的感到汗顏。
今天,我和爸爸、姥姥一起參加了由沂蒙晚報小記者社舉辦的「一起來看電影」的活動,今天放映的電影是《沂蒙六姐妹》。
這部電影描述了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山姐妹們的故事。當時,家家戶戶的男人都去前線打仗,只有老人、女人和孩子留在家裡。每當他們聽到炮響,就要連夜為前線的戰士們烙煎餅、做布鞋,一家烙的煎餅就有幾百張!部隊里發的糧食用光了,就拿自己家裡儲存的。為了戰爭的勝利,他們毫無保留的全部奉獻出來。
電影中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姑娘,她的丈夫一直在前線打仗,結婚時也沒有回家,她就跟家裡的一隻公雞拜了堂。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見一面丈夫,看看他長得什麼樣。後來,她參加了擔架隊,到了前線搶救傷員。一次部隊過大河,河上唯一的一座橋被敵人炸毀了,她們擔架隊的姑娘們就頂著木板,站在冰冷的水中,架起了一座人橋,讓部隊過了河。當部隊凱旋時,她卻看到家裡擺了靈堂,上面寫著她丈夫的名字!這個姑娘啊,一輩子都沒有見過自己的丈夫!殘酷的戰爭奪去了多少勇士的生命!毀掉了多少幸福的家庭!這個姑娘就是沂蒙六姐妹中的一位——月芬!
看完電影後,我的心裡久久不能平息,任憑淚水在臉上流淌。多麼平凡而又偉大的沂蒙姐妹們啊!她們為了戰爭的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即使家裡有人犧牲,第二天也會重新振奮起來,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奮斗!
讓我們為那些為了戰爭勝利而奮斗的人們致敬吧!
星期五下午我們四年級一班全體同學在教室利用多媒體觀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電影《沂蒙六姐妹》。
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革命老區沂蒙山的一個叫煙庄的小山村裡,村裡的男人都去前線打仗,家裡女人同樣不能閑著,她們要攤幾千斤的煎餅,還要做幾百雙軍鞋,要為戰士的馬收集糧草。當戰斗激烈時她們組成了擔架隊冒著槍林彈雨抬傷員,以極快的速度讓醫生更快地救傷員。她們拖著疲憊的身軀來到一條河時,卻發現河上的橋比敵軍炸斷了,她們一個個跳進寒冷刺骨的河水裡,用自己柔弱的肩膀為戰士搭起了一座浮橋。第二天我軍全殲國民黨的王牌師――74師,戰斗勝利了!沂蒙山的六姐妹和一些人,凱旋而歸,等待她們的卻是親人犧牲的噩耗,她們跪在親人的靈前傷心地哭著,她們的行為感動了全村人,大夥都跪在了地上跟著哭泣。
當看完電影時,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心想,我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成不了棟梁之材,我能對得起戰士們的犧牲,能對得起沂蒙山六姐妹的付出嗎?所以現在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報效祖國,報答為我們犧牲的革命前輩,因為我們幸福,和諧,溫馨的生活是他們給予的!
『貳』 《沂蒙山六姐妹》觀後感 800字
這是一部有情節、有情感、有情趣、有情愛的,耐看的佳作。影片以情動人,我被真實感動了。
看喜劇片會讓我感覺輕松愉悅,看科幻動作片會帶給我驚奇刺激,然而一部《沂蒙山六姐妹》卻帶給我深深的心靈震撼和久久的思索。
影片以著名的孟良崮戰役為背景,生動形象的展現了沂蒙六位姐妹帶領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線的感人事跡;影片描繪的「月芬與公雞拜堂」,終身未見丈夫一面的真實故事,被譽為世界上最令人動容的守候。其實所有擁軍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們傳遞著六姐妹的精神,傳遞著沂蒙的精神。我是一個80後臨沂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繼續傳承和發揚。革命戰爭已經遙遠,對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聞。而現實社會,耳邊只有對金錢和慾望的追求。我們需要這種精神來洗禮我們早已麻木和迷茫的信念。
有部名字叫《戰爭讓女人走開》的電影,使「戰爭讓女人走開」成了一句名言。也有人說:女人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因為「男人的戰場,女人的墳場」。在那炮火連連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性在槍桿下遭受踐踏和殺害。可是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段炮火連天的日子裡,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的侵略,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沂蒙六姐妹就是這些傑出沂蒙女性的代表,據不完全統計在整個萊蕪和孟良崮戰役中,煙庄村的鄉親們在"沂蒙六姐妹"的組織帶動下共為部隊烙煎餅15萬斤,籌集軍馬草料3萬斤,洗軍衣8500多件,做軍鞋500多雙,為戰爭的勝利打下了牢固的保障。而在和平年代裡,她們也沒有停住擁軍貢獻的腳步,用奉獻的一生,譜寫了一曲沂蒙女性的贊歌。
如果說南方濕潤的氣候和彎曲的石板街,陶冶出了南方女性的平和與綿軟,那麼北方的風霜雪雨和廣袤崎嶇,則塑造了北方女性所獨有的堅強和熱情。
北方女性是在男人篳路藍縷中幫他們打江山的女人。動盪的日子則會激揚煥發她們憎愛分明的感情。她們會不計代價地為男人揩凈身上的血痕,用溫熱的雙手為他們療傷,然後扶他們上路。沂蒙女性正是如此的善良淳樸、堅強熱情,深明大義。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堅定的誓言:「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她把自己的婚姻幸福拋在了前線,交給了革命;女黨員尹德美,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
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時刻銘記著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並將精神繼承、發揚下去,則成為我們這些成長於新時代的後來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養育了一群淳樸堅韌、熱情樂觀、重情重義的沂蒙人。他們在戰爭中幾乎傾盡所有,送兒子上戰場為親人的安危揪著心還要忍受失去親人的悲痛,為支援前線而籌集糧草哪怕自己餓著肚子穿著破舊的鞋。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應該忘記他們的最無私的奉獻和極其巨大的犧牲,還有無數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輩。人不能忘本,自己的祖先的本和自己的國家的本,如此才能明白新中國的建立是那麼的來之不易,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是那麼的值得珍惜,如此才能更好地愛我們的國家和同胞,更好地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
『叄』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100字)
《沂蒙六姐妹》以1947年孟良崮戰役為故事的背景,通過主人公月芬的眼睛為我們講述了煙庄人民支援解放軍的故事,村裡幾乎所有青壯男丁全部參軍,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村民們為部隊送彈葯、送糧草、烙煎餅、洗軍衣、做軍鞋、護理傷病員,她們竭盡所能支援前線,最後為了盡快結束戰爭,她們紛紛趕赴前線,甚至為了讓解放軍渡河,她們用血肉之軀架起了橋梁,那一刻,我被深深的感動!
中國革命的勝利,除了是數不清的戰士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更是無數家庭忍受著家破人亡、至親分離的割心之痛等來的。影片中二兒媳婦大喊的那一句:沂蒙山的男人們都到前線去了!不僅喊出了這些家庭的心聲,更是刺痛了聽者的心。話語雖然簡單,卻蘊含女人們說不清的脆弱與堅強,它們隨著眼淚的緩緩落下交織在一起,與男人們並肩作戰,做他們最有力的後盾。
影片中的她們並沒有一身戎裝,但依舊用身體架起了通往勝利的橋梁,那些看似柔弱的本應被呵護的臂膀,支撐著舢板為她們的至親指引戰場的方向,或許這一去便永別陰陽,或許這一扇薄板就了斷今生最後的姻緣,片中描寫二兒媳婦就是在用身體架起橋梁時也不忘記找尋她那個永遠的期盼,而那急行的腳步是在肩頭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記.
沂蒙六姐妹,只是千千萬萬個沂蒙紅嫂的一個縮影。從沂蒙六姐妹所講述的戰爭年代的故事裡,我們體會到,沂蒙紅嫂這幾個字背後還有著沉甸甸的分量——忠誠、博愛、自強、奉獻,是其內蘊的涵義。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輕人,我們應該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繼續發揚戰士們不怕苦、不怕累的優良作風,學習沂蒙六姐妹們為了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我們應結合自身工作,勤奮學習,刻苦鍛煉,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為祖國的建代化建設盡自已最大的努力!
『肆』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250字
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支前故事,無時無刻不觸動著在場所有觀看者的心靈。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將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塑造成為這場戰爭的主角,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大愛。她們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為孟良崮戰役的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於勝利」,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短短的九十分鍾,真實生動的故事情節、攝人心魄的宏大場景,活靈活現真切感人的人物,引起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觀眾不時抬手拭淚,經受了一場盪氣回腸的靈魂洗禮,感受到了紅色經典的魅力。
劇中主人公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給科技學校全體師生以強烈的震撼。結合觀看影片,學校團委立即組織召開學生團支部會議,布置觀看人員寫出觀後感並開展了影評徵文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努力學習好科學文化知識,把自己武裝起來,為將來為祖國做貢獻做好准備,把沂蒙精神發揚光大。影片也更好的激發了廣大教職員工教書育人的熱情和干勁,作為一名工作在沂蒙革命老區的教師,在沂蒙精神的啟迪下,我們應該更加牢固的樹立愛國守法意識、無私奉獻意識、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立足本職崗位,弘揚並踐行沂蒙精神,做群眾滿意的教師、建群眾滿意的學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沂蒙精神暖人心,辦學事業穩推進,我們必將激勵革命鬥志,以老一輩的奉獻精神投身到新時期的教育工作中來。
『伍』 《沂蒙》觀後感200-300zi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動人心,凈化人心靈的精品電視劇,它塑造了一群真實、朴實的百姓群像。特別是母親-於寶珍和父親李忠厚,他們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圖匯報、富於犧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動了我。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點,甚至是一些明顯的缺點,正因為作品真實的反映和塑造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會給人以親切、感動,才會喜愛這些朴實善良的鄉村百姓。安居是凡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平平淡淡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更是世世代代沂蒙農村人最大的願望乃至理想。這也是中國家文化的重要體現。這在於寶珍的老伴李忠厚身上得到最為明顯的體現。但當這一切被戰爭踐踏,國家處於危難時,平凡人的生活常態被打破了,沂蒙人勇敢地站了出來,傾其人力、物力加入到戰爭的洪流中。此時,家文化被國文化所遮掩,體現出一種人間的大愛來,這種人間大愛與沂蒙人身上的真善美交相輝映,這是電視劇最震撼人心的地方。為了戰爭的勝利,沂蒙人奉獻出了所有能奉獻的東西。
《沂蒙》是對遺忘的言說。有些歷史,是需要銘記的,但記憶往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那種血淋淋的現實。遺忘,就必須言說,言說一切的事實與真相。在這個善於遺忘的時代,《沂蒙》猶如一道閃光,直逼人的心靈,促人反省。《沂蒙》也是一副慾望時代的良葯。 沂蒙是一部震撼人心、打動人心,凈化人心靈的精品電視劇,它塑造了一群真實、朴實的百姓群像。特別是母親-於寶珍和父親李忠厚,他們的忠厚、善良、付出不圖匯報、富於犧牲精神都深深的感動了我。這些人物本身都有一些普通人人性中的弱點,甚至是一些明顯的缺點,正因為作品真實的反映和塑造這些普通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才會給人以親切、感動,才會喜愛這些朴實善良的鄉村百姓。
『陸』 沂蒙紅色故事觀後感400字
提起沂蒙山,人們自然會想到沂蒙紅嫂,想起用乳汁救護八路軍傷員的明德英,想起沂蒙六姐妹,想起王換於、孫玉蘭、侍振玉、祖秀蓮……作為老一輩沂蒙婦女群體形象的沂蒙紅嫂,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究竟還有多少沂蒙紅嫂,她們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今天我就講一個紅嫂——祖秀蓮的故事。
1941年的深秋,日本帝國主義對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實行「鐵壁合圍」大掃盪。山東縱隊司令部的一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的擋陽柱山附近偵查時,被前來掃盪的日本鬼子發現,身中五彈、兩刺刀,後來日本鬼子以為戰士死去了,便離開了。戰士雖受了重傷,但還沒有死去。他靜靜的躺在地上,一陣深秋的涼風讓他蘇醒過來,強忍著劇痛,他慢慢的睜開眼睛。天快黑了,他用力想站起來,可是再也沒有力氣了。他用手摸了摸肚子,發現腸子已經淌了出來,便極力按了進去,用衣服勒緊了。他緊咬牙關,強忍劇痛,憑著堅強的意志,向著桃棵子村爬去。也不知道過來多長時間,戰士終於爬到一戶人家的門口,便再也沒有力氣,又昏死了過去。
祖秀蓮在出門倒水時,發現了受傷的戰士。當她看到眼前的這個「血人」時,驚得連水瓢都掉到了地上。她仔細看了一下戰士,認清是一名八路軍,便急忙跑進家裡,喚來老伴,一同把戰士架到家裡。她為戰士擦洗包紮了傷口,戰士慢慢蘇醒過來了。後來祖秀蓮給他喂水喂飯,用上山采來的草葯為他療傷,她還把家中僅有的一隻下蛋母雞殺了,熬成雞湯喂養他,戰士的傷慢慢好了起來。
當時日本鬼子就駐扎在桃棵子村,他們在村部燒火做飯,還不時傳來哇啦哇啦的叫罵聲,整個村莊十分恐怖。村子的人們大都進山躲鬼子去了,只有祖秀蓮一家因為丈夫張文新得了瘧疾走不了。鬼子不時到各家各戶搜查,把戰士藏在家裡,祖秀蓮感到實在不安全,就喚了幾個侄子,將戰士抬到了山上大卧牛石下的一個岩洞里,並用石塊和玉米秸把洞口擋上。祖秀蓮和戰士約好,只有聽到三下敲石頭的聲音,他才能出來,否則一定不能自己出來。
洞里潮濕悶熱,不通風,大小便的氣味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祖秀蓮每天都堅持來給他送水送飯,為他擦洗包紮。有一次,祖秀蓮在給戰士換葯時,發現他腹部的傷口上爬滿了蛆蟲,祖秀蓮的淚水一下子涌了出來,這可怎麼辦啊?她忽然想到,庄戶人家腌鹹菜時缸里生蛆了,只要放上幾片芸豆葉,蛆就自己爬了出來。可當時已是深秋,要找幾片芸豆葉也是不容易。她四處尋找,終於在村東的菜園地里找到了幾近枯萎的芸豆葉。盡管如此,她還是如獲至寶,采了一些稍嫩點的,便急匆匆的回到山洞,用力擰下水來,滴在戰士的傷口上。果然那些蛆蟲慢慢爬了出來,祖秀蓮又艾蒿水擦洗了傷口,重新包紮起來。
這名戰士在桃棵子村療傷29天,光在山洞裡就整整25天。在祖秀蓮的悉心照料下,戰士竟然奇跡般的活了下來。後來祖秀蓮打聽到在附近的中峪村有一個八路軍的醫院,便和侄子們把他送了過去,繼續療傷。
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名戰士叫郭伍士,老家是山西省渾源縣千佛嶺鄉小道溝村。1912年出生,1937年參軍,1938年隨東進部隊進入沂蒙山,任山東縱隊司令部偵查參謀,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重傷,後被祖秀蓮救起,傷愈後又回到了他的部隊。直到1947年,復員後,郭伍士感激沂蒙山的鄉親,沒回山西老家,在沂南縣隋家店子落了戶成了家。為了尋找祖秀蓮,他就做了一副挑子,走村串巷賣燒酒。就這樣挑著這副擔子走了整整兩年,終於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娘」。從此以後郭伍士便在桃棵子村安了家,並認祖秀蓮為娘。
『柒』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優秀
導語:《沂蒙六姐妹》講述了“沂蒙六姐妹”帶領全村人民為支援革命前線而忘我拼搏的感人故事。下,面是我收集的《沂蒙六姐妹》影片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1:
2009年12月3日的下午,我中心組織全體職工集體觀看了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我被戰爭年代沂蒙山區婦女的英雄事跡和光輝形象所感動。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而是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國、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一部波瀾壯闊的戰爭史詩,一段滿門忠烈的悲壯史詩,一部展現沂蒙精神的不朽畫卷,純朴、善良、勇敢的沂蒙女性用溫柔的身軀扛起了新中國的希望。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看完影片之後我對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更意識到沂蒙婦女的偉大。電影中的獻血,搭人橋和結尾處送葬的情節十分感人。這部影片讓我對戰爭,對沂蒙精神有了重新的認識《沂蒙六姐妹》不單純是六個人,而是所有的沂蒙兒女彰顯的偉大的“沂蒙精神”。以家為家,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大愛無邊。我今後會用“沂蒙精神”激勵自己,努力學習,不斷創新,爭做一個優秀的合格的文化體育人。沂蒙六姐妹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2:
2009年11月3日,單位組織看了影片《沂蒙六姐妹》。
影片以為孟良崮戰爭支前、完成補給任務為主線,以一對從未謀面的新人結婚為輔線,矛盾找得看似小卻很巧,整片的鋪墊就此展開。從影視工作者的角度看,此片頗費心思,影片刻畫之細膩,鏡頭運用之嫻熟,堪稱唯美,特別是對六姐妹的刻畫細如發絲,把六姐妹的情感性格完全地展現出來,六姐妹的心理世界就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在你面前徐徐展開,令你在震撼之餘發出無限感慨。
那瘦小的身軀是多麼的堅強,那看似柔弱的肩膀卻撐起一座通往勝利的橋梁。無論怎樣絕望的境況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永遠都有希望,那是一種震撼欣慰的力量,所以她們可以很堅強。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能讓你掉淚,能讓觀眾黯然神傷,就是主人公內心深處的這種力量讓觀眾產生共鳴,讓你為她們的快樂而感到欣慰,也為她們的悲痛而心如刀絞。
她們並沒有一身戎裝,但依舊用身體架起了通往勝利的橋梁,那些看似柔弱的本應被呵護的臂膀,支撐著舢板為她們的至親指引戰場的方向,或許這一去便永別陰陽,或許這一扇薄板就了斷今生最後的因緣,而那急行的腳步是在肩頭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記。沒有人阻止這樣的急行,也沒有人在決絕前退縮,她們就用這種如此令人痛心的方式送走了摯愛。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你也和我們大家一樣,感到原來堅強會如此殘忍,需要付出這樣大的代價。
看到最後,我再也無法控制我的淚水,只能讓它盡情地在我臉頰上流淌。
她們期盼親人歸來,卻等來了噩耗。可面對噩耗,她們仍就選擇了擔當與堅強,因為那個時候她們是一個家庭脊樑,她們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個小家,同時也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一個民族興盛的希望。她們的笑是那麼的美麗,而她們的淚依舊凝結了我們今日幸福的寶藏。
當我走出電影院,我的內心許久不能平靜,我們的先輩為我們付出得太多,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人好好去理解、去感悟。
現在的生活沒有戰爭,和平幸福,這是無數的英雄先烈們用鮮血進行革命奮斗的結果,當然也包括默默無聞的千萬個像沂蒙六姐妹式的支前擁軍模範。我們要學習她們那無私奉獻、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立足自己的'實際,扎扎實實工作。進一步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勤勉敬業的奉獻意識、恪盡職守的責任意識、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扎扎實實、盡職盡責地完成好每一項領導交給的工作任務。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
《沂蒙六姐妹》影片以為孟良崮戰爭支前、完成補給任務為主線,以一對從未謀面的新人結婚為輔線,矛盾找得看似小卻很巧,整片的鋪墊就此展開。從影視工作者的角度看,此片頗費心思,影片刻畫之細膩,鏡頭運用之嫻熟,堪稱唯美,特別是對六姐妹的刻畫細如發絲,把六姐妹的情感性格完全地展現出來,六姐妹的心理世界就如同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在你面前徐徐展開,令你在震撼之餘發出無限感慨。
我想這部影片之所以能讓你掉淚,能讓觀眾黯然神傷,就是主人公內心深處的這種力量讓觀眾產生共鳴,讓你為她們的快樂而感到欣慰,也為她們的悲痛而心如刀絞。
她們並沒有一身戎裝,那瘦小的身軀是多麼的堅強,那看似柔弱的肩膀卻撐起一座通往勝利的橋梁。無論怎樣絕望的境況在她們的內心深處永遠都有希望,那是一種震撼欣慰的力量,所以她們可以很堅強。她們的愛也可以使她們的親人更堅定、更勇敢。
影片的高潮是她們用身體、用臂膀,在齊肩的河水中,在敵機的轟炸中,堅定地支撐著門板為戰士搭起了通向戰場的坦途,或許這一去便永別陰陽,或許這一扇薄板就了斷今生最後的姻緣,而那急行的腳步是在肩頭上落下今生唯一的印記。沒有人在這樣的急行中猶豫,也沒有人在這樣的決絕前退縮,她們就用這種如此令人感動的堅強的方式送走了摯愛。戰後她們的母親失去了兒子,她們當妻子的失去了丈夫,當妹妹的失去了哥哥。她們期盼親人歸來,卻等來了噩耗。可面對噩耗,她們仍就選擇了擔當與堅強,因為那個時候她們是一個家庭的脊樑,她們用瘦弱的身軀撐起一個小家,同時也用青春和幸福去奠基一個民族興盛的希望。
看到這里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想你也和我們大家一樣,感到原來堅強會如此殘忍,需要付出這樣大的代價。
看到最後,我再也無法控制我的淚水,只能讓它盡情地在我臉頰上流淌。她們的笑是那麼的美麗,而她們的淚依舊凝結了我們今日幸福的寶藏。
當我走出電影院,我的內心許久不能平靜,我們的先輩為我們付出得太多,他們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好好去理解、去感悟。
我們要學習她們那無私奉獻、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立足自己的實際,扎扎實實工作。進一步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勤勉敬業的奉獻意識、恪盡職守的責任意識、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扎扎實實、盡職盡責地完成好每一項領導交給的工作任務。
『捌』 沂蒙六姐妹觀後感300字
《沂蒙六姐妹》的確是一部好作品。90分鍾里,隨著影片劇情的展開,一位位為支援革命甘做犧牲和奉獻的沂蒙女性,一個個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的支前故事,一幅幅展現沂蒙秀美風光的畫面慢慢呈現出來,緊緊纏繞著我的情感。整場演出,沂蒙山區的婦女們用她們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擔,為孟良崮戰役的勝利乃至整個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無時無刻不在撞擊著我的視線,震撼著我的心靈。我的淚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濕雙眼,悄然滑落。戰爭,我們往往關注軍隊、戰士,關注軍人、男性,關注在血肉紛飛的戰火當中,他們如何去拋頭顱、灑熱血,為我們的民族和國家做出的犧牲、奉獻。戰爭本應該讓女人走開,因為,女人是柔弱的,是戰爭中最為不幸的一個群體。在炮火連天的戰亂中,不知有多少女人飽受欺凌、殺戮。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他們是真正的弱者。然而,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山區的婦女卻成了這場戰爭的絕對主角,成了和共產黨貼得最近的一個群體,。她們把原本局限於一個小家庭的愛,化作了對黨和子弟兵以及生養自己土地的愛。面對敵人,她們或者拿起武器抗爭在殺敵的戰場,或者積極動員生產、參軍支援前線,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們一起撐起了戰爭的勝利,為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做出了獨有的貢獻 。這就是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兒女用鮮血和淚水鑄就的力量無窮的沂蒙精神。愛黨愛國、艱苦創業,改革創新、敢為人先,不懈奮斗、無私奉獻沂蒙精神的真實寫照。難怪陳毅曾動情地感嘆:「我進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們用小米供養了革命,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 正是有了這種精神,在崢嶸歲月沂蒙兒女擁軍支前拋灑熱血;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抹一把淚水,挺起脊樑,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了艱苦創業;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沂蒙人民走出深山,甩脫閉塞,走進新時代。沂蒙人民的事跡感天動地!沂蒙精神萬古流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8月13日 晚上,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共組織我們11個人,到山亭漢諾庄園集體觀看了山東省唯一一部向建國60周年獻禮影片《沂蒙六姐妹》,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極大的震撼。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
老家在山亭,山亭和臨沂是屋搭山、地連邊的鄰居,沂蒙六姐妹的發源地蒙陰煙庄與山亭近在咫尺,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自小就耳熟能詳。十年前,我曾在一首《山裡的女人》的詩中寫道:山裡的女人/情最濃 愛最深/為了保家和衛國/甘灑熱血獻身心/沂蒙紅嫂擠乳救傷員/英雄美名傳至今。
電影是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相結合、包容多種藝術門類、最富群眾性的藝術形式。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單是指蒙陰煙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將在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山區涌現出來的千千萬萬個女英雄的事跡融入到影片中,真實再現了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愛黨愛軍、無私奉獻的沂蒙紅嫂的光輝形象,該形象將永遠銘刻在光榮的革命歷史豐碑上。
時光飛逝,抹不掉人們對62年前那場炮火連天的孟良崮戰役的記憶。一群為捍衛和平而投入那場戰爭並用自己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的婦女英雄形象至今尤在眼前:用乳汁救傷員的沂蒙紅嫂第一人明德英;掩護首長和戰士、辦地下托兒所、保護黨的絕密文件的「沂蒙母親」王換於;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門板搭成人橋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兩次從死亡線上挽救山東縱隊司令部偵察員郭伍士的紅嫂祖秀蓮;動員四兒一女參軍的王步榮大娘;積極參加抗日文藝宣傳,在全村動員參軍的大會上,發出了「誰第一個報名,我就嫁給誰!」這一崢崢誓言的年輕漂亮的識字班班長梁懷玉;舍棄骨肉、出生入死、精心養育革命後代的女黨員尹德美,等等,數不盡數。遲浩田上將曾深情地說:「孟良崮戰役取得了巨大勝利,這和沂蒙人民的傾力支援是分不開的。我在沂蒙山區五次負傷,是沂蒙紅嫂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影片《沂蒙六姐妹》,是一場愛國主義的盛宴,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是沂蒙山區在革命戰爭年代擁軍支前的一個縮影和寫照,她不僅是沂蒙人民的驕傲,更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年輕一代的精神食糧,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影片故事發生在1947年5月的山東沂蒙地區,背景聚焦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孟良崮戰役,但卻完全沒有正面戰場的描述,而是從其後方和側面反映戰爭的殘酷和沂蒙人民無私無畏地奮勇支前。主創者將我們曾經熟知的沂蒙紅嫂故事串聯為一個支前整體,卻也未像過去表現淮海戰役支前電影《車輪滾滾》那樣一種輝煌的人民戰爭場面,而是通過小村莊若幹家庭中婦女的尋常故事,來回應人民戰爭這個大主題,起到了於無聲處聽驚雷的震撼效果。
影片開頭從大兒媳婦抓雞的窘迫、婆婆冷觀並與好奇的孫子問話開始。這樣一個懸念由後來的大兒媳婦抱著公雞與二兒媳婦拜堂成親釋惑,及至二兒子南成隨部隊路過家門口,而媳婦恰好借糧回了娘家,小兩口失之交臂直至戰後收到丈夫的烈士傳書而抱憾終生。這個從未謀面而以傳統拜堂方式結親的小夫妻是62年前發生的真人真事,這名美麗的小媳婦隱忍悲痛繼續支前且終生沒有再婚。
影片極盡電影語言的敘述渲染,期間大嫂接到丈夫南山在戰場犧牲的噩耗,因爹爹已是烈士,擔心婆婆經受不住再次打擊,又心疼弟妹對前方新郎的無限掛記,復雜情感的剋制壓抑,近似現代版的穆桂英掛帥,幾組人物的糾葛,使這組故事升華為一場情感高潮劇。
電影另一個高潮是在主戰場的側翼,性格鮮活的沂蒙姐妹和無數紅嫂組成了擔架隊,在橋梁被炸毀而部隊急需強渡時,紅嫂搬來自家門板,手拉著手用肩膀抗著門板組成人橋,再現了那場戰爭中的真實故事。在她們因為需要換肩而要求部隊暫停的時候,「橋」上的戰士發現「橋墩」是由婦女們組成的,誰也不願從上跑過。紅嫂們說:快!時間就是生命。的確,時間就是生命。此後,陳粟大軍名將王必成指揮的3個師分三路夾擊,在蒙陰縣的孟良崮與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接火,三天結束戰役,全殲整編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但這些在片中已全部隱去而將筆墨傾灑於那些美麗善良的沂蒙婦女。
影片觀後,幾多敬仰與感慨,最後凝成一句話:沂蒙六姐妹,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不凡而英雄的姐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