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前天去觀看了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我的姐姐》。
對於這部電影,我從春節開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復看了許多遍預告,我的淚下來了。無疑,電影一定更感動。
剛開始,安然(電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為被車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開的四五年時間里,生了弟弟安子恆(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但她認為撫養了弟弟,她這一生就完了。
姑媽說:「長姐如母!」長姐如母,多麼地輕抄淡寫啊。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多少個姐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姐姐們不得不去撫養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放假回家幾天,我們去飯店吃飯。服務頁是一個年輕的姐姐,媽媽問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齡讓我出乎意料——21歲。
姐姐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出來工作。她還有兩個弟弟,這樣家庭的思想非常傳統,還是那四個字——長姐如母。
21歲,本應是上大學的年紀,卻因為一句「長姐如母」,這一生就這么完了!
像這樣的家庭,中國還有許多。做為一個女孩兒,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長姐都能成為母親的角色。
這部電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個長姐,請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剛剛看完《我的姐姐》,想來抒發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看法。
這部電影真的是無時無刻戳中我的淚點,姐姐的無奈及弟弟的做法,真的是反映了這個社會對姐姐的「惡意」。
首先,這部電影共有三對姐弟,張子楓飾演的安然姐弟一對,安然父親一對,安然母親也是一對。其實說實話,我到最後還是不曉得為什麼他們的父母為了生個兒子,讓女兒成為一個「殘疾人」,難道兒子真的這么好嗎,我一度以為後面會有個什麼反轉,解釋再生一個相差十幾歲的兒子的原因,但到了後來都沒有,也許,也解釋了,就在那個十三號床孕婦的那裡。
而對於姑媽這個姐姐,剛開始真的一度以為這個人是個爛好人,結果到了後面,我發現,原來姑媽也有自己的夢想,就在即將碰到的時候,卻被弟弟生了孩子,被自己的母親強行喚回來照顧自己的侄女。當看到姑媽對著那組俄羅斯套娃講俄語時,我再一次哭了,好像知道了最外面的套娃底座丟了的「背後深意」。
最後一對安然母親這一對姐弟,其實沒有講太多,但看到舅舅每個月都會去看望姐姐的墓地時,安然對他說「有時候我真以為你才是爸爸,不對,是想」的時候,再想起安然爸爸對安然的「教育」時,我好像知道了也許舅舅也是適合成為一個好父親的,若當初沒有年少輕狂的話。
再然後,我好想說說我對安然和她男朋友的看法。其實,我覺得他們的分開一切都早有準備。從他對陳醫生的道歉,再到安然第一次見家長,他們家對婚後生活的規劃,我個人認為大部分女生都會感到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部電影的一些想法了。可能文筆不是很好,不能表達清楚我的想法。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恆,因為血緣關系,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裡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裡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恆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恆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後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系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恆聯系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麼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後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Ⅱ 《我的姐姐》觀後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我的姐姐》觀後感1000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其實最初知道這部片子是在抖音無意刷到的,通過幾個簡短的片段我突然就想在電影上映後去看看,我想看看同樣作為姐姐,在面對一些難以抉擇的問題時別的姐姐是如何做出選擇的,而我的很多委屈和情緒,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覺得難以理解和糟糕。
看過影片,我忘記了思考,也無法思考最初看這部片子的初衷,直至此刻,我的大腦也處於一片空白。全片貫穿的是滿滿一屏幕的心酸,姐姐在道德與自我間的掙扎,弟弟的稚嫩和聲聲哭泣。
「長姐如母」這四個字,是責任、是義務,是人生標簽里一生的烙印;從一個粉肉團子降生開始,忍讓就流淌在時間和生命里,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每個人都覺得,姐姐,就該為了弟弟有所付出和犧牲,而事實上,生活里確實不乏有這一類人。我也聽過不少我爹媽講他們姐姐和作為姐姐的他們的付出。
影片里有一個畫面,讓我和弟弟印象深刻。「套娃」,大娃娃套著小娃娃,就像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枷鎖。最後的畫面,停留在因為沒有底座的緣故,被套在小娃娃身上的大娃娃在搖晃中找到支撐續而在時間的流逝里漸漸趨於平穩。
出影院後,我弟說,大娃娃套著小娃娃的意思就是姐姐要永遠護著弟弟,永遠會替弟弟遮擋風雨,他又說,感覺我們家沒有影片里那麼厲害,那麼重男輕女。當下,我是有一瞬的無言和失語,續而,腦海里閃現出一幕幕同影片里相似的畫面,慢慢的與之交匯融合。
其實整個看片兒的過程里,沉重是有的,卻也難得的平靜。看著熊孩子在前期各種作我是有想掐死他的沖動,但是又心疼他作為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什麼都不懂,原本該被疼愛寵溺的年紀,生活卻充滿不確定和隨時被「丟棄」的恐懼焦慮;而作為姐姐,時時刻刻掙扎在責任與夢想中,現實夢境交替,是無法細數的令人心灰意冷的過往;
生活里,工作中,糟糕的人情世故,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道德制高點無關痛癢的指手畫腳著別人無關乎自身利益的事情。
全片觸動我的內容是從姑媽給安然挖瓜開始,腦海不停回盪的是「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低沉的話語伴隨著好似陷入回憶的半空洞的眼神,吐露著沉重的字字句句,像一條毒蛇,一把利刃,狠狠剜進心口,也許正是這種言語和情感間隱忍的「示弱」,才能使人在一瞬間「共情」。看著淚水一顆顆砸落在碗里,再被重新吃進肚子里,內心酸酸澀澀的皺巴巴難受。
「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頭」,再聽到姑媽對安然說這句話,我突然慶幸安然終於有了自己選擇的機會。我不知道這句話本身的立意何在,但此時此刻我想把它理解為是姑媽願意給安然的一次選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安然,沒有絕對要按照姑媽為弟弟舍棄犧牲自我的老路繼續走下去的理由,她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在姑媽說出這些話時,應該也一眼望到了這個如果真的同她做出同樣選擇的小姑娘的未來,沒有穩固的底盤支撐,這個孩子的命運就如大娃娃套在小娃娃身上時一樣,註定飄搖、零落一生。
女兒,是多少家庭里一個無可奈何的意外,而兒子,才是父母間的愛情、進而延伸到父子母子間的愛。
「你是姐姐,得讓著弟弟」。這句話,充斥在多少人的年少時光里?充斥在多少無可奈何的回憶中?通過影片,我忍不住一次次思考,如果我也同安然一般孑然一身,我又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這個答案無解,我沒辦法寫出比安然更好的答案。最後,王源的一首《姐姐》伴隨著影院的燈照亮的瞬間,我倉惶起身離場,匆忙的逃竄,是我當下最本能的行為舉措。
其實,每個人都是全新的個體,每個人都很無辜,弟弟年幼、很無辜,姐姐生為女子,同樣無辜,沒有人可以選擇父母和家庭,這是身為子女的被動。所以,其實孕期不告知男女反而是一種弊端,如果在原生家庭就受到性別歧視,天生不幸,那麼活著,心中也充滿悲愴,試問一個心中沒有愛與溫暖的人,如何帶給身邊人愛與陽光,一代代人的悲劇,真的不要繼續延續下去,不會沒有人喜歡女孩,所以,讓所有女孩都從出生開始就做一隻單純的小天使,「強買強賣」的買賣真是無聊又傷人。
「你是好人,卻不一定每一件出於好意的事都能在做後得到正解」;希望每一個未成形的胚胎都能被父母給予好的選擇、有愛也有關懷。
姐姐:「我的.世界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
弟弟:「我的世界只有你了。」
很久沒有到電影院看電影了,但當我看到《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預告片時,便下定決心要去看。因為,我也有一個弟弟。我想看看電影中的姐姐和弟弟。
《壹》
《我的姐姐》可以說得上是一部溫情電影。張子楓主演的姐姐安然,從小和父母關系淡漠,十分獨立。剛剛大學畢業,在醫院當小護士,和男友一起備戰考研,同時也到了談婚論嫁的程度。而這一切都被一場車禍打破了。在車禍中,父母雙亡,留下從未見面的正在上幼兒園的弟弟安子恆。弟弟是爸媽在安然上大學後生下的。
安然和弟弟的第一次見面是在父母的葬禮上。安然一個人蹲坐在地上燒著紙,弟弟被幼兒園老師送來站在外面,兩人對望著。葬禮後,家中長輩讓安然照顧弟弟,因為年幼的弟弟什麼都沒有,而安然還有父母留下的一套房子。最初,安然是堅決反對和抵制的。在安然看來,自己上大學後,從未花過父母的一分錢,與安子恆更是從未謀面,憑什麼父母雙亡後,剛剛畢業工作的她,面臨著考研升學的壓力,就要承擔著養育弟弟的責任,這一切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她反抗,她抵制。
她一邊帶著安子恆,一邊找合適的寄養家庭。看到弟弟,她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因為是女兒,而那個時候又是計劃生育,父母讓她裝瘸子,被街道辦事處的人發現後,父親打她,她激烈反抗的場景。當然也有和父母為數不多的歡樂時光。童年的她異常堅強、獨立。上大學後,她更是長期在外,獨立生活。而弟弟安子恆從小被父母寵愛、呵護。最初,弟弟對姐姐也是十分抵觸的,把飯菜故意灑在姐姐的床單上、攪亂姐姐第一次在男友家的露面。
《貳》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相處下,他們漸漸有了感情。一次,在地鐵站里,弟弟上完廁所後,出門卻看不到姐姐,他在地鐵站里一邊哭著,一邊焦急尋找。而本打算離開的安然悄悄看到後,還是忍不下心,最終留下了。
再後來,安然在與父母車禍相關的司機幫助下,找到了合適的寄養家庭,卻被姑媽借口弟弟有暴力傾向攪黃了。在那時,安然面臨著考研、工作的各種壓力。她的高考志願被父母由北京某醫學院的臨床醫學改成川內醫學院的護理專業,她不喜歡自己現在的護士工作,所以她想考研去北京。另外,她又與相戀5年的男友分手,而接管弟弟的舅舅明顯不靠譜,姑媽家裡也有難處。這一切都讓安然無所適從。
《叄》
小孩子有時候是最懂事的。弟弟知道姐姐想要去北京,他不想拖累姐姐。一天中午,他主動找到被自己用球砸到的小夥伴,悄悄拿門衛室的電話,給寄養家庭解釋自己沒有暴力傾向,願意去寄養家庭。當安然得知後,來到幼兒園,問弟弟為什麼要這樣做,弟弟沒有吭聲,任姐姐打自己。安然跑出教室,一個人哭泣著。這一幕,可以說是最感人的地方。隱隱中的親情在此刻得到升華。
之後,安然毅然辭去在醫院的護士工作。離開之際,看到自己曾照顧的孕婦正被送到上級醫院。安然一路狂奔,去叫住孕婦的丈夫,建議保大不保小,但是這一家人沒有聽,留下了2個女兒。安然和在醫院碰見的姑媽一起回到家中,姑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作為長女,她為弟弟——安然的父親,放棄了自己的大學、工作。最後告訴安然,以後的路讓她自己走。聽到這些,安然哭著吃完西瓜,站起來向姑媽鞠躬離開。
在她去北京前,去寄養家庭看弟弟安子恆,寄養家庭希望她簽下永遠不再看弟弟的協定,在那一刻,安然猶豫了,停筆了。她沖出門外,拉著弟弟安子恆離去。我想:或許在那一刻,安然理解了姑媽,也釋懷了自己。安子恆是自己的弟弟,她是姐姐,意味著往後餘生,她要照顧弟弟,帶著弟弟成長,不論風雨,永遠都是一家人。
《肆》
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感受到了辛酸。安然的姑媽,作為姐姐,「長姐如母」,一直扮演著犧牲者的身份。而到了安然,她反抗這現實,剛出社會的她又有什麼錯呢?弟弟,更是沒有錯。又該怎麼辦呢?所幸,最後還是在親情的感化下,安然選擇照顧弟弟。因為弟弟的世界只有她了,而她是姐姐,彼此是唯一的親人了。安然難以舍棄、割裂。這讓我想起了《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對於樊勝美的處境也多了幾分理解。因為親情,難以割捨,所以她一直在苦苦掙扎中。
惟願世間滄桑,盡管痛苦、難過,人間真情永存!
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兩天,很少有看過一部喜歡的電影之後不知道怎麼發表什麼感想的,究其原因還是這部電影真的比較沉重,感想太多了,卻不知從何說起,但又必須要說。
以下可能有輕微劇透。
總體來說:子楓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說是完美了。
但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個「姐姐」。
電影本身並不是完美的,電影要講的問題本來就過於復雜,又或者說這樣一部講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的電影,要在電影中去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並不現實。現實解決不了的,在這部電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但電影做到了讓這個問題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們的眼前。
這部電影我看得極其認真,至少80%的細節我可以說都看懂了。
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尾看到的並非就是命運的終點。反而是從在姑媽家裡吃西瓜那段看出來: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也有人覺得電影的最後只是給了一種選擇,觀眾的眼裡姐姐會怎麼做,那麼她就會怎麼做,是決定自己養著弟弟,還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種種,都是取決於觀眾的想像。
客觀地說:親情是紐帶,同時也是枷鎖,既連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鎖住。可是很現實的是,絕大多數的姐姐都沒有電影中的安然有那麼多的選擇,至少她還可以選擇。
人的情感也不是只有單純的喜怒哀樂。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麼的非黑即白。最喜歡的也最震撼、感觸良多的幾句台詞: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她打不贏也要打。這世上怎麼會有你這么無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辦好事嗎?因為他想一直吃麻辣燙,但我想去大海里沖個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一個人。我有時候覺得你更像一個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點認識你的話,會不會愛你多一點,愛自己少一點。
正如子楓《舉鏡子的女孩》中唱到:
誰會在掙扎中體諒,誰會在燦爛時回望,黑暗中的那個她仍獨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憊的肩膀,也沒有人站在身旁。
Ⅲ 《我的姐姐》觀後感
《我的姐姐》觀後感6篇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我的姐姐》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前天去觀看了一部很感動的電影——《我的姐姐》。
對於這部電影,我從春節開始就想看,可惜4月2日才播出。反復看了許多遍預告,我的淚下來了。無疑,電影一定更感動。
剛開始,安然(電影主角)陷入失去父母的悲痛,她的父母因為被車撞死了。安然才知道和父母分開的四五年時間里,生了弟弟安子恆(安然的弟弟)。一家人都希望她能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但她認為撫養了弟弟,她這一生就完了。
姑媽說:「長姐如母!」長姐如母,多麼地輕抄淡寫啊。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讓多少個姐姐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姐姐們不得不去撫養弟弟。
那天在外地上大學的哥哥放假回家幾天,我們去飯店吃飯。服務頁是一個年輕的姐姐,媽媽問她:「小姑娘,你多大呀?」姐姐的年齡讓我出乎意料——21歲。
姐姐因為生計問題,不得不出來工作。她還有兩個弟弟,這樣家庭的思想非常傳統,還是那四個字——長姐如母。
21歲,本應是上大學的年紀,卻因為一句「長姐如母」,這一生就這么完了!
像這樣的家庭,中國還有許多。做為一個女孩兒,我不希望有更多的家庭的長姐都能成為母親的角色。
這部電影看哭了我,如果你是姐姐,如果你家有個長姐,請你一家人一起去看《我的姐姐》吧!希望能改變人們的傳統觀念。
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了」
「我只有你了」
「我拚命的努力是為了什麼,為了去更遠的地方」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我感同身受,我也想安然一樣,在努力,加倍的努力逃離這個地方,逃離這里的人,我加倍的努力為了讓你們覺得我不是一無是處,可我好像錯了,我的一開始就是錯的,我的出生就是錯的,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除了不盡的謾罵好像就只是不盡的謾罵。
感同身受的逃離這里,讓你們正眼看我一下,可我好像永遠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我永遠都不完美,可又有誰會是完美的呢,每天被灌輸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我本就不應該享受富貴,我和別人家不同,受夠了,真的要受夠了。我好像什麼都做不好,我好煩,好像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人,你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幹嘛要讓我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千千萬萬個人想要逃離現在擁有的生活,去更遠的地方,看更遠的世界,真當我走到了那一步,又會說什麼一年四季不著家,眼裡還有沒有長輩,自相矛盾可能就是長輩了吧。
其實這部劇也反映了現實中很多這樣家庭的人,一隻想要飛走的鳥,卻突然被什麼東西束縛了,明明可以去看看更遠的世界,卻只能在這小小的籠子里看看周圍的小世界,一生也就這么過去了。好可悲,真的好可悲,明明可以去更遠的地方,但如今也只是在這鳥籠里看看周圍的世界。
或許,天災,人禍,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個大大的災難,悄悄降臨。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一邊是她神之嚮往的北京,一邊是相依為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獃獃地望向父母的墳地,淚如泉涌。
安子恆,她的弟弟,從小就經歷了至痛之災。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對父母的依戀與懷念。哪怕是作為旁觀者的我,也被真誠地打動,一個幼小的心靈,本該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玩耍,卻只能睜著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沒有繁星,沒有光明。
留一盞燈,為你斷後。
為了能去考研,安然一開始想把弟弟給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幾歲啊。「姐姐也是人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濃於水」這一詞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的,但絕對不會有很多人會為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因此,安然在將弟弟送給別人時,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當真正忘不了一個人時,無論你怎樣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我們並不能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可以去抉擇未來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後,都有可能會佇立著一個背影,既然是無法切斷的血脈,那就讓我們去考慮一下。倘若在前,便為後者撐起一把傘,舉起一盞燈,倘若在後,便為擋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無言,也會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回應,那麼,就讓我們去掌握,去珍惜吧。
留盞燈,為你斷後。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於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麼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里,由於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後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恆,因為血緣關系,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裡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裡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恆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恆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後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系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恆聯系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麼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後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今天媽媽帶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我老早就想看這部電影,今天終於實現了。由這部電影我想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我的姐姐可可,先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這部電影的內容吧!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張子楓,她飾演的安然在上大學的時候,她的媽媽生了一個弟弟,後來她的爸爸媽媽出車禍去世,撫養弟弟的責任就落在了她身上,一開始當姐姐的安然並不願意養弟弟,覺得憑什麼要她管,她跟弟弟不熟,她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後來她們姐弟兩個相處的很好,大結局是安然原本是想要把弟弟給送走,但最終還是把弟弟給帶回來了。
由這部電影我聯想到了可可,想起了星期四下午的一節體育課,我們要測400米跑步,王老師把我分配到了一個全是男生的組,畢竟我是一個女生,哪裡跑得過男生呢?可可她就特別著急,使勁給我加油,但是女生的人數比男生的人數少得多,哪裡抵擋得住男生給他們的朋友加油的聲音呢,於是可可就使出全身的力氣大喊:貝貝加油!我奮力跑向終點得了第2名,讓我感動的是可可不僅在我跑的時候給我加油,還跟著我一起跑,我跑完之後可可和龍煜氣喘吁吁的來到了我身邊鼓勵我說:下次就可以得第1名了。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的跑步成績一直都是我們那一組的最後一名,可可她毫不在意,一次又一次的鼓勵著我,五年級我超越了以前的我,打破了我的記錄,撕掉了那個貼在我腦袋裡跑步最後一名的標簽。
不管是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里,我都覺得姐姐是偉大的。
;Ⅳ 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後感頭疼,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電影《我的姐姐》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故事。而姐姐到底應該服從自己的內心去追求個人夢想還是承擔起撫養弟弟的責任就是這部電影的主題。
每個人一生都會面臨這樣的價值觀抉擇:到底以個人價值為核心還是以家庭價值為核心。套在電影中,如果姐姐以家庭價值為核心,那麼撫養弟弟就責無旁貸。但姐姐卻是典型的現代年輕人,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也隨著飛速發展的社會一起成長著,她有明確的夢想,她迫切希望實現個人價值,不願以犧牲個人價值為前提去成就家庭責任。
作為觀眾,我也隨著情節很糾結。同樣是二十多歲的女孩子,我能與姐姐共情,我能理解在寡不敵眾的眾多親戚的圍攻中她的不易,不希望她就此妥協,支持她說不。但看到那麼小的弟弟,一次一次的`說「姐姐我只有你了」的時候,又何其不忍的希望姐姐回應他「姐姐不會離開你,我們永遠在一起」。幸好,電影是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的不是任何一種「殘忍」,而是任何可能都有可能存在的希望。
毋庸置疑,影片還想討論一種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重男輕女」文化。片中的父母為了要個男孩讓姐姐假裝殘疾獲取二胎指標,偷偷改填女兒的志願想讓女兒早日賺錢養家。無獨有偶,姑媽也曾為了成全她的弟弟,也就是片中姐弟倆的爸爸犧牲了自己的學業、事業,而且覺得這一切是理所應當的,因為自己生來就是姐姐。但幸運的是,「套娃不是非要裝在一個套子里」,姐姐不是姑媽。姐姐的變化,姐姐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正是我們現代社會變化的縮影,是當今社會價值觀、世界觀現代化進程的縮影。每個人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一個平等的社會秩序正在形成。
如果你去看這部電影,可能你也會為它流上許多淚。但我更願相信那不是悲情,是正能量。你我都能感覺到,我們的這個世界正在越變越好。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於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麼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里,由於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後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
Ⅳ 2022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
《我的姐姐》是一個好電影,概括起來就是一對年齡跨度18歲的姐弟倆因為父母發生意外從陌生、相互嫌棄到彼此接納的 故事 。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我的姐姐 觀後感 及心得 範文 ,希望能給各位提供幫助!
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1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讓我看得淚流滿面,可能是緣由我也是一個姐姐的身份,因此只要看到影片中姐弟兩相互嫌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相偎、相互成長、相互治癒的場面,我就會莫名覺得心酸和感動。不過這大概就是好電影的妙處,它總是能用最貼近現實的情節來感動和吸引最平凡、最普通、最敏感的我們,所以越來越多人會被這部電影所折服也是情有可原的。
《我的姐姐》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安然的獨立女孩,她因為父母突然去世而不得不撫養自己的弟弟,這無措的窘境讓她覺得無比絕望、委屈、茫然和無助。尤其是在面對前程、未來、家庭的問題上,安然的弟弟無非成為了安然的負擔和累贅,這讓安然覺得很是苦惱和猶豫,因此為了讓弟弟可以盡快被收養,安然不得不選擇好好引導弟弟生活和生存。
而安然的弟弟也是一個可愛、懂事、堅強、仁義的小小男子漢,為了不讓心愛的姐姐拋棄自己,他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個會自理、自立、自強的大人,這讓人不得不覺得唏噓和憐憫。可正也是因為這種磕磕絆絆、別別扭扭、相依為命、溫情脈脈的細節演繹,所以我的眼淚像是失控的水龍頭一樣止也止不住。
正所謂長姐如母,就因為佔了一個長輩的身份,所以姐姐就要承擔起一切壓力和責任,這種規矩和傳統不得不讓人覺得亞歷山大,尤其是對於一個年輕懵懂、夢想初始、前途無量的小姑娘來說,要努力去照顧一個從未見謀面、幼小無知的小孩子,這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就是這樣一部感人的影片,它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中式家庭的'傳統和倫理,而這種獨一無二的血緣情親是中華兒女絕對無法割捨和丟棄的,因此保護家人、愛護家人應該成為我們最想要追求的品質。
《我的姐姐》是一部良心之作,無論是它的製作、導演、編制,還是它的情節、情結和情感,這都讓我們感到驚喜和感慨,因此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人可以為這部電影加持。
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2
電影《我的姐姐》由殷若聽執導,游曉穎編劇,張子楓領銜主演,肖央特別主演,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主演,金遙源、王聖迪特別介紹出演,於4月2日全國上映。
這是一部現實題材的親情電影,電影《我的姐姐》講述成長於重男輕女家庭環境中的姐弟倆,原本關系冷漠疏離,但在父母車禍離世後,面臨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獨立生活抉擇的姐姐,重新意識到了親情深處血濃於水的意義。
張子楓在劇中飾演安然,受原生家庭影響,帶著情感創傷,性格獨立且強勢,渴望走出去,闖出去,生活中面對不公平時,她直來直往,勇敢說不。即使含著淚,也會也會大口吃飯,她說「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人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打不贏也要打」這句話給我很深的印象,也使我相信她在將來面對任何困難中也能夠有這份勇氣與信心,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同時電影故事題材新穎吸引人,也是國內市場很少的家庭女性題材電影,可能很多人一想到女人就應該坐在家裡帶孩子,幹家務。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姐姐性格獨立且強勢,想走出去,闖出去。不甘於現在的狀態,這恰恰與中國式獨立女性相呼應,心中有自己的追求,做事情偏向於強勢。
電影中的一處弟弟和姐姐的對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啊;我只有你了。面對二胎弟弟,弟弟從出生,姐姐就沒有被當成自己人,這也反映從中國式傳統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觀,為了延續香火,不惜使孩子生活存在不公平。但是面對父母離世,只剩姐姐和弟弟相依為命。人類之間,有著連綿的情感,但是深刻,有凝聚力的,是親,是愛,是親情。親情人類永恆的話題,影片圍繞姐弟兩展開了中國式親情深處的普遍矛盾與溫暖。
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3
一個人的命運,往往要從上一代開始說起。安然的姑媽,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她和弟弟一同考上中專,可家裡只能供得起一個。於是媽媽狠心斬斷她上學的念想。因為她是姐姐,更因為她是女孩。
後來,姑媽打算和朋友去俄羅斯做生意,剛到莫斯科,就接到媽媽的電話。說弟弟生了個女兒,要她回來幫忙。即使心中有萬千的不願意,姑媽還是回來了,因為她是姐姐,因為她是女人。
所以,自從安然的父母死後,姑媽總是 教育 安然:
你是姐姐,所以你得撫養弟弟,你是女孩,所以要放棄 考研 的夢想,放棄自己想要的生活。
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安然的父母也重男輕女,所以才有了比她小十多歲的弟弟安子恆。為了要二胎,父親給安然偽造了殘疾證明,處於對女孩的討厭,父親甚至不允許她穿裙子,否則就是一頓毒打。在安然的記憶中,她經常被爸爸打。但是在安子恆的記憶中,爸爸卻從來不打他,還總是給他做紅燒肉吃。當弟弟對姐姐說:
我們兩個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時,我潸然淚下,驚嘆世間真有這樣 對子 女如此區別對待的父母,也明白不是所有的父愛都如山般高大厚重。
可喜的是,安然沒有走姑媽的老路,她從小學會了獨立,拚命讀書,拚命存錢,拚命逃離束縛自己的環境。最後,終於成功了,能去北京,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也算這個家庭走上了新高度。
可見,堅持主見,獨立生活,對一個人來說絕對必要。
當然,安然也繼承了姑媽的責任心,所以最終沒有把弟弟交給領養家庭,畢竟是親姐弟,有感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片過程中,多次落淚,不愧為一部好作品,揭露現實,反映生活,演技動人,甚是喜愛。
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4
生活影響著人,改變著人,也成長著每一個人。
這部電影值得一觀!
沒有華麗麗的煽情,卻讓你的眼淚忍不住迸發。沒有大牌明星的站台,卻吸引你的視線目不轉睛。沒有生搬硬套的做作表演,卻在娓娓道來中讓你感到情不自禁。一個真實簡單的故事背後,反映出一個深刻的社會倫理,「兩代姐姐」在面臨現實抉擇面前不一樣的掙扎。整部影片真實感人,直刺人心,讓你在欣賞的過程中淚腺分泌,引發共鳴。強烈推薦朋友們前往影院觀看,絕對不虛此行!
作為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這部片子反映了二胎政策後家庭出現的矛盾以及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遇到的困境。
在父母發生車禍,雙雙亡故的情景下,是撫養弟弟還是追求個人生活獨立,從而演繹出一系列的親情故事。這是這部電影所要講述的主旨。
女主角張子楓是北京電影學院的在校學生,去年暑假出演這部片子時僅有十九歲,但她確實將姐姐這個主角演活了,影片中她是一個桀驁不馴,追求自我,最初甚至有點不通人情,冷漠疏離的獨立女性。父母重男輕女,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為了想生一個男孩,硬是騙街道說女兒腿有殘疾,期望獲得一個二胎的生育指標。最終最終心想事成,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之間的年齡相差十幾歲。在女兒高考 畢業 時,本來她能夠考上北京的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將來出來當醫生。父親卻偷偷地改變女兒的志願,讓她最終上了四川當地的一個醫學院護理專業,結果女兒大學畢業當了護士,所有目的就是想讓她不遠離家鄉,早點工作,賺錢養家。
從姐姐和弟弟的回憶對話中也能夠看出父母對兩個孩子的偏愛,弟弟想念爸爸做的紅燒肉,姐姐想起的卻是爸爸的「竹筍燒肉」,在街道辦工作人員來家了解姐姐是否真有殘疾時,爸爸對女兒不願意裝瘸子被揭穿而表現的憤怒至極,進而狠狠地教訓女兒。這種家庭境遇也培養了姐姐從小就追求生活獨立的基因。
但所有的一切因為一場車禍而改變。影片伊始,就是災難現場,告知觀眾故事的背景。這時的姐姐已經是醫院的護士,正在和男朋友進取准備考研,期望一齊到北京去讀研究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一個並不十分熟悉的弟弟一下子推到她的面前。那裡也可看出成年後的姐姐與這個原生家庭的疏離,父母更愛這個弟弟,對姐姐就有些淡漠。其實影片里也有一些暗示,說明他們對姐姐的「關懷」,譬如將那個房產寫在姐姐名下,母親給姐姐洗頭的畫面,以及在車禍發生前夕不停的打電話給姐姐,雖然這十幾個電話,姐姐最終都沒有看到。
姐姐一下子無法理解撫養弟弟的現實,她最初的想法就是找個好人家把弟弟送走,然後自我和男友考研出去生活。姐姐和弟弟相差十幾歲,除了那一層同父同母的親情紐帶,實際上真正的感情卻並不多。現實生活里因為年齡代溝,他們之間難有交集和共同語言。這也反映出當下二胎政策後許多中國家庭正在面臨的現實,兩個孩子間的年齡差和相處問題。當國家允許放開二胎政策之後,許多家庭的大孩子都已經十多歲了。
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5
電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鎖定 清明 假期票房冠軍的同時,打破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7項影史紀錄。
作為一種陳舊的「 文化 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於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著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存在著一種「代價論」: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為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讓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沖突。
家裡重男輕女,姐姐從小受盡委屈。為了幫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資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裝殘疾人;為了讓姐姐早點畢業結婚養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願……嚮往北京、嚮往讀研的姐姐,憧憬著逃脫「文化枷鎖」的束縛、展翅飛翔的美好圖景;然而,父母車禍雙亡,相差20歲的年幼弟弟需要撫養,讓她面臨著艱難抉擇。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著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著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並不認同,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經在她腦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過戲劇沖突的方式,呈現了急劇的社會變遷給中國大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項調查顯示,有近20%的網友表示,如果相親對方不是獨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時,會毫不猶豫拒絕。不論是「有弟弟相親被拒」,還是「現實版樊勝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導致資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夠均衡;重男輕女不僅導致姐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也可能導致弟弟們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鈣」。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後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有的選擇即使現在不後悔,將來或許也會後悔,人生哪有那麼容易的選擇題。在現實生活中,難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即使是姐姐帶著弟弟去北京讀研,也會面臨著經濟壓力、無人照看、入托入學等現實困難。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擊中了現實痛感,也在於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 反思 ——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後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平等,姐姐和弟弟才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2021我的姐姐觀後感及心得範文相關 文章 :
★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1000字範文10篇
★ 2021一年級開學第一課心得觀後感13篇
★ 2021央視《榜樣》觀後感優秀範文心得體會
★ 2021央視315晚會觀後感心得體會5篇
★ 2021開學第一課觀後感10篇
★ 守護明天觀後感心得範文2021
★ 2021觀看《黨課開講啦》觀後感心得10篇
★ 2021寒假十課小學生觀後感心得優秀範文
★ 2021年少代會觀後感心得
★ 開學第一課2021觀後感心得體會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