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資訊 > 電影譚嗣同觀後感

電影譚嗣同觀後感

發布時間:2023-08-09 19:35:01

❶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作文

《我和我的祖國》該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下面我們來看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歡迎閱讀借鑒。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1

國慶節到了,在我們國家成立70周年時,相信大家一定會去看《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吧!在這個國慶節假期中我也同樣看了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記錄啊,這幾十年我們祖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愛國故事,這些事情都發生在人間,都是在普通人之間發生的。

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個片段是,2008年我們國家發生的重大事件。主要講述了一個北京的計程車司機,因為在他們公司抽簽抽到了一張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門票,所以他非常開心,他已在工作的時候就把門票讓乘客看,他的兒子張豪也要過生日了,就打算把這張門票送給他兒子當生日禮物,就在他把門票送給兒子的時候,發現包門票包里只有800塊錢。

仔細一想發現是她在拉客人的時候,應該是一個小男孩兒看見拿走了,他就趕快去找經調查才了解,原來是這個小男孩兒的爸爸在汶川地震中去世了,他代表他父親來到北京看奧運會。因為沒有買到票之後用800元來換它的門票,計程車司機很善良,就把這張票給了小男孩兒。在奧運會中小男孩兒向記者說了,鳥巢是他爸爸設計的,他要特別感謝這位計程車司機,能讓他來看奧運會開幕式。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每個人都很愛過他們都想看國家的大事。

在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在哪個年代姥姥長壽都在為祖國做一些事情,讓我們和祖國聯系在一起,大家都很愛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2

今天上午去看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共有七個部分,分別講述了開國大典、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女排奪冠、香港回歸、北京奧運會、神舟十一號飛船著陸成功和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與朱日和訓練基地閱兵。

七個部分中每個部分都有其獨特的故事與蘊含的思想。開國大典部分講的是當時電動升旗這一種新技術在開國大典前幾個小時臨陣磨槍的故事,讓我感受到國家多少大事背後都有一些奮力付出的人們,勝利是由不斷的失敗中取得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部分講的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員在原子彈爆炸前夕阻止了一次事故,自己卻為此患上絕症,與女朋友偶然相見的故事。

在國家大事與親情友情之間,男主選擇了為國奉獻生命;女排奪冠部分講了冬冬與小美小時候的真摯感情,女排奪冠時,他們卻面臨著分開的難題。數十年後終於相見。同樣體現了國家與個人之間的聯系;香港回歸部分講的是香港一個修表工為英國代表調校手錶時間以達到0:00分准時升旗的事;北京奧運會部分講的是計程車司機張北京拿到了一張開幕式門票後在兒子與父親在汶川大地震中死去的13歲孩子之間決定的故事;神舟十一號飛船著陸部分講的是兩個西北青年思想被凈化的故事;閱兵部分講的是女飛行員的優秀品格。

一個又一個故事雖然講的都是一個人,但那每個人都或直接或間接地為國家的發展做出貢獻,正是有這樣一群人的存在,我們的祖國才變得越來越好。電影名叫《我和我的祖國》,更是著重強調了「我」與祖國的聯系。只有每個人都做好自己,中國才能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3

這天,父母領著我去電影院看了《我和我的祖國》。

《前夜》講了在開國大典的前一夜,主角為了尋找一顆升旗台上的阻斷球而挨家挨戶地借材料,最後在大家幫助下成功製作並趕上閱兵儀式。《相遇》講了一位原子彈研發人員隱姓埋名,為原子彈研發事業而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對我來說《奪冠》這個故事印象最深,高級電工的兒子冬冬,為了讓街坊們看女排比賽而手舉天線,長大後在朋友的乒乓球拍激勵下成為了一名運動員。

《回歸》,在香港回歸祖國之際,那些升旗台上的升旗手也在努力訓練著,不讓時間晚一分一秒。《北京你好》講述了一位計程車司機幫助因汶川大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小男孩看奧運會。《白晝流星》則敘述了,兩位農村青年在看到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後,決定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護航》是關於一位女飛行員的故事。她打破了心理上的障礙,為了一名優秀的飛行員。

電影由七個故事組成,以時間為主線,寫中國建國以來發生的大事情,從這些大事情背後的小事情來展現精彩,體現了國家逐步走向繁榮富強。

看完電影以後,我為那些為祖國而付出青春的人們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同時,也為祖國的發展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4

踏著先輩的足跡,去尋找他們的愛國事跡,探索今日的愛國。

似乎聽到到了屈原在颯颯風聲中嘆息,倒在汨羅江「撲通」聲,我知道這是愛國;感嘆譚嗣同離去時留下「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絕唱,我知道這也是愛國;看到黃繼光在敵人的炮口上完成生命的最後一舉,我知道這同樣是愛國……

劉翔,不怕困難,積極奮斗,最終在百米跨欄中為國掙得榮譽,我明白這叫愛國;鄧稼先,使我國有了第一枚原子彈,增強了國力,昂首世界,我明白這也叫愛國;錢學森,開拓了空氣動力學和固體力學,使科技有了飛速的發展,我明白這同樣叫愛國。

所以,為國爭光也是愛國。

而在這和平年代,不需要犧牲;我們現在是學生,更不能做什麼貢獻。那麼,對於我們來說,什麼是愛國呢?

有人說,自覺拾起地上的垃圾,關愛國家的環境,是愛國;也有人說,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維護國家形象,是愛國;還有人說,努力學習,積極向上,為國家將來的發展打基礎,是愛國。……

是的,這些都是愛國的表現。

所以愛國並不難,不需為國獻出多大力,為國掙多少光,只要我們做好身邊的一點一滴,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是愛國。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觀後感400字5

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艷……」每當我唱起這首歌,心中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小學三年來,在書香中,我知道了祖國雄偉壯觀,幅員遼闊:香港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北京是祖國的心臟,富饒的西沙群島是我們祖國的寶庫,美麗的小興安嶺是我們的後花園,雪山林立、青藏高原是我們的屏風,一望無際的內蒙古大草原是我們的奶源,長江、黃河是祖國的金腰帶,巍巍昆侖是祖國的脊樑。大自然給予我們一個地大物博的家園,祖國像一顆閃耀的明珠屹立在世界東方。

在書香中,我知道了趙州橋、《清明上河圖》、唐詩宋詞,了解了《西遊記》、《三國演義》……

在書香中,我還知道了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陸游……他們的思想滋潤著哺育著我們。讀著「國破山河在,城青草不深……」,體味著作者臨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光復山河的偉大情操。看著長鴻美麗如新的一切,想起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導,作為一名小學生,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那就是將來用知識回報我們的母親。

❷ 戊戌變法電影觀後感。要一二百字,謝謝啦。

今天,我看了電影《戊戌變法》
主要講的是1898年,慈禧讓光緒皇帝去天津檢閱部隊,這其實是太後的陰謀,趁光緒皇帝閱兵時,抓住他,逼他交出權力。光緒很急,因為他處處受到慈禧的限制。這時,譚嗣同想到了平時積極支持變法的袁世凱並去他家面談,和他共同制定營救光緒的計劃。然而沒想到袁世凱竟然去告密。不久,參加變法的人全部被抓。在監獄中,譚嗣同用黑炭在牆上寫上這樣的豪言壯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3天後他被問斬,臨死前,很大聲朗誦了自己的絕命詞:「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讀後,被譚嗣同這種愛國精神打動了。他的死,激勵了許多愛國志士為拯救中華而奮斗!
也是我們也有譚嗣同這種愛國精神。遠的不說,就說說愛家,愛班級。那我們生活的地方該會多麼美好啊!
譚嗣同,一位偉大的愛國志士,我們將會永遠記住您,歌頌您!

❸ 電影譚嗣同的觀後感100字

電影《譚嗣同》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84年出品。該片由陳家林執導,達式常、宋曉英、王玉梅、王志華、王洪生、王洪濤等領銜主演。影片以譚嗣同為中心人物,再現了戊戌變法的史實,歌頌了仁人志士慷慨就義、獻身民族的崇高精神。

你看的應該是電影頻道放的吧~~~

(望採納哦~~)

❹ 有關清朝的電影的觀後感 或者書籍的讀後感

《火燒圓明園》觀後感

上個月,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圓明園的毀滅》,為了能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課文,老師讓我們進入了多媒體教室觀看了《火燒圓明園》的電影。
圓明園是1709年建成的,雍正皇帝第一個進入圓明園,結果住了幾天,一住就不想走了。從雍正開始,許多皇帝都是在圓明園出生的,而且,在圓明園里住的時間,比故宮里待的時間還長。圓明園經過了150年的改造,最終,才呈現出此規模。它的造價,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得清楚。據說,有一次,一個地方的修建的花費不夠了,雍正一揮手就調了幾百萬銀元過去,幾百萬銀元,相當於現在幾個億哪!這還僅僅是一個角落,可見圓明園的造價之高。

1860年,英法聯軍開始侵佔中國,對中國大肆進攻。當時是咸豐皇帝在位,成天吸鴉片,關閉國門,將西方科學技術理解為玩物喪志。到後面科學技術越來越落後,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這樣過著。不知不覺間,我國的科學技術與外國越來越懸殊,當英法聯軍侵入時,士兵們仍然在用矛、槍、戟、盾與持有洋槍洋炮的英法聯軍打仗。最後節節敗退,直到英法聯軍追到圓明園。

與此同時,慈禧太後和很多大臣早已逃之夭夭,到了避暑山莊,留下了一座只有老百姓的空城。英法聯軍在城裡到處殺人放火,干出了種種滅絕人性的暴行!到了圓明園,英法聯軍一看,有這么多好東西!趕快去拿!他們的借口竟然是官員大臣不讓他們進去偷東西!

圓明園可搶的東西實在太多。據一個英軍目擊者稱,在整個法軍營帳內滿堆著很多裝潢異常華麗的各色鍾表,在士兵的帳篷周圍,到處都是綢緞和刺綉品。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國二等帶兵官,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英法侵略者究竟搶走了圓明園多少寶物,由於園內的陳設什物及其帳目都一並被搶毀一空,所以已永遠無法說清。以下資料或許可藉以管中窺豹。清室史料表明,圓明園內當時僅陳列和庫存的歐洲各式大小鍾表即達441件,劫後倖存的只有一件大鍾。事後查繳被土匪搶走和侵略軍「委棄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達1197件,這充其量只不過是園內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據當時《泰晤士報》一則通訊稱:「據估計,被劫掠和被破壞的財產,總值超過600萬鎊」。實際上,被英法侵略軍搶走和破壞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實屬無價之寶。這摧殘人類文化的滔天大罪,實在令人發指!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涌進圓明園,縱倩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蘭瓷瓶,有的貪戀綉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鍾。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蘭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一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里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當10月9日,法國軍隊暫時撤離圓明園時,這處秀麗園林,已被毀壞得滿目狼瘡。

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為了銷毀罪證,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院內放火。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像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年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洗劫,另一個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著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這段話代表著千百萬正直人的心聲。

看電影的時候,大家不停地感慨:「這英法聯軍真是太可惡了!」「要是帶著現在的武器回到以前該有多好」「這么多國寶、藝術品都被砸爛了,太可惜了」。是呀,多少代人的心血都傾注在那上面,整整一百五十年建成的園林,三天就被燒光、搶光了!大家還記得上回蘇富比拍賣會嗎?那些獸首可都是中國人的啊!可是我們卻必須得用昂貴的代價買回來。外國人造不出那麼好的東西,就來搶我們的。搶了還不算,還要燒毀它,還要危害當地的百姓。不過,這也不完全是英法聯軍的錯,當時清政府太腐敗,只顧自己逃命,不顧老百姓。而且,科學技術又太落後,完全沒有能力抵擋外國人的攻擊。「把平靜與安寧留給皇上,把戰亂和痛苦就賜給老百姓吧。」就是諷刺清政府的。這也讓我們得到了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現在,為了避免同樣的悲劇再次發生,我們正在抓緊學習現在的科學知識,讓我們好好學習吧。

一座絕美的園林。

一幫野蠻的強盜。

一段屈辱的歷史。

❺ 電影辛亥革命觀後感 3000字

最近觀看了熱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國在滿清統治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
孫中山先生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宣傳革命的根據地,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孫中山先生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
孫中山先生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孫中山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濕-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里,回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里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❻ 我要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翻開中國近代史,有個強烈的感覺是代溝特別明顯。從鴉片戰爭、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整整四代人,就是整整四派。洋務派與傳統派剛剛論戰,維新派又與洋務派論戰,才論戰了一代人,革命派又找維新派論戰。社會思潮如此激進,以至任何早慧者大一圈生肖後馬上就淪為落伍者。曾國藩如此,康有為如此,嚴復、章太炎還是如此。嚴復翻譯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卻未能破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天演論」。

這便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復雜性。清朝只有經過逐步升級的變革來輪番沖擊,才能最後毀滅。鴉片戰爭以來,國家任人宰割,中國人當初極力求索的不會是如何推翻清朝,而是如何使國家富強,直到出了個孫中山,人們才知道「扶清」與「滅洋」是矛盾的,推翻清朝才是強國的必由之路。這才把斗爭矛頭對准清朝,這才醞釀「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而且,人們這時要推翻的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而是一個末代王朝,即一口氣要消滅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這個歷史任務重不重?這場革命該不該復雜呢?

公元1857年,在許多中國最敏銳的思想家尚未認識到清朝須滅亡的時候,歐洲一位偉大人物卻看清了歷史的路標。他說:「中國的南方人(指太平天國)在反對外國人的斗爭中所表現的那種狂熱態度本身,顯然表明他們已覺悟到古老的中國遇到極大的危險;過不了多少年,我們就會看到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國作垂死的掙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整個亞洲新紀元的曙光。」這位偉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逝世十六年後,清朝滅亡。繼之而起的中華民國,正是整個亞洲第一個試圖走向共和的國家。

為了埋葬清朝,孫中山和他的同仁不知准備了多少年,戰斗過多少次。他的哲學是「知難行易」。這是從百折不撓的革命生涯中總結的心裡話。難的是找不到方法,看不到捷徑。「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孫中山心裡特別著急。武昌起義前,他親自領導或策劃了十多次起義,除一次發生在湖南,其餘皆發生在兩廣或西南邊陲,對大陸腹地形不成足夠的震撼。哪裡才是清朝統治的薄弱地區呢?哪裡才是清政權的罅隙呢?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不如在清政府看家護院的正規軍中發展革命黨。辛亥年,曾是湖廣總督林則徐禁煙試驗地、太平軍湘軍必爭之地、張之洞辦洋務根據地的武漢三鎮部分正規軍終於起義,革命頓時「九省通衢」。

還有四點可以佐證辛亥革命之艱難。一是暗殺問題。暗殺一度被革命黨人奉為時髦的辦法,而使革命在換湯不換葯的時局裡自欺欺人。秋瑾即是因徐錫麟行刺安徽巡撫案而暴露的。後來,宋教仁、廖仲愷、楊杏佛、李公朴、聞一多均死於暗殺。暗殺他們的人,也自稱革命事業的繼承者。

二是烈士問題。辛亥革命中,有人戰斗而死(如林覺民),有人就義而死(如秋瑾),有人暗殺而死(如宋教仁),有人折磨而死(如鄒容),有人蹈海而死(如陳天華)……死的類型多,本身說明了革命之艱巨。陳天華「難酬蹈海亦英雄」,尤其繼承譚嗣同慷慨赴死的精神。中國古來都是屍諫帝王,這是屍諫民眾的開始。可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東扒西竊了,軍閥們誰沒有辜負譚嗣同、陳天華呢?革命陣營里變異的軍閥、建設陣營里變質的腐敗分子,其本質都是烈士的叛徒!

三是軍閥問題。辛亥革命得以階段性勝利的一大因素,固然是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身在海外抓錢袋子,面向國內抓筆桿子,從而部分的喚醒民眾,還有個更大的因素,向清朝繼八旗軍而起的最後衛戍勁旅——新軍,抓腦瓜子,抓槍桿子,使堡壘從內部攻破!然而相應的代價就是,由於軍隊不是創造性重建的,而脫胎於權力分化的舊陣營,則必然走向軍權失控、軍閥混戰,綿延二十年之久。

四是政黨問題。孫中山已經意識到,要使革命不變質,必須組建真正意義上的政黨。唯有政黨,才可以把先進分子的雄才大略轉化為步調一致的集體意志,以清理辛亥革命後給全中國留下的軍閥混戰的垃圾。可如何阻止黑影爬上黨內高位呢? 1925年12月24日,接孫中山班的年輕人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余邇來行動,已近於軍閥,尚能負革命之責耶?」蔣介石止不住自己的「行動」,他利用國民黨,利用軍閥混戰,獲得了最高權力。約二十年後,周恩來在國統區評蔣介石說:「全國的矛盾沖突愈大,他的權力愈大。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他會成為一個失敗者。」周恩來說對了。

辛亥革命派再一次陷入了歷史的二律背反。幸而,這次他們不是像前人那樣整體過時,而是明顯地分化。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真諦在於民主:民族主義打破少數滿洲貴族之專制;民權主義打破少數帝王官僚之專制;民生主義打破少數富翁闊佬之專制。面對中國由農業自足社會向商業交互社會轉型,面對是地主、資本家還是民眾將主宰中國的政權和財富,反革命的一方借機聚斂出「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與大小資本家一鼻孔出氣;革命的一方則將民生史觀向唯物史觀靠攏,將三民主義導向了旭日東升的新民主主義。

歷史地看,辛亥革命仍是一場半推半就的革命,半推半封建社會,半就半殖民地社會。繼清朝而起的民國,也就並未因辛亥革命的短促勝利而真正地走向共和,辛亥革命也就未能完成其「份內之事」。即使如此,孫中山等不及了,他盡早給辛亥革命派下達了「超負荷」的新指令:共同富裕。孫中山說,他的民生史觀「非反對資本,反對資本家耳」,明確指示了富民的方向。然而,連辛亥革命的「份內之事」都完不成,孫中山哪有歷史條件去履行「超負荷」的使命呢?他抱憾逝世了。宋慶齡,先生的夫人,緊緊注視著他的身後事,緊緊維護著他的指向,就像對他的愛那麼終生不渝。她倡導革命的一方共赴新民主主義的抉擇,為辛亥革命先驅們盡量減少了遺憾。

閱讀全文

與電影譚嗣同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辦公室的愛情 瀏覽:398
秋霞電影網去 瀏覽:428
有的人為什麼看不了3D電影 瀏覽:397
2015年印度愛情電影排行榜 瀏覽:28
電影院微信怎麼取票 瀏覽:923
一年一部期待愛情電影 瀏覽:355
2016年中日黑幫電影 瀏覽:672
主動快門3d眼鏡電影院 瀏覽:611
澳澳電影網 瀏覽:115
昆蟲電影動畫 瀏覽:10
1950年10月美國電影被禁 瀏覽:351
常州動畫電影 瀏覽:250
蒙面超人電影大全 瀏覽:850
紅日本電影劇照 瀏覽:59
在岳陽拍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533
2017年電影電視劇頒獎盛典 瀏覽:14
法國酸雨電影下載 瀏覽:798
74電影網2016 瀏覽:818
電影節分級別 瀏覽:877
尼姑電影片段大全 瀏覽: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