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布魯克林》——此心安處是吾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題記
某個深夜聽到《home》這首歌,莫名被旋律所感動。一番搜索之後,才知這是電影《布魯克林》宣傳片的主題曲。當我知道這個電影是講述一位愛爾蘭姑娘的時候,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了很多關於愛爾蘭的事物。不得不說愛爾蘭是一個充滿文藝的國都,不僅有愛爾蘭畫眉這樣的世界名曲,還有葉芝,喬伊斯這樣的著名詩人與作家,而當我聯想到這些,這部電影於我還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女主愛麗絲和姐姐羅斯以及年邁的母親在愛爾蘭過著貧窮的生活。由於生活窘迫,女主被迫在吝嗇而勢利的凱麗夫人的雜貨店打工。深愛她的姐姐羅斯為了給妹妹一個光明的未來,通過自己的朋友弗勒德神父的幫助,給愛麗絲在紐約布魯克林找到了一處住所還有一份差事。自此女主遠隔重洋,踏上了通往異鄉的路途。
女主內心是極度痛苦的。生活的困頓,對新環境的不適,以及對姐姐和母親的思念都讓她在布魯克林生活的很艱難。艱難的生活中唯有從家鄉寄來的幾封書信讓她心生安慰。壓抑的生活像一條奔騰在心中的河流,只差毫釐便會使脆弱的堤壩崩潰。弗勒德神父恰恰在這崩潰的邊緣挽救了這個害羞卻善良的姑娘,為了不讓愛麗絲感到生活空虛,弗勒德神父給南希安排了一個夜校,愛麗絲的心境漸漸隨著在夜校的學習漸漸好轉。一次舞會愛麗絲認識了義大利小伙托尼,面對愛情,南希顯得很勇敢而主動,那是一種新生的力量,使她不必為自己並不算漂亮的臉蛋兒自卑。
在布魯克林的生活漸入佳境時,不幸的消息卻從愛爾蘭傳來。愛麗絲的姐姐因病猝然長逝,和母親通過電話之後,她的心境再也不能平靜。在返鄉之前,愛麗絲答應了托尼的求婚,這也為後來的故事埋下了伏筆。
姐姐的葬禮後,愛麗絲遇見了很久未見的閨蜜南希。得知南希的婚禮即將舉行,在南希以及母親的挽留之下愛麗絲推遲了返回布魯克林的日程。在這段時間里,愛麗絲感受到了吉姆.法雷爾對自己的愛意,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愛麗絲也喜歡上了吉姆法雷爾,但是已婚事實是擺在面前的枷鎖,在她心裡紐約布魯克林早已成為另一個家,那是同愛爾蘭一樣不能割捨的。這時候姐姐以前的工廠因為沒有會計陷入混亂,愛麗絲用在紐約學到的知識幫助他們解決了問題,在工廠老闆的極力挽留之下,愛麗絲回紐約的日程再次推遲。隨著時光流逝,愛麗絲與吉姆法雷爾情愫暗生,與此同時愛麗絲真正的愛人托尼對他的思念與日俱增。於是內心煎熬的托尼拜託自己的弟弟寫了一封長情的信。正是這封信讓已經走向邊緣的愛麗絲陷入思想的掙扎,陷入對過往深刻的思考。在凱里夫人的一番尋釁之後,愛麗絲終於能夠正視自己已婚的事實,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愛麗絲心有所屬的寓意。漂泊異鄉,她在布魯克林已經有了自己的家,或許曾經的故鄉很多東西都不能完全放下,但是漂泊的愛麗絲已經在另一個世界生根發芽,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寓意吧。
在回美國的郵輪上,愛麗絲想起了第一次去美國時的情景。那時候她就像自己身邊的小女孩一樣無助、迷茫,作為前輩她教給了小姑娘很多道理,當小姑娘問道布魯克林怎麼樣時,愛麗絲的回答是「正像家一樣」,可見紐約布魯克林已經真正的融入她的心中。
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愛麗絲即將和托尼相見時的那段獨白:
終有一天,太陽會升起。但你可能注意不到,因為它是那麼微弱。之後,你會在意一些無關的人和事,在意一個只屬於你的人。那時你會明白,此心安處是吾鄉。
很多人都是漂泊在外,甚至永遠離開故土。當你真正生活在你所在的城市,那是一種緣分,甚至最終會成為你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故鄉會留給我們回憶,但是我們現在的家能夠給我們未來,人不只是回憶還有更美好的憧憬。願世界上每一個遠離家鄉的人,在異鄉有一個溫暖的家,遮風避雨,記得此心安處是吾鄉。
『貳』 如何評價電影《布魯克林》
先說怎麼評價呢,很認真的故事先行的代表,不炫技,不作藝術層面的耀武揚威,簡單又深入地塑造人物。做電影創作最基本的事,就是細節和懸念。
有人不喜歡,因為太平淡,不夠刺激。
有人很喜歡,因為太深入,又足夠溫柔。
有人說這個電影講鄉愁。
不盡然。
我認為布魯克林還是有一點點野心的,大環境的鄉愁,小個體的飛翔。
這是不一樣的。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也是小地方走出來的姑娘,一步一步踏在高樓拔地而起的城市裡,抬頭也是檐崖高琢、鱗次櫛比的人間。鄉愁絕非心裡最苦難糾結的部分。那部分叫做野心和安寧的沖突。
在愛爾蘭連工作都要看人臉色的艾麗斯在機緣巧合下得到了到布魯克林工作的機會,漂洋過海走進大城市,開始新生活。朋友,愛情,被真誠和謙遜一一收入囊中。很感人的故事。
直到姐姐因病去世,她回鄉後得到了當初不曾體會到的驚奇的關注度,甚至獵奇一般差點開始新的戀情。比較起布魯克林小小的地下室,狹瑣的交際圈,在愛爾蘭她可能擁有的是不一樣的看重,略帶攀附的贊美。
怎麼可能不動搖呢。
城中床,鄉下房。
我看到彈幕好多人罵綠茶表之類的的詞。
我覺得挺悲哀的,人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時常看不清自己的內心,當然會迷茫,徘徊。但是旁人才沒有等你覺醒的耐心,錯就會被罵。這也是小鎮生活的局促性,一舉一動都有鄰居街坊盯著你,窗戶外,街盡頭,哪裡都有目光盯緊。
我們也時常看到這樣的段子,過年的時候那些在外面穿金戴銀的Helen、Suzy和Lily回到鐵嶺、貴州、駐馬店變成了陳紅、張慧和劉繼芬。
然後大家23333、66666紅紅火火恍恍惚惚轉發。
刺痛的其實都是自己的心。
試想如果你是那個倔強又聰慧的姑娘,你從成年開始就知道你是一隻鳥,不會永遠困在那個小地方,當你努力,終於飛越千山萬水見到了真正的世界之後。你回到家鄉,發現當年的小夥伴們早早結了婚,生了崽。你穿的精緻優雅,她們說你作怪浪盪,一方面又去模仿你。你禮貌體貼,她們說你矯揉造作。你談吐不凡,她們說你被外面的世界同化了,不再屬於家鄉了。
離開是從一開始就註定的。
沒有回來這一說。
所以家鄉兩個字才稱為一種背負,每每提及,如芒在背。
艾麗斯就是那隻默默不作聲的小鳥,羽翼豐滿的時候,她咬緊牙含著淚找清了方向,在天空中飛翔舞動。當她停下休息,她發現當初她開始的地方是那麼渺小,她不願再回去,即使那裡無風無雨,安逸舒適。
艾麗斯回到布魯克林也許並非她有多愛托尼,她愛的是布魯克林的擁擠的人潮卻自由的靈魂。人人陌生,自我即家。
布魯克林安全又舒適,不再被窺探,被選擇,自由且未知,每一個下一秒都是希望。
最後提一下預告片的配樂,用的是加布里埃爾的民謠《home》
『叄』 電影《布魯克林》
王曉琳在她的高中電影課程里推薦了《布魯克林》,說這是一個關於就業與成長的話題。
感謝中國英語教師群的萬能群主,給我分享了這部電影。今晚改完卷子,健身40分鍾,洗了個澡,就開始看這部電影。
電影的女主是愛爾蘭人Ellis,原本在故鄉的小鎮一家有著刻薄老闆娘的雜貨店當女工,一個在家長雜貨店幹活的都被嫌棄的人,她是自卑的,怯懦的。
但是,她想性格開朗的閨蜜一樣,也希望遇到欣賞她的男孩子,但是,沒有人邀請她跳舞。
後來在姐姐的多方斡旋下她拿到了一張美國的船票,在一位女乘客的幫助下,挺起胸膛,裝腔作勢過了海答州關,到了美國,片名布魯克林區就是她在美國紐約生活的區名。
她自卑,怯懦,穿衣打扮也很沒有品味,住在房東家裡,也是那個總被嘲笑的一個。在紐約的百貨商店,她仍然是自卑的,想家的,業績不佳的售貨員,甚至一度想到了逃離。
她的心情和苦悶,像極了我們每一個背景離鄉的人,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孤獨感讓我們更加思念家鄉。這點讓我感同身受,我想在想起自己初到新鄉時的那份無助,孤獨,仍然不能釋懷。
也就是在此時,教堂的神父,她的資助人來看望她,安慰她,並讓她在聖誕節去給那些愛爾蘭的流浪漢發放食物,一位老者的歌聲,讓她潸然淚下,我想攜舉信她一定從這歌聲里感受到了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那份孤獨,也堅定了的決心。在神父的幫助下,她上了夜校,學了會計。竟然通過了考試。
此時,她也收獲了愛情,一個義大利小伙對她的欣賞和愛,給了她自信。
她的穿衣打扮的品味也在一起租房的夥伴和店長的影響下發生了改變,她變得越來越美麗。
姐姐的突然去世讓她回到故鄉的土地,那裡有空曠的海灘,熟悉的口音,還有她唯一的親人母親。這里也有她的責任。在紐約呆了一年的她不再自卑,不辯輪再怯懦,她接管了姐姐的俱樂部,她的穿衣打扮時尚走美麗,,有人對她的態度都變成贊美和欣賞,甚至有公子哥追求,還差一點在家鄉結了婚。
但是,她並不快樂。這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最終,她還是回到美國紐約,選擇和義大利的丈夫在一起,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未來而奮斗。
我們很多人像女主一樣,在外漂泊很多年,回到家鄉後,雖然有錦衣玉食,但是我們仍然喜歡在自己打拚的這個城市裡選擇蝸居和艱苦的生活。只因為這里有我們熱愛的,追求的,奮斗的,有我們的夢想!
驀然回首,故鄉依然在那裡,但是我們已經回不去了。太陽還會每天升起,我們也會意識到異鄉才是故鄉。一個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