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編導的電影剪輯技巧
編導的12條電影剪輯技巧
電影的剪輯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證人物刻畫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合理性、節奏處理的准確性。那麼電影剪輯技巧都有哪些?以下僅供參考!
1.剪輯要緊湊。
演員對話中不必要的停頓。縮短每句中間的空白部分,甚至可以減去冗長不重要的對話。不過在剪去對話前,請先徵求導演的意見。
通常來說,我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剪輯出精確的版本,而非剪出較長的電影再縮減。大部分電影觀眾的注意力一般不超過90分鍾,相當於一般電影的長度。如果初剪完後電影長度大約100分鍾,那你基本上還需繼續剪到90分鍾使電影更緊湊。但如果初剪完後電影長達兩個小時甚至更長,那就需要"動大手術"了。
2.臨時音樂。
許多剪輯師喜歡用臨時背景音樂剪輯電影,把臨時音樂當做佔位符。
在此我提出不提倡該做法的兩個原因:
第一,一旦人們喜歡上臨時音樂就很難再找到感覺不錯的合適配樂。
第二,臨時音樂會成為你的"精神支柱"。當無趣的場景配上有趣的音樂時,你會更加寬容。我更願意剪輯出有力的電影場面並通過適當編輯使它完美呈現。
如果一個場景可以自己站得住腳,那配樂會錦上添花。唯一的例外是蒙太奇鏡頭的音樂設置。因此,我在剪輯時候可以做的更好。
3.不要使用法網剪輯方法。
最初的法網電視連續劇使用特定對話剪輯方式:聲音與畫面完全同步,不存在重疊部分。
常用的方法是:剪A畫面—A講完對白—剪B畫面—B講完—剪回A畫面,就這樣一直輪流剪輯下去。
剪輯大師沃爾特·默奇將這種剪輯方法命名為法網風格剪輯法。但事實上,觀眾對與聲音和畫面剪輯不重合的反應更好。
我認為這種剪輯方法更貼近現實生活,我們先是聽到有人開始說話,然後才抬頭去看。或者一個人正在說話,我們會看看我們的朋友的反應。這種剪輯方法更貼近人的自然反應,會使影片更加流暢。
4.動作配合。
使用演員手勢,道具,視線或者走位是剪輯方法之一。
但沃爾特·默奇說,最好的方式是讓情緒自然流露,或者剪出流暢的敘事節奏,技術上的剪輯反而是最不需要考慮的。
但也絕不可忽略,因為動作不相配會讓觀眾難以入戲。然而一個編輯朋友經常告訴我,"過分注重匹配會束縛剪輯"。如果觀眾能完全入戲,那他們常常會忽略那些鏡頭存在的不連續問題。剪輯的職責就是盡量使觀眾融入劇情之中。
5.移動拍攝鏡頭。
移動鏡頭是拍攝動作片的主要方式,可以是軌道攝影機,旋臂攝影機,攝影機穩定器或手持攝影機。
動作電影通常要呈現出緊張的氛圍。當我剪輯電影時,我喜歡在鏡頭運動時作剪輯,保證一個接一個的鏡頭都處於運動狀態,但許多導演兵不同意,他們更喜歡在攝影機開始移動前或停止移動後才剪輯。但我更喜歡緊湊的剪輯方式,讓觀眾目不暇接。
6.不要一直用同一個角度進行剪輯。
如果導演拍攝了許多不同角度的鏡頭,不要一直機械的切回到同樣角度,或者重讀不久前使用的同一系類鏡位。
當然,在一個對話場景中只有兩個角度,難以避免重復剪輯,但是如果導演根據不同需要不同鏡頭框架進行拍攝,那不妨通過剪輯體現導演的意圖。不要被剪輯規則束縛,比如主鏡頭/單鏡頭/反轉,主鏡頭/單鏡頭/反轉等等。可以嘗試混搭一下。
7.鏡頭三個一組。
當需要切換場景時,通常都是三個一組。至少保持1.5到2秒也可更長。
舉個例子,在主角進入房間環顧四周的場景中,以三個為一組剪輯視點鏡頭可以直觀展示給觀眾主角所看到的整個場景,模仿我們真實的世界讓觀眾身臨其境。
8.重點剪輯演員的眼睛。
演員在電視上、電影中和舞台上都憑臉蛋吸引注意,但最重要的是演員的眼睛。
當剪輯激烈的對話場景時,我都注意演員的眼睛。他們是否傳達出適當的情緒?對戲的演員反應如何?演員的表演決定我的剪輯。這個原則使我更專注於傳達對話的主要演員而剪掉其他人的反應。
9.排除演員表演中的"空氣"。
和第一點相似—我喜歡緊湊的剪輯。注意大多數演員都表演誇張,超過合適的程度。演員會強調停頓、比腳本要求的增加更多錯誤、表現的更為口吃、瞥的時間更長,但剪輯的職責是通過適當剪輯使表演恢復正常。剪掉冗長動作和對白,使電影真實而不做作。
10.形成故事情節。
據說世界上有三種電影:劇本型、拍攝型、剪輯型。
無論你剪輯哪一種類型時,都要高度注意故事脈絡,不要害怕改變劇本或拍攝內容,只要是有意義為之。許多剪輯師利用在畫面分鏡劇本作記錄從視覺上呈現出故事情節。這可以幫助你確定以最通順的邏輯呈現故事給觀眾。
11.利用數字輔助設備。
像現代的NLEs和finishing techniques這樣的數字媒介提供給製作人很多輔助工具。
比如,數字圖像可以放大很多倍。你可以用這些工具變焦拍攝者放大一個鏡頭來拍攝廣闊場景或特寫鏡頭,如果用的是用RED數字攝像配35mm膠片拍攝那會很容易做到。只要保證圖像質量,不必害怕拉近焦距拍攝。
許多剪輯師經常討論用多畫面屏幕來進行剪輯。通常是指兩個演員的時間安排與預設不符(比如在一個過肩鏡頭或雙人特寫鏡頭中)但是可以剪輯出適當的場景節奏,放慢兩個演員間的時間。
如果攝像機被鎖定,演員動作重疊的部分不太復雜,那麼可以用更簡單的方法創造全新的OTS鏡頭。產生一種兩個演員在表演的`時間選擇上有所偏差的視覺效應。
12.做自己的選擇但也要考慮其他人。
作為剪輯師的職責是形成故事情節把握電影節奏。
最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導演達到創造性的視覺效果。但是你也要有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剪輯師都是獨立完成初剪。這是你在電影打上鮮明的個人烙印的第一個機會。當初剪完成後,導演會和剪輯師通力合作把剪輯變成導演想要的版本。
你在剪輯和改變某一演員的表演時所做的種種選擇都影響了觀眾的觀影感受。比如,剪掉對話中重復的部分可以使增強畫面的緊張感。這傳達出一點,即使拍攝完畢剪輯工作也不可怠慢。
剪輯師做出的決定可以輕易改變場景傳達出的感情,因此任何決定必須服從劇情。當然,只有有符合邏輯的理由並且導演同意時你才能作這樣的剪輯,如果不同意就要提供備選方案。
我喜歡在選擇最好的場景前回顧一下取景鏡頭。起初,導演也許從四個鏡頭中標記了第三個和第四個為取景范圍,我實際上可能開始用第一個鏡頭,接著用第四個鏡頭的後半段。
在反復簡介演員對話對白時,我經常剪掉包含很少取景鏡頭的過場場景。雖然你已經想好解釋你所做剪輯的理由,但也要准備好應對改變。
大部分導演不會在後期製作時回顧每一個取景鏡頭,而是根據你剪輯表演的版本進行修改,無論是否欣賞演員的表演。如果他們的確欣賞某一演員的不同的表演,他們會建議修改剪輯或從取景鏡頭找到合適部分。剪輯的場景越讓人感覺煥然一新並呈現出最令人信服的表演,導演就會越認同你的技術。
;2. 電影劇本寫作的規范是什麼
電影劇本 (SCRIPT) 泛指以文字描述整部影片的人物和動作內容,所採取的各種寫作形式。它有四個基本的構成要素:即場景描寫(Scene)、人物(Character)、對話(Dialogue)和動作描寫(Action)。一本優秀的劇本是精彩電影的前提和基礎。
一個標准電影劇本的篇幅大約有120頁,或長兩個小時。不論你的劇本全用對話、全用描寫,或兩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鍾一頁來計算。規矩是不變的--電影劇本中的一頁等於銀幕時間一分鍾。第一幕是開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
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這是因為你要用30頁左右的稿紙去建置(確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電影,你時常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做出判斷──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今後看電影時,請注意一下,你需要多長時間做出你是否喜愛這部影片的決定。一般大約十分鍾左右。也就相當於你寫的電影劇本的頭十頁。你應該及時地抓住你的讀者。你應該用大約十頁的篇幅來讓讀者明白誰是你的主要人物,什麼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麼。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在劇本的第30頁至90頁。它之所以稱為電影劇本的對抗部分,是因為一切戲劇的基礎都是沖突(conflict)。一旦你給自己的人物規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劇本中他想要達到什麼目的,他的目標是什麼,你就可以為這一需求設置障礙(obstacles),這樣就產生了沖突。在《唐人街》這個偵探故事中,第二幕就是傑克·尼科爾森與一些勢力發生了沖突,這些勢力不願意讓他調查出誰應該對墨爾雷先生之死以及爭水丑聞負責。傑克·尼科爾森所需要克服的障礙支配著這個故事的戲劇性動作(dramatic action)。第二幕結尾處的情節點一般發生在第85頁至90頁之間。在《唐人街》中,第二幕的結尾的情節點就是:傑克·尼科爾森在墨爾雷先生被謀殺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鏡,並知道它不是墨爾雷的就是屬於那個謀殺者的。這樣就把故事引入到結局部分。
第三幕通常發生在第90頁至第120頁之間,是故事的結局。故事是如何結束的?主人公怎麼樣了?他是活著還是死了?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個有力的結尾,以便使人理解並求得完整。戲劇性結構可以被規定為: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情、情節或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一個戲劇性的結局。如何安排這些結構組成部分,決定了你的電影的形式。以《安妮·霍爾》(Annie Hall)為例,它是一個由閃回來敘述的故事,但也有一個明確的開端、中段和結尾。《去年在馬里昂巴德》(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也是一樣。《公民凱恩》(Citizen Kane)、《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都是如此。所以這個示例是起作用的。它是一個模特兒,一個式樣,一個構思的規劃;一個技巧高超的電影劇本就是這個樣子的。它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電影劇本結構的總觀。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這個樣子的話,你可以簡單地把你的故事\"裝\"進去就行了。所有的好電影劇本都符合這個示例嗎?肯定是的。但不必盲目相信我的話。你把它當成一件工具來使用它;對它發生疑問,去研究它,並且思考它。也許有人不相信它。可能不相信會有什麼開端、中段和結尾。你可能說:藝術如同生活一樣,它充其量不過是在某個巨大的中間部分中偶然發生的幾個個人的\"重要時刻\",並沒有什麼開端也沒有什麼結尾。它正如庫特·馮尼格特(Kurt Vonnegut)所稱,是\"一系列偶然的時刻被隨意地串聯在一起\"。
3. 想要寫一個時長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劇本,劇本創作時,時間是怎麼計算的
電影劇本如果你是按照類型片的結構去寫,基本上不需要估算時長——因為類型片有基本的人物、事件、沖突等元素,按照基本的敘事節奏走下來,差不多就是120分鍾左右。然後在拍攝時會有取捨,剪輯時會有取捨,但只要敘事結構不動,最後成片差不多就是100到110分鍾左右。
根據我的經驗,以好萊塢英文劇本格式寫成的中文劇本,最後拍攝出來的成片,30分鍾以內的短片可以按照一頁一分鍾來推算,超過60分鍾以後,成片時長會少於頁數,但沒有具體規律可以推算。這要看導演最後的處理了。
4. 好萊塢標准電影劇本模式
在三幕式理論中,電影被分為三部分——開頭、中間和結局。
【第一幕】
電影的第一幕分為這樣幾個部分:
開場畫面:開場的第一場戲,或者是第一個畫面,決定了電影吸引力的大小;
鋪墊:在這一部分,需要交代人物身份背景、人物關系以及大環境;
推進:也被稱為催化劑:主人公平靜的生活被一個意外打破,故事發生了第一個矛盾;
主題呈現:或者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場戲,但是你要交代給觀眾,這部電影講的是什麼?
爭吵:第一個矛盾發生之後,人物們彼此爭執,故事向角色無法控制的方向發展下去。
【中間】
電影的中間部分,是整個劇本最長的一段。這里需要引入一個概念——情節點。
劇本的情節點,即是區分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的兩個時間。另外,在劇本的中間部分,也就是整部電影最中間的地方,需要一個最大的事件,也就是「中間點」。
舉個例子,在《泰坦尼克號》中,第一個情節點是羅斯跳海被傑克救下, 兩人相識。中間點是撞上冰手逗掘山,整個電影的走向就此改變。第二個情節點是沉船, 羅斯與傑克一同准備迎接死亡。
在中間點之前的第二部分,我們稱之為「游戲時間」,這往往是整部電影最吸引人的部分,也相對輕松。角色們經歷許許多多有趣的事件,走向我們未知的未來。
而在中間點,他們將迎來一次「偽勝利」。在這里,角色和觀眾們一起鬆了一口氣,好像一切都結束了。但是很快,幸福的錯覺就會被打破,一件意外忽然發生,導致「氣氛驟然緊張」,角色們瞬間跌入深淵!
中間點之後的第二部分,被稱為「壞人逼近」。在這個部分,大
BOSS 終於出現,並且殘酷的折磨我們的主人公們。主人公在痛苦中掙扎,同時內部會發生矛盾,團隊分崩離析,一切似乎都無法挽回。
這之後,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這段時間可長可短,但在這個時候,角色們失去了一切希望,失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失去了自己所珍視的一切東西。他們會迎來「靈魂黑夜」。
「靈魂黑夜」往往是很短促的一瞬間,就像《泰坦尼克號》中羅斯乘坐救生艇離開沉船,傑克絕望地與她分別一樣。這是角色最痛苦的時候。一個簡單的劇作技巧就是,在「靈魂黑夜」時刻 殺死一個角色,可以讓觀眾們達到情緒的最低點。而只有到達最低點,在結局的高潮到來時,才能夠爽的徹底......
《救貓咪》中有一個例子,如果在「一無所有」時刻,你沒有角色可以死 亡,那麼就提供給觀眾一種死亡的隱喻,比如收到一封信告訴主角他的姨媽掛了。這當然是一句玩笑,但是效果很明顯,就是當觀眾察覺到「死亡」的訊息指檔時, 無論之前的情節有多麼熱鬧歡樂,到了這一刻也就是「一無所有」時刻都會沉靜下來。這是為了結局的高潮服務的。
【結局】
但是故事沒有結束,我們很快就會迎來第二個情節點,以及整個故事的結局。,接下來就是第二個情節點,也就是引起結局的大事件,這個「第二個情節點」,是整個故事中最關鍵的一部分,因為角色已經「一無所有」,因此依靠角色本身,已經無法對抗邪惡力量,無法走向最終勝利,否則就不是真正的「一無所有」,那麼主角怎樣翻盤?故事怎麼才能結束?
這里需要引入AB線的概念。
【主線&副線】
AB 線,顧名思義,就是A 線索與 B 線索,也被成為A 故事與 B 故事,中國傳統小說中習慣稱為主線與副線。
副線在主線故事的畢核第二幕結束時結束,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主故事,推動主故事中的主角繼續行動;
主線故事在第二幕結束時結束, 在第二個情節點匯入副線故事,主線角色放棄自己原本的目標,幫助副線故事中的角色完成副線故事。
仔細分析《冰火》中蘭尼斯特家族的故事線,我們會發現這幾乎是一條反向的史塔克家族線,兩條線索相互排斥,但當他們產生交集的時候,必定會有改變整個故事走向的大事件發生。(AB線交織的點)
【偽失敗(負成長)】
「偽失敗」是什麼呢?就是與「偽勝利」截然相反的硬幣的另一面。角色在中間點沒有迎來勝利的曙光,反而跌入了失敗的深淵。在這里,一切外部、內部因素都在向角色施加壓力,讓角色看不到光明的希望。是不是很像「一無所有」時刻?沒錯!「偽失敗」就是提前的「一無所有」和「靈魂黑夜」。
「偽失敗」也是好萊塢劇作法中的一種,但是並不常見,大多數採用「偽失敗」作為中間點的電影是傳記片。因為在經歷「偽失敗」之後,角色已經不可能再失去更多。因此在之後的「壞人逼近」段落中,角色反而會是一馬平川,一步步走向最終的勝利。
由於採用了「偽失敗」替代了「偽勝利」,因此這個角色在之後的走向會是逐步向上的,但是在第二個情節點之前,角色必須經歷一些波折,否則將毫無戲劇矛盾。剛才已經解釋過,「偽失敗」其實就是用「一無所有」時刻替代了「偽勝利」的中間點位置,因此,在原本應該是「一無所有」時刻的地方,角色將經歷一次「偽勝利」,之後再被從高高在上的勝利喜悅中打落下來!
「偽勝利」和「偽失敗」是硬幣的兩面。你可以調換他們的位置,但你永遠無法擺脫經歷這兩次轉折點的命運。
所以,在《冰火》第六卷中,當其他角色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時,提利昂反而會迎來自己人生的最高點。然而切記,這是一次「偽勝利」,當提利昂沉浸在夢想成真的幸福中時,一次意外會將他擊潰,而這時,他才能夠真正做到迎接結局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