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的形式主義
電影的形式主義理論曾在兩個歷史時期風行一時。第一次發生在1920到1935年間,學者們發現電影(尤其是無聲電影)不僅是重要的社會學現象,還是一種嶄新有力的藝術形式;第二波熱潮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初,至今仍在持續發展中,它受益於日益增長的電影學術熱潮。
電影的形式主義關注構圖、攝影、燈光、剪輯、音響、色彩和表演等的藝術處理方法,強調電影的「非自然」層面。形式主義過於集中在電影的技巧層面,建立視覺語言的語法,注重電影語言的可視性,而過多關注形式主義則會限制藝術家的創造力和電影本身的形式,偏向技術導向。
俄國形式主義運動(1918-1930)恰好是電影形式主義理論的黃金時段,為它提供了深厚的哲學背景,發展出一套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認為實踐、理論、象徵和審州運則美是人類行為的四類功能。奉行形式主義的電影理論家認為,電影如果完全被用來重現現實,那麼它就只起到象徵作用,要使電影具有審美的作用,就必須使用特殊的方式(非自然的技巧)來處理現實。
形式主義者傾向於那些使用花哨技巧的作品,認為它們比那些不著痕跡的作品更有藝術價值。整體來說,形式主義還是更像某種特定藝術風格的理論,而非適應與評判所有藝術風格的哲學體系。現在,讓我們看看形式主義陣營中最有趣也有價值的幾位理論家和他們的觀點。
於果·明斯特伯格(Hugo Munsterberg)
1916年,於果·明斯特伯格撰寫了《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他在電影美學和心理學兩部分取得了非凡成就,後人尊他為現代心理學始祖,而他在哲學方面的成績更加引人注目。
於果·明斯特伯格將電影史分為由技術發展決定的「外部」和社會應用方式演變的「內部」兩個階段,媒介技術提供軀體,社會賦予生命並令其實現某些實際活動;技術實現影像,心理需求則推動其在信息、教育和娛樂的作用。電影從一開始的雜耍視覺裝置、到發展為提供教育和信息的工具,最後通過敘事的方式作用到人類心智。於果·明斯特伯格認為,只有當電影進行敘事,它的藝術奇跡才出現,因此電影是心智的藝術,他把它的所有特性理解為心理作用。
心智不僅能組織運動,還能通過注意力組織事件,因此電冊棚影不僅是運動的記錄,還是一種有條理地記錄心智如何創造事件的過程。 注意力對簡單的感覺和運動的組織,正如同構圖、拍攝角度和焦距的記錄 。
記憶和想像力 是更高層次的心理工作方式,與「注意力」僅創造事件相比,記憶和想像力產生意義、沖突和個人樂趣。於果·明斯特伯格認為 電影的各種剪輯方式對應了高階的心理功能,它們賦予表演和攝影機運動戲劇性的意義和結構 。
情感是心智活動的最高層次,與情感相對應的是故事,它是電影這種敘事藝術里最有價值的部分,也主導了電影其它層次的進程。因此 於果·明斯特伯格提出了電影的素材譬喻——不同層次的心理活動 。
不同的拍攝角度、構圖、畫面大小和燈光等引起人們的選擇性注意,大腦對這些連續圖片進行處理從而產生運動幻象;剪輯通過壓縮或拓展時間,創造節奏、閃回或夢境,形成觀眾的記憶或想像。電影的主要目的是創造情感,是心理而非外部世界的媒介,它的根基是主體的心理世界。
魯道夫·愛因漢姆(Rudolf Arnheim)
與於果·明斯特伯格的理論本質幾乎相同、卻產生更廣泛影響的魯道夫·愛因漢姆在1932年出版的《電影作為藝術》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他來自 格式塔心理學派 (強調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之和),認為只有電影的藝術形式(而非它所攝錄的事物)才在他的討論范圍之內。
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電影不是表達現實的媒介,它不是對外界事物(比如聲音、姿勢等)的自覺運用,而是對我們呈現世界的方法的自覺運用。電影藝術是再現和變形之間張力的產物,它的美學基礎不是世界已經呈現出的事物,而是對呈現世界的事物或方法的美學運用。因此,魯道夫·愛因漢姆認為我們 應當抑制寫實的電影技術,而選擇藝術性的表達方法 。
自然的知覺每被限制一份,潛在的審美知覺就增加一分 ,魯道夫·愛因漢姆將電影具備的與自然知覺無關的性質——升格降格、淡入淡出、溶解、疊印、定格、倒排、變焦和濾鏡引起的變形賦予了審美知覺。藝術過程對他來說,就是 知覺活動 的典範悄昌,藝術家恰當處理外部世界的刺激,然後在兩者的力量達到均衡的時刻,成功表達自己與外部世界的狀態。
藝術家從外部世界獲得原始刺激,將其看成物體和事件,然後將這些事物投射到一個想像的形式上面,再返還給外部世界。外部世界隨之發生反應,迫使藝術家修飾其形式,直到藝術家與外部世界都感到滿意為止。如此一來,藝術既表達了藝術家,也表達了外部世界。
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謝爾蓋·愛森斯坦對電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復雜。他在電影創作中非常強調「震撼力」,強調電影的素材是「吸引力」,認為通過對吸引力結構的精確計算,電影創作者可以決定觀眾的心理進程。謝爾蓋·愛森斯坦對蒙太奇的態度經歷了很多戲劇性的轉變,從聯想派的立場轉到發展心理學,他有時把電影看作機器,有時又看成有機體,有時把電影形容為有力的修辭說服工具,有時卻說成是了解宇宙的神秘方法。
謝爾蓋·愛森斯坦認為,電影應將現實分解成不同素材(這一過程可稱為「中和化」)然後運用它們創造出新的更高層次的表意,欣賞一場電影所受的震撼絕不應只來自故事本身,而是每個場景中的每個元素創造出的一連串沖擊力。
將不同的沖突組合列在一起,謝爾蓋·愛森斯坦創造出不同的蒙太奇概念,蒙太奇指揮不同元素組成電影的號令聲。他將觀影體驗看作一種自我中心的活動,觀眾把銀幕上的影像當作他們前認知階段經驗的展現。
元素中和化的主要功能就是移情和通感,通過移情,許多不同元素的組合可能產生一個新的效果。電影中經常有許多元素同時出現在銀幕上,它們可能相互補充,提升效果,也可能互相沖突,產生新的效果,或者使用出乎意料的元素產生需要的效果。後者就是最高層次的移情。
貝拉·巴拉茲(Bela Balazs)
《電影美學》是貝拉·巴拉茲的重要著作,他認為只有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電影藝術才能發展。電影是一種藝術創造的過程,素材並不是現實本身,而是某種符合人們的經驗,且能夠轉換成電影的「電影題材」。藝術永遠無法捕捉真是本身,它用自己的手段處理現實,、賦予客觀世界以人類特有的形式和意義。貝拉·巴拉茲看重電影題材的選擇,建議最好改編那些普通的作品,它們被改變為成功的電影的可行性比較大。他同時也認為,只有那些具備天分和活力的人,才能從經驗中抓到電影素材,而不是像大部分理論家認為的那樣,素材是人人唾手可得的。
貝拉·巴拉茲支持新技術,但堅持這些發明必須用在加強形式而不是寫實上。影像是人類的建構,不應用來表現真實,而是批評或回應真實,而電影的慣常手法都和人類的心理進程有自然的聯系。不過,並沒有那麼著迷於純粹的形式,他常批評過度變形的電影,他希望在保留事物本身狀態的同時,通過電影技巧提升事物的意義。
好的剪輯······可以引起我們的聯想並給予其一個確定的方向······在這種影片里,我們可以看到在人的思想意識中運行的內心聯想過程。
我們看到,電影的形式主義推崇著將關注力放在電影的藝術技巧與表現方式上,傾向於把「高度視覺化」的風格置於自然主義風格之上。不過,雖然大多數形式主義者都認同這種觀點,但從最初的一批理論家開始,就不斷有人努力避免這種過分簡化的傾向。
參考資料:《經典電影理論導論》
【美】達德利·安德魯著
李偉峰 譯
2. 電影的風格有哪些
1、實驗電影
實驗電影一般是指拍攝風格和製作方式與那些主流的商業和紀錄片相異甚至對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種新的視聽語法出現,或者新的類型。
這種電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大部分沒有傳統的敘事情節,主要表現風格是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1960年代中期地下電影運動蔓延到西歐之後,人們便絕少使用「實驗電影」一詞,而代之以「地下電影」。
2、超現實主義電影
現代電影的一種運動,1920年興起法國,主要是將意象做特異、不合邏輯的安排,以表現潛意識的種種狀態。
3、室內劇電影
室內劇電影是二十年代出現在德國的一種與表現主義電影相對立的電影。 "室內劇"原來是德國戲劇導演馬克斯·萊因哈特創造的一個術語,專指一種供小型劇場演出的,恪守時間、地點、動作三一律的舞台劇。
4、街道電影
街道電影(st reet film)是室內劇電影影響下出現的一些以街道為主要動作背景的德國電影。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在《從里加里到希特勒》一書中創造這個詞。
5、黑色電影
黑色電影不是指一種類型,而是指主要歸屬在偵探片或犯罪片中的一種特殊電影風格,往往關注於道德的腐化。東亞黑色電影的開端是1979年著名影星趙雅芝主演的經典電影《瘋劫》。一般認為嚴格意義上的黑色電影應該是好萊塢出品的黑白電影,年代在1940年-1958年之間。也有人將少量歐洲電影或彩色片稱為黑色電影。60年代以後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被稱為新黑色電影。
3. 好萊塢電影的形式與觀念
形式商業片,獨立製作,與各大電影財團的關系。觀念,商業化,
4. 影片的風格有哪些
1、寫實主義電影
寫實主義電影是一種特定的審美風格,它力求嚴格地、真實地、客觀地、不加任何修飾地再現現實世界。
其基本特徵是反叛傳統的歷史題材、神話與宗教主題以及所謂的英雄史詩,而將注意點放在現實的、非理想化的普通生活上,與表現傳統意義上的美或者理想化的形象相對立。其中,講故事的手法很重要,它勝在讓人感同身受。
2、古典主義電影
古典主義電影是指以古典時代為背景或具有與那個時代相似風格畫面的電影。古典主義電影代表作有《慾望之翼》、07年法國最新賣座喜劇大片《莫里哀情史》、《天才莫扎特》、《吝嗇鬼》等。
3、形式主義電影
在電影研究中,形式主義是電影拍制的一種習慣,通常在片中會用上大量明顯的電影語言,例如剪片、拍攝鏡頭,攝影機的移動,道具及場景設計等,在片中加入大量人造元素,著重於人工的電影體驗。
表現手段
電影是一種以現代科技成果為工具與材料,運用創造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段,在銀幕的空間和時間里,塑造運動的、音畫結合的、逼真的具體形象,以反映社會生活的現代藝術。
電影能准確地「還原」現實世界,「展現」虛擬世界,給人以逼真感,親近感,宛如身臨其境。電影的這種特性,可以滿足人們更廣闊、更真實地感受生活的願望。電影的幀速率一般是24幀每秒,隨著技術的提升,即將出現48幀甚至60幀每秒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