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哪些值得從頭到尾看一遍的電視劇
值得從頭到尾看一遍的電視劇:《西遊記》、《水滸傳》、《都挺好》、《寶蓮燈》、《琅琊榜》。
1、《西遊記》
《西遊記》又稱央視86版《西遊記》,改編自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同名文學古典名著。《西遊記》於1982年7月3日開機,同年10月1日首播試集《除妖烏雞國》。1986年春節在央視首播前11集,1988年25集播出。
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造就了89.4%的收視率神話,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依然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2、《水滸傳》
《水滸傳》是由中央電視台與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聯合出品的43集電視連續劇,根據明代施耐庵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張紹林執導,楊爭光、冉平改編,李雪健、周野芒、臧金生、丁海峰、趙小銳、楊猛等主演。
該劇講述的是宋朝徽宗時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官府腐敗、貪官污吏陷害忠良,弄得民不聊生,許多正直善良的人被官府逼得無路可走,被迫奮起反抗,最終108條好漢聚義梁山泊,但隨後宋江對朝廷的投降使得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最後走向失敗的故事。
5、《琅琊榜》
《琅琊榜》是由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山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業、北京和頌天地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北京聖基影業有限公司、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由孔笙、李雪執導,胡歌、劉濤、王凱、黃維德、陳龍、吳磊、高鑫等主演的古裝劇。
該劇根據海宴同名網路小說改編,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興山河為主線,講述了「麒麟才子」梅長蘇才冠絕倫、以病弱之軀撥開重重迷霧、智博奸佞,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進行的一系列斗爭。
㈡ 現在有什麼好看的日劇推薦
神劇強推:《海女》《mother》《最完美的離婚》《重版出來》《半澤直樹》《我的危險妻子》《unnatural》
安靜治癒:《麵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點心之家》《西瓜》
深夜美食:《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問題餐廳》
逗比喜劇:《legal high》《高護木的規矩》《民王》《讓我叫聲「爹」》《武士老師》
奇幻劇情:《仁醫》
淚流滿面:《1公升的眼淚》《明天媽媽不在》《woman》 《盡管如此也要活下去》
偶像愛情:《請和這個沒用的我談戀愛》《朝5晚9》
生活愛情:《倒數第二次戀愛》《家族的形式》《追憶潸然》《不能結婚的男人》《我無法戀愛的理由》
犯罪劇情:《為了N》《暗之伴走者》《五個junko》《綁匪的女兒》《替罪羊》《預告犯》《64》 《天使之刃》
人物傳記:《小豆豆電視台》
大河古裝:《真田丸》
其他另類:《別讓我走》《聲》
蘿莉控福利:(都是我女兒主演的呢,哼)《mother》 《高護木的規矩》《明天媽媽不在》《美雨》
評論區推薦(附豆瓣評分):《敬啟,父親大人》9.1,《對不起青春》9.0,《不結婚》8.1,《晝顏》8.6,《求婚大作戰》8.7,《白色巨塔》9.5,《昨夜的咖喱明日的麵包》9.0,《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DOCTOR X系列》《我存在的時間》8.1,《東京dogs》7.6,《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呢》8.6,《熱海搜擦官》8.4
㈢ 看完這些台詞,腰也不疼了,腿也不酸了
以前看完一部精彩的電影或電視劇,會暫時性地掉進劇情里,夜晚翻來覆去睡不著。後來二刷或三刷的時候, 發現故事的吸引力在減弱,台詞的吸引力在增強。
第一次看,沉浸於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的劇情帶來的刺激感,而忽略了每句台詞中包含的文化、情感和哲理。
刺激是一時的,但把每一個被觸動的時刻通過文字記錄下來,卻能持續地啟發著自己。
我相信每一句台詞都擁有自己的靈魂,它們也許是每一位編劇畢生感悟的濃縮。那些曾經給我力量的台詞,希望也能賜予你動力。
1. 爆裂鼓手
(豆瓣:8.6)
在主流思想看來,按部就班地生活奮斗,搶佔一個又一個對自己有價值的頭銜,年紀輕輕功成名就,這算「成功」,但在另一部分人的眼裡,按照社會渴望的模樣奮斗,永遠無法實現自我。
影片的主人公內曼認為成為20世紀最偉大音樂家在誰看來都算成功,為了實現這樣極致的成功,他不惜舍棄健康、生命和人生中其他看似更重要的東西。在主流群體眼中,這種人生即使得以如願,也絕對算不上「成功」。
但是,千篇一律的成功終將歸於世俗,忠於內心的人突出重圍。
2. 陽光小美女
(豆瓣:8.2)
被loser思維牽絆的人不僅自己原地踏步,還拖累一切和她有瓜葛的人 。在她們的腦子里,沒有「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這兩個詞。我並不是說她們連基本的二元推理都不會,這種人非常善於計算與計較,但計算和計較只是最最初級的本能,不意味著她們真的能「獨立思考」或有「邏輯思維」。
不難發現,winner思維里的固定因素有:自我決策,自我執行,自我承擔,在自己未曾用盡全力之前,不向任何其他人索求自己無回報或不會回報的幫助。loser思維則不然,在loser的世界裡,是不願決策,不願努力,不敢承擔,一點點屁大點兒的事,都希望藉助他人之手解決,而自己卻並不準備為此承擔相應的報酬支付,反而覺得一切都是別人應該做的。
在我看來,缺乏邁出第一步勇氣的是正常人,而因為懦弱把自己本應承擔的風險嫁接給他人的,是徹徹底底的loser。
3. 搏擊俱樂部
(豆瓣:9.0)
當擁有很多東西的時候,我們很難無所顧忌地做出選擇。親情,愛情,金錢,權力......掌控得越多,越需要權衡利弊,反而忘記本心。
換句話說,如果你連死亡都可以置之度外,你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做出任何選擇了。
想起台劇《我可能不會愛你》,李大仁對程又青說,我是不可能會愛上你的。
程又青說, 因為擁有就是失去的開始。
4. 肖申克的救贖
(豆瓣:9.6)
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強,聖者渡人。
與此相似的還有另一句:I have to remind myself that 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們走,否則哪天你打開籠子喂他們時,它們就會揚長而去。你知道把它們關住是不對的,所以你會為它們感到高興,但如此一來,你住的地方仍然會因為它們離去而顯得更加黯淡和空虛。
多年前看電影,認真地把台詞抄進小本子里,隨時翻開看,後來成了我考研期間唯一的精神支撐。
5. 低俗小說
(豆瓣:8.7)
我們常常用 「有沒有共同話題」 來衡量一段關系是緊密還是疏離,卻後知後覺地發現,雖然彼此都無話可說,但偶爾能給對方一個眼神肯定,才是最舒服的相處狀態。
「當你可以跟一個人不說話,分享片刻寂靜,且不會覺得尷尬時,那一刻你就會明白,你遇到了對的人。」
在這里,「對的人」應該是「給自己足夠空間的人」。
6. 午夜巴塞羅那
(豆瓣:7.8)
• 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提前做好計劃,因為「no plan is the best plan 」 ;
• 不是所有感情都要有一個漂亮收尾,因為「強扭的瓜不甜」 ;
• 不是所有問題都能有一個標准答案,因為「條條大路通羅馬」。
奇葩大會上的趙大晴說:「為什麼人生要有那麼多規則、責任、意義,說不定你下一秒鍾就死啦。」 看似不走尋常路,但卻擁有多數人缺失的果敢。在她看來,人生就是為了能夠體驗更多的可能性,她跟印度人一起燒屍,晚上兩點在在二環走一圈兒,和認識沒幾天的人結婚,然後又閃離。
年輕的時候不多積攢一些故事,老了拿什麼下酒。
7. 喜劇之王
(豆瓣:8.0)
截圖的場景是兩個不被生活眷顧的人在互相嘲諷:
「恭喜你,你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舞女!」
「謝謝,你也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死跑龍套!」
但即使遭受再多冷眼和心酸,他們也想熬到曙光出現。
「凡事到最後必將皆大歡喜,如果尚未皆大歡喜,相信我,那就是還沒到最後。」
《喜劇之王》算是星爺半自傳式的作品,相同的場景倒帶一遍又一遍,反而更覺心酸。
那種感覺就像星爺說的那樣: 「我以為我拍了很多悲劇,可是拍出來你們都覺得那是喜劇。」
8. 春光乍泄
(豆瓣:8.8)
我們都明白,感情不可能重新來過。它是易碎之物,無論如何彌合,裂縫依然永遠存在。李敖看得十分明白:「重溫舊夢就是破壞舊夢。」重溫之後,原先十分美好的舊夢可能從此盪然無存。
臉上的痘痘擠了還有印,開過刀的皮膚會留下疤痕,受過傷的感情永遠成為陰影。
但就算頭破血流又有什麼關系,比起因為沒去爭取而後悔莫及要好多了 ,所以大部分人縱使知道做什麼都可能無用,還是近乎偏執地想做最後的挽留和掙扎。
9. 重慶森林
(豆瓣:8.6)
我們每天都會和很多人擦肩而過,如果我們彼此不認識,我們就像兩條線相交後又散開去;如果我們因此而認識,那麼這兩條線就會相交合成一條線。
怎樣才能互相認識呢?前提是,同一時間同一地點。而一段感情的發生到這段感情繼續走下去,時間很關鍵,認識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
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結果。
233遇到金發女人後,心底的聲音是:我們最接近的時候,我跟她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57個小時之後,我愛上了這個女人。
而在與阿菲四目相對的時候,則變成:我們最接近的時候,我跟她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我對她一無所知,六個鍾頭之後,她喜歡上了另外一個男人。10. 千與千尋(豆瓣:9.2)
兩者的區別在於,忘記是沒有感覺了,一點也不存在了。想不起來是記憶其實還在你的腦中,但具體事件已經模糊一片了,一件東西,一段時間,一個契機可能就會讓你想起來。
記憶不會永遠消失,即使人們下意識地把那些記憶深藏起來或用策略隔離起來,讓自己在大部分情況下無法回憶起那段記憶,但特殊情況下,記憶還是有可能重新浮現。
如果有事情是你經歷的當下就知道未來的你一定會非常懷念,請你用盡全力的去感受和記憶,日後這些美好的記憶會讓你的內心無比豐盈。
11. 請回答1988
(豆瓣:9.5)
德善在日記里寫道:「我還是羨慕有夢想的人,他們怎麼會准確地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呢,我又為什麼連想做的事都沒有呢,今晚格外感覺我自己好窩囊。」 彼時身邊的人都有自己想乾的事,姐姐想做律師,善宇想上醫學院,狗煥想成為飛行員....連平日看起來最不上進的姐妹,也想著要當一名美容師,對未來沒有想法的德善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但是爸爸告訴他,其實「沒有夢想也不是不好,只是有了會更好。」
迷茫是青春的常態,看似很厲害的人其實也迷茫,只是沒有表現出來。
換句話說,20歲就是20歲,80歲才能明白的事情不是可以讓你提前60年就領會的,不然這60年,你都白活了。
12.紅鱂魚
(豆瓣:9.0)
紅鱂魚和金魚很像,所以有天生迷幻性,它的外表成為一種假象,而它本質並不能成為金魚。紅鱂魚般的人生有三個致命的缺陷,分別是:自我感覺良好,眼高手低,精於嫉妒。
紅鱂魚像極了我們中的絕大多數,看似聰明伶俐,卻天分一般,更要命的是還性格浮躁、幼稚且自命不凡。而整部電影都在告訴我們,這樣的紅鱂魚人生是不可能幹出任何成績的。
所以,我們不僅僅要看清自己,還要立足現實看自己,這就是世界的本質。
「紅鱂魚是一種哲學。紅鱂魚就是紅鱂魚,再努力也成不了金魚,但也正因為這樣,你才如此討人喜愛。」
13. 最高的離婚
(豆瓣:8.9)
每個人價值觀都不同,不是只有元氣滿滿才意味著活得好。
生活真正的矛盾在於:每個人對待生活都有各自的標准,但每個人都忍不住用個人標准去定義別人,而有的人習慣於順從他人的標准過活,「心累」就是這樣產生的。
如果你稍微以自我為中心,也許能活得輕松一些。
有個觀點看似在逃避現實但我很認可: 「沒必要所有人都擁有上進心,又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有錢人,不是所有人之間都存在競爭,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正好適合自己的地方。」
14. 問題餐廳
(豆瓣:8.8)
在我小的時候,我爸常常跟我說:等你到了18歲,爸爸的義務就履行完了,到那個時候,要上大學,就自己想辦法,想要零花錢,就自己去掙。
當時覺得爸爸怎麼能那麼狠心,在「可能沒學上,可能沒錢花」的恐懼感的驅使下,我卻完成了許多未曾想到的事情,而因為獨立為自己掙得的安全感,比一味索取要多得多。
從此以後,但凡我想得到什麼,我會慣性地思考:怎樣才能得到?需要自己做出什麼舉措?別人有沒有可借鑒的經驗? 而不是想盡一切辦法讓別人為我實現。
15.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豆瓣:8.3)
沒有工作的時候很無聊,但一開始工作就又想回家。
當自己離開家跑出來追求想要的生活,家就成了一個短暫的棲息地。我們會離它越來越遠,而慢慢融入另一座正在奮斗和生活的城市,我們在此工作,也在此開啟新的生活,歡笑、悲喜、信念、步伐都將融入這座城市。
不甘心、痛苦的時候想跑回家,最終腳步還是停留在這座城市,我們渴望尋求的「工作」和「回家」之間的完美平衡點似乎本身就不存在。
16. 四重奏
(豆瓣:9.1)
當「喜歡的事情」加上了夢想的光環,似乎就多了幾層牽絆和束縛。興趣是在你閑暇時,或者沉悶時為你排解消極情緒、豐富生活層次的東西,如果把它當做一項工作,一天超過8個小時需要接觸它,也許它的效用會開始遞減。你能接受這種可能遞減的效能嗎?如果能,也許喜歡的事能成為你的事業,如果不能,就好好考慮。
另外,「夢想」這件事存在魔幻性,看著不接地氣,卻可能影響每一次選擇和行動。於我而言,夢想不一定非要實現,也並非是堅持就能實現的,但懷揣夢想並不是一種損失,因為我沒有失去任何東西。
文 | 軟軟 TalentGuide主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