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電影教父的觀後感 要英文的 1000字左右
User Comments (Comment on this title)
70 out of 112 people found the following comment useful:-
Initially, I wasn't a fan... but then I realised, 14 October 2006
Author: mattrochman from Australia
This is a masterpiece. A timeless masterpiece. Initially, I didn't like this film all that much - I found it rather over-hyped and boring. This was until the advent of DVD, which gave me the feature I needed for this sort of film: subtitles. Once I switched them on and heard (read) every last word of Brando's ramblings and other characters ramblings, I grew a true appreciation for this epic.
To make a true epic, you need all of three following ingredients working in near perfect harmony. For screenwriters who come across this, take the following pointers on board: 1) Contrasting Characters: Good films have some character distinction, but most fall rather flat because the core of each character is the same.
Of course, there are exceptions to rule (ie... where you want mono-tonal characters... aka matrix; or where you want outlandish contrasts... aka The Fifth Element), but ultimately, this is what makes films deep, meaningful and grand. Consider the contrasts between the Don's children. Michael is rather cool, rational and collected, whereas Sonny is more hot-headed, spontaneous and simple minded. But simply having these contrasts is not nearly enough. What you really need to do is to develop these characters - place them in situations - and then dwell on how their character impacts on the situation they're put in. The Godfather is a terrific example of how to pull this off. While many try to do this in screenplays, most lose the plot and create character obscurities that stretch credibility.
2) Transformation: The central character(s) must undergo a transformation, resulting in them being almost unrecognizable by the end of the film. By putting them into situations, the character's character must not only influence the outcome of the situation; it must also have a lasting impact on the character. Consider Michael at the wedding and compare that to the Michael we see at the end of the film. Again, many films try, but most fail because they come up with unreal (literally, not praisingly) or simply moronic transformations (eg, Wall Street).
3) Patience: Men in Black 2 was an astounding film for one simple reason - it was an entire film squashed into about 70 minutes. It was not much longer than an episode of ER or Buffy. I certainly hope the new goal of Hollywood isn't to make films as short as possible.
All the great ones spend time - time developing characters, family life, growth, patience with the story telling in general. This is the key (provided that the story isn't mind-numbingly boring). Dances with Wolves, Heat.. and so on are very patient but top-class films. While studios may be lukewarm on the idea of longer films, they are worth it if you have a ripper story to base it on.
I feel that this film has not dated all that much and has tremendous re-watch-ability.
2. 教父1觀後感
《教父》是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年上映的作品,這部40多年前的電影,已成為歷經洗禮的經典之作。
72年拍攝的電影,在拍攝技術各方面都沒有那麼先進的情況下時至今日,依然經久不衰甚至在同類型題材的電影鮮有作品超越過它。
這部電影台詞是如此經典,並且經典台詞如此之多,讓人回味無窮,這決定要歸功於原著的經典。事實上,大家會覺得一部電影之所以經典往往是因為電影鍾某句台詞讓你感到感同身受、刻骨銘心。
影片中每一個人物刻畫的都非常的到位,幾乎每個人的行為都影響著整部劇情的演繹,更重要的是老教父和邁克表演的實在是太精湛了。馬龍白蘭度的沙啞的嗓音,鏗鏘有力的話語,邁克對角色的把握如此細膩以及他犀利的眼神,深深折服了我。
都說這部電影是男人必看,那麼到底看什麼呢?當然不會是打打殺殺,也不會是黑幫決斗,扒開黑手黨的外衣,這其實是一部講家庭和責任的電影。當柯里昂家族面臨危機時,麥克不得不背上責任。
3. 電影《教父》系列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教父》的深層意義在於它為美國電影史上的犯罪片開拓了寬廣的前景。這部電影不僅拓展了犯罪片的表現領域,其思想意義和內涵也遠遠超越了暴力的范疇,並將主題升華為人類社會中最常見的權力交替中的深層意義——權力與罪惡的關系。
拓展資料:
1945年夏天,美國本部黑手黨科萊昂家族首領,教父維托·唐·科萊昂為小女兒康妮舉行了盛大的婚禮。維托·唐·科萊昂有三個兒子,好色的長子遜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從二戰戰場回來的小兒子邁克。其中遜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邁克雖然精明能幹,卻對家族的事業沒什麼興趣。
維托·唐·科萊昂是黑手黨首領,常干違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他還有一個准則,就是決不販毒害人。
為此他拒絕了毒梟素洛佐的要求,並因此激化了與紐約其它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聖誕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教子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教父中槍入院。素洛佐要湯姆設法使遜尼同意毒品買賣,重新談判。遜尼有勇無謀,他發誓報仇,卻無計可施。
邁克去醫院探望父親,他發現保鏢已被收買,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氣。各家族間的火並一觸即發。邁克制定了一個計策誘使素洛佐和警長前來談判。在一家小餐館內,邁克用事先藏在廁所內的手槍擊斃了素洛佐和警長。
邁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裡他娶了美麗的阿波蘿妮亞為妻,過著田園詩般的生活。而此時,紐約各個黑手黨家族間的仇殺卻越來越激烈。
遜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賣,被人打得千瘡百孔。教父傷愈復出,安排各家族間的和解。聽到噩耗的邁克也受到了襲擊。被收買的保鏢法布里奇奧在邁克的車上裝了炸彈。邁克雖倖免於難,卻痛失愛妻。
邁克於1951年回到了紐約,並和前女友凱結了婚。日益衰老的教父將家族首領的位置傳給了邁克。在教父病故之後,邁克開始了醞釀已久的復仇。他派人刺殺了另兩個敵對家族的首領,並親自殺死了謀害他前妻的法布里奇奧。同時他也命人殺死了卡洛,為遜尼報了仇。
仇敵盡數剪除。康妮因為丈夫被殺而沖進了家門,瘋狂地撕打邁克。邁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進了瘋人院。他已經成了新一代的教父。
參考資料:網路-教父
4. 求電影《教父1》觀後感
《教父》是1972年拍的吧,至今仍然是一部經典。
想到去看它的原因,是因為上周末和P弟兄吃飯的時候,他說起他在看這部片子。作為一個以弟兄為主要服侍目標的我而言,關於男人的東西一直是我的興趣所在吧,畢竟在幫助別人之前,首先要塑造自己。
看完片子,也看了若干影評,很清楚的是人們都一直把這個片子解讀為一部黑幫片,很少有人真的站在所謂「God Father」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稱謂呢?
God Father這個詞的來源,其實是從天主教來的。最初設立的目的是在嬰兒寄洗的時候,在屬世父親之外設立的一個「屬靈父親」。字典上的定義是:在嬰兒或幼兒受洗禮時,賜以教名,並保證承擔其宗教教育的人;天主教、正教以及一些新教宗派(聖公會等)行洗禮時為受洗者設置的男性監護人和保護人。
如果追尋聖經的依據的話,可以看哥林多前書4章:
4:14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
4:15 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里用福音生了你們。
4:16 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
4:17 因此我已打發提摩太到你們那裡去。他在主裡面,是我所親愛有忠心的兒子。他必題醒你們,記念我在基督里怎樣行事,在各處各教會中怎樣教導人。
......
關於「教父」的歷史淵源,引用一段天主教內的說法是:
過去我們在談到教會開始有隱修院生活的時候,曾提到隱修院院長被尊稱為父親(padre或abate)的習慣,理由就是因為當隱修院院長的人對院中隱修士的照顧必須無微不至,形同父親一樣,這種習慣今天仍然存在。初世紀的時候,教會裡面負責訓導的人是主教,他也有權利委託另一個人執行訓導的職務。因此,主教們都被尊稱為父親,有時候更被稱為'爸爸'(papa),今天,'爸爸'這個尊稱在天主教裡面只用來稱呼羅馬教宗而已。除了隱修院院長和主教被稱為父親外,慢慢地,凡是肩負訓誨和講道這種超性職務的人,不一定是主教,也都被稱為父親。今天,西方國家一般都稱教會的神職人員為'父親',中國人則稱他們為'神父',因為他們的職責是教導和訓誨倫理道德及宗教信仰這方面屬於精神心靈的事物。不論是父親或神父,這兩個名詞都或多或少隱含著稱呼的人和被稱呼的人之間的安全和信賴的關系。
身為父親的人,他最基本的使命和任務便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所以,他是一位十足地肩負傳統的人,他必須把過去珍貴的和正確的事物傳遞給後來的人,也要把前人錯誤的、失敗的經驗告訴子女,以免他們重蹈覆轍。說明了這些與'父親'這個名詞有關的種種意義之後,我們便多少可以了解'教父'在教會中的身份地位。
前面我們說過,教會所尊稱的'教父'是初世紀教會的作家,這些作家的著作引領我們追本溯源,回到我們信仰的根本'耶穌'那裡去,因為他們在時間上遠比我們接近耶穌基督。今天的人很重視尋根的工作,尋根並不是退步、退化或念舊,而是為了鑒古知今,為了確實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生活,為什麼這樣信仰。我們都希望知道早期的基督信徒,在還沒有受到時代的考驗和塑造之前,他們的思想和信仰生活狀況,因為從那裡我們可以發現、可以找到最原始、最純真的信仰生活,這為我們凈化信仰有很大的幫助。
所謂教父,我們可以說他們是新約聖經最早的讀者,他們研讀新約聖經以後,便把所領會的心得用當時還不是很有系統、很有規范、思想很嚴謹明確的時代語言書寫成書,作為基督信徒信仰生活的食物養料。教父們除了首先閱讀新約聖經之外,更用耶穌基督的觀點來閱讀舊約聖經,然後邀請基督信徒完全用基督學的眼光、在聖神的啟發之下,來窺探新舊約整部聖經所要傳達的訊息。為此,我們探本究源,直溯教父,並不是要拋棄或輕視介於教父時代和我們今天之間這一段長達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教會歷史和經驗,而是為能更徹底地認識和吸收沒有遭到時間磨損、沒有被歷史渣滓掩蓋的純凈的基督訊息。
或許我們要問:教會的這些教父都生活在什麼時代呢?或者說教父時期是哪個年代呢?根據教會一般傳統來說,教父時期從新約聖經書寫完畢、開始有人撰寫有關基督信仰的文學作品起,到第八世紀結束為止。為什麼說到第八世紀結束為止呢?因為那些有關基督信仰的文學著作到了這個時期便衰微了,這個現象在西方尤其明顯。在這段大約長達七百年的時期中,這個很具有特性的基督信仰文學也慢慢地在演變,它從起初以講解談論聖經為主要目而逐漸演進為專門性的、比較傾向於學術性質的作品。就因為這樣,才形成後世至今所稱的'教父學'這門大學問。
其實,教父時期是不是那麼明確地隨著第八世紀的消逝而終結呢?也不一定,因為文學是一種很有耐性的生命,不容易隨著事態的消失而雲消霧散。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教父的時代要延續到十二世紀中葉才真正結束,因為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教會大學者、大聖師、法國的聖伯爾納多(Bernardo di Clairvaux,1090-1153)是教父時代最後的掌門人。
......
扯得也許有點遠了,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今天在基督教會裡面,我們所說的「屬靈權柄」與「屬靈遮蓋」,其實在很多意義上就是這個「教父」意義的另外一種詮釋吧。
當然,就我個人而言,當承擔了一個「教父」的角色之後,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自己和神混淆起來,把自己當成神吧。尤其是,用很多並不見得正確的,或者說是神認可的手段,去達到目的。
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一旦方法和手段錯了,或者說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其實最後往往就變成了自以為神了。電影中的「教父」,本人其實就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神在地上的化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