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雞毛信》的簡介,要有頭有尾的,概括電影《雞毛信》的內容。多長都行。
劇情簡介
華北抗日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倆,父親老趙是民兵中隊長,十二歲的兒子海娃是兒童團團長。一天,父親讓海娃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不料途中遭遇敵人,海娃急中生智,將信藏在綿羊的大尾巴下面,瞞過敵兵。敵人逼迫海娃帶路。晚上,海娃乘敵人熟睡時,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復得,但海娃卻再次被敵人抓住帶路。機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敵人引入歧途,至此,敵人才知中計,拔槍打傷海娃的手。千鈞一發的時刻,八路軍趕來搭救,全殲了敵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務後暈倒了。八路軍根據雞毛信里提供的情報,炸毀敵人炮樓,並活捉了貓眼司令。
② 雞毛信簡介及詳細資料
兒童團的團長,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他父親)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後,拿著放羊鞭子趕著一群羊,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
他剛一進山谷,迎面就來了一群日本鬼子兵。無法躲避,為了躲過敵人的搜查,確保雞毛信安全送到八路軍負責人手中,海娃把雞毛信綁在了一隻羊的尾巴下面。就這樣渡過了一關。
鬼子兵想搶海娃的羊群,以便他們殺羊美餐,硬是讓海娃趕著羊隨他們走。海娃裝著順從的樣子,隨他們走了。晚上歇在一個村莊,鬼子兵橫七豎八地躺在一個大房間,把海娃堵在中間,門口還有崗哨。夜深了,萬籟俱寂,月光輕柔,可是海娃的心一點也不平靜。信還沒有送到,怎麼辦呢?海娃趁鬼子睡熟的時候,輕輕地、一步一步地挪動,滿頭大汗也顧不得擦,終於逃出了鬼子的魔掌。
此後,又經過幾番曲折和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終於把信送到了八路軍張連長手中。這樣,按照雞毛信中作戰的時間、路線,八路軍與民兵一舉炸毀了鬼子的炮樓,奪回了被敵人搶走的糧食、物資,還活捉了鬼子的頭頭"貓眼司令",為百姓除了害。
(以上內容來源 )
海娃
演員 蔡元元兒童團的團長,名叫海娃,他接受了民兵中隊長(他父親)讓他送雞毛信的緊急任務以後,拿著放羊鞭子趕著一群羊,就毫不猶豫地踏上了征程。
狗娃
演員 蔡安安負責在小山坡上放哨的少年,和海娃是從小玩到大的好朋友,也是龍門村一個苦命的放羊娃。
爸爸
演員 舒適龍門村民兵中隊長,海娃的父親,囑托海娃送雞毛信給八路軍的負責人張連長,並教給了海娃一些技巧。
貓眼司令
演員 周伯勛他是鬼子的頭頭,龍門村的人民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叫做"貓眼司令",他無惡不作,手上沾滿了華人的鮮血。
創作背景
1953年顧也魯和石揮為向國慶獻禮開始籌拍這部兒童片,石揮惡補了許多反映老區農民生活的書籍, 而影片劇本也是電影藝術家張駿祥根據華山同名小說改編的。
雞毛信
雞毛信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地區軍民檔燃創造的一種傳遞緊急情報的特殊郵件,信封上粘有雞毛,以示十萬火急。
演員選擇
1952年,石揮在挑演員時,同時看中蔡安安和蔡元元兄弟倆,讓哥哥蔡安安演機智勇敢的少年英雄海娃,讓弟弟蔡元元演海娃的小夥伴狗娃為此,兄弟倆還到京郊農村體驗生活,練了幾個月的放羊,開拍後,石揮臨時讓哥倆換了角色。
人物行森虛原型·海娃
海娃的人物原型主要有以下六種說法:
作家海笑做新四軍小情報員時,曾像海娃那樣把信埋進土裡。 張申元 在抗日時期曾經樹起和放倒旗子作為訊息樹。 王專擔任兒童團長時摺疊過雞毛信。 雁秀峰 不僅親自送過雞毛信,而且准確記得雞毛信沒有信封時的具體形狀。 蔡展鵬 當年收過雞毛信,對雞毛與信的關系記憶深刻。 宋培華 出生於一個貧苦的家庭,13歲時破例被同鄉八路軍引薦,來到山東蓬萊安鄉縣加入了地下黨,成為了一名娃娃兵。據張錫磊考證,《雞毛信》的最早版本是一篇人物小通訊,收錄在1949年1月出版的"人民解放軍故事叢書"《旗》中,作者是新華社記者湯洛,故事框架確實與華山(楊華寧)的小說《雞毛信》相似,但是故事背景不同,所以很難指認通訊中的雙虎就是海娃原型。因此《雞毛信》中的海娃,是華山虛構出的文藝作品形象,並沒有直接對應的人物原型。
影片以海娃送雞毛信作為全片的主要線索,結構單純,情節曲折,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正是在曲折跌宕的驚險情境中,影片以生動細致的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堅貞頑強、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海娃的藝術形象。影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注重兒童情趣。片頭字幕像一本連環畫.一頁一頁揭過,使少年兒童觀眾像翻看連環畫一樣親切。每一片斷的開頭,也模仿連環畫的說明寫上字幕,對背景、環境、人物心情做出說明,用生動詼諧的旁白道出,強烈地抓住了少年兒童觀眾的注意力。 (新浪娛樂評)
《雞毛信》與同時期其他題材的中國電影一樣,9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兒童電影,為了適應中國當時的社會形勢和政治氣候,使孩子們本該充滿快樂的童年生活也背上了重擔。盡管那時的兒童影片在風格樣式的探索方面留下了較多空白,但令人欣慰的是,從《雞毛信》開始,中國電影工作者的探索,也為那個年代的電影史留下了許多可圈可點的經典之作。單是片頭連環畫式的構思,在那個缺少視覺沖擊的年代,就足以讓小觀眾們精神為之一振。 (1905電影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