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抗戰影片太行山上觀後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抗戰影片太行山上觀後感(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暑假裡,我看了一部讓讓百看不厭的抗戰影片《太行山上》,這部影片所反映其中的共產黨員優良精神和素質也是當今共產黨員所應具備的。
《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八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中型關戰役,陽明堡戰役到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的形象。這其中的震撼我的不僅僅是戰場上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員捨生忘死,那種勇於面對,堅韌不拔的精神。
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環境下,八路軍憑借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經過八年終於擊敗了日軍精銳板恆師團,將平型關十里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著名的平型關打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以此正面歌頌了我黨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的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如果沒有八路軍,就沒有我。我想我每天吃好的,穿好的。而八路軍他們每天吃不飽,喝不足,睡不好。他們是為了誰,為了我們,為了祖國。想到這我很慚愧。我想我作為我們祖國的一份子,就應該延續前輩留下來的光榮傳統,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回報祖國,為祖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處一份力。
民族危難、國家危機,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中華兒女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是誰在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拋頭顱、撒熱血?是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他們砍碎了日寇的鐵蹄,在神州大地上譜寫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篇章。特別是在太行山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為保衛祖國而英勇奮戰,眾志成城,一心抗日,他們的精神永駐在巍巍太行山上,他們的鮮血灌溉了華北平原這片肥沃的土壤。
1937年9月,日寇侵略我們中國,全國各地頻頻告急。在這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主力部隊開赴抗日前線。在平型關戰役中,朱德總司令親自指揮。雖然我們的子彈很快就用完了,但是八路軍戰士們手持大刀,同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最終將日軍擊退。為了徹底打退日寇,在陽明堡戰役中,朱德總司令親自指揮,八路軍戰士浴血奮戰,將日寇殺得落花流水。可是好景不長,1939年,國民黨與日寇內外勾結,讓八路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況。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115師的`八路軍們浴血奮戰,終於打退了日寇,還將日酋的「軍國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在黃土嶺擊斃了。1940年5月,八路軍終於打退了敵人,在太行山上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太行山上》這部影片充分表現了中國八路軍115師的將士們英勇善戰,還反映了指揮戰斗的朱德、左權、林彪等人,若沒有他們的果敢睿智和沉著的指揮,焉有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巍巍太行山,滔滔黃河水,中國的八路軍戰士在太行山上給日寇好好的上了一課。讓他們明白,中華民族有著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偉大民族精神!
我們要重溫歷史,向烈士致敬並時刻警醒自己;珍惜現在,好好學習並堅定信念;展望未來,奮發圖強並成為國家之棟梁。
我堅信,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會和日月同輝,與山河同壽,才會永久的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顛!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愛國影片《在太行山上》,看完影片,我彷彿走進了那個戰火紛飛,濃煙滾滾的抗日戰爭歷史中,眼前不時閃現出我們中國人民與日軍鬥智斗勇的場面:八路軍為了新中國,為抗擊日本侵略者,拋頭顱、撒熱血!
抗戰時期八路軍和國民黨一起保衛太原。當時戰火如荼,八路軍和國民黨合作反日,力保山西省。朱德總司令命令林彪率領一個師團在平型關攔住日軍,打伏擊戰。而國民黨的軍隊就在側翼攔住日軍的退路。在發動伏擊戰前一天晚上下了大暴雨,使山上發生了泥石流。泥石流砸死砸傷了我們好多八路軍戰士,可這絲毫沒有阻擋他們的決心。在第二天,在林彪的率領下,我軍成功殲滅日軍1000多人。由於國民黨的軍隊貪生怕死,沒有攔住日軍的去路,使得日軍逃走了。
朱德領導的八路軍是智慧的:日軍的飛機對我軍的威脅很大,在沒有辦法把敵機擊落的情況下,我軍悄悄潛入日軍機場,用手榴彈、炸葯包炸毀了停在機場上的所有飛機,還炸死日軍上百人,日軍自作聰明,把我軍電台密碼破譯以為這樣就天衣無縫,我軍臨危不亂,巧妙地用明語對話,氣得日軍直跺腳,也無可奈何,氣急敗壞的日軍把村民們關進一間屋子裡逼問朱德在哪,電台在哪,村民們一聲不吭,沒人性的日軍向屋子裡投放毒氣彈,村民們沒有為自己的生命而泄漏半點機密。
在我軍首長英明果斷地指揮下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給日軍以重創,在抗日戰爭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日到底的決心!八路軍,用鮮血換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在現在的生活中,我們的生活比以前優越多了,我們也不要忘記老一代革命家的生活樸素、艱苦奮斗、團結合作的革命精神,充分地融入生活中。八路軍,用鮮血換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
最近觀看了愛國主義影片《太行山上》,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影片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山西的平型關、忻口等重要戰役,塑造了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獨臂將軍賀炳炎、愛國將領郝夢齡等革命家的光輝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崔隊長這一形象,展示了八路軍勇戰日寇的壯烈場面,再現了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來的偉大民族精神。
影片給人的第一印象能夠用氣勢磅礴來形容,伴隨著我們耳熟能詳的歌聲,用簡潔的直升機俯拍開門見山地給出太行山全景,直接了盪地突出《太行山上》的主題,並用很好的過度手法銜接到國民黨陣地,並引出電影的主要人物——朱德。電影的層次分明,結構清晰,按照歷史順序將八路軍如何殲滅敵人的戰役一一列出,並適當地帶出部分愛國將領的名字,講述了老百姓與八路軍同仇敵愾,共同抗戰的歷史事實。
在《太行山上》影片中,軍民魚水情是該劇的一個閃光點。從外國記者的視角看到中國勞動婦女們以自我的實際行動支援八路軍;而擅長標槍的崔隊長則是投身到戰爭當中。一位國民黨軍官的一句話讓我們感到好笑又覺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還要我們軍隊干嗎?然而歷史恰恰證明了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影片中八路軍高級將領愛兵如子的形象更是被刻畫得生動而又鮮明。大雪紛飛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崗。上前噓寒問暖,還把小兵凍僵的手放進自我的懷里全暖,最後還是自我替小兵站崗,讓小兵跑步熱身。這種鏡頭在影片中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感動,從一件件小事中更能看出一位偉人的高風亮節。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我們把握生命並敬畏生命,可生命對他們而言卻是不畏犧牲。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方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朱德的演講是那麼的振奮人心,簡短而又鏗鏘有力,戰士們的呼聲更是響徹山崗,這種怎樣的一種豪情壯志,有著這樣的熱血兒女,日寇的罪惡念頭想都不要想,有著這種鋼鐵脊樑,任何妄圖入侵的敵人都會受到正義的懲罰。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作為一名基層團幹部,更感覺自我肩負的使命感和職責感。
在重溫那段歷史的過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的和平解放不惜犧牲一切的抗戰精神。作為生處和平年代的青年人,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就應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民族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那段抗戰史是中華民族的豐碑,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魂。
《太行山上》描述了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朱德總司令率領主力部隊開赴抗日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影片展現了平型關大捷、陽明堡戰役和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等幾次重大戰役,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成功的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
在這部電影中,我領會到了「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的深刻含義,體會到了愛國主義者的崇高偉大。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朱德在太行山上面對無數個鐵血戰士宣布戰役勝利後,他們不約而同舉起手由衷的發出「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烈激昂的吶喊。在這發自肺腑的聲音里我感受到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我確確實實被感動了,同時也激發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懷。
通過這部影片,我深刻了解了戰爭的殘酷以及當年中國人民奮勇抗日的感人事跡,也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多麼來之不易以及我們所肩負的復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生處和平年代的我們,不能忘記那段腥風血雨的歲月,永遠緬懷那些千千萬萬不留姓名卻前赴後繼為人民解放事業獻身捐軀的革命先輩。我們要以革命先烈為榜樣,立足本職工作,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奮斗!
自開始記事時就從老一輩的口中聽了一些關於抗戰,的故事,盡管如此,對這一塊中國中都應當正視的歷史知道的還只是一點皮毛,對其中所要表達的共產黨員的精神也沒有很深的體會過,這次的紅色經典欣賞正好給了我們這個重溫的歷史挖掘合體會。在眾多的紅色經典書籍電影中我選中了太行山上這部電影。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當時的8路軍總司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8路軍3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進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影片集中反映了8年抗戰中的幾次重大戰役從平型關戰役,陽明堡戰斗擊斃日軍,有阿布閨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真實地再現了當時戰爭的情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刻畫了一個個優秀的共產黨人的形象,這其中震撼我的不僅僅是戰場上的號角齊鳴的壯麗場景,更是共產黨人那種勇於面對堅韌不拔的精神,從平型關戰役中在兵力單薄裝備較差的惡劣情況下8路軍將士評閱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鬥志一舉擊敗了日本精銳百恆濕軟將平型關十一大峽口變成了侵略者的墳場鑄就了歷史上立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擁戴,一次從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協表現了8路軍與人民群眾的血肉關系。
看一部電影並非只是在喊二是要思考,我們是否能從這部電影作品中學到什麼或者說有什麼道理值得我們借鑒的而在這部電影之中有許多當時優秀的共產黨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質在現今的共產黨員的身上仍是用他們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勞,臨危不懼勇於向前是我們當中的大多數所缺乏的,他們分析問題的客觀理智也是我們所應學習的。
❷ 《三大戰役》電影影評 大一歷史作業
三大戰役是我國解放以後軍事題材電影之最,氣勢磅礴,場面宏大,人員、部隊、器材、武器等等,動員之多,資金消耗之大,都是天文數字。今後恐怕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估計不會重拍。
三大戰役對於青年人的思想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三大戰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的戰略決戰,包括遼沈、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遼沈戰役從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沖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
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庄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
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斗,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以3.9萬人的傷亡為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 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歷時142天,共爭取起義、投誠、接受和平改編與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共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消滅。
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鞏三大戰役環環相扣,緊密關聯,波瀾壯闊,高潮迭起,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我人民解放軍連續殲敵154萬餘人,使蔣介石賴以發動反革命內戰的精銳部隊基本上歸於消滅。中共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黨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指揮了一場國共驚心動魄的生死大決戰,就在這由遼沈、淮海、平靜三大戰役一環緊扣一環組成的戰略大決戰中,僅4個月19天的時間,共殲敵154萬餘人,徹底打垮了國民黨的軍隊。中共中央、毛澤東在西柏坡十個多月,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
❸ 電影《百團大戰》觀後感作文
【篇一】
,正值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為了紀念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學校特意組織大家共同觀看了一部時下熱映的抗戰大片——《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與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晉察冀邊區發生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影片以張自忠將軍率領的國民黨軍隊與日軍的交火開始。張將軍率領的國民黨軍隊盡管英勇善戰、血性十足,無奈實力差距過於懸殊。面對日軍的蜂擁而上,所剩無幾的國民黨軍隊最終只得選擇撤退。而張自忠將軍在這國家存亡時刻,選擇以身報國寧死不離開陣地,在一連殲滅多個日本士兵後,張將軍英勇就義……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面對日寇燒殺搶掠的野蠻行為,別說是當時的軍人、百姓,就連坐在影院內的同學們都一個個握緊自己的拳頭,恨不得自己也可以拿起槍同屏幕那一頭的日軍拼個你死我活!這不,四方百姓站了起來,不少人選擇加入八路軍上陣殺敵。而此時正值毛主席、彭元帥等眾將為破解日軍的"囚籠政策".他們的加入無疑大大補充了中國軍隊的整體實力,一時間參戰部隊達到100多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旨在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日軍的南進步伐,並增強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因此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都渴望著這樣一場大戰的勝利。值得高興的是,百團大戰取得了驕人的戰果。為使戰果進一步擴大並徹底粉碎日軍的"囚籠政策",百團大戰的時間也相繼延長。影片中的戰爭場面非常充實且引人入勝,彷彿置身於戰火紛飛的戰場。其中最令我感動的一幕是一位戰士為接引線炸日軍的陣地,拚死跳出戰壕沿著引線尋找斷裂的地方。而當他終於接好引線並高舉雙手大喊"起爆!"之時,幾發子彈刺穿了他的胸膛!隨著這名士兵的倒下,身後的日軍陣地被炸的支離破碎……可見,戰士們身上那種舍我其誰捨生取義的精神多麼的偉大!沒有他們生命的付出,又何來中國的今天?
百團大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計斃傷日軍20645人,斃傷偽軍5155人,斃傷馬匹1922匹,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萬多人;破壞鐵路九百多里、公路三千里;破壞橋梁、車站258處;並繳獲了大批武器和軍用物資。盡管許多戰士為國捐軀,但這場戰役無疑是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極為輝煌的一筆。
"國寇驅盡日,我兒還家時。""男兒欲報國恩重,死到沙場是善終。""我生國亡,我死國存!"……盡管百團大戰戰果輝煌,但我軍付出的傷亡也極其慘重。通過觀影,我懂得了戰爭時期中國軍人的不易、百姓的不堪,了解了捨生報國、視死如歸的意義,更是明白了現今的和平是由多少熱血男兒的鮮血與生命換來的!作為曾經的東方主戰場,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我們中國人也應勿忘國恥、銘記歷史,共同守護老一輩人用生命換來的和平之花!
【篇二】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在華北交通線中,正太鐵路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橫越太行山,是連接平漢、同蒲兩鐵路的紐帶,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一。八路軍的進攻戰役首先在正太鐵路發起,因此開始稱為正太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8月8日,朱德、彭德懷、左權下達《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破擊正太鐵路石家莊至陽泉(不含)段;第129師破擊正太鐵路陽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師破擊忻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離(石)公路,並以重兵置於陽曲南北地區,阻擊日軍向正太鐵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擊交通線的同時,相機收復日軍佔領的一些據點。在這些地區和交通線上,駐有日軍3個師團全部、2個師團的各2個聯隊、5個獨立混成旅團全部、4個獨立混成旅團的各2個大隊、1個騎兵旅團的2個大隊,共20餘萬人,另有飛機150架和偽軍約15萬人。
按八路軍總部原來規定,參戰兵力不少於22個團。但戰役發起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計晉察冀軍區39個團、第129師(含決死隊第1、第3縱隊等)46個團、第120師(含決死隊第2、第4縱隊等)20個團,共105個團20餘萬人,還有許多地方游擊隊和民兵參加作戰。
當彭德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作戰室聽取戰役情況匯報、得知實際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時,左權興奮地說:「好!這是百團大戰。」彭德懷說:「不管一百多少個團,乾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
由此,正太戰役就發展成為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
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
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❹ 愛國影片觀後感(600字左右)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起觀看了文獻影片《決戰太原》。我幾乎是眼含淚水看完最後一個鏡頭,我彷彿被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影片中處理烈士後事工作隊副隊長杜明學的痛心疾首,霍桂花冒死送達太原城防圖而終身殘疾的動情往事……很多鏡頭畫面,讓我好幾次都想掉眼淚。
太原,這一座擁有兩千五百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六十年前,英勇的人民解放軍經過近半年的英勇奮戰,攻克太原,太原的歷史從此掀開嶄新一頁。《決戰太原》是以全國解放戰爭為歷史大背景,運用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結合尋訪當年戰爭的親歷者,全方位多視角地描述和記錄了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閻錫山的部隊展開的異常激烈的太原戰役。《決戰太原》讓我們看到了當年真實的戰爭場面,那一個個珍貴鏡頭都是當年戰地記者冒著槍林彈雨,用鮮血和生命記錄下的。影片中大量鮮為人知的真實資料,全方位多視角地追述了戰爭雙方從謀劃到對決的歷史事實,捕捉到許多普通戰士動人心弦的戰爭經歷,以及後人尋找陣亡烈士親人那一幕幕催人淚下、發人深思的人文情懷,高度贊揚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重要貢獻和英勇犧牲的革命前輩。
太原戰役從1948年10月5日發起,到1949年4月24日結束,前後歷時6月有餘,共計殲滅國民黨軍隊135000餘人,其中俘虜77000餘名。解放軍為攻取這座城市也付出了巨大犧牲。僅在太原解放戰役中就有7000多革命烈士長眠地下。當我們站在蒼松翠柏間獻花鞠躬的時候,當我們因英雄的戰士而自豪和驕傲的同時,我們的心情也是十分悲痛和沉重的。在烈士陵園,我看到一個個刻有烈士姓名的墓碑,還看到只有所在部隊名稱而無姓名的烈士墓碑,更有既無姓名又無部隊名稱的無名烈士墓碑,可能還有許多連墓碑也沒有的烈士永遠長眠在地下。他們是我們的前輩,是為了我們今天安寧的生存環境而英勇獻身的親人。
人類需要和平,60年後的今天,我們絕不能忘記這場成為歷史的戰役,更要保衛現在的和平與安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