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獎項的國際影獎
奧斯卡獎
Academy Awards
美國奧斯卡電影金像獎,當前世界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獎,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院頒發。
奧斯卡金像獎,也稱奧斯卡獎,原名學院獎,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於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該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
歐洲電影獎
European Film Awards
歐洲電影獎,1988年在瑞典電影大師伯格曼倡議下設立,第一次頒發歐洲奧斯卡---歐洲電影獎。該獎的宗旨是永久樹立歐洲各國都遵循的電影的藝術精神,意在喚醒全球觀眾對歐洲藝術人文電影的信心及支持。
電影學院獎
British Academy Awards
英國電影學院獎。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截止2013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go-vern-ment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法國凱撒獎
César Awards
法國凱撒獎,法國國內電影的最高評獎,有「法國奧斯卡」之稱,由法國電影藝術與技術學會和法國電視二台合作舉辦。並組織評選投票產生。
電影金球獎
Golden Globes
美國電影金球獎,金球獎,始終籠罩在奧斯卡的陰影之下,更像是奧斯卡前的一次預演。金球獎始自1943年,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
AFI Awards
美國電影學會獎,美國電影協會創辦,2002年1月15日頒發第一屆學會獎。簡稱AFI Awards(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Awards),每年一屆。美國電影學會1996年為慶祝電影誕生一百年,舉辦了美國影史百大經典電影的票選活動,博得良好口碑,因此之後每年都針對不同主題舉辦盛大票選,2001年起更設立了年度十大美國電影,表揚這十部電影的幕前幕後所有主要電影工作者,不細分獎項,皆大歡喜。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影評人協會獎(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作為美國五大影評人協會中歷史最悠久的獎項,國家影評獎歷來被視作奧斯卡最重要的風向標之一。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有95年歷史,成員包括電影歷史家及電影藝術系學者等。它的各個獎項是由一個150人的委員會以及12人的審查小組票選產生。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美國奧斯卡的風向標之一。
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洛衫磯影評人協會獎(Los Angel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獎始自1975年,與紐約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稱之為美國三大影評人獎。創始人是當時任洛杉磯時報影評人的查理卓別林和自由撰稿人魯斯巴切勒。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紐約影評人協會獎(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影評人協會獎
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Chicago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美國三大影評人獎之一。
金草莓獎
RAZZIE Awards
美國金草莓獎,由約翰.威爾遜在1981年設立,由「金草莓獎基金會」組織評選,是與奧斯卡唱對台戲、專評好萊塢最差影片和最差演員的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得獎名單在每年3月24日即奧斯卡頒獎前夜公布。
美國獨立精神獎
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1985年成立。專門表揚低成本電影,現今已成為美國獨立製片界的最高榮譽獎,不容小覷。每年三月下旬舉行頒獎典禮。
《電影旬報獎》
創刊於1919年的日本《電影旬獎》於1924年開始進行年度佳片評選,最初只選出最佳外國電影;1925年起對外國片分藝術片、娛樂片兩類開展評選;1930年起又分「日本現代電影」、「日本古裝電影」、「外國無聲電影」、「外國有聲電影」進行評選;之後,固定為年度10部最佳日本電影、10部最佳外國電影、最佳日本影片導演、最佳外國影片導演四個項目的評選。電視獎項
中國電視飛天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台灣電視金鍾獎、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
音樂比賽與獎項
中國金唱片獎、
廣播獎項
全球華語廣播獎、
模特比賽與獎項
新絲路模特大賽、CCTV模特大賽、
戲劇比賽與獎項
中國戲劇梅花獎、
曲藝比賽與獎項
中國曲藝牡丹獎、
舞蹈比賽與獎項
中國舞蹈荷花獎、桃李杯舞蹈比賽、CCTV舞蹈大賽、
❷ 世界電影獎中最高獎項是什麼
世界電影獎中最高獎項是奧斯卡金像獎,也稱奧斯卡獎,原名學院獎,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設立於1927年,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該獎是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半個多世紀來一直享有盛譽。
奧斯卡金像獎為美國學院獎,由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頒發。 1928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的好萊塢舉行。
多年來,美國影藝學院(AMPAS)都會邀請每個國家/地區推派一部劇情片來參加最佳外語片的競賽。「一個國家/地區推薦一部影片」的規定招致了不少的非議,因為一些多產的國家(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所製作的電影,也許足以獲得數個提名,但卻受限於最多僅能獲得一個提名。
而另外一個令人垢病的地方,是由於本身的制度關系,使得每個國家所推派的影片可能會受到政治或其他方面的影響,像是因政治因素而未能獲得國家的推薦,或是運用報名的機會來支持某位導演或是某個片廠。
然後支持這個制度的擁護者則認為,這種制度能保護較小的國家能得以和電影多產的國家相庭抗爭。這樣的制度對一些電影產量不多的國家來說(像被提名的喬治亞、尼泊爾和南非等國),就容易映演給更多的學院會員來看見。
❸ 奧斯卡獎的來歷
奧斯卡獎全稱「奧斯卡獎金像獎」,誕生於1929年,原名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後誤打誤撞,口耳相傳,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20世紀,美國電影業繁榮發展,地位低廉的工人為自己爭取福利待遇,電影公司也要謀取他們自己的利益。「奧斯卡獎」原是通過紀念電影發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來維護電影中堅人員的聲譽利益;後來影響力逐漸擴大,政治意義轉變為鼓勵電影和科學藝術的提高,以及人類文化的整體發展。
金像獎的評選過程:首先是提名投票,獲得提名的影片,在學院本部輪流放映,觀後再進行第二輪投票,最後以得票的多少決定影片獎項的花落誰家。獲獎名單被密封隱藏,在頒獎典禮上主持人不拆開它之前,無人知曉其結果,這之後成為國際諸多電影節的借鑒典範。
❹ 奧斯卡是哪個國家的電影節是美國的嗎
是美國的,但不是電影節「奧斯卡金像獎」的正式名稱是「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1927年設立,每年一次在美國洛杉磯舉行。叫奧斯卡是因為有一年一位工作人員拿著製作的金像獎雕塑說很像自己的叔叔奧斯卡,由此得名
❺ 什麼是奧斯卡獎
第十八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末》
最佳男主角:雷·米蘭《失去的周末》
最佳女主角:瓊·克勞馥《慾海情魔》
最佳男配角:詹姆士·鄧《長春樹》
最佳女配角:安妮·里維爾《玉女神駒》
最佳導演:比利·懷樂德《失去的周末》
最佳原著故事:查爾斯·格·布思《原子諜報》
最佳創作劇本:理查德·施韋策(瑞士片《瑪麗-路易絲》)
最佳改編劇本:查爾斯·布雷克特,比利·懷爾德《失去的周末》
最佳攝影,黑白片:哈里·斯特拉德林《孽魂鏡》
最佳攝影,彩色片:利昂·沙姆羅伊《狂戀》
最佳藝術指導--室內裝置,黑白片:威特·伊寧、羅蘭·費爾茲《血濺太陽旗》
最佳藝術指導--室內裝置,彩色片:漢斯·德賴爾,歐恩斯特·費格特,薩姆·庫默《海盜艷史》
最佳音響:斯蒂芬·鄧《聖瑪麗鍾》
最佳剪接:羅伯特·克恩《玉女神駒》
最佳特技效果:約翰·富爾頓,埃·約翰斯《畸人艷跡》
最佳音樂,歌曲:《嘉會良緣》,理查德·羅傑斯,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米克洛斯·羅薩《魅惑記》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喬治·斯托爾《翠鳳艷曲》
最佳短片,動畫:《請肅靜》(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走向光明》(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赫伯特·莫爾登)
最佳短片,二本:《夜空星星》(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戈登·霍林斯赫德)
最佳記錄片,短片:《希特勒活著嗎?》(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記錄片,長片:《名副其實的光榮》(英國與美國政府合作攝制)
第十九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黃金時代》
最佳男主角:弗雷德·馬區《黃金時代》
最佳女主角:奧麗薇婭·德哈維蘭《風流種子》
最佳男配角:哈羅德·拉塞爾《黃金時代》
最佳女配角:安妮·巴克斯特《剃刀邊緣》
最佳導演:威廉·惠勒《黃金時代》
最佳原著故事:克萊門斯·戴恩(英國片《結婚假期》)
最佳創作劇本:穆里爾·博克斯,西德尼·雷克斯(英國片《七重心》)
最佳改編劇本:羅伯特·舍伍德《黃金時代》
最佳攝影,黑白片:阿瑟·米勒《安娜和暹羅王》
最佳攝影,彩色片:查爾斯·羅許,倫納德·史密斯《鹿苑長春》
最佳藝術指導--室內裝置, 黑白片:萊爾·惠勒,威廉·達林,托馬斯·利特爾和弗蘭克·休斯《安娜和暹羅王》
最佳藝術指導--室內裝置, 彩色片: 賽德里克·吉本斯, 保羅·格羅西, 埃德溫·威利斯《鹿苑長春》
最佳音響:約翰·萊法達萊《一代歌王》
最佳剪接:丹尼爾·曼德爾《黃金時代》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配片:雨果·弗里德霍弗《黃金時代》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莫里斯·斯托洛片《一代歌王》
最佳效果:托·霍華德(英國片《冒失鬼》)
最佳短片,動畫:《貓隊協奏曲》(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面對你的危機》(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戈登·霍林斯赫德)
最佳短片,二本:《一個小孩和他的小狗》(同上) 最佳記錄片,短片:《命運的種子》
第二十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君子協定》
最佳男主角:羅納德·考爾門《雙重生活》
最佳女主角:洛麗泰·揚《農家女》
最佳男配角:埃德蒙·格溫《34號街奇跡》
最佳女配角:塞萊斯特·霍爾姆《君子協定》
最佳導演:艾里亞·卡塞《君子協定》
最佳原著故事:瓦倫丁·戴維斯《34號街奇跡》
最佳創作劇本:西德尼·謝爾登《魯男子》
最佳改編劇本:喬治·西頓《34號街奇跡》
最佳攝影,黑白片:蓋伊·格林(英國片《孤星血淚》)
最佳攝影,彩色片:傑克·卡迪夫(英國片《黑水仙》)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黑白片: 約翰·布賴恩, 威樂弗雷德·辛格頓(英國片《孤星血淚》)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艾爾弗雷德·榮格《黑水仙》
最佳音響:高德溫製片廠錄音部《主教之妻》
最佳剪接:弗朗西斯·萊昂,羅伯特·帕里什《出賣靈肉的人》特技效果:《綠鯨街》(米
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音樂,歌曲:華爾特·迪斯尼製作的影片《南方之歌》插曲,阿里·魯貝爾,雷依·吉爾伯特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米克洛·羅薩《死吻》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艾爾弗雷德·紐曼《年青的媽媽》
最佳短片,動畫:《小貓咪咪叫》(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愛德華·塞爾柴)
最佳短片,一本:《再見!特洛克小姐》(米高梅電影公司,赫伯特·莫爾登)
最佳短片,二本:《攀登馬特霍恩山峰》(蒙諾格雷姆電影公司,製片人:歐文·艾倫)
最佳記錄片,短片:《第一步》(聯合國電影與視聽教育部攝制)
最佳記錄片,長片:《死亡設計》(雷電華電影公司)
第二十一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王子復仇記》
最佳男主角:勞倫斯·奧立弗《王子復仇記》
最佳女主角:簡·惠曼《約翰尼·貝林達》
最佳男配角:沃爾特·赫斯頓《寶石嶺》
最佳女配角:克萊爾·特雷弗《蓋世梟雄》
最佳導演:約翰·赫斯頓《寶石嶺》
最佳原著故事:理查德·施韋策,大衛·韋克斯勒《亂世孤雛》
最佳改編劇本:約翰·赫斯頓《寶石嶺》
最佳攝影,黑白片:威廉·丹尼爾《不夜城》
最佳攝影,彩色片:約瑟夫·瓦倫丁,威廉·斯卡爾,溫頓·霍克《聖女貞德》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黑白片:羅傑·弗斯,卡門·狄龍《王子復仇記》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海因·赫克路斯,阿瑟·勞森《紅菱艷》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羅傑·弗斯《王子復仇記》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多蘿西·傑金斯,卡林斯加《聖女貞德》
最佳音響:20世紀福斯影片公司錄音部《蛇巢》又譯《毒龍潭》
最佳剪接:保羅·韋瑟瓦克斯《不夜城》特技效果:《珍妮的畫像》
最佳音樂: 歌曲:《白面書生》插曲,傑伊·利文斯斯雷·埃文斯
最佳音樂: 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紅菱艷》,布賴恩·伊斯丹爾
最佳音樂: 歌舞片配樂:《復活節遊行》,約翰尼·格林,羅傑·伊登斯
最佳短片: 動畫:《小孤雛(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 一本:《城市交響樂》(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製片人:埃德蒙·里克)
最佳短片: 二本:《海豹島》(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 短片:《走向獨立》(美國海軍)
最佳記錄片: 長片:《秘密陸地》(美國海軍)
第二十二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一代奸雄》
最佳男主角:布羅德里克·克勞福克《一代奸雄》
最佳女主角:奧麗薇婭·德哈維蘭《女繼承人》
最佳男配角:迪安·賈格爾《十二點正》
最佳女配角:梅瑟爾德斯·麥坎布晨奇《一代奸雄》
最佳導演:約瑟夫·曼凱維茲《三妻艷史》
最佳原著故事:道格拉斯·莫羅《斯特拉登的故事》
最佳改編劇本:約瑟夫·曼凱維茲《三妻艷史》
最佳創作劇本:羅伯特·皮洛許《戰場》
最佳攝影,黑白片:保羅·沃格爾《戰場》
最佳攝影,彩色片:溫頓·霍克《她佩上黃綬帶》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黑白片:約翰·米漢,哈里霍納,埃米爾·庫爾特《女繼承人》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利厄·羅茲,特拉維拉等《劍俠唐璜》
最佳音響: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錄音部《晴空血戰》
最佳剪接:哈里·格斯丹特《拳擊冠軍》特技效果:《人猿喬·揚》(雷電華電影公司)
最佳音樂,歌曲:《海王星女兒》插曲,弗蘭克·勞塞爾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艾倫·科普蘭《女繼承人》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羅傑·伊登斯,蘭尼·海登《在鎮上》
最佳短片,動畫:《找貓記》(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水生動物的家庭
舞會》(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畫家梵高》(製片人:加斯頓·迪爾,羅伯特·里斯恩斯)
最佳記錄片,短片:《生存機會》(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以多抵少》(華納兄弟
電影公司)
最佳記錄片,長片:《烏地的黎明》(英國新聞處)
特別獎:授予1949年在美國公映的最佳外國語影片《偷自行車的人》(義大利)、授予1 949年最佳兒童演員博比·德里斯科爾、授予對歌舞片作出貢獻的弗雷德·亞斯泰、授予從事電影37年並作出貢獻的西席·地密爾、授予對電影業有卓越貢獻的瓊·赫肖爾特
第二十三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彗星美人》
最佳男主角:喬斯·費勒《風流劍俠》
最佳女主角:朱迪·霍利德《生於昨天》
最佳男配角:喬治·桑德斯《慧星美人》
最佳女配角:約瑟芬·赫爾《哈維》
最佳導演:約瑟夫·曼凱維茲《彗星美人》
最佳原著故事:埃德娜·安霍爾特,愛德華·安霍爾特《街頭暴亂》
最佳改編劇本:約瑟夫·曼凱維茲《彗星美人》
最佳創作劇本:查爾斯·布雷克特,比利·懷爾德,小狄·姆·馬什曼《日落大道》
最佳攝影,黑白片:羅伯特·克拉斯格爾(英國片《第三個人》)
最佳攝影,彩色片:羅伯特·瑟蒂斯《所羅門王室藏》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黑白片:漢斯·德賴爾,約翰·米漢,薩姆·庫默,雷·莫耶《日落大道》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華樂特·泰勒,薩姆·庫默,雷·莫耶《薩姆森和達利亞》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伊迪絲·赫德,查爾斯·李梅里《彗星美人》
最佳服裝設計, 彩色片: 伊迪絲·赫德,多蘿西·傑金斯, 埃洛斯·詹森,賈爾·斯蒂爾, 格溫·韋克林《薩姆森和達利亞》
最佳音響:《彗星美人》
最佳剪接:拉爾夫·溫特斯,康拉德·尼維格《所羅門王室藏》
特技效果: 《奔向月球》
最佳音樂,歌曲:影片《古堡殲仇記》插曲,雷·埃文斯,傑利·利文斯頓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配樂:《日落大道》弗拉齊·韋克斯曼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安妮奪了你的槍》,阿道夫·多伊奇,羅傑·伊登斯
最佳短片,動畫: 《傑拉爾德·麥克波音》
最佳短片,一本:《賽馬奇觀》
最佳短片,二本:《比弗山谷》
最佳記錄片,短片:《朝鮮內情》
最佳記錄片,長片:《提坦--米開朗基羅的故事》
最佳外國語影片《馬拉帕加之牆》( 法國、義大利合拍)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最佳男主角:亨弗萊·鮑嘉《非洲皇後號》
最佳女主角:費雯麗《慾望號街車》
最佳男配角:卡爾·馬爾登《慾望號街車》
最佳女配角:金·亨特《慾望號街車》
最佳導演:喬治·史蒂文斯《美國的悲劇》
最佳原著故事:保羅·德恩,詹姆斯·伯納德(英國片《七天登月球》)
最佳改編劇本:邁克爾·威爾遜,哈里·布朗《美國的悲劇》
最佳創作劇本:艾倫·傑伊·勒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最佳攝影,黑白片:威廉·梅蕾《美國的悲劇》
最佳攝影,彩色片:艾爾弗雷德·吉爾克斯,約翰·奧爾頓《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黑白片:理查德·戴,喬治·詹姆斯·霍普金斯《慾望號街車》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彩色片: 塞德里克·吉本斯, 普雷斯頓·艾姆姆埃德溫·威立斯,基奧·格利遜《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最佳音響:《歌王卡魯索》(米高梅電影公司,錄音師道格拉斯·希拉)
最佳剪接:威廉·霍恩貝克《美國的悲劇》
特技效果:《當行星互撞時》(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音樂,歌曲:《喜臨門》插曲,卡邁克爾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弗朗茲·韋克斯曼《美國的悲劇》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瓊尼·格林,索爾·查普林《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最佳短片,動畫:《雙劍客》(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雷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孩子們的世界》(華納兄弟電影公司,製片人:羅伯特·楊森)
最佳短片,二本:《半畝地的自然世界》(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短片:《貝恩喬》(導演弗雷德·齊納曼,為洛杉磯矯形醫院拍攝)
最佳記錄片,長片:《南太平洋島風光》(雷電華電影公司旅遊風光片)
榮譽獎:授予作為演員、歌唱家、導演和舞蹈家的多面手,特別在銀幕上舞蹈藝術表演有
卓越成就的金·凱利授予1951年在美國公映的最佳外國語影片《羅生門》(日本) 1951年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製片家亞瑟·弗里德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戲中之王》
最佳男主角:賈萊·古柏《正午》
最佳女主角:雪莉·布思《小謝巴,回來吧!》
最佳男配角:安東尼·奎恩《柴巴達萬歲》
最佳女配角:格露麗婭·格雷厄姆《壞蛋與美女》最佳導演:約翰·福特《默默無語的人》
最佳原著故事:弗雷德里克·弗蘭克,西奧多·聖·約翰,弗蘭克·卡維特《戲中之王》
最佳改編劇本:查卡斯·施內《壞蛋與美女》
最佳創作劇本:特·克拉克(英國片《拉文德高地暴動》)
最佳攝影,黑白片:羅伯特·瑟蒂斯《壞蛋與美女》
最佳攝影,彩色片:溫頓·霍克,阿爾奇·斯托特《默默無語的人》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黑白片: 塞德里克·吉本斯, 愛德華·卡法諾, 埃德溫·威立斯,基·格和森《壞蛋與美女》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保羅·謝里夫,馬塞爾·弗迪斯《青樓情孽》
最佳音響:英國倫敦電影公司錄音室《超音速飛行》
最佳剪接:埃爾·威廉斯,哈里·格斯丹特《正午》特技效果:《普利茅斯號歷險記》(米
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音樂,歌曲:《正午》的插曲,迪米特里·焦姆金,內德·華盛頓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迪米特里·焦姆金《正午》
最佳短片,動畫:《小貓約翰》(米高梅電影公司,製片人:弗里德·昆比)
最佳短片,一本:《室內燈光》(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水鳥》(製作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短片:《鄰居們》(加拿大國家電影局)
最佳記錄片,長片:《環繞我人的海洋》(雷電華電影公司,製片人:歐文·艾倫)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永垂不朽》
最佳男主角:威廉·霍爾登《十七號囚房》
最佳女主角: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日》
最佳男配角:弗蘭克·西納屈拉《永垂不朽》
最佳女配角:唐納·里德《永垂不朽》
最佳導演:弗雷德·齊納曼《永垂不朽》
最佳原著故事:伊恩·麥克萊倫·亨特《羅馬假日》
最佳改編劇本:達尼艾爾·塔拉達什《永垂不朽》
最佳創作劇本:查爾斯·布雷克特,華爾特·賴許,理查德·布林《鐵達尼號遇險記》
最佳攝影,黑白片:伯內特·格弗《永垂不朽》
最佳攝影,彩色片:洛雅爾·格里格斯《原野奇俠》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黑白片: 塞德里克·吉本斯, 愛德華·卡法諾, 埃德溫·威立斯,休·亨特《凱撒大將》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彩色片: 萊爾·惠勒,喬治·戴維斯, 華爾特·斯科特, 保羅·福克斯《聖衣》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伊迪思·黑德《羅馬假日》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埃米爾·聖地亞哥,查爾斯·李梅里《聖慶》
最佳音響:《永垂不朽》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錄音部,音響指導:約翰·利伐達里
最佳剪接:《宇宙之戰》(派拉蒙電影公司)
最佳音樂,歌曲:《女俠簡恩》插曲,薩米·法恩,保爾·弗郎西斯·威勃斯特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配樂:布羅尼斯拉夫·卡皮爾《莉莉》又譯《孤鳳奇緣》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艾樂弗雷德·紐曼《請叫我太太》
最佳短片,動畫:《嘟嘟,噓噓,嘭嘭,蓬!》(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短片,一本:《溫莎的快樂太太們前奏曲》(米高梅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熊的世界》(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短片:《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長片:《沙漠奇觀》(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在江邊》/碼頭風雲
最佳男主角:馬龍·白蘭度《在江邊》
最佳女主角:格蕾絲·凱利《鄉下姑娘》/蓬門淑女
最佳男配角:埃德蒙·奧布賴恩《赤腳天使》/赤腳的伯爵夫人
最佳女配角:伊娃·瑪麗·《在江邊》最佳導演:艾里亞·卡贊《在江邊》
最佳原著故事:菲利普·約爾丹《折斷了的長矛》
最佳改編劇本:喬治·西頓《鄉下姑娘》
最佳創作劇本:伯特·舍爾貝格《在江邊》
最佳攝影,黑白片:鮑里斯·考夫曼《在江邊》
最佳攝影,彩色片:米爾頓·克拉斯納《三文錢丟到泉水池》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黑白片:理查德·戴《在江邊》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約翰·米漢,埃米爾·庫爾《大西洋海底二萬里》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埃迪絲·赫德《薩比里娜》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愛德華·哈里森,和四三造(日本片《地獄門》)
最佳音響:斯利·凱里《格倫·米勒的故事》
最佳剪接:吉恩·米爾福德《在江邊》
最佳音樂,歌曲:《三文錢丟到泉水池》主題歌,朱文·斯蒂尼,薩米·卡恩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紅翼》,迪米特里·焦姆金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七新娘七配七兄弟》,阿道夫·多伊奇,索爾·查林
最佳短片,動畫:《馬戈飛翔》(製片人:史蒂芬·博薩斯托)
最佳短片,一本:《機械時代》(製片人:羅伯特·揚遜)
最佳短片,二本:《沒有戰爭的時候》(製片人:丹斯·桑德斯,特里·桑德斯)
最佳記錄片,短片:《星斯四的孩子們》(英國情報處)
最佳記錄片,長片:《消失的大草原》(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特技效果:《大西洋海
底二萬里》(華爾特·迪斯尼)
第二十八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馬蒂》/君子好逑
最佳男主角:歐內斯特·博格寧《馬蒂》
最佳女主角:安娜·馬妮娘妮《玫瑰紋身》
最佳男配角:傑克·萊蒙《羅拍茨先生》
最佳女配角:喬·范·弗利特《伊甸園之樂》/伊甸園之東
最佳導演:德爾伯特·曼《馬蒂》
最佳原著故事:丹尼爾·富克斯《愛難舍》
最佳改編劇本:帕迪·迪耶夫斯基《馬蒂》
最佳創作劇本:威廉·路德維格桑耶·萊維恩《西廂琴斷》
最佳攝影,黑白片:黃宗沾《玫瑰紋身》
最佳攝影,彩色片:羅伯特·伯克斯《促賊記》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黑白片: 哈爾·佩里位, 坦比·拉森,薩姆·默阿瑟·克拉姆斯《玫瑰紋身》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彩色片:威廉·弗蘭納里,喬·梅爾齊納,羅伯特·普里斯特利《野餐》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海倫·羅斯《明天我呼喊》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查爾斯·勒梅利亞《愛情是多姿多彩的》
最佳音響:托德--AO公司錄音室指導弗里德·海因斯《俄克拉荷馬》
最佳剪接:查爾斯·納爾遜,威謙·埃萊昂《野餐》特技效果:《托科里橋戰役》(派拉蒙
電影公司)
最佳音樂,歌曲:《生死戀》主題曲,保羅·韋拍斯特,薩米·法恩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艾爾弗雷德·紐曼《生死戀》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羅伯特·後塞爾·貝內特,傑伊·布萊克頓,阿道夫·多伊奇《俄克拉荷馬》
最佳短片,動畫:《敏捷的岡薩拉》(華納兄弟電影公司)
最佳短片,一本:《殘存的城市》(20世紀福斯公司)
最佳短片,二本:《林肯面貌》(南加州大學,製片人:威爾伯·布盧姆)
最佳記錄片,短片:《在北冰洋的人們》(製片人:華爾特·迪斯尼)
最佳記錄片,長片:《海倫·凱勒自己的故事》(製片人:南茜·海頓)
榮譽獎:授予1955年在美國公映的最佳外國語影片《宮本武藏》(日本)
第二十九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環球旅行80天》
最佳男主角:尤爾·伯連納《國王和我》
最佳女主角:英格麗·褒曼《安娜斯塔茜亞》/真假公主
最佳男配角:安東尼·奎恩《生活的慾望》/渴望生活
最佳女配角:多蘿西·馬隆《風中情書》/寫在風上
最佳導演:喬治·史蒂文斯《巨人》
最佳原著故事:達爾頓·特朗波,羅伯特·里奇《勇敢的人》
最佳改編劇本:詹姆斯·波,約翰·法羅,西·傑·佩雷爾曼《環球旅行80天》
最佳創作劇本:艾伯特·拉莫里斯(法國片《紅氣球》)
最佳攝影,黑白片:約瑟夫·魯頓拍格《有人像我一樣嚮往那邊》
最佳攝影,彩色片:萊昂內爾·林登《環球旅行80天》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黑白片: 塞德里克·吉本斯, 馬爾科姆·布朗, 艾德溫·威利斯,基奧·格利森《有人像我一樣嚮往那邊》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彩色片: 萊爾·惠德,約翰·德西爾, 沃爾特·斯科特, 保羅·福克斯《國王和我》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瓊·路易斯《堅固的金屬品》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艾琳·沙拉夫《國王和我》
最佳音響:卡爾·福克納《國王和我》
最佳剪接:吉恩·魯吉埃羅,保羅·惠瑟克斯《環球旅行80天》
最佳音樂,歌曲:《擒凶記》中的插曲,傑伊·利文斯頓,雷伊·埃文斯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維克多·揚《環球旅行80天》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艾爾弗雷德·紐曼,肯·達比《國王和我》
最佳短片,動畫:《梅古先生的小車》
最佳短片,一本:《沖破水的障礙物》
最佳短片,二本:《定做的大衣》
最佳記錄片,短片:《南北戰爭的真相》
最佳記錄片,長片:《沉默的世界》
最佳外國語影片:《道路》(義大利)
第三十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桂河大橋》
最佳男主角:亞歷克·金納司《桂河大橋》
最佳女主角:喬安娜·伍德沃德《三面夏娃》
最佳男配角:雷德·巴頓斯《櫻花戀》/櫻花淚
最佳女配角:梅木美吉《櫻花戀》
最佳導演:大衛·里恩《桂河大橋》
最佳改編劇本:彼埃爾·布爾《桂河大橋》
最佳創作劇本:喬治·韋爾斯《風流記者》
最佳攝影:傑克·希爾德亞德《桂河大橋》
最佳藝術指導:特德·哈沃恩,羅伯特·普斯特利《櫻花戀》
最佳服裝設計:奧里·凱利《姑娘們》
最佳音響:喬治·格羅夫斯《櫻花戀》最佳剪接:彼得·泰勒《桂河大橋》
最佳音樂,歌曲:《藝海奇人》中的歌曲,詹姆斯·范休生,薩米·卡恩最佳音樂,配樂:
馬爾科姆·阿諾德《桂河大橋》
最佳短片,動畫:《無名鳥》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非法入境者》
最佳記錄片,長片:《艾伯特·施韋策》特技效果:沃爾特·羅西《敵人在下面》
最佳外國語影片:《她在黑夜中》(義大利)
第三十一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1959)
最佳影片: 《琪琪》/金粉世界/金粉世家
最佳男主角:大衛·尼文《分離的桌子》
最佳女主角:蘇珊·海華《我要活下去》
最佳男配角:伯爾·艾夫斯《錦綉大地》/遼闊鄉土
最佳女配角:溫迪·希勒《分離的桌子》
最佳導演:文森特·明尼里《琪琪》
最佳創作劇本:內森·道格拉斯,哈羅德·雅各布·史密斯《掙脫鎖鏈》
最佳改編劇本:阿倫·傑依·雷納《琪琪》
最佳攝影,黑白片:薩姆·薩維持《掙脫鎖鏈》
最佳攝影,彩色片:約瑟夫·魯頓伯格《琪琪》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裝置: 威廉·霍寧,普雷斯頓·艾姆斯, 亨利·格雷斯, 基奧·格利森《琪琪》
最佳服裝設計:塞西爾·比頓《琪琪》
最佳音響:弗雷德·海因斯《南太平洋之戀》
最佳剪接:艾德里安娜·法贊《琪琪》
最佳音樂,歌曲:弗雷德里克·洛伊,艾倫·傑伊·勒納《琪琪》中的歌曲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迪米特里·歌焦姆金《老人與大海》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安德烈·普雷文《琪琪》
最佳短片,動畫:《武士狂熱者》
最佳短片,真人真事:《大峽谷》最佳記錄片,短片:《女傭人》
最佳記錄片,長片:《白色的荒地》特技效果:湯姆·霍華德《大拇指湯姆》
榮譽獎: 授予在半個多世紀中為世界娛樂作出貢獻的莫里斯·歇瓦里埃(法國) 1958年
歐文·撒爾伯格紀念獎:傑克·華納最佳外國語影片:《我的叔叔》(法國)
第三十二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1960)
最佳影片:《賓虛》
最佳男主角:查爾頓·赫斯登《賓虛》
最佳女主角:西蒙涅·西妮奧萊《上流社會》
最佳男配角:休·格里菲斯《賓虛》
最佳女配角:謝莉·溫特斯《安妮·弗朗克的日記》
最佳導演:威廉·惠勒《賓虛》
最佳改編劇本:尼爾·佩特森《上流社會》
最佳改編劇本:拉塞爾·勞斯,克拉倫斯·格林,斯坦利·利皮羅,莫里斯·里克林《床上密談》
最佳攝影,黑白片:威廉·梅勒《安妮·弗朗克的日記》
最佳攝影,彩色片:羅伯特·瑟蒂斯《賓虛》
最佳藝術指導,黑白片:萊爾·惠勒,喬治·戴維斯,沃爾特·斯科特,斯圖爾特·賴斯《安
妮·弗朗克的日記》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片:威廉·霍寧,愛德華·卡法諾,休·亨特《賓虛》
最佳服裝設計,黑白片:奧里·凱利《熱情如火》
最佳服裝設計,彩色片:伊麗莎白·哈芬登《賓虛》
最佳音響:弗朗克林·米爾頓《賓虛》
最佳剪接:拉爾夫·溫特斯,約翰·鄧寧《賓虛》
最佳音樂,歌曲:詹姆斯·范休生,薩米·卡恩《合家歡》中的歌曲
最佳音樂,劇情片與喜劇片配樂:米克洛斯·羅沙《賓虛》
最佳音樂,歌舞片配樂:安德烈·普雷文,肯·達比《波基與貝斯》
最佳短片,動畫:《月鳥》最佳短片,真人真事:《金魚》(法國)
最佳記錄片,短片:《玻璃》(荷蘭)
最佳記錄片, 長片: 《塞倫吉蒂不會死》特技效果: 阿諾德·吉萊斯皮, 羅伯特·麥克唐納德,米洛·洛里《賓虛》
最佳外國語影片:《黑人奧菲爾》(法國)
❻ 奧斯卡獎是由誰評出的
奧斯卡獎是美國電察搜高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獎的別稱,正式名稱叫敗尺「學院獎」( Academy Awards)。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是由多家美國工業界巨頭於1927年5月組織成立的一個職業電影人的榮譽性組織,其宗旨就是提高電影的藝術質量。至1999年,學院已有6000多名成員。
奧斯卡獎這個別稱從何而來已無法考證,最普遍的說法是學院圖書館館員、後任學院執行主管的瑪格麗特-哈里克(Margaret)1931年時曾說這尊金像很像她的奧斯卡叔叔,於是記者和學院的成員們開始以這個名字稱呼它。1934年,沃爾特-迪斯尼在領獎時引用了這個名字,從此奧斯卡獎這一別稱日漸被人們所熟悉。但美國漏談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一直到1939年才開始正式使用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