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何不寫一篇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成長教育》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珍妮)從老師喜歡的優等學生,到離開學校的叛逆女,再回到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的故事。說真的,這個劇情的發展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我以為主人公最後就會和那個年長男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了。但是沒想到最後竟然又回到學校繼續刻苦學習去了,並且如願以償考上了牛津大學!
跳出劇情,我想說說我看完以後的感受。好多人說珍妮的痛苦根源是由於她的叛逆!丟下腳踏實地的學習之路,去追求她自己眼中的幸福人生。這我並不反對,不過我想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靈性的角度。我認為使珍妮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的原因是――對當下的抗拒!珍妮從剛開始的品學兼優的優等生,到滑落到及格線邊緣;從學校的好好學生,到離經叛道的退學生;從前途光明的聰明女孩,到陷入愛情、學業雙雙離去的困境……這一切都是因為她對當前的學習、生活、教育制度的不滿!正是因為這種不滿,使單純的她產生逃避當下生活的沖動,正是因為這種沖動,使她墮入了看似美麗的深淵。如果她不抗拒現狀,而是接受它,就不會上演出退學的鬧劇,更不會到愛情、前途兩空的地步。這里我必須聲明的是,我並不是主張消極接受現實的悲觀主義者,更不是阻撓追求美好人生的終結者。我想說的是,在接受並感恩現狀的同時,去追求更美好的未來!追求美而這兩者並不矛盾,甚至是互相有促進作用的。記得吸引力法則嗎?同頻共振,同質相吸。珍妮以前對境況的厭惡,就真的吸引來了更槽糕的窘境,讓自己陷入更深的悔惡之中!而反過來,如果珍妮感賞當下的生活,同時積極去勾勒人生美好未來的藍圖,追求幸福,那麼她也一定會經驗到美好人生的幸福感!因為感賞會吸引感賞!很簡單的道理,不是嗎?所以說,我並不認為,珍妮不應該去跟男主人公去浪漫。因為那時候她是隨心所選,是她的靈魂所指引的。當初比爾蓋茨不也是因為去做自己內心想做的事情而退學了嗎?只要珍妮感恩當下的美好,並且努力追求未來的幸福,她就不會墮入影片中的困境。在這個基礎上說,我認為珍妮完全不必要去為這條坎坷彎路而後悔。因為沒有黑,我們如何了解白?沒有恐龍,我們如何欣賞美女?沒有這段經歷,珍妮怎麼會體會到自己努力讀書的拼搏人生呢?以後,珍妮如果懷著這樣接受、感恩的情懷步入下一階段的人生之旅的話,相信她的人生會從此與眾不同,幸福相伴!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其實在自己身上也有著珍妮叛逆的影子。曾幾何時,我也是特別排斥學校的教育體制,覺得學不到東西。抱怨專業,抱怨學校,抱怨環境……但是,現在隨著自己內心的柔軟,心量的包容,我能夠用比以前更加感賞的眼光去看待現在的生活。從過去的「學習反動分子」變成了可以用心讀書的「叛逆」學生。或許我的未來不在於這些專業課的成績,但是我知道,無論我做什麼,我都應該臣服於當下的事實,同時努力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人生!
願你我共勉!
然而,在全家坐車去參加宴會的路上,珍妮發現大衛已婚的事實,她立刻讓他掉頭回家,並向自己的父母解釋清楚,結果他逃走了
珍妮找到大衛的住處,從他妻子口中得知,她不是唯一被騙的女孩,之後珍妮重回學校,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刻苦讀書,果然考上了牛津大學。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相信這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倘若生活不順,那教育這件事要背最大的黑鍋:如果沒讀那麼多書,那我肯定賺的比現在多,我就不會有那麼多妄想。
其實把人生寄託在教育身上的論調很不公平,它反映了人們渴望奇跡,一勞永逸的心理。
教育本身需要長期投入,短期不會得到收益,很多人把教育當做保障,因此面對一份更有誘惑的保障時,讀書無用論占上風。
教育給人禁錮,又給人自由,需要在限制和享受之間找到平衡。
經歷過風雨,人要保持好奇之心,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像第一次那樣去擁抱生活。
其實當結尾處出現牛津大學的通知書的時候,我遺憾的發現這成為了一個勵志故事。不過再後來那段關於巴黎的成熟獨白挽回了一些分數。不知道是我內心陰暗見不得人好還是被黑暗社會打擊得不敢樂觀有希望,我看到陽光的勵志故事都本能的卻步。總想把電影結束在世界崩塌一切毀滅的時刻。其實又是何必呢,正因為有了後面的故事,才謂之成長。
關於成長有太多素材。但我們每個人都幼兒園,都讀小學中學大學,這是成長么。這更像是難以違背的自然規律,我們只是任其發生發展,不做抵抗。而我們體會到最多成長的時候往往是電影里描述的殘酷青春。鍾情的女孩兒拒絕了你也好,心儀的男孩送了一朵紙花也好,或是那些殘忍的你爭我奪打打殺殺,在這些當時認為比天還大的事情過之後,回頭看,覺得那彷彿是小朋友們的幼稚游戲,太天真太可愛。這時候才猛然覺得哦我長大了。等到了人到中年,看著自己之前的起起伏伏,再低頭看看現在的自己,最感慨的大概不是韶華易逝,歲月催人老,而是年華中雕刻的自己吧。
Jenny, 優質少女,以考進牛津大學為己任。大概每個經歷過殘酷高考的同學都深有體會。和大多數那個年紀的青少年一樣,沒有方向。就像我想到高中的自己,看起來那麼無知那麼茫然,似乎根本沒有想過人生還有方向感這碼事。不否認教育的責任,但多數還是該歸咎於自己。就像當Jenny發現真相時她真的沒有資格訓斥父母,因為她自己正是毀掉自己前程的幫凶。她似乎是找到了人生的終點,既然如此還有方向何用。聽起來蠻有道理。不過也像每個想不清楚的孩子對於自己在誘惑面前跪倒的狡辯。
小女孩被老男人迷得神魂顛倒。情節貌似簡單到可以想見。以我糟糕的揣度編劇的能力我甚至以為後面小女孩會因此喪命。於是看到結尾很慚愧。可能自己太膽小都不敢想像Jenny如何活著面對這一切了,如懦夫David。對這個男人的一切批判都沒有意義,我也不能將這樣的人在地球上斬盡殺絕。但不論男女,沒有責任感都是致命傷。方向可以慢慢找,但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負責是最基本的素質,懦弱至此的人千萬要不得。
Jenny是個聰明女孩兒,她站起來走出來,最終又了巴黎。不過已經不是那個見到一切都新奇的傻姑娘了,而是聰明卻懂得裝笨的女人。這就是成長。
今晚和同學們一起看完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本來對這部電影興致缺缺的我,卻在看完後久久不能平靜。內心的翻江倒海清清楚楚的提醒我,對人生的態度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直以來,對生活總是抱著賭博態度的我,雖然總把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靈感掛在嘴邊,但骨子裡還是抱著僥幸態度。害怕吃苦,不願付出。總是傻傻幻想有朝一日能夠不費吹灰之力獲得巨大成功,甚至苦苦思索一條通往成功殿堂的捷徑。我只看到那個農夫不費「一兵一卒」在樹樁下撿到了撞死的兔子,卻忽略了最後的結果,農夫等了一輩子,卻再也沒能等到另一隻。
「我用我最珍貴的第一次換取一個教訓,我的人生沒有捷徑可走!」無論是珍妮的這句話,還是她那不幸的遭遇,都無疑給了我當頭棒喝,讓我徹底看清,一直以來,我的路都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是啊,不管是珍妮,我,還是大家,我們的人生都沒有捷徑!只有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才能到達我們所期盼的那個彼岸。珍妮以為可以不用再學那些枯燥的、無聊的課程,以為找到了人生的捷徑,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得到自己所嚮往的生活。最終,邪惡的欺騙,無情的拋棄,殘酷的現實撕碎了蒙住她眼睛的那層絕美的不堪一擊的薄紗,那一刻她才看清,她錯了,可是卻是以慘痛為代價。相較於珍妮,我們更為幸運。她用她最寶貴的東西換取了這個教訓,明白了她的人生沒有捷徑。這不僅是她的教訓,也是我們的。在同情她的遭遇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反省自己,從她的教訓中學會腳踏實地,厚積薄發。
在過去的這么多年裡,像迷失時的珍妮一樣,我活在自己給自己編制的夢里。我以為我的人生有捷徑,我曾信心滿滿地以為一定存在著那麼一條路,沒有荊棘,沒有泥濘,不崎嶇,不遙遠,它可以帶著我輕輕鬆鬆到達那夢里嚮往的美麗天堂。哪怕等了很久,哪怕迷茫無措,哪怕遙遙無期,我卻傻傻的近乎固執地堅信有那麼一條我現在沒發現但將來必然會發現的隱藏著的路。可是,珍妮的故事狠狠地給了我一巴掌,讓迷糊了二十年的我瞬間清醒。我很慶幸,雖然因走錯很遠要付出更多,但好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是的,我的人生沒有捷徑!我們的人生沒有捷徑!惟有踏踏實實地付出,才能穩穩當當地收獲!勝利的果實需要汗水的灌溉,成功的光環需要付出來滋養。還等什麼呢?讓我們揚帆起航,在人生的路上留下我們踏實的腳印和努力的汗水!
在幾天後寫這篇觀後感,我以為自己已經什麼感覺都模糊了,或許還需要再看一次這部電影。但讓我沒想到的是,當我決定寫的時候,關於電影的一切紛紛進入我的腦海,喚醒了我看電影時的心情,讓我五味陳……
這部電影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真實、太真實了!人們都說電影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成長教育》真實的再現了生活,講訴的是無數個正在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同樣的事情。它深刻的剖析了女主人公在成長道路上內心的波動與掙扎,生活的甜蜜夢幻與幻想的破滅。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她愛慕虛榮、拜金,是的,她確實如此。但一個家境不足以支撐自己美麗夢想的女孩子,在遇到一個溫柔體貼、風度翩翩、多金俊帥的男人時,不可自拔的陷入其中是可以理解的。
哪個女孩子不渴望遇到這樣的一個人呢?每個人都渴望幸福,就像一首歌中所說「天空會不會放晴,會不會下雨,會不會幸福在終點等著我和你」。這個世界不缺乏渴望愛情的人,但缺乏追求愛情的心。在我看來,女主人公在這個經歷了歲月而比較有魅力的老男人刻意營造的愛情漩渦中不可自拔,她為了自己一心認定的愛情拋棄了自己的學業、失去了自己的貞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是勇敢而又愚蠢的,可悲而可憐的。對於她,我沒有同情或嗤笑,只有深深的震撼……
所有渴望不勞而獲的人都會發現現實的殘酷,女主人公便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少女心懷綺麗的幻想是可以的,但還是要腳踏實地的慢慢積蓄達成夢想的力量。並不是每種劇情都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成長教育》沒有迎合相當多的一部分人的喜歡美好結局的喜好。其實,當我看到女主人公發現男主人公不是她所以為的那種美好的人時,我以為她雖然痛苦也會果斷離開,但是劇情並沒有那麼安排。當我看到女主人公屈服在男主人公「沒有高格調餐廳,不能肆意的在巴黎遊玩」時,我驚覺人性真的不是我們想的那樣,人是有劣根性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值得慶幸的是,女主人公很愛惜自己的生命,也懂得適當放下自己的面子。她去求自己曾經因為不懂事而誤解過得老師,更難得是她的老師原諒了她。最後她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她的人生因為一個不負責的男人出現了偏差,這樣的一次經歷會使她的生命沒有過去的急功近利,也會使她如涅磐重生的鳳凰那樣美麗與耀眼……
《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做是一個高中女生與成年男人的奇特歷險,珍妮和大衛是電影中的男女主角,兩人在一場大雨中首次邂逅。珍妮抱著她的大提琴,這時大衛開車從她旁邊經過,他並不直接邀請珍妮上車,只說為大提琴考慮,不能讓樂器淋雨。面對這種高水平選手,珍妮只能放鬆警惕,她無法不中招。還有一個細節可以看出大衛在人情世故上的嫻熟。一次見到珍妮的媽媽瑪喬麗,大衛說自己不知道珍妮有個姐姐。這句看似不經意的話,足以讓瑪喬麗心曠神怡,從而對大衛介入女兒的生活大開綠燈。珍妮的.父親傑克相對保守,一心指望著女兒上牛津,但他也不反對珍妮和大衛相處。大衛這樣的成功人士沒准可以給女兒提供一條捷徑,為什麼要橫加阻擾?
兩個監護人偶爾才半推半就,更多的時候是默許。就在這種無阻尼的環境中,大衛一步步讓小女孩脫離高中女生正常的生活軌道。由課余時間參加音樂會開始,到周五缺課參加油畫拍賣,接著離開家跟大衛一起度周末,下一步乾脆去了巴黎。兩人跟熱戀中的情侶無異。珍妮夢想中的美好生活由文學、美食、音樂、繪畫、法國電影和旅遊構成,在極短的時間內,大衛讓她的人生願望一一得到滿足。
珍妮是個比較早熟的女孩子,所以對學校里的同齡男生的追求並不在意,也沒有特殊的激動。反而對30歲的大衛產生好感,因為在他身上她可以找到她夢想的影子,有很多新奇的事物,跟她之前枯燥的生活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正是這些太過華麗的東西,才使得她一步步深陷其中。值得慶幸的是最後她有重新回到了原來的生活軌道,進入了牛津大學。
看了《成長教育》這部電影之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不要太過急躁,要會忍耐。我現在是學生,外面世界的繽紛無異會對我有一定的吸引,但是,時機未到,就算現在進入了外面的世界,也不可能給自己的未來很大的希望。要等到年齡、學識、修養、能力都適合的時候,這樣就可以減少面對社會的壓力。那個時候,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成熟,也避免了女主角這種類似的經歷。女主角跟大衛在一起過著天堂般享受的生活。但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要隨便相信輕易的來的奢侈,沒有付出是不可能輕易收獲的。端正自己的態度,立足當下,做好自己現在該做的事,而不是成天想著不可能的事情。
前幾天,看了一部電影《成長教育》,觀看後心潮澎湃,提筆寫下這篇觀後感。
電影講述了一個花季少女Jenny的成長故事,Jenny是全班最優秀的學生,上課時總有她踴躍回單問題的身影。同時,她還是管弦樂團中的大提琴手,有一個酷愛學習的男友。因此,Jenny讓人十分羨慕。
她的命運,在遇見David後改變了。
那是一個下著大雨的下午,Jennny無助地拎著大提琴,站在路邊等公交車,這時,David開著一輛帥氣的跑車過來了,載了她一路。Jenny被David表面上的風度翩翩和幽默感所打動,一種不知名的情愫在她體內生了根,萌了芽。此後,送花、音樂會、豪華酒店內吃飯、欺騙父母,與David同居一屋,把自己的第一次隨隨便便地交給了David……不可避免地發生在了Jenny身上。我很心痛:我親眼目睹了一個清純好學的好女孩,變為愛慕虛榮的小太妹的過程。
Jenny終究明白了這場騙局,她心痛、孤獨、無助……,但最後,在她爸爸一番感人的話的激勵下,重新兌變成了那個聰敏好學的少女,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嚮往已久的牛津學院。
思緒斷了,腦海中不斷地回想起Jenny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嫣然一笑的情景。是的,她終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真正有價值的目標。
有幾人,會不為這一場景落淚?有幾人,會不喜愛清純好學的她?有幾人,會不為她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感動?有幾人,會體會不到她變回原來那敏而好學的自己後的努力?
是的,有理想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有前進的動力才會實現理想,兩者,是密不可分的。Jenny這個女孩,自身有著一股狠勁,堅強的承擔一切。可她也不是完美的:她也有過青春的叛逆。
但這又有何妨?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心底里想要改正錯誤,並為之付出努力,足矣。
吸取教訓,改正錯誤,將來的一天,你一定會站在花叢中,抿唇淺笑。因為,那時的你已經付出了努力,此生無悔!
小時候經常說以後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不想進企業,不想進機關,不想這樣,不想那樣,只是因為很害怕死氣沉沉的生活,常講「我不要一眼望到死。」
長大後才發現,其實,穩定的生活沒有那麼可怕,即使是看似一成不變的工作,其實當中還是有很多不一樣的內容;而所謂的新奇冒險也並沒有那麼精彩,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無奈,特別是當基本保障不確定的時候,不是人人都能夠活得那麼瀟灑,也不是活得看似瀟灑的人真的都只有瀟灑沒有煩惱。
就像jenny一樣,她眼中看到的老師的生活死水一潭,雖然也經過重重關卡從劍橋畢業,可還不是只是過著做老師的枯燥生活。但這種臆測其實是沒有道理的,你走進她,才知道她有一個溫馨的小窩,可以隨時彈琴聽歌喝咖啡,這樣的生活卻正是她想要的,她怎會覺得無聊?而所謂上流社會,美麗的洋裝、刺激的賽馬、迷人的酒會,其實只是一瞬,並不是不好,只是這感覺未必真實持久。為什麼要放棄一個成熟有魅力的男人和他帶來的富足的生活而繼續埋頭苦讀擠進牛津?之前沒有人的答案令jenny滿意。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些生活Jenny以後都可以擁有,她有大把的時間讓自己可以徜徉其中,但這一份努力換來的高等學府的通行證,以及由此帶來的一切,學業、生活、經歷,卻只有眼前的時間和機會,過期不候。
有人提出,如果david不是已婚的身份,看起來他也不像開始想像的是個騙子或十惡不赦的壞人,他只是個普通的有點小錢的中年男人,如果沒有家室,他未必不是一個好伴侶,他對Jenny有感情,而且和他在一起的日子也不糟。如果jenny是海倫,那麼她會享受這樣的生活,也一樣會很幸福。可惜Jenny不是海倫,她是jenny,這樣的女孩習慣獨立思考,喜歡自己帶來的成就感,所以時間長了她會懷念放棄的一切。
因此,如果生活中有真的對大叔感興趣的小Loli,不必給她們上綱上線的道德准則,只是要她們弄清楚,自己的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B. 《天堂的孩子》觀後感
看了《天堂的孩子》這部催人淚下的電影,我不禁思潮起伏……
這是一部法國電影,影片中的孩子出身於貧苦家庭,一次購物中,稍不留神丟了妹妹莎拉的紅鞋。從此,哥哥和妹妹只得合用一雙球鞋。偶然,在學校里,莎拉找回了自己的紅鞋,跟蹤到家時,卻發現女孩的爸爸是個盲人,兄妹倆走了……學校離家遠,當我看到莎拉心急如焚地大街小巷來回奔波,交換鞋子,我的心刀絞一般疼痛,我的鞋子琳琅滿目:高貴的公主鞋,暖和的棉靴,軟軟的拖鞋,可愛的紅皮鞋,舒適的運動鞋……兩個多麼善良、純潔、可愛的孩子啊,為了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他們可以以慢了一秒就會遲到的速度飛跑……
一天,他參加了學校舉行的田徑賽。三等獎是一雙鞋子,他努力去爭取,鞋底爛了,腳上磨起泡,臃腫了,還沁出了血,想得個第三名,卻不小心得了個第一名,比起他們,我們的條件是多麼好呀,無憂無慮,什麼事也不用想!
整部電影一直圍繞著阿里丟失了妹妹的鞋子所展開,懂事的兄妹兩個為了不給已經窮困的家庭再造成負擔,決定輪穿阿里的球鞋。小阿里為了再給妹妹買一雙球鞋將功補過,於是他與爸爸一同到郊區做園丁,賺到前後暗示爸爸給妹妹買雙新球鞋,可是,失敗了。但最後,阿里參加了一個長跑比賽,原因是第三名的獎品是一雙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小阿里一不留神拿了第一名。失望的阿里脫掉他那雙早已泡爛的球鞋,把自己滿是血泡的腳浸在了水池裡……
同樣是一雙鞋,可它帶給人們不同的命運。我對兄妹倆的遭遇感到同情,更被他們的執著打動、欣慰的是,父親給妹妹買了一雙新球鞋。或許有些人還體會不到其中的辛酸,但這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妹妹的鞋子是美麗的,我們能感受到貧困生活中用金錢買不到的希望與溫暖。
看完《天堂的孩子》這部影片,讓我也希望可以有一個和影片中阿里一樣的哥哥。
雖然薩拉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裡,但她非常的懂事,不抱怨家裡窮,不抱怨要干許多家務,雖然很生氣哥哥把她的鞋弄丟了,可依舊為哥哥著想,不和爸媽說,為哥哥提前交卷,薩拉是個善良的孩子,當發現穿自己鞋子的孩子的父親是個盲人時,便放棄了要回鞋的想法,繼續穿著哥哥的大球鞋。
薩拉是幸福的,因為她有一個愛她的哥哥,她哥哥為了讓他可以上學,冒著上學遲到的風險讓她穿他的鞋先去上學,而且還不能去踢足球。阿里為了能給妹妹弄一雙漂亮的鞋,他陪爸爸一塊進城打工,賺了錢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求爸爸給妹妹買雙鞋,可沒想到卻發生意外自行車不受控制撞了大樹,錢支付了醫葯費和車費。後來他發現跑步比賽季軍的獎品是雙鞋子,他想妹妹保證一定得季軍,跑步的路程是很長的,可阿里心裡一直想的妹妹,竟跑了第一名,鞋跑破了,腳磨出血了,可他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沒得到鞋子。從阿里的點點滴滴都能看出來,阿里是愛妹妹的,所以薩拉是幸福的,不僅哥哥愛她,爸爸也愛她,片尾她爸爸給她和她哥哥一人買了一雙鞋。
整片文章都充滿了濃濃的愛,薩拉爸爸對她媽媽的愛,以及對她和哥哥的愛,她哥哥對她的愛,她對她哥哥和媽媽的愛。看完這片影片後,我覺得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了愛,只要有愛,一切的事都會有解決的方法。
薩拉和阿里真的是天堂的孩子,因為他們倆都是天使,都是充滿愛的天使,他們在的地方就是存在愛的天堂!
昨天晚上我和媽媽看了一部電影《天堂的孩子》,並有所感動。
這部電影是圍繞一雙破了的球鞋展開的,這部電影中的孩子出身於一個貧困家庭,但是哥哥阿里稍不留神丟失了妹妹莎拉的鞋。但是買鞋對於這個貧困家庭來說也是個負擔,所以兄妹倆決定不給父母增加負擔,於是他倆輪流穿一雙球鞋。妹妹莎拉一放學就第一個沖出學校,跑到一條沒人的小巷裡,這時哥哥已經在小巷等候了。哥哥立馬和妹妹換鞋,之後妹妹穿著拖鞋回家去。(以前在伊朗,都是上午女生上學,下午男生上學)。
一次機會,讓阿里參加了一個長跑比賽,得到第三名的同學可以得到一雙球鞋,於是阿里為了妹妹,他努力去爭取,鞋底爛了,腳上磨起泡,已經腫了,還沁出了血,想得個第三名,卻不小心得了個第一名,然而沒能得到那雙鞋。
當我看到莎拉每次害怕哥哥下午遲到而心急如焚地大街小巷來回奔波,交換鞋子,我的心刀絞一般疼痛,而且他們家媽媽病了,爸爸每天出去賺錢,所有的家務都是阿里和莎拉承擔,而且他們毫無怨言。我被他們的善良和純潔而感動。
比起他們,我們的條件不是一般的好,我們一個人就有好幾雙鞋:高貴的高跟鞋,暖和的棉靴,軟軟的拖鞋,可愛的紅皮鞋,舒適的運動鞋……而且我們一雙鞋還沒穿多久就又買新鞋,不懂得珍惜。我們只要給父母說什麼,他們就給我們買回來什麼,有時我們還跟父母發脾氣,甚至不聽話,而阿里和妹妹莎拉什麼都為父母著想,更何況他們的年齡比我們小幾歲。
所以為我們現在這么好的條件而知足吧。
《天堂的孩子》又名《小鞋子》,是伊朗一部獲得奧斯卡提名的影片。電影講述的是一個貧窮家庭里一對兄妹圍繞一雙鞋展開的故事。
哥哥阿里在放學途中取回妹妹薩拉拿去修的`鞋子,不慎丟失,而這雙鞋卻是妹妹唯一的一雙,為了免於父親的責罰,阿里央求妹妹不要將自己告發,並說服妹妹穿著自己也破爛不堪的球鞋去上學。兄妹倆的上學時間不同,妹妹下課時剛好是哥哥上課的時間,於是他們約定每天在一條巷子里換好鞋,然後各自回家或者去學校。
阿里為了不遲到,每天都拚命奔跑,結果還是經常遲到被教育主任抓住並要被開除,幸而平時學習刻苦,數學老師為其求情才沒有被開除。但妹妹還是覺得穿他的鞋上學不方便,有一次在奔跑途中掉進水溝里,要將此事告訴父親,這是阿里才告訴妹妹,如果告訴了父親,父親不僅要責罰他,重要的是父親還要借錢給妹妹買新鞋子,而他不想因此增加父親的負擔。
父親通過朋友的消息想去城裡給別人整理院子賺些補貼,阿里為了能幫父親多賺些錢也跟著父親進了城,並通過自己的智慧幫父親找到了第一份活兒。
學校里通知有聯校的越野賽,獎品十分豐厚,阿里看到第三名的獎品有一雙運動鞋,於是為了妹妹,他決定參加比賽。到了比賽那天,他就抱著得第三名的念頭一直堅持了下來,卻不想快到終點時,始終在第三的他被另一個男生故意絆倒,落後了幾個名次,掙紮起來後他也顧不上什麼只管拼勁全力沖向了終點,最終超越了所有的男生。當體育老師跑過來扶起癱在地上的他時,他問自己是不是得了第三名。當得知自己是第一名時,他無奈地低頭不語,傷心地哭了起來。影片最後是父親在集市采購的鏡頭,父親的自行車後座上明顯放著一雙女童鞋……
這就是整部影片的情節,電影的主要鏡頭集中在兩兄妹身上,尤其是阿里的心理,展示了在貧困家庭生長的孩子,除了兒童具有的天真善良的本質之外,更多了一層對貧困生活的安然,對父母的理解的早熟的心理。即使物質上貧困,他們的內心卻富有,他們的童年在物質缺失的同時,更多的是心理上的豐滿和充實。
這就是天堂的孩子,從來不因物質的缺失而少了童年特有的真純與歡樂。
對我而言,這部電影並不精彩,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沒有離奇古怪的事件,這是一部一句話就能把事情說透的電影,但是這些並不能代表這部電影不是一部好電影。
電影的節奏非常舒緩,就像一名老者給孩子們講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委婉的敘事,節奏淺淺流淌,不時在某個時刻用一個片段一個細節撓動觀眾的心。就像小時候在看一本兒童故事,簡單,但是好像永遠也看不夠。哥哥弄丟了妹妹的鞋子,為了逃避責罰,兩個人約定了一個幾乎每個孩子小時候都會做的類似「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的只屬於兩個人的秘密。我們感覺這部電影溫馨,可能就是因為我們能夠在電影中的片段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但是同他們相比,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畢竟要幸福太多。貫穿著整部電影的線索就是奔跑,他們上課在奔跑,下課在奔跑,出門打工在奔跑,參加比賽還是在奔跑。如果說,一開始他們的奔跑是為了趕時間「被奔跑」,那麼後來哥哥為了贏得鞋子而參加比賽則是「主動奔跑」。但他們的確過早承擔了生活的壓力,奔跑是他們的生活態度。
在此我不想上綱上線扯什麼孩子長大了成熟了懂得承擔了之類的套話。這樣的行為我們每個人其實都非常熟悉,小時候我們的想法就是簡單,單純而直接,一旦真心期待某件事或者某樣東西,不遺餘力去爭取是正常的。可我們還是會感動。哥哥畢竟不是為了自己。他的奔跑他的拼搏,腦海中回想的,正是他跟妹妹的約定。而這部電影的點睛之筆,則是點在了妹妹身上。之前我們已經了解了,妹妹因為沒有鞋子,受了多少委屈。可當她知道自己的鞋子穿在了一個盲人小姑娘的時候,卻悄悄跑開了。那雙渴望、不舍,但是毅然決然的眼睛給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或許這部電影最為獨特的地方,就是用這樣的鏡頭語言而不是台詞,來打動觀眾。
結尾依然是無聲的。諷刺的黑色幽默,哥哥那到了第一,卻沒有帶來鞋子。妹妹因為嬰兒的哭聲轉身而去,沒有說一句話。下午的陽光依舊明媚,疲憊不堪的哥哥坐在水池旁邊,脫下了那雙已經磨得不能再穿的鞋子,將兩只紅腫的腳放在了水池裡。俯拍的鏡頭中,哥哥同圓形的水池融為一體。魚兒圍在他的腳邊,盪起微微的水波,哥哥默默低著頭,小小的臉龐上依舊掛著失望和愧疚。
淡淡的憂傷,完美的意境,詩意的結尾。然而一切又是如此的合乎邏輯,真實,而美麗。
今天上課老師讓我們觀看了伊朗電影《小鞋子》。觀看的過程中,心中充滿了感動,感覺到我們的確有太多的細節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被忽略了。
電影的內容大致是:小哈里取回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時,不慎把這雙妹妹僅有的鞋子丟失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他央求妹妹與他達成協議:每天妹妹上學時穿他的鞋子,然後下學後再換給他去上學。於是兄妹僅有的這雙鞋子每天就在兩個人的腳上交換著,能夠找回丟失的鞋子或者再擁有一雙鞋子的渴望在兩個稚嫩的心中與日俱增地堆積著,因為他們既要逃避父母以及遲到可能帶來的懲罰,又要承受換鞋帶來的種種不便,還要躲避對於他人鞋子的羨慕所帶來的折磨。哈里試圖和父親去城裡打工掙錢,父親卻意外受傷,花去了本來答應給妹妹買鞋的錢治玻後來,哈里看到全市長跑比賽的通知時,終於哀求老師批准他參加比賽,因為比賽季軍的獎品中有一雙鞋子。在比賽中,哈里奔跑著,他的眼前晃動著妹妹放學後奔回來與他換鞋以及他換好鞋後奔向學校的腳步,他要取勝,他要獲得那雙鞋子,他在奔跑,在極度疲勞中奔跑,後來他跌倒了,為了勝利,他又不顧一切地爬起跑向終點並在混亂中率先撞線。當人們向小冠軍表示祝賀時,哈里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回到家中,妹妹難過地走開了,哈里脫下了自己的鞋子——它已經徹底地磨爛了,哈里把打滿水皰的腳泡在院內的池中,一群魚向他游來。而此時,他的父親正在回家的途中,在他的自行車上,放著買給哈里和妹妹的新鞋子……
小哈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覺得,他是一個具有男孩的堅強和女孩的善良或溫情的雙面人,為什麼這樣說呢?當妹妹責怪他弄丟了她的鞋子的時候,小哈里似乎無情地把責任推開,而當妹妹離開後,他又總是在內心自責以及對妹妹深感愧疚,他是多麼的疼愛他的妹妹,以致於他只要獲得比賽的第三名……
妹妹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因為哥哥把自己的鞋子弄丟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很多麻煩,但是除了她僅有的孩子氣,更多的是她對哥哥的寬容和家庭的理解。多麼懂事的孩子啊,我的眼淚幾次徘徊在眼眶,這樣的電影,難道還不夠優秀嗎?我認為對於真正的好電影來說,那些炫目的特技實在不算什麼。而這樣的感動,這樣細膩的情感,才是世界最美麗的風景。
沒有懸念的情節,沒有華美的拍攝手法或場景,卻很感動。這是一部清新、質朴的伊朗電影,它真誠地描摹了伊朗人的真實生活,表現了窘迫艱難的平民生活中隱含的人性的善良,帶領著觀眾回到純真澄凈的世界。
影片講述了一對兄妹與一雙小鞋子的故事。阿里不慎把妹妹僅有的鞋子弄丟了,為了免除父母的懲罰,減輕父母的負擔,他與妹妹薩拉每天上學時換著鞋穿,在承受著種種壓力的換鞋中,兩個小孩強烈渴望著一雙鞋子,阿里參加了長跑比賽,一次次換鞋的情景和妹妹渴望的聲音促使疲憊不堪的他在長跑中贏得了冠軍,然而,被采訪時,抬起的卻是一雙充滿失望的淚眼,影片的最後是父親自行車上的新鞋和失望著走開的妹妹、被磨爛的球鞋和被金魚親吻著阿里的雙腳。
這部影片對自身文化進行了充分肯定和贊美。伊朗是一個長久經歷戰火的國家,然而他們並沒有在電影中辛酸地描述這些悲苦與創傷,那種對生活苦難隱忍對抗的精神和伊朗民族豁達的樂觀主義精神使影片沒有沉溺在感傷和悲觀的論調中,而是執著地尋找生活中的美好與希望。
影片里有不因貧窮而褪色的人與人之間的脈脈溫情:病重的媽媽不忘叫阿里送湯去關心隔壁卧病在床的鄰居;影片里有未因時間社會而改變的人最原始的純凈善良:萍水相逢的老爺爺主動為哭泣的薩拉撿回鞋子,阿里和薩拉再看見穿著薩拉丟失的鞋子的小女孩的爸爸是盲人後,放棄了要回鞋子的想法;影片里有不因生活困頓而丟棄的誠實與信仰:在昏暗擁擠的房子里,爸爸堅持不吃為教會准備的糖;影片里有孩子內心深處最自然的體貼:阿里對抱怨他,吵著要把事情告訴媽媽的妹妹說:「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訴他他也沒錢給你買鞋,他得去借錢。我以為你會明白!」而妹妹也一直沒告訴父母,而是忍著淚水穿著比自己腳大的球鞋、帶著艷羨的目光在下課後的街道上飛奔著……陽光下,有孩子與父親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有哥哥和妹妹在肥皂泡沫中的歡欣笑臉,有一雙總對未來抱著希望的美麗雙眼……這些零散的影像如同微弱的火苗,照亮我們的心。
在這里,很貧窮,但這里的人很乾凈。貧困是一種不幸,但那些貧困的人們,卻不曾因貧困而丟失善良、誠實和體貼以及相互之間的溫情,這部影片讓人感受到貧困生活中仍存在著金錢買不到的希望與溫暖。正如影片中生活得富裕的小孩,卻很寂寞,請求著阿里與他玩,而阿里的妹妹卻會因一支筆而欣喜異常,鄰居會因一碗湯而會心微笑。
我們也應如影片中的人們一樣,面對苦難,不退縮,不絕望,抱著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執著夢想,相信有一天,美好也如金魚一樣,會向我們游來。
C. 電影(早熟)觀後感怎麼寫
因為我討厭看電影,所以在昨天才經師傅的建議看了《早熟》這部片子,覺得挺不錯的.
很佩服片里的女角若男,那麼堅定的跟著自己愛的人,生為大小姐的她,沒受過什麼苦,可是不管多艱苦都不成選擇放棄,我想這也是他們倆最後圓滿結局的重要原因之一吧.那個父母眼中的乖乖女,那個跟家富在一起有點小壞,那個知道自己懷孕後為保住孩子毅然決定跟愛的人私奔的若男那麼堅強,在家富也不跟他說話的時候她獨自坐在河邊,跟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說著話,那麼溫柔,這是的她是一個慈母,深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當爸爸把家福告上法院時我看到了他的憤怒,還有眼裡對家富的擔心,剛生完孩子的她,看起來那麼脆弱,這樣是否可以看出他對家富的愛有多深呢?而現實中的我們又有幾個能像若男那樣堅守著那份愛,太多的放棄,太多的離別,太多的爭吵,因為錢,因為別的什麼利益而放棄愛。若男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因為她懂得自己要什麼,她知道家富是愛她的,所以她亦愛得義無反顧,不言後悔。
關於家富,我想應該是很多人的榜樣,因為他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當知道若男懷孕以後,膽小的他先是決定帶著若男去打掉孩子,當若男開始害怕時他帶著若男跑出了那個小診所,當他也無助時將這件事告訴給了父母,父母去找若男的家長,若男的爸爸無法相信女兒會這樣做,將女兒禁閉在家中,打算送去國外把孩子打掉在那邊讀書,並把家裡的電話線都扯掉了。如果家富不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也許就這樣消失了,可是他來到若男家下面,若男也看到了他,他們就那樣打著手勢輕輕的對口型躲過了媽媽,若男提著包出家門的那一刻被媽媽發現了,就在快要到大門時被媽媽攔住了,若男說:「如果您也要讓我打掉孩子,我會恨您的.「然後扯著家富的手說:「走啊走啊.「靠朋友的幫助他們住進了沒有人的小村子.在那他們生活下來了,家富為了照顧好若男,做著辛苦的苦力活,瘦瘦的他,為了生計那麼苦,我想這也許是他一生中最苦的事吧.他痛的手都發抖,還是騙若男說自己很輕松.家富是有責任感的堅強的男人,所以他為了若男在無奈之下居然去偷東西.很多人如果面對這樣的情況會選擇逃避責任,現實中多少男人是不負責的?有幾個能站出來承擔這一切,在發生事情以前對女的甜言蜜語,事發以後破口大罵,死不認賬,既然沒有辦法去承擔那又為什麼要做那些?是否考慮過女方的感受?也許做一個人就該學會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事情。
家富爸爸終於找到他們時,看見兒子還要跑,老淚縱橫時說的話真地讓我落下了淚。「爸爸沒出息,沒想到生了個兒子也沒出息。爸爸從小沒本事,貪玩,很小交上女朋友,結果讓你媽苦了一輩子。我該死,老天爺罰我窮一輩子。我管你,罵你,就怕你走老爸以前的路,你有什麼本事娶人家阿,你這樣下去只會害人一輩子!」若男站出來說從沒覺得家富害了自己.是的,愛情里,是沒有誰欠誰,誰害誰的,因為都愛過,所以當你愛上了誰,並能在一起,請不要在結束的時候埋怨他(她)害你,他(她)耽誤你,因為你們都愛過,沒有必要去指責對方。
盡管若男的爸爸看不起家境不好,成績也不好的家富,盡管若男的爸爸一直那麼高傲,可是最後他還是被他們感動了。若男懂得自己想要什麼並能夠追求自己想要的,所以我們能看出她是幸福的。家富懂得作為一個男人應該做的—承擔責任,加上若男對自己義無反顧的愛,所以家富是幸福的。於我而言,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勇敢的去追求什麼,這樣的人是幸福的。
故事的結局是完美的.家富經過三個月教育被放出來了,若男帶著孩子去看他,他們的寶寶那麼可愛,笑得那樣甜,是不是也象徵著他們的愛情之花開得很燦爛呢?
沒有能力去承擔責任就不要輕易去做不該做的事,還有,大人們你們的孩子不小了,請不要總是為他們安排未來,他們也有自己的思考,難道成績不好家境不好真的有錯嗎?
有時候愛情也許會很苦,兩個人要經歷的磨難會很多,不要輕言放棄真心相愛的人一定可以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