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妙筆生花的影片評價
影片有一個聰明的講述故事的角度,有一個很不錯的故事。在提供娛樂性的同時,也沒有流入驚悚片或者是愛情片的俗套。(《國際銀幕》評)
要是把電影的故事寫成小說,那麼小說無疑會更加吸引人。(《綜藝》雜志評)
導演有膽有識有技巧,把電影拍得這么精彩,同時也讓演員發揮出實力。(《費城調查報》評)
稱除了奧利維亞·王爾德之外,其他演員的表現是過硬的,不過拍出來的電影沒有令人回味的地方。(《ReelView》評)
電影不算差,但沉悶的風格既是該片的優點,也是缺點。(《芝加哥論壇報》評)
這是一個聰明有趣的故事,但經不起推敲。(《紐約時報》》評)
觀影完充滿了諷刺,這部叫「Word」的電影最大的敗筆居然是對白。(《今日美國》評)
設置、年代感和表演都很好,但導演沒有講好故事,結構太套路,以致看到一半就知道結果。(《芝加哥論壇報》評)
這片虛有其表,沒任何靈魂 。(《洛杉磯時報》評)
影片在聖丹斯電影節上映時毀譽參半。有影評人稱:《妙筆生花》的故事介於劇情與驚悚片之間。雖然演員的表演很到位、敘事也頗為豐富,但卻沒法讓人產生感情上的親近。從這個角度來講,本片的預告片也是如此,雖然作家的生活和他筆下的故事交叉剪輯、對比,很有趣,但卻沒有產生什麼真正的戲劇效果 。(《鳳凰網評)
2. 妙筆生花作文書裡面的一篇作文是《桌椅的眼淚》
如何寫讀後感?最近,我看了同學們的來信和網上發來的信息,對大家的寫作動態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不知上一期欄目中關於選材的內容,大家看過之後,有何感受請盡快與老師交流。在眾多的來信中,有一位東關某小學六年級的曹笑〓小朋友反映了自己在寫作中的妙筆生花,卻獨在寫讀後感的問題上感到捉襟見肘,希望老師能給她予以指導,並希望老師能與她交朋友,我看了很高興,那麼就借該欄目與大家談談關於如何寫好讀後感的方法。提及寫讀後感,自然而然地就與寫讀書筆記聯繫到一起。眾所周知,寫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有助於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還可以幫助我們積累材料,從根本上提高認識。寫讀後感筆記有益於我們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可謂好處多多。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今天,咱們就重點來談談第二種。題目可以用《×××讀後感》,也可以用《讀×××有感》。首先要審清題目。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其次要選擇材料。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最後,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我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使我愛不釋手,保爾 柯察金那頑強的品格多麼令人欽佩!如果你讀了這本書,就會明白具有鋼鐵品質的人是「大寫」的人。 保爾一生十分坎坷,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他還堅持寫書,對自己毫不顧惜。書中寫道:他嘔心瀝血寫的稿件丟失了,多麼令他灰心失望啊,但他重新振作起來,用頑強的毅力完成了巨著。書中有段名言膾炙人口:「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應該為碌碌無為而悔恨……。」保爾可謂強者的化身。 對照保爾,想想自己,感到臉上一陣陣烘熱。記得今年大年初一,家家戶戶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我家卻十分冷清。爸爸工作繁忙出差了,媽媽因病卧床不起。聽著孩子們在外面的嬉鬧聲,我的眼淚在眼眶裡直打轉,片刻就「簌簌」落下眼淚來。媽媽見我落淚了,指著床頭的書說:「軒軒,那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你看完了嗎?」我再次把這本書翻閱,保爾的形象又浮現在眼前。對,我該做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我應該為家人分憂解難,決定下廚做飯菜。媽媽臉上露出了笑容,緊緊拉住我的手說:「你真是咱們家頂天立地的男子漢啊!」我指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說:「是它教會我的!」 每當我遇到困難而退縮時,每當我受挫折而落淚時,我就會想起保爾那高大的身影,要把自己煉成一塊真正的鋼鐵! 評語:這篇讀後感的特點是:有感而發、情感真摯。小作者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後,對保爾這一主人公產生了敬仰之情,稱贊他是「強者的化身」。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用保爾這一榜樣鞭策自我做生活中的男子漢。篇末緊扣文題,用「每當……就……」的句式表明了自己的抱負,是畫龍點睛之筆。寫好讀後感活用「四字訣」 讀後感是議論文中最常見的文體之一,也是初高中學生必須掌握的一種文體。但從以往讀後感訓練的情況來看,效果並不盡人意。其實,寫好讀後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訣」,則更容易生效。 一、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 二、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 三、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 四、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當然要寫好讀後感,關鍵還要讀透材料,抓准感點。怎樣讀透材料一般說,如果是記敘文,就要抓住人物最突出的某種品質,最有價值的語言行動或事件所包含的深刻意義;如果是議論文,就要把握中心論點;如果是寓言或哲理性的散文,就要領會其深刻的寓意。當然,讀一篇文章,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礎上,選擇最值得發表,感受最深,見解新穎獨到,最有針對性和現實感的感受來寫,一篇讀後感只能容納一個感點,其他感點無論多麼好,都要忍痛割愛。明智之舉是抓住一點,不及其餘,並圍繞一個感點,聯系實際,談深談透。如何指導學生寫讀後感 學生寫好讀後感,歷來是一件較辣手的問題。要寫好讀後感,指導是關鍵。我是如何指導學生寫好讀後感呢?體會是: 一、指導審題,理清題意 寫好讀後感,審題理清題意是關鍵。例如我教《養花》一課,要求學生寫讀後感。首先讓學生明白「感」是什麼?「感」就是要求寫自己怎樣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接著要求學生要聯系自己的實際來寫,可以先講作者怎樣說,怎樣做,然後寫自己「悟」出什麼道理。 如何給文章定題目呢?讀後感題目多種多樣,既可以直接題目,如:《養花》讀後感;也可以用一句話或一個詞做正題,如:學習要善於摸門道—《養花》有感。 總之,要使學生弄清題目要求,寫作上要求,審題最關鍵。 二、抓中心,定要點 《養花》這篇文章寫讀後感,就是要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謂「文章的思想感情」即是中心思想,寫體會的讀後感,「感」應該圍繞中心思想去開展。 第一步:先讓學生回憶《養花》一文的中心思想,理清要點。第二步:我歸納習作要求,《養花》這篇文章抓住三個要點:①、養花能增長知識。②、養花能調節腦力勞動。③、養花可以創造勞動果實,發展友誼。 三、抓住要點,聯系實際,理清結構 首先我讓學生討論《養花》一文幾個要點,有幾個方面體會較深。接著指導如何聯系實際談體會,最後介紹寫讀書筆記的兩種方法: 1、先敘後議。方法是:先介紹什麼書,講了什麼內容,反映什麼中心思想,圍繞中心結合自已例子說感受,最後寫對自己的教育。 2、夾敘夾議。即圍繞中心抓兩三點,聯系實際,扣緊原文發表感情,或者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去開展議論。 四、指導幾種開頭方法 1、開頭談總的感受。如:最近我讀了老舍先生《養花》一文,覺得越讀越有味道……接著再談自己領會最深的那幾點。第二段逐點談體會,結尾小結全文,談談自己的打算。 2、開頭提出問題。如:學習上難免有挫折,一個學生該怎樣對待挫折呢?最近學習了老舍《養花》一文很受教育。然後參照上一種寫法,從第二段開始,逐點談體會。 3、開頭指出某種不良現象。如:班上有些同學把讀書看成是苦差事,在操場上生龍活虎,在課堂上垂頭喪氣,這是什麼原因呢?然後引出《養花》這篇文章,逐點談體會。 五、學生編寫寫作提綱,小組發言交流。 六、學生動筆寫習作。 由於我指導學生寫《養花》一文讀後感方法得當,學生寫起來文章沒有千篇一律,開頭和結尾基本上能按讀書筆記方法去寫,中間段學生能用自己的例子去談出體會,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怎樣寫好高中的讀後感?高中讀後感與初中的區別何在?老師要我們根據讀過一篇散文之後寫一篇讀後感,但是由於太久沒寫,又因為自我覺得不想以初中的模式去套入高中文章之中,所以特意指教各位 我覺得讀後感的寫作有很多種,看你讀後對哪些方面更有心得和感悟。可以偏重思想與理趣,也可以偏重語言或結構。可以就文章整體進行評價,也可以選一二細節做深入分析。若針對文章觀點,可贊和,可批判,也可進一步闡發。若結合文章語言或細節,可以比較、聯想、評論賞鑒。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見解,寫出獨有的感受。這樣,就會通過寫作使閱讀得以條理化和深化。在作業中記錄下自己思考的軌跡。不是很不錯的一件事嗎?其實,一篇文章,只要有一句話留給你深刻印象,讓你長久不忘,那這篇文章就沒白讀啊!就值得寫呢! 一般來講呢,初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自下的愚論不多,閣下若有更好的方法小可極盼賜教。 初中時候的讀後感比較側重的是讀完後的思想與感性上的波瀾。而高中的讀後感更偏重的是較為理性的平敘與論述,也就是更側重於弘揚理性,更強調從「點」到「面」。通常的情況下,議論文的寫作是最快適應高中讀後感的好方法之一。 怎樣寫讀後感讀後感與評論的異同 初學者對讀後感和評論這兩種文體的寫作掌握不夠好,常將讀後感寫成了評論,或將評論寫成讀後惑,為此,談談這兩種文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讀後感和評論的相同點 1.讀後感和評論都屬於議論文,都具有議論文的一般特點:即具有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 2.對原文的內容或所議之事都要有切實的感受和體會,並能做一定的聯想。 3.都有一個引出問題的引子,先概述原文的要點,簡要地敘述所議之事。 (二)讀後感和評論的不同點 1.對象不同 讀後感涉及的對象是:寫自已讀了某部作品或某篇文章的心得體會,要以寫自己的認識為主,如《納諫與止謗》即如此。評論(包括思想評論和文學評論)所涉及的對象是:思想評論以人們的思想現象為評論對象,如《烏飛魚躍的聯想》;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文學思想及文學流派,如《是一篇很好的小說》。 2.「人稱」不同 議論文本沒有人稱的說法,這里套用記敘文的提法。讀後感是寫「我」得到怎樣的啟示,獲得怎樣的收獲,並不涉及第三者如何。而評論文章總是某種思想或某部作品怎樣,不必把自己擺進去。 3.任務不同 讀後感重點落在一個「感」字上,其任務主要是寫自己讀了什麼文章後,有怎樣的感受及受到怎樣的教育和啟發,對文章所闡述的問題產生了什麼新的見解。評論文章的任務是:思想評論是針對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中的現象進行分析,肯定正確的,提出偏頗的,批評錯誤的,它是一種報刊文體,不失時機地進行宣傳教育。文學評論是「對具體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判斷和評價,它可以向讀者推薦和闡述作品,文學評論者作為作者的知音和讀者諍友,應該使讀者和作者、讀者與作品的思想緊密地聯系起來,以使讀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欣賞作品的創作藝術」。「它還肩負著引導讀者正確地認識作品的重任,或抵製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或洞察錯誤作品的有害實質,井給讀者以有益的指導」。 4.作者的「地位」不同 讀後感一般是順著原意生發感想,評論則是針對原意表示態度,如果把讀後感比作順水推舟,那麼寫評論就是指手畫腳了。過去有句話「見官大三級」,評論文章正好處在這樣一個地位。根據這個意思還可以得出下面的公式,從而看出二者與一般議論文的關系: 讀後感<一般議論文<評論性文章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 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觀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作文指導:短評精選 短評是針對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現象或某一觀點進行的簡短評說,屬於評論的一種。 這類文章的特點在於「評」,或者評出人物的思想精神,或者評出事件的內涵道理,或者評出現象的本質底蘊,或者評出觀點的價值意義。 評論文章的種類很多,如:政治評論、時事評論、經濟評論、新聞評論、文藝評論、書刊評論、思想評論等。 對中學生來說,主要是把握思想評論和文藝評論。 要寫好短評,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述」是手段,「評」是目的。 不述其事,評無依據;不評其理,述無意義。 但是述和評不可平分秋色,因為評是目的,是述的主旨和歸宿。 如林默涵的《說「小」》,開頭就是先說「我們這些人的毛病,往往就是犯在輕視小事上面」,然後再針對述的現象進行評析;再如朱光潛的《談白居易和辛棄疾的詞四首》,開頭也是先介紹四首詞的情況,然後用大量篇幅對這四首詞進行賞析。 如果介紹重於分析,便會成為介紹性文章,這是寫評論之大忌。 2.「述」有選擇,「評」有針對。 要述的人、事、物很多,在一篇文章里為什麼述此而不述彼,這同評的針對性有關。 林默涵為了號召人們切實做一點應當做的小事情,所以他就在述中抓住人們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視的「小」問題進行介紹。 如果述的材料沒有選擇,那樣的道理將會缺乏針對性,將會雜亂無章。 因此,在一篇文章中要評述相通,述評相聯,即述的材料與評的道理緊扣一個中心,抓住一個角度,絕不可南轅北轍。 此外,寫思想評論還須注意以下兩點: 1.思想評論要有及時性。 它與針對性密切相關。 及時,評論的針對性就更強。 所以,思想評論要針對現實,下及時雨,當風起於青萍之末時,就要作出判斷,不要放馬後炮,做事後諸葛。 2.評論要實事求是。 思想評論,要就事論理,實事求是,不能亂扣帽子,無限上綱。 寫文藝評論須注意以下幾點: 1.精讀原作。 首先必須認真閱讀原作,這樣才可以取得對原作主要思想、藝術形象、藝術技巧等的評論權。 其次還要閱讀序跋、注釋,查閱有關資料。 為了使自己的評論能中肯,必要時還應參閱現有的其他人的評論,聊作構思時的參考。 2.實話實說。 有好說好,有壞說壞,肯定否定,孰褒孰貶,都要恰如其分。 3.不落俗套。 文藝評論貴在有新意,不要陳詞濫調。 對於文藝作品,要注意多角度、全方位進行評論分析,力求有新的發現、新的見解。 4.看重藝術分析。 文藝作品包括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 而思想內容又必須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又往往要從它的表現形式入手。 因此,對作品的藝術分析,是文藝評論的重要方面。 怎樣進行藝術分析呢? (1)分析藝術構思。 把握作品的藝術構思,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作者是怎樣提煉主題、怎樣尋求完美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主題的情況,使我們對作品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 當然,有時也可以分析作品中某一局部的藝術構思,特別是詩歌和散文,它們都以較凝練的形式表達深摯的思想感情,所以常常可以從一字一句中看出作者的藝術匠心,看出這一字一句在表現作者思想感情上所獨具的思想意義和美學意義。 (2)分析人物形象。 我們在評論時,必須著重抓住對人物形象的分析,通過對形象的分析來對作品進行思想和藝術的分析。 形象都是具體的,都具有獨特的個性特點。 作者在塑造每個形象時,也都具有獨特的創作和構思的方式。 我們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必須抓住人物形象個性化特徵,通過有血有肉的具體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時代精神和教育意義。 初學寫文學評論,要抓住人物形象個性化的特徵,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言行,因為作品中的人物言行,無不是他整個性格的具體表現。 (3)分析作品的意境。 意境是形象鮮明、情景交融、寓意深遠、富有強烈感染力的藝術境界。 歷年高考題常考查對詩歌、散文意境的把握。 (4)分析作品的語言。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藉助語言來形象地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語言,也是對作品進行藝術分析的一個重要內容。 分析語言要求具體細致,不籠統,不抽象,使人一讀便知作品語言的特點。 同學們寫作評論時,往往分不清評論與讀後感的區別,每每把評論寫成讀後感,這一點當引起注意。 讀後感與評論雖然同屬於議論文,有許多相同之處,但不同之處也是明顯的:讀後感重在「感」,涉及作者的感受、受到的教育、得到的啟示;而評論的重點在「評」,即從具體事件中闡發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給讀者以啟發和教育
3. 妙筆生花義思
妙筆生花
讀音:miào bǐ shēng huā
釋義:
1.比喻筆法高超的人寫出動人的文章。也諷刺寫作時誇大其辭,胡編亂造。
2.2012年布賴恩·克盧格曼等執導美國電影。
3.蘋果ios軟體。
出處:「李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 夢筆頭生花》
語法:作賓語、定語。
例句:只要多注意日常生活,自然就會有豐富的素材,這樣在寫作時就能妙筆生花,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4. 妙筆生花成語故事的讀後感12字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名的文士紀少瑜幼年時,才華並不出眾,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誠心感動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書不知不覺地睡著了,夢見當時著名的文人陸陲把一支筆送給了他,並告訴他用這支筆能夠寫出最漂亮的文章.紀少瑜夢醒之後,果然在枕邊發現一支非同尋常的毛筆.從此,紀少瑜的文章大有長進.終於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深受當時讀書人的欽佩,後來官至東京大學士.
5. 妙筆生花電影2000字觀後感
無意間找到《妙筆生花》,發現里頭有我喜歡的三位男演員:佳釀般甘美的布萊德利•庫珀、枯樹般蒼涼憂郁的傑米里•艾恩斯,以及面若冠玉的本•巴恩斯。
於是,欣欣然扎進了這樣一部電影。
誠然,《妙筆生花》玩的敘事花招,匠心都顯而易見,環環相套的三個故事互相心證,隱藏一個作家對於家庭關系、生活環境,以及創作困惑最隱晦的坦白。《妙筆生花》真正站在一個寫作者的角度來解構思想,電影告訴你「偉大的作家」與「技法純熟的碼字者」之間差別是有距離,前者的作品可以打動億萬人,他們愛你的文字,甚至為此痛哭流涕;後者的東西是連身邊最親的人都不屑於閱讀,只有品味「高深」的業內人士才會從文本表現形式的精妙度上給出一些專業評價,這樣的作品只適且小眾范圍內受賞識,太「私人化」,沒有全力以赴,缺少直白的韻調,沒有「普羅大眾」的最基本條件。
讓片中那位叫詹森的作家(盡管他也只是書中人)百感交集,作者有作者的尊嚴,竊取一位陌生的勞動成果,顯然不是他想乾的,當他意識到寫作之路也許並不適合自己的時候,絕逼迫使他作出最黑暗的選擇。片中的表達是如此尖銳,一位文學青年得依靠別人的書稿成名,才能真正出版自己的作品,可自己的小說銷量卻遠遠不及「處女作」,這份尷尬,令他不得不低頭的殘酷現實,其實是擺在大多數寫作者面前的狼狽處境。
盡管《妙筆生花》一再用溫絢柔美的腔調給你講故事,一切都娓娓道來。一個作家到底要得到怎樣的認可才是成功的?公眾意見必然是准確的嗎?你經得起時間與輿論的考驗嗎?更要命的是你知道有些人傾其一生就只炮製了一部作品,卻可以用它吃整整一輩子,而這些人在繁華背後悄然隕落的結局你關心不到,因為他命中註定只綻放一次,也只燦爛一次。而另一些則咬緊牙關、硬著頭皮繼續與鍵盤神交,也許才華有限,精力卻仍在無限釋放。到底哪一邊更有價值一些?還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盡管單從文學作品的角度來講,「暢銷」與「品質」並不存在成正比的關系,但電影卻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如何料理文字才有可能出好作品,你要不就才華橫溢,像片中的准作家Clay Hammond,要不就嘔心瀝血用畢生揮灑一部作品,像那位潦倒半生的無名老人。但我們都知道,這世上大多數作家還只是詹森那樣的,文筆與才氣比普通人略高一些,也很勤奮,可就是缺乏「讀者緣」。但是,肯這樣直面自己的作者又有幾人
6. 妙筆生花電影1500字觀後感
電影《妙筆生花》講述了少許幾個嵌套故事。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幾個故事,不過不是按照影片的播放順序介紹。
故事1:作家a想發表自己的作品卻碰壁,限於窘境時,看見了妻子為自己買的古董包中,有一部遺失的手稿。他將這部手稿敲進自己的電腦後,恰巧被妻子讀到,以為這是作家a的寫作稿,並大力鼓勵作家a把這部作品發表。作家a把這部作品交到出版社那裡,最終順利發表,並獲得轟動。作家a因此在寫作圈裡展露頭角。
故事2:遺失手稿的即將去世的作家b找到作家a,在和作家a的互動中,告訴自己就是那個遺失手稿的人,作家a十分震驚。
故事3:作家b向作家a講述了另一個故事,關於這部手稿的誕生背景,手稿中的男主人公如何在法國遇到讓他感到幸福的妻子,如何失去兒子,如何寫下這部手稿又遺失這部手稿,最後如何離開她的妻子。並在交談中透露出,這部手稿其實就是關於他自己生活的真實情況。
故事4:作家a感到內疚,並想對作家b做些補救,打算把自己的名字從已發表的作品署名中去掉。妻子在知道了真相後,也傷心地離開作家a。不過作家b和出版社都不同意他的這個想法。不久後,作家b離世,而作家a,也一直把這個手稿真實作者的秘密保留了下去。
故事5:已離異多年、不再年輕且功成名就的資深作家c,在一個頒獎典禮上,向大家介紹故事1、2. 一個美少女在頒獎典禮的過程中出現了,並設法吸引了作家c的注意。美少女對作家非常地了解,並想辦法和作家c回到他家裡的工作室,想辦法讓c講出故事3、4。不過,美少女對故事4這個結尾不認同,,她似乎在執著的求證另外一個作家沒交代的結尾,認為作家c對她撒謊了,編出了這樣一個不真實的結尾,並和作家c為此發生爭執。兩人之前還顯得很美好曖昧的關系就此被爭論替代。作家c對此美少女的這種態度轉變很生氣,甚至因此對她產生了身體沖突。就在兩人對結尾的不同態度中,影片很快結束,沒有告訴觀眾這個結尾是否真實。
我大膽猜測,作家給出的那個結尾是編造的。而美少女那裡,很可能對真實的結局有所了解。
首先,從影片對美少女和作家兩人的形象塑造上來看,美少女呈現出更多的美好一面:美好、聰明、漂亮、勇敢、對真相的尋找與質疑。而作家呢,疲憊、憔悴、躲閃、略帶陰暗。似乎要呈現出一種,光明與真理是站在美少女這邊的氛圍。
其次,美少女的身份,也是一個影片沒有直接交代的迷。影片交代的,是美少女在學校時和便獲得過一個獎,這個獎作家也獲得過。而且,從美少女的舉止來看,其應當是受過很好的教養,並有著很好的修為的那類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在兩人對結尾有了不同觀點後,並且作家在熱吻這個美少女時,影片忽然閃過故事4中一個片段,妻子知道真相後,作家a安慰並親吻妻子的畫面。然後作家像被什麼擊中了似的,不再對美少女繼續熱烈的吻,而是明顯要躲開什麼。而女孩兒對此有所察覺,彷彿要報復或者威脅什麼的樣子,一改起初對作家c熱吻的迴避,繼續向作家c索吻。這似乎暗示著,美少女的吻讓作家c想起了作家a妻子的吻,似乎也在暗示美少女和作家c的妻子有某種關聯。
對影片結尾的一個解釋是:作家c就是作家a,但是他把故事4的真實結尾部分給做了修改。而美少女恰恰是作家c(也是作家a)妻子的女兒,甚至有可能就是他自己的孩子。這個女孩兒從自己母親那裡聽說了這個故事,甚至是部分故事的結尾,並對這段歷史做了自己的調查,對故事結尾可能也有自己的猜測,然後來找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印證這個故事的結尾。只是很遺憾,她沒能得到真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