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章西女王起義失敗的原因
章西是印度中部的一個小城,19世紀50年代,這里因一個女王的故事而使章西名聞遐邇,流傳青史。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三四歲的時候,她隨從父母前往馬拉塔最後一個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了好朋友。葩依從小精通武藝,7歲就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嫁給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了章西王後。 王公死時沒有兒子,葩依在王公臨死時所生的一個兒子不久之後又死去了,所以,按照當時英國所定的規矩,哪個王公死後,如果沒有兒子繼承王位,那麼就要廢除他的領地,收歸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經領養了一個兒子,並已經以養子的監護人的身份行使王權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這些,強行兼並了章西。葩依非常氣憤,曾當著英國官員的面說:「我決不放棄我的章西,誰敢佔領章西,決沒有好下場。」面對英國人的無理行徑,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的要求,並表示願意和女王一道,與英國殖民者作堅決斗爭。 1857年,印度爆發了反英民族大起義,全國上下都與英國侵略者展開了積極的斗爭。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德里,勒克瑙,章西等大城市為中心的起義據點。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領導下參加了起義,配合其他地方的起義軍抗擊英殖民強盜。德6月4日,女王率領章西起義軍佔領了軍火庫,打死了英國在章西的最高指揮官鄧洛普,並最後重新佔領了章西,7月8日,英軍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在萬眾歡騰當中,女王鄭重宣布:「世界屬於上帝,章西屬於阿克希米·葩依!」女王重新執政後,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爭,葩依率軍南征北戰,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 1857年9月,英軍攻陷德里,起義軍遭受重大損失。當英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便調軍隊撲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軍總指揮羅斯將軍率軍來到章西。勇敢的章西女王葩依早已率軍等候多時了,他們先把糧食運進城中,並在城牆上構築了工事,架起了大炮,作好了一切准備。 羅斯到達章西以後,先派軍隊把章西城圍了起來,接著在城南和城東南修築炮台,准備攻城。女王葩依看準了時機,一聲令下:「開炮!」霎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一發發仇恨的炮彈射向英軍陣地。英軍也急忙發炮還擊。雖然英軍的大炮比女王的炮威力大,但起義軍們個個英勇善戰,女王指揮果斷,連續兩天僵持不下。第三天,英軍猛攻南城門,試圖集中火力打開南門。女王見狀,急忙調轉炮位,對准英軍炮台,只聽見「轟轟」幾聲巨響,英軍一座炮台不翼而飛。起義軍暫時壓住了敵人的火力。 戰斗在激烈地進行,女王率兵大顯身手,使敵人遭到重大傷亡,但因為長時間地進行炮戰,起義軍也受到不少損失。英軍看到起義軍南門是個缺口,就重新集中火力猛攻,不久,南門缺口越來越大,章西馬上就要被英軍攻破了。這時,女王立即派人去與附近的起義軍領袖、她的好友托比聯系,請他火速增援。托比得到消息後,立刻發兵章西,不料途中中了英軍埋伏,托比戰敗,只好收兵。女王的處境越來越危險了。英軍趁機猛加大火力攻城,女王寡不敵眾,率軍棄城而走。英軍佔領了章西。 女王葩依將軍隊帶出章西,同托比的部隊匯合在一起,進駐到另一個城市瓜遼爾,此時是1858年6月1日。瓜遼爾是印度中部的一個軍事重鎮,應該說,義軍佔領瓜遼爾後,對其他地區的起義軍也非常有利。但由於德里的莫卧兒王朝已投降英軍,各地起義軍群龍無首,盲目作戰。鑒於這種情況,葩依和托比推舉他們的另一位好朋友、當時也是起義軍一個重要領導人的薩希布為起義軍領袖。同時,還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擔任起義軍總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將全力以赴,擊潰英軍!」 羅斯看到起義軍到瓜遼爾,就立刻率軍前來圍剿。女王奉命鎮守東門,抗擊英軍。 羅斯來到後,命令部隊攻城,女王和她的女友曼達爾、卡希縱馬戰斗。只見女王身穿戰衣,手拿鋼刀,騎著一匹白色的戰馬,在戰場上縱橫馳騁。起義軍們見女王如此驍勇,信心倍增,士氣高昂,多次打退了英軍的進攻。 6月18日,英軍決定發動總攻擊,一場惡戰就要來臨了。這一天,女王與以往一樣,率軍襲擊攻城英軍,她本人身著男裝,多次迎著敵人的炮火英勇殺敵。然後迅速回馬城內。英軍看到女王所守的東門不易攻克,就派兵襲擊其他守軍,直到最後,才包圍了女王。 「轟、轟、轟」三聲炮響,城牆開了一個大缺口,英軍迅速向城內逼來。這時女王高喊一聲:「跟我來,攻擊敵人炮兵陣地!」隨著她的一聲吶喊,起義軍騎兵部隊迅速向敵炮兵陣地進攻,敵人看到起義軍沖了過來,趕快放下大炮,去拿步槍,但已經來不及了。葩依的部隊橫掃敵營,頓時血流成河,敵軍屍體遍地。 殺散了敵的炮兵,葩依立即集合部隊,准備攻擊其他敵人,但敵人已經圍了上來,很快,女王葩依陷入敵人重重包圍之中。 「沖出去,快!」葩依戰刀一揮,立刻突圍,起義軍越戰越勇。 敵人數量太多了,女王和她的戰友未能迅速沖出去。只見女王左劈右砍,殺聲不斷,一個個英軍倒在了她的戰馬下。不少英軍看了以後,膽顫心驚,不敢上前。 這時,突然有一名英國軍官認出了身穿男裝的女王,立即喊道:「她就是女王葩依,快,把她活捉!」於是,英軍立即向女王移動過來。女王四面受敵,仍英勇奮戰。敵人人多勢重,揮舞戰刀殺向女王。 女王正在拼殺,突然感到什麼東西猛烈地撞擊著頭部,當她意識到是受傷了時,鮮血已經流遍了她的全身。原來是一個英國騎兵從側面襲擊女王,長長的戰刀從女王頭部右側砍下,將女王的一隻眼睛都砍掉了。但女王仍騎在馬上,揮舞著戰刀,尋找著使她受傷的敵人騎兵,正當她轉過身准備刺殺敵人騎兵時,另外一個英軍又把刺刀捅向了她的胸脯。她突然感到疼痛難忍。但仍然咬緊牙齒,一刀刺向敵人。敵人被殺死了,女王也從馬上摔了下來。 這時,一名隨身跟從女王的女兵剛巧在女王身邊。看到女王翻身落馬,她立刻上前去把女王扶進路旁一座小屋中。房主人看到是章西女王,冒著生命危險去搶救她。但是,由於傷勢太重,流血過多,女王葩依停止了呼吸。這時她才23歲。章西女王死後,起義失敗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國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統治的精神,她的事跡不斷地被印度人民傳頌著,鼓舞著印度人民同殖民者進行頑強的抗爭。 章西女王和印度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殖民地人民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
㈡ 章西女王,令敵人膽寒與敬仰,傲骨不死,正義長存!
電影《章西女王》將印度歷史上的傳奇女性英雄呈現在世人面前,她就是那位令敵人膽寒與敬仰、在印度人心中最為崇敬的英雄之一,章西女王。
章西女王,全名拉克希米·葩依,1835年11月19日出生於印度的貝拿勒斯。在她三四歲時,隨父母前往馬拉塔首相巴吉·拉奧二世的王府居住,並與首相拉奧二世的養子納納·薩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結成好友。她自小習武,7歲便學會了騎馬。1852年,她17歲時與章西王公甘加達爾·拉奧成婚,成為章西王後,那時的她已是一個精通武藝的巾幗英雄。
彼時的印度,正處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之下,英國人對印度人民實行了無恥的掠奪與壓迫,導致印度經濟衰敗,不斷有飢荒發生。1857年,印度爆發了民族大起義,章西女王在這場起義中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與智慧,她帶領人民奮起反抗,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章西等大城市為中心的起義據點。
電影中,章西女王的登場令人震撼,她不僅容貌出眾,武藝更是驚人。她射虎為民除害,卻不下殺手,放虎歸山,展現了她的善良與仁慈。面對強權與霸道的英國殖民者,她不願屈服,不願看到自己的子民被欺凌,即使在國王死後,她也選擇男人般登上王位,拿起寶劍、穿上鎧甲,帶領將士上陣殺敵。
在力量懸殊巨大的戰場上,1858年6月18日,英軍強行攻下瓜廖爾,章西女王英勇奮戰,最終壯烈犧牲。她的犧牲不僅為國捐軀,更是成為了後人景仰的永恆紀念。連她的敵人也對她欽佩不已,英軍統帥羅斯將軍在回憶錄中評價她:「章西女王出眾的美貌、智慧和頑強精神,使她成為所有叛軍領袖中最危險的人物」。
這次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對英國殖民者造成了沉重打擊,極大地提高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覺悟,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章西女王的傳奇故事,至今仍激勵著無數人,傲骨不死,正義長存!
㈢ 明裡一世身後的汗位繼承:子孫兩代連續三輪交替上位
雖然克里米亞汗國的明裡一世可汗是靠推翻自己的哥哥上位,但寶座穩定在自己一脈以後,他還是明確了儲君是自己的長子馬赫默德。馬赫默德1505年就隨父劫掠現在的白俄羅斯,1507年又隨父進軍俄羅斯,得知諾蓋汗國來襲才撤退。1509年,馬赫默德率大軍打敗了入侵的諾蓋軍,1510年再勝諾蓋。1512年,他入侵俄羅斯,被梁贊軍所退;1514年被逐出西維利亞。1515年,他聯合立陶宛圍攻烏克蘭古城諾夫哥羅德-謝韋爾斯基。
同年,明一駕崩,馬赫默德繼位稱馬赫默德一世。這一年他已經50歲,並不存在主少國疑的問題。
馬一有兒子,但他立的儲君卻是他的弟弟阿合曼。然而阿合曼卻不知足,向克里米亞的宗主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求助,意圖反叛,結果被馬一派兩個兒子 巴哈迪爾和阿爾普所殺(1519年)。馬一改立巴哈迪爾為儲君。
1521年,馬一派弟弟薩希布趕走了俄羅斯所立的喀山汗,薩希布取而代之。馬一聚集了克里米亞、諾蓋、立陶宛的十萬大軍進軍莫斯科。看官且問,諾蓋不是與克里米亞為敵嗎?因為先前諾蓋被哈薩克入侵,逃去尋求馬一庇護了。聯軍逼近,嚇得瓦西里三世出逃。聯軍劫掠了12天,瓦三殺回來了,他們便走了,圍攻梁贊未果,但馬一斬獲頗豐。
1523年,馬一又聯合諾蓋,准備征服阿斯特拉罕汗國,幾乎兵不血刃就取得了勝利,並且將太子巴哈迪爾立為阿國的可汗。
然而,這竟然是馬一霸業的終點,也是他人生的終點——和他結盟的諾蓋大佬害怕他的勢力越來越大,竟然趁馬一放鬆警惕解散了大部分軍隊,設局將馬一和巴哈迪爾父子誘殺了!
馬一的其他兒子加齊、巴巴率軍逃回本國,諾蓋軍追殺劫掠而來,總算沒能攻取城鎮,但抓走了加齊的弟弟伊斯蘭。加齊繼位,稱加齊一世,立巴巴為儲。但他很快失去了大貴族的支持。大貴族們聯系奧斯曼,想迎立加一在奧斯曼軍中效力的叔父薩德。如前所述,薩德是奧斯曼蘇丹蘇萊曼大帝的舅舅。薩德先前奉父命助蘇萊曼的父親塞利姆一世推翻父親,自己也娶了塞一的女兒,得到了奧斯曼兩代君主的寵信。
1524年,薩德率土軍入主。貴族們還意圖維持表面的和平,提出薩德登基為薩德一世、加一為太子。但沒多久,薩德就處置了加一和巴巴,並囚禁了他們的另一個兄弟喬班。這一年,加一才20歲,只當了半年的可汗。
為了恢復被諾蓋人入侵毀壞的秩序,薩德一世效仿奧斯曼體制,引進土耳其人,重建軍隊,首次引進火炮。他還娶了哥哥阿合曼的遺孀,意在團結女方娘家貴族。他與阿斯特拉罕建立了和平關系,試圖與諾蓋貴族也建立關系及為莫斯科和喀山之間的和平,但未獲成功。
這時候,諾蓋人似乎是故意地放出了伊斯蘭。薩德派伊斯蘭劫掠立陶宛,但班師時在第聶伯河被哥薩克艦隊襲擊打敗。當然,這里提到伊斯蘭的重點是他有和叔叔薩德打擂台的野心。
同年伊斯蘭就起事了,薩德下令殺了他。但伊斯蘭提前聞訊逃走,並取得了支持,聚集了大軍,反過來俘虜了薩德的母親,逼得薩德出奔投靠奧斯曼土耳其,再圍攻之。期間因為諸侯倒戈,伊斯蘭一度被迫逃走,但又卷土重來逼走了薩德,還打敗了土軍。但他的支持者又出現了倒戈,他又只能再逃走,來年再殺回來。
最後兩叔侄都累了,和解了,薩德繼續當可汗,伊斯蘭為太子並拿到封地。薩德率軍三萬劫掠立陶宛,又大有斬獲。1527年,伊斯蘭也率軍四萬去劫掠俄羅斯,但又戰敗了。
1528年,伊斯蘭再度作亂,但被土軍支持薩德鎮壓,大量支持他的貴族被殺。他轉而求助於立陶宛。1531年,伊斯蘭又和諾蓋人合流,短暫奪取了阿斯特拉罕汗位。一邊是殺父仇人,一邊是殺兄仇人,他卻不得不選邊。
而這時,薩德的妻族又想誘殺薩德,甚至薩德的王後也參與其中。但有人向薩德告密,薩德便武裝討伐自己的妻族,殺了很多人,王後也給禁閉了,倖存者投奔了伊斯蘭。次年,薩德圍攻又殺回來了的伊斯蘭,未果。
也就在這一年,薩德突然倦了,放棄了汗位,回到了土耳其,得到了大筆年金,陪蘇萊曼大帝抵禦波斯。
而在伊斯蘭看來,這是叔叔終於良心發現了把汗位騰給自己了,便高高興興地登基為伊斯蘭一世。但土耳其不幹,並且指定了自己認為的繼承人,伊一的另一個叔父,原來的喀山汗薩希布。
薩希布曾被兄長馬一囚禁,但後來又都被放出來作為助力。由於俄羅斯支持薩希布的弟弟費提赫的兒子薩法,而克里米亞和土耳其都愛答不理,薩希布只能丟下喀山回到本國。薩德不但見死不救,還又囚禁了他,只是因為被侄子挑戰,才放他出來幫自己,而且還將他立為太弟,取代伊斯蘭這個不聽話的太子。薩希布也參與鎮壓了後族的叛亂,也陪伴過蘇萊曼征戰匈牙利。
在土軍支持下,薩希布得到了本地貴族的擁戴,稱薩希布一世,伊一才在位五個月就被迫下位。作為廢君,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被薩希布立為太子,也保留了原先的封地。
但這樣的劇情,伊一能有安全感嗎?他的兄長加一是怎麼死的?
1534年,伊一第三次作亂,被驅逐,克里米亞汗國分裂。這時候支持他的是俄羅斯和立陶宛,都是他曾經的敵人。薩希布改立薩德的兒子艾哈邁德為太子。
1537年,薩希布反推成功,伊一逃奔諾蓋時遇襲被殺。同年,他又不顧薩德還有一年才去世,竟然殺掉了艾哈邁德,換成了自己的兒子 葉明。
坐穩了王位,薩希布建立新都城,也開辟了克里米亞的第一個港口。
此後,薩希布、葉明父子多次征討立陶宛和俄羅斯,不止一次突襲莫斯科。1546年,又憑借大炮和步槍的加持,挫敗了一萬諾蓋人的入侵,處決了眾多戰俘。
1551年,薩希布突然想起了他的侄子德夫萊特。德夫萊特的父親叫穆巴拉克,只是王子而不是先王。但德夫萊特身份敏感。薩德退位的時候,儲君已經不是薩希布,而是德夫萊特。薩德退位時,德夫萊特先被囚禁,再獲准隨薩德去土耳其。
薩希布寫信給土耳其,說要請德夫萊特回來立為喀山可汗,其實意思是要把這個前太子握在自己手裡。而蘇萊曼也以宗主名義,命令薩希布進軍討伐波斯。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長行軍,薩希布以軍備短缺為由婉拒了。蘇萊曼便覺得這個舅舅不聽話,決意扶持德夫萊特取而代之。於是他下了兩道命令:准奏,立德夫萊特為喀山可汗;薩希布進軍討伐切爾克斯人。
薩希布從命,留太子葉明率大軍留守。就在薩希布在前線高奏凱歌時,德夫萊特帶著軍隊和大炮來偷家了。葉明匆忙抵禦,結果軍隊紛紛叛逃,葉明被殺。噩耗傳來,薩希布也被軍隊拋棄。德夫萊特下令處決薩希布,並且殺光了薩希布的子孫,僅給了薩希布一個體面的葬禮。
德夫萊特登基,是為德夫萊特一世。土耳其要求他繼續對波斯作戰,他也答應了。
以後的克里米亞可汗,都是德一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