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朋友拉我去投資電影,怎麼判斷真假
今天給大家談談電影份額認購這事,我覺得我有必要去跟大家解釋一下為什麼電影出品方會對個人投資者認購,而且門檻也比較低,是缺錢嗎?
我在知乎回答和影視推薦的時候總是遇到此類的評論回復,諸如:
這么好的事還輪到我們普通人了?別忽悠了!
是不是製片方缺錢沒有錢拍了啊?
是不是假的啊?這么好的事還輪到我們了?
一部電影成本動輒千萬上億,是爛片嗎?還要拉個人投資?
我相信很多的電影投資人最初都有這樣的疑慮,認為一部電影都是千萬上億的投資,為什麼電影版權方還要把版權對外轉讓給個人,是不是隱藏了什麼套路?還是有一些見不得人的一面,昨天跟一位電影投資人聊天,他也很疑惑,我相信這是很多人的疑惑,我的文章中在看到類似評論的時候我的回復是「呵呵」,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個個去解釋,因為他們的不懂妄加評論,覺得自己很明白,很懂,其實是智商的缺失,無知的表現!
電影投資從來不乏投資者,也就是不缺錢,電影份額對外轉讓其實是一種宣傳發行的形式,其實也是一種達部份票房預期的最好辦法!
首先我們知道,電影份額是根據成本進行劃分的,版權份額由於每部電影成本不一樣,每一部電影的版權份額認購門檻也不一樣,目前門檻以1-10萬居多,投資了電影的朋友知道,你投幾萬可能只佔萬分之5,千分之一等等,當然你認購的份額越多,版權佔比就越高!
影視份額認購開放普通個人投資者,其實是國家政策支持同時也暗藏「套路」,為什麼這么說?打個比方,我們知道一部電影肯定需要投資方,可以是機構,也可以是集團,也可以是個人,如果出品方對外出讓30%的份額,回收投資7000萬,如果將這個30%的版權份額賣給機構財團,是的可以拿到7000萬投資,但是對宣傳來講,基本沒有什麼作用,他們只是來分錢的,不反對吧?如果將30%的份額給個人投資人,你猜是什麼樣的數據?
如果人均投資3萬,7000萬那麼就有2333人參與該部電影投資,那麼2333個人肯定會帶動身邊10-20人關注,至少平均拉動10人觀影,因為你投資了這部電影,你也會無形之中傳播和宣傳該電影,自己投資的電影你肯定也會去影院觀影,還發個朋友圈給個好評什麼的是不是,2333人*20人直接帶動4.666萬人觀影參與,是不是達到了宣傳的作用,同時是不是達到了部分票房預期?
這只是一個舉例的虛擬數據,實際數據遠遠比這個大的多;
這就是為什麼份額會給個人普通投資人,如果你是出品方,你願意是把這30%的版權份額給個人還是給機構財團,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知道答案是給個人!
帶動幾萬基礎粉絲,拉動宣傳,蝴蝶效應散發,可以給你的影片帶來不可估量的收益,投資了版權份額,也自然的你成為大眾宣傳人,是否再明白了為什麼版權份額會給個人來投資,同樣是收那麼多錢,但是帶來幾萬基礎粉絲,是個弱智都會把版權份額給大眾投資人!
不要再質疑行業,不要再懷疑是不是靠譜,不要說天上不會掉餡餅之類的話了,找到行業的痛點,你就明白了,電影製作方不傻,傻的是你還沒有看明白,總覺得人家是在套路欺騙你,現在是法制社會,誰騙了誰還跑的了?在國家廣電總局備案了的,你擔心什麼?對公帳戶是受公安,銀行,銀監三方監管,你打的每一筆款子是受到保障的,明白了沒有?
為什麼大家現在認購版權份額都是從宣發機構來對接出品方,因為份額認購本來就是屬於宣傳發行的范疇!出品方本來沒有宣發單位或者部門,即便是有也不夠對接很多投資人,出品方需要很多的宣發機構來對外宣傳拉動投資人;
你唯一要做的是選擇一部好影片去投資,當今什麼題材叫賣,什麼演員叫賣,什麼樣的導演導的作品更好,發行團隊是否龐大,什麼樣的成本更有利潤空間,這都是投資人要考慮的,如果你們不懂就交給我,
我們看電影首先看的是演員再是題材,投資電影第一要選擇題材和成本 然後考慮演員....
找到痛點,道理說透了就明白了!電影從來不乏投資者,只是缺乏有眼光的投資人!選擇好的影視作品,成為電影大眾出品人,下一個就是你!
㈡ 電影投資靠譜不普通人也可以投嗎
電影投資是靠譜的,普通人也可以參與!
電影投資其實一直都存在,直到去年才開始大面積的傳播!電影版權投資早在2002年2月1日就可以參與了,國務院432號文件《電影管理條例》裡面明文規定,完全合法合規!2017年3月1日國家又出台了《電影產業促進法》做了更完善的補充說明,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個人資助、投資的形式參與電影攝制。給我們國內的影視文化行業發展提供了很多政策便利 。因為電影是文化傳播的最佳途徑,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精神文明建設 。
希望以上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最後祝願您生活幸福,投資順利!!
㈢ 拍電影怎麼賺錢
電視劇賺錢的門道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著央視的熱播電視劇掀起收視潮、搶注風和拍攝地的旅遊熱,很多影視圈外的人都覺得電視劇是個不錯的投資途徑,是個能賺錢又能出名的好方法。但提起電視劇賺錢的門道來卻都不算太清楚。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行規,每個行業都有自己賺錢的門道,新入行的人往往弄不請、也會花很多錢交學費,等弄清楚了自己成了行家,也把自己賺錢的方式捂得緊緊的。怕別人不小心得了去。而成功的人在觀眾面前談到電視劇的成功秘訣時玩的都是武術中的花拳秀腿,真功夫絕對不露。搞得外行的人看著那賺的錢眼熱卻毫無辦法知道內情。二是變數,電視劇成功與否的變數很大,同一個類型、甚至同一題材的電視劇,有的一播出就會火,弄的街頭巷尾、茶餘飯後都議論紛紛,當然也是辦公室的聊天主題,最厲害的時候甚至於有那種沒有看過這部劇就跟不上時代的感覺。但有的播出了卻毫無反響,觀眾不記得、電視台自己也很快忘了。因為變數大,誰也不知道在這個劇中似乎看著是真理的東西到那個劇里行不行。加上很多做電視劇經營的人大多是藝術家轉行的人,雖然成功的經驗不少,卻歸納不出經營管理的理論,總結不出一套有效的項目投融資的管理方法。所以結果就使電視劇的投融資本身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偶然性。
那麼,電視劇賺錢的門道到底在哪裡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電視劇主要的賺錢途徑。
與一般的影視作品一樣,電視劇的賺錢途徑主要有三個:一是電視劇出品方在拍攝過程中獲得的廣告或贊助收入。比如包括在投資中的場地費、住宿費因為有了場地出租方和賓館的贊助而節省下來就算是電視劇本身帶來的銷售收入。二是出品方按集銷售給各電視台所獲得的廣告收入。現在中國的電視劇市場相對來說是比較成熟的,電視台都按自己的級別和電視劇的題材有自己的收購價格。比如央視黃金時間的電視劇最貴的一集可以到七十萬,最低的縣級電視台可能一集幾千元就買過來了,當然這是在N輪發行之後。三是出品方將電視劇的音像出版權賣給各音像出版公司所得的版權銷售收入。當然還有除了這三種主要途徑之外的其它隱性或公開的收入,比如劇本改編為小說出版的版稅收入、在其他媒體上播出獲得的廣告和部分銷售收入等。
弄清了上面所說的電視劇的賺錢途徑是使電視劇投資實現贏利的前提,但要想真正實現贏利,還需要很多的內部和外部條件。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下面的幾點拙見,是不是門道還需要同行及研究項目投融資管理的朋友評價和佐證。
一、題材也就是劇本的選擇上跟勢不跟風。跟勢是了解目前觀眾的收視喜好和收視心理。比如《武林外傳》的火爆就是抓住了現代觀眾愛看搞笑的故事又喜歡古裝劇的形勢的收視心理,將現代流行的許多現象演繹成古代的劇情故事。觀眾從形式到內容上都接受了這種方式,而且看起來不累。而獨立成篇的摺子戲的表現方式使觀眾少看一集也無所謂,又迎合了現代觀眾收視的隨意性。不跟風說到底是尺度的把握,大家都拍清宮戲你也拍,他拍康熙你拍乾隆。他拍秘史你也拍秘史,到最後大家都賺不了錢。
二、經營上未雨綢繆、管理上細致透明。現在電視劇的酬資、報批、拍攝、發行都有一定的時間限制,也有一套的經營規則。了解預賣規則是實現贏利的首要前提。在劇本完成、報批成功並開拍之初就可以進行電視劇的預賣了,如果經營的好,在拍到一半的時候就能知道初期可以賺多少錢,什麼時候可以收回投資。另外,在投資的管理上,電視劇製片人對投資人的資金實現透明式的管理也是實現贏利的前提。如果一個劇組貪污成風,可以800做的布景報價3000,這個電視劇就很難真正賺到錢。最後,了解在什麼時候可以賺到哪一部分錢、賺多少錢也很重要。比如電視劇首輪發行和第二輪的發行賺的錢的多少是不同的,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選擇先發行到哪些電視台。
三、請大牌明星還是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演員要根據劇本而不是根據印象。初入此道的投資人最喜歡提議用大牌明星,認為他們是電視劇成功的前提,其實這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明星吸引眼球這是眾所周知的事,但他們也會拿走占投資總額不少的片酬,如果題材不合適可能還會適得其反。請名不見經傳的演員出演有一定的風險性,但如果成功可能花錢少還能造出一個或一群明星。
四、拍攝周期與播出時機要銜接的恰到好處。播出時機對收視率的影視非常大。如果拍一部張國榮的電視劇正好能趕在他去世5周年的前夕播出,比在平常的日子裡播出,收視率可能差好幾倍。而收視率會影響收購價,也會影響電視劇的知名度。
五、選擇好播出渠道是提高收視率的前提。就拿央視來說,有的電視劇就合適在一套的黃金時間播出,有的就適合在八頻道播出。播反了效果就不會好。比如央視一套晚上黃金時間的電視劇的觀眾大都是在正式單位工作的人或者有點時間的中老年人,把《武林外傳》放在那個時間播出肯定收視效率不好。而把重大題材的電視劇放在一個省級電視台播出,再有影響也不如在央視播出的影響大。
說了半天電視劇賺錢的門道,對於投資人來說,歸根到底還是要進行理性選擇、理性投資。文化藝術產品有很高的藝術性,是一種精神產品,但同樣也是商品。對物質產品進行投資的時候需要理性分析,對精神文化產品投資時也一樣。
參考資料:http://www.bokee.net/forummole/view/ForumThread/view/14865/7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