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默認所有影視動漫都歸到一類,但是大板塊以「電影」概括了。建議你多用標簽,這樣自己回顧的話會很方便。
豆瓣劃分電影、書籍、音樂 三大板塊,每個板塊都具有同類性,大致性質相同。所以豆瓣沒有再細分類型,而是以標簽區別。
㈡ 同樣一部電影,豆瓣和貓眼的評分為什麼會有不小的差別
近年來我相信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這是一種消遣方式。我們在去看電影之前都會先去查一下這些電影到底好不好看,所以電影的評分很重要。我感覺現在大家經常看的兩個軟體就是豆瓣或者是貓眼了。所以大家使用哪個軟體去看評分呢?
總之很多時候電影評分只是一個人看了之後的主觀感受,我們可以適當的參考一下評分,但也不要過度依賴評分。所以就算他們評分差距大,也是因為每個人看的感受不一樣而已。
㈢ 同樣是黑幫題材的電影,《美國往事》與《教父》有什麼不同
一,導演不同
1,《美國往事》是由瑟吉歐·萊昂執導的劇情片。
2,《教父》是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執導的黑幫電影。
二,劇情不同
1,《美國往事》劇情:二十年代的美國,紐約少年「面條」和幾個同齡朋友一起認識了聰明狡黠的「麥大」,他們開始從事走私活動。不久,面條在一場械鬥中殺傷人命,被關進監牢。
若干年後,「面條」出獄,當時的小夥伴們已經變成了健壯的青年人,在「麥大」的帶領下,他們開始了一系列搶劫、盜竊、敲詐活動。隨著犯罪活動的不斷深入,「麥大」似乎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竟然把美國聯邦儲備銀行也列入了行動目標。
「面條」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毀滅,偷偷打電話報警,想逼迫「麥大」收手。警察與「面條」的朋友展開激烈槍戰,「麥大」等人全部被殺。「面條」帶著深深的悔恨和痛苦,離開紐約,回到年少時生長的地方。
三十五年過去了,幾近垂暮的「面條」重新回到紐約的傷心地,他遇見了少時的朋友和舊情人,而當年「麥大」他們的死,背後竟然包含著出乎意料的陰謀。
2,《教父》劇情:40年代的美國,「教父」維托·唐·柯里昂是黑手黨柯里昂家族的首領,帶領家族從事非法的勾當,但同時他也是許多弱小平民的保護神,深得人們愛戴。
因為拒絕了毒梟索洛索的毒品交易要求,柯里昂家族和紐約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矛盾激化。聖誕前夕,索洛索劫持了「教 父」的參謀湯姆,並派人暗殺「教父」。
因為內奸的出賣,「教父」的大兒子遜尼被仇家殺害;小兒子麥克也被卷了進來,失去愛妻。黑手黨家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白熱化。
三,主演不同
1,《美國往事》是由羅伯特·德尼羅、詹姆斯·伍茲、伊麗莎白·麥戈文、塔斯黛·韋爾德等人主演。
2,《教父》是由馬龍·白蘭度、阿爾·帕西諾等主演。
㈣ 為什麼這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我不認可—— 一點數據分析的視角
當我們對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感到質疑時,可以從數據的角度進行分析。評分的高低並不總是代表觀眾的普遍共識,特別是當評分差異顯著(如標准差大,即"分歧警告")時。比如,西遊伏妖篇和杜拉拉升職記,雖然平均分相同,但背後的看法截然不同,這反映了評分的分歧性。
通過計算評分的方差,可以看出評分分布的寬度,比如《刺客聶隱娘》和《一步之遙》等電影,雖然評分高,但評價分歧大,不等於它們就同樣"好看"。電影評分的形狀也多樣,通過K-Means聚類,可以識別出典型的不同評分分布類型,這些形狀反映了觀眾評價的集中程度。
總結來說,豆瓣評分只是平均分,它的有效性取決於評分的分歧大小。當我們質疑評分時,其實是在質疑平均分在評價多樣性很大的情況下作為代表的局限性。如果能在評分旁邊標注分歧程度,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評分,並減少對評分的誤解。當然,數據分析還有待完善,歡迎進一步討論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