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北美電影的主要特點是什麼,相互間的差別是什麼,共同點又是什麼
歐洲電影的誕生地地位無可撼動,它最為重視藝術探索與創新,這一特點體現在三次電影運動中:新現實主義、新浪潮以及新德國電影運動。相比之下,北美電影工業則以其獨特的流水線式製作模式引領潮流,尤其是在商業電影和類型片領域,好萊塢電影更是達到了頂峰。
在電影發展的路徑上,歐洲電影被視作一門藝術,而美國電影則被視作一個利潤豐厚的工業。歐洲電影傾向於多作者電影或作家電影,展現強烈的個人色彩與理念,適合小眾群體的品味。而北美電影則強調製片人的作用,更注重電影的商業價值,更適合大眾口味。
盡管在藝術層面和工業層面有著顯著的區別,但歐洲與北美電影之間也存在著共通之處。他們都拍電影,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美國電影同樣追求藝術,在好萊塢的大工業之外,也有獨立電影的存在,展現出極強的藝術活力與探索精神。為了與好萊塢抗衡,歐洲電影也在類型片上不斷探索新的出路。
總的來說,歐洲與北美電影在藝術與工業的不同側重點上各有千秋,但在追求藝術表達與商業價值的道路上,它們又都努力探索,力求創新。這種差異與共通性共同構成了世界電影文化的豐富多樣性。
2. 電影是怎麼賺錢的啊,利潤是怎麼分配的啊
電影是通過購買電影版權來盈利的,具體就是通過購買一部電影的版權,成為這部電影的投資人,等後期電影上映了再根據票房來計算收益,收益是完全透明化的,然後再加上其它網路版權收益如(愛奇藝、騰訊等)電視版權收益和海外版權收益,版權收益是按照你所持股的份額給你進行分紅。
以下就是國內電影版權投資的票房分紅細則:
3. 戰爭之王的真實背景是什麼
電影《戰爭之王》真實故事原型是Victor Bout。影片中的尤里奧涅夫的原型就是臭名昭著的軍火販子維克多鮑特,原KGB成員。
Victor Bout曾被稱為「死亡批發商」,他的公司職員超過300人,擁有約40架貨機,他所擁有的「安」式運輸機的數量是世界上最多的。
1992年,25歲的布托得到了第一桶金子。他借了12萬美元買了三架「安」運輸機,開始在莫斯科四處飛行。
1993年,他將業務遷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那裡,他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一個機場租用運輸機,建立了一家進出口公司。
在短期內,布托的公司贏得了一份「正式合同」,為比利時駐索馬里維和部隊提供武器。為了進一步擴大在非洲的存在,布托在賴比瑞亞成立了阿爾薩斯航運公司。
按照「賣錢」的原則,向非洲國家出售自動步槍、步槍手榴彈、機關槍、火箭發射器和其他武器。布托的「觸角」幾乎遍及非洲的每一個角落。
安哥拉、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盧安達、肯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南非、史瓦濟蘭、蘇丹和烏干達等,只要有戰爭,布托夫人就像蒼蠅一樣飛來飛去。
布托因違反聯合國武器禁運而成為國際刑警組織的目標。與此同時,聯合國觀察員已經將布托作為目標,指責他向安哥拉、賴比瑞亞和獅子山走私大量違禁武器。
聯合國安理會的一份報告描述了布托如何使用至少5個別名向非洲走私武器,如「維托·弗拉利維克·布托」、「維托·布托」和「維托b」。
(3)歐洲電影資金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本片拍攝於2004年,在四年後的三月,鮑特在泰國被捕,被關押於曼谷特殊監獄。他精通六國語言,其中包括漢語。
但片中凱奇在中國邊境說的那句中文可不怎麼流利。電影的開篇,以一枚彈頭為視角,講述這枚彈頭從製造到售賣到上膛到發射的過程,實在震撼。
不過是一些金屬,一點兒粉末,放一塊兒就成了不長眼的殺人凶器,一個生命轉瞬凋零,一個家庭霎時瓦解。
電影拍攝背景:
在20世紀末,當美蘇冷戰結束時,另一場噩夢出現了。僅在烏克蘭,從1982年到1992年,就有價值3200億美元的武器流入黑市,由中間商和軍火商賣給飽受戰爭蹂躪的第三世界國家。
軍閥、商人、國際犯罪集團,甚至美國政府本身都捲入了涉及巨額股份的軍火交易,形成了復雜而令人興奮的利益網路。
但在此之前,從未有一部電影像《戰爭之王》那樣如此接近並揭示了武器交易的真相和內幕,也從未像《戰爭之王》這樣毫不掩飾地扮演了美國人的角色。
結果,由於敏感的題材,這部電影很難找到美國投資者,而且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拿到錢。最終,在這部4200萬美元的獨立電影中,幾乎沒有投資者在美國,所有的資金都來自海外。
4. 從經濟效益方面分析一下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
有需要就要市場,有市場就有經濟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
而三大電影節正好給這一群體創造了一個社交的機會。
也給得獎和入圍的電影很好的分了等級和鍍了一層金。
而得獎人也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得到了自我的實現,廣告商也找到了他們喜歡的金子。
而有廣告商的宣傳,自然有也想找金子的贊助商,....................之後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