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賞析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工業化的社會,失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看著電影《那山,那人,那狗》滿畫面的綠意,想起了童年時期走過的一條條山路。電影並非要向我們傳達山清水秀,而是山與人與狗的故事。山指的告謹是自然,人在影片中傳達的是感情與責任,狗則是要表達人的寂寞,當然還有其他作用,比如凸顯感情色彩與狗的忠誠,重點是狗凸顯了人的矛盾體。
父親因腳病無法承擔起鄉郵員這份工作,把工作交給兒子。兒子說要自己獨自去送信件,父親一開始並未要陪兒子走第一次,則是叫老二(狗)陪同帶路,老二見父親未走,老二也未走,最後似乎為了要讓老二跟隨兒子才陪同兒子走第一次。老二在這里的表現是矛盾的,老二明明知道父親的心思,但是並未跟隨兒子前往,實際上是要讓父親一個台階下。因為父親本身就准備好陪同兒子的第一次,因為兩父子的隔閡,父親並不想直接表達。兩人走到巷子口,兒子叫媽媽回去,父親在自白中表現出來的是吃醋,說:叫媽媽叫的那麼甜。父親渴望兒子能像對待媽媽那樣對待自己,父親心裡明白,做鄉郵員常年不在家,沒有給兒子一個父愛,並未責怪兒子,反而更加愛兒子,只是沒有直接說。父親喚狗為老二,這樣的稱呼只是一種虧欠,把狗假想兒子,假想陪伴兒子身邊,又或者說正因為假想兒子的陪伴才堅持了大半輩子的鄉郵員的工作。
父親與兒子第一次休息的時候,兩人默契的說:「累不累」,無論父子之間有多大的隔閡,心還是會通的,兒子對父親有多大的恨,還是會關心父親。父親遲遲沒有跟上父親,兒子回了一次頭,放慢腳步繼續往前走,第二次回頭看依舊沒有看見父親,內心忐忑不安地把郵包放下回頭急促地找父親,看見老二在,卻不見父親,著急的問老二哪裡去了。父親並未因兒子回頭著急的尋找自己,反而責怪兒子把郵包放下,又讓兒子繼續怕著自己。在感情與工作上,父親就是一個矛盾,父親完全可以利用這次機會改善與兒子的關系。父親沒有那樣做,也許父親陪同兒子的第一次道路,並非出於愛,而是不放心兒子不能把工作做好。
在父親與兒子在田野中遇見侗族姑娘這片段,是影片的高潮。父親有意要兒子娶這個侗族姑娘,只是兒子不想讓侗族姑娘像自己的母親一樣,選擇放棄。兒子對侗族姑娘是真愛,因為有了媽媽的遭遇,深深地明白一個在在家思念的滋味,兒子更加明白遠行的人因為工作原因淡化了思念,而守在家的人更加寂寞地思念遠方的行人。
「村裡的老人說,背的動起爹,兒子就長成了」。兒子背父親過河,兒子喊了一句爸,父親有點不相信。在這里兒子與父親開始沒有了隔閡,開始了互相交流。實際上在這一路走來,是眾多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兒子明白了父親,不再恨父親沒有給媽媽一個愛,沒有帶給兒子與媽媽一個溫暖的家。父親與兒子說我們每到一個地方都會受到大家的歡迎,兒子以為是真的,到達第一個村的時候,呈現在兒子眼前的是可有可無的,但在村秘書家裡,村秘書說:「外邊來我們這的老師、醫生、儲蓄員、公安個個都能當勞模當幹部,就你呀,光是走啊走啊,這么多年了……」 從村秘書的口中,兒子知道了父親這么多年的艱辛和付出。在村秘書走後,兒子問了父弊運親為什麼,在父親的回答中,兒子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父親。父親說要繼續趕路,村秘書說等等還一個老租友梁師的報名表未取來。實際上村秘書也去叫大夥出來看看新上任的鄉郵員,在兩人要走的時候,村裡的人都出來送行,看新上任的郵遞員,這讓兒子了解到了作為一個郵遞員所獲得的尊敬,對父親郵遞員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在這以後,從父親為五婆送信給五婆一個慰藉,村民特意將婚禮定在父親進山的這一天,村民為了不讓父親再滾下山而扔繩子以及附近村民在郵路上自發的將水灌盛滿水等幾件事中,兒子對父親的理解也逐漸加深,父子之間多年的隔閡也得以消除。
為父親與兒子丟下繩子的小孩說將來要采訪他們,父親哀嘆沒有下次了,獨自先行走,兒子看見瘦小的父親的背影,這一刻兒子明白了父親不捨得丟下工作。一樣裝著大山,一樣裝著郵路,人的心比腳還累。不是因為他是一個國家幹部的工作,若父親在乎國家幹部的身份,那麼早就高深了。村裡人主動寫好表揚信寄到縣里去,每次父親都沒有寄出去,父親執著於鄉郵員這份工作,是因為習慣了這條路,放不下一路上的人和事。父親和母親的相遇是在這條路上,一路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若是父親的離開,那些人沒有人再會去幫助了。父親不是執著於這份工作,而是默默地承擔起了責任,捨去了家庭的溫暖,給更多的人帶去希望。在父親與兒子回家的頭天晚上,父親看著熟睡的兒子,露出了難得的甜蜜笑容,我想起碼包含了三層含義,一是兒子可以勝任父親的工作,父親的擔心放下了,二是父親看著兒子長大成熟了,高興著,三是父親多年的慚愧終於放下了,知道了兒子並未真正的怨恨父親,而是默默地承擔起了家裡男主人的角色。
回到家中,父親對母親說兒子可以接下自己的工作,一路的考察,完全符合標准。這段旅程是一種輪回與延續。路程是輪回的,從家門口出去還要從家門口回來。父親在路上跋涉了幾十年,兒子要接著跋涉。兒子曾經到過山外的世界,現在又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就好像父親在影片中說的:山裡的人為什麼喜歡住在山裡,那就像是腳放在鞋裡舒服一樣。兒子是父親的生命的輪回與延續,也是父親工作的輪回與延續。
那山,那人,那狗,我們的寄託。我們不會像父親一樣對山有著生命的感情,我們也不需要一條像老二這樣的狗來陪伴,但我們需要去做「那人」的人。山裡人的想頭,也叫理想。越苦越有想頭,人有想頭啊就什麼都有!要是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沒滋味。這種想頭我認為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清晨籠罩著淡淡薄霧的村落與田野展現出來,唯美,淡雅,迷人,沁人心脾的痛徹感油然而生,沒有城市的喧囂與躁動,平淡卻真實。當父子兩人走出鋪滿了青石板的村莊時,兩人與田野山林融在了一起,在溪水上的石橋時,整個畫面就如同一幅水墨畫,遠處的山林在霧氣中若隱若現,橋下的溪水潺潺,岸兩邊長著綠油油的稻苗,兩個人一條狗在這個固定的畫卷中走過,平靜安詳而又淡泊。兒子問父親,山裡不應該住著神仙嗎,山裡人住在沒有人煙的山林中,他們不悶嗎?父親說他們不悶,他們是神仙的後代。也正因為他們是神仙的後代所以他們才懂得山林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才會去保護。在這里沒有人與自然格格不入的景象,看到的山都是綠蔥蔥的,那些光禿禿的山頭在這里永遠不會出現。
㈡ 電影《咒》中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電影《咒》改編自05年發生在高雄的真實事件,當時一家六口自認被神明附身,全家人發瘋似的起乩,甚至自殘等種種離奇行徑,最後更導致有家庭成員死亡。
想要看懂電影,就應該先從一部電影的大概劇情看起。回歸劇情,一切起源似乎是一個滿懷愧疚母親,她為了拯救女兒,禍害到許多人事情,而最後的最後為了救女兒,她不惜前往當年恐懼的原初之地,欺騙所有人,也要完成最後的儀式得到救贖,最後卻不幸被詛咒擊潰然後死亡的故事。
5.平安符這里可以看出李若男其實潛意識里已經成為了佛母的虔誠教徒,正常人拿到寺廟求的平安符都會謝謝然後收起來,李若男卻像摸到燙手的山芋直接丟開,後續霞姐也因為「冒犯」了佛母而受到懲罰。
6.進地道前,被選中的乩童給李若男喝的什麼喂她喝的其實就是帶她拿頭發喂的青蛙那罐子黑水,個人覺得這個應該是誰喝誰就可以被佛母附身,乩童是為佛母辦事的,這樣她們母女倆其實身上都留下了佛母的印記,注意看上圖左下方吊瓶的顏色,是不是和頭發喂青蛙那個罐子里的水顏色一樣?
7.心理醫生看完DV也離奇身亡鬼打牆的時候電台里出現的播報,其實就是之前見李若男後,看了DV的心理醫生死亡的新聞。
8.真相 這句咒語,其實是閩南語,這句話意思是,我願意共享詛咒,獻出姓名,這個符號,是將佛母的詛咒,散發給陌生人分擔的法術,越多人承擔詛咒的力量,詛咒就越被稀釋,凝視越深,承擔越多,而佛母的臉是詛咒的中心,所以他們才把佛母的臉遮住,絕對不去看。由此可見李若男的心機有多重了,6年前還是孕婦的時候就已經知道了真相,把孩子送走可能確實是想保護她,不讓她知道真名,但是為什麼6年後又把孩子找回來,且強行讓女孩記住姓名呢?我覺得應該是她的意志已經被佛母侵蝕,開始「被迫」替佛母發展新教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