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你怎麼評價《羅馬假日》這部影片
《羅馬假日》做為一部輕喜劇愛情片,情節十分簡單,要將它打造成一部銀幕經典,最主要的還是要靠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一些具體情節上的的微妙處理,奧黛麗赫本扮演的公主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形象之一,她單純可愛,禮貌優雅,善良而堅強,也是史上最受觀眾歡迎的角色之一,影片大量的情節用於表現公主的魅力,她情竇乍開,在睡夢中說出真實的夢境「我夢見我睡在街頭,一個年輕的男人向我走來,他高大強壯,對我很兇,這感覺真好!」,她初涉人世,以為花店老闆遞予的大束鮮花是送給她的,無錢購買的她本能地以皇室的握手禮表示感謝,尷尬的花店老闆被她的溫文爾雅所感動,無論如何都要送她一朵鮮花,她天生麗質,理發師初次見面就被深深折服,為她傾力打理了「赫本頭」,極力邀請她去河邊酒吧跳舞,說她「將是河邊酒吧最美麗的人」,她執著堅定,眼看著快要失去的快樂與自由,向喬大聲呼救,並且拿出酒瓶吉他與特工們大打出手,她也是好奇搗蛋的,在莊重的接見儀式上,用裙下的腳脫鞋撩癢,在自己的閨房渴望能夠脫下睡袍裸睡,在羅馬的大街上嘗試瘋狂的飆車,總之,一個經典的銀幕形象,必須得到多面的刻畫,一個只有一種面目的人甚至我們不能稱之為一個「人」。盡管喬的扮演者格里高利派克的表演也十分精湛,但是,他也承認,《羅馬假日》的主角只有一個,那就是奧黛麗赫本,我只能做為配角而已。的確,奧黛麗赫本的演技在整部影片都得到充分的表現,尤其是結尾的媒體告別會那一段,公主臨別前的那個深深回望,將臉上的每一根線條的蠕動都表現得感人至深,蘊含著無盡的歡欣,凄楚和依戀,沒有哪個鐵漢的心能不被這種凝望所撕碎的,都說表演是模仿的藝術,但是這種夢境中也不大可能出現的表情究竟模仿自何處?也許只有天才的赫本自己才能知道,我們只能在她的電影里領略一下這種凝望而已。《羅馬假日》的經典之處,還在於編劇對於題材的微妙把握,古有王子與灰姑娘,今有公主與小記者,這樣的題材總是能激發觀眾的浪漫情懷,但是好的題材如果落於俗套,比如,如果影片以瓊瑤式的公主最終剋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在記者會上與喬擁抱熱吻得一塌糊塗,那就太一般了,我們不但無從領略到公主的那種「赫本式」的回望,整部影片的經典性也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經典應該與眾不同而且要真實,《羅馬假日》本來就具有成人童話的因子,公主其實就是一個童話般的人見人愛的公主,如果結尾沒有克制,那真的就徹底淪落為一部成人童話了。影片在對愛情的表達上也有許多微妙之處,比如,愛情究竟是在哪一段產生的?好感與愛是不同的,這兩種感覺不是很容易區分,它們的過渡更是讓人雲里霧里,有人說是在觸摸真理之口那一段,其實還不是很確定,真正能夠讓我們確定的應該是在許願牆,喬問公主在許願嗎?公主說了一句:願望成真的希望十分渺茫。在愛情片中,這種願望能是什麼呢?只能是兩情相悅在一起,《羅馬假日》沒有一句對愛情的肉麻對話,愛情幾乎完全表現在表情和動作里,但是用語言表達愛意並非一片空白,同樣在影片的結尾,當記者問公主此次出訪最喜歡哪個城市時,公主注視著喬,按照扈從的提示說到每一個城市都有令人難忘之處,很難說哪個~~~然後,她說了讓所有扈從大跌眼鏡的話,———羅馬,我最愛羅馬,我在羅馬的日子必定終身難忘!要知道,如此突出一系列訪問中的某國,這在國家外交上是一種忌諱,但是公主不但是堅定地,而且是發自身心地說了出來,她對喬的愛意無法在公眾面前直接說出來,就以最愛羅馬來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想法。總體來說,《羅馬假日》是一部輕喜劇愛情片,但是,任何一部喜劇都會參雜一絲悲劇元素,否則很難說它是一部完整的電影,按照魯迅關於悲劇的標准,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羅馬假日》其實也是一部悲劇,喬與公主的愛情最終可以說是被毀滅了,那麼,問題來了,公主為什麼不能象愛德華王子那樣「愛美人不愛江山」,下嫁小記者呢?其實,故事裡的王子和灰姑娘只是童話,現實里的王子與灰姑娘就是陰謀了,根據一系列遺留下來的信件,現代研究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愛德華王子放棄王位,迎娶平民女子的事跡,其實是納粹策反的結果,平民女子是納粹間諜,愛德華王子是希特勒的狂熱崇拜者,做為英國王室史上唯一一個自動退位的國王,實際上他是被迫退位的,這只是一個幻想的神話,而就在當年《羅馬假日》上映的同時,英國也在上演一部公主下嫁平民的真實劇,但是,也因為王室的反對而以失敗告終,這也證明了《羅馬假日》的編劇對真實性的把握十分准確,《羅馬假日》的那個年代,王室與平民聯姻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