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電影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它有哪些由來
形成
1872年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斯坦福與科恩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奔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採取了美國人慣用的方式打賭來解決。他們請來一位馴馬好手來做裁決,然而,這位裁判員也難以斷定誰是誰非。這很正常,因為單憑人的眼睛確實難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馬蹄是如何運動的。
裁判的好友——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Edward Muybridge)知道了這件事後,表示可由他來試一試。他在跑道的一邊安置了24架照相機,排成一行,相機鏡頭都對准跑道。在跑道的另一邊,他打了24個木樁,每根木樁上都繫上一根細繩,這些細繩橫穿跑道,分別繫到對面每架照相機快門上。
一切准備就緒後,麥布里奇牽來了一匹漂亮的駿馬,讓它從跑道一端飛奔到另一端。當跑馬經過這一區域時,依次把24極引線絆斷,24架照相機的快門也就依次被拉動而拍下了24張照片。麥布里奇把這些照片按先後順序剪接起來。每相鄰的兩張照片動作差別很小,它們組成了一條連貫的照片帶。裁判根據這組照片,終於看出馬在奔跑時,所有蹄子都騰空。按理說,故事到此就應結束了,但這場打賭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卻引起了人們很大的興趣。麥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出示那條錄有奔馬形象的照片帶。一次,有人無意識地快速牽動那條照片帶,結果眼前出現了一幕奇異的景象:各張照片中那些靜止的馬疊成一匹運動的馬,它竟然「活」起來了!
㈡ 電影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電影的發明】
早在19世紀初,人們就開始了對電影發明的探索與研究,直到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正是將拍攝的膠片公開放映,電影才算是正是誕生。
[電影的發明]
電影究竟發明於何時?有許多說法。有的把形象化的表現也算作是電影的起源,從中國的燈影戲、皮影戲到幻燈。有的甚至追溯到公元前5世紀,把我國哲學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經》中提出的「光至景亡」等光學論斷以及光影的生成、關系、物像的反映原理等都看作是電影發明的先導。這些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19世紀初,隨著攝影技術、縮短曝光、膠片、連續攝影等一系列技術的發明,電影就越來越來接近誕生。許多人開始進行電影放映的試驗,有英國人、俄國人、美國人,有的在實驗室,有的未作公開放映。但都不能和法國盧米埃爾兄弟發明「活動電影機」的成就所比擬。所以,目前國際電影界根據法國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這天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用「活動電影機」將自己拍攝的膠片放映至銀幕上這一史實,一致公認將1895年12月28日作為世界電影的發明日。也就是說:活動影像的攝取和放映在技術上最終成為可能。電影算是正式誕生了。
那天放映了《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水澆園丁》、《牆》等幾部短片,引起了人們極大興趣。實際上,從19世紀初開始,電影的發明就進入了探索和實驗階段。1825年,英國人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了「幻盤」,1832年,比利時的約瑟夫和奧地利的斯丹普弗爾同時發明了「詭盤」,1834年,英國人霍爾納發明了「走馬盤」。這些東西類似我國傳統的「走馬燈」,會轉動。利用人眼的「視覺暫留」原理,使轉動著的單個圖像變成了連續的動態圖像。
接著,1839年攝影技術發明,1840年又發明了縮短曝光的技術,攝影技術有了突破。到了1877年,法國人雷諾製造了「活動視鏡」,進而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類似現代的動畫片技術。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發明了「攝影槍」後,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
幾乎在同一時間,美國的愛迪生創造了每格鑿有四組小孔的35毫米影片,並發明了「白熱燈」,同時,他採用了馬萊連續攝影的方法製成了「電影視鏡」。這是一個可放50英尺影片的大櫃子,影片首尾連接成片環,用馬達驅動後循環放映。裡面裝有放大鏡,人湊在窺視孔上就能看到放大了的影片畫面。中國人稱為「西洋鏡」。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傳入法國後,立刻被路易·盧米埃爾和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兄弟倆採用,並進行改造,採用了馬爾蒂的十字輪結構後,解決了影片間歇運動的問題,終於在1894年底研製成了第一台比較完美的電影放映機,並成功地把圖像投射到銀幕上,解決了多人觀看的問題。從而成為真正的世界電影的發明者。
電影的發明 (作者:法-喬治·薩杜爾)
在我們眼前每秒鍾以24格畫面(從前是16格畫面)的速度轉動的影片,所以能給我們以運動的幻覺,是因為反映在我們眼膜上的形象不會立即消失的緣故。我們眼睛的這一特點--或者說這一缺點--即形象在眼膜上的滯留性,可以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在17世紀和18世紀,牛頓和達賽爵士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但由此打開通向電影的道路,則還有待於在瑞士出生的英國人彼德·馬克·羅傑特的研究。1830年,一位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根據他的研究,製成了物理教科書上所說的"法拉第輪",同時約翰·赫歇爾在設計一種新的有趣的物理實驗時,也做成了第一個利用畫片製成的視覺玩具。1825年由費東和派里斯博士發明的"幻盤"(ThauCmatrope)是一個兩面畫著圖畫的硬紙盤,當硬紙盤很快地旋轉起來時,我們就看到這兩個畫片彷彿結合在一起了。
比利時年輕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和奧地利大學教授斯丹普弗爾在1832年同時發明的"詭盤"
(Phénakistiscope,在鏡子里觀看的一種鋸齒形的圓盤),即是利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幻盤"的圖畫製成的。
這兩位研究家的發明是在同一時期出現的,他們之間並沒有相互的影響。這一前進的發展在英國物理學家們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已經可見端倪。但普拉托從製造"詭盤"所得出的理論似超過他的競爭者。他確立了這樣一種理論,即他的鋸齒形(或有隙縫的)的硬紙盤,不但能使一系列活動畫片產生運動,而且還能使視覺上所產生的運動分解為各個不動的形象。因此從1833年以後,電影的原理,無論在放映或攝制方面都已產生出來了。
在維也納、巴黎、倫敦等地,這些小機器開始脫離了物理實驗室的范圍而成為兒童們的玩具。波特萊爾在1851年對此曾作過詳細敘述,並認為這種玩具價錢太貴,只有闊人才買得起,而引以為憾。英國人霍爾納在1834年發明的"走馬盤"(Zootrope)給予了上述玩具以新的發展。這種"走馬盤"在硬紙上畫有一連串的形象,預示著未來影片的雛形。
這些小玩意產生了近代動畫片,特別是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他在1853年結合了17世紀以來由耶穌教徒基爾謝所創造的幻燈,在銀幕上放映了動畫。但是,要想創造真正的電影,還必須利用照相。普拉托在1845年曾經這樣說過,可是他卻無法從事這一研究,因為他由於工作過度,當時已經雙目失明了。而事實上,當時人們即使遵循普拉托的建議,在技術方面無疑還是有不能解決的困難的。
電影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照相這一概念,在今天已經十分普及,可是當法國政府在1839年為了把這一最珍貴的近代發明貢獻給世界而向芒戴·達蓋爾和尼塞福爾·尼埃普斯的繼承人收買照相專利權時,這個概念還遠未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
1823年,尼埃普斯的第一張照片"餐桌",拍攝時需要十四小時的曝光時間。初期的銀版照相法只能拍攝靜物和風景,而曝光時間直到1839年還需要三十分鍾以上。但人們對需要這樣長的時間並不感到奇怪,因為照相對當時的人們來說,還是當作一種新的繪畫方法,即一種根據文藝復興開始以來畫家所用的暗室把形象固定下來的化學方法。
1840年以後,曝光時間減到二十分鍾,並且第一次把化妝的模特兒的姿態拍攝下來,這些模特兒一動也不動地站在陽光下面,汗流浹背,眼睛被陽光照射得睜不開來。過了不久,攝影時間只要一兩分鍾就夠了。但要使照片通過玻璃底版印出很多張,還需要用濕珂�琔,而這種濕珂�琔直到1851年才普遍應用。這時,曝光時間縮短到只要幾秒鍾,照相這門新的手工藝很快就成為了幾萬人的職業。
1851年以來,第一次的"活動照片"在攝影師(克羅代、杜波斯克、阿切爾、惠特斯東、凡哈姆和斯甘等人)的工作室里拍攝成功,了。濕珂�琔的復雜性,使得這些攝影師和研究家不能在一秒鍾時,間內把一個動作的十幾種姿勢拍攝下來,結果他們只好採取連續拍攝的方法。例如,在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時,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象這樣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這種方法雖然很不完善,但它卻使杜蒙、科克,特別是杜柯·杜·奧隆等人早在1870年以前已預示了電影的未來用途及一些技術方法(如"慢速攝影"、"快速攝影"、"天文電影攝影"等等)。
1872年以後,英國人幕布里奇在舊金山第一次做了關於攝影的實驗。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靠商業和鐵路起家的富翁--利蘭德·斯坦福曾和人打賭,要按照法國學者馬萊在1868年所描寫的那樣,把馬跑的速度和動作姿態拍攝下來。這個怪人不惜拿出一筆財產讓慕布里奇去設計象下面所說的那種特殊的設備。
沿著馬跑的道路設置了24個小暗室,在這些暗室內有24位攝影師,他們只要聽到一聲笛響,就得趕快把24張濕珂�琔底版立即准備妥當,因為這些底版如果幹了的話,幾分鍾以後就會失去感光作用。在24架攝影機都裝好了底版以後,就讓馬在跑道上賓士,利用馬蹄踢斷跑道上的繩子的一剎那工夫,把馬跑的姿態攝入鏡頭。這一試驗整整費去好幾年工夫(從1872年至1878年),而且中間還因為繩子太牢,馬踢不斷,而發生過連暗室、攝影機、底版、攝影師都被拖倒的可笑事情。
從1878年以後,加利福尼亞拍攝的照片在各地公布。它們引起了科學研究者的熱烈歡迎和守舊的藝術家們的憤怒,後者認為照片是不能正確地反映出事物的真相的。
生理學家馬萊二十年來一直用針尖在黑煙灰上劃線的方法,來研究動物的動作速度。到1882年慕布里奇旅行歐洲以後,馬萊才決定利用照片來進行實驗。他的實驗工作因當時市上已有一種塗膠質溴素的照相底版出售而得到了很多便利。從此以後,可以用配好的葯品很容易地把快攝的底版沖洗出來,並且能夠把底版保存好多年。
馬萊創造了"攝影槍"--一種根據1876年天文學家強森製造的"輪轉攝影機"(revolverphotographique)加以改進的器械,其後他又對"固定底片連續攝影機"(chronophoCtographeàplaquefixe,1882年發明)繼續進行研究,這種攝影機以後由於採用了市上新近出售的柯達膠卷而成為"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chronophotographeàplaquemobile)。1888年10月,馬萊第一次把利用這種膠卷拍攝出來的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事實上,就在那時他已發明現代的攝影機和攝影術了。
馬萊的成功推動了法國的隆德和德國的安許茲等人的努力。在這位生理學家將他最初的照片獻給法國科學院以後不久,英國的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也獲得了同樣的成果(1888-1890年)。他們將攝成的膠卷在實驗室(有時在公開場合)成功地在銀幕上映出,一如以後馬萊本人和他的合作者第米尼所作的那樣。勒普朗斯和弗里斯·格林的膠卷都鑽有孔眼,這是一種使放映時形象固定而不跳動的不可缺少的裝置。在同一時期,動畫片的創始人雷諾也採取了這種鑿孔的辦法。
雷諾是一個天才的自學技術家,他的父親是雕刻徽章的專家,母親是教員。他在1877年改進了霍爾納的"走馬盤"。製造了一架用幾面鏡子拼成圓鼓形的"活動視鏡"(PraxCinoscope)。當這種很簡陋的機器逐漸變得完善以後,雷諾就在1888年創造了他的"光學影戲機"(ThéaAtreoptique,使用鑿孔的畫片帶),從1892年起,在將近十年的時間里,他常在巴黎葛萊凡蠟人館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動畫片。放映的節目是由每卷能繼續放映約十分鍾到十五分鍾的一些畫片構成。在製作這些影片時,雷諾已利用了近代動畫片的主要技術(例如,活動形象與布景的分離、畫在透明紙上的連環圖畫、特技攝影、循環運動等等)。
在同一時期,愛迪生創造了一格鑿有4組小孔的35毫米的近代影片,使電影達到了近於完成的階段。這位著名的發明家在從事"白熾燈"的工業製造成功以後,開始實現了第一次的大規模的送電。由此,他終於使一個世界電氣托拉斯在摩根銀行的支持下,通過"通用電氣公司"這一機構而建立起來了。
1887年,完成了上項工作的愛迪生又想把活動照片聯系在一起來改進他的留聲機(這種留聲機是過去在他研究電話時附帶製造過的)。經過兩三次無結果的試驗以後,他轉而採用了馬萊的"連續攝影機"的方法。在愛迪生指導下進行研究的英國人狄克遜,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改進,主要是在影片上鑿孔和使用了柯達公司特製的長達50英尺的膠質軟片。
愛迪生拒絕公開在銀幕上放映他的影片,他認為這樣做無異於"殺死一隻會生金蛋的母雞",因為照他的意見,人們對無聲片決不會產生興趣的。由於他在研究有聲電影上遭到了失敗,不能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人物放映出來,所以在1894年,他決心把他的"電影視鏡"公諸於世。這種"電影視鏡"形狀象一隻大錢櫃,上面裝有放大鏡,可以容納50英尺的鑿孔影片。
不久以後,世界各國即有幾十位發明家想在銀幕上放映電影了。為此,他們不得不去解決一個在理論上非常簡單的問題,即使用舊式的機件(如麥穗形十字輪、偏心盤、傳動輪等等)使影片在幻燈中轉動起來。在放映上,他們或者使用市上買來的愛迪生影片拷貝,或者用他們仿效馬萊的"連續攝影機,拍攝下來的愛迪生型的影片。
在這一發明競賽中,獲得勝利的人一定是在公開賣票放映上獲得成功的人。因為自從1888年以來,在實驗室里的放映或者無結果的公開試映已經舉行過不知多少次了。
1895年,早期電影的放映非常盛行。放映者之間常常毫無聯系,因而後來在發明電影這一問題上引起了許多爭論。在最先發售"電影視鏡"的美國,首先進行試映的有:阿克梅·勒·洛埃、歐仁·勞斯特(他們兩人從這一年2月起已開始作單獨的公開放映,但未引起觀眾注意)、狄克遜、拉泰姆父子(同年5月在紐約曾經放映過一個時期的電影,後因不受觀眾歡迎而停止)、阿爾瑪特和堅金斯(9月在亞特蘭大州放映過電影,收獲也很少)等人。過了不久,在德國也有安許茲的放映(10月在柏林舉行了數次單獨的放映)和馬克斯·斯克拉達諾夫斯基的放映(10月在一家很大的游藝場連續放映過多次,盡管放映的影片質量不好而且很短,卻能夠繼續好幾個星期之久)。
但是所有這些放映,都不能和盧米埃爾的"活動電影機"所獲的成功相比擬。那次放映是從1895年12月28日起,在巴黎嘉布遣路的"大咖啡館"里舉行的。
路易·盧米埃爾原和他的父兄一起在里昂經營一個製造照相器材的大工廠。愛迪生的"電影視鏡"剛剛輸入法國的時候(1894年),他已經開始了電影機的研究工作。他在實驗中曾製成過一架應用"杭勃羅歐偏心輪"和里昂製造的愛迪生型膠片的"連續攝影機"。從1895年3月經過多次公開表演之後,盧米埃爾請卡爾邦蒂埃經營的工廠製造他的"活動電影機"--一種既是攝影機同時又是放映機和洗印機的機器,這樣,他終於發明了一種超越其他一切競爭者的機器。這一機器技術上的完善和它所攝制的影片主題的新穎,使盧米埃爾獲得了世界性的勝利。
盧米埃爾培養出來的幾十個攝影師,極力向全世界推廣這種機器,結果使"活動電影機"這個名詞以及由此轉化來的Cinéma、Ciné、Kino等名詞普及到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成為代表這一新的玩意的名詞。俄國的沙皇、英國的國王、奧地利的皇室,以及其他國家的元首,都想看到這種新的機器,從而為這種機器作了宣傳。
"活動電影機"在美國最初表演,是在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Vitacopes)剛剛公開不久之後,但法國機器的成功卻遠遠超過了愛迪生所製造的機器。可是六個月之後,這一成功卻先後在美洲和歐洲遇到勞斯特和狄克遜設計而有麥金利總統的兄弟參加的一家大財閥公司所經營的"比沃格拉夫放映機"(Biograph)的競爭。在英國,威廉·保羅的最初幾次放映成績僅稍次於盧米埃爾,但以後他卻成了電影機的製造商,此後又做了電影導演。在法國,梅里愛在開始時曾應用過威廉·保羅的電影機,萊翁·高蒙曾發售"第米尼連續放映機";查爾,百代則請亨利·約利製造最初的電影機。
到了1896年底,電影已經完全脫離了實驗階段而與觀眾見面了。享有專利權的電影機器,為數達百餘種之多。法國的盧米埃爾、梅里愛、百代、高蒙,美國的愛迪生和比沃格拉夫公司,倫敦的威廉·保羅,都已在電影企業中奠定了基礎,每天晚上都有好幾千觀眾擁擠在漆黑的電影院里了。
以上我們只簡單地敘述了電影機器發明的經過,因為本書主要目的是要敘述一種藝術的歷史,即"電影藝術的歷史"。我們先要研究一下活動形象,因為這是電影最早的祖先,就如一種新語言的最初發音一樣。
1825年發明的"幻盤",它的最早的形狀是一張硬紙板的圓盤,一面畫著小鳥,一面畫著鳥籠,當圓盤轉動時,小鳥就好象關在鳥籠里了。其實這里並沒有一件東西在運動,只不過利用重迭在一起的印象,使人看去似乎很合理。它的主題也非常簡單。這種玩具曾經盛行一時,人們並把簡單的主題印成很漂亮的帶色的石版畫。於是,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的市場上出現了這樣一些主題的"幻盤":騎師和他的馬、砍了頭的男子和他的頭、一個家庭里的一對夫婦、一句話的兩個部分、舞女和她的舞伴、獵人和他的獵物等等。這樣的主題經過旋轉以後,就會結合成為一個畫面了。
維也納的斯丹普弗爾是一位幾何學教授,他從"法拉第輪"發現了"牛頓的圓盤"所產生的帶有顏色的扇形形象。這位奧地利教授在他製造的"頻閃觀察器"(Stroboscope)里首先使一些薔薇形的、齒輪形的和各種圓形的物體活動起來。這一發明可以說是科學教育電影的最初萌芽。
以後,斯丹普弗爾和普拉托,又分別在維也納和列日從事使人物形象能夠活動的研究。他們使人物在立體面上運動,由此給予人物以一種浮雕的感覺,這是在發明"立體鏡"(Stéréoscope)前幾年的事情。普拉托請他的朋友馬杜畫的第一張畫是一個象行吟詩人似的用腳跟打轉的侍從。斯丹普弗爾請人畫的一張畫則是一個翻跟斗的賣藝人。
當玩具製造商對最初的技術發展的興趣消失之後,主題的選擇便成為他們注意的對象。這種玩具的發展范圍原很有限,它只要使畫片簡單運動,充其量只需做到象今天動畫片專家所說的作循環不斷的轉動而已。
當時常用的一些主題有:跳躍的馬、伶俐的狗、體操教師、跳繩女郎、芭蕾舞女、一對跳華爾茲的舞伴、走繩索的人、拳斗家、摔跤者、決斗者、酒鬼、兩個拿著唧筒的救火隊員、一個患牙疼病人的滑稽面孔、鋸木頭的木匠、憲兵和小偷、打鐵的鐵匠、理發師、母雞啄食、滑稽小丑等等。
1877年,雷諾在他的"活動視鏡"中採取了大部分"走馬盤"的傳統題材,並在他未發明新的題材以前,把這些主題加以改進,使之更為完善。他和斯丹普弗爾及普拉托一樣,也都利用"深景"。①但斯丹普弗爾和普拉托只能做到使一個人物或者是兩個人物在一個地方轉動,而雷諾則能使得幾組跳華爾茲舞的舞伴、滑冰者、小學生、丑角演員等,時近時遠地運動。他還模仿了他的前輩,應用"特寫"。最後,他還從慕布里奇和馬萊的攝影中間,發現了正確地表現馬跑的方法。
①利用"深景"是一種使人物由前向後或者由後向前移動,而不局限於一個景上的導演手法。"景"是指攝影機拍攝的幅度而言。
雷諾為了他的"影戲機"而製造的第一部動畫片《丑角和他的狗》,再次採用了普拉托以來的舊式"走馬盤"的主題。在這部畫片里,他以更復雜的運動來代替迅速、循環不斷的轉動。但他這種最初的試驗還只是真正的放映的一種"前驅"而已。
他的第二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也是根據走馬盤的主題《酒鬼》製作出來的,但動作卻復雜得多。顯然,他很受當時流行的馬戲丑角入場式或啞劇的影響,以一出笑劇--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速寫"--的方式來表現這一簡單的主題。
《可憐的比埃羅》這部動畫片,已經從原始狀態中解脫了出來。它的情節是:比埃羅向科隆賓娜求愛,卻遭到了阿爾甘的嘲笑和打擊。這部畫片可以演出十二分鍾,裡面並有歌詞。這是一出漫畫劇,或者象葛萊凡蠟人館的廣告上所說的那樣,是一出"明亮的啞劇"。
《更衣室旁》這部動畫片是雷諾最豐富、最復雜的一部作品。在這部可以連續演十五分鍾的畫片里,出現的場景和畫面,幾乎象"鏡頭組合"。
畫片開始是用海水浴者的笑劇來表達海邊的氣氛,而這種氣氛又由於海鷗不斷地來回飛翔而變得更為濃厚。鳥的飛翔是一個很新穎的場面,在戲劇里從未見過,因而成為吸引觀眾的原因之一。接著是一個簡單的但卻安排得很生動而幽默的情節:一對巴黎的夫婦來到海邊;一個"風流客"對巴黎太太大獻殷勤;因為偷看她在更衣室里脫衣服,結果屁股上被踢了一腳;巴黎夫婦在海里游泳;"風流客"被關在更衣室里。經過一段打架的場面以後,出現了一艘張帆的船,帆上寫著"劇終"二字,故事由此而告結束。
《更衣室旁》這部動畫片,已經具備了現代動畫片的一切特點,諸如:一定的放映時間、巧妙的劇情、典型的人物、噱頭、特技攝影、緊湊生動的故事情節、同步的音樂、美麗的布景,以及動人的色彩等等。
除以上特點以外,雷諾還在這部動畫片里完成了一件他的許多後繼者所不能實現的事情,那就是他創造的人物完全和真人一樣,而不是一些漫畫里的人物或時裝展覽上的那些毫無人氣的木偶。他賦予他所創造的人物以諷刺和幽默感,同時又不使之過分誇張。他的"巴黎太太"和"風流客"都具有真正的人性,它們和後來的奇形怪狀的"米老鼠"、"唐老鴨"或迪斯尼所繪制的全無生氣的"白雪公主"、"美貌王子"完全不同。
《爐邊偶夢》表現回憶、夢和追溯①。據我們所知,這部動畫片遠不如《更衣室旁》完美。雷諾利用攝影機拍攝的影片,是沒有什麼值得提到的。但他在迦里波主演的影片《最早的雪茄》時,為了更清楚地表達演員的面部表情起見,大概利用過中近景。
①追溯是切斷事件在時間上的次序的一種敘事的方式。
在雷諾的"影戲"公演以後不久,第米尼的"留聲放映機"(Phonoscope)--一種把馬萊在試驗室里的實驗通俗化的機器--第一次表現了一個能說"法國萬歲"和"我愛你"的人的半身活動形象。這種生動的大特寫鏡頭(歷時約一秒鍾)乃是一種新的創造,連愛迪生也曾予以重視。
這種大特寫鏡頭在狄克遜攝制的初期影片之一《弗雷德·奧托打噴嚏》里,又再一次被採用過。
狄克遜攝制的影片可以說是最早的影片,片長都不超過30秒;它們能象"走馬盤"的畫片那樣,可以循環重復表現。觀眾是通過"電影視鏡"上的一個放大鏡來觀看這種比明信片還要小的影戲的。
愛迪生曾經這樣說過:"我發明'電影視鏡'的念頭是從一個小的名叫'走馬盤'的機器得到的……我的機器只不過是一個用來表示我現階段的研究成果的小小模型而已。"
愛迪生早期用於"電影視鏡"的50部影片都套用了"活動視盤"上的節目。舞女、賣藝者、體操教員、走繩索者、跳躍的狗、伶俐的貓、拳斗家、摔跤者、酒鬼、牙醫生、理發師等等"走馬盤"常用的主題,都被狄克遜重新採用。他只不過是把"走馬盤"上原來的24張畫片改成500多張照片而已。"走馬盤"的畫片里只畫一些小道具,沒有布景。在愛迪生的影片里(這些影片差不多全部是在綽號"囚車"的世界上第一個攝影場里攝制出來的),也是這樣。在烏黑的背景上只能看到一些白的影子在活動,它們的形象與其說象人,倒不如說象木偶,這種影片很可與黑白恰恰相反的中國皮影戲相比擬。
但狄克遜有幾部作品卻是例外,並且為未來的影片作了先驅。在這些影片里,"走馬盤"的主題是被他用不同的風格來處理的。大特寫①的使用,已足使我們看到的形象不是木偶而是真的人物。如用中近景拍攝的《桑陀教授》。當他表現身上的肌肉時,由於他的面部和身體佔了畫面很大的面積,以致黑暗的背景完全消失,於是我們看到的乃是一張真正活動的照片。
①"大特寫"是只拍一個人的面部;"前景"是拍到胸部以上;"中近景"拍到半身;"中景"拍一個人的全身;"遠景"則把場面里所有的人都拍進去。
在《消防員救火》這部影片里,出現在黑暗背景上的梯子和掩蓋了畫面的濃煙,是創造活動布景的很好辦法。同樣,在《拔牙》(這是一部最早的寫實影片)中,以及在那些用觀眾把背景掩蓋起來的拳賽影片中,增加道具或臨時演員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背景的辦法。在影片《理發店》和《新酒吧間》中,還有真的室內場面,而且可以說已帶有布景了。這些影片是"電影視鏡"影片中最成功的影片。
狄克遜應用愛迪生的留聲機紀錄聲音的方法,請一些游藝場的演員在他的影片里演出。這些演員的聲名對於宣傳"電影視鏡"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種作法又為明星制度的出現開辟了道路。這種影片絕大部分紀錄了游藝場演員經常演出的節目,因此狄克遜可以說是第一個拍攝舞台紀錄片的人,為後來的梅里愛的影片作了先驅。
狄克遜常常集合許多群眾演員在他的攝影棚里的舞台上演出。例如,他拍攝的時事諷刺劇《賀依特的乳白色旗子》的最後一個場面上,就有34個穿著盛裝的群眾演員出現。但由於"電影視鏡"中的形象很小,所以這些群眾場面反使人感到混亂,因而這種利用人數眾多的群眾演員的嘗試,沒有獲得多大成功。
狄克遜在離開"囚車"攝影場到紐約另一家攝影場工作以後,他的技術更有長足的進步。他此時攝制的《吸鴉片煙的人》和《中國洗衣店的吵架》就具有梅里愛在幾個月以後創造的初期故事片中的一切特徵:如布景、演員、服裝、化妝和電影劇本等等。但狄克遜的電影劇本當時還非常簡單。
接替狄克遜在愛迪生處工作的愛德蒙·庫恩是一個職業攝影家,他拋棄了"走馬盤"的一切習慣作法,而致力於活動照片。但由於愛迪生的攝影機非常笨重、復雜,使庫恩只能在攝影棚里拍攝影片。一直到盧米埃爾的初期影片獲得成功以後,庫恩才開始從攝影棚里擺脫出來。
庫恩導演了兩部有名的影片。一部是《瑪麗·斯圖亞特之死》,描寫劊子手在群眾面前砍下女王瑪麗的頭,拿給群眾觀看;另一部影片是《梅·歐文與約翰·賴斯的接吻》,利用大特寫的手法,拍攝了一出很受歡迎的話劇中的一個插曲。《接吻》雖然不是第一部利用大特寫手法的影片,卻是利用大特寫第一次獲得成功的影片。這種幼稚的色情表現為後來很多用大團圓來收場的影片作了開端。
《接吻》一片由於"電影視鏡"只能一個人單獨觀看而獲得了很大成功。人們又替"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扭動下身的跳舞、只穿著一條褲衩的舞女以及淫盪的舞蹈等影片,吸引了很多男性顧客。這種只能一個人單獨觀看的電影,直到現在,還由於這些"特殊的主題"被繼續保留著。
㈢ 電影的由來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
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
(3)電影最開始產生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電影理論的發展和各次重要的電影創作運動緊密相關。蘇聯學派的探索、法國和德國的先鋒派實踐以及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分別啟發了蒙太奇理論、先鋒派理論和真實美學的建立。法國新浪潮運動與法國電影手冊派交相輝映,享譽世界。
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和巴贊的長鏡頭理論深化了我們對電影的認識;電影作者論則強調了導演的核心作用,加強了對電影實踐的指導。而好萊塢的製片廠體制、類型片模式及後來的新好萊塢獨立製片是電影產業化的典範。
㈣ 電影的發展過程
世界電影的產生和發展如下:
(一)十九世紀30年代,電影開始了它的誕生前的技術准備期,也叫做發明期。
早在1829年,比利時著名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多發現:當一個物體在人的眼前消失後,該物體的形象還會在人的視網膜上滯留一段時間,這一發現,被稱之為「視象暫留原理」。普拉多根據此原理於1832年發明了「詭盤」。
「詭盤」能使被描畫在鋸齒形的硬紙盤上的畫片因運動而活動起來,而且能使視覺上產生的活動畫面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形象。「詭盤」的出現,標志著電影的發明進入到了科學實驗階段。1834年,美國人霍爾納的「活動視盤」試驗成功;1853年,奧地利的馮烏卻梯奧斯將軍在上述的發明基礎上,運用幻燈,放映了原始的動畫片。
攝影技術的改進,是電影得以誕生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認為攝影技術的發展為電影的發明提供了必備條件。早在1826年,法國的W尼埃普斯成功地拍攝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窗外的景」,曝光時間8小時。而在初期的銀板照相出現以後,一張照片縮短至30分鍾左右,由於感光材料的不斷更新使用,攝影的時間也在不斷縮短。
1840年拍攝一張照片僅需20分鍾,1851年,濕性珂珞酊底版製成後,攝影速度就縮短到了1秒,這時候 「運動照片」的拍攝已經在克勞黛特、杜波斯克等人的實驗拍攝中獲得成功。1872年至1878年,美國舊金山的攝影師愛德華慕布里奇用24架照相機拍攝飛騰的奔馬的分解動作組照,經過長達六年多的無數次拍攝實驗終於成功。
接著他又在幻燈上放映成功。即在銀幕上看到了駿馬的奔跑,受此啟發,1882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改進了連續攝影方法,試製成功了「攝影槍」,並在另一位發明家強森製造的 「轉動攝影器」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1888年9月,他把利用軟盤膠片拍下的活動照片獻給了法國科學院。
在1888-1895年期間,法、美、英、德、比利時、瑞典等國都有拍攝影像和放映的試驗。1888年,法國人雷諾試制了 「光學影戲機」,用此機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動畫片《一杯可口的啤酒》。
1889年,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在發明了電影留影機後,又經過5年的實驗後,發明了電影視鏡。他將攝制的膠片影像在紐約公映,轟動了美國。但他的電影視鏡每次僅能供一人觀賞,一次放幾十英尺的膠片,內容是跑馬、舞蹈表演等。他的電影視鏡是利用膠片的連續轉動,造成活動的幻覺,可以說最原始的電影發明應該是屬愛迪生的。他的電影視鏡傳到我國後被稱之為 「西洋鏡」。
1895年,法國的奧古斯特盧米埃爾和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愛迪生的 「電影視鏡」和他們自己研製的 「連續攝影機」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活動電影機」。「活動電影機」有攝影、放映和洗印等三種主要功能。它以每秒16畫格的速度拍攝和放映影片,圖像清晰穩定。1895年3月22日,他們在巴黎法國科技大會上首放影片《盧米埃爾工廠的大門》獲得成功。
同年12月28日,他們在巴黎的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里,正式向社會公映了他們自己攝制的一批紀實短片,有《火車到站》、《水澆園丁》、《嬰兒的午餐》、《工廠的大門》等12部影片。盧米埃爾兄弟是第一個利用銀幕進行投射式放映電影的人。史學家們認為,盧米埃爾兄弟所拍攝和放映已經脫離了實驗階段,因此,他們把1895年12月28日世界電影首次公映之日即定為電影誕生之時,盧米埃爾兄弟自然當之無愧地成為 「電影之父」。
(二)1896-1912年,電影從幼年期迅速成為一種藝術
早期的電影,還沒有脫離剛剛誕生的痕跡,它以雜耍和魔幻術的姿態,使人們感到新奇。從《火車到站》、《膝行的人》到《水龍出動》、《水龍救火》、《撲滅大火》、《拯救遭難者》等影片,盧米埃爾創造了最早的新聞片、旅遊片、紀錄片、喜劇片等影片樣式。盧米埃爾電影最突出的特點是紀實性,它直接拍攝真實的生活,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成為寫實自然主義電影風格的開路先鋒,形成了電影的紀實性傳統。
盧米埃爾的生活紀實短片在持續放映了一年半時間以後,人們的興趣就在明顯的減弱,以至最後再也無人問津了,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局限和自然主義的局限造成的。但剛起步的困境,並沒有影響電影的大勢所趨,另一位法國電影先驅喬治梅里愛應時而出,他使電影從一種紀實性的「活動照相」(亦稱運動畫面)導向了藝術電影,為電影的發展作出了許多創造性的貢獻。
(三)1913-1926年,無聲電影走向成熟
梅里愛在完成他第430部影片之後,於1913年退出影壇,最後慘死在街頭。一代巨匠在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之後,就這樣靠別了世界。梅里愛的衰落和好萊塢的興起,標志著電影已告別了它的幼年時期,而進入了成熟期階段。
格里菲斯在1915年以藝術家的勇氣拍攝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無聲片《一個國家的誕生》,在1916年又拍攝了《黨同伐異》。這兩部被譽為電影藝術的典基之作,標志著電影成為藝術的起始,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是當時電影水平的最高境界,也是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
格里菲斯的不朽功績是突破了梅里愛時期戲劇電影若干陳舊的陋習。作為第一人,在拍片時,他讓攝影機移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開創性地使用了「特寫」、「圈入」和「切」的手法,又使蒙太奇成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接手段。在梅里愛的特技攝影和英國布賴頓學派對蒙太奇的早期發現的基礎上,格里菲斯創造了平行蒙太奇的交替蒙太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里,他充分運用了他發展的特技和蒙太奇語言,影片集中體現了當時歐美電影藝術探索的成果。
這部影片在廣闊宏偉的歷史場景中,較好地發揮了電影藝術時空的跳躍自如的特性,同時體現了蒙太奇多線對比、交替的作用。全片由一千多個鏡頭組接而成,不同景別的轉換使用,靈活多變的攝影技巧,是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的大膽創造。在影片中,近景及特寫等不同景別的組合運用,和諧、變換,各得其所。如大遠景,他用來表現兩軍對峙交火的戰爭場面;特寫,他用來表現人物的細部動作。在拍攝三K黨信馬飛馳的場面時,格里菲斯將攝影機安裝在卡車上,追逐奔馬進行跟拍,取得了緊張、逼真、生動別致的畫面效果。
一年後的《黨同伐異》也是標志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沖破了古典戲劇的「三一律」限制,創造了開拓銀幕時間、空間的「多元律」。影片將不同時代的事件加以排比和集中,極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又豐富並發展了平行蒙太奇語言。這部精典巨作,以其疏密相間的節奏,溢彩流光的畫面,移動攝影的美感,宏偉開闊的大膽構思,在電影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促進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四)1927-1945年,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走向成熟
1927年是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年。《爵士歌王》影片的誕生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同時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聲音使電影由單純的視覺藝術,發展成視聽結合的銀幕藝術,實現了電影史上的一次革命,極大發展了電影的本性,為電影藝術開拓了新的天地。有聲電影從問世到推廣,大約用了五、六年的時間,原因有認識上的、經濟上的和技術上的。
特別是一批有名的電影藝術家,留戀無聲電影時期的美學原則,過多挑剔了剛問世的有聲電影的一些弱點。但是,隨著電影藝術家對聲音控制運用能力的增強,以及錄音設備、技術條件的改善,有聲電影才得以正常的發展。
聲音進入電影之後,蒙太奇不僅是畫面組合,同時也擴展至聲畫的對位或對立,因而豐富了蒙太奇的內涵手段。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是符合電影發展的客觀規律的,也是有其客觀必然性的,因為有聲電影的誕生標志著電影走向藝術真正發達的時期。1933年以後,由於技術的進步,電影製作中同期錄音得以改為後期錄音,電影攝影又變得靈活而富有生氣了。同時,蒙太奇理論和手法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蘇聯電影大師普多夫金在拍攝《逃兵》一片時,就曾用聲畫對位和對立的配音方法來加強影片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五)1946-1959年,電影藝術進入了重要的發展時期
這一時期,世界電影呈現多頭並進的曲折發展時期。美國電影在戰後一段時間里,在世界各地受到了冷遇;戰後的蘇聯及其東歐國家形成四足一方,大體沿著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傳統軌道緩慢發展。藝術創作受教條主義和庸俗社會學的影響,少有突破和進展。
這一時期,蘇聯的一些電影工作者拍攝出了一批有感情沖擊力的戰爭片和有一定形象感染力的人物傳記片。如《青年近衛軍》、《攻克柏林》、《易北河會師》、《米丘林》、《茹科夫斯基》、《海軍上將烏沙科夫》。在斯大林逝世後,蘇聯電影在"解凍文學"的思潮影響下,開始走出僵化的模式。繼1957年卡拉托卓夫《雁南飛》以後,蘇聯電影便出現了再度大發展的局面。
西歐的電影大國,如英、法、德、意,構成當時四足並立的另一極。戰爭留下的陰影和經濟困難的制約,西方電影進入特殊的時期,在困難和對手挑戰下,不僅沒有委縮,反而刺激了西歐現實主義電影的繁榮發展。在東方,主要是日本、中國、印度的電影出現了長足的新發展,並先後進入了世界大國之列。
日本電影在東方起步較早,二戰期間日本電影步入歧途,而戰後不久便獲得新生。尤其在1950年黑澤明的《羅生門》以後,日本電影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印度電影在三十年代開始也有了較好的狹窄的發展。進入本時期後,印度電影因受義大利、法國和蘇聯電影的影響,逐漸從追求豪華的音樂歌舞片而轉向現實。1953年,拉基卡普爾導演的《流浪者》和比麥爾洛埃的《兩畝地》等影片標志著印度電影的新面貌。
在1955年,印度影片產量達285部,僅次於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現在,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多達700部左右,成為世界電影產量第一大國。
網路--電影發展史
㈤ 新好萊塢電影的產生背景
60年代,美國社會處於一系列嚴酷的社會現實:謀殺叢起、越南戰爭、民權運動、經濟衰退、政治危機等等。
1962年,約翰·肯尼迪當選為合眾國的總統,他是第一個主張同勞工對話並被南北方美國共同認可的總統,也是第一個主張宗教自由的天主教總統。人民充滿信心和希望,嚮往著社會和改革的進步。然而,1963年,約翰·肯尼迪遇刺。肯尼迪之死標志著「美利堅精神信念大廈」的坍塌。此後一系列政治謀殺出現:1965年4月,馬爾科姆被刺;1965年5月,羅伯特·肯尼迪被刺;1968年,馬丁·路德·金被刺;1970年,肯尼迪兄弟的母親又慘遭遇難。這些造成了長期的社會動亂、人心浮動。
就在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美國軍事代表團進駐越南,從此拉開了這場發生在遙遠的亞洲的戰爭序幕。1964年,美軍轟炸越南;
1965年,地面參與戰爭;直到1973年,美軍撤出越南,戰爭才宣告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使美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36.5萬個年輕的生命被惡魔吞噬。這個數字幾乎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的總和(二戰:20萬人;朝鮮戰爭:10萬人),成為美國歷史上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這使得曾經普遍堅信美國政治制度的優越的人們開始產生了疑問。好萊塢,這個曾以《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向世界電影挑戰,並以《飄》等影片征服了世界銀幕的電影之都,在此期間戰爭這一類型的影片幾乎徹底遭到了破產,美國人民以他們青年人的熱血和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對美國精神的思索和批判,同樣是肯尼迪被刺的同一年,在美國爆發了由20萬人參加的聲勢浩大的民權示威遊行。這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美利堅合眾國的歷史曾起源於販賣黑奴,共和國的歷史則起源於黑奴的解放。雖然,曾於1954年又頒布了「反對種族歧視的法令」,但仍舊發生了10名黑人女大學生遇難的「小石城事件」。1962年,3個美國黑人考入大學,但市長和校長卻站在門口阻攔他們入學,當時的肯尼迪總統下令,調動了3000聯邦軍護送這三個人入學。1963年,由上而下的艱難的社會變革,結果變成了一場自下而上的民權運動。
1965年,洛杉礬黑人住宅區暴動,面這一慘狀空前的事件通過現代大眾傳播媒介體——電視的形式得到了及時的轉播,激起人民意識的覺醒,甚至待中間立場的白人也站到黑人一邊。1967年,民權運動升級,黑人要求「種族隔離」,提出將路西安娜州變為「黑人州」,施行「黑人自治」。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還帶頭火燒兵役證,以示對越戰的抗議。15萬人向五角大樓走來,反對美國侵越戰爭。政府雖然在「內亂外患」惶惶不可終日的情況下,仍堅持反動立場,鎮壓示威群眾。1971年的一次規模浩大的遊行示威中,僅被捕者就多達15000人。
1970年,「水門事件」發生,美國議會由史以來第一次彈劾了他們的總統。美國政府失去了人心民心,引起了強烈的憤懣。美國對外擴張的霸權政策也受到了阻隔。民主政治與暴力行為,戰爭政策與人民反抗、民權運動的高漲與壓制,形成了美國社會政治運動的三大潮流。而這時在青年人當中「弗洛伊德」盛行,一種逆反心理通過德皮士、性自由等形式體現出來。新好萊塢電影運動便誕生在這樣一個「社會動亂、民主危機的時代」,其社會和政治的原因是無法迴避的。
新好萊塢電影產生的國內經濟文化方面的原因;似乎主要歸於電影與電視的競爭。進入50年代,電視就開始威脅著電影業,美國人與法國人採取的是不同的態度和方式,法國人所考慮的是在藝術美學上的革命,而美國人則更多考慮的是技術上的革命,他們將:寬銀幕、立體電影、汽車影院、甚至嗅覺電影等,一系列新技術推向市場。這一措施在企圖奪回電視觀眾的同時,實際上仍舊在維護著好萊塢的傳統職能。然而,酗年代中期,美國家庭90%以上都有了電視,人們坐在家裡看電視的機會和時間越來越多,電視台與節目數量也與日劇增,不僅吞噬掉全部好萊塢的影片,還在電視上開始大量地播放歐洲影片。而這來自: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日本電影、瑞典的英格瑪·伯格曼,特別是法國的「新浪潮」等一系列電影文化的沖擊,開始從根本上動搖了好萊塢的製片體制,一場電影業的「獨立革命」在醞釀之中—O。出現了一些不依附於大公司的「皮包公司」i他們的確解決了劇本、導演、演員等方面的問題,也拍攝出了幾部影片,但最後還是要大公司來為他們發行。「獨立革命」很快地煙消雲散了。然而,它卻預示著美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就在這時一批電影學院的學生走上社會,開始了他們的電影創作。這些青年人崇拜和嚮往歐洲電影,接受了「作者觀念」的影響,也試圖象歐洲青年藝術家一樣,用電影講述自己的故事,用自己的方法講述個人的、新的、非主流的故事。1967年,阿瑟·佩恩拍攝的《邦尼和克萊德》影片公映,盡管影片中表現的仍是一個英俊瀟灑的青年和一個美貌風流的姑娘的愛情故事,但是他們西裝革履的外表掩飾不住他們的真實身份:兩個手持槍彈、搶劫銀行的「江洋大盜」。這是美國電影銀幕上首次出現的與傳統好萊塢電影人物形象沮然不同的新人物,他們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精疲力盡》中的米歇爾一樣,是個十足的無政府主義者,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和顛覆者。影片片頭所採用的字幕形式資料照片強調了人物的歷史傳記色彩、強調了敘事的真實性和紀錄性,這也同《四百下》中的安托納被詢問時的時空非同步的剪輯有著一樣的精心設計。而現實社會的問題,越南戰爭的失敗和陰暗的社會前景也在影片結尾的改寫上體現出來,觀眾已經厭倦了「大團圓的結局」,這一程序再也行不通了。結尾時邦尼和克萊德被警察打得千洞百孔的身體與被擊斃在巴黎街頭的米歇爾何其相似。這部影片的成功在於人們接受了對「美國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它顛覆了美國電影的強盜片和警匪片的類型模式。而類型模式的破產之目便是作者電影的生成之時,影片《邦尼和克萊德》標志著美國新好萊塢電影的誕生。
㈥ 電影是誰發明的
電影是盧米埃爾兄弟放的。
電影,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連續的影像畫面,是一門視覺和聽覺的現代藝術,也是一門可以容納戲劇、攝影、繪畫、音樂、舞蹈、文字、雕塑、建築等多種藝術的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體。
但它又具有獨自的特徵,電影在藝術表現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種藝術的特徵,又因可以運用蒙太奇(法語:Montage)這種藝術性突躍的電影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藝術的表現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復制放映,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電影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電影最開始產生原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技術視覺滯留,「使一塊燃燒著的木炭在被揮動時變成一條火帶,這種現象曾被古時的人們發現過」但是,將這種視覺現象同電影的發明聯系起來,卻是19世紀的事情。
1829年,比利時著名的物理學家約瑟夫·普拉托為了進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他曾一次長時間對著強烈的日光凝目而視,結果雙目失明。
但他發現太陽的影子卻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裡,他終於發現了「視覺滯留」的原理,即:當人們眼前的物體被移走之後,該物體反映在視網膜上的物象不會立即消失,會繼續短暫滯留一段時間。實驗證明,物象滯留的時間一般為0.1-0.4秒。
與此同時,在歐洲的物理學教科書和物理實驗室中,也開始採用「法拉第輪」的原理和圖畫「幻盤」旋轉的視覺研究。它們向人類表明,人眼視覺的生理功能可以將一系列獨立的畫面組合起來,成為連續運動的視象。
19世紀30年代,詭盤、走馬盤、輪車盤、活動視鏡和頻閃觀察器等視覺玩具相繼出現。其基本原理大同小異,即在能夠轉動的活動視盤上畫上一連串的圖像,而當視盤轉動起來時那些呆滯的、無生命的圖象便運動起來,活靈活現。
此後,奧地利人又將幻燈和活動視盤相結合,使繪制的靜止的圖畫投影在銀幕上,製作出活動幻燈,形成了早期動畫。
然而,到了上個世紀60年代,電影理論家和教育家對「視覺滯留」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疑義,他們發現銀幕上的全部運動現象實際上是跳躍的、不連貫的,但觀眾卻意識到那是一個統一、完整的動作連續。由此證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視覺滯留」,而是「心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