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戛納是什麼時候火起的
自創辦的時候就很火了。
亦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義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獎為「金鴨獎」,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眾多美女雲集,期待著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2. 戛納電影節到底是什麼地位
70多年來,電影界的大腕——以及無數想成為電影界大腕的人——都會在5月份的時候來到法國的這個海濱度假勝地,參加年度最盛大的活動:戛納電影節。
報道稱,戛納電影節堪稱世界最負盛名的電影節,主要是因為它與眾不同,一直以來始終是一些最偉大的電影傑作的首映之地。戛納電影節也是很多著名電影製作人的事業騰飛之地,比如昆廷·塔蘭蒂諾和史蒂文·瑟德貝里。
戛納電影節小心翼翼地打造自己的形象,只安排放映數量有限的影片;把獎項頒給由世界各地著名製作人、演員和作曲家組成的評委選中的影片;同時始終維持其世界最大電影市場的地位。
贏得戛納電影節獎項並不能保證影片獲得商業或決定性成功:
然而,毫無疑問這是個重要獎項,可以開創事業成功的起點,確保導演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它還促成數月後影片在整個評獎季大獲成功。
比如,2011年,影片《藝術家》在戛納電影節上首映,主演讓·迪雅爾丹榮獲最佳男主角獎。後來,該影片獲得了五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這也是法國電影首次贏得該獎。
但是,戛納電影節的重要地位並不僅限於頒發獎項,它還影響著哪些影片能夠對觀眾放映。對於參加戛納電影節的大多數人來說,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電影交易市場」這個環節。
「專業經銷商」——即專門為外國影片、藝術劇院及其它小眾電影尋找觀眾的影片經銷商——常常在戛納電影節上完成全年最重要的交易。希望尋找資助和推銷影片的電影製作人也來到戛納電影節,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經銷商和宣傳評論員。
以上內容參考 參考消息-戛納電影節為何如此重要?這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3. 電影節如何賺錢
戛納電影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電影節之一,許多電影藝術家和影片都在那裡獲得了肯定,從而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承認。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了。
可是為什麼會有人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棕櫚獎的「金」字是金錢的「金」,金棕櫚獎杯上閃耀的是金錢的光芒?為什麼會有人說,戛納電影節已變成了富人的游戲呢?
戛納電影節是由電影節組委會負責舉辦的,耗時近2周。那麼它的預算是多少呢?2000萬歐元!這是公開的信息。光走走紅地毯,評一評影片,就需要這么多錢嗎?這2000萬歐元都是怎麼花掉的呢?
有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去詢問組委會的主席以及其他幾位相關負責人,得到的答復是這樣的:主席說,他現在正在出一本書,太忙,沒
時間來回答問題;有的人說,實在抱歉,這個不屬於他負責的工作范圍;有的人說,這個是歸他負責的,但屬於工作機密,不便向外人透
露;還有人說,電影節的官方網站上有相關的信息呀,為什麼還要來問呢?這當然是個裝天真的回答。
於是記者只好自己動手去搜集材料。結果沒發現「支出」的款項,倒是先發現了「收入」——按照規定,每部參選影片在送選時需要同
時交300歐元的費用,名義是「檔案製作費」。每年參選的影片大約是1800部,而且影片字幕製作的費用也是電影的製片人自掏腰包。
接下來,記者發現,電影節舉辦的5月本來是旅遊淡季,電影節組委會平時只有30名工作人員,可是電影節一召開,工作人員一下子變成了1150名。有什麼工作需要這么多人去完成,需要這么高的人力成本呢?那就是迎來送往、交際應酬的工作了。這就涉及「招待費」。一旦一部影片入圍,該片的導演和演員都會受邀親赴戛納。這其中的花費究竟是多少,又都是怎麼花的呢?
記者聯繫到了獲得上一屆金棕櫚獎的法國影片《牆壁之間》的製片人,這位製片人多少透露了一些情況:通常,電影節會為導演提供交通費和兩三天的住宿費,如果需要,還會為其配備工作人員。以《牆壁之間》為例,由於該片的相關人員都在法國國內,所以電影節只提供了導演、主演和編劇3個人的交通費和白天的房費,而這3個人夜間的住宿費和團隊一行人中其他人的費用則需自理。電影節為其提供的賓館是檔次很高的Majestic酒店,它在電影節期間的房價標準是:客房600歐元/天,套間4000歐元/天。至於Martinez酒店1000平方米
的Penthouse套房,價格更是高達3.5萬歐元/天!
電影節最大的合作夥伴和最重要的媒體夥伴Canal+電視台15年來一直獨家轉播電影節的開幕式和頒獎典禮,而且合同已續簽到了2011年。雖然Canal+電視台對其付費多少諱莫如深,但據推測,它每年為報道電影節的投入至少為600萬歐元。
除此之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贊助商。著名的珠寶品牌蕭邦每年免費為電影節提供24K金的價值2萬歐元的金棕櫚獎杯,女星們也以佩戴全套的蕭邦首飾為榮。還有歐萊雅、雀巢、法國航空公司……它們的投入一共是1000萬歐元!
此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形式在法國也不例外。戛納市長就多次強調要把電影節與經濟密切聯系起來。以旅館業為例,戛納市的旅館在電影節舉辦的2周內即實現了年營業額的15%。如果對這個數據詳加分析的話,會看到其中因利益驅動而帶來的畸形發展——占旅
館總數不到1/3的高檔酒店和豪華別墅賺得盆滿缽滿,而其他大多數普通旅館、餐館的收入卻萎縮了15%到20%,因為這些普通旅館、餐館的安全和設施等條件無法吸引富豪們一擲千金。
最後推算出的結果是:在電影節星光閃耀的背後,一共是2.5億歐元的經濟利益。
當組委會在預算如何收入和支出時,當媒體在想方設法提高收視率時,當贊助商在計算能有多少回報時,當製片人在惦記一旦得獎會多帶來多少票房時,當人們熱衷於關注某位女影星穿的是哪位設計師設計的服裝和戴著價值多少的珠寶,走紅地毯時誰更爭奇斗艷,以及她們的八卦新聞時,電影藝術呢?它已淪為了這場金錢盛宴的末座陪客。或者它會乾脆轉身離去吧,讓金錢的歸金錢,藝術的歸藝術。
4. 戛納電影節在國際上,究竟是什麼地位
屬於前列具有風向標意義的電影節之一,通常來說,這一電影節評出的獎項代表了業界與市場雙方的認可,因此對各國的從業者來說都具備相當的重要性和爭取意義。
5. 為什麼明星們擠破頭皮都要上戛納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
6. 如何評價戛納電影節中國明星「沒有作品只為走紅毯」的現象
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So,70屆戛納電影節已於5月18號開始了。因為戛納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之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在世界電影史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不難解釋中國影星「沒有作品只為走紅毯」的現象,只有一個目的「想紅」。
7. 為什麼明星們擠破頭皮都要上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時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在國際上非常具有影響力。明星們擠破頭皮都想要去戛納電影節當然是為了去鍍金的。這意思就好像是去看那電影節的紅毯上走一遭,回來就變成了國際巨星了。這一個影響和落差是蠻大的。
因為有前人的成功的經驗,最成功的就是范冰冰了。范冰冰去戛納電影節走紅毯的次數是非常多的,當年就以一襲龍袍驚艷了戛納。然後回來之後就變成了國際范了。
所以說那些明星能擠破了頭皮都想去到戛納的紅毯上面走一遭,即使是沒有什麼作品也要去當一下觀眾這樣的話,回來之後通稿上就可以加上戛納電影節了。看著逼格高了很多。其實明星們的人氣主要是靠這些通稿捧起來的。去干那電影節,讓自己的咖啡高一些,然後在娛樂圈裡面的地位也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