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蝴蝶的啟示觀後感
《蝴蝶》觀後感篇一:蝴蝶觀後感
又是一周校選課,我很榮幸自己能選到黃老師的課,不僅上課輕松愉悅,還能經常看電影,雖然很多都是兒童電影,但也因此能讓自己停下來,凈化一下心靈,返璞歸真。這周,老師為我們播放了一部名為《蝴蝶》的法國電影。
這是一部關於親情的法國電影,一個老人和一個10 歲女孩共同去尋找一種阿爾卑斯山脈中的稀有蝴蝶「伊莎貝拉」,老人為了死去兒子的遺願,女孩為了尋找失去的母愛,走在同一條尋找的路上。整部片子以尋找來一步步梳理出電影本身要體現的內容,尋找並不是意義本身,尋找的動力和根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親情的寄託才是這部電影最終要表達的內容,也是要傳達給觀眾的意義。
「伊莎貝拉」是老人瘋掉的兒子死前最後的希望,他想看看叫「伊莎貝拉」的蝴蝶,為了兒子,老人成為了一個蝴蝶專家,在山裡找伊莎貝拉找了15年,這是一種一年只出現10天的短暫生命,但卻被譽為最美麗的蝴蝶;單親女孩的媽媽忙於工作,女孩受到冷落,所以在沒有告訴家人的情況下偷偷鑽進老人的汽車去了山裡,為的就是看到老人所說的蝴蝶。電影最後我們才知道,女孩的媽媽就叫「伊莎貝拉」,她的尋找,純粹是出於對母愛的渴望。一老一少在山林中露營,對話,從互相排斥到共同攜手,當伊莎貝拉就要到來時,女孩卻因為毛手毛腳讓它飛走了。雖然我覺得電影最後的結局有點俗套,是以警察抓到老人以為他拐賣兒童最後兩家冰釋前嫌結束的,但是我認為這部片子所表達的意義和拍攝的景色還是挺值得一看的,畢竟法國電影都是比較有人文色彩的,總看美國大片,偶爾看看這種法國文藝電影還是挺享受的。
這部電影,能夠欣賞到老人家裡無處不在的各式各樣的蝴蝶標本和阿爾卑斯山脈如畫的風景。導演還把蝴蝶的所有生物形態和破繭過程都一一展示給了觀眾,這是電影的一大特色。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要數老人家裡一扇緊閉的門了,在小女孩偷偷打開之後,發現那屋子裡竟然是一個精心營造的蝴蝶溫室,飛舞著各色美麗的蝴蝶,就像城市中童話里的另一個世界,比阿爾卑斯山脈的天然景色更令人驚嘆。
整部電影話語不多,但都耐人尋味,一少一老一問一答,滿篇基本都是這樣的對話。女孩看到一個男人強迫女友和她共同滑翔來表示愛他時,問:什麼叫一根繩子維系的愛情?答:當
愛情需要證明時,那它本身就不存在;女孩問:為什麼有富人和窮人之分呢?答:平等、自由、博愛的口號雖然叫起來響亮但實施起來卻不是那麼容易的。諸如此類……人生的經歷和哲理就這樣在對話中簡單清晰的進行了解釋,展示在了人們面前。最後的片尾曲也是一老一少的問答歌唱,很可愛、很有趣,這大概是這部影片的又一個特色吧。
不過最後我們還是等待到了伊莎貝拉,就在兩人兜兜轉轉一圈之後,在老人的溫室里,一隻郵寄來的伊莎貝拉誕生了,兩個人的心願都得到了實現,女孩的媽媽也告訴她「她愛她」。我看到這里,也才赫然明白,這部片子所要表達的意義原來就是,不要忽視身邊的愛。當身邊的親人和愛人都還在的時候,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到親人失去了才通過實現當初未能實現的願望來回憶和遺憾,這是老人給我的啟示;要懂得珍惜,不要因為最親的人在身邊就以為他知道自己的心,愛是需要溝通的,也是需要表達出來的,不要讓身邊的人受到冷落,這是那對母女的啟示。愛身邊的人和事吧,它會讓我們的心裡永遠駐留著那遍尋不著的最稀有美麗的蝴蝶,讓我們不會有遺憾。
《蝴蝶》觀後感篇二:
前幾天,我從雜志上讀到了一篇文章,很受感觸。文章的名字是《蝴蝶的啟示》,文章的大概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個人正好看到一個蠶繭破了個小口,蝴蝶很艱難地從小口中一點點掙扎出來,似乎已經竭盡全力。這個人看不下去了,就拿來剪刀小心翼翼地將蠶繭剪破。蝴蝶很容易就從中掙脫出來,但翅膀很萎縮,緊緊地貼著身體。他期待蝴蝶的翅膀能伸展起來,成為一個健康美麗的蝴蝶,然而它始終帶著癟縮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沒能再飛起來 ......好心人並不知道,蝴蝶要從蠶繭的小洞中擠出來,把體液擠到翅膀中,最後脫繭而出後,才能展翅飛翔。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思緒翩翩,想起了我們當前對孩子的教育,有著與此故事中那個人相似的做法。
「五一」假期間,我乘車去看望在外地求學的兒子。我帶著幾天前就采購好的兒子最愛吃的食物,換季的衣服,學習的資料,滿滿兩大包,左手提一個,右手拎一個,懷著期盼和喜悅的心情踏上南去的汽車。經過了七、八個小時的車程,終於見到了日夜牽掛的兒子。兒子比春節時長高了許多,瘦了一些,但顯得更加帥氣。來到宿舍,放下包裹,開始幫兒子洗刷起來。洗了一大堆臟衣服,刷了四雙鞋子,拆洗了被褥,撐上了蚊帳,整整忙碌了一下午。第二天走時,把兒子冬季的衣服塞滿了一大皮箱,厚被褥裝滿了一大塑料口袋,像逃難的難民一樣擠上了北去的汽車。每次去看望兒子,我都是如此,搞得身心疲憊。起初我總覺得兒子還小,洗刷不幹凈自己的衣物,幫兒子洗刷是應該的,他大了就能學會這些的。可是漸漸地覺得兒子對我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我幫他洗刷在他看來是一種正常的習慣,沒有想深入學習處理自己生活事務的想法了。讀了《蝴蝶的啟示》一文後,我忽然感到自己的愛在傷害兒子,我的包辦代替在誤導兒子不想學會自理,我就像此文中的那個人在拿著自認為「愛」的剪刀,剪去孩子自理生活的能力,,剪去孩子戰勝自己懶惰和畏難的信心,剪去孩子在困難和逆境中生存的勇氣。這也讓我想起我的一些學生家長也像我一樣無微不至地「關愛」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家務活一點兒不讓做,怕影響學習;上學時,家長背書包,擔心壓壞了孩子,影響生長;值日時,家長忙著掃地、拖地,怕孩子做不好衛生,挨訓;......家長們就像《 蝴蝶的啟示》中的那個人——「期待蝴蝶的翅膀能伸展起來,成為一個健康美麗的蝴蝶。」可是也像那個人一樣沒有想到蝴蝶要從蠶繭的小洞擠出來,把體液擠到翅膀中,最後脫繭而出後,才能展翅飛翔。孩子的成長也像蝴蝶的蛻變一樣,在生命的歷程里,需要自己的奮斗乃至掙扎,才能變得堅強,才能永遠的飛翔。
《蝴蝶的啟示》一文也讓我想到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新課改的春風吹遍了大江南北,綠透了各個試教區,但是我們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一些「滿堂灌」現象。教師的角色還沒有徹底地改變,一些教師對孩子的「關愛」太濃烈,大包大攬,越俎代庖。為了對付教育局的抽考、學校的月考和每學期的期中、期末考試,一些教師對每篇課文作細致地分析講解,每篇文章後的思考題要求學生抄上標准答案,各種類型的'作文抄上幾篇範文讓學生背誦......每堂課上老師講得口乾舌燥,學生聽得索然無味,語文,這門充滿智慧和情趣的學科在學生的心中變得像一潭即將枯萎乾涸的死水。我們的孩子也在老師的關愛中變成了傀儡,這不正如《蝴蝶啟示》中那隻蝴蝶一樣,雖然在那個人的幫助非常容易地掙脫而出,但它始終帶著癟縮的翅膀在地上爬行,沒能再飛起來。我們的孩子雖然背會了老師給
的標准答案,但是他們智慧又能飛多遠,如此長久的訓練,他們也許真的只能像文中的那隻蝴蝶那樣癟縮著在地上爬行,這難道不讓我們老師深思嗎?我們的這種一絲不苟的「關愛」會傷害學生,傷害他們的獨特感受,傷害他們的創造力,傷害他們的探究精神......所以,我們還是節制自己的「愛」吧,留給孩子自然、自由、自主、自助的空間,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隻健康美麗的蝴蝶,永遠地在高空中飛翔。
《蝴蝶》觀後感篇三:
翩飛過我腦海的你的伊莎貝拉
——評《Le papillon》
「你難過嗎?你知道,死亡死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它不會事先通知你,很多人活的好像自己有永恆的生命似的,可是從沒有人確定他們是否有時間實現自己的願望。」於連坐在樹下的石頭上坦然道。
蝴蝶,最翩飛的生物,卻承載著最深沉的哲思,如同破繭,如同成長。
伊莎貝拉,最常見的名字,卻背負著最傷痛的執念。一個是一種稀有蝴蝶的名字;一個是淡漠的母親的姓名。一個是沉迷於對自己患有精神病自殺的兒子的悔恨的老人;一個是對自己母親不關心自己決心報復和試探的女孩。就這樣,他們匆匆去了那片這個時節里能找得到伊麗莎白的蔥蘢的大山。
不知是自然度化了他們或是他們感染了自然,在輕松活潑的舒緩鋼琴曲中,恰到好處地清新感,和充滿童稚趣致的對白。
「蝴蝶叫伊莎貝拉真奇怪」
「是一位昆蟲學家在1839年在西班牙發現了這種蝴蝶的人,他就用西班牙王後的名字給他命了名。」
「我媽媽給我起名字的時候有個拼寫錯誤,本來我改叫艾麗莎,可是等級的人把字母給忘了。」
「這沒什麼關系,叫艾爾莎也很好聽。」
「艾麗莎是伊麗莎白的簡稱嗎?」
於連點頭稱是。
「哪艾爾莎是什麼簡稱?」
於連想了想,說「不知道,它不是簡稱。」於連回頭一笑。
艾爾莎沉默了一會兒,喃喃自語到,「那就好,是簡稱就太傻了。」
艾麗莎總是這樣,希望自己得到重視。我想,她其實心裡是有些失落的,在知道自己最初的名字不是出於母親對自己喜愛而精心挑選過的,而是母親和登記員粗心的一個筆誤。不過「那就好了」,不是以別的東西命名的簡稱,不是替代。然後她開心了一些說,「那就好了。」你可以想像她的心。就像她說,她把鳥籠打開的時候,小鳥並沒有飛走時的喜悅,「因為它是真的喜歡我。」 影片中總是充斥著這些情感變化精心描繪的情節。在艾爾莎跟著於連憤怒的目睹了偷獵者的時候,在於連捕捉、毒死蝴蝶。「你這是偷獵!」於連開始沉默。我想,艾爾莎是不明白的,不明白於連為什麼對於別人偷獵憤怒,但自己卻仍然要偷獵。世界總是難懂。艾爾莎是不會明白的,那個男人在門外面趾高氣昂地在電話里命令人買賣股票。這一幕總讓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話,「人拚命擠進快速火車,卻不知道自己在尋找什麼。於是他們變得憂慮、煩躁、在原地打轉??」就像那些人也不能懂,「富有,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於連總是能把一些大道理講得那麼平易近人。
在於連講最後的審判的時候,不知是為了反戰的主題還是為了原罪的定論,氣氛沉重闃靜,就像那個艾爾莎不小心嚇跑蝴蝶的那個夜晚。人其實還是有很強盛的執念的,老太太能夠注視著一個早已停掉的鍾表許久許久。於連能夠因為艾爾莎嚇跑了蝴蝶失態地吼她。
幸好,一切都來得及挽救。
最後的場景,整整四分鍾的鏡頭,華麗麗地都獻給了一隻破繭的伊麗莎白蝶。蝴蝶終於翩飛,悔恨終於淡忘,關愛終於表白。
「我們去那麼遠的地方找它,它卻在這里等著我們。」 也難怪簡楨說,「我只是一隻蝴蝶,很偶然地經過了生。」
2. 誰會寫法國電影<<蝴蝶>> 的英文觀後感...
Julien (Michel Serrault) is a bitter old man in the midst of an emotional desert. His collection of butterflies constitutes his sole passion. One day, he makes his new little neighbor's acquaintance, Elsa (Claire Bouanich), visibly neglected by her mother but looks unfavorably on her intrusion in his life. One day, he's going to the Alps to try to find a rare species of butterfly, the Isabelle and for his greatest pleasure, Elsa invited herself to the trip...
If you ever want to spend an evening in front of a DVD and if you search for originality, then this Philippe Muyl's flick hasn't your name on it. How many times have we seen the eternal recipe of a friendship story between a grumpy old man and a little girl as fresh as a daisy? Making Julien and Elsa go into the Alps to try to discover the Isabelle is a pretext to bring them together and make them know each other. At first, it's hostility. At the end, complicity prevails. Between the two poles, a scheled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In short, on the surface "the Butterfly" (2002) smells the reheated. However, although Muyl has limited talents as a film-maker (the success of "Cooking and Dependences" 1993 is to be attributed to the tandem Jean-Pierre Bacri/Agnès Jaoui), there's something warm in his work. The presence of the little Claire Bouanich is partly responsible of it. She's so gorgeous of freshness and spontaneity that it would take a heart of stone to resist her. Definitely no Shirley Temple. She sees in Julien, the grandfather s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and especially an experienced person to take care of her. Getting in contact with him, she learns life with its joys and sorrows and her hill-walking is rich in learning lessons so that it's nearly an initiatory travel for her. Beside her, Michel Serrault is excellent as usual.
Tenderness for his two main characters, preposterous explications but adapted to a child's faculties of understanding to bring touches of humor (did you know that shooting stars are locks of hair God loses?). Philippe Muyl mixes these two things and by letting oneself slip into this touching story, one just has to be charmed along the way and the work is done. And it works rather well. There's a feel-good factor that dominates our minds throughout the projection and sometimes it's comforting to feel this. Moreover, the wild beauty of the Alpin countryside is highlighted to add a decent amount of poetry.
But probably to avoid a break of tone, the director erased as much as possible dramatic sides of the story, particularly the hateful misunderstanding according which Julien is suspected to have kidnapped Elsa when she left of her own free will. During the time the two protagonists are in the mountains, this point is taken to the back seat and after Elsa fell into the hole and help rescue her, Julien is taken to the police station but we can watch him leaving it rather freely without any trouble. Philippe Muyl glossed over this point. Fortunately, that doesn't muck up the bliss of the projection but beware Mr Muyl! You came close to disaster! At the end of the road, the most cynical ones will only probably see a simpering flick without any real depth and tailor made to furnish an evening in front of the telly. As for the others: if you are sick of watching violent or bloody movies à la "Kill Bill" (2003/2004), why not having a break with this certainly stereotyped proct but so cute which surfs on the wave of unexpected popular movies like "une hirondelle a fait le printemps" (2001) through the simple philosophy it brings out: earth connection, a return to the basic pleasures of life.
3. 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急需!!!!!!!!!!!!!!!
電影蝴蝶通過一個沒有爸爸跟著媽媽一起生活的小女孩走失後,遇到一位失去兒子的老人安利文之後兩人一起找「依莎貝拉」的蝴蝶的過程。通過她們之間的交流,所看,所遇,而間接揭示有關親情、愛情、人生、小孩教育、生活及戰爭的無情,及讓我們思考該怎麼處理問題、處理愛情、當親情缺失之後應該以一種什麼樣態度來生活一部溫情電影。
它拋棄了一般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手法,通過一老一少的對話及尋找蝴蝶的經歷。將我們的思維跟著一個又一個為什麼,而思考我們自己平時處理問題是否有些偏激或不足之處。
4. 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
法國電影《蝴蝶》觀後感
這部影片 輕松,幽默,溫馨,洋溢著濃濃的親情,既沒有跌宕的情節,也沒有精彩的動作,但卻揭示了很深刻的哲理:「有時候愛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忽略」 !
朱利安是一位喪妻喪子的孤獨老人,多年前兒子抑鬱症自殺,他為了實現對兒子許下的諾言,執著地尋找一隻叫做伊莎貝拉的蝴蝶。一個單親家庭的小女孩麗莎,偶然闖進老人尋找蝴蝶的旅程,而女孩的媽媽也叫伊莎貝拉,16歲時懷孕生下來麗莎,媽媽忙於工作,似乎又不懂得如何愛她,女孩受到冷落。女孩在這次旅行中實際上是在尋找母愛。 短短的旅程,老人完成了兒子的遺願,女孩找到了母愛,他(她)們都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伊莎貝拉。
影片中很多細節值的品味,女孩一路上天真的問,老人充滿哲理的回答,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啟示。這位看似孤獨的蝴蝶老人卻對生命有著宏大的感悟。
看到一對戀人要用跳傘來證明彼此的愛情,老人就說,「他們的愛情很危險,只靠一根繩子在維系,因為他們之間沒有信任」;
看到一位登山者瞬間賺到35萬美元,老人絲毫不為所動,因為他懂得,「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真正的富有」;
看到母鹿被偷獵者射殺,老人平靜地說出自己的生死觀——「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他會隨時造訪而沒有預告,生命都是一秒鍾一秒鍾地度過的」;
他告訴麗莎的媽媽,要去愛撫、親吻自己的女兒並告訴她「我愛你」….因為老人有切身的體會,親情對一個人有多重要、有多珍貴. 老人也為始終沒對兒子說出「我愛你」這三個字而愧疚 。
影片的最後,朱利安老人對媽媽說,「缺少母愛的小孩都渴望自己快快長大,脫離讓自己感覺痛苦的生活,到自己能掌握的世界中去」。麗莎媽媽才幡然醒悟,她擁抱著女兒,輕輕的告訴她「我愛你」!
尋找蝴蝶並非意義本身,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對親情的寄託才是這部電影最終要表達的主題。整個電影充滿了人性關懷和智慧火花,她讓我們用心關注那些孤獨的老人、不安的孩子,和日漸麻木的自己。
看完電影後,那位孤獨,善良,充滿滄桑卻智慧的蝴蝶老人,那位聰明伶俐,又孤獨敏感,清澈藍眼睛裡的憂傷,羞怯迷人的笑容,精靈般的小女孩, 以及親情,友情,美麗的大自然,充滿生命哲理的對話,生動而立體,久久的的展現在眼前,那種精彩難以言表!
5. 求蝴蝶效應觀後感!
轉:《蝴蝶效應》是由影星艾什頓·庫奇在2004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別的科幻、驚悚電影,講述的一個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故事。這個主演現在基本已沒有什麼新的作品問世,但他的老婆女星黛米·摩爾想必各位都有所耳聞(曾主演《人鬼情未了》、《脫衣舞娘》等片),好了,就不在八卦的討論別人的家庭背景了,讓我們進入這部電影的奇異世界吧。
首先讓我解釋一下所謂的《蝴蝶效應》,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芝在上個世紀寫過一篇論文,名叫《一隻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他說,亞馬遜流域的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很可能就會導緻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場風暴。洛倫芝將這種現象命名為"蝴蝶效應"。影片只是取了該論文的一個名字及其更深層次的意思。
由艾什頓·庫奇飾演的影片主人公艾文是個失憶症"病人"。這一病人的身份給導演留下了無限的空間去討論,而不是講述。如果用事件/故事構成的成分去剖析這部影片,並且嚴格認定某事是可以被確認為發生過的,而某事僅存於艾文的臆想——這顯然是沒有意義的。艾文的失憶症讓他有足夠的理由去假設過去,同時觀眾也有足夠的理由去跟隨這種假設。是艾文還是湯米挽救了那對母子的生命?艾文最終成為一個體面的人還是一個落魄的殘疾者?湯米到底是惡棍還是虔誠的基督徒?凱麗淪為了妓女還是艾文身邊漂亮的女子?甚至於諸如童年的凱麗到底有沒有在其父親的變態心理操縱下拍過影片這樣的問題,都是無法找到確認答案的。影片中所給出的每一個假定的答案都是建立在一個假定的提問之上的,而這一假定提問的發問可能又是前一假定條件的假定結果。
電影《蝴蝶效應》只是通過種種互相矛盾的事件向觀眾展示了命運的無限可能性。
一連串糟糕的兒時記憶以及大片記憶的空白讓主人公艾文對自己所處在的現實感到迷惘,那些記憶空白在其童年造成了可怕的折磨,而當他成年之後開始溫習日記並進入往事回放的時候,巨大的愧疚成了艾文無盡痛苦的無盡源泉。在少年罪惡的陰影之下,命運鏈環上的每一節都不能脫開干係,他試著通過某種方式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偶然的一次機會讓他發現他可以通過記錄他所有人生的筆記本回到過去,改變他所不滿意的部分,然而而每一節的方向都在艾文的臆之中陷入無限方向,每次的改變都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結局,於是艾文再一次的想通過日記回到事件之初,希望可以得到完美,但結局益發不可收拾。這樣的人生是一塊質地柔軟的橡皮擦,不滿意的錯處可以隨性塗改,直到字跡迷亂,紙張破爛。
影片的開頭就充滿了懸念,到底是什麼樣的試驗能造成如此嚴重的結果,按照傳統的好萊塢電影概念,不外乎人體或動物變異、或軍事機密、或外星人到來等等。然而電影轉入了平靜如水的家庭生活中,有一點無法否認,就是兒童時期的演員都長得有一點對不起觀眾,或許這就是劇情需要吧。
童年的艾文是個懦弱的人,他和他的朋友倫尼、凱麗忍受著凱麗的弟弟湯米的欺侮。他患有嚴重的失憶症,他在圖畫課上把自己想像成可怕的兇手,會突然拿起尖刀對著自己的母親,然而卻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單身的母親聽從了心理學家的建議,讓艾文通過寫日記的方式增強記憶的能力。像所有處在孩童和青春期的人一樣,總會出現那麼幾次意外,艾文恰逢其時的失憶了。這幾次看試不怎麼起眼的人生盲點卻成為了艾文日後心中的惡魔。也為故事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若干年後,艾文成為了一個陽光燦爛的大學生,他在大學里的生活無憂無慮。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了那本小時候的日記,他開始回憶起模糊的童年。而這,成了他噩夢的開始。
艾文試圖找回丟失的童年記憶,因此他去拜訪童年的朋友。但是他們都不想告訴他,童年的女友凱麗更因為不想回憶起不堪回首的往事而自殺了。為了挽救凱麗,艾文開始不停地追索童年,他在時光中穿梭,一次次對自己的過去做出修整,但他想要拯救凱麗的願望卻一次次落空。
在回憶中,艾文一次次地試圖站出來改變凱麗的命運。
第一次,童年時的凱麗在其變態的父親心理操縱下企圖猥褻凱麗的時候,艾文義正詞嚴地站了出來,他拯救了凱麗,自己也因此飛黃騰達,在大學里呼風喚雨,與凱麗情投意合,但湯米的出現毀了他的美夢。湯米企圖襲擊艾文,艾文為自衛殺死了湯米,被判入獄。污穢的監獄顯然將把艾文的生活推向另一個方向,看起來,這一次的努力是失敗了。
第二次,艾文在湯米試圖燒死的他的小狗時站了出來。艾文交給倫尼一把鋼錐,要他去解救小狗,倫尼卻一錐殺死了湯米。倫尼因此而發瘋,將要在瘋人院里度過一生,他憤怒地向艾文控訴,躺在瘋人院里的本應該是艾文。這一次,艾文的選擇傷害了他的朋友,他不得不重新去做選擇。
第三次,艾文回到了第一次的選擇上,只是這一次他沒有在監獄里呆多久,很快就被釋放了。但是,出獄後的艾文卻痛苦地發現凱麗已經變成了一個妓女。
第四次,艾文在湯米企圖炸傷一個嬰兒的時候站出來飛身搶救,結果卻炸掉了自己的雙臂。在大學里,倫尼跟凱麗成了親密的一對,而自己只能坐在輪椅上讓他們推著到處跑。更要命的是,因為這次爆炸,艾文的母親也深受打擊,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顯然,這次的努力又是失敗的。
第五次,艾文再次回到了凱麗的父親企圖猥褻凱麗的場景中。這一次,他沒有義正詞嚴地譴責,而直接拿出炸葯要炸死凱麗的父親,但不幸的是,他炸死的是凱麗。
艾文每一次認真的、誠心的努力換回來的都是更糟糕的結果,這與他的願望背道而馳,而且更加讓人痛苦和不可收拾。命運的無限可能性,帶有了不可知的色彩。
一次次的失敗後,艾文終於明白了生活是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發展下去的,所有的改變都是徒勞,始終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人生就是充滿著無數的可能。最終他選擇了自己將自己殺死,以挽救所有的人,同時也可以逃避開去。(結局之一)
但是,這真的是一個好的解決方式嗎?
假如沒有那本日記,假如艾文不去追索,那麼也就不會有之後的種種了。讀大學,找工作,娶妻,生子,老去,死去,艾文將平平靜靜地過他與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與其回到過去去抹掉過去的生活,不如此刻就不回憶。
盡管如此,我還是為艾文的不懈努力而感動,為了愛情、友情和親情而讓自己不復存在。
「假如那時候我這么做,假如那時候我不這么做,未來會是怎樣?」,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但如若真的可以讓你去改變,你能保證以後的一切都會朝你所預期的方向發展嗎?誰知道就算你去做了改變,在未來又有什麼事情在等待著呢?人總是很難滿足於現狀,就像《甲方乙方》中的假設一樣,只是人生沒有假設,無論怎樣的開端,在你人生的旅途中都會遭遇意外,你無法通過某一點的改變而去改變所有。
人生無法圓滿和充滿意外,就算你擁有改變未來的能力也無法改變和規避。這就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
「我們每個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幻想自己能夠改變過去好使目前的狀態更好些,或者希望過另一種生活、成為另一個人」麥卡·格魯勃說,「這部電影反映的就是這種想法,以及假如我們真這樣做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卻只能是毫無結果。
但說回來,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並不是消極的觀念,想著改變總還是一種積極的心態,因為那代表著你還有目標。只有死人是沒有目標的,所以最後主角的死亡便切斷了所有的可能。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去營造未來,拋開過去,這就是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覺,不要想著某一次的改變就能改變整個未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努力的過好每一天,珍惜身邊的每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