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影《阿詩瑪》頌揚了什麼
這部影片頌揚了阿詩瑪對自由幸福的勇敢追求,體現了彝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堅強意志,歌頌了彝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反抗邪惡勢力的斗爭精神。
B. 《阿詩瑪》觀後感
[《阿詩瑪》觀後感]《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民口頭流傳的美麗而富有特色的長篇敘事詩,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更是一部珍貴的少數民族文學遺產,《阿詩瑪》觀後感。阿詩瑪的傳說已經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它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其實故事的情節並不復雜,講的是在一個叫阿著底的地方,美麗的撒尼姑娘阿詩瑪與青年阿黑相愛。但頭人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看上了阿詩瑪。他讓人前去逼婚,阿詩瑪不答應,他便在阿黑到遠方牧羊之時將阿詩瑪劫到家中。於是阿詩瑪將與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擲入小溪,溪水倒流,阿黑得信。阿黑急忙趕回來救阿詩瑪。大山阻道,他就用神箭射穿大山奪路而走,終於在阿詩瑪危急關頭趕到。阿支和阿黑賽歌,結果賽了三天,阿支告輸。阿支想不認輸,結果阿黑用他的神箭射穿寨門的大廳的柱子,射中了神主的牌位。頭人熱布巴拉無奈,只得放了阿詩瑪。阿詩瑪與阿黑愉快地騎馬回家。他們路過溪邊的時候,伺機報復的阿支帶人放洪水將阿詩瑪和阿黑沖散了。阿黑在水邊悲痛地呼喚阿詩瑪,漸漸地,水中現出現了阿詩瑪的化石像。這也是現在雲南著名的旅遊景點石林。在看完電影《阿詩瑪》以後,我覺得電影能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比我想像中的少。其實就民間所流傳的《阿詩瑪》來看,賦予給《阿詩瑪》的意義很多。不少的評論說:它通過阿詩瑪與阿黑同封建勢力的代表--熱布巴拉家的斗爭,歌頌了勞動、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體現了撒尼人民反對封建壓迫的堅強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而就我看到的電影《阿詩瑪》,傳遞這方面的信息很少,表達出來的更多是一種帶有神奇色彩的浪漫愛情故事。經過改編後的電影也的確塑造了一位美麗、勇敢、堅貞的撒尼姑娘形象。只是電影更多地描寫了阿詩瑪與阿黑之間的愛情:兩人相識、兩人相愛、遇到阻撓、被迫分開。無可否認,阿詩瑪、阿黑與熱布巴拉家之間的斗爭可以看作是兩個階級之間的斗爭,因為他們的確是不同的兩個階級。只是如果在表現封建階級代表--熱布巴拉家對農民階級壓迫的方面,能花多點工夫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當時不少的少數民族盛行"搶婚",所以電影僅僅描寫熱布巴拉家的"搶婚"這一件事,藉此來體現封建階級對農民階級的壓迫,這未免有點勉強。更何況,類似"搶婚"的事情在今天的社會也不鮮見,因此用它來做封建壓迫的代表稍微有點牽強,觀後感《《阿詩瑪》觀後感》。至於說"體現了撒尼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願望",我還比較同意這一點。電影裡面的阿詩瑪勇於追求自由幸福,不只是表現在敢於拒絕熱布巴拉家的提親,我覺得更多的是體現在她與阿黑的相戀這件事上。我們都知道,封建時代的婚姻愛情從來就不是由自己做主,而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很多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如"梁山泊與祝英台"等等正是封建時代婚姻制度下的犧牲品。而阿詩瑪忠於自己的感情、選擇了與阿黑相戀,從本質上來說,才真正稱得上是對封建禮教、封建壓迫的反抗。敢於對強權說"不"、對封建陋習說"不",也許這才是真正的勇敢。以上就是我看完電影《阿詩瑪》後的感受,但是最讓我感興趣的並不是他們倆之間勇敢而悲愴的愛,而是故事裡詩性手法和詩性語言的出色運用。這個首先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沒有採用寫實方法,而是採用浪漫的具有神話色彩的詩性手法,凸現人物的智慧與力量,勤勞與勇敢,善與美。這種神話手法的運用,還增強了作品的傳奇色彩。以奇寫實,以奇寫真,不但使作品更具藝術魅力,同時也讓人覺得更真實可信。因為這是一種詩的真實。阿詩瑪與阿黑兩個人在火把節上的一見鍾情,這是一種怎樣的浪漫?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是:熱布巴拉家來向阿詩瑪提親後,阿詩瑪望著心愛的人曾經走過的這條小道,訴說自己的思念和憂愁。她撫摸阿黑臨別前送她的山茶花,慢慢地唱道:"高山上的青松呀!能斷不能彎;我絕不嫁給熱布巴拉家。阿黑哥呀,你快回來呀!水呵,你為什麼不往高處流呀?"。溪水有靈,聽了這話果真鼓起浪花,浪花翻身倒下,向上流起來…阿詩瑪驚喜若狂,急將花兒輕輕放在水中。溪水捧著山茶花,越過石塊,避開浪頭,竄過隙縫,躍下瀑布,終於歷盡艱難,來到阿黑牧羊的地方;阿黑趕回來救阿詩瑪,所射出來的神箭,竟有開山破林的能力。這些都給整個故事增添了神奇色彩。其次,表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與塑造人物的浪漫手法相反,作者採用的語言則是一種平實樸素、純凈自然的口語,不少段落,像是順口說出的自然、生動的白話,讀來不但親切動人、耐人尋味,而且具有一種素樸的詩的韻味,一種恰似天籟的音樂美。而詩中的歌詞大量運用的新奇的比興手法和反復、排比、陪襯、對比、誇張、比擬、象徵等修辭手法,使敘事詩具有了較強的抒情性,也使詩的語言顯得妙趣橫生、詩意盎然,特別是回環手法的運用,使長詩具有了一種和諧動人的旋律美。例如阿黑將阿詩瑪救出來以後,兩人邊唱著歌邊走在回家的路上:"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陪阿詩瑪回家鄉遠遠離開熱布巴拉家從此媽媽不憂傷不憂傷蜜蜂兒不落刺蓬棵蜜蜂落在鮮花上笛子吹來口弦響我織布來你放羊你織布來我放羊哥哥像頂帽子蓋在妹妹頭上妹妹像朵菌子生在哥哥的大樹旁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我跟阿黑哥回家鄉遠遠離開熱布巴拉家從此媽媽不憂傷不憂傷不憂傷"。民間敘事詩的語言,是勞動大眾通過細致觀察,深入體驗,多方感受,反復錘煉,從生活的源泉中提煉出來的、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詩的語言。就拿上面那段歌詞來說,"朴實而不失之於簡陋,明朗而不陷於單調,豐富多彩而不流於俗艷。"。歌詞里唱到的"馬鈴兒""玉鳥兒""蜜蜂""刺蓬棵""鮮花""織布""放羊"等等,都是從生活中人們最熟悉的事物選取的,進而"引類譬喻","借物發端"。民間語言雖然再樸素不過,然後卻隱藏著一股樸素、簡潔、健康的力量在裡面。在我看來,盡管《阿詩瑪》的情節並不像小說那樣引人入勝,可它的藝術價值是不可忽視的,甚至可以說得上是中華民族的經典。宋靜文
〔《阿詩瑪》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C. 阿詩瑪的守護神讀後感
你好
純純的守護神讀後感寫作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執筆者在起初撰寫時,必然要揣摩自己所寫之文的方向,因此進入一個新篇章的時候必然要重點鍛煉文章格局,以及以其重點服務主線的內容。
我一直覺得,內容的重點可以兼具敘事方式、場景和標題的特徵,個人寫作中應該盡量採用結構簡潔明確的技巧來陳述故事,也因此有了標題的需求。
我很喜歡的繪畫家馬蒂斯曾說過,寫標題就像內褲,是成敗的關鍵。
內容是情節,標題不過是零碎的線條,上網看新聞必然會看到「標題黨」,將觀點揉碎了等待成稿的時候開始放大,並將標題大肆渲染成「吸睛」的標題,通過常規寫作方式很難寫出這種效果。
這篇文章算是我與守護神的第二次邂逅,我發現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將我影響著。
真正能讓我產生堅持看完結構為主體的博弈論四部曲的動力的,自然是種種感動,且稱之為感動吧。
在長達1050個小時的閱讀中,我彷彿已經被這股力量帶進隧道,通過隧道爬上了那座「墳墓」,並發現了自己正在參與的盛宴。
於是,我以熱身式的剪輯方式來撰寫故事的章節,這讓故事更加容易理解,也將之連貫起來,節約時間,同時,通過節奏快到幾乎沒有休息的敘事技巧也讓故事層層鋪開,反復發展。
從上一次的外景到水下再到和平掩埋,半世的內戰、百年的兩個世界的對立和解、三代人的矛盾重重悲劇的地球,小人物的大歷史,最終還是回歸到了地球。
古老的祭司、壯闊的墓地、無情的奴隸、年邁的女士和發白的戰袍守護神通過宏偉的、多視角的博弈論四部曲為觀眾呈現了一個雄偉的故事,這個故事以外,如同欲銷魂的高腳床、渴望被觸碰的「填充物」,這些東西,在智力上的巨大差距和非常的不夠明確的敘事方式和對觀眾信息的不對稱,製造著巨大的壓力。
因此,我猜測從中也映射了他的一生與造化的羈絆。
D. 求《靜靜的嘛呢石》《歌謠》《五朵金花》《大東巴的女兒》《玉蝴蝶》任意一部電影的觀後感 字數越多越好
影片《大東巴的女兒》表現了和西、和納這一對納西族姐妹不尋常的成長道路,不尋常的人生命運和不尋常的情感世界。姐姐和納,憑借甜美的歌喉成為著名的「納西族女歌王」,可妹妹和西卻是一個聾啞人。她聰明美麗,從小喜歡跳舞,但由於不會說話,在人生的道路上歷盡了辛酸和磨難,是一個掙扎在生活底層的「灰姑娘」。然而,由於偶遇從維也納來到麗江研究東巴文化和納西族歌舞的奧地利青年學者傑克,她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在傑克的激勵和姐姐和納的引領下,和西經過刻苦努力,終於從一個「灰姑娘」變成了「白天鵝」,成為了萬眾矚目的「納西族女舞王」! 影片著重表現了聾啞女孩和西自強不息、挑戰命運的奮斗精神,相信這部作品會極大地鼓舞殘疾人,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生活、命運的挑戰,同時體現了豐富的東巴文化。
生活在我國省地區的納西族就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的祖先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生活在我國省地區的納西族就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他們不僅善於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而且還創造了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東巴文化。
東巴文化包括圖畫象形文字,包括東巴經還有東巴畫,東巴舞蹈、東巴音樂,還有東巴的各種道場就是祭祀活動,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質的很多內涵在里頭,所謂東巴文化就是指的這么一個文化體系。
東巴文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態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於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態,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號圖象,後來有了紙,才把這些符號圖象寫在紙上。由於東巴才掌握這種文字,故稱為東巴文。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著的象形文字,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東巴經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活著的象形文字,它現在被統稱為是納西古代社會的網路全書,因為它牽涉到歷史,政治,天文地理,文學藝術,宗教,人類學,甚至於醫葯等的方方面面,還有生產生活方面的許許多多知識和神話故事。
東巴文字,由於人類造字尊重意識,或者叫做仿造,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文字無非就是記錄語言的一種工具。人在觀察事物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開始的時候就有圖畫,現在的東巴文裡面有很多的圖畫字,一幅圖畫就是一個故事,也是一個約定俗成固定的一個內容,大家一看這個畫就知道它是指什麼事情,所以由於圖畫字,人們在觀察,比如說漢字,因為是在平原裡面看那個『山',是一個山,一個山的,所以他寫字的時候,就有三個山頭,但是納西族生活在山區里頭,他一出門就是大山,所以他造字的時候,就是只有一個『山',再像漢字的門字,有兩扇門,納西族只有一個門,所以他造字的時候看到的只有一個門,與他所處的環境是有關系的,所以他在造字的時候看到什麼就畫下了什麼,逐步用圖畫從繁到簡,就把它減少了,形成約定俗成的一種筆畫,固定的形式,它屬於這樣造字的范圍,所以東巴文它是通過圖畫到文字發展起來的。用漢族的話說叫書畫同源。
隨著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的一些東巴,又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
西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有很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舞蹈。東巴舞就是納西族的古典舞蹈,它表現了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納西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稱。唐代和元代的志書就有「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飲酒歌舞」,及「男女動數百,各執其手,團旋歌舞以為樂」的記載。目前廣泛在民間流傳和新發掘整理的舞蹈,有原始舞蹈、東巴古典舞蹈、組舞和新歌舞等幾類。「麥達蹉」和「熱熱蹉」等是詩、歌、舞三者合一的原始舞蹈。其特點是邊唱邊舞,以唱促舞,以舞助唱,唱完舞止;沒有樂器伴奏,人數、地點和場合不受限制,男女皆可參加。舞步簡單,一般是以右手搭左肩或手挽手,從右行進,漸成圓圈。
西族的古典舞蹈,也是東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東巴祭司根據不同儀式,按照道場規則所跳的一種宗教舞蹈。東巴舞從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驅鬼之類的動作,但實際上,大部分內容是表現古代納西人同大自然和社會邪惡勢力的斗爭。
蹈素材的來源主要從民間,因為從民間舞蹈裡面把它吸收過來了以後,用在它祭祀的時候來跳,又加上有東巴教神韻的一些風格後,就變為東巴的舞蹈,它又有非常濃郁的民間性。《氂牛戲老虎》是根據納西民間的一個典故改編而成的動物舞,舞蹈分為頌經、氂牛戲老虎等幾個部分。主要講述了兩只猴,分別代表人類最早的兩個家族,一族崇拜老虎、一族崇拜氂牛,兩家族為此發生爭執的故事。
中,有很多舞蹈都是模仿動物的動作而形成的。據《東巴舞譜》記載,納西最古老的舞蹈源於金色青蛙的跳躍。如今在西北部山區仍然保留著一種古老舞蹈《勒巴舞》。據《呂氏春秋》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歌以歌八厥」。而《勒巴舞》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拿著牛尾巴跳的,它分別模仿大象、鷹、猴、蛙及虎,並使之形成了一套連貫的舞蹈動作。
文化的主要部分,無論是文字、音樂還是舞蹈,它們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東巴,座落在古城的東巴宮,更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了解東巴文化的窗口。東巴宮座落在古城東大街,它的門樓上裝飾的是東巴的「五幅冠」,大門兩旁懸掛著東巴的木牌畫,東巴宮內別具一格的裝飾和文化活動更會讓您感受到東巴文化的魅力。
整個東巴宮的布局,突出納西族的特點,就是突出東巴的特點。主要是通過像東巴的經卷、文物、東巴的繪畫、祭祠用品、東巴的壁畫、浮雕等等這幾個方面來相對完整地介紹納西族的東巴文化的音樂、舞蹈這一塊,通過加強它的文化氣氛,給大家有一種能相對直觀的了解納西族的音樂、舞蹈文化。整個東巴宮就是一座小而全的民族文化藝術博物館,通過它可以欣賞到舉世無雙的東巴文化藝術,領略到真正的納西古樂以及民間歌舞神韻。
是東巴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它包括木牌畫、紙牌畫、布卷畫和經文畫幾大類,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
傳統東巴畫主要是東巴在做法事時製作和使用的,有布軸的神佛像畫、經書畫、木牌畫上的神、鬼、鳥、獸畫,以及大型布卷畫,民間還有反映生產和生活的裝飾畫,這些畫筆調粗獷、色彩濃艷、形象朴實生動。
畫的內容主要表現了古代納西族信仰的神靈鬼怪和各種理想世界。東巴畫中的布卷畫《神路圖》它一般長達14米多,寬26厘米左右,主要用於喪葬時超度死者亡靈儀式中,描述了死者亡靈要經過的地獄、人間、自然界、天堂等各階段的具體場面,有較高的文化和藝術研究價值。雖然傳統東巴畫也受到周邊民族文化,特別是漢藏文化的影響,但它仍然比較系統地保持了自己整體的風格和特點。
納西的東巴文化,確實受藏傳佛教的影響相當之大,所以在納西的所有的東巴文化的繪畫部分,包括其它的儀式部分等等,人家一看就知道受藏文化、藏傳佛教的影響特別大,包括繪畫,但它整個過程、整個賦彩、用線,不是那麼求華麗,它是求朴實、畫完一張畫以後,它外觀的包裝,它是不加以裝飾,然後上下一般的是用兩塊黑布,中間就像我們裱軸畫一樣,國畫裡面裱軸一樣,穿上兩根木頭,它整個過程已經完成。
一部影片,一種文化。《大東巴的女兒》讓人們看到了東巴文化的精深。(自己可以再加點)
E. 《阿詩瑪》講的是什麼故事
是彝族的
阿詩瑪的傳說
撒尼族阿著底地方,格路日明夫妻耕種山地住著草房。他們有個勇敢的兒子阿黑,又生下一個可愛的小姑娘。
天空閃出一朵花,小姑娘名叫阿詩瑪。她的名字像香草,從此美名傳四方。不知不覺長到十六歲,就和阿黑哥哥下地幹活。哥哥犁地朝前走,妹妹撒糞播種緊跟上。阿詩瑪長到十七歲,綉花包頭頭上戴,美麗的姑娘惹人愛;綉花圍腰亮閃閃,人人看她看花了眼。爹媽見女兒長大了,悄悄問她喜歡和誰相好。她說:"兩股水到頭要淌在一起,青松和磕松從不分離。春夏來播種,秋冬來收獲,會盤田的人我才中意。""跳起舞來笑臉開,笛子一吹百鳥來。這樣的人我喜歡,這樣的人我疼愛。 "阿著底地方的青年,都偷偷地把她戀,沒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
黑心的財主熱布巴拉,想給兒子阿支娶親,就請海熱做媒人。"只要你給我兒討來阿詩瑪,我的謝禮大,金子隨你抓,銀子隨你拿,山羊綿羊隨你拉。"討厭的猴子下山來,是為了偷吃莊稼;討厭的海熱到阿著底來,是為了勸說阿詩瑪。"阿著底下邊,熱布馬拉家,銀子搭屋架,金子做磚瓦。這樣好的人家,阿詩瑪該嫁了!" 阿詩瑪聽後氣憤地說:"清水不願和渾水在一起,我決不嫁給熱布巴拉家;綿羊不願和豺狼作夥伴,我決不嫁熱布巴拉家。"海熱威脅說:"熱布巴拉的話,好比石岩壓著嫩樹芽。熱布巴拉家要娶你,你不願嫁也得嫁!"阿詩瑪回答:"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個不嫁,有本事來娶!有本領來拉!"
人馬像黑雲,地上騰黃塵,熱布馬拉家,厚臉來搶親。可愛的阿詩瑪,被人往外拉。她忍住眼淚咕:"爹呀媽呀,快叫哥哥阿黑回來吧,快叫哥哥阿黑救妹吧!"
哥哥阿黑啊,他到遠處放羊去啦。一天夜裡夢見家中院子被水淹,大麻蛇盤在堂屋前。他不分白天和黑夜,三天三夜就趕回了家。他一聽說阿詩瑪遭劫難,就呼地背起了弓和箭,跳上黃騾馬,去營救親妹阿詩瑪。馬鈴響來玉鳥叫,阿黑來到了熱布巴拉家。"阿詩瑪,你在哪裡?"阿黑的吼聲震撼了大地。阿支關起大鐵門,攔住阿黑不準進。要和阿黑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拾種,只有阿黑比賽贏,兄妹才能見得成。對歌對唱四季鳥,阿黑越唱越有神,聲音就像知了叫。阿支臉紅脖子大,聲音就像癩蛤蟆。砍樹時阿黑斧頭快,一斧砍下三大塊;熱布巴拉倆父子,兩斧頭砍下一小塊。接樹時阿黑手頭快,一連接上三大塊;熱布巴拉父子倆,兩人接了一小塊。比賽撒種與拾種,勤勞的阿黑樣樣快,熱布巴拉父子倆,沒有勝來只有敗。
熱布巴拉起壞心,他把阿黑請進門,半夜要用虎傷人。阿詩瑪拿起口弦打招呼:"他們比賽比不過,今晚要放虎害哥哥。"阿黑夜半閃在樓梯口,只等老虎沖上來,嗖嗖三箭射過去,老虎立刻倒下地。熱布巴拉倆父子,早晨一見死老虎,嚇得全身打哆嗦。萬般毒計都用過,該讓妹妹見哥哥。
阿黑備馬出大門,回頭不見阿詩瑪。阿布巴拉變了卦,還是不放阿詩瑪。阿黑回頭射三箭:一箭射在大門上,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三箭正中堂屋供桌上,整個院子都震動,熱布巴拉著了慌。全家來拔箭,箭像生了根。五條牛來拖,也不見動半分。只好請求阿詩瑪:"阿詩瑪呀阿詩瑪,你家的金箭聽你的話,只要你能拔出箭,一定讓你轉回家。"阿詩瑪喊著哥哥的名字,拔箭就像摘下花一朵。熱布巴拉打開門,阿詩瑪見到了阿黑哥。
熱布巴拉家心不甘,商量辦法來暗算。忽然想起十二崖子腳,央告崖神把路斷。馬鈴響來玉鳥叫,兄妹二人回家鄉。走到十二崖子腳,小河頃刻變大河,不盡洪水滾滾來,兄妹二人不能過。哥哥走在前,妹妹過不了河,妹妹走在前,哥哥過不了河。兄妹手拉手,決心一起過。滾滾洪水起大波,可愛的阿詩瑪,卷進了大漩渦。阿黑在風雨中高聲喊:"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十二崖子頂,有人來回答:"阿詩瑪!阿詩瑪!阿詩瑪!"十二崖子上,站著一個好姑娘,她是天空一朵花,她是可愛的阿詩瑪。從此以後,阿詩瑪變成了回聲,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應。
F. 對《阿詩瑪》電影的評價!!!!!!!!!!!!!!!!!!!!!
電影發生在雲南撒尼族。和《阿詩瑪》敘事長詩所述情節基本相同,但在詩歌里,阿黑是阿詩瑪的哥哥,而電影里,阿黑成為阿詩瑪的心上人。
整部片子充滿神話色彩,美麗的阿詩瑪和年輕勇敢的青年阿黑的愛情故事在其次,演員的扮相、演員的歌喉、畫面的色彩已經顯出美好的韻味和品味,值得沉浸其中去反復欣賞。堪稱經典。
因為一直喜歡這個傳說,從很小的時候,那時都覺得阿詩瑪該像夢中情人或者遠方的白雪公主,充滿童趣的幻想和嚮往……
一個叫阿著底的風景如畫的地方,有個美貌如花的姑娘,她叫阿詩瑪,她的歌聲甜又美,一個堅韌追求自己真愛的美麗姑娘,純潔而堅貞。
阿爹阿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發光,因此給她起名阿詩瑪。她漸漸地長大了,像一朵艷麗的美伊花。阿詩瑪"綉花包頭頭上戴,美麗的姑娘惹人愛,綉花圍腰亮閃閃,小夥子看她看花了眼"。她能歌善舞,那清脆響亮的歌聲,經常把小夥子招進公房。她綉花、織麻樣樣能幹,在小夥子身旁像石竹花一樣清香。在這年的火把節,阿詩瑪向阿黑吐露了真情,願以終身相許,立誓不嫁他人。
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個雲南明間傳說,一個愛歌愛舞的民族——撒尼族,他們能歌善舞,熱愛運動,摔跤,熱情奔放,勤勞勇敢。關於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他們在歌聲里相遇。裡面的民間音樂很美,民歌也很美。「姑娘的美名傳天下,千花萬花不如她,她的名叫阿詩瑪……」
對年輕人的初墜愛河的那種心跳,那種興奮,那種痴迷……表現的特別細致,全片幾乎沒有台詞,全都用唱出來……盼星星盼月亮的盼著情人回來…… 但神奇的是,當阿詩瑪問「水啊,你為什麼不往高處流?」這時,水真就往高處流去,把那朵最美的山茶花帶到阿黑歌身邊去……當阿詩瑪被大地主家搶走逼婚時……阿黑哥被困懸崖峭壁,他的神箭一射,頓時「芝麻開門」……對了三天三夜的歌曲,終於把情敵難倒,又比武,阿黑的神箭把對方給嚇壞了……救出了阿詩瑪,但戀人的幸福並未就此降臨……阿詩瑪變成了石林里的迴音石。
影片幾乎完全線性的按照傳說拍攝,簡明,但保守。
男主角長相像我高中一個好兄弟,而女主角長的則像我初中第一次心跳的女孩,哈哈哈……歌曲像我故鄉每年春天傳唱的淳樸的山歌……
另,韓雪主演了一部電視劇版的《阿詩瑪新傳》,沒看過。但韓雪來演阿詩瑪,在長相上挺有優勢的感覺,不知其歌喉如何,故事被改的亂七八糟的。
關於阿詩瑪的傳說:
在小石林內,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著一座獨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觀賞、留影。瞧,那頎長高挑的身段,風姿綽約的動人體態,還有那包頭衫,身後的背簍,多麼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這就是著名的阿詩瑪石峰。
她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故事呢。從前在阿著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給她取名叫「阿詩瑪」,也就是金子的意思。
阿詩瑪漸漸長大了,漂亮得像一朵艷麗的美伊花。她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和她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相親相愛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說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
熱布巴拉家乘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撤種,全都贏了阿支。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隻猛虎撲向阿黑,被阿黑三箭射死了,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乘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
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並使阿詩瑪變成了石峰,變成了回聲神。從此,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
阿詩瑪的傳說故事還被改編成了電影、大型歌舞劇,在國內外放映和演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阿詩瑪的故事也隨之廣為流傳。
關於楊麗坤
美麗的化身----著名的電影表演藝術家楊麗坤,1942年出生在茶鄉普洱縣磨黑鎮。她的父親和哥姐都愛好音樂,能彈會唱,從小培養了她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加上有一位叫段師傅的鄰居經常教她唱歌跳舞,藝術的甘泉浸透了她童年的心靈。1950年,未滿8歲的楊麗坤被大姐帶到昆明,送進新村小學讀書。1954年,雲南省歌舞團看中了她朴實美麗的身姿和對藝術的靈性,選拔入團,開始了她的演藝生涯。
1959年4月1日,《五朵金花》的導演王稼乙到省歌舞團挑演員,一眼就看中了楊麗坤。楊麗坤一次主演《五朵金花》,便迷倒了億萬觀眾。《五朵金花》上映當年,先後在46個國家爭相放映,受到觀眾的高度贊譽。她主的另一部影片《阿詩瑪》又成功地塑造了雲南又一個美麗的天使形象。 1960年在埃及開羅舉行的「亞非電影節」上,楊麗坤獲得了「最佳女演員銀鷹獎」,成為世界電影界一個光彩奪目的明星。
「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楊麗坤一夜之間被打成了「黑五類」,身心受盡摧殘,奪去了她短暫而又璀璨的藝術生命,後來一直病魔纏身,1974年結婚,於2000年7月21日在上海家中平靜病逝,從此永遠的離開我們。
另:
楊麗坤只演過《阿詩瑪》和《五朵金花》兩部電影,卻在中國億萬觀眾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兩部電影獲獎無數,給她帶來莫大的榮譽,也造成她一生的悲劇。
1970年,雲南省歌舞團的舞蹈演員楊麗坤,因為精神錯亂,住進了雲南省長坡醫院,這一年她28歲。此時的楊麗坤已經擁有巨大的聲譽,但是,在以後的三十年,她沒能走出那個噩夢,也沒能再演電影。
2000年7月21日18時30分楊麗坤去世,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
G. 阿詩瑪的守護神讀後感500字
《阿詩瑪》的內容主要是:熱布巴拉依仗權勢,強行搶走阿詩瑪,並採用威脅利誘的手段逼阿詩瑪與其子成婚,阿詩瑪的哥哥阿黑來搶救阿詩瑪,阿黑不畏熱布巴拉家的權勢,與熱布巴拉進行了殊死的較量。阿黑射出三箭,「一箭射在大門上」,「二箭射在堂屋的柱子上」第三箭「正中在堂屋的供桌上」。這三隻箭,一箭比一箭厲害,箭箭擊中了黑心的熱布巴拉,最後熱布巴拉被迫釋放了阿詩瑪。但是,熱布巴拉並不甘心失敗,他請來了岩神,放水淹死了阿詩瑪,阿詩瑪變成了迴音,控訴著熱布巴拉的暴行。
這首民間敘事詩結構完整,語言優美,節奏鏗鏘。特別是把勤勞、善良、倔強的阿詩瑪的形象塑造得生動活脫,楚楚動人,如詩中寫道:「你趕白羊群,白得像秋天的浮雲。你綉出的花,鮮艷賽山茶。」勞動的艱辛培育了她的審美觀,「兩股水到頭要淌在一起,青松和嗑松從不分離,春夏來播種,會盤田的人我才中意」。當代著名學者楊知勇在《〈阿詩瑪〉整理經過》一書中說:「……開始同志們總不了解為什麼撒尼人這樣熱愛《阿詩瑪》,後來認識了他們婚姻制度的基本情況是:『戀愛自由,婚姻不自由的情況嚴重存在』之後,問題就得到了解答。從這一點出發,我們才能理解阿詩瑪形象的美麗與崇高。她的理想、行為,照亮了撒尼族的歷史長河,無怪乎撒尼人稱之為『我們民族的歌』」。
H. 在《阿詩瑪》中,阿詩瑪聽了小黑描述自己的遭遇後,心情會是怎樣
雲南阿著底地方有個彝族姑娘名叫阿詩瑪,她聰穎美麗,與青年阿黑相愛 。頭人熱布巴拉之子阿支,貪婪阿詩瑪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傳統舞會上戲弄阿詩瑪,遭到嚴厲斥責。阿支賊心不死,央媒人海熱帶著厚禮前去逼婚,又被斷然拒絕。於是,阿支趁阿黑去遠方牧羊之機,派人將阿詩瑪劫走。阿詩瑪乘隙將與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擲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獲訊趕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開出通道 ,縱馬馳騁,快速前進。阿支用盡種種威脅和利誘手段,都不能使阿詩瑪屈服。阿支惱羞成怒,正要舉鞭毒打阿詩瑪,阿黑及時趕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賽歌,一決勝負。阿支賽輸,但仍不甘心,又企圖用暗箭殺害阿黑。阿黑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門和大廳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眾家丁用力拔箭,箭卻紋絲不動 。阿支懾服,只得將阿詩瑪釋放。阿 詩瑪和阿黑喜悅地同乘一騎回家。他 倆來到溪邊,下馬小憩。阿支帶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將阿詩瑪淹死。阿黑悲憤地呼喚著她的名字,但阿詩瑪已化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萬載,長留人間。
相傳熱布巴拉家向阿詩瑪提親,沒有結果,便把阿詩瑪搶走。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過七七四十九座山,從遠方牧場匆匆趕回去救阿詩瑪。回到家後,阿詩瑪已被搶走三天三夜了,他又騎上神馬跨過九九八十一條河趕到熱布巴拉家。經過幾番周折,終於救出了阿詩瑪。 阿詩瑪得救了,兄妹倆歡天喜地,騎馬踏上歸途。 他們不知走了多少路,跨過幾條溝,翻了幾座山,天黑下來了,風大起來了,為了早日到家,他們顧不上這些,還是繼續往前走。走著走著,一陣亂風過後,天上烏雲滾滾,四野雷聲隆隆,眼看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他們只好雙雙下馬,但在黑夜裡什麼也看不見,結果兩人都迷了路。 這時風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見,喊是喊不應,山洪下來,水越來越深,他倆一經走散,便誰也再找不到誰,直至洪水漸退去,阿詩瑪和阿黑又才碰到一起,但兩人都已迷失方向,又另渾身凍得直哆嗦,他們犯愁了。 這時,一隻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們飛來。蜜蜂圍繞他們轉了三圈後,開始講話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來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講完就落在阿詩瑪的包頭上,阿詩瑪用手把它趕起後,就同阿黑哥尾著小蜜蜂飛的方向走去。 可就在他高高興興,准備返回祭崖神時,由於連日奔波,太疲倦了,他爬過最後一座山後,一坐下來便睡著了。這時,沒斯帕瑪(老天爺)又下起一場大雨,雨水把他從夢中澆醒,忙去看豬時,黑豬身上的白泥早被雨水沖得乾乾凈凈,崖神祭不成了,阿詩瑪也救不下來,阿黑後悔莫及,他呼天喚地大哭一場,但崖神不鬆手,阿詩瑪也就永遠貼在那塊大石頭上。天長日久,被雨水不斷沖刷,才形成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樣子。
I. 阿詩瑪電影觀後感
阿詩瑪是雲南彝族撒尼人的敘述長詩,1956年被改寫成為同名的的電影文學台本,隨後被上海電影製片廠看好提前准備拍照影片。因為多種緣故影片一度擱淺,直到6年之後的1962年才重啟這一項目。
在劇情的改寫全過程中攝制組發生了異議,依照彝族撒尼人的傳說故事阿詩瑪和阿黑應該是兄妹關系。上影廠從彝族撒尼人那邊收集了21篇材料,在其中20篇說她們倆是兄妹關系,僅有1篇材料說成情侶關系。
因此攝制組有的人堅持依照兄妹關系改寫影片,有的人覺得情侶關系更合適影視劇本。最終情侶關系擊敗了兄妹關系,盡管在影片藝術創作中無疑這類關系拍攝起來更加暢順也更打動觀眾們,但也埋下了這部影片未來命運的一個隱患。
在一片殷切的期待中,1978年12月27日。《阿詩瑪》首次現身於慶賀中美建交公布發布舉辦的影片宴會,嚴冰打破,1979年元旦,塵封14年的《阿詩瑪》總算上映。
J. 阿詩瑪講了什麼
《阿詩瑪》 是一部由海燕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制的歌劇片,根據彝族撒尼人的經典傳說改編,影片講述了美麗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詩瑪與青年阿黑相愛,卻遭到頭人熱布巴拉之子阿支逼婚,之後歷經一系列周折,直到阿詩瑪被洪水帶走生命,化為石像的悲壯愛情故事。
劇情簡介
雲南阿著底地方有個彝族撒尼姑娘名叫阿 詩瑪,她聰穎美麗,與青年阿黑相愛 。頭人熱布巴拉之子阿支,貪婪阿詩 瑪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 傳統舞會上戲弄阿詩瑪,遭到嚴厲斥 責。阿支賊心不死,央媒人海熱帶著 厚禮前去逼婚,又被斷然拒絕。於是 ,阿支趁阿黑去遠方牧羊之機,派人 將阿詩瑪劫走。阿詩瑪乘隙將與阿黑 定情的山茶花擲入溪中,溪水立即倒 流,阿黑獲訊趕回救援。途中被大山 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開出通道 ,縱馬馳騁,快速前進。阿支用盡種 種威脅和利誘手段,都不能使阿詩瑪 屈服。阿支惱羞成怒,正要舉鞭毒打 阿詩瑪,阿黑及時趕到。阿支提出要 和阿黑賽歌,一決勝負。阿支賽輸, 但仍不甘心,又企圖用暗箭殺害阿黑 。 阿黑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門和大 廳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 命令眾家丁用力拔箭,箭卻紋絲不動 。阿支懾服,只得將阿詩瑪釋放。阿 詩瑪和阿黑喜悅地同乘一騎回家。他 倆來到溪邊,下馬小憩。阿支帶人偷 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將阿詩瑪淹 死。阿黑悲憤地呼喚著她的名字,但 阿詩瑪已化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 萬載,長留人間。本片於1982年獲西 班牙桑坦德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 節最佳舞蹈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