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看電影(天下無賊)有感!
呵呵……是很不錯,你看的也很細致入微,《天下無賊》的結局有點凄涼,有點悲
㈡ 觀後感寫作方法和技巧
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觀影片、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㈢ <<天下無賊>>影評 300字左右
《天下無賊》:全是廣告
這段時間各種媒體對《天下無賊》的報道鋪天蓋地,自己也沒能抵抗住馮小剛這塊金字招牌的誘惑,11號晚上乖乖地在新東安給這部商業大片貢獻了100兩銀子。影片一開始的付彪學英語就來了個頭彩,不知道是否因為葯物治療而發胖的彪哥把這個既怕老婆又色心不死的大款演的惟妙惟肖,而劉德華教訓小區保安的段子也是典型的馮氏幽默。不過很快地,影片的調子就向著正劇的方向跑去,除了葛優葛大爺依然維持了冷麵笑匠的本色時不時冒出一兩句的經典台詞來讓人捧腹。恩,口吃的范偉與娘娘腔的馮遠征打劫的這一段也讓人難忘,看著那麼胖的范偉手裡拿著一把小斧頭的樣子,以及馮遠征那句「笑什麼笑,這兒打劫呢,嚴肅點兒!」,實在是太好玩了。
劉德華這次的表現我要拍手叫好,從開始的狂妄,到與賊團伙交手的穩健,再到為情而捨身取義,他的表演過渡得很自然,比起《十面埋伏》里的蒼白與一味耍酷,要有血有肉得多。當然,這也跟劇本與導演的駕馭能力有關,在對港台商業演員的使用上,馮小剛比張藝謀明顯要高出一籌。
整部影片中的軟廣告無處不在見縫就入。一開始的Canon攝像機和BMW轎車自不必說,搞笑的是扮成旅行團的一夥盜賊,每人手上還舉著一個小旗子,旗上三個大字:「淘寶網」,這倒跟他們「淘寶」的身份挺符合的,哈哈。還有劉德華與劉若英遞過來遞過去的一張銀聯卡,警察的HP筆記本和Canon便攜列印機,而影片中出現得最多的,就是Nokia手機了。在寺廟里從香客處偷來的手機,居然全是Nokia的,每偷一個還給個手機的特寫,劉德華與劉若英對發手機簡訊,也全是大幅的手機特寫鏡頭,最搞笑的是影片最後,劉德華手中的Nokia是如此的光芒四射,整個屏幕的焦點完全在這手機上了,而警察同志拿起手機來幫劉德華發出最後的簡訊時,「中國移動」的標志又象刀一樣的刻在了觀眾的視線里。
雖然這么多的軟廣告讓人覺得有點好笑,但這部影片整體上還是相當精緻的,馮小剛這次是完完全全地打造著一部商業大片,故事的情節、場面和音樂都繼續向好來塢靠攏,這是件好事,沒有那麼多的思想,沒有那麼多的說教,讓觀眾舒舒服服地在電影院中度過兩個小時的童話時光,這就夠了。
㈣ 通過無人區和天下無賊兩部電影從道德思想方面寫一篇觀後感
天下無賊是一部有趣的電影。如果不包括其中的那個搞笑的搶劫和那個莫名其妙出現的警察。
一列快速賓士的列車,多少隱喻著我們這個快速發展中的道德失范的時代。一群賊和一個天真的傻根,和兩個棄惡從善的牧羊犬,則隱喻著一個道德自救的希望。
如果我們不是被欺騙的謊言蒙蔽了眼睛,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感覺到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道德危機的時代。如果我們有清醒的頭腦,我們就會知道所謂的「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是多麼的自大。畢竟以目前中國社會的道德狀況,如果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那麼這將意味著,人類的21世紀將是一個黑暗的世紀。
天下無賊,是一個理想么?難道這就是我們的理想?
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畢竟如蘇格拉底所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
傻根,是誰?首先,當然我們清楚,傻根是每一個心中的善端。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也許有人說,人真有善端么?那在於我們看待人,看待人性。正如孟子是在人之異於禽獸的角度定義人性的。如果從這一角度看,人性當然是善的。我們只能假設人性是善的,否則我們就無法將人和動物區分開來。在這里,正如康德所說,應然必然轉變為實然。人性應該是善的就必然轉化為人性本來是善的。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人性的善端,只是在於其源流的清澈,而不在於其深廣,流長。如果社會基本正義,在多數情況下,我們不需要追溯到這一善端,就可以保證人的基本的道德倫理底線。但是如果我們的社會屢屢突破道德的底線(就象今天的中國一樣,要把教師不得猥褻女學生,官員不得貪污,醫生收受了紅包後不得把紗布留在病人肚子里寫成規則)那麼我們就要回溯到這一人性的善端,重新召回人性的善端。這也許是傻根在被再次提及的意義所在。
但是,傻根作為人性的善端,本身是不是善的呢?傻根和劉德華扮演的以惡從善的狼,誰更是善的呢?如果我們回到康德的觀點,道德就是一種責任,作為有限理智的人,他的生活就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搏鬥。沒有意識到道德的誡命,僅僅憑借著本能作對了事情的人,並不能說是道德的。如果這樣,傻根只是非道德的。任何人,只要出生於傻根的環境,成長於傻根的環境,他就會那樣。這時,傻根,沒有經過生活理性的反思,只能是非道德的。而,劉德華扮演的狼,在最後,走入了道德的聖殿。
狼,怎樣才能棄惡從善呢?為了什麼?影片開始後不久,當我看到,為了一個未出生的孩子,狼准備棄惡從善時,我就預言了劉德華的死亡。正如魯迅所言,我們要扛住黑暗的閘門,放孩子們走向生路。也如基督教中,必須要用聖子的血才能洗清人間的罪惡。最後,果然,劉德華的血流到了傻根的頭上。其實,傻根就是那個未出生的孩子,他們同樣是聖潔的。這,是罪惡時代的宿命。也是所有準備在一個罪惡時代成為道德的人的使命,他們必須成為聖徒,必須流血,流自己的血……我想問我自己,我准備好了么?你呢?
如果劉德華,是一匹「餓極了的孤狼」,那麼葛優帶領的是一群狼。如果孤狼可以憑借傻根和未出生的孩子的召喚,棄惡從善。那麼,狼群呢?他們有沒有機會棄惡從善?這回到哲學和神學上來,我們看到,每個人,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但是,一個社會,卻需要建設一個基本正義的社會機制。否則,再好的醫生,也會收紅包,盡管,他未畢會把紗布留在病人的肚子里。正如我在前幾天所說的,做一個好人,為什麼這么難?這就是一個制度的問題了。但是我們要有信心,如果所有的狼都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麼狼群必然自相殘殺而死,不是么?所以天道不死,正義不滅。這中國古人說過,古希臘的柏拉圖也借著蘇格拉底之口在《理想國》中曾經辯駁過。
《天下無賊》,是有趣的,它顯示了我們時代的道德困境,也顯示了救贖之道。雖然,市場化的操作(那段搞笑的搶劫)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壓力(那個莫名其妙的警察)都減弱了了影片的力量。
不過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傻根的農村背景的過分強調,有最近些年來民粹主義的影子。我們要小心,這些過分強調農村美好的虛幻的泡影。在最近50年的歷史中我們曾經見過這樣的例子,在俄羅斯的革命前,民粹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也曾有過聯合。再把這和對葛優的掉書袋的文化的強調結合在一起(比如,還記得那個成語么,作繭自縛?),就可以知道,我所說的不是小事了。善良的,最求道德的人們,小心!
㈤ 天下無賊的影評
2004年末,據說周星馳變了,據說馮小剛也變了。而這就是說,他們的電影都變了。一個是港式無厘頭,一個是京式幽默,他們變了,那麼他們的電影究竟會變成怎樣?
在我的印象中,馮小剛的賀歲片從來不會死人,頂多也就是受點傷,連那種在結尾處勾人遐想的「瀕臨死亡」也沒有過,但是在《天下無賊》的最後卻死了一個人。在《不見不散》有一幕,葛優和徐帆坐飛機遭遇空難,看到這里的時候,當年天真可愛的我以為他們這次可死定了,已經准備好一籮筐眼淚准備為兩位悲情鴛鴦痛苦一場,結果看下去發現那是老油條葛優在發夢。事實上,我也時常發這樣的夢,所以人家也叫我老油條。再說《大腕的葬禮》吧,咋看這個電影名,以為準是死了人,但是從頭到尾氣氛熱鬧,看到最後大腕「泰勒」更是活了過來,葬禮是白搞了。而這一次,在《天下無賊》,劉德華演的「王薄」是真的死了,是真的給葛優的奪命鉤給鉤掉了命。馮小剛就這樣第一次在他的賀歲片里搞出了人命。
雖然馮式幽默還不時會出現,而且一些對白迅速成為了影迷口中的經典,比如「黎叔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這次出來一是鍛煉隊伍,二是考察新人,在這里我特別要表揚兩個同志,小葉和四眼。他們不僅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前輩。」 ,「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誰是賊,是賊站出來給俺老鄉看看。」等等 但它已經不是《天下無賊》最重要的成分,有人說《天下無賊》最重要的是裡面幾乎有縫必插的「軟廣告」。看《天下無賊》,笑聲少了,而且還給人一點點的哀愁,大概這就是馮小剛的變化吧。在電影的最後,挺著大肚子的劉若英一個人在吃啊吃,除了她嚼東西的聲音,什麼聲音也沒有,最後終於有一滴眼淚從她眼眶滑落下來。想不到在影片的結尾,馮小剛還這么細致地刻畫,於是也收到了想不到的效果,據我所知這一幕給很多看過此片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引起心靈的震撼。整個片子充滿華麗的特技,也不乏華麗的畫面,到了最後卻是什麼華麗也沒有了,只有一個挺著大肚子的女人,她似乎餓壞了,她面無表情,她不斷地吃著……不過她一定還沒希望,雖然天下無賊是沒可能的,但是至少她有能力讓她肚子里的生命不再走上他父母走過的路。其實這部片子,就算最後火車上的那些賊沒有一網打盡,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希望。據馮小剛所講,他的本意是沒有警察的,但是為了通過審片,不得不搞出一個「賊盡落網」的「美滿」結局。可想而知,中國國內審片的那幫老頭子有多麼傻x,他們不知道正是他們和他們的制度阻礙了許多優秀電影的誕生。
如果沒有警察的話,那麼可以說傻根是劇中唯一的「正面角色」。對於傻根的評價只有兩個字,就是「很傻」,而且傻到了底,無法相信這傢伙會有六萬元的積蓄——難免懷疑這六萬元就是他去偷來的。這個傻根雖然是天下最傻,但是那麼多的賊絞盡腦汁出盡花招終究也沒能把他的六萬元搞到手。後來我們看到這個傻子跑去獻血,搞到暈血,然後睡了一覺,醒來後他的錢一張不少地裝在他的包里,放在他身上。要知道,他什麼也沒做過,他連自己的錢被偷走了不知道。就這樣,傻根還可以繼續傻下去,在他的思想里,是真的「天下無賊」。事實上,最後的王薄也很傻,為了讓一個傻子相信「天下無賊」,為了讓一個傻子永遠單純下去,當然也許也為了積一點點的德,他把命也搭上了,他同樣睡了,但他不會再醒來,更加不會醒來身邊還放著一包錢。而王麗則為了傻子,失去了自己的愛人、孩子的爸爸,最後她只能一個人不斷地吃著東西……實際上,我覺得劇裡面的所有人物都是傻子,包括賊頭黎叔和警察叔叔都是。
在馮小剛的影片中,第一次出現港台演員。我覺得劉德華演這類片子似乎有點吃力,沒有葛優來得自然,尤其是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劉德華水土不服吧,不過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後面這種感覺就淡了。不過,來自台灣的劉若英其表現值得一贊。
馮小剛說,他也不相信天下無賊。其實天下有沒有賊是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馮導不失本色地繼續推出好片給大家欣賞。當然,我也很願意看到他的親自演出。
引用:豆瓣
㈥ 求《天下無賊》觀後感
觀《天下無賊》後有感
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 ¬——蘇格拉底
《天下無賊》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顯然也獲得了大家的共鳴,所以我們全力爭取做這部電影。張藝謀這部以輕喜劇形式反映沉重的主題,從賊的把戲深入到人性的探索和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思想的差異。深入人心,發人深思,即使電影已近結尾,閉上眼,腦海里滿是那個眼神——是純真而不是失真,是懺悔而不是後悔,是希望而不是慾望。
這部電影刻畫出了在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中,人類各種各樣的慾望。為了這些慾望,不惜出賣自己的自尊,良知,人格,甚至肉體。在電影開頭,劉總因為腦中的色慾而妄想占王麗假扮的教師的便宜,反而被威脅,這不顧自尊的行為導致他名譽掃地,損失了錢財。王薄王麗夫婦是一對技術純熟的「獵人」,為了貪欲,完全忘掉人類良知的兩人幹了很多不法勾當,卻還面不改色心不跳。值得一提的是那幫黎叔為首的職業盜賊,為了錢財已經拋棄了做人的資格,苟且偷生,卑鄙且絲毫無反悔之心。小葉為了得到黎叔的信任,不惜出賣自己最寶貴的身體,真是可笑又可怕。我嘲笑:他們內心裝有慾望的天枰已顛覆了他們對人格的認知么?
不完全是。
潘多拉魔盒裡還裝有希望。傻根雖是個人物角色,我認為他暗喻人類心中最柔軟,最易感染的那塊良知。傻根說過一句搞笑的話:「俺家住在大山裡,在俺村,有人在山道上看灘牛糞,么帶糞筐,就撿了個石頭片兒,圍著牛糞畫了個圈兒,過幾天想去撿,那牛糞還在。」不知怎麼,我聽了卻哭了。這個被稱為「傻子」的孩子,在我眼裡卻是頭頂著光圈的可愛樣子。真得很震驚,很想哭。在麻木的追名逐利的壓力下,很少這么震撼過。想想我一個人在爆發著大笑的電影院中哭得稀里嘩啦,真是很奇特的場面。
同時,王麗的懷孕換回了她對母性對人性的認知。她決定為了孩子行善。於是盡全力,甚至拼上了性命想要幫助傻根鞏固他心中「天下無賊」的想法,她不忍心破壞一個單純的孩子一直以來的美好憧憬。傻根把相信別人當作生活的中流砥柱,如果打碎了這美麗的夢境,不知會帶給這個孩子多大的失望和打擊。或許,就永久消沉下去了。確實,她心軟了。王麗王薄開始幫助這陌生的孩子,於是在火車上與黎叔他們打了一場熱火朝天的拉鋸戰。途中,王薄拒絕了黎叔拉他入伙的要求,也避開了小葉的色誘,一路死心塌地的保護傻根那6萬塊錢。這可能是他第一次「處心積慮」的「防盜」,而不是去「盜竊」,他盡心了,盡了全心,最後連身體也搭上了。
到了電影的高潮部分,王薄與黎叔的生死決斗。經一番斗爭,黎叔明顯佔了上峰,此時我認為王薄定會放棄傻根的錢,因為他已經盡力了。沒想到的是……他在彌留時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拼盡全力把錢還給傻根。黎叔曾好言相勸過:「我們都是賊,沒必要這么做。」王薄回答他的是那種揮之不去的眼神——是純真而不是失真,是懺悔而不是後悔,是希望而不是慾望。堅定不變,一直到死,都不曾包含一絲後悔。畫面定格在王薄堅硬在那兒的身體,和凌厲的眼神……我捂住臉不想看。這是確確實實的本性的回歸!一切又歸回那般靜謐的美好。
結局是冷酷的,也是溫馨的。黎叔等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薄雖死,但他的死也為王麗和他們的孩子贖了罪。同時也讓傻根的「天下無賊」的單純想法可以延續下去。看著王麗可以想正常孕婦一樣,不必再過東躲西藏的日子,心想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吧。以後孩子出生,王麗可以自豪的告訴孩子,他爸爸為了保護別人而犧牲。真是令人可喜的下一代。
希望這電影可以警示並指引那些陷在醜陋慾望中不可自拔的人:越來越高的智商不是為了處心積慮榨取錢財,而是為了給人類塑造一個更適合居住的環境。人可能因窮途末路而誤入歧途,切記要經常反省。正如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相信我們定會把「天下無賊」這個憧憬變成事實。
㈦ 《天下無賊》觀後感
[《天下無賊》觀後感]
今天是《天下無賊》在山西公映的第二天,趁著出去辦事的機會,下午買張票先睹為快了,《天下無賊》觀後感。影片與以往馮導的片子有些不一樣的東西,自己在這里暫且寫寫觀後感吧。影片給我的感覺首先還是情節好。主線是圍繞一個外地打工者的六萬元展開的,以劉德華和劉若英的情侶盜賊與葛優為首的盜賊集團的鬥智、鬥技的故事。影片揭示了不少盜賊手段,是主要看點之一!當然,其中不乏喜劇成分,但這個成分已經不是這個片子的主旨了。下面就稍微羅嗦地說一說。(由於有些角色名字沒有記牢,使用演員名字說明。)一、盜賊手段讓你目不暇接整個影片的情節大部分都是盜賊們表現的,自然是盜賊的手段貫穿始終。開始時候,就上演了一出利用現在某些有錢就亂搞的人實施的敲詐。在寺廟,李冰冰扮演的女賊盜竊技術讓你感覺這盜竊的技術達到一定程度時候,也就象是一種表演藝術了。那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的手法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在火車上,盜賊交手時候美工刀和單刃剔須刀片的較量,更讓人覺得這不是盜賊在交手,而是武俠小說中的高手在過招。此外還有一些盜賊工具,實在是不可思議。那個特殊的打火機或者是香煙就實在是想不到,還有那個特殊的刀,一下就割破兩層毛衣,要知道這毛衣比其他面料的衣服都不容易用刀破壞啊!除了技術表演外,心理上的表達手法也很精彩。精彩片段一:劉德華假說劉若英身患不治之症,騙取那個叫傻根的人的同情。說流淚就流淚,說怎麼樣就怎麼樣。當時我看這段時候都覺得確實如劉所說了(前面穿插了劉若英身體不適的若干鏡頭),幸好劉德華在那傻根不注意時候流露出另外的表情,我才意識到這是一個詐騙。精彩片段二:葛優放話要和劉德華一局定輸贏的對決中,葛優藉助了注意力過度集中的心理以及注意力分散的心理贏得了這個比賽。當時由於前面跟劉德華交手的都是該團伙的主要成員,而且這次又是大頭領親自出馬,使得劉德華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們身上,忽略了「這個團伙原本是化裝成旅遊團,而其他成員此時可能會出招」。正因為這樣的注意力集中,在劉走過葛之後,其他成員就上演了一個失手落杯砸小孩的吸引劉注意力的情節,這個時候正是所有的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放鬆警惕的時候。也正是此時,劉輸掉了。此外,在火車頂的心理戰和技術戰的表演也很有看頭,不過相比上面兩個情節稍微遜色,就不多說了。附帶說:注意力過度集中的問題在其他報刊的文章上有過說明。就是那個關於5張牌的游戲,無論你選擇哪一張,下回出來的花色全部都變掉了,你選擇的花色就總是不會出現,還以為是這個游戲真有魔力,讀後感《《天下無賊》觀後感》。其實,只是一個騙局。這就是利用注意力過度集中設的圈套。二、魔高還是道高?在兩撥賊交手的主線後面,是反扒高手的更高。這個更高的基礎大致有兩個:一、兩撥賊或是自認為水平很高,少有失手;或是由於注意力都在對方身上,忽略了便衣存在。二、可能是賊的行規限定,不允許他們更換掉錢。在他們的對抗中,高手神不知鬼不覺地將真錢換成了冥幣,是賊們都沒有想到的。由劉的口中,說出了這個為了冥幣的斗爭彷彿毫無意義。但在高手的口中,或者是我這個觀者的眼中,他們之間的爭斗已經不是為了錢,而是其他的東西。我覺得這是良心的爭斗,尤其是劉德華個人心理的沖突。而在接近片尾,葛再一次的逃跑又是說明了放鬆警惕的後果。當大家都以為葛絕對不可能跑掉的時候,葛的外套扣子是一個萬能鑰匙,打開了手銬,並且將六萬元竊走。稍微的疏忽幾乎釀成後禍。要不是劉的捨生,不僅六萬元回不到傻根手裡,連葛這個大盜賊也會跑掉。魔高還是道高?我實在不知道!反正成語裡面兩邊都有高的時候,凡事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三、影片中的其他情節開篇時候,由付彪扮演的富商表現出的那種見色不要命,是當今社會一部分人的一個影子。象這樣的人受到了敲詐,在法律之外的百姓眼中,肯定是說他活該的!想想,倘若那不是賊,而是真的老師,豈不是就被無端侮辱了么?當二劉駕駛寶馬轎車駛進那個小區時候,劉德華對那個保安的訓斥,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寫照。駕駛豪華轎車的未必是好人,那種以表看人的保安確實是失職,連登記都不用,只會敬禮……唉,也難怪某些小區發生被盜竊的事情了。關於傻根的情節:他是一個很朴實、很天真的人。對其他人沒有戒心,在火車站大聲說自己帶了六萬元。他的同鄉告戒他不能說時候,他的一句話比較值得深思——連狼都不咬我,難道人還會欺騙我么?原話記不大清楚了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這樣的批判很深啊!現代人真的連具有野性的、會吃人的狼都不如么?但願不是如此。他由於小時侯生活的村子路不拾遺,就相信天下無賊,但現實並非如此。當二劉和警察幫助他實現這個信念時候,給我們留下的,還是那個——有些真相還是不能讓懷有希望的,而且不能承受這種真相的人所了解的。給人們留下希望,才有可能去改變這些丑惡。搶劫笑料的斷想:當盜賊的交手基本完畢,冒出來的搶劫確實有些笑料或者是電影在此時需要一個情節將盜賊抓捕的過度。范偉一如既往演了一個傻冒兒,被警賊一起耍。在馮導的喜劇片中的套路在這里得到一個體現。這個情節中,劉德華耍笑范偉引得滿車廂人大笑,彷彿這已經不是搶劫,只是一場精彩的小品表演。而范偉的氣急敗壞和他的口吃,更是在緊張情節之後的
〔《天下無賊》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㈧ 天下無賊觀後感
這部片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對人性的描寫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一列幾乎橫跨中國的火車,形形色色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把世間百態完完全全的呈現在我們面前。
傻根那句傻的不能再傻的話反應了人們對社會的恐懼心理,是不是現在的人心比狼還要惡毒??
片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作為一個人,你不讓他知道生活的真相,就是欺騙。生活的真相其實可以很輕易了解到的,但是因為理解的不夠透徹或者觀察角度不好,我們有時只能窺探到它的冰山一角。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看到了,卻不願意吐露真相
影片中後段,傻根睡的很甜,似乎沒有感覺到王薄滴在他臉上的血,善良的他在安定的作用下繼續做著他那天下無賊的夢,絲毫沒發現周圍紛爭的他也許會永遠不會知道生活的真相,這就算是亡命鴛鴦2人組對他善意的欺騙吧~~~
做了少半輩子的賊了,真的不可以回頭么?人生就不能有轉折點嗎?結尾給了我們答案,那什麼什麼,尤未晚矣。把善良潛藏在內心深處,也是蠻可愛的
㈨ 天下無賊觀後感100字
《天下無賊》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顯然也獲得了大家的共鳴,所以我們全力爭取做這部電影。張藝謀這部以輕喜劇形式反映沉重的主題,從賊的把戲深入到人性的探索和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的思想的差異。深入人心,發人深思,即使電影已近結尾,閉上眼,腦海里滿是那個眼神——是純真而不是失真,是懺悔而不是後悔,是希望而不是慾望。
結局是冷酷的,也是溫馨的。黎叔等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薄雖死,但他的死也為王麗和他們的孩子贖了罪。同時也讓傻根的「天下無賊」的單純想法可以延續下去。看著王麗可以想正常孕婦一樣,不必再過東躲西藏的日子,心想這是一個完美的結局吧。以後孩子出生,王麗可以自豪的告訴孩子,他爸爸為了保護別人而犧牲。真是令人可喜的下一代。
希望這電影可以警示並指引那些陷在醜陋慾望中不可自拔的人:越來越高的智商不是為了處心積慮榨取錢財,而是為了給人類塑造一個更適合居住的環境。人可能因窮途末路而誤入歧途,切記要經常反省。正如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不值得活。」相信我們定會把「天下無賊」這個憧憬變成事實。
㈩ 求全新天下無賊的影評
如果我們賦予《天下無賊》這部電影如下的話語轉換:傻根=受蒙蔽的民眾;黎叔=以實業家、金融家面目出現的竊國大盜;王薄王麗=良心未泯的「圈內人」,傻根的六萬元錢=國有資產,那麼我們看到的將是一個被馮氏話語體系所掩蓋的真實場景——圍繞著受蒙蔽的民眾而展開竊取國有資產的故事。
現實生活中,真正的竊賊似乎從不稱呼自己為「狼」。而電影中,王薄多次將自己稱作「狼」,而將傻根這樣的作案對象稱為「羊」。這種刻意的強調似乎在無意識中透露出對當今中國社會生存准則的確認,而作為電影背景的荒涼戈壁則更從感官上強化了當今中國現實社會惡劣的(人為與自然)生存環境。
如果從表面看,該片展開的基礎——「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賊」——似乎過於「幼稚」。然而,將這一主題通過對馮氏話語體系的「逆轉換(還原)」之後所得到的真實語境應該是:善良的民眾在政府的道德說教愚弄下無法相信中國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權貴對「國有」資產的洗劫。
官氣十足的用語出於一個竊賊集團頭目(「狐狸」)之口所產生的「錯位」幽默成為該片的一大特色,但是影片更深的寓意卻並非如此簡單。如果「黎叔(狐狸大叔)」在現實社會中的真實面目被還原成為以竊取「國有資產」為目標的所謂實業家、金融家的話,那麼這些亦官亦商的精英們在公眾場合的話語方式不正是諸如「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之類的表述嗎?影片所展示的「錯位」幽默不正是當今中國社會「漂亮的道德面紗」與「其後的骯臟齷齪」所形成強烈對比的結果嗎?
作為「圈裡人的」王薄所展示的精明能幹曾經深得「黎叔」的賞識,但是良心未泯的「狼」在一個遵從「叢林法則」的社會所遭遇到的尷尬決定了這類人物的悲劇性下場——或者被驅逐或者被消滅、從而永久地從中國現實社會中消失。這是一切良心未泯的「狼」們共同的下場。
從情節的連貫性來看,「打劫」一場似乎有些突兀,而且可有可無。但是透過馮氏話語體系,這一場景便產生了如下一種旁觀者獨白的效果:與「黎叔」這樣的竊國大盜相比,靠與政府、法律直接對抗而獲得財富迅速增長的企圖確實是「沒有一點技術含量」、「沒有IQ」!
作為試圖在國內發行的影片,必然要有一個「光明的尾巴」——作為正義力量的象徵,警察最終將盜竊團伙和搶劫團伙抓捕歸案。然而現實又會如何呢?那些隱秘的竊國大盜能夠得到應有的懲罰嗎?那些在一個群狼環伺的環境中篤信著「天下無賊」的「傻根」們將會面對怎樣的未來?難道他們能夠在一個嚴酷的真實空間里長久地保持著虛幻的幸福生活感嗎?「生活要求他必須覺醒」!這是本人將馮氏話語體系逆轉換的初衷。
對馮氏話語體系的穿鑿附會屬於一種個人自由,這是一種逍遙於海外、不受中國政府轄制的「特權」。想來馮小鋼也不敢與本人爭奪這種穿鑿附會的發明權,否則馮大導演就該被請去喝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