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 太平天國:凡人洪秀全 的觀後感
洪秀全是一個很復雜的人,要寫他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寫完的,我就和你簡單地說一下吧。
洪秀全是在屢次不第後,精神受到了很大地打擊,大病了一場,病好後受到了基督教的啟發,創立了「拜上帝教」,開始在廣西進行傳教活動,自稱上帝的第二個兒子(上帝長子是耶穌)蠱惑百姓,廣大的貧苦百姓,受其蠱惑,紛紛加入該教,後來形成了以洪秀全、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和石達開等人的領導核心,洪秀全自稱「天王」,其他五人也就是永安封王的東、西、南、北、翼五王(權利大小按先後順序),毛主席曾在「商鞅徙木立信論」這片文章中感慨「吾嘆幾千年民智之不開也」(原話可能有出入,我是憑記憶寫下來的),在當時民智不開的年代,中國的老百姓是很好誘騙的,洪秀全自稱上帝之子,大家竟然都相信了,(有不信的估計也被洪殺掉了),洪用精神鴉片來欺騙和控制老百姓,把自己包裝成為至高無上的神靈,但當東王楊秀清向他手中的權力發動挑戰時,他毫不猶豫地發出密詔(事後還不承認有此密詔),命令北王韋昌輝和翼王石達開以及燕王秦日綱率兵勤王,外有磨刀霍霍的北王和燕王(翼王詐稱有病,停在安慶靜觀其變),內有東王府的叛徒陳承榕做內應,東王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殺害,其所部2萬餘人也被殘殺,(東王被害後,天京城內尚有其很多部下,不能一次殺掉,洪便與韋、秦商定了一個密謀,洪下詔詐稱北王、燕王濫殺無辜,殺害東王,最大惡極,要在大庭廣眾下杖責韋、秦,要廣大的東王部下交出武器,前來觀看,東王部眾不知天王有詐,既然是天王下詔,大家不疑有詐,都前來觀看,結果可想而知,洪之權謀詐術可見一斑),天京事變後,廣大太平軍將士都痛恨北王和燕王濫殺無辜,群情激奮,洪就利用群眾的這種情緒,設計殺了北王和燕王,用他們的頭來平復廣大太平軍將士的憤怒之情,而把自己摘干凈,並且為東王昭雪,讓大家認為東王是北王和燕王害死的,與他無關,一個毫無誠信之人,一個只知道玩弄陰謀詭計之人,其心胸和氣度,相比文正公不知差了幾萬幾千里。洪到處搗毀孔廟,甚至篡改中華孔孟書籍(東王掏碳工出身,大字一個也不識,但卻反對篡改儒家經典,僅憑這一點,洪差的太遠了)。文正公尊奉孔孟之道,率湘軍出湖南,備嘗堅信,艱苦奮戰,終於消滅了洪秀全,功成後急流勇退,解散湘軍,無愧「古今第一完人」稱號。
Ⅱ 《了不起的蓋茨比》讀後感350字
本周看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小說,今天又把電影版的小說也看了一遍,選擇這部小說,還是因為它是財經主持人芮成鋼在一檔節目中提及的,說這是一部不錯的小說。今天看完後,果真不假。
這部原著小說被選入美國高中語文教材。所以在美國,但凡受過中學教育的人,沒有不熟悉這個故事的。作者菲茨傑拉德(簡稱菲氏)創造了尼克。卡拉韋這一角色,他既是敘事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有了這樣一個「身兼二職」的人物,也使作品具大的客觀性,效果更集中。
1922年春天,尼克離開中西部來到東部,偶然住在了富豪蓋茨比的隔壁。他發現蓋茨比的巨型豪宅中日夜歡歌縱飲,而他本人卻心事滿腹,總隔水凝望對岸住所夜裡閃耀的綠光。因為那裡住著他初戀的愛人黛西。蓋茨比走過漫長的道路才站在這豪宅的草坪上,他第一次認出黛西家的綠光時,覺得自己的夢似乎近在咫尺,幾乎不可能抓不到。他沒想到,其實那個夢早已離他遠去,把他拋在後面,拋在這個城市後面那一片無垠的混沌中……
在故事開展的整個過程中,尼克只記事,而不作評論,他對蓋茨比本人及其生活態度一直抱著矛盾的心態,既吸引又反感。但是在故事結束時,他又站到了蓋茨比這一邊。他贊美他,認為湯姆等等一夥人都比不上他。蓋茨比所迷戀的黛西根本無力擔任起和蓋茨比一樣的夢想,她不過是一個以享樂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資產階級小姐,沒有思想,沒有情操,淺薄虛假,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絕不可能為實現蓋茨比的夢想去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
蓋茨比本人也是咎由自取,也許他並不是什麼上帝之子,有的只是某種了不起的品質,即為自己誤導的夢想頑強拼搏的意志。他和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南都擁有財富,兩人的不同之處是他至少用他的財富去追求一種「美」,並竭盡全力得到它,然而並沒有贏得它。
最後,喬治。威爾遜,也就是湯姆情婦的丈夫在黛西夫婦的合謀和挑唆下殺死了蓋茨比。多麼可悲啊!蓋茨比一心嚮往的未來已經不復存在,他那個在農業社會培育的夢想?-美國夢-已經煙銷去散。
雖然這部小說的結局帶有懷舊傷感的情調,但我們也能感受到作者菲氏所在的美國當時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完成,原來的價值觀念和生活准則都必須改變。不管他的夢想如何高尚,帶有「美國夢」的特色,但它是荒誕的,城市中無美可言,而出自蓋茨比的柏拉圖式自我觀念中的美也是不可企及的。
以前,我對美國夢都只有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蓋茨比》葬禮上,蓋茨比的父親小心保管的那張少年蓋茨比認真執行的日程表,我突然領悟到,所謂美國夢,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過得更好。自詡為上帝之子的蓋茨比,堅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他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他是真正以夢為馬一路披荊斬棘的人,他當然了不起。
其實我個人認為,蓋茨比的思想很適合當今社會,給自己制定時間作息表,這是為了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但是可能在當時那個年代並不適用。
剛剛也看完了改編的電影,對比後你就可以在電影中隨處捕捉到漸行漸遠最終骨肉分離的差異之處。小說中很多內容包括人的心理特徵都沒有在電影中體現,所以還是看原著小說更有體會,更能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
Ⅲ (上帝之子)電影 在哪可以看到哦
《上帝之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上帝之子》是克里斯托弗·斯賓塞執導,迪奧戈·莫加多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神之子耶穌的生平故事,從他的誕生,傳道,受難,到最終的復活,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Ⅳ 電影《上帝之城》觀後感
音樂越好聽,故事越殘酷。這是個反差
故事是從一隻雞開始的,一隻從屠刀下逃跑的雞。
在里約熱內盧的貧民區,追逃跑的雞的時候也是拿著槍的。這幾乎是一個槍不離身的區域。這個地方被稱為「上帝之城」。
這個城區里,如果你選擇做一個平民,那麼你相當於選擇了等待被搶劫;如果你選擇做一個劫匪,那麼你相當於選擇了等待被槍殺。究竟哪一個更好?很多人選擇了後者,或許是因為搶劫天天可能發生,槍殺只需要痛苦一次。
毫無疑問這是部暴力電影。與同期上映的《紐約黑幫》比起來,《紐約黑幫》不過是一部包著糖衣的暴力電影,而《上帝之城》,真實得讓人窒息,盡管影片里你幾乎看不見一滴紅顏料調成的鮮血。
旅館殺人案,給了Zie初次嘗試血腥快感的機會。當Zie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便已經學會舉著槍朝與他無冤無仇的人射出子彈,聽他們哀嚎。這是為什麼?到底是什麼,讓原本應該純凈得可以感應萬物的孩子嗜血成性?Zie後來果然遂了自己的心願,成了幫派老大。他可以一槍斃了自己的手下,只因為他話太多,吵得Zie煩;他可以隨便抓兩個孩子來打傷他們的手腳,逼迫自己幫派中新加入的孩子在同齡的兩個孩子中間選擇一個殺死,然後大笑著拍他的肩稱他為兄弟;他可以羞辱同是黑人的男子,只因為這個男子的女朋友不願同Zie跳舞。
彷彿Zie是個十惡不赦的傢伙啊!可是他在為他通風報信的孩子Steak死時替他攏上雙眼,似乎他也有人性;他在Robert為他們拍完照後將相機給了他,因為他記得唯一的好友曾將它送給Robert。
一個備受人欺負的孩子難免會生出殘忍的心理來。若是生活的環境是每時每刻都要提心吊膽的地方,孩子只有兩種選擇:要麼躲起來,象Robert那樣乖乖地學習,徹底旁觀混戰;要麼自己做老大。Zie選擇了後者,我想除了眾人所說的他野心勃勃以外,還有便是他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克服擔心隨時被人用槍指著的最好方法是先用槍指著別人。
Zie後來死在他手下那一群小孩的亂槍之下。因為正是他教會了那群孩子,出名要趁早——這群孩子不識字的,不會讀張愛玲。
「上帝之城」是無希望的,這個陽光充沛的城區里,處處都是陽光投下的陰影:警察不是無能就是與劫匪勾結一齊;嚮往田園生活的人只會早死,就連Zie最好的朋友、全城最酷、最冷靜的劫匪Benny也逃不過這個命運。Benny很酷,他有漂亮的姑娘、有大把的朋友,不過他沒有命享受,他死在一顆原本希望幹掉Zie的子彈之下。
影片的情節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這真是個充滿反差的國家,熱情與冷酷並存,信仰與殺戮同在。其實,何處不是這樣?不過是對比度的問題罷了。如果想要活得舒服些,最好冷靜些,現實些,就像片中虛構出來的敘述者Robert那樣,生活在其中,用相機拍攝下真實,然後把它賣給報社。拋開個人無力扭轉的種族問題等社會矛盾,活在當下最好清楚掌握現實。
影片中還有一個反差,那就是皮膚越黑,牙齒越白。
Ⅳ 讀者上帝的兒子讀後感
公元30年,一個來自伯利恆的男人,見到一位學者和一位先知,說道:「我和耶穌一起長大,小時候幾乎一樣,後來差別越來越大。他對別人的愛如同奔流的河
水,永不停歇,我對別人的愛則像乾涸的枯井,沒有一滴;他的個性如同陽光那樣燦爛奪目,我的個性像螢光般微弱昏暗;他的勇敢如同松柏到處矗立,我的怯懦像
野草隨處生長;他一直都是喜悅的,我從來只有悲傷。」
他問學者:「請您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呢?」
學者答:「這是因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你不是上帝的兒子。」
他又問先知:「請您告訴我,這是為什麼呢?」
先知答:「這是因為耶穌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兒子,你不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兒子。」
Ⅵ 分享下你看過最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有哪些
《上帝之子》這部電影我會推薦給我的每個學生去看,聖經作為全世界人的必讀書目,了解基督教的起源與發展更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常識。看完這部電影我們會對耶穌的降臨,撒旦。
Ⅶ 上帝之城觀後感500字
上帝之城觀後感有一種看《古惑仔》系列影片的感覺。漫畫感的人物,濃烈誇張的動作,緊張快速的節奏變化,一浪又一浪的故事起伏。是一種同時具有酣暢視覺和壓抑感覺的鏡頭組合。看著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的故事,讓人感慨,原來不管種族膚色,生活在貧苦雜亂的世界裡、身不由己一步步滑落到暴力深淵里的人們,多有類似。然而,還是有些不同的。如果說,《古惑仔》系列是一個長焦距,在那些黑幫小混混身上放大著人性的善良和麻木、掙扎和無奈,關注著一個個個體化的人的話,《上帝之城》,更象是一個廣角鏡,它把一個貧民區的各種貧困和暴力、沖突和變化,都壓縮納入到一幅社會性的畫面里。相比來說,它關注的是整體、是本質,也因此,更有厚度。在《上帝之城》里,一切自有它的法則。生命是一種賭博,活著是一種偶然。血腥暴力的叢林法則已經成為呼吸著的空氣,只要還在這個貧民區里討生活,每個人都不能獨善其身,都曾經或可能是黑暗世界的一份子。可憐可嘆的是,即使對那些殺人如麻的人性泯滅者,導演並沒有隻寫他們的「惡」,也是點出了他們「純」與「好」的一面。說實在的,那些人還都是孩子,為得到一個漂亮照相機而渴望,為長得丑追不到女朋友而懊惱,為自己的舉動不被周圍人重視而生氣。身在這樣的城市裡,他們對毒品、槍支、死亡的經驗,超過了對求學、工作、家庭的體驗。他們辨不清善惡,或者甘心為惡,只是因為沒有人教過他們基本的善惡觀念,並且,他們生活著的天地,並不是一個好人能太平生活的有保障的世界,很多美好生活的機會對他們關閉著,除了變得更強更殘酷,他們沒有辦法得到更多。在這樣的城市裡,甚至好人和壞人的界限也是模糊的。一群六七歲的小孩子一起成長,踢球玩耍之餘,為踩過界的大哥哥們放風跑腿,在警察來的時候,為同一社區里的人們不分黑白地打著掩護。他們會受欺負,然後微不足道地反抗著,個性強韌一些的孩子,會從此嘗到暴力的甜頭,一發不可收拾地走向血腥的黑色權力之路,然後,或者被敵人殺掉,或者被警察殲滅。其他的孩子,在渡過了這樣混混噩噩的黑色童年之後,會娶妻生子,找到一份不那麼掙錢但是正常的工作,維持家庭。然而他們依然是這個畸形城市的一份子,生命和尊嚴得不到保障。不知道哪一天,他們的規律生活就會被打破,然後他們又燃起怒火,重拾槍支和燃燒瓶,在為親人報仇的心態下,重新回歸暴力之路。……只有極少數幸運一些的孩子,憑借自己的努力,終於走出了城外,得以嘗試貧民區外的另一種有尊嚴的人生,這樣的道路,如中彩一樣幸運,和偶然。又想到了當年那部《紐約黑幫》。同樣是寫黑社會的片子,這個片子和《上帝之城》、《古惑仔》的視角是不同的,更多地,它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刻畫了黑幫的興亡衰敗,以及它和主流社會的復雜關關系。然而在後兩部作品裡,黑幫本身自成一個世界,其中有起有落、有合有聚,只要貧窮和暴力的環境沒有變化,僅僅是為了生存,所有的黑暗故事都會一次又一次地重演,梟雄疊出,生生不息。一個晚上,陷落在這樣的一團泥潭中。在那些漂亮利索的鏡頭剪輯中,看那些小孩子一代一代地奮斗、掙扎、下滑,在半夢半醒的暴力生涯里灰飛煙滅。忽然就想,在這樣的「上帝之城」里,人這種東西,還真是渺小如塵啊。
Ⅷ 跪求上帝之子電影 百度雲盤
《上帝之子》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7-nKv8CUv5PFEYheTsZgdw
《上帝之子》是克里斯托弗·斯賓塞執導, 迪奧戈·莫加多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神之子耶穌的生平故事,從他的誕生,傳道,受難,到最終的復活,生動地刻畫出一個豐滿的人物形象。
Ⅸ 求上帝之子第三季(2010)由卡文德拉科魯茲導演的影片百度網盤資源在線觀看高清
鏈接:https://pan..com/s/16N0_j3JOs_GxQQICCMBN-Q
導演:卡文•德•拉•科魯茲麥克•諾爾
類型: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菲律賓/丹麥
語言:菲律賓語Filipino
片長:80分鍾
又名:SonofGod
上帝之子第三集講的是菲律賓電影尚處在襁褓之齡。卡文•德•拉•科魯茲和丹麥電影人麥克•諾爾(《狂野的心》,R級)卻有一個狂熱的電影構想,關於一個在菲律賓被宗教追隨者們尊為上帝之子的侏儒的故事。諾爾是一位神風遠征頭領的白人探險家。遠征從馬尼拉的人口密集的街道啟程,然後穿越深山老林,在那裡的地洞里精神最終重生。對於千千萬萬的信仰者來說,神聖有一個真正的體現,當上帝的小兒子-被他的追隨者圍繞-治癒癌症患者-他的膽臟高掛在肚子外面。人們必須承認奇跡是我們這個福利社會不再發生的事了。而這恰恰是貧民窟漫長而紛亂的旅程的開始。「上帝之子」是最接近的現代部落電影,但也是在熱帶國家裡的對於西方人眼中的信仰及迷信觀感的一次揶揄。
Ⅹ 了不起的蓋茨比觀後感怎麼寫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本在上文學上懷有「美國夢」的作家菲茨傑拉德的作品,菲茨傑拉德認為他自己與眾不一樣,與他的父母也不一樣,甚至不認為自己是父母的兒子,他擁有來自柏拉圖式的自我觀念在這篇文章中,主人公即蓋茨比就是一種自認為與眾不一樣的人,他同樣擁有柏拉圖式的自我觀念。
他把自已看成是上帝之子,他認為自己應為上帝的事業效勞,他追求一種「博大的,世俗的,虛飾的美」,顯然他把自己想像成為基督一樣的人物,十七歲的他決定改名,由原來的詹姆斯·蓋茨改為傑伊·蓋茨比,據說傑伊·蓋茨比是英語Jesus,Godsboy發音的變體。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他改名那一刻起,他開始追求所謂的美和善,也就開始了他的人生杯具。他把黛西·布坎南視為他追求的那種美的化身。當他見到她時,他知道她已經把他的理想與他的生命氣息結合在一齊了,他知道他的心要與上帝的心一樣,務必專一,絕不可馳心旁鶩。當他第一次親吻她時,她就像一朵鮮花一樣為他綻放,於是這個理想的化身就完成了。在黛西身上,蓋茨比的夢想變得有血有肉。他企求與黛西聯袂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但是,黛西根本無力擔任這個主角,她是一個一項了為人生最高目標的資產階級小姐,沒有思想,沒有情操,淺薄虛假,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她絕不可能為實現蓋茨比自己的夢想去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蓋茨比自己當然不可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的想法太過虛幻。他和黛西的丈夫湯姆·布坎南都擁有財富,兩人的不一樣之處是他至少用他的財富去追求一種「美」,並竭盡全力去得到它。然而,他沒有贏得它,最後,喬治威爾遜,也就是湯姆的情婦的丈夫在黛西夫婦的合謀和挑唆下殺死了蓋茨比。他的夢想徹底破滅了。蓋茨比的失敗就其根本原因是他做的那個「美國夢」已過時了,他所處的年代夢想成真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
我自己為蓋茨比感到惋惜,他如此專一,但最終被自己喜愛的女子所害。當然他有些地方是值得稱贊的。他能夠把感情看得很美,而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把感情和利益聯系起來,但是他確實被自己的理想所誤導,他沒有看清時刻與場合,他不該在心儀人已婚後還對過去完美回憶戀戀不舍,而黛西這個人太愛慕虛榮,太過於貪心。從某種程度上講,蓋茨比最終的下場跟她有很大的關聯。
範文二:
《了不起的蓋茨比》,一部廣為流傳的文學著作,作為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早在19世紀二十年代就被搬上熒屏,近百年來,先後有過五部不同版本的影片問世。前幾日,有幸在承先圖書館報告廳觀看了第五版影片,影片結束之際,總留下一種無法訴說的感受。興感之餘,除了來自內心的一陣糾結,更有一些疑問:影片的男主角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蓋茨比奮斗的一生到底為了什麼,他最後令人嘆惋的結局到底值不值得······一連串的問題讓我開始查閱、了解這部影片,促使我從各種渠道探究這部作品、這個作者,甚至一度重新捧起那本原著,來了解那個時代,了解影片背後的韻味。幾多猶豫,提筆又罷,而今,也終寫下一點菲薄的文字,來表述我那一點膚淺的看法、感想。
影片開篇,以氣勢恢宏的場景向觀眾展現出美國上層社會中紙醉金迷的生活。摩天大樓、豪華聚會、繁忙的街道、上漲的股市······這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美國,剛剛經過二戰洗禮的世界西方,年輕的美利堅正在崛起,華爾街上,承擔著數以千計美國人的夢想,繁華的進程中,有多少人一夜暴富,有多少人揮金如土,又有多少人相信,在機遇中財富終將到來。財富,意味著一切。充滿著物質文明的社會中,蓋茨比同樣實現了自己的財富目標,然而,成為富豪,就能重新得到摯愛的黛西,他為自己編制著、生活在這個美麗玄幻的愛情夢中。在充斥著金錢味道的生活中,他天真的認為黛西還是深深地愛著他,只要滿足了黛西的物質要求,她會回到他身邊。蓋茨比天真的愛著黛西,為了愛情,他以夢為馬,成為社會名流,為了愛情,他甘願付出一切,心中堅守著那份純真。但不幸的是,黛西只是眾多拜金主義者中的一員,只是那個時代最為大眾的一員。當蓋茨比紳士的倒下去,他或許終究看不清這個金錢支撐起的女人、這個金粉銀飾的世界,任多少深情獨向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