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電影 《莫扎特》 觀後感 200-500字
《他是為音樂來到世界的》
電影是借薩列里回憶莫扎特展開的,整個故事其實是薩列里和莫扎特之間的音樂交流與較量,更多地是借薩列里對音樂天才的絕望般地嫉妒,來反襯莫扎特的音樂才華。在電影里,莫扎特是個舉止粗俗、有著誇張神經質笑聲的人。最後在薩列里的設計下,因為寫《安魂曲》過於勞累,死在凌晨的床上。
電影里的薩列里是誰?大家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貝多芬、舒伯特和李斯特,稍微有點文化知識的人應該都清楚。薩列里就是他們的老師。應該說薩列里也是很有音樂才華,但是他的才氣在天才面前,如螢火之於太陽,正是因為這樣,薩列里才生出如此感慨:既生瑜,何生亮?在電影中,薩列里恨的是:如此美妙的,只應來自上天的聲音,為何上帝不將其授予自己,而授予這個輕狂少年。薩列里甚至埋怨上帝:給我慾望,卻不給才華。世界上大多數的庸才都是如此。慾望和才華無法平衡,尤其慾望這頭重重沉下來,才華那端卻高高蹺起來,最後讓人瘋狂。薩列里就是這樣瘋狂了。
電影里的莫扎特無疑是不完美的。有點輕浮,可能輕浮對在天才來說真性情流露。有點自大,自大對天才來說是完全的自信。有點神經質,尤其那笑聲,神經質於天 才來說,只是笑傲塵世權貴而已。所有的缺點對於莫扎特的音樂天才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個性細節。不過這樣的莫扎特,對眾多音迷來說,有點失落,因為莫扎特 的音樂太完美,所以大家希望他的其他一切也是完美。
今晚,我特意在網上聽了幾曲莫扎特作品。音樂確實干凈、純真、優美,在這個不懂古典音樂的人聽來,也知道這些音樂多麼迷人。這些音樂應該在不知道的情況 下,在許多地方聽過,比如電影的音樂背景。世人多麼熱愛莫扎特。甚至愛因斯坦說過:離開人世的一個遺憾是聽不到莫扎特音樂。而一個導演更是極盡贊美之詞: 天堂的定義就是——時時刻刻排演莫扎特的歌劇。中國鋼琴家傅聰先生說過,貝多芬從人間走向天堂,而莫札特根本就是天仙下凡。
從電影來看,從所了解的資料來看,莫扎特一生是貧窮潦倒的,最窮的時候,不得不低頭向一個非常討厭的權貴借錢。而他死後,屍體是僅僅裹著粗布,仍到一個大 土抗里,和其他的無名屍一起埋葬。可就是這樣的人,他的音樂就是沒有憂傷。所有的苦難在他偉大的心靈里被過濾成這些完美的音樂。
莫扎特為音樂來到世界,又為音樂離開了這個世界。他是音樂之旅中永遠的跋涉者。
望採納,謝謝!
❷ 求一篇莫扎特傳的影評,2500字
看完《莫扎特傳》,我心情傷感中帶著激動,要不我怎麼寫下這么長一個影評的題目?這是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又是一類人的縮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那麼多英雄的化身,他們讓人類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色彩,卻又讓凡人們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的才華和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陷入輪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開頭真是有點滑稽——美國式的幽默強加在歐洲的典雅上,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是導演的敘述角度到很特別,是從一個窮其一生來毀滅莫扎特的人的口中來講述這個天才的故事。也許,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一樣,需要同等強烈的感情,敵人的敘述原來最動人,更震撼。
故事的開始:一個已經垂暮的宮廷樂師,向前來聽他懺悔的牧師演奏自己曾經流行一時的音樂,可是,年輕的牧師尷尬地說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樂章。老人嘆了一口氣,彈起另一段樂曲,牧師馬上興奮的跟著和起來:「啊!先生,我聽過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偉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嘆口氣,幽幽的說:「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謀殺了一個天才。」於是,故事從老人的回憶開始展開……
從小喜愛音樂的安東尼奧向上帝許願說,如果你讓我走上音樂的道路,我願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於是,第一個奇跡出現了——他那隻知道賺錢的商人父親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脫了家族事業的束縛,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追尋他的音樂伊甸園。最後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宮廷樂師,成為奧地利皇帝的寵臣。一切都那麼順心如意,世界似乎那麼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莫扎特的年輕人的出現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麼輕狂不羈,甚至還帶點神經質。他整天沉迷於舞會和年輕漂亮的女子當中。但是他的音樂,卻永遠帶著孩子般的天真無邪,讓人一聽入耳就難以拒絕。開始,安東尼奧以為莫扎特只是因為勤奮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當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點塗改的痕跡都沒有,渾然天成簡直就像直接從頭腦中謄寫下來一般時,他憤怒了,他質問上帝:為什麼我那麼依賴你,你卻選擇了他作為你的樂師?而我,只有肉體而已。我要向你開戰,我要盡我所能, 毀滅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東尼奧與莫扎特的戰爭,實際是安東尼奧與上帝的戰爭。
天才不會因為詛咒而停止腳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那華麗的音樂使安東尼奧驚嘆不已。可是,這時第二個奇跡出現了,奧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個哈欠,並在中途退場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場歌劇有四場,對庸俗的統治者而言實在太長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極了,在皇帝其他寵臣們的排擠下,他的劇本只有到比較低級的劇院演出。他與房東太太的女兒結了婚,他的父親也到了維也納。可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妻子並不和睦,父親最終離開了兒子的家庭,獨自歸去,終老一生。也許因為事業的不順(安東尼奧還使手腕讓莫扎特的歌劇《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場),家庭的失衡,現實的痛苦驅使莫扎特總是不停的寫,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樂來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們得不到現實的承認,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裡。終於,窮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劇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此時,暗懷鬼胎、預謀已久的安東尼奧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黑面人面具來到莫扎特的家門前,要求莫扎特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時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著死神,潛意識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東尼奧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譜寫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後的一夜,安東尼奧卻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爍今的天籟般的樂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敵人說:「啊!你一直對我這么好,我以為你不欣賞我,可是現在只有你還在我身邊。」安東尼奧那時的表情閃過一絲尷尬,但是毋庸質疑安東尼奧雖然沒有得到繆斯女神的眷顧,卻得到了周瑜一般對音樂高水平的鑒賞能力,以及對音樂癲狂的熱愛與投入。
在一個薄霧彌漫的清晨,這位偉大的作曲家——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寵兒無聲無息地如流星般隕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樂, 象孩子一樣的天真和熱情的音樂,歌頌真善美的韻律卻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氣中飄盪到今天。
《莫扎特傳》 是在1984年9月發行,曾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導演剪輯特別版。導演是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的飾演者湯姆*赫爾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國著名的舞台劇演員,盡管他極好的展示莫扎特的優雅與單純,但是他仍然被安東尼奧的飾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輝給遮住了。FRANK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第54屆奧斯卡最佳表演獎。大鼻子的FRANK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雖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該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卻整個表演光芒畢露,每一個表情都恰到好處, 讓人深深折服,嘆為觀止。在對牧師的陳述中,他陶醉於莫扎特美妙的音樂中,表情是那樣的真摯和渴望。他最後居住在瘋人院,一直生活在懺悔中,當他結束他的故事,讓人推著他的輪椅經過那些病人的時候。他的手,輕輕揚起,似乎在指揮,又似乎在說:「一切都結束了,我的音樂終於在時間的長河中流逝,被遺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雖然短暫而痛苦,你始終都是那個被記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卻是那麼冗長那麼乏味,上帝對我們始終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在簡單中透露出深遠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作為音樂電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樂。莫扎特的樂曲與影片配合得天衣無縫。當他年輕的時候,有歡快的波爾卡陪伴他度過舞會時光。他幾部最負勝名的歌劇都在電影中出現,包括《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謝幕的最後的歌劇作品〈魔笛〉。在電影的結尾,美麗明朗的詠嘆調突然轉為陰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後的作品的陪伴下靜靜離開了人世。
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並不是嚴謹的歷史人物傳記,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並不是歷史中的那個用音樂譜寫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來自天國的音樂精靈。他只是把上帝的音樂作為饋贈的禮物帶到人間,送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他並不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們所唾棄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長命百歲,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當他的使命完成後他就應該如天使一樣重新回到上帝的身邊,沉睡在白雲的臂挽里。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也是安東尼奧和上帝的兩個人的戰爭,他要毀滅上帝的音樂,最後他失敗了;他得到世間的榮華,可是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所有浮華的名利都將歸於塵土。他懺悔道:「平庸的人活下來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認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認了一切美麗的東西,即使一時蒙塵,也有重見天日的時候。而事實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徒勞——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嚨,但卻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音響、最佳服裝設計獎,愷撒獎最佳外語片
❸ 莫扎特傳觀後感
感覺和電影的情節都配合的相當好,尤其是薩列里樂師說要殺了莫扎特,說在莫扎特死時在廣場上放安魂曲時的音樂給人一種恐怖,難過像在召喚某種東西的感覺…………還有很多處非常非常好,讓人很快迷上這部電影。
總之是把情節和音樂有機的配合了,非常好,無以言表。
❹ 看完莫扎特的歌劇《魔笛》後的觀後感
魔笛》是一部深具哲理意味的德國民族敘事歌劇,上演於1791年,作者於同年逝世。在這部歌劇中,莫扎特運用通俗易懂和引人入勝的神話劇的形式,體現了他的「烏托邦」的理想,即智慧終將戰勝愚昧,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善良終將戰勝邪惡。這部歌劇的劇情十分離奇和稚氣,情節的發展也有不合邏輯之處,但歌劇上演後卻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這無疑體現了當時的歐洲民眾在法國大革命影響下,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嚮往。故事的中心情節敘述了古埃及一個叫做埃米諾的王子,同他所愛慕的少女帕米娜的愛情經歷,他們兩人在捕鳥人帕帕傑諾和智慧與光明王國的祭司薩拉斯特羅的幫助之下,在緊急關頭依靠魔笛的魔力,經受了種種嚴峻的考驗,最後終成眷屬;而代表邪惡勢力的夜女王和摩爾人則倉惶地被趕走了。
這部歌劇的序曲非常有名,用奏鳴曲形式寫成。 整個序曲就好象是一股源源湧出的水流,象徵著光明和美好的生活。
《魔笛》第二幕中的一個主題曾被西班牙吉它作曲家、演奏家索爾改編為吉它獨奏曲《魔笛主題變奏曲》,成為吉它演奏的最經典曲目之一。
❺ 莫扎特傳電影觀後感
終於看完電影《莫扎特傳》了。也多明白了一點大張偉為什麼總說自己不勇敢。莫扎特身上有很多能引起他共鳴以及自省的地方。「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天才若不在某種程度上對現實妥協,很容易被風折斷。「不勇敢」不失為一種細水長流的良策。
在看《莫扎特傳》這部電影之前看了一個解說,作者描寫影片的開頭被悔恨折磨的薩聚聚躲在小黑屋裡不肯出來,人們只能用一碟甜品引誘他出來。別的不提,這個形容真是,biu!完全忽略了什麼嗜甜是墮落和貪欲的象徵啊,一個甜食控的可愛大師啊!
說起冬優子和朝日才能上的不同,今天創作時腦海里浮現的是米洛斯·福爾曼的莫扎特傳里的薩里埃利和莫扎特兩位,主要是最後一幕,其實我可能還是沒太懂薩里埃利最後怎麼想的,但總之還是挺有靈性。
《莫扎特傳》是我最喜歡的傳記片沒有之一,私以為這片是同人女的必修課,敘事視角與情感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紙片人身上。
❻ 求一篇電影《莫扎特》的觀後感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就像是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 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❼ 影片《莫扎特傳》觀後感
這篇不錯 ,不會重復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像在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我還是想把現實和電影分離開來說一下。如果想了解莫扎特的生平,還是去找一本正正經經的傳記來看吧,傳記上也會告訴你他是個神童,是個天才,不過絕對沒有電影里那麼誇張。你會發現傳記里基本上沒怎麼提到一個叫薩列里的宮廷音樂家。忌賢妒才到心理變態的人,估計也就在編劇的腦子里能形成。真實的薩列里是一個在音樂史上多多少少可以留點痕跡的音樂家。幾年前,薩列里家鄉的人民為了給薩列里正名,特地開了場音樂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的電影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使某個已入墳墓,與世無爭的魂靈再次受到鞭撻,薩列里要是顯靈,不知道要氣暈過去多少次。電影里最後薩列里使得最狠的那招,就是打扮成莫扎特父親的靈魂找莫扎特寫安魂曲,也是合理想像合理發揮,找莫扎特寫安魂曲確有其人,是一個公爵,這是正常的業務關系,全無不妥。其次是莫扎特,說嚴重點,電影是對莫扎特形象的嚴重歪曲。不過是一種往更天才的方面歪曲。也有一些地方讓會人看得很不舒服,比如那個誇張的笑聲,初次看會讓人覺得完全無法接受,真像一個馬戲團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發現那笑聲的迷人。不要嘲笑那個笑聲,那是對你、對我、對天下所有自命不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覺得那笑聲沒有不行了,那笑聲是導演對莫扎特的注釋。那時天才可愛且純然天真的一面。當然,這個笑讓很多隻看一遍電影的觀眾對莫扎特這個神童和天才頗感失望,認為這很野蠻。 莫扎特的葬禮沒有鮮花,沒有輓聯,沒有送葬的隊伍。如同一個平凡的貧苦人們一樣,只有一個普通的墓,一塊不大的現已長滿雜草的地。
❽ 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
[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2009-06-13 23:10細細回憶起來,突然發現自己看過的電影還真是不少,挑選了一些自己感覺很不錯的電影,小小推薦一下1.《海上鋼琴師》,比起它的英文名《the legend of 1900》,我更喜歡這個中文譯名,感覺,海上鋼琴師這個名字,更能說清道明1900的純潔與天賦,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看完整部海上鋼琴師記得最清楚的鏡頭一是max與1900最開始相遇時在暴風雨中彈琴,二是1900第一次看見女主角時的表情,三是1900對max的那段經典的話:"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裡,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拿一部鋼琴來說,從琴鍵開始,又結束。你知道鋼琴只有88個鍵,隨便什麼琴都沒差。它們不是無限的。你才是無限的,在琴鍵上製作出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活的慣。你把我推到舷梯上然後扔給我一架有百萬琴鍵的鋼琴,百萬千萬的沒有盡頭的琴鍵,那是事實,max,它們沒有盡頭。那鍵盤是無限延伸的。然而如果琴鍵是無限的,那麼在那架琴上就沒有你能彈奏的音樂,你坐錯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鋼琴。天啊!你…你看過那些街道嗎?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下去該怎麼辦?你怎麼選擇其中一條來走?怎麼選擇"屬於你自己的"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或者選擇一道風景欣賞,選擇一種方法死去。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裡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並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也有慾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用鋼琴表達你的快樂,但音符不是無限的。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陸地?陸地對我來說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我不會創作的音樂。我永遠無法放棄這艘船,不過幸好,我可以放棄我的生命。反正沒人記得我存在過,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個知道我在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個,而且你最好習慣如此。原諒我,朋友,我不會下船的。"感動有時就是這么簡單。2.《教父三部曲》,教父三部曲個人認為第一部最棒,馬龍白蘭度沙啞而低沉的聲音配上教父的黑衣黑槍與紅玫瑰,完美的組合,整部教父的氣氛一直都很陰冷,然而中間有一點最讓人感到溫柔和溫馨的地方,就是退休後的老教父維托·唐·科萊昂對兒子邁克說:"我現在比以前愛喝紅酒了,而且越愛喝就喝得越多。"邁克微笑道:"喝吧,這對你的身體好,觀後感《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一句話,溫情四溢。3.《莫扎特》,很老的一部電影,也是我看的第一部關於音樂的電影,也就是從那時,愛上了莫扎特的音樂,電影中的莫扎特輕狂、天才,那招牌式的怪笑以及突然而至的彈琴片段將莫扎特的天才勾勒得淋漓盡致,而那一句:"我是庸俗的人,但我保證我的音樂不庸俗!"更是將莫扎特的形象活靈活現起來,也許正是他令人無法直視的天才終究使薩利艾利忍不住的嫉妒害死了他。4.《卡薩布蘭卡》,老電影,其實很早就看過這部電影,只是那時還小,不懂電影的內容,只覺得無聊。再看《卡薩布蘭卡》已是初中時候,直到這時,才折服於故事的感人,以及鮑曼的演技,還有那一首男中音的卡薩布蘭卡。5.《勇敢的心》,之所以喜歡這部電影,只是因為很少看到男女主角都悲劇的死掉,然而,當男主角華萊士刑前絕望凄厲的一聲高呼"自由"響起時,才真正被他感動,這個男人終究用他的生命守護了蘇格蘭與他家族以及他的愛人。6.《鋼琴家》,開始並不喜歡這部電影,總覺得斯皮爾曼太過懦弱,甚至為了生存不敢輕易觸碰那家鋼琴,然而,當看到最後斯皮爾曼忘情的彈奏起琴曲時,才真正被他對藝術的執著感動,可惜的是那位頗解琴意的德軍警官最終身死,倒有些遺憾。7.《上尉的曼陀鈴》,尼古拉斯·凱奇一向是我很喜歡的演員,從《風語者》到《火柴人》再到《惡靈騎士》《國家寶藏》,都是經典,然而我最愛的還是《上尉的曼陀鈴》,其實,打動我的只有一句話,就是尼古拉斯·凱奇在行軍時看到女主角是,叫的口號:"3點鍾方向,向美女致敬。"8.《黑客帝國》,糾結,僅用這兩個字就可以形容黑客帝國,當我把黑客帝國三部曲看完後在回憶其中內容,終於被沃卓斯基兄弟給征服了,不過,貌似哥哥現在已經變性,新作《極速賽車》更是有些惡心,大感失望。9.《阿甘正傳》,想來幾乎只要提到老美的電影,阿甘正傳永遠都不會缺席,阿甘這個弱智兒給美國乃至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始終不能忘記,阿甘的經典名言:"媽媽說過…"。10.《沉默的羔羊》,初看之時,嚇了一大跳,但慢慢回憶起來,有感覺不錯。很難想像一個人可以把吃人做得如此優雅,《沉默的羔羊》的前傳《紅龍》並沒看完,不過還是很好奇漢尼拔如何從一個性格內向的小男孩蛻變為優雅而極富紳士風度的吃人醫學博士。11.《壯志凌雲》,湯姆·漢克斯這位帥哥的眾多電影中,最喜歡的還是這部他的成名作,劇情不算離奇,然而青春熱血異乎尋常,尤其音樂,很棒,那首《帶走我的呼吸》,至今也應該算是奧斯卡名曲12.《天堂電影院》,是義大利導演托納托雷的三部作品的第一部,卻是我最近才看的一部電影,比起《海上鋼琴師》《西西里的美麗傳說》,《天堂電影院》絲毫不顯青澀,從主人公薩爾瓦多穿越於塵封的記憶中,將過去的一切聯系起來,尤其是那句"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經典不過如此先寫這么多吧,沒什麼時間,以後有空再補充它,目前,未完待續吧…2009-06-13 23:12|你丫再拖稿就整死你丫的以上2009-06-13 23:13|回復夏夜是羅森:不要jiba,千萬不要jiba 2009-06-13 23:36|有時間寫這么多觀後感,還不去寫小說,再拖下去爆死你丫的2009-06-13 23:38|你娃娃不要招惹我嫉妒你哈。2009-06-14 07:32|根本沒時間看這么多。〔一些歐美電影觀後感〕隨文贈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隨時都可能拉開,關鍵是你願意表演,還是選擇躲避。】
❾ 觀《莫扎特》有感
關於這個影片有幾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首先,這個影片的原型是一部舞台戲劇。這個影片的編劇就是原來舞台戲劇的編劇,親自動手改成電影劇本。
其次,導演米羅斯·福爾曼是個捷克人,但是在美國拍電影。拍名人傳記片是他的拿手好戲。他比較擅長在布景、服裝上下功夫,塑造人物所生存的環境。
第三,這個影片延續了對薩列里的誤解。其實歷史上莫扎特與薩列里關系非常好,薩列里也是個很優秀的作曲家。只是在18世紀的時候有好事的作家寫了本小說,給他扣了一腦門子屎。這個小說後來又成了里姆斯基-科薩柯夫歌劇的腳本,然後在20世紀又拍成了電影,可憐的薩列里從此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第四,出於對觀眾的迎合,莫扎特被塑造成一個單面性格的人物,這在學術界引起了比較大的批評。今天我們再說莫扎特的時候,已經很難從意識深處抹去那個神經質大笑的傢伙了,以至於很多人聽到莫扎特較為深沉作品的時候感到很不適應。
第五,最終奧斯卡把演員獎頒給了薩列里的扮演者,而莫扎特的扮演者只拿到一個提名。
第六,影片最大的成功之處在於編劇借薩列里之口說出的,對莫扎特音樂作品的一些賞析。這些賞析絕對出自內行之手,非常精到。莫扎特帶著妻子看喜歌劇院惡搞版《唐·喬望尼》的段落(部分影碟對此有刪節),以及莫扎特在病床上和薩列里一起創作《安魂曲》的段落都被奉為經典。
❿ 電影莫扎特影評
天堂來的樂聲 ——《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後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裡,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後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麼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個優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於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願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緻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裡,我有時會發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麼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於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麼,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後者成為業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於孤零,而後者卻頤養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於於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