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靈捕手觀後感
《心靈捕手》 觀後感 心靈捕手》人生無常,宇宙之遼闊,世間之無奇不有,人的內心更是奧妙無窮。在現今 的社會中, 強大的壓力, 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落差, 總會讓我們心中鬱郁而疾。 《心靈捕手》深入探索當代人心裡困惑及救贖突圍之路。 在 MIT 工作的清潔工的男主角是哥之上超人的數學天才,他可以很成功地 運用自己的天賦完美的解出那些數學題。 卻是一個麻省理工的教室外打掃衛生的 清潔工,他輕而易舉地解出了教授研究了 2 年的數學難題,貧寒的出生以及幼年 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閉的性情,可對於自己的生活確實一團糟。 教授發現了這個天才, 欣喜萬分, 希望把他培養成自己心目中的天才。 雖然, 威爾聰明絕頂, 卻叛逆不羈, 甚至到處打架滋事。 因為他明白, 教授對他的關心, 只是希望自己在數學上功成名就,殊不知,這樣的生活不是威爾想要的,心靈的 創傷似乎不是那麼簡單可以笑笑而過。 有一段話,他的最好的朋友查克,那個看似對生活不抱任何期望的人,在工 地用盡可能不在乎的語氣說: 「你是我的摯友,別誤會我的話。20 年後如果你依 然住在這里, 還來我家看電視, 陪我做工地工作, 我會宰了你! 我並非出言嚇你, 而是言出必行!你有才華,我們誰都沒有,你不是欠了你自己,你是欠了我!明 天醒來我即使 50 歲了,但我依然要做這個工作,那倒無所謂;你去兒有個黃金 機會展所長,你沒膽量做去,簡直一派胡言,我若有你的才華,我什麼也肯做, 那群狐朋狗友也一樣,你再留在此地 20 年就是侮辱我們!每天我開著車到你家 門姐你,我們出去喝酒談心,的卻很開心,可知我每天最渴望哪段時刻嗎?就是 我下車走向你家那十秒,渴望著我敲門時你已經離家遠去,連一聲道別也沒有就 離開,我所知不多單我知道我有過這種想法。 」細節的流露,朋友希望自己過得 比自己好。 也許有一就是那麼偉大, 沒有私慾, 沒有嫉妒, 有的只是那顆上刀山, 下火海的赤誠之心。朋友也是心靈的伴侶! 劇情的推動, 解救威爾的關鍵人物付出畫面——西恩。 他是教授的大學好友, 開始為威爾治療,幫助他正面面對自己的千瘡百孔的人生。威爾內心弱小無助與 外表的桀驁不馴恃才傲物,對親密關系的恐懼 VS 提前拒絕所有的幫助和親密, 不敢面對女友的感情……在西恩的敏銳的洞察, 真誠的關心下, 開始慢慢的解凍, 似乎西恩是他的春天,給他的生命帶來了生機。在最後一次的輔導中,用同一句 話「這不是你的錯」,反復追問威爾,威爾在西恩的逼問下,由無所謂到認真對 待, 到惱怒, 到痛哭流涕, 到與西恩緊緊擁抱。 威爾在經歷一系列的心理感受後, 終於充分理解到自己的過去經歷不是自己的錯, 沒有必要一直背負著這個包袱而 不肯真實面對生活,一直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一直用糟蹋自己的才華與別 人的真摯感情來逃避人生,他認清楚了自己,找到了追求的目標。 我們都是有缺陷的人,但我們能夠足夠快樂的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 被陰影控制著來進行自己那種需要完善而不承認自己任何缺陷的生活。 10 科教 106110039 孫瑜珊
心靈捕手觀後感 美國影片《心靈捕手》,又名《驕陽如我》,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互動與救 贖的故事。在 MIT 作清潔工的男主角威爾是個智商超人的數學天才,他可以很成 功的運用自己的天賦完美的解出那些數學題。 卻是一個在哈佛的教室門外打掃衛 生的清潔工,他輕而易舉的解出了教授研究了 2 年的數學難題.貧寒的出身以及 幼年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閉的性情,可對於自己的生活卻是一團糟。 他打架,偷竊,毆打警察,甚至要被捕入獄,並以叛逆不羈的行為來掩飾自 卑、宣洩苦悶。蘭博教授無意中發現了威爾的天賦,他將面臨監禁的威爾保釋出 來並擔當監護人,關鍵的時候西恩教授幫了他一把。 期望威爾重視並發揮自己的天賦異稟,以實現常人無法企及的人生價值,要 求他幫助自己在數學上功成名就,條件是他可以幫助威爾脫離失敗。殊不知,這 樣的生活並不是威爾想要的,無奈中,蘭博教授求助於其大學好友西恩,請他開 導並救助威爾。西恩以其獨特的方式與威爾經歷了一番「心靈的碰撞與互動」。 最終開啟了這個天才青年封閉又脆弱的心靈...... 並非和許多好萊塢模式的浮華大片一樣,這樣的一個天才運用了自己的才 能,換來了金錢名譽,最後還抱得美女歸。相反的,心靈捕手並沒有在威爾的天 賦上大做文章.最重要的應該在於心靈,或者說友情。 心靈捕手,每個人都想看透別人在想什麼,每個人同時都不想被別人看透, 每個人有著自己的故事,痛苦,有自己不想為人所知的傷口。 這部電影沒有眩目刺激的場景,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但卻好看而耐人尋 味。 它的所有價值和精彩之處蘊含在影片的主題、 人物關系和演員的細膩表演中。 最核心的看點是西恩如何開啟了威爾的心靈之門, 使之走出由於童年創傷所導致 的心靈樊籠,能夠有勇氣去感覺生活、更積極地面對世界,勇敢地踏上追求真愛 並與紅塵相容的人生之路。 而馬特戴蒙與羅賓威廉斯這一老一少反差強烈但又默 契和諧的精彩演繹,則使這部可能會流於平淡的影片熠熠生輝。 一部內涵深刻的電影,需要一個豐富而細膩的內心去解讀。 威爾,有著不被人知的苦痛,他就這樣孤獨的生活了二十年,有著幾個旁人 看起來同樣喜歡打架、 喝酒、 抽煙、 說粗口無所事事的朋友。 他最好的朋友查克, 那個看似對未來對生活不抱期望的人,在工地邊用盡可能不在乎的語氣說: 「你 是我的摯友,別誤會我的話。20 年後如果你依然住在這里,還來我家看電視, 陪我做工地工作,我會宰了你!我並非出言嚇你,而是言出必行!你有才華,我 們誰都沒有,你不是欠了你自己,你是欠了我!明天醒來我即使 50 歲了,但我 依然要做這種工作,那倒無所謂;你卻有個黃金機會盡展所長,你沒膽量去做, 簡直一派胡言,我若有你的才華,我什麼也肯做,那群狐朋狗友也一樣,你再留 在此地 20 年就是侮辱我們!每天我開車到你家門接你,我們出去喝酒談心,的 確開心,可知我每天最渴望哪段時刻嗎?就是我下車走向你家門那十秒,渴望著 我敲門時你已經離家遠去,連一聲到別也沒有就離開了,我所知不多但我知道我 有過這種想法。」 也許他其實真的明白威爾,細節的流露,希望他過得比自己好。也許這就是 友情為什麼偉大,沒有佔有,沒有私慾,有些人說朋友是兩肋插刀,有些人說朋 友是心靈伴侶,但真正能做到無私的人,又有幾人呢? 西恩教授在為威爾請了幾位心理醫生治療都失敗之後, 把他帶到了西恩的工 作室。 在西恩之前被請來的那些「名醫」們雖然各個聲名顯赫,但是他們的自我定 位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拯救者,那種隔離、冷漠和居高俯視的態度虛偽而令人反 感。所以,心理醫生首先要對「患者」開放自我的心靈才能與他們產生共鳴和通 感、才能獲得對方的信任,從而產生一種良性的互動。 事實上,幾乎每一個成年人 無論是「醫者」還是「患者」— 由於生活中所 經歷的傷痛、磨難或是挫折,大多會把自己裝在「套子」里,這種隔離的「套子」 往往會像堅冰一樣又冷又硬。在影片中威爾的「套子」是他異乎常人的才智和他 藉此對他人的揶揄嘲笑,而西恩的「套子」則是隱遁於世。打破這層堅冰不應該 靠花樣百出的療法或技術,而恰恰靠的是像西恩那樣率先敞開心扉、給予信任, 靠的是那溫暖和煦的「驕陽如我」。 西恩的可貴,在於他懂得「給予信任」,並在信任中建立平等的互動關系。 西恩,一個看上去頗為和善的老頭,於是,這兩個看似完全不合拍的人開始 了相互猜心,想要在心靈捕捉上戰勝對方。威爾自恃才高,但是這次這些伎倆在 同樣博學的肖恩面前卻不起作用,兩人就開始了長期的心理對峙。 在一次次的溝通,爭吵,冷戰,妥協一直到最後的成為真正的心靈摯友。只 有這兩個人明白他們之間有種共同的東西,其實都原本是單純善良的人,只是一 些難以對別人提起的傷痛,讓他們忽略了自我,迷失了自己。 當影片尾聲,查克象平常一樣開車去接威爾,卻發現已經人去樓空時,那種既 傷感又高興,既不舍又由衷的欣慰的情感的流露,讓觀眾體會到其實威爾有著怎 樣的財富和幸運. 影片的最後,心靈釋放後的威爾告別了朋友,道別了西恩,也作別了蘭博教 授給他安排的人生規劃,他開著車上路了。他要去哪裡?是去追求愛情,還是在 追尋一條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 威爾的車最終駛向了哪裡?這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威爾已經有能力去選擇他 的生活道路,並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心靈捕手》觀後感 心靈捕手》電影《心靈捕手》講的是一個關於心靈掙扎的故事。影片從麻省理工大學數 學系著名教授藍勃的一堂活躍的數學課開始, 藍勃教授得意地在他們系的公布欄 上給學生們留下了一道引以為榮的數學難題,希望他的那些傑出的學生能解開 它。不料卻讓一個痞子清潔工威爾隨意就解答出來了,這引起了教授的注意。 威爾就是影片中的男主角,他是一位絕頂聰明卻又叛逆不羈的年輕人,他有 著聰明的頭腦和驚人的記憶力,但卻到處打架滋事。他的愛好就是與三五好友在 酒巴喝酒、泡妞、整人,並被少年法庭宣判送進少年觀護所。藍勃教授愛才,期 望威爾能重視並發揮自憶的天賦異稟,可是由於幼年慘遭父母遺棄,又常遭受養 父的毒打,遭受壞人的虐待,這樣的童年陰影讓威爾對這個世界默然,長大後更 是將自己緊鎖在自我空間中,不再相信別人,也不再真心付出任何感情,強烈的 自卑感充斥著他的每一滴記憶。 拒人於千里之外, 以為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 所以毫不在意教授的幫助。後來藍勃還是將監禁的威爾了保釋出來。 威爾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教授用盡方法希望打開威爾的心結,但那些被 教授請來為威爾做心理輔導的心理專家,卻都被威爾的洞悉心理所羞辱,紛紛宣 告威爾無葯可救。教授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求助他的大學好友尚恩,希望 他來開導這個前途汲汲可危的年輕人。 影片中的故事其實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 主要的看點是天才威爾的心靈 如何被尚恩開啟。男主角威爾就是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用書籍上的知識 來解釋周圍的世界,並且拒絕用心靈來感受世界。因為兒童時期所受到的傷害, 使得威爾的心靈防禦性地封閉著,他只看到了世界的負面,為了不被這些負面傷 害,他就把一些正面美好東西拋棄了。好像害怕失戀,就疏遠愛情。威爾無法信 任世界,所以對一切試圖走進他內心的人,百般嘲諷。正是這個原因,他氣走許 多妄想輔導他的心理醫生,也逼走了女友。 威爾需要愛,他應該被關懷和幫助,然而極高的領悟力和過高的敏感性成了他獲 得心靈救贖的一道牆。之前的幾位心理醫生都無能為力,直到尚恩的出現,也就 是這個資深的心靈捕手解救了這個心靈受創的孤獨孩子。 尚恩有郊利用心理動力學讓治療有了實質的進展, 讓威爾漸漸脫下了偽裝的 外殼。尚恩還向威爾坦露了自己的一些不完美的狀況。這應該說是一項冒險,這 樣的治療方式是反常態的,但又不得不承認,適度的暴露心理師的一些經歷是可 能起到推波助瀾的郊果的,這也確實得到了威爾的信任。然而尚恩提出的所謂的 完美主義者的缺陷,也讓我明白,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暇。我們應該勇敢面對 那些碎碎點點,坦然地去接受,而不是縱容它們來干擾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相信 威爾也是這么理解的。所以他才會開著兄弟們為他整修的車,去追尋他的真愛。 尚恩的治療方式也讓我大開眼界,他不僅讓我充分體會到了沉默的力量, 沉默造了安全感,營造了關懷的另一種方式,然而這種類似羅傑斯的沉默關懷所 贏來的收獲,就催熟了某些隱藏已久的東西。乘勝追擊,沉默之後的爆發有著無 法抵禦的力量。就是尚恩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It's not your fault",步步逼 近,終於徹底沖破了束縛威爾多年的心靈枷鎖.威爾緊抱著尚恩,泣不成聲。 這部影片使我想到了我們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除了要努力學習知識 和提高各方面能力之外,還要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 的學習,才能更好的為學校、為社會、為國家作出更大的貢獻。
《心靈捕手》觀後感 心靈捕手》 今天觀看了美國影片《心靈捕手》,看後對這部沒有太多刺激驚心動魄場面 但卻能深深觸碰我心靈的電影感觸頗深。寫這篇觀後感前,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心靈互動與救贖的故事。 MIT 作清潔工的男主角威爾是個 在 智商超人的數學天才,他可以很成功的運用自己的天賦完美的解出那些數學題。 卻是一個在 MIT 的教室門外打掃衛生的清潔工, 他輕而易舉的解出了教授研究了 2 年的數學難題.貧寒的出身以及幼年遭遇形成他自我封閉的性情,可對於自己 的生活卻是一團糟。他打架,偷竊,毆打警察,甚至要被捕入獄,並以叛逆不羈 的行為來掩飾自卑、宣洩苦悶。蘭博教授無意中發現了威爾的天賦,他將面臨監 禁的威爾保釋出來並擔當監護人,關鍵的時候西恩教授幫了他一把。西恩經過和 威爾的心靈上的觸碰與交流,打開了威爾的心靈之門,使之走出由於童年創傷所 導致的心靈樊籠,能夠有勇氣去感覺生活、更積極地面對世界,勇敢地踏上追求 真愛並與紅塵相容的人生之路。 做為業余的電影愛好者,我並不想對電影的劇情設置,或是人物台詞,服裝 做出太多的評論, 當然在這些方面這部電影做的很好。 這是一部內涵深刻的電影, 我更多獲得的是心靈上的震撼與啟迪。 我們雖然在才能方面無法和威爾相比,但我們在人生境遇上,和威爾是相似 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傷痛,或是和自己過不去的心理障礙,我們可能 有時候能意識到,有時候意識不到。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心理障礙,它們就很可 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像威爾這種天才都會無形之中被他們困 擾,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呢?威爾依靠西恩的幫助,走出了心理陰影。我們能 依靠的是自己,當然還有我們身邊的人,甚至是心理醫生。這是在告訴我們,交 流,溝通是多麼的重要。設想一下,如果威爾沒有和西恩交流溝通,那麼一個天 才就會被埋沒,甚至連自己基本的生活都無法料理。如果,我們有心理障礙卻沒 能與人很好的溝通交流, 可能我們的整個人生都會改變。 不能小瞧心理的重要性, 因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們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擁有怎樣一顆 心,我們擁有怎樣的心態。 其次,我們應該明白自己到底心屬何處,自己想要什麼,一個不知道自己想 要什麼的人,其實是很可悲的。正像影片一開始的威爾一樣,縱使自己有再聰明 的頭腦,縱使有再淵博的學識,縱使有令無數人羨慕的非凡能力,但是他不知道 自己生活的意義, 不知道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只能像一個痞子一樣, 打架, 偷竊, 無所適事。聯系個人經歷,受益頗深。我曾經喜歡過一個女孩,但卻不敢向她表 白。我和她不是很熟,我整天神魂顛倒,學習的時候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我整 天猜測著她是個什麼樣的人,猜測著和她是否合適,有時候還會陷入種種幻想之 中。 看完這部電影後, 才覺得自己當初是多麼的愚蠢。 如果當初知道我想要什麼, 我就不會那麼做了。因為我當初想要的是學習的進步與優異,想要的是甜蜜的戀 愛,既然這樣,我就應該努力學習,同時應該接近那個女孩,找到合適的機會向 她表白,我想要的是愛情與學業兼得,那麼我就應該朝著這一方向努力,而不是 像當初的我一樣,學習耽誤了,也沒能得到那個女孩。 影片的最後,心靈釋放後的威爾告別了朋友,道別了西恩,也作別了蘭博教 授給他安排的人生規劃,他開著車上路了。他要去哪裡?是去追求愛情,還是在 追尋一條自己選擇的人生之路? 威爾的車最終駛向了哪裡?這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威爾已經有能力去選擇他 的生活道路,並在自己所選擇的道路上堅定前行。我們也應該早日確定自己究竟 想要什麼樣的人生,之後再為了這個目標努力,人生因此會很精彩。
㈡ 大學生心理健康讀後感怎樣寫 3000字
今年大學生心理健康周終於結束了!忙碌了這么久,可以喘口氣啦。健康周我擬定的活動有心理電影、心理健康知識問答、心理測試、心理劇、成長訓練營。活動周之前一個月,很多准備活動就已經開始。我作為負責老師,各方面要統籌安排,費了很多心力。
現在,反思這段時間的工作,我真的有不少體會呢。
首先,各部門聯絡不暢。比如健康知識的搜集工作、宣傳海報的繪制、心理劇的安排等。雖說有幾個職能部門,但由於大家都是新骨幹,以前也沒有舉行類似活動的經驗,所以任務布置下去很久,卻遲遲不見效果,究其原因,是各部門聯絡不暢。每個部門只負責自己份內的事情,彼此之間缺乏聯絡。這事在協會里是個很大的症結,浪費了很多時間。今後有必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聯絡,定期召開部門負責人會議。
㈢ 《心靈捕手》觀後感400字
一部名叫《最強大腦》的節目,使「雨人」一詞再次走向人們的視野。而心理題材的電影,也歷來備受影迷追捧。於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部《心靈捕手》。
主人公Will是個不折不扣的「天才」, 他能輕易地解出Lambeau教授研究了兩年的數學難題。要知道,麻省理工學院的Lambeau教授是數學界中大名鼎鼎的人物,他獲得過被譽為「數學界中的諾貝爾獎」的菲爾茨獎,而Will只是一個打掃衛生的清潔生。但是與他的天賦形成巨大反差的是Will的自甘墮落,他經常和幾個問題青年一起打架斗毆、偷盜乃至襲警,甘心當一個落魄的清潔工,所以童年Will最大的問題所在就是他的人格障礙,而這種障礙來源於童年的不幸經歷——先是被父母拋棄,後來四次被送人寄養,其中三次被嚴重虐待。
「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誰知」
故事還得從電影的開頭說起。當Lambeau教授意外發掘出異於Will常人的天賦,等Lambeau找到Will時,Will已因打架斗毆和襲警而被關進監獄,但Lambeau申請作為Will的監護人而將他保釋,保釋的條件有兩個:一,Will要與他配合解數學難題;二,Will要看心理醫生。
其實,Will不想看心理醫生,但更不想蹲監獄。兩弊相權取其輕,他不得已答應了做病人。但是Will接連趕跑5名心理醫生。他其實討厭他的天才,他不願意別人因為他是天才而接納他,他更願意別人僅僅因為他這個人而接納他。最終,Lambeau不得不找來了自己大學同窗、現在的心理學教授Sean來為威爾做治療。
在第一次會面中,Sean被Will激怒了,他警告Will,不要侮辱他已死去的太太,而當Will再次說「沒錯,你的確娶錯了女人」時,Sean暴怒,他沖上去掐住Will的脖子並威脅說,如果你再這么說,我會殺了你。第二次會面中,Will的世界進一步被顛覆。Sean先是承認,Will的確刺痛了他,令他徹夜難眠,但是,Sean對他說:「看到你,我沒有看到聰明自信,我看到的是一個被嚇傻的狂妄孩子。」
Will最終選擇繼續。這意味著Will願意嘗試改變,但從這個初步的意願到袒露心聲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在接下來的兩次治療中,Will長時間地陷入沉默中。終於,在玩了很長時間的「瞪眼游戲」後,Will主動開口講話了。這意味著,治療正式開始了。
「人生得意須盡歡,尋誰人與共」
我們暫時切換場景,聊聊治療期間Will的感情生活。Will和Skylar,是在哈佛大學的一個酒吧認識。當時,Will與他的三個死黨去酒吧一方面是為了「泡妞」,另一方面是繼續Will最擅長的游戲——「三分鍾擺平一個笨蛋」,而且是全球最知名大學的「笨蛋」。
這兩面Will都得逞了,他不僅羞辱了以哈佛大學生而自居的Clark,也贏得了Skylar的好感,兩人第一次擦出了火花。Will擔心「現在她很完美,我不想破壞。」但正如Sean在之後的心理治療說的那樣「或許是你認為自己完美,你不想破壞……」這是無數人在戀愛時會猶疑的原因。看起來,我們是認為對方太完美了,所以不敢接近或不敢破壞這個幻想,但其實是我們懼怕自己的不完美被對方看到。
於是,Sean講了自己和太太的一個故事,他忍不住狂笑起來,而Will也忍不住大笑起來。故事講完後,Sean解釋說:「真實就是美,不完美才是好東西,它可以選擇誰進入我的世界……你的女生也不完美,關鍵是,你們是否合適。」
㈣ 最美時光遇見你-大學生戀愛心理觀後感
初戀總是一個持久的話題,我們總是想到更多,在失戀的痛苦,在醉酒的悲傷,走到熟悉的街角。人啊,只有失去才會珍惜,才會懷念,才會感慨曾經。
當你看到這部電影的名字時,你認為這是另一個關於青春關系的故事。是的,這個時代一提起」最美的時候」,人們會想起十幾歲或二十歲發光的年齡。
回到電影本身,它有很強的西南風情,哈哈,因為它使用了很多貴州方言,情節也很單純。簡單來說,就是男生女生互相吸引,互相結合,最後分道揚鑣的故事。
從女性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應該給青少年的愛帶來更多的參考和教訓正義。從故事的發展來看,它真的充分展示了男女愛情的不同特徵。
女人會越來越深入,男人會越來越多清醒,當然,這種觀點應該是片面的,但對於年輕時的大多數愛情來說,應該更准確的。
㈤ 觀電影 希望 有感
《希望》觀後感
生活充滿希望才更燦爛,聲明充滿希望才更持久。
「希望」是一代代傳承的文明,是祖祖輩輩延續的火種。中華幾千年以來木屋論是封建統治的殘酷,侵略者的壓迫或是自然災難的毀滅,唯一打不倒的,支撐中華子孫勇敢奮斗的精神就是那支「希望」的火種。今天我們沒有了戰爭,沒有了硝煙,但中華警鍾永不停息地敲打,為了維護今日的和平安定,我們的同胞仍在堅信強國富民的希望。
國強則民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今天仍然處於學生階段的我們,不要被這大千世界的燈紅酒綠所迷惑,不要被安逸的生活蒙住雙眼,看不到世人的疾苦。我們要時刻警覺我們的許多同胞至今還在貧窮的魔爪中掙扎,至今許多的同齡人還在面臨輟學的危機,或是已經輟學。他們同樣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國度,卻過著異樣的生活。整日為了一天三餐而奔波,為了交不起學費而苦惱,難道這是他們的錯?是他們甘於落後,不思進取?不!是他們努力地生活,甚至比我們這些「優越」的人更加努力。但是什麼讓他們世代都貧窮下去呢?教育。是受教育的程度限制了他們的思想。
教育,一個永不退色的話題,一個涉及全世界發展的話題。
今天的中國,雖然已經普及了教育,但一些貧窮山村的孩子仍然不能很順利地上學。《希望》的主人公吳秀良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她善良聰慧更懂得報恩,她的結局是完美的。她不但憑著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學業,大學畢業後還興辦了一個住宿學校。這樣的結局是觀眾所期望的,是圓滿的,但畢竟只是一部電影,一部結局可以操控的電影。真實生活中的山村孩子都能有這樣完美的結局嗎?吳秀良是不幸孩子中幸運的一個。她有一個負責任,有愛心的老師一路扶持著她。她有一個思想腐化卻能教育的慈父。她有社會上許多善人的幫助。但那些現實生活中的孩子,他們有這些嗎?吳秀良那扇渴望知識的心窗是善良的張老師打開的,他用一個地球儀帶吳秀良走遍了全世界,他用知識滋潤了一個封閉孩子的心。渴望知識的萌芽在她心中慢慢成長起來。
我們思考一下,若沒有張老師的啟蒙能有吳秀良的大學夢嗎?今天的中國,許多山村裡都還沒有學校或是一個有責任心能帶給孩子知識的老師。這種除了形式上的落後,更大程度上是思想的落後。但山村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批從心底愛他們,渴望給他們帶來知識和希望的老師。即使他沒有那麼多淵博的知識,即便他沒有多高的學歷,但只要他擁有一顆愛心,肯為山村孩子付出靈魂就足夠了。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教化國民靈魂的神靈。正是張老師那種堅定不移的精神感化了吳秀良的父親,讓他愚昧落後的思想轉化為開明的思想。在吳秀良面對高額學費而要放棄大學時,是吳父打醒了她,在精神上給了她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現在國家大力鼓勵大學生西部支教,但有多少大學生願意呢?去了西部又有幾成是甘於在那種貧苦條件下安心工作的?應該沒有多少個吧!這是自我心靈的拷問,是揭露本質問題的質問。難道我們只能向父母向老師向國家所取精神物質方面的財富?難道我們就不能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嗎?《希望》中吳秀良在幫助老師治眼失敗後說過一句話「為什麼我總是需要別人的幫助,為什麼我就不能給別人提供幫助?」一句簡單而又讓人深思的話,在頻繁向他人所取後,並沒有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而是深深的內疚。這時我深刻地明白了「幫助別人是快樂的」這句話的真諦。大學生從小到大都在頻繁地索取,這種索取一部分來自義務和責任,也許是義務和責任的成分過重掩蓋了幫助的愛心,使一些關愛變得理所當然,它遏制了大學生的感恩心理。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怎能沒有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學會感恩,感謝這個世界給我們生命,感謝祖國為我們提供了和平安定的生活,感謝父母的養育。是時候去感謝一些人,去回報一些人,也許他們並不需要我們的感謝,他們需要我們做的是把這種幫助傳播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讓更多的人面對生活充滿希望。
《希望》讓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感人的故事,更是一種社會顯示,深刻認識祖國的現狀,深刻思考人生的方向,發掘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我們能從吳秀良身上學到的不僅是頑強的生命力,求知慾,更是她懂得感恩的心。在面對大城市的物質刺激時能保持堅定不移的信念,維護自己清高的品質和人窮志不短的骨氣。憑借自己的力量改善山村的教育環境,為有著同她相同經歷的孩子開創一個更好的通向大學的捷徑。給山裡的孩子帶來新生活的希望。
㈥ 肖申克的救贖讀後感,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角度
心靈的救贖——淺析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心理現象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非常經典的心理影視巨作,看完這部電影,我們受到了心靈的震撼。在我們感慨主人公安迪·杜弗雷驚人意志的同時,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部影片中心理細節。
影片一開始,當檢察官在陳述自己的分析推理時,就提到了犯罪動機,犯罪動機是指引起和推動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以滿足某種需要的內心起因,是犯罪心理結構中的重要動力因素。安迪的犯罪動機當然就是不滿於他妻子與情夫之間的關系。
緊接著,檢察官分析中有一個證據性的細節:槍的一個彈匣只能裝六顆子彈而受害者各中四槍,因此罪犯中間還停下來裝子彈,以便再次開槍。這個過程中,如果是出於一時沖動。罪犯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停下自己的行為。於是,檢察官據此判斷這是一次復仇行為,這個推理充分運用了與犯罪動機有關的心理學知識。
當安迪被判終身監禁送到肖申克監獄時,那裡的罪犯有個習慣就是喜歡逗新人,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監獄里的人也希望找到自己的自尊,他們在監獄里受到獄警們的壓制和管束,在新人來的時候,他們就想欺負別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也許是因為監獄里的生活太無聊,又或許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樣,「性」是人的本能,所以在肖申克監獄里也會存在同性戀者——「姐妹花」。同性戀是一種性取向,指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慾或戀慕。監獄里的同性戀是境遇型同性戀,這種同性戀是因為環境或者遭遇而後天形成的。比如一個人總是呆在男女比例失調的環境裡面,身邊總是同性,總是承受來自同性的刺激,就容易變成境遇型同性戀。「姐妹花」的同性戀關系不僅滿足了他們的慾望,還讓他們在監獄里結成一派,互相有了依靠,所以他們敢肆意妄為,遇到看不順眼的人就暴打一頓,藉以發泄。
在重修工廠屋頂時,安迪聽到獄警們討論繳稅問題,便主動上前幫助看守長哈德利逃稅,這一次冒險的經歷讓他差點丟掉性命,但最終卻為獄友贏得每人3瓶啤酒的獎勵,也許像瑞德說的那樣,安迪這樣做只是為了找到做人的感覺,哪怕只是一小會兒,而且這次和獄警打交道也讓安迪贏得了友誼,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讓一直以來總是被欺負的他終於得到了一些心靈上的補償。這是第一次看安迪的臉上露出笑容,畢竟,自由總是最快樂的,同時也代表一種自我價值的實現。每個人都有這種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同時啤酒也讓工友們感覺到就像在給自己家的的屋子重修屋頂一樣,他們喝啤酒的時候,覺得自尊得到了滿足,感覺到了自由。
影片最精彩的片段是安迪在獄警辦公室放「費加羅的婚禮」。這次,我們看見他臉上的微笑是一種帶有勝利感的微笑。他利用自己在獄警中的價值以及以此得到的信任再次給他的朋友帶來了自由的感覺——哪怕只是一剎那。音樂讓監獄里的人感覺到圍牆都消失了,他們在監獄里整天面對的都是獄警們訓斥的聲音,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享受過這樣美妙的音樂了,這突如其來的樂曲讓他們忘了自己的處境,感受到了瞬間的輕松和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出現的一些折射出心理學知識的細節。然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心理學看點之一是:制度化——群體和組織的社會生活從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認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轉化過程。制度化是群體與組織發展和成熟的過程,也是整個社會生活規范化、有序化的變遷過程。
老布魯克斯假釋通過時,他竟然想要通過傷害其他囚犯,從而使自己被繼續留在監獄里。因為在監獄里他看管圖書館,是一個有知識的體面人,而到外面之後他什麼也不是。可憐的布魯克斯在獲得自由之後終日惶惶不安,經常在噩夢中驚醒,最後不得不選擇上吊了卻殘生。獲得假釋後的瑞德同樣發現:40年來每次上廁所都要請示。他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那就是永遠無法適應監獄高牆之外的生活,每天只想著破壞假釋條例,讓周圍的人再把他送回監獄去,只有在那個熟悉的地方,他才不必惶惶不可終日。
我們感到非常奇怪:自由難道不是每個人的理想嗎?為什麼會有人逃避這種自由呢?心理學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了一點——人類具有逃避自由的傾向。因為他認為,人類要想逃避孤獨,就必然要放棄自我,逃避心靈的自由;要保持自我的獨立性,追求自由,那麼就必然會陷入孤苦伶仃的無援境地。相對於孤獨的景況,大部分人都更傾向於選擇逃避自由。因此人們需要秩序,需要法規,在這些條條框框的約束下,人們會獲得起碼的安全感,按部就班地活下去。
在監獄里已經被「制度化」了的布魯克斯完全無法適應外面世界的自由生活,因為對規則的服從已經內化成他心理的權威,變成了一種生命的秩序,一旦失去它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所以,他寧可選擇死亡,也無法忍受這種「自由」。就像瑞德說的那樣,「這些圍牆很有趣的,開始你恨他們,接著你適應了他們,日子久了,你開始依賴它們。」
監獄里的制度化可謂一種悲哀,然而安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卻沒有改變他堅定的信念,這也是影片的第二個心理學看點。著名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曾經提出這樣的理論:「在任何極端的環境里,人們總會擁有一種最後的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也就是說,在一個人極端痛苦無助的時候,他依然可以自行決定他的人生態度。
安迪·杜弗雷用了20年的時間挖了那條在瑞德看來600年也不可能挖好的隧道。
我們的意志總是一點一點地被各種事實消磨殆盡,我們的理想最後也會被自己所拋棄或者忘記,然後我們會像肖申克監獄里的犯人們一樣,懶散地接受命運給予我們的各種安排。這就是生活——大多數人的生活。但是安迪.杜弗雷,他並沒有沿著這條絕大多數人都在走的路走下去,他從一開始就是個異類,在現實面前他選擇了沉默,但這並不表示妥協,他看似弱不禁風。他堅強地接受著監獄里的種種現實:變成犯人的事實,心裡的落差,被變態的同性戀不停的騷擾和毆打,身上常有的新傷……這就是他的生活,他默默地全盤接受,不說一句抗議的話,連其他的犯人都覺得不可思議。在這種常人無法忍受的現實面前,他還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其實,從一開始,在獲取圖書館經費問題上,我們已然看到了安迪的執著和樂觀。他為了監獄的圖書館,一次次的給州長寫信,他不知道寫了多少封信,最後終於如願以償。這份執著和毅力,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瑞德曾經警告安迪說「希望是很危險的東西,希望讓人瘋狂」。安迪並沒有反駁,但也沒有放棄自己心裡的堅定決心,他堅信他能夠離開那裡,他沒有放棄過努力。並在最後給瑞德的信里寫道:「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兩人的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讓我們了解到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不僅拯救了他自己,也在精神上拯救了他的獄友瑞德。
這部電影,用普通人也普通的情節展示了一個偉大人物的偉大內心世界,也告訴生活中的每個人: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勇氣和堅強才是最大的救贖。
㈦ 看完西北師范大學《三個我》後的讀後感
知道楊絳是在錢鍾書之後,大學時代她的《我們三》總總擺在最顯眼的地方,我卻從來沒有為它駐足。近幾年陸陸續續從報刊雜志網路得知她的名氣。這個滿頭銀發的世紀老人安詳的坐在書桌旁,讓人頓生佩服。
況且人一長大,總會更傾向於家庭,處理家庭的藝術。特別想了解這樣一位偉人是怎麼在最親的兩個人(丈夫和女兒)死後寫的回憶錄,怎麼安定的過餘生。
這本書楊絳以一個妻子,一個媽媽道來家庭的瑣碎,三個人平淡中的小幸福。完全沒有你想像中的遙不可及,有的只是小日子,夫妻之間的相互扶持,共同前進,女兒與父母的成長與陪伴。
我從外界知道的錢鍾書是一個高傲,不可一世的作家。然而在妻子筆下的他僅是一個與世無爭,不太諳世故,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妻子幫忙的普通的丈夫,只是默默的學習,默默的教導學生,傳授知識的文人。
楊絳是一位偉大的女人,本也是出生書香門第,大家閨秀,想來很多事情都無法料理卻還是跟著鍾書從英國到法國,再回到國內不停的奔波,作為一個妻子,還要漸漸的熟悉柴米醬醋油鹽之事。一定是相互的愛情才讓這繁雜的家務變成生活的樂趣吧。
錢媛,知道她也是由於他們的父母,總覺得她沒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優秀,應該過得很自卑,錢氏夫婦也可能會不太認可這位孩子。我是多麼的膚淺,一個人的美好豈能用所謂的外界的功名來概括呢。她這個乖巧的,有天分的孩子,在楊的筆下就是她的丈夫錢的化身,很多時候像極了她的爸爸。這想必是愛的一重高境界吧,因為我也會經常從我媽媽的耳邊幸福的說我和爸爸的很多相像之處。
我原本以為如此有名的一對作家應該過著殷實的生活,可是並沒有,我也以為他們不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就可以隨隨便便的成功或者更加的知名。他們在國外省吃儉用,還不斷地想盡辦法努力豐富自己。回到國內也是經常性的兩地分居,為生計奔波。生活的苦並沒有壓倒這樣一個美好的家庭,他們有的只是樂觀的面對與迎接,三個人共同的扶持,這是個多麼偉大與和諧的家庭。圓圓這個美好的女兒曾經還為了要照顧父母要終身不嫁,最終還是父母勸服了她,你就完完全全沉浸在這個美好的幸福的家庭中。
晚年的錢氏夫婦過得並不好,看著讓人非常的辛酸。由於時代的關系,兩位老人體弱多病還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這也只能怪時代給予那時人民的苦。
曾經以為轟轟烈烈才是生活的本色,也聽過看過太多的曬幸福,過分歪膩與爭吵,於是植根於腦底的就是這個婚姻與家庭的模板。殊不知平平淡才是真的真。
走過這些,楊絳是多麼辛苦,看著女兒和丈夫在兩年內相繼離世,這世界上自己最最親近的兩個人永遠的離開了自己。即使現在有了固定的房子也只是一個旅舍般,心卻沒有了歸宿。她心裡是經過了怎樣的翻江倒海,才達到如今的心如止水。
願這位百歲老人,安安穩穩,靜靜地享受最後的時光。
㈧ 心理學電影的觀後感五百字左右
其實故事中的那位醫生也有著一段永生難忘的經歷,或許是張昕的這個個案,觸及到了他記憶的深處吧。他的眼前不停地出現著上學時一個女孩兒的影子。但他卻始終相信這是幻覺,並且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心靈也出了問題,他竟然在辦公室採取為自己進行電擊的方式來抵制這種所謂的「幻覺」,被同事發現後,他仍然不願說出事情的真-相。後來,在同事的鼓勵下他改變了原來不願與人交往的生活習慣,並和張昕確立了戀愛關系,生活接近了平靜。然而,在一次他與同事小聚時,冒然闖進來的一對老夫婦對他的過激舉動打破了這場平靜,也激
發了他內心深處的記憶。他變得近乎失常,但仍然拒絕面對自己的內心,拒絕敞開自己的心扉。直到最後站在當年那個女孩跳-樓自殺的地方,他才迫不得已的說出了積壓在自己內心的秘密,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真正的面對了自己的內心。
故事至此,已經接近了尾聲。想必您會產生疑問,心理醫生也會出現心理問題?其實心理醫生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他們也有著自己的七情六慾,也有著生活的苦惱。我接下來的說法,或許會得到大多數心理學工作者的贊同,其實相對於其他人而言。心理工作者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他們每天都要接觸許多負性情緒,過多的負性情緒積聚到一起便會形成負性的心理暗示,在這種負性暗示的影響下再加之一些生活問題,自然就像是一顆定時*一樣,隨時都有爆炸的危險。我的老師在第一堂課時對我們說「他很佩服我們的勇氣,敢於向這種高危險的工作所邁進。」這一點在我經歷了志願工作後深有體會。我想這也是心理咨詢督導這個職業所由來的原因之一吧。不知大家是否看過央視12套的《心理訪談》節目,我對片頭中的一句話頗為認同「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故事中那位醫生認為自己是心理醫生,自己出了心理問題會招來別人的笑話,所以寧願默默承受,也不願意向自己身邊的朋友、同事、領導所傾訴,不願敞開心扉。最後險些讓自己葬身在高樓之上。
我不想憑借著這小小的一篇文章來糾正人們對於心理學的錯誤認知。只希望大家能夠理解那些患有「心靈感冒」的人們,多給他們一些關心和鼓勵,讓他們有勇氣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的自考生和志願者也想對廣大心理學工作者說上一句:你們辛苦了!工作固然重要,但要學會調試自己的心理。我們都是同樣的人類,都有著各式各樣的煩惱。面對煩惱,敞開自己的心扉吧!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心裡達人」。
㈨ 心理電影觀後感
比如《希布》:
《希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又名《沙漠小野狼》。
影片主題單純直白,沒有表現復雜的地緣政治、人民階層與文化交叉,而是以小主人公希布在追隨哥哥的過程中,經歷重重危險和恐懼掙扎,最終超越痛苦的旅程為主線,單純從成長角度去闡釋了他的心理能量由弱變強的蛻變。
雖然它是一部冒險題材電影,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欣賞這部影片,我們能夠發現其中帶給我們的關於「成長」的探索。
影片中希布的好奇心,貫穿了影片的整個過程。
第一次對英國人的箱子感到好奇,他看到了英國人因為自己碰了他的箱子而發瘋,埋下了他繼續探索的慾望。
然後,在追隨哥哥一起踏上沙漠之路後,他又一次嘗試著窺探英國人的箱子,結果引發劇烈沖突。也正是這樣的好奇心,在後來哥哥遇害、自己掉進井裡時,成為希布不甘死去,並終於在不斷嘗試後努力爬出井口的力量來源。
而當希布救了殺死哥哥的壞蛋之後,迫於現實不得不聽從對方的安排。但是,當壞蛋讓他在火車站外等待,自己進去賣東西時,他依然是憑借自己永不泯滅的「好奇心」。
進入火車站里,看到了壞蛋的「真面目」,並最終等在火車站外用手槍結果了從站內出來的壞蛋,獨自踏上了回家的旅程。